日本的百貨公司商品券

我有一名日本友人在日本某個地方都市開民宿,同時也在努力推動地方觀光。

幾年前,我幫這名日本友人繪製了民宿的平面圖以及地方觀光地圖。民宿的平面圖是讓想訂房的客人了解民宿格局的參考資料。地方觀光地圖的內容包含了地方的觀光景點、設施及店家。可能是放在友人熟識的店家供遊客自由取用。民宿的平面圖我是當禮物,免費製作。觀光地圖則有收製作費。

我在製作平面圖及觀光地圖時,有考慮到改版的問題。因為民宿可能會增減設備,也可能變更使用方式。觀光地圖中的景點、設施及店家也可能會有變化。如果我製作完之後就完全不管了,以後如果內容有變動的話,友人一定會困擾。

當時我就告訴友人,以後如果要改版,隨時通知我。對我來說,修改幾個小地方是舉手之勞,我也不會再收費用。先和友人說好,可以讓友人少一點煩惱。

◆◆◆

幾個月前,我在一場聚會中又遇到了那名友人。友人要我幫忙修改民宿的平面圖和地方觀光地圖。友人給了我5000日元的百貨公司商品券當作謝意。我以前雖然說不收費用,但是我也不希望友人有人情上的虧欠,所以還是收了商品券。

我花了一個晚上就把民宿的平面圖和地方觀光地圖修改完了。

百貨公司的商品券,百貨公司購物時,可以代替現金。有了5000日元的商品券,我在百貨公司購物時,就可以少花5000日元。但是我去百貨公司的機會不多,所以沒什麼機會使用商品券。

日本的主要車站附近都有像百貨公司的商業設施,但是很多商業設施不是「日本百貨店協會」的會員,所以不能用百貨公司的商品券。百貨公司的商品券只適用「日本百貨店協會」的百貨公司。這些百貨公司主要是一些知名的老牌百貨公司,例如三越、伊勢丹、高島屋、松坂屋、東武、西武、小田急、京王、京急、阪急等。結果我必須要去這些知名老牌的百貨公司,才能用掉商品券。

以前,很多好的商品只有在百貨公司才買得到。但是現在物流和小賣業發達,非百貨公司的店家也可以買到不錯的高級商品。對喜歡送禮的人而言,百貨公司是選購物買禮物的好地方。但是我的生活不太需要送人禮物。我雖然曾經在百貨公司買過禮物,但是禮物沒有貴到5000日元,而且我買的禮物也不是只有百貨公司才有賣。我在日本生活超過十年,真的沒有非要到百貨公司才買得到的東西。我要買衣服、運動用品、家電,都有比百貨公司更好的選擇。所以友人給我的5000日元百貨公司的商品券,讓我煩惱該怎麼使用。

最後,我想到的方法是找有進駐我喜歡的餐廳和文具店的百貨公司,在百貨公司裡的餐廳和文具店用般掉商品券。結果我到餐廳用餐,加點了很多東西,順利地用掉了商品券。

東京的百貨公司比其他地方多很多,交通也沒有不方便。但是要特別去找一間百貨公司做有意義的消費,而且消費額要超過5000日元。比我想像得難。這也反映了百貨公司要在這個時代生存,變得相當不容易。因為有太多商業設施可以取代百貨公司。對我來說,現的百貨公司也不是特別有魅力的消費場所了。

數位資料的保存

10年前,我有一名日本友人過世,遺留了大量日本的風景照。

那名友人在工作之餘,喜歡開車到日本各地旅行,另外也有擔任社區日語教室的志工。他的風景照,就是到日本各地旅行時拍的照片。他在社區的日語教室擔任志工老師時,會把那些日本風景照分享給學日語的外國人看。

友人過世時,已經沒有近親了,所以所有的遺物是由相當遠房的親戚處理。因為我是友人失聯時的通報人之一,實質上算是發現人,所以有機會和處理友人後事的家屬遠親聯絡。對友人的遠房親戚來說,這些突然來的遺物是非常麻煩的東西。由於那些精美的風景照可能會被直接丟棄,非常可惜。所以經過交涉之後,友人的親戚同意放棄風景照的權利,把那些風景照交給我。照片連相簿,全部40Kg左右。

當時的構想是把照片全部掃成電腦圖檔,然後找一個免費平台公開,當成友人最後留給這個世界的東西。

由於生活忙碌,那批日本風景照到今年1月才寄給業者掃描。8月收到圖檔。12月所有的相簿才回到我這裡。

我是收到相簿之後才知道業者把這些照片寄到越南掃描,而且可能是船運,所以才會花這麼多時間。結果這批約40Kg的照片從友人的家轉到友人遠親的家,然後再轉到我家,再寄到業者那裡。業者把照片再轉給越南的業者,最後越南的業者又把照片寄回給我。

◆◆◆

雖然照片轉成了數位檔案,但是當初的公開構想變得有點不切實際了。

這10年間,網路生態變化非常大。10年前網際網路上曾經存在的服務,現在很多已經消失了。找個免費空間公開照片,誰也不知道這個免費空間在10年後是不是還存在。友人拍的風景照可能沒有理想的方法長久公諸於世,或是永遠也沒有機會公諸於世。

全球資訊網曾經是個集合知識和經驗、共享資源的平台。但是現在全球資訊網除了企業和政府網站以外,大多都是詐騙或廣告網站。因為用google搜到的大多都是這一類網站。全球資訊網的主體已經變質成「全球詐騙廣告平台」。

現在很少人會去開設個人網站。因為現在寫網站的門檻比以前高很多。用BLOG平台則會有很多使用限制,實質上無法做出自己想做的網站。至於早期的個人網站,也因為各種原因消失。舊網站消失,沒有人做新網站。這意味著個人向世界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數位資料可以保存在我身邊,而且可以保存幾十年。但是要把資料長期留在網路上公諸於世,則意外的困難。我雖然想把友人的風景照分享給世界,但是我找不到理想的保存平台。

在日本練跆拳道(3)

