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福島之旅(1)

2023年的黃金週,我去了一趟福島濱通地區,見證福島的災後重建狀況。

在這次旅行之前,我已經去過三次福島。狀況如下:

<第一次:2011年5月中旬(311震災的兩個月後)>
本來我在這一年年初就有想過在黃金週去福島旅行,但是311的震災打亂了我的計畫。當災害狀況稍微安定後,我決定還是要去一趟福島。只是濱通一帶的道路因為海嘯及核災的關係禁止通行,所以我就改去內陸的會津。我去會津的時候,我住的旅館就有收留災區的避難民眾。

<第二次:2015年的黃金週>
福島濱通地區的國道6號線在前一年的9月解除部分管制,開放汽車通行。我就利用黃金週的連假期間到以前一直想去的濱通地區。我從磐城的泉站出發,沿著國道6號線北上,看了福島濱通地區可以通行的地區,也看了宮城的海岸地帶。大部分的地區都在重建中。當時國道6號線的部分區間不能在路邊停車,也不能打開車窗。

<第三次:2019年的黃金週>
這次和第二次一樣,從磐城的泉站出發,沿著國道6號線北上,看了福島濱通地區可以通行的地區。2019年福島海岸附近可通行的路段比2015年多。有些地區開放車輛通行,但是還在重建中。有些地區則已經重建完成。

◆◆◆

我的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目的和第二、第三次一樣,想親眼看看福島濱通的變化。出發方式也和前兩次一樣,搭常磐線特急列車到磐城的泉站,再開車北上。我選擇從泉出發,是因為這個車站離福島縣內最大的觀光地小名濱最近。

<第一天>
從泉站開車出發,先到三崎公園看風景,再到小名濱港的觀光物產中心。


從三崎公園眺望小名濱港。


小名濱港。

小名濱一帶在震災當時是海嘯災區,觀光物產中心在受災八個半月後恢復營業。2018年,觀光物產中心附近蓋了一間超大型商業設施,吸引了不少外地觀光客來這裡消費。現在的小名濱可能比震災之前還要熱鬧,算是完全走出了震災的陰影。


2015年,小名濱已經恢復震災前的面貌。


2019年,小名濱多了一棟超大型的商業設施。這一天,遊客雖然多,但是上午11:30觀光物產中心還找得到車位。


2023年,小名濱的遊客比2019年還多。

2023年的黃金週,日本實質上算是回歸疫情前的狀態,出遊的人非常多,住宿訂房和交通訂票都非常難。但是我搭的常磐線特急列車還是有空位。在泉站下車的人比我前兩次來這裡時多,但是感覺起來就只是假日的地方小站,不能和東京的車站相比。但是一到觀光物產中心,才發現這裡出遊的人非常多。上午11:00,停車場的小型車位就已經全滿,結果觀光物產中心就把大型車的車位分給小型車。物產中心內的各家海鮮丼的店在11:00左右就全部大排長龍,比2019年熱鬧很多。


觀光物產中心旁的偵測背景幅射劑量的儀器。2023年偵測背景幅射的儀器比2019年少了很多。這裡的背景幅射劑量已經低到可以忽視的程度。儀器的象徵意義比實質意義大。


觀光物產中心二樓的震災展示區。這裡有重現震災當時民眾在避難設施生活的樣子(2015、2019、2023年的陳列方式幾乎沒有變)。但是避難設施生活以外的展示內容則每次都不一樣。這代表展示區有一直努力更新資料。

在小名濱港吃完午餐後,就沿著海岸附近的縣道北上。

◆◆◆

2019年,小名濱以北靠近海岸一帶的公路還有一部分區間無法通行。2023年,這一帶的公路已經全部可以通行了(2021年通車)。

小名濱以北靠近海岸的縣道兩側整備得非常漂亮,而且還被規劃成自行車路線「磐城七濱海道」。沿途地勢較低的區間有建新的堤防和防災綠地。雖然是黃金週,但是我完全沒有遇到塞車。途中的薄磯地區有一間介紹這一帶受災狀況的「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2020年落成)。


磐城七濱海道。道路的肩線部分畫有藍色的自行車誘導標線。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的內部。

我在2015年和2019年已經看過了不少介紹震災的展示設施。2019年之後,日本的311災區似乎又多了一些新的震災展示設施。這一類設施大多會介紹311當時的地震、海嘯、核災、避難等狀況。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也不例外。

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對於沒有看過311震災相關展示的人而言或許還不錯,但是對我來說,展示內容稍嫌貧乏。相較之下,小名濱的觀光物產中心二樓的展示區的展示空間雖然小,但是可看性比較高。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雖然有介紹地震、海嘯、核災方面的資訊,但是這些資訊在別的展示設施可以看到更多。至於「只有在這裡才看得到的展示資料」則不多。結果我在這裡只停留了15分鐘。

換個角度來看,磐城在311震災當時受災範圍僅限於海岸地帶,都市機能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所以磐城就成為處理核電廠事故的準備基地,很多媒體也在這裡蒐集福島的最新狀況。由於日本東北地方有太多受災狀況比磐城嚴重的地區,這個震災展示設施的內容沒有其他地區那麼「強烈」,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眺望薄磯防災綠地及海水浴場。

薄磯防災綠地的位置本來有學校操場和住宅區。311震災後,這一帶的房舍被海嘯沖毀。重建時,住宅區移到離海岸較遠、地勢較高的地方。這個地區則是加高,規劃成有堤防功能的防潮林(防災綠地)。照片中的道路是防災綠地內側的道路。主要幹線的縣道在防災綠地外側(被防災綠地較擋住了)。縣道和海水浴場之間還有混凝土堤防。所以這個地區有多重防災的效果。