在日本練跆拳道,花了半年升到黃帶,再花11個月升上了綠帶。

我小學在台灣練跆拳時,沒有綠帶的級別,所以這次拿到綠帶的感覺還蠻新鮮的。

◆◆◆

以前在台灣學跆拳道時,練得很沒有自信。因為我的性格怯懦、運動神經也不佳,常常成為別的小孩嘲笑的對象。這是當時鄉下小學理所當然的弱肉強食文化。

久而久之,嘲笑我的人對我的偏見越來越強,認為我什麼都不會,連升級考試的「太極〇章」(品勢)也不會,而且變成流言。

其實對小學生而言,品勢(型)考的是觀察力和記憶力。我的運動神經不佳,體力不好、拳腳的速度不夠快,但是我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並不輸人。而且升級考試的時候我和別人一樣,都有正確演練。自己明明會,而且確實做到,但是沒有辦法翻轉流言,這段經驗就變成我的黑歷史。

我在日本升上黃帶3個月後,教練就鼓勵我去比賽。我參加了縣大會分齡「白黃綠帶組」的「型」的種目。這個種目是白帶、黃帶、綠帶比「型」。考題由裁判當場出。對手是不同色帶時,考題是出低階色帶的型。

黃帶參加比賽的壓力很大,因為選手非常多,黃帶幾乎是賽場上最弱的。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白帶參加比賽,白帶選手在賽場上的壓力又比黃帶更大。我也很欽佩白帶選手的抗壓性。我的種目的選手中,綠帶佔了一半以上,我遇到的對手都也是綠帶。最後我拿到了銅牌,算是走出了小時候的黑歷史。

在縣大會的「型」的種目拿到獎牌後,我當然希望能早一點升綠帶,但是教練一直沒有安排升級考試。因為黃升綠帶並不是只考「型」而已。所以比賽之後我又練了8個月。

◆◆◆

ITF跆拳道黃帶升綠帶考試內容包括:型、雙人三步模擬攻防、黃帶的三種基本踢法、雙人自由攻防、招式名稱、柔軟度、伏地挺身。

型是天地型和檀君型。

三步模擬攻防一共要考五種:弓箭步中段正拳VS弓箭步內腕外防、弓箭步下段前踢VS弓箭步外腕下防、三七步中段正拳VS三七步內腕外防、弓箭步上段正拳VS弓箭步外腕上架、三七步手刀外砍VS三七步雙手刀側防。
白帶升黃帶的三步模擬攻防只要單人演練,而且只考兩種。黃帶升綠帶的三步模擬攻防要雙人演練,要考五種(含白帶的兩種)。教練在考前兩個月有指名演練搭檔,讓大家早一點培養默契。

三種基本踢法考的是原地左右連續跳前踢、原地左右連續後踢、原地連續後旋踢。
以前我在台灣有學到後旋踢(當時叫迴旋踢),在我的感覺中,後旋踢算是比較高階的踢法。但是我沒有學成就不再練跆拳道了。
我在日本是升上黃帶就學到了後旋踢。當初我以為是教練熱心,想讓黃帶學員早一點體驗一下高階踢法,後來我才知道後旋踢是ITF黃帶的基本課題。我練後旋踢練得相當辛苦。還好台灣有不少跆拳道道館有拍教學用的Youtube影片。這些影片救了我。練了幾個月,終於能踢得有一點型了。
黃帶的基本踢法考試全部是考原地連續踢,每種踢法要踢得夠穩,才能連續踢得下去。

雙人自由攻防是兩個人一組,一個人用學過的各種招式連續攻擊,由另一個人防禦及控制距離。彼此交互做三個回合。

招式名稱是考天地型和檀君型中新出現的招式和三種基本踢法的韓文名稱。教練可能考慮學員的負擔,有把名稱簡化。伏地挺身要做15~20下。成人男性學員要握拳做。

◆◆◆

這次我的道館升級考試,一共有六個大人和三個小朋友要升綠帶。東京大學ITF跆拳道社團有兩名白帶社員來我們的道館參加升黃帶的考試。

這次主考官特別找了幾名黑帶學員來幫忙,讓考場的氣氛變得不太一樣。本來教練預訂的自由攻防科目是由我們黃帶學員自己做,主考官安排我們和黑帶的學員做自由攻防,給我們很特別的經驗。主考官不只是打分數而已,也補充了一些技術理論方面的知識。給大人學員一些思考方向。

我是在考前一個月左右,才漸漸了解教練讓我們黃帶學員練了11個月的目的。因為黃帶升綠帶的考試內容真的比白帶升黃帶複雜。教練花了很多心思幫我們打好基礎。

我在日本練跆拳道,是因為受朋友邀約,我自己沒有想太多。但是開始練之後,才想起跆拳道不是只練踢法和型,還有對戰。我自己本來很害怕跆拳道的對戰,但是教練一步一步設計課程,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攻防的氣氛。

升級考試,我到考前都很緊張。因為各種科目都沒有練到讓我自己滿意的地步。實際考試時,我自己比較有自信的型,出現兩次失誤。主考官和教練當然有看到我的失誤。雖然我有馬上修正,但是心理狀態已經完全亂了。而且型還是第一個科目。之後的科目我是在心理狀態混亂下完成。雖然升上了綠帶,但是心情並不是那麼高興。

事後朋友的小孩俏皮地拿著她的藍帶和我的綠帶比較,對我微笑,才讓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點。

教練有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課題,升上綠帶,黃帶的技術還是要繼續改善。教練努力安排讓所有的黃帶同期一起升綠帶。但是也告訴大家:綠帶開始,是跆拳道的中級階段,升藍帶會更難,同期升級的時期也會不一樣。

升級考試讓我再度了解每條腰帶,都是學員努力的成果。

2024年橫濱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4年橫濱馬拉松,是我第一場和朋友一起起跑,一起到終點的比賽。
和我一起跑的朋友有兩個人。一個朋友喜歡跑超馬,一個朋友是跑初馬。

◆◆◆

疫情過後,我因為工作忙碌,練跑的時間變少了,也比較無心去報名比賽。結果一年只能勉強維持跑一次馬拉松,成績也退步了。

今年三月,友人想挑戰馬拉松。由於友人的生活圈內只有我在跑步,所以就來問我意見。我就建議友人挑戰橫濱馬拉松。

我推薦橫濱馬拉松,是因為比賽有一定的規模、不難報名、難度較低,適合新手參加,而且住東京的人可以當日來回。由於友人自信不足,希望我能提供經驗,也希望我能一起報名,所以橫濱馬拉松就成為我下半年的比賽。

住在地方都市的超馬友人得知這件事後,也決定報名一起來跑。

◆◆◆

今年夏天,我的膝蓋韌帶發炎,友人則是跑步經驗不足,所以我們練習的狀況很糟。更糟的是今年東京的夏天特別長,壓縮了適合練跑的時間。我和友人實質上是從九月中旬才開始準備。在一個半月內,要讓工作忙碌、一週只做一兩次5k慢跑的友人練到可以承受全程馬拉松的強度,非常不容易。