離開了磐城震災傳承未來館後,我繼續沿著海岸附近的道路北上,到了四倉港後折返。之後在磐城市內隨處看看,結束了第一天旅程。

◆◆◆

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第一天收穫並不多,就只是確認了小名濱地區到四倉港間的縣道完全通車,而且沿途可以看到有多重防災效果的堤防和防災綠地,然後途中有一個2020年落成,展示內容略顯不足的震災展示設施。

再過幾年,防潮林的樹木長高後,這一帶的海岸風景可能又不一樣了。


第四次福島之旅第一天GPS路線圖。
(背景地圖:©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2023年東京馬拉松觀賽回顧

2023年3月5日,東京馬拉松重新回歸大型的市民路跑賽。這一天,我有到現場觀賽。

這場路跑我雖然感興趣,但是我沒有留意大會發布的消息,所以錯失報名機會。不過我有一名很久沒有見過面的台灣的大學同學有來日本參加這場路跑。所以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到場觀賽,幫同學加油,然後順便觀察一下日本民眾對這場大型路跑賽的反應。

◆◆◆

我雖然曾經在路邊看過幾次東京馬拉松,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要幫當中的某個特定跑者加油。2023年的東京馬拉松的參賽人數是38000人。要從這麼多跑者當中找出朋友並不容易。為了這件事,我有向以前曾經幫我加油過的日本友人請教。

日本友人給我的建議如下:
・帶國旗:有顯眼的識別物,朋友就容易發現我。
・遠離車站:離車站越遠,觀賽民眾就越少。站在人少的地方比較顯眼。
・避開花圃:沒有花圃,才能站在靠近賽道旁。
・多預留移動時間:如果人行道上的人潮過多,移動會很花時間。

日本友人以前幫我加油時,會先選兩個點。比賽時會打電話給我,向我確認我到達某個地點的預估時間。如果第一個點有達到加油的目的,第二個點就可以放棄。

但是這次狀況不一樣。我的朋友是專心跑步型的人,而且跑全馬的經驗不多,真的需要集中精神和42.195k的路途格鬥。我不想給朋友負擔,所以完全不考慮用電話聯絡。我只向朋友確認服裝,然後從朋友通過各個記錄點的成績來推算朋友通過某處的可能時間帶,再從跑者的人群中找出朋友。為了預防萬一,我必須多設幾個觀賽地點。

一開始我選了14個地點(8個車站)。考慮移動時間後,我再從中挑出了7個地點(4個車站)。我要在這7個地點觀賽,然後想辦法找出朋友。

<7個觀賽地點>
8.5k:千代田線新御茶水
17.5k:大江戶線藏前
19.1k:大江戶線藏前(回程)
21.5k:大江戶線森下
26.3k:大江戶線森下(回程)
35.3k:三田線內幸町
39.7k:三田線內幸町(回程)

我也針對這些里程製作時間的速查表。讓我能從最新資訊簡單估算出朋友經過這些地點的時間帶。

◆◆◆

以前跑東京馬拉松時,10k之前的賽道都非常擁擠,大家是過10k左右才跑開。所以我並不期待在10k之前的地點發現朋友。8.5k的新御茶水(小川町)的觀賽地點是以姑且一試的心態設的。因為我比較熟悉這一帶的地形,容易隨機應變。藏前是以前日本友人幫我加油的地方。森下和內幸町則是我跑東京馬拉松時覺得路旁民眾比較少的地方。

我在0920左右就到新御茶水(小川町)的地點等待。觀賽的民眾意外地少。沒等多久,就看到馬拉松的前導車。接著就是這次比賽的菁英選手群。菁英選手群通過之後,就是實力派的市民跑者群。之後,我就開始上網確認朋友通過起跑點以及5k的時間,然後估算朋友到達8.5k的時間。


通過8.5k小川町一帶的菁英選手群。

我觀賽的主要目的,是幫我的大學同學加油。我希望能多遇到幾次同學。次要目的則是看能不能遇到一個住在地方都市的日本友人。如果能遇得到,我也會為他加油。日本友人只要能遇到一次,就算任務成功。

我在8.5k的地點有發現日本朋友,但是沒發現我的大學同學。因為賽道真的很擠,找人真的很不容易。日本朋友跑在賽道中央,並沒有發現我,但是知道有人在叫他。

我在8.5k一直沒有看到大學同學,我有點擔心同學出狀況。不過後來發現同學已經通過了10k,我就馬上搭地鐵趕到17.5k地點等待。

在17.5k的地點,我又找到了參賽的日本朋友。這次日本朋友也看到我了。朋友幸運地中籤,從日本地方都市來東京參賽。他雖然有耳聞我可能會到場觀賽,但是可能沒有放在心上。結果他發現我真的到場幫他加油,自然是驚喜萬分。我在17.5k地點依然沒有看到我的大學同學。我推測同學可能已經通過17.5k後,就馬上轉移陣地,到19.1k等待。

在19.1k,我沒有看到日本友人,但是我終於發現大學同學了。大學同學真的跑得非常專心,和路途格鬥,我喊了好幾聲後才發現我。有幫大學同學及日本朋友加到油,我算是達成了我自己設定的任務最低要求,稍微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就只是看能否在之後的幾個點繼續找到同學了。

◆◆◆

這次觀賽,我是從0920開始看。當朋友通過了我的觀賽地點,或是我覺得朋友已經通過時,我就移動位置。最後在1500看完收工回家。8.5k的小川町一帶觀賽民眾並不多,不過我之後去的藏前、森下、內幸町的民眾都不少。但是只要走個兩三百公尺,還是可以找得到理想而且顯眼的加油位置。我在移動時也沒有遇到人潮阻礙。有可能是我選的觀賽地點還不錯,也可能是東京街頭的人潮還沒有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熱鬧的日常狀態。觀賽民眾也大多戴著口罩。