十月初,我帶友人試跑20k,花了2h50m。由於我的狀況很不好,所以開始有危機感,開始加強訓練。我自己另外抽空練了一次23k,然後練了多次2k左右的高強度間歇跑。我知道自己跑得完,但是我的練習沒有到我預期的標準,所以這次可能是我準備得最糟的一次。

我本來以為友人也會有危機感,會開始增加練跑時間。但是事與願違,友人的工作忙碌,能跑步的時間真的不多。在我的提醒下,友人自己抽空跑了一次6k。但是幾天後友人又感冒,我就只能建議友人停止練習,直到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友人的感冒一直到比賽前最後一週才稍微好轉,在比賽前兩天,友人自己跑了一次8k。結果友人整個十月的練習就是20k、6k、8k,間隔非常分散。實質上幾乎等於沒有練。

◆◆◆

友人的狀況要跑完馬拉松非常不容易。由於這次是三個人約定一起跑,如果友人跑不完,我和從遠方特地來陪跑的超馬友人都要放棄比賽。

我最後想到的策略是澈底管理配速:用7m20s/km的配速起跑。這是初馬友人可以承受的配速。之後每公里都會降一點速度,預計在比賽結束前15分鐘到達終點。如果前半能跑得比預設的配速快,就能當成時間紅利,挪給上廁所和後半疲勞失速消耗的時間。如果時間紅利不足,就用我預留的最後15分鐘。

比賽當天早上,我把我的想法告訴超馬友人。由我和超馬友人一起帶著初馬友人跑。只要初馬友人能跟得上,就有機會跑完全程。

◆◆◆

這次比賽,我和初馬友人的起跑區是在最後的J區。超馬友人本來是D區出發,但是特地來最後的J區和我們一起排隊。我們三個人是排在J區的後段。

起跑槍響後,我們在26分左右通過起跑點。比我預期的30分快了4分鐘。所以我又多了4分鐘的備用時間。

這次比賽,我體驗了「末段跑者」的感覺。最初的2k,是被同一區的跑者包圍,和一般比賽差不多。但是2k之後,跑者間的距離都拉開了,賽道變得一點都不擠。還可以看到大會殿後的黑色監視車。只有5k的第一供水地點,跑者才變得擠一點。但是大家喝完水之後,彼此的距離又開了。到了山下公園區間,因為跑者真的不多,所以上廁所不用排隊,完全沒有壓力。

由於天氣有點熱,所以過了10k之後,路上已經可以看到體力不濟的跑者。我和超馬友人是用比預定配速度快的速度前進,初馬友人也有努力跟上。

到了15k左右,初馬友人連上了兩次廁所,消耗了不少我預留的備用時間。狀況變得有點緊迫。

快到16k的時候,大會的白色的封關預告車出現了。車子一直在廣播:現在離下一個關卡還有1.X公里,離封關時間還有X分鐘。

對後段跑者來說,封關預告車就像是死神,一直在預告跑者的死期。時間一到,跑者如果沒過關,就玩完了。在首都高的高架橋下,已經有一些體力不支的跑者坐在賽道旁,等著死神來索命。

我們三個人看到封關預告車,當然都有壓力。初馬友人的壓力是不知道自己的狀況。我和超馬友人的壓力是不知道初馬友人能不能跟得上。我能做的就是用初馬友人應該跟得上,而且能在封關前4分鐘過關的速度前進。初馬友人也很爭氣,一直跟著。所以我們安全過了17.0k的關卡。

接下來的幾個關卡,我們都是用這種感覺過關。跨過關卡線時,大家都很高興。

跑過27k之後,初馬友人開始大失速。掉到大約9~10分速。開始吃掉我預留的時間。讓我一度覺得可能「到此為止」。不過初馬友人途中上完廁所後,速度又回來了。我們開始用比預定配速快的速度補救,安全通過了31.9k的關卡。

過了31.9k關卡後,初馬友人沒有嚴重失速。雖然我們還是有看到「索命追魂車」,而且初馬友人會緊張,但是我和超馬友人都知道已經安全了。

當我們跑到35k時,離大會的結束時間還有72分鐘。我和超馬友人都確定初馬友人能跑得完這場比賽了。

我們三個人在大會的最後9分鐘一起通過終點。

◆◆◆

這次比賽,我的大腿在12k左右曾經有一瞬間因為疲勞而突然脫力,但是之後又恢復了。整場比賽我可以照著我設定的配速帶著初馬友人前進,而且還有餘力欣賞首都高旁的風景。以前我跑橫濱馬拉松時,為了拼速度,沒有心情去看風景,所以我一直覺得首都高很無趣。但是這次發現首都高旁的風景其實還不錯。這是以前我一個人跑橫濱馬拉松沒有想到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跑步很孤獨。因為我幾乎都是一個人跑步。以前有和台灣的朋友一起報名過比賽。但是我們的等級不同,所以我們是各自出發、各跑各的。只有完賽後會一起吃飯。

這次是我第一次和兩名友人用「享受」的心情比賽。一起跑步、一起過關、彼此鼓勵。我不用拼速度,我的目的是和超馬友人合作,讓初馬友人安心完賽。超馬友人也是這麼想。能和超馬友人一起合作、一起享受比賽,我也覺得很榮幸。初馬友人跑得很辛苦,為了避免抽筋,喝了很多運動飲料,途中至少上了十次廁所。儘管初馬友人的練習極度不足,但是還是完成了人生第一場全程馬拉松。完賽時,我們三個人的腿都沒有抽筋。這表示配速和營養補給戰略得當。

我建議友人跑橫濱馬拉松,也帶著友人完賽,而且友人的完賽成績比我自己的初馬好。我完全沒有留下遺憾。對我來說,這場比賽真的是很特別的回憶。

日本的中文翻譯

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文翻譯的資訊。例如商品資訊、旅遊資訊、公共場所的標示等。