我在觀賽地點等朋友時,也有順便幫台灣的跑者們加油。疫情緩和後,能來日本路跑是可喜可賀的事。我體驗過跑馬拉松的辛苦與快樂,所以我也儘可能以理解跑者感覺的角度來加油。

在8.5k地點觀賽時,我有遇到一名台灣遊客,對方的朋友也有來參加東京馬拉松,但是對方不知道該怎麼從人群中找出參賽的朋友。因為那時候我自己也在摸索觀賽的方法,而且我在8.5k也沒找到大學的朋友,所以沒辦法給對方適當的建議。

在26.3k地點,有一名台灣跑者問我有沒有帶鎮痛噴劑。可惜我沒有想到要帶這種東西。沒幫上忙,我心裡多少有點遺憾。這樣的場面或許不多,但是以後如果還有觀賽的機會,我可能會帶一小罐噴劑當預備。

在35.3k地點觀賽時,有一名年邁的日本跑者在我面前的賽道上摔倒,讓我的內心面臨了倫理的掙扎。這名跑者摔得似乎有點重,沒辦法自己爬起來,而且就在我面前的賽道上。我覺得應該要去幫忙,但是我不能任意侵入賽道,因為這可能會影響其他參賽者。還好工作人員和警察有及時趕來確認。這名年邁的跑者被扶起來後,稍微休息了一下又繼續前進了。這個觀賽的經驗,讓我思考了很多事情。

◆◆◆

我選的7個地點中,21.5k的森下因為離19.1k的藏前回程地點太近,所以我完全撲空。其他6個地點當中,我在3個地點找到了大學同學,另外3個地點有找到日本朋友。從結果來看,在不做任何聯絡的前提下,在38000人當中找出了兩個朋友,這個任務還算成功。大學同學和日本朋友穿的服裝顏色都算顯眼,這也是讓我發現他們的原因。由於大學同學跑得非常專心,所以這次帶國旗的效果不大。但是手上拿著國旗,很多台灣跑者就會向我打招呼,我也很樂意幫台灣跑者加油,觀賽的氣氛很熱鬧,不會覺得無聊。

我在事前有整理預估時間用的速查表,但是幾乎沒有用到。因為我在觀賽時一直在用手機的APP「R-navi」確認朋友是否通過晶片記錄點。「R-navi」有每5k的簡單預估功能,還算實用,所以沒有必要再拿出速查表。但是我製作速查表也沒有白費時間。因為我有思考過晶片記錄點和觀賽地點的距離。這個經驗可以讓我在腦內修正APP的預估結果。

「R-navi」可以用參賽者的號碼或名字查到參賽者的最新晶片記錄。名字只要輸入一部分字串就可以查得到。查英文名字時的檢索字串可以不完整,但是大小寫必須完全相符才行。

我得知大學同學和日本朋友有在跑路跑,都是最近半年的事。這次能在東京馬拉松幫兩個朋友加油,我自己也相當高興。

特別是大學同學,真的是好久沒有見面了。以前在台灣讀大學時,台灣跑步的民眾並不多,感覺起來大家並不關心跑步。但是現在大學時代的同學當中,連我在內有三個人受過京都和東京馬拉松的洗禮。這種感覺真的非常特別。

2023年京都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3年2月19日,我參加了京都馬拉松。受疫情影響,等了三年,終於再度體驗了豪華的大型路跑。

我的上一場馬拉松是2020年的京都馬拉松。那場比賽是疫情爆發後的最後一個順利舉行的日本大都市的大型市民馬拉松。京都之後的其他大型市民馬拉松都因為疫情而取消。京都馬拉松像是在最後關頭趕上末班車的比賽。

日本社會開始適應疫情後,市民馬拉松活動又陸續復活。不過舉辦方式變了很多,例如縮小比賽規模,或是不考慮海外市民跑者參賽的可能性。

2023年的京都馬拉松的規模比照疫情發生前,而且大前提就是讓海外市民跑者也能參賽,算是日本大都市大型市民馬拉松恢復「日常」的指標比賽。不過由於日本社會的疫情管制還沒有完全結束,所以大會還是有一些細節部分必須配合防疫政策。例如要求參賽者量體溫、報到時要提交健康確認的表格(以前不用提交)、比賽時則要跑者過了起點後再脫口罩等。

◆◆◆

這一年,我有很多工作要忙,運動的時間少了很多,但是我還是找到有效率而且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賽前一個月,我練得還算有自信。不過有了自信幾天後我就因為拉筋傷到大腿肌肉,再過兩天又得了感冒。命運實在是在捉弄人。

感冒不是好事,但是這場感冒讓我暫時不敢運動,結果讓大腿有時間從的受傷當中恢復。如果沒有得感冒,我可能會強迫自己跑步,就可能加深大腿的傷勢。我是賽前十天才重開路跑練習。大腿的傷雖然沒有完全好,但是已經不影響長跑了。

賽前十天,已經可以看到比賽當天的氣象預報。氣象預報指出比賽當天的京都會下雨。天氣的狀況還是有機會變,所以我也有祈禱比賽的那一天的天氣會好轉,但是偏偏比賽那天的預報的雨天圖案一直都沒有變,我也只能認命了。比賽當天,集合時的雨勢不小,起跑前才終於緩和。

當天的天氣雖然沒有特別冷,但是雨中跑步的的感覺並不好受。我在賽前六天還練過一次23k的長跑,狀況還好,後半還是有能力加速。但是實際比賽時,可能因為濕度太高,所以體力消耗得很快。我過了15k就覺得累了。之後我就告訴自己,不要在意成績,但是要努力「跑」完全程。最後我在大會時間五小時半之前通過終點。

這次馬拉松的成績雖然不好,但是通過42k地點時,自己還是相當感動。雙腿雖然非常累,但是沒有抽筋,大腿的傷勢也沒有惡化。一切都平安。

◆◆◆

2020年的京都馬拉松也是下雨。當時的我也有感受到高濕度下跑步的辛苦。成績雖然不算理想,但是還可以接受。2023年這次的感覺更不好。成績比2020年慢了二十分鐘左右。

2020年京都馬拉松因為下雨的關係,河濱賽道變成爛泥路,非常難跑。這也是我在這次賽前擔心的事。不過這次實際跑到河濱道路時,才發現河濱的泥土地已經鋪上了泥沙材質的人工特殊路面,賽道上不再有爛泥,跑起來非常安心。只是我的體力在前半已經消耗過多,新的河濱路面並沒有改善我的成績。

以前跑京都馬拉松時,京都市役所附近的路段的GPS測位會出問題。例如測到的跑速過慢,甚至發生GPS軌跡飄移。這次換了性能比較好的新錶,還是發生了速度異常的現象。這一帶的天空並不狹窄,但是測位效果非常差。其實我前一天在京都車站對面也做過GPS測位,花了將近10分鐘才抓到衛星訊號。京都車站前的天空比京都市役所前更寬,但是抓衛星訊號卻很花時間,真的非常不可思議。

這次的路跑,我做了兩件以前參賽時沒做過的事。一個是在途中上廁所,一個是聽音樂。大型市民馬拉松設的臨時廁所通常不多,所以途中的廁所多半大排長龍。以前我為了成績,沒有在途中上過廁所。另外,我為了感受沿途民眾熱情的加油聲,我跑馬拉松時不聽音樂。

這次我在15k左右就已經覺得體力消耗過多,所以我決定找一個排隊人數少的臨時廁所區上一下廁所兼小憩。最後在18k左右找到一個排隊的人不多的臨時廁所區。因為人不多,所以損失的時間不多。但是上完廁所後才發現雙腿已經相當疲勞,重新起跑意外地花力氣。之後我再怎麼累也不敢用走的。因為我怕一走,就跑不起來了。

由於我在賽前已經知道會下雨,我猜在路旁觀賽的民眾不會多,而且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可能也不願意大聲喊加油,所以我這次特別決定用聽音樂來維持士氣。我雖然沒有期待民眾加油,不過我跑到北山通時,還是聽到一些民眾喊加油,讓我覺得非常感激。當我過了30k之後,音樂就變成支持自己的重要工具。我的雙腳就跟著耳邊的音樂節拍不斷向前踏,讓我撐到了終點。

馬拉松對一些市民跑者來說算是極限運動。持續跑到終點並不容易。有些人跑不到一半腿就抽筋了,沒抽筋的人也可能因為肌肉疲勞無法妥善控制自己的步伐。我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跑到後半,遇到轉角賽道時,我很難控制自己的腳步轉向。自己不能控制自己時,心裡頭多少會冒一些火氣。當賽道上的跑者多半無法精確控制自己的步伐時,很容易發生碰撞。在虛弱狀態下受到碰撞,也會讓人冒火。事後想想,這些都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很多人都已經到了極限。我內心火氣的本質也是自己無法控制自己、自己不夠堅強。結果馬拉松不只可以確認體能狀況,也能發現自己的內心脆弱的部分。

◆◆◆

三年沒來京都,我在比賽前的兩天,在京都車站逛了好幾回,也照例到梅小路公園內的日本庭園走了一遭。車站和日本庭園不是特別的觀光景點,但是卻是讓我能一個人能靜靜地休息放鬆的地方。我在這兩個地方都差點流下淚水。

在京都的三天,我也照例吃自己喜歡的豚骨拉麵、豪華的漢堡及甜點。

跑馬拉松,會讓身體非常疲倦,但是在京都停留的三天,讓我釋放了不少心裡頭的壓力。

書店的凋零

網路發達的時代,傳統的出版業及書店業者受到衝擊已經不是新聞了。

當初我是從一些報導得知這些業界正在面臨衰退,自己沒有實際感受到。不過最近五年間,我的生活圈的書店真的一間間地消失了。

以前,我的徒步生活圈內有兩間TSUTAYA(有影音出租服務的蔦屋書店)。雖然TSUTAYA不是大型書店,但是陳列的書籍一直有更新,平常已足夠讓我找到可以用來充實知識的新刊書。我通常會在這兩家店買新書、雜誌、漫畫等。如果要買比較專業的書,只要搭不到10分鐘的電車,就有一間紀伊國屋書店。那間紀伊國屋書店的規模雖然也不算大,但是陳列的專業書也算夠多。

這三家書店,都在這五年間歇業了。

我常常會到上野和御徒町一帶購物。以前上野有一間蔦屋書店。我買完東西時常常會去那裡看看有沒有不錯的新刊書。不過這間蔦屋書店在三年前歇業了。

JR上野車站大樓有一間明正堂書店。雖然不是大型書店,但是經營得相當用心。在我常去的TSUTAYA、紀伊國屋書店、蔦屋書店歇業後,明正堂書店就變成我補貨的地方。不過這家店也在2022年5月歇業了。

現在的我當然還是有書店可以逛,只是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了,書店的選項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了。我在日常生活中「順便」去書店看看的機會也變少了。徒步圈內沒有書店,對我而言也相當痛。