我在日本看到的中文翻譯幾乎都很糟。雖然偶爾有看過一些佳作,但是那真的是偶爾。我在日本住了超過十年,看到正常、貼切的中文翻譯的次數恐怕不到十次。

我剛到日本生活,在公共場所看到奇怪的中文標示時,我第一個感覺是「寫錯字」或是「翻譯的人和製作標示牌的人溝通不良」。

但是在日本生活久了,我自己也接一些翻譯案之後,才知道那不是寫錯字或溝通不良。而是翻譯的人的語言知識不足,不知道怎麼正確用字和用詞。

早期日本公共場所的中文標示,可能是相關單位找了學過一點中文的日本員工翻的。這種翻譯的特徵是選詞和句子結構完全不符中文的用詞習慣和語感。簡單地說,中文母語的人就算表達再怎麼糟,也不會選那樣的詞、不會造出那種句子。

當自動翻譯開始流行後,在日本就能看到一些「自動翻譯」的成果。自動翻譯的特徵,是把「每個」日文詞彙照著字典的解釋「全部」都改成中文。有些翻譯的詞彙順序會完全比照日文原文的詞彙順序,有些則會把動詞移到受詞前面。但是字典的解釋和現實溝通時的用詞不同,所以自動翻譯的用詞當然很奇怪。自動翻譯的另一個問題是會把原文的每個詞都一對一地翻出來,原文不存在的詞就絕對不翻。由於有些日本人寫句子時會省略主詞,變成無頭句子。一詞對一詞的自動翻譯當然也會把無頭的日文句子轉換成無頭的中文句子。

我和日本人聊語言時,遇過不少日本人喜歡主張「日語表達可以不用主詞」。其實省略主詞並不是日語獨有的特徵。在中文的世界,很多人聊天時也會省略主詞。例如網路聊天就常常可以看到一堆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這是因為聊天聊到有共識時,談話焦點就不需要重複了,主詞當然可以省略。但是重要溝通場面的對話,或是要寫出讓陌生人也看得懂的文章時,必須在「沒有共識」的前提下嚴謹溝通,以避免誤會。有常識的人就不會亂省略。很多日本人成長過程中沒有認真思考過這種溝通問題,所以寫正式的文章,或是和陌生人溝通時也會亂省主詞。

我自己也向日本人確認過「省略主詞」的問題。日本人聽得懂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嗎?答案是依狀況而定。日本人也有聽不懂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的時候。事實就是沒有人能理解「相關資訊不足、表達不清的句子」。其實日本的一些介紹表達技巧的書籍,也常常會提到不能省略主詞。這表示有些日本人知道,表達時如果亂省略,別人會無法理解。

那些把「省略主詞」當成日語特有現象的日本人,不外乎是沒有其他語言的知識,或是找藉口幫自己表達的壞習慣開脫。

自動翻譯會把無頭的日文句子翻成無頭的中文句子。人工翻譯也沒有好到哪去。即使是中文母語人士的日翻中,也可能發生這種問題。

我在日本看過不少由中文母語的人翻譯的劣質資訊。為什麼知道是中文母語的人翻譯的呢?因為大部分學中文的日本人的基本詞彙都不夠,不太能分辨詞彙的難易輕重,表達常常會出現「不自然的合成詞彙」。中文母語的人表達不論再怎麼糟,選詞、用詞還是會比較自然。但是很多中文母語人士的中文翻譯也就只是「用詞」比日本人自然一點。到了句子的層級,又會回歸日文狀態。一篇文章有幾個句子,就真的翻成幾個句子。而且中文句子還完全比照日文句子的順序排列。完全沒有考量中文表達的邏輯順序。根本的原因就是翻譯者平常也沒有嚴謹表達過母語。

我有接過日本地方行政的觀光資訊摺頁翻譯案件。日文原文充斥了一堆無頭句子。而且句子拉得非常長。常常一個句子就是一整個段落。表達也不著重點。感覺起來就是觀光行政部門找個菜鳥職員寫稿,而且上面可能指定一定要介紹這個、介紹那個。菜鳥職員可能也沒有文筆專長,就只是考上公務員,然後偶然被輪派到觀光部門。因為母語的表達能力不成熟、文筆爛,所以造出了劣質的日文觀光資訊的摺頁。爛到可能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想看。我翻譯的時候,常常要把一個原文的長句子翻成三到四個簡短的中文句子,把大部分的被動語態改寫成主動語態,然後調整句子順序、把每個句子都加上主詞,才會變得比較容易閱讀。

我也遇過有行政單位找中國人來檢查我的翻譯稿。對方把我加的主詞全部刪掉,把我寫的「中文文法結構的中文句子」改成「日文文法結構的中文句子」,把簡單易讀的句子改回冗長難讀的句子。由於翻譯稿被亂改得太嚴重,所以我就花時間寫了六千多字的意見書給行政單位,逐條指出翻譯稿被亂改的問題後,日本人職員就來向我道歉,並同意不再讓那名中國人來檢查翻譯稿。

檢查我的翻譯稿的中國人的母語當然是中文,但是對方卻把我的中文稿改得不像中文。根本的原因就是語言能力不成熟,沒有能力判斷表達的輕重。對方是在中國出了社會工作後才來到日本,而且年齡比我大,但是母語表達能力還是沒有成熟,而且對方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母語表達能力的問題。

出了社會的人的語言表達不成熟,一點也不奇怪。我自己剛出社會時,母語表達能力也沒有成熟。就只是照著過去的經驗表達,沒有認真想過怎麼表達才能讓人容易理解。我以前也遇過有台灣的編輯大改我的文章,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表達風格的一貫性。有閱讀習慣的人一看就知道文章不是一個人寫的。那位編輯當然也是社會人,但是卻沒想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這就是不成熟。

現在日本的日翻中業界當然會找中文母語的人來翻譯文章。在日本,母語是中文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的母語表達能力都不成熟。因為母語是中文的人不外乎是去日本留學或工作的人,或是這些人的子女。去日本留學或工作的人,到了日本之後,實質上母語能力就很難再成長了。所以大部分的人的母語會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這些人的子女的母語或許是中文,但是在日本學中文的環境不好,所以只有發音會比日本人好一點。母語能力往往只會比自己的父母糟。在這樣的母群體中,要找出能做出良質翻譯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我在日本看到的中文翻譯品質很糟,或許就是因為日本很難找到能妥當表達中文的人。

工作時間的比重

友人從事住宅租賃業,有一部分的租屋有附家具。

前一陣子,有人要布置新的租屋,訂了新的家具。但是家具預訂的送達時間友人有別的事情,所以友人就託我幫忙代收及組裝家具。

◆◆◆

友人要我代收及組裝的家具是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

友人一開始還擔心我一個人處理兩張床會有點辛苦,不過我對自己的體力還有點自信,所以允諾幫忙。結果我一個人花了約30分鐘就把兩張床組完了。這30分鐘還包含讀說明書、調整床的位置的時間。