◆◆◆

在我生活周遭的書店一間間消失之前,我其實也有感受到日本的「書」的變化。以前學生時代,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逛書店。每次逛書店,都會有新發現。不過到了2010年代中期,我在書店裡得到的新發現漸漸變少了。

我平常去逛書店時,花最多時間的就是確認有沒有新出版的「新書」。本來日本的新書主要是定位在「給大眾讀的大學通識教材」。新書的作者多半是一些學者或是社會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日本,從學校畢業後,出了社會,只要常讀新書,還是可以保持相當程度的最新教養知識。

不過在2010年代的中期,新書漸漸變質了。很多新書的書腰部分開始出現作者的照片。這些作者的少數是真的有專業學識的人,但是大部分是一些常常出現在媒體上的話題名人。這代表新書的教養知識媒體的色彩越來越淡,漸漸淪為幫名人打廣告、讓名人宣傳個人心得的工具。實質上就和怪怪的宗教書差不多。這些名人寫的新書不外乎是一些生活或事業的理念。這些理念或許有可以參考的部分,但是那就只是某個人在某種環境、某個狀況下得到的經驗及想法而已。這種書缺乏宏觀的視野,和教養的本質背道而馳。

出版社賣名人的書,在書腰上放名人的照片,可能是因為網路時代的紙本書的生意真的很難做,所以只能求助名人的光環。甚至可能從一開始就只把消費群限定在這些名人的支持族群,而非一般大眾。名人的支持者在書店裡看到有名人照片的書,可能就直接拿了去結帳了。

我不是這些名人的迷,也不期待從這些名人的個人理念中得到有系統的知識,所以我在書店裡看到書腰上帶了照片的新書,就會直接跳過。不過和名人無關的教養新書真的比以前少了很多。以前我每一兩週就可以買到新的教養新書,不過現在去書店逛教養新書的架區時,看到最後常常是空手而歸。

◆◆◆

網路資訊對出版及書店業者造成衝擊,是因為用網路查資料比找書本、翻書查資料方便太多了。而且網路還提供了大眾集體智慧集結的空間,這是書本很難取勝的地方。

舉例來說,日本有不少拉麵饕客。他們會到處去吃拉麵,然後把心得評論寫在網路上。這些默默無聞的小市民專家生產的資訊,是書本或雜誌很難做得出來的。雜誌或許可以做拉麵的特別企畫,但是雜誌必須考量店家的商譽,內容可能會寫得比較保留。至於小市民專家就比較沒有這種顧慮了。所以看這些拉麵饕客的心得找好吃的拉麵店,會比看書或看雜誌有效率。

以前的小市民專家是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在個人網站或部落格上,現在則有讓大眾提供資訊的評價餐廳的網路平台。這種網路平台看似方便,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浪漫。這一類平台往往會用一些系統獎勵的方式吸引大眾在平台上提供消費經驗。不過這種方式往往會引來一些只想得到虛擬獎勵,卻沒有能力提供精確的現實資訊,或是根本不關心自己發的資訊,也不想對自己發的資訊負責任的人。而且這樣的人往往是多數派。

以前在個人網站或部落格留下心得評論的小市民專家,是因為真的有探索世界的熱情,所以才會在自己的網站或部落格中留下記錄。至於大眾平台的使用者,往往是為了得到系統的虛擬獎勵才會在平台留下資訊,而且留下品質不佳的資訊也一樣可能得到獎勵。兩者的生產資訊的動機根本不同,所以造出來的資訊品質當然會發生落差。結果追求獎勵的多數大眾的聲音就把少數專業饕客的聲音洗掉,汙染了網路資訊品質。集體智慧徒有集體的形,沒有智慧的質。

最近幾年,網路資訊的缺點也漸漸顯現。惡質廣告網站及內容農場大量複製生產,稀釋掉了全世界有意義的資訊,資訊的母群體受到嚴重汙染。舊型的資訊平台退場,讓過去小市民專家貢獻的重要資訊完全消失。10年前,很多人覺得在數位化技術進步後,資料可以永久保存在網路上。不過現種期待已經變成非現實的幻想。真正的現實是,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開始大量消失。網路不但不會永久保存資訊,資訊在網路上的保存期限反而有越來越短的傾向。相較之下,傳統紙本書籍的資訊反而有機會得到半永久保存。現在要在網路上要找到十幾二十年前的資料,並不是不可能,但是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不過一般民眾只要到大一點的書店,發現十幾二十年前的出版品一點也不難。

紙本書的資訊保存效果意外地比數位資訊好,不過出版業和書店在過去十年間受到數位資訊發達的衝擊,教養書籍的品質下降,書店也一間間地歇業,到書店買書不再像以前那麼方便了。買書變得不方便,上網查資料也沒有好到哪去。因為網路資訊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被有心人士大量汙染,充斥著大量免洗廣告網站及內容農場。在這個網路發達的資訊化時代,要找到有意義的資訊,反而變得不容易了。

搜尋的鬱悶

最近,每次在網路上查資料時,查到最後心情都會相當鬱悶。因為用google幾乎只會搜到不相關的資訊。

我想查的資訊很單純。例如處理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問題時,有哪些解決方法。或是日本以前發生某件事時,當時網路上的日本人對這件事有哪些看法等。十年前,要查這一類資訊並不難,只要有搜尋,幾乎都可以得到結果。不過現在要查類似的資訊卻變得相當難,而且狀況越來越糟。

我在搜尋資料時,常常遇到以下的狀況:

■搜尋結果充斥著大量廣告網站

我在搜尋比較需要專業知識的生活資訊時,搜到的全部都是看似有內容,實質上卻是什麼都沒寫的廣告網站。

我最早遇到這樣的狀況,是好幾年前我以個人身分接翻譯工作的時候。當時我在查估價單、請求書(帳單)等文件範本格式時,發現搜尋結果幾乎沒有個人分享的經驗,就只有商用軟體業者的廣告網站而已。這些業者用一些粗糙的範本騙人點閱網站,實質的目的是想向點閱網站的人推銷軟體。看到那些內容粗糙的文書範本,我當然也不會想買他們的軟體。還好估價單和請求書的格式並不難,可以從多方零星的資訊中拼湊出來。

最近幾年,我在網路上查報稅的相關資訊時,也幾乎搜尋不到個人經驗談。日本google的搜尋結果清一色是稅理士的廣告網站。這些廣告網站看似寫了很多稅務資訊,實際上全部是沒有深度、沒有建設性的「一般論」。本質上就是無條件地慫恿從事自由業的人去開店,然後找稅理士處理稅務。近幾年,日本從事自由業的人越來越多,當中收入不安定的人並不少。這些人的事業未必能長期營運,也沒有開店的體力。但是日本的網路上,幾乎沒有針對這些收入不安定、最需要幫助的自由業族群的稅務資訊。我會查稅務資訊是因為我有副業收入,想要知道怎麼報稅比較有利。由於我的副收入的金額不多,也不安定,而且也無法預期將來能做多久。如果去開店,還找稅理士處理稅務,我的副收入可能就歸零了。

這些泛濫的稅理士廣告網站實質上是利用大量稅務關鍵詞欺騙google的AI,搶佔搜尋結果排行,為自己的事業打廣告。結果洗掉了網路上真正實用的稅務知識資訊,讓真正有稅務方面問題的人查不到資訊,而且還浪費時間點進廣告網站。這些稅理士用狡猾的手段為自己宣傳,當然也不用期待他們會誠實幫客戶解決稅務問題。

以前google標榜搜尋結果不受廣告商左右,但是在網站可以大量生產的現在,「假資訊真廣告」的網站大量稀釋掉正常資訊。日本google實質上已經變質成了「廣告搜尋器」。google或許也不想當「廣告搜尋器」,但是打廣告的人知道怎麼欺騙AI,讓google無力招架。這種欺騙手法實質上就是專業領域的小型內容農場。google治不了內容農場的話,當然也治不了這種比較特別的領域的「假資訊真廣告」的網站。

■google擅自移除使用者設定的搜尋關鍵詞

當我發現搜尋結果漸漸被廣告網站霸佔時,我就調整搜尋方法,抓出廣告網站的用詞特徵,然後精挑細選不帶歧義、不太可能誤搜到廣告網站的字串來搜尋資料。而且多半會用兩個以上的關鍵詞來搜尋。

剛開始,用這招搜尋資料還算有用,真的可以排除掉廣告網站。不過現在這樣做,google就會擅自拿掉一個關鍵詞,把我強制帶回搜尋原點。我會選用這些關鍵詞搜尋,就是因為只有完全達成這些搜尋要件,一個都不能少,才有可能過濾掉垃圾資訊。但是google的AI居然還不准我這麼搜,擅自把我精挑細選的關鍵詞當中的一個移除掉,然後列出一堆垃圾搜尋結果給我。google這種設定實質上就是在妨礙搜尋。這種感覺就像是消費者到店裡指定條件要買某種商品,而且店家一定有這種商品。但是店家卻直接無視消費者指定的條件,故意拿出不符條件的劣質商品推銷,浪費消費者的時間。

當初我以為這只是google過渡性的實驗措施,不過現在直接移除其中一個關鍵詞已經快變成google的標準設定。結果我必須要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關鍵詞都加上英文的雙引號,google才會服從。

我現在在用排除語法搜尋資料時,也必須在排除對象的關鍵詞上加雙引號。不加雙引號,google就不會乖乖地比照辦理。所以現在用google搜尋資料時,所有的關鍵詞最好一開始就加上雙引號,這樣才不會被google擅自竄改。

我平常用電腦時,常常要切換日打和中打,而且切換過程有點辛苦。因為windows的IME輸入介面有缺陷,切換輸入法時常常會發生延遲。現在在google上搜尋資訊,為了防止google偷改我的關鍵詞,我還要另外切換成英打模式來輸入雙引號。所以我會有一種被google和微軟聯手惡整的感覺。

■幾乎很難搜到幾年前的資訊

由於廣告網站和內容農場泛濫,所以我在用google搜尋資料時,會設定期間。我在2017年用google查資料時,就常常把當時最近三年期間的資訊排除掉。因為當時日本網路上的內容農場已經相當泛濫,只有把期間設在內容農場比較不泛濫的時代才有機會搜到比較有意義的資訊。當時用這招還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資訊。不過2022年的現在,這招也沒什麼用了。因為幾乎搜不到東西了。搜不到東西,有兩種可能的原因:一種是記錄這些資訊的網路平台消失。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平台還存在,但是google卻把這些平台的資訊從搜尋資料庫中抹消了。

日本的主要新聞媒體通常會把兩週前的資訊抹消。資訊抹消後,google當然就搜不到了。想看以前的新聞資訊的民眾必須向報社付費查詢。不想付費的民眾只能到公共圖書館翻閱紙本的縮印版合輯。我自己有付費訂閱日本報紙的網路版,所以我可以透過付費系統搜尋及確認幾年前日本發生過的事。但是我能確認的就只限於媒體單方面的報導而已,我無法確認當時日本網路上對這些事情有哪些感想,因為這些資訊幾乎搜不到。儘管我在搜尋時有仔細研究過可能的關鍵詞,而且還限定搜尋的期間範圍,但是就是搜不到相關的資訊。這些是以前一定存在過,但是卻因故被抹消掉的資訊。