但是那一天我從收貨到做完所有的事情,總共花了約五個小時。這五個小時當中,組床的時間大約30分鐘,剩下的時間是開箱、拆包裝、騰出組裝空間、以及打掃整理。

開箱、打掃、整理,比我想像得要花時間。因為房子的空間不大,但是我要處理的東西有點大。

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分別裝在四個大紙箱裡。每個紙箱上都貼了很多透明膠帶。因為箱子很大,四個箱子佔用了很多空間,所以我一次只能做一箱。拆箱子錢花時間。開箱後,床的組件幾乎都有個別包裝。組床很簡單。難的是組完之後,我要整理拆開的紙箱和包裝,騰出空間組第二張床。

組完兩張床後,就是彈簧床墊開箱。廠商用厚又大的塑膠袋包裝彈簧床墊,還抽掉空氣,讓床墊變扁,然後捲起來,外面再加一層厚的塑膠包膜,然後再用透明膠帶纏住。這樣可以縮小商品體積。

我一開始當然不知道廠商怎麼包的,所以只能慢慢拆。我在拆完外層的塑膠包膜時,有撕到內層的塑膠袋,然後床墊就開始膨脹,恢復原狀。放好兩個床墊、調整床的位置後,就是整理所有的拆下來的包裝材料。

◆◆◆

友人覺得我把那些包裝留在現場就好。但是房子裡多了兩張床,而且包裝用的紙箱很大,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也很大,而且還有一些保麗龍和海綿,如果我把所有的東西留下走人,友人來的時候可能也沒空間可用。所以我決定把所有拆下來的包裝帶走。

紙箱上有超過100顆大型釘書針,全部要拔掉。因為我要搭電車,所以必須把紙箱裁成可以裝入我的大型環保購物袋的適當大小。厚塑膠袋和包膜不必須要設法擠掉空氣,才能裝入我的大型背包。保麗龍和海綿等也要儘可能縮小體積。裝入我準備的小型垃圾袋中。包裝處理完畢後,要打掃房間。

我花那麼多時間在開箱、拆包裝、打掃整理。是因為我不知道廠商怎麼包裝,我也不希望開箱時弄傷了友人買的家具。在裁切紙箱時,我也要小心不能弄傷地板,還要估算能放進我的購物袋的最佳體積。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的長度約5m。要擠掉空氣也不容易。我回家自己家秤了一下,塑膠袋和包膜的總重約3.5Kg。

如果沒有裁切紙箱,或許可以省下一兩個小時。但是就算能省下兩個小時,整理的時間還是組床時間的好幾倍。如果我不花時間整理,友人就要花時間。甚至可能要想辦法租一台車來載走垃圾。從時間和金錢的角度來看,我的選擇沒有錯。

◆◆◆

現在的組裝式家具的設計都不錯,組裝非常簡單。但是廠商為了確保商品安全,花了很多心思包裝來保護商品。包裝當然要花時間和成本。消費者則要花很多時間拆包裝。只是平常消費者買的東西沒有那麼大,所以可能感受不到時間的損失。這次我是面對兩張床和兩個床墊,都是相當大的東西,所以明顯感受到處理包裝花的時間相當多。

幾天後,友人又託我代收枕頭、被子、微波爐。還託我組裝置物架。這些東西的包裝沒有床那麼大,處理起來沒有那麼花時間。但是我還是可以感受到拆包裝和處理包裝時的麻煩。在網購發達、丟東西的規則複雜化的時代,廠商和消費者都要面對商品包裝的負擔。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3)

我剛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時,志工的主要活動有兩種: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有時候東京會有外國郵輪靠港,或是有和外國人有關的特別活動時,事務局也會臨時找觀光志工支援。

我加入的那一年,東京都觀光志工又新增了「街頭諮詢」的服務。這個服務是派志工在外國遊客比較多的景點巡回,回答遊客的問題。這個活動除了可以建立都市形象,也可以讓一些沒機會擔任都廳導覽或觀光導覽的志工有表現的舞台。

我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的第二年,我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觀光導覽是由兩名志工帶遊客逛東京的觀光景點。一共有十幾條路線。

以前我在擔任社區觀光志工時,導覽路線是由志工自己想的。但是社區觀光志工大多沒有觀光知識,可能也幾乎不旅遊,甚至他們的生活周遭的人可能也不太旅遊。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歷史而不是觀光。他們參加觀光志工的原因,是想利用志工活動來滿足當歷史老師的欲望。這些平常不觀光的觀光志工想出來的路線,當然不符合現實的觀光需求。

至於東京都觀光志工的觀光導覽路線,是委託觀光專業的人士設計,而且還要通過審核評價才能成為正式路線。水準自然和社區觀光完全不同。

◆◆◆

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要先上培訓講習,記住導覽路線和景點。由於導覽路線很多,志工能參加講習的時間也有限,所以事務局把路線分成四套,每套有3~4條路線。讓志工選一套專攻。我選的是皇居、國會、淺草、濱離宮。

擔任講習的老師就是資深的觀光志工。雖然他們是志工,但是他們大多有真的觀光專業。因為觀光導覽的志工當中,有不少人有通譯案內士的國家資格。很多通譯案內士會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透過導覽活動來練功。擔任講師的志工前輩確實會從外國人遊客需求的角度來傳授導覽技巧。這和我以前遇到的那些只想炫耀自己歷史知識的社區觀光志工很不一樣。我參加的講習的老師的專長語言是英語,以前是英文老師,所以講習中還教大家很多詞彙的表達方式。

我的運氣還不錯,在正式活動前就把該上的講習都上完了。

實際導覽時,是由兩名志工一起活動。事務局通常會安排資深志工和新人志工搭檔。這也算是實戰培訓的一環,也可以救濟那些沒時間上講習的志工。我是開始活動之後,才知道觀光導覽的英語志工過多,其他語言的導覽志工不足。結果我有兩次活動是由職員臨時變通,由資深的英語導覽志工來帶我。我和英語志工合作導覽,算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後來事務局的內部規定變嚴格,不同語言專業的志工就不能再組隊了。

除了那兩次和英語志工合作是由英語志工導覽以外,我的第一年觀光導覽都是由我擔任主講。因為當時我遇到的資深中文志工的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大多是曾經被公司派到台灣或中國工作過的人。他們雖然會說中文,但是詞彙量不足。很多詞彙要硬湊出來,沒有辦法用中文流暢解說。如果客人的中文有一點口音,他們可能就沒辦法聽懂。資深的中文志工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就讓我導覽,他們負責帶路。從這些經驗,我也大概可以看出一般日本的上班族被派到外國時,會花多少心思加強語言能力。

我擔任觀光導覽是到第四年,才終於把所有的觀光路線的講習上完。集滿所有的路線知識、導覽範圍全部解鎖,而且還學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東京。非常有成就感。

◆◆◆

從事觀光導覽活動基本上都很快樂。會來報名的遊客,大多都是對日本感興趣,有做過功課的人。因為我自己曾經是背包客,所以我可以想像遊客想知道什麼、想聽什麼樣的故事、可能會問什麼問題。遊客不論是來自台灣、香港,或是中國,反應幾乎都很好。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例外狀況。例外狀況就是客人本身對旅遊不感興趣。

不想旅遊的人為什麼要來聽觀光導覽呢?因為報名的不是他們。這些人通常都是長輩級的人物。他們來日本的原因是要和家族晚輩見面。由於有些晚輩可能因為有事無法一直陪著長輩,為了不讓長輩覺得無聊,就幫長輩報名觀光導覽。在我活動的期間中,我遇過好幾次這種狀況。我遇過反應很不錯,很喜歡聊日本的長輩。我也遇過反應很不好,根本不關心日本的長輩。晚輩盡心盡力把長輩邀來日本,還貼心地幫長輩安排活動。如果長輩對日本的反應這麼糟,晚輩知道了一定會難過的。

我也曾經遇過號稱台灣媒體,以採訪的名義來聽導覽。實際見了面之後,才知道對方是個留學生,可能是打工幫網路媒體寫文章。因為我自己曾經當過留學生,而且我也有在寫文章,所以我以為有很多共通話題可以和對方交流。但是對方愛理不理,反應相當差,所以我就沒有提到我也在寫文章的事。那一次因為留學生的態度真的不太好,打著採訪名義卻不問問題,所以在場的日本人對那名留學生的印象也不好。

◆◆◆

我擔任觀光導覽一共活動了五年。後來因為工作忙碌,我就沒有再參加了。我在活動的那五年間,有很多不錯的回憶和經驗。有一段時期,我幾乎每週都有一次導覽活動。

東京都觀光志工提供的觀光導覽路線規劃得相當用心。對我這種在東京住了十年以上的人也是很好的旅遊參考。台灣人去東京旅遊時,如果能撥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跟著觀光志工做深度旅遊,一定可以得到很多收穫。

※遊客可以從「GO TOKYO」網站的「東京都觀光志工導覽服務」的頁面中選擇路線和報名。
※遊客要付自己的交通費、門票費、活動體驗費,以及兩名導覽志工的交通費和門票費。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2)

我當過自己住的行政區的觀光志工,也當過東京都的觀光志工。

我報名東京都觀光志工,是因為我感受到自己住的行政區的觀光志工組織太腐敗,而且我在那裡能學到的東西都學完了,所以想要嘗試新活動,看看能不能有新發現。我參加東京都的培訓講習時,的確感受到東京都觀光志工和我住的地方的觀光志工很不一樣。

我住的地方的觀光志工組織在招募新成員時,有打出「國際化」的口號,把我釣上鉤了。觀光志工本來的目的是想透過免費觀光導覽來刺激地方經濟,但是實質活動內容幾乎和觀光無關。志工組織是由不了解觀光的志工自己營運,背後支援的行政單位的公務員也不了解觀光的本質。報名參加企畫導覽活動的民眾大多也是一些不想觀光、不想聽導覽,只想利用免費活動出門走路的老人。還有一些老人歷史社團利用觀光名義申請志工導覽,實質上是想利用免費制度來聽歷史課。志工活動完全悖離了主旨。

東京都的觀光志工完全不同。志工的導覽對象就是外國遊客,不會被一些喜歡惡用免費服務的日本民眾吃豆腐。志工組織不是由公務員或志工營運,而是由東京都委託的業者營運。而且業者確實有認真思考觀光的本質。

◆◆◆

我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時,志工的活動有兩種: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

很多外國遊客會把東京都廳當旅遊景點。都廳導覽就是帶這些外國遊客參觀、向遊客介紹都廳的設施。
觀光導覽則是帶著外國遊客走半天或是一天的東京景點行程。一共有十幾條路線。

我是從都廳導覽開始做起。

當時的都廳導覽,每天會排八名志工活動。六名英文,一名韓文、一名中文。其中四名英文志工專門在都廳展望台上找遊客聊天。剩下的中文、韓文及兩名英文志工則派駐在都廳一樓的志工服務檯。如果在一樓遇到了想參觀都廳的遊客,就帶遊客參觀都廳設施、都議會、展望台等。行程大約40~60分鐘。中午的時候,大家就輪流用餐(一定要有人顧服務檯)。大家幾乎都是去東京都廳的員工餐廳用餐。

我是中文志工,在都廳一樓的服務檯和韓文及兩名英文志工一起活動。由於都廳導覽服務的知名度不高,所以來都廳的外國遊客多是直接搭電梯去展望台看看風景後就走人了。大家不知道都廳有外語導覽服務。我覺得相當可惜。一樓的志工常常活動一天都遇不到導覽的機會。能遇到一次導覽機會,大家就會拍手恭禧祝賀。

營運的業者有想辦法裝飾志工服務檯,讓遊客能發現導覽服務。不過很可惜,他們製作的中文標示只有簡體字。

後來我活動的時候,自製了A4大小的繁體字牌子,讓路過的懂中文的遊客知道東京都廳有導覽服務。我用這招,曾經有一天帶過三次導覽。那天活動結束時,其他語言的志工都向我道賀。

遇不到客人的時候,大家就在服務檯交換導覽心得及異文化知識。韓文志工會談一些韓文小知識或是韓國文化。英文志工則是聊一些國外生活經驗。我也有從英文志工那裡學到一些用簡單英文詞彙表達的技巧,也有和他們一起思考「代替詞彙」的表達技術。那時候的經驗到現在都非常受用。

以前在當社區觀光志工時,雖然可以學到歷史地理知識,但是志工組織機能不全,幾乎沒有機會和真的遊客互動。我參加了東京都的觀光志工後,除了學到了很多異文化及語言知識,也真的接觸到了遊客,而且真的有服務遊客的感覺。