以前部落格流行的時代,很多人會在自己的部落格評論時事。這些資訊是理解當時大眾想法的大寶庫。不過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大部分的部落格平台已經消失。當時的人平台上留下的寶貴成長記錄也跟著一起消失。現在用日本的google只搜得到最新的時事和民眾的感想。稍微舊一點的時事資訊或民眾的感想幾乎已經搜不到了。

◆◆◆

網路發達後,查閱某些領域的資訊變得非常方便。例如從地址或設施名稱來找地點、確認某個設施「平時的營業時間」等。以前要翻工具書才找得到的資料,現在也可以上網搜得到。最新的新聞,流行話題等,當然也可以搜得到。和以前相比,這些資訊真的是唾手可得。

但是另一方面,十年前很容易查到的資訊,現在變得非常不容易查。因為網路發達後,製作垃圾資訊的門檻變得非常低。高品質的資訊必須花時間醞釀,垃圾資訊則可以用簡單的剪貼複製大量生成。我用google搜尋時遇到挫折的一大原因恐怕是資訊的母群體當中,垃圾資訊佔的比率太大。在垃圾資訊不斷增殖以及競爭搶搜尋排行的情況下,個人發表的資訊只會被淹沒而已。由於資訊的母群體已經嚴重劣化,所以就算改用別的搜尋引擎,狀況也不會變。

幾年前,我的資料硬碟故障,必須找業者修復資料。上網一查,修復資料的業者還不少。但是實際點入這些網站後,讓我相當不安。因為這些業者的網站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投機取巧的奸商。網站裡貼了一堆光鮮亮麗的圖庫照片,內容大多是俊男美女上班族。由於這些照片太做作,所以反而給人一種工業製品的無機質感覺。網站中的業務說明的用詞不外乎是業界第一、復舊率最高、價格最便宜等,而且文字還用了陳腐的立體感設計。我一看就直接聯想到不實廣告的垃圾網站。

或許這些業者在現實中真的很用心地幫客戶修復資料,網站可能只是委託網頁設計公司做出來的。不過業者採用了讓消費者感到不安的網頁設計,充斥著讓人覺得不誠實的廣告詞,完全反映出了這些業者的資訊素養及行銷能力。而且可怕的是在網路上搜到的幾乎都是樣的業者。

結果我非常努力地用搜尋語法排除掉這些網站看起來像詐騙廣告的業者,終於找到了一家非常樸素的看起來像自製網站的資訊修復業者。我實際去見那個業者時,對方是個很平凡的自營業大叔。這位大叔開的資料修復價格或許不便宜,但是至少把我的硬碟資料救回來了。

幾年前,我用各種搜尋技巧還有辦法搜到平凡的個人網站。不過現在,個人網站幾乎都被大量生成的無機質垃圾廣告網站埋掉了。查資料查到最後,得到的往往不是有用的資訊,而是鬱悶的心情。心情鬱悶的原因不是查不到資料。對我來說,「資料不存在」也是很有意義的結果。真正讓我心情鬱悶的原因是搜尋過程中遭遇到太多妨礙。

google的搜尋結果中,大部分的網站的本質不是提供資訊,而是在妨礙搜尋。而且妨礙得非常成功。在網路資訊母群體已經被大量生成的垃圾網站汙染的時代,要從中翻出比較有意義資訊,已經相當困難了。

音樂生活

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消費狀況調查,日本的家庭在2020年3月~8月期間,樂器相關產品的消費額度達到這幾年間的高水準。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日本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外出自制,結果演奏音樂就成為民眾在家的休閒。我自己不會樂器,所以當時的我沒有這種休閒選項。不過在疫情下悶了一年,又受到開始學鋼琴的友人的刺激,去年三月我也踏入了樂器的世界。

我在幼稚園時有學過一陣子鋼琴,不過當時就只是反復彈DoReMiFaSo五個音而已,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等我懂事以後,台灣的家裡曾經有過一把木吉他和一台鋼琴,但是那些都不是我的東西。我雖然有碰過家裡的樂器,也知道DoReMi的位置,但是沒有演奏的相關知識。結果我的樂器知識主要是來自學校的音樂課。我到日本生活後,身邊也沒有懂樂器的朋友,所以我開始想學樂器時,光是為了選樂器種類,就煩惱了一兩週。

我對鋼琴、木管樂器、吉他等感興趣。鋼琴是樂器之王,想走「正統派」樂器路線的人都會考慮學鋼琴。但是鋼琴又大又重,我住的地方太小,而且是木造的老房子。放一台鋼琴在房間,房子可能會先垮掉。另一方面,日本住宅區的木造老房子幾乎沒有隔音效果,練鋼琴也可能會引來鄰居抗議。如果是買電子鋼琴,體積還是有點大,而且還是有一定的重量。我住的地方不大,不練習樂器時,必須收好樂器來騰出生活空間,所以就算買了電子鋼琴,也沒有適當的練習環境。至於木管樂器的體積小,不佔空間,似乎不錯。不過在日本的木造房子練習木管樂器也還是會吵到鄰居,所以我的選項就只剩吉他了。

有些人學吉他的目的是想自彈自唱,不過我對自彈自唱不感興趣,因為我很少聽這一類的音樂。我對吉他的興趣是來自以前聽西洋流行樂時,音樂中的充滿躍動感的電吉他聲響。吉他的體積比木管樂器大,收納起來比較不方便,但是吉他的聲音沒有木管那麼響亮,比較不會吵到鄰居。木管樂器的音色雖然美,但是管樂基本上只有單音,吉他則有和弦,音色表現比較豐富,所以我就決定學吉他。而且是從電吉他入門。

◆◆◆

以前在台灣,我周圍會彈吉他的人全部是彈木吉他。高中時代,班上有個同學曾經帶了一把卡西歐的吉他到學校。那名同學的「高科技裝備」當然成為大家的目光焦點。那把吉他的特徵是只用手指按弦,就會發出聲響。當初無知的我還以為那就是電吉他。班上吉他社的同學把卡西歐吉他借去試奏後,我相當失望。因為聲音就像玩具一樣,和我平常聽的音樂裡的電吉他的聲音落差太大。我是後來才知道那把吉他是卡西歐的DG-1電子吉他,實質上是長得像吉他的電子琴,也可以算是高檔的玩具樂器,並不是真的電吉他。

我第一次親眼看到真的電吉他,是在一次大學的家聚中。當時家聚地點的西餐廳有樂團表演,我坐的位子正好在吉他手的前面。樂團的現場表演讓我大開眼界。那次也是我在台灣唯一一次親眼看到電吉他。由於我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彈電吉他的人,所以在我的感覺中,電吉他在台灣是偏門的樂器。

在日本,不論是電吉他或木吉他,都是很普通的樂器,而且是平凡的小市民可以玩得起的樂器。在東京,買吉他並不難。御茶水一帶有不少樂器行,從店外就能看到店裡掛著許多吉他商品。日本並沒有關於電吉他和木吉他的演奏人口的調查資料,不過從一般樂器行的賣場面積及商品數量來看,電吉他的存在感明顯比木吉他大。如果從現代日本大眾平時接觸的音樂性質來看,電吉他的存在感也遠大於木吉他。所以受到大眾音樂影響,開始想學吉他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從電吉他入門。

雖然東京的樂器行有很多電吉他商品,而且標價清楚。不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要走進店裡挑樂器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網路上常常看到有人說買樂器前最好先在店裡試奏,但是我連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就算能彈出聲音,也沒有能力判斷哪一種聲音比較好。而且我幾乎沒有音樂方面的日語詞彙知識。詢問店員,可能也聽不懂店員的術語。結果我就只能透過購物網站買吉他。

我在網路上搜尋吉他商品時,曾經比較過同一個牌子的電吉他和木吉他的入門套裝商品的價格。電吉他入門套組大約比木吉他貴一成左右。不過電吉他的入門配件比木吉他多了一個音箱。如果扣掉音箱的價錢,入門款的電吉他和木吉他的價位其實差不多。當我比較了入門商品,心裡有了一點底之後,就出門到書店找吉他的入門教材。這個過程可以讓自己冷靜一點。如果買到了教材,不但可以讓自己的決心更堅定,還可以預習。

買到書後,我就回家上網訂了一把知名廠牌最低價格的入門款電吉他外加便宜的相關配件的套裝商品。兩天後收到貨。開啟了我的音樂生活。

事後想想,網購的確是正確選擇。因為當時自己的知識以及語言能力實在無法和樂器行的店員討論該選哪一種商品。在日本住了十幾年,平時也一直在充實自己的語言知識,閱讀量也超過以前在台灣的時期,不過音樂領域的詞彙就是我的日語罩門。因為十幾年的生活中真的用不到,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音樂真的是非常特別的領域。

◆◆◆

我是到日本的書店找吉他教材時,才知道在日本學電吉他原來這麼容易。電吉他的入門教材相當多,而且圖文並茂、淺顯易懂。因為教材太好,所以我的音樂生活開始後,並沒有遇到挫折。當然,書本不是萬能的。彈奏時的姿勢、樂器的位置,以及一些彈奏技巧等,很難用文字或圖片清楚表達,所以只看書還是不夠。以前自學的人在這些部分必須自己摸索,不過現在網路上的入門教學影片非常多,其中也包含不少講解彈奏姿勢及技巧的入門教學影片。看這些影片就可以彌補書本不足的地方。

日本的網路吉他教學影片的解說大多也是淺顯易懂。不但用詞表達自然流暢,而且說明內容條理分明,可能日本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就可以理解。我這個非日語母語的外國人當然也能輕鬆理解。拍教學影片的人非常了解學習者面對的問題及需求,會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音樂領域難免會有一些術語,但是這一類影片都會先用最易懂的方式解釋過術語後,才使用術語,而不是一開頭就撂出術語示威,暗示自己很內行。影片的示範演奏相當不錯,但是示範的人不會強調自己多厲害,反而會誠實地告知觀眾他們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過的問題。他們在解說時也會區分一般論和個人經驗。如果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他們也會明確告知沒有標準答案。看這些教學影片,不只可以學吉他,也可以學到各種場合都可以用得到的說明表達技巧。看了日本的吉他教學影片後,再看看台灣的各種領域網路影片,就可以感受到表達技術和心態的落差。

現在我的音樂生活已經過了一年了。這一年間,我經歷過因手指韌帶發炎或因工作忙碌而無法練習的狀況。但是狀況過去後,又確實回歸了音樂生活。我的練習的總時數不多,還是初級程度。如果用日本語能力試驗來譬喻的話,我還沒有把N5級完全學通。但是已經達到了可以自我修正的階段。

美國有吉他廠做過調查,指出學吉他的人大約有九成會在第一年內放棄。雖然那可能是美國的數據,未必適用於日本。不過至少我已經學了超過一年了,而且還有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在疫情發生前,和樂器幾乎無緣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這樣踏入樂器的世界,而且樂器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休閒興趣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這種感覺相當不可思議。

GARMIN fenix 7使用心得

2022年1月下旬,我換了新的GPS運動錶。用了4年9個多月的fenix 5終於退場。

我的fenix 5是2017年3月底買的。當初用起來相當滿意。不過之後發現GPS的測位不太安定,有時候軌跡會飛到遠方再飛