由於每次活動的氣氛都很愉快,所以我很希望能多排到幾次班。但是中文志工人數不算少,排班要顧慮公平,所以我一個月只排得到一次而已。英文志工人數相當多,可能要好幾個月才能排到一次。韓文志工的人數少,可能每週都有機會排到。有時候還會找不到人排班。所以我參加活動的時候,幾乎每次遇到的英文志工都不一樣,但是韓文志工就是那幾個人。之後我也和韓文志工變得比較熟了。韓文志工前輩告訴我:觀光導覽的活動也很有趣,可以學到很多東京景點的知識。有了這些知道,在導覽活動之外,也可以自己帶朋友去玩。

其實我也很希望能和其他的中文志工交流,不過很可惜,都廳導覽每天只會排一名中文志工,所以我沒有機會遇到其他的中文志工。我只能從韓文志工那裡聽其他中文志工的八卦。

◆◆◆

都廳導覽活動的感覺真的很好。我但是做了幾個月,東京都廳就因為要籌備奧運,開始加強安檢。結果很多本來民眾可以自由出入的場所,都多了登記關卡。導覽也變得比較不方便了。我做了將近一年,因為想多學一些東京的觀光景點的知識,所以就申請擔任觀光導覽。我申請擔任觀光導覽時,也問過營運的職員,看能不能身兼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職員說,因為志工人數很多,沒有辦法這樣安排。但是我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做都廳導覽的活動。

我轉向觀光導覽後,有一次終於找到機會告訴營運職員,都廳的志工服務檯的中文標示只有簡體字,沒有繁體字。這是語言文化上的差別待遇。而且實質上,有意願參加導覽的遊客當中,繁體字圈的遊客明顯多於簡體字圈。之後,營運業者就變得很小心。志工用的資料也開始提供繁體字版了。

我轉向觀光導覽幾年後,都廳導覽的規模就縮小了,只留下展望台而已。至於都廳的安檢,在奧運結束後也沒有解除。實質上就是民眾永遠要登記、過閘門,才能進都廳辦事、申請文件。

在日本,制度一但勒緊,可能永遠都無法鬆綁。日本議員的服務便民的意識不足,所以會放任公務員設計這種讓公務員方便,讓民眾不便的制度。公務員省了麻煩,民眾多了很多麻煩,也讓社會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成本。這就是日本。

夜走

我平常跑步,都是早上跑荒川河濱道路。其實我也跑過幾次晚上的荒川。晚上的荒川河濱道路因為沒有路燈,所以相當昏暗。而且路上偶爾還有騎腳踏車的人,晚上跑步時,我會擔心對方可能看不到我。雖然我曾經買過夜晚跑步用的燈,但是配戴起來並不舒適,也很容易壞。所以後來我就只在早上跑步。

我設計跑步路線的大原則是儘可能讓跑步安全、順利、不中斷。例如選人行道較寬、不曲折,或是幾乎不會遇到車子的路段。然後儘可能不要經過台階或紅綠燈路口。在我的生活圈當中,最接近這些條件的路線就是荒川河濱道路。

荒川河濱道路有堤防外的道路和堤防頂端的道路。堤防外的道路很長,完全是獨立的道路,可以規劃長距離不中斷的直線路跑路線。堤防頂端的道路會和公路橋梁交會。交會的地點有紅綠燈。如果在堤防頂端跑步,每1.5k~2k就會遇到紅綠燈路口。我很不喜歡這種中斷或是折返的感覺,所以我都是跑堤防外的道路。

◆◆◆

荒川堤防頂端的道路雖然不適合練長跑,但是適合走路散步。堤防頂端道路沒有堤防外道路那麼暗,騎車的人也比較少,晚上有些民眾會來走路散步。

現在每到夏天,我就會減少跑步量,改在晚上走路,當作是調整運動。

我白天跑荒川時的路線,堤防外道路佔了七成以上,剩下不到三成是從我住的地方到荒川的最短路線(市區道路)。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把堤防外道路區間的比率拉高。

走路的路線自由度比較高,人行道稍微窄一點、路線曲折一點、上下台階,對走路安全的影響不大。走路的目的不是為了訓練持續耐力,所以也不用太在意遇到紅綠燈時暫停。所以我晚上走路會走我跑步時不會選擇的路線。但是為了安全,我還是會選交通流量較少的住宅區路線和河濱道路的路線。結果我晚上走路的路線中,荒川堤防的區間不到四成。其他六成以上是市區道路(主要是住宅區)。

我把走路當成認識及擴大自己生活圈的手段。當我走膩了路線,我就會開發新路線。我剛開始夜走時,大約是走5k(約一個小時)。之後慢慢調整路線、加長距離,變成10k~12k。由於走路不用拼時間,所以當我走到途中住宅區的公園,或是荒川堤防上比較不暗的地方時,我會停下來做髖關節的柔軟運動或深蹲。這算是開始走路之後的意外收穫。如果我只顧著練跑,可能就成不到機會練習其他運動。晚上在家,可能找不到適當的時機做這一類運動。因為出門走路,我才有機會做這些運動。

◆◆◆

我平常跑步時會聽音樂,但是也就只能聽音樂而已。我曾經試過聽別的東西,但是效果非常差,因為我練跑時會設定時間目標,必須專心跑才能達成目標,大腦實在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資訊了。嚴格來說,我跑步時聽音樂的意義就只是緩和緊張而已。

由於走路沒有跑步那麼緊繃,頭腦還是有餘力思考別的事情。所以我在晚上走路時,會一邊走一邊聽語言教材。效果比我想像得好。我有試過坐在書桌前聽語言教材,但是效果並不好。對我來說,邊走邊聽比較容易吸收。如果走10k的路,再加上途中的拉筋和深蹲運動,就可以讓頭腦充電兩個半小時。

幾年前的夏天,我晚上走路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間神社。神社境內有開燈,顯然歡迎晚上路過的民眾進來拜拜許願。之後,當我有設定了新的工作或生活目標時,晚上就會走到這間神社拜拜許願。

我在日本住了超過十年,我並沒有厭倦日本。我還是有觀光客的感覺。夏天晚上出門走路、探索新的路線、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那裡的風景,或是到神社許願,給疲累的自己一點鼓勵,都算是觀光。

上網查資料的難處

友人從事租屋業,創業相當辛苦。友人忙碌時,會要我幫忙查一些業務資料。

友人找上我,是因為我習慣做這種事。我查資料、整理資料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我會分析、過濾掉不必要的內容,幫友人省掉很多時間。雖然資料不是我要用的,但是我知道友人可能想要什麼樣的資料。我整理的資料也讓友人相當滿意,所以友人常常找我幫忙。

最近兩年,我查過不少日本地方都市的住宅裝潢、修理業者的資料。有時候還要查居家用品的資料。

◆◆◆

2000年代後半,用網路查資料非常方便。但是這個方便的期間其實很短。2010年代,網路上的垃圾資訊開始增殖。到了2020年代,以前的真網站漸漸退場,假網站大量增殖。而且搜尋引擎也變笨了。用網路查資料非常麻煩。

現在我搜尋資料時,我用的第一批關鍵詞一定找不到我想要的資料。因為第一批關鍵詞搜出來的一定都是大企業網站、購物網站、詐騙網站。這些網站和我用的搜尋關鍵詞當然相關,但是關聯性沒有那麼高。

我用搜尋關鍵詞的目的是想找到「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的頁面」,但是現在搜尋引擎顯然不再這麼搜尋了。因為搜出來的網站和關鍵詞的相關性沒有那麼高,所以我也很難看出搜尋引擎找網站的基準。我只知道現在的搜尋引擎喜歡把大企業網站、購物網站、詐騙網站放在搜尋結果的前端。這就是搜尋引擎變笨的象徵。

一般人如果想搜尋大企業網站,基本上是直接輸入公司名稱。搜尋用的關鍵詞如果和「大企業的公司名稱」無關,基本上就不太可能是在找大企業網站,而是在找和關鍵詞高度相關的資料。我用的關鍵詞和大企業的公司名稱無關,也不是商品名稱,但是搜尋引擎就是會硬塞給我一堆大企業網站和購物網站。很多詐騙網站只看網址就幾乎能簡單斷定。但是搜尋引擎的人工智慧顯然沒有這種判別能力。所以會在搜尋結果中塞一堆詐騙網站,而且排行還相當前面。我就只是想搜「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的頁面」,但是搜尋引擎就是不給我這種結果。

因為我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的第一批關鍵詞還是只能繼續用「我希望網站頁面出現的詞彙」來搜尋。然後從第一搜的結果找出共通特徵,在第二搜加入排除語法,過濾掉這些大企業、購物、詐騙網站。通常要搜四到五次,我才有可能找到「似乎可以用的資料」。

十幾年前,用關鍵詞找資料,搜尋結果幾乎都是「頁面帶了我要的關鍵詞」的網站。現在的搜尋引擎沒有那麼方便了。搜尋引擎從一開始就會給一堆和關鍵詞相關度不高的垃圾雜訊。查資料的人必須花時間排除掉搜尋引擎給的垃圾雜訊。

◆◆◆

友人找裝潢、修理業者時,比較喜歡找小規模業者。友人的考量是和小規模業者一起合作,讓彼此的事業成長,創造雙贏的局面。但是在網路上找小規模的裝潢、修理業者並不容易。因為搜尋引擎偏愛大企業,而且很多小規模業者根本沒有自己的網站。沒有網站,就不容易查到聯絡方式,也不知道業者是不是真的有在工作。

我的解決之道就是找住宅裝潢和修理的入口網站。從這些入口網站可以從業務種類、營業範圍來找業者。但是這一類網站使用介面大多不太友善。有些入口網站沒有設想到惡質業者會重複登記。用這種入口網站就常常會搜尋到同一業者的重複資料。有些網站的業者聯絡資料的位置不顯眼,可能要進入下一個頁面,而且還要拉動卷軸才能找得到。

找業者施工,當然要找交通方便的業者。有些業者為了搶生意,會把營業範圍寫得很大。我在找業者資料時,就要過濾掉這些要花交通時間和交通費的業者。必須一直深入頁面找到業者的地址,再向google map確認位置、交通時間等。有些業者會的施工種類比較少,但是卻在入口網站登記什麼都會。他們的想法就是如果遇到自己不會的工程,就轉包給其他業者。這種狀況只有實際和業 者面對面談過,才能發現。所以入口網站雖然可以找到業者,但是未必能找到真正適合的業者。

網路時代,新資料一直增加,但是資料庫往往沒有退場機制。在入口網站登記的業者能做多少年,也不知道。我查資料時也要花很多時間確認資料是不是依然有效。至於入口網站本身能維持多久也是個未知數。如果營運入口網站的企業撐不住,網站連同業者的資料可能就會一起消失。

◆◆◆

友人有在嘗試附家具設備的短期租屋服務,所以有時候會要我幫忙查有無適合的居家用品。在網路上查商品並不難,但是要確認商品設計和規格則意外地麻煩。

購物網站的商品頁面多半資訊不足。照片可能不多,很多商品的尺寸規格也不明確。知名廠商做的居家用品雖然有官方網站的資料可以查,但是官方網站放的商品照片可能也有限。如果照片不夠,就必須從說明書來判斷商品的設計及規格。但是很多說明書,通常是放在別的頁面。而且通常要換兩次頁面左右。有時候花時間找到說明書之後,才發現連說明書的內容都很粗糙。

我是花很多時間找購物網站、官方網站,甚至說明書後,才知道這個商品在網路上的資料根本不夠。但是時間已經花下去了。十多年前,在網路上還有可能找到消費者的使用心得。現在只找得到購物或官方網站的資料。

網路時代,我可以不用出門,在家查資料。但是能不能查得到有用的資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查不到資料時,我常常會以為自己的搜尋方向不正確,所以我會調整方法。但是有時候花一個小時,也未必能找到資料。因為資料可能根本不存在。

因為我不是當事人,所以有時候我不知道友人想要什麼樣的居家用品。我能做的就是給幾個選項讓友人來挑。如果每個居家用品都要給友人三種品牌當參考選項,十件東西我就要整理出30筆資料,這會要我的命。所以我告訴友人,如果要找居家用品,直接到家電量販店走一圈可能還比較快。到實體店面需要花時間,但是可以馬上得到結果。上網查商品資料,花一個小時可能還有一堆不確定的部分,但是到店裡看實際的商品,比對相似產品,可能不到五分鐘,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疑問。如果要找十種商品,在實體店面可能兩個小時就能解決。在家上網查資料,可能五個小時也不一定能確認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規格。

網路時代,可以在家查資料。但是在家查資料不一定省時省力。因為現在網路資訊充斥著太多雜訊,沒有以前那麼方便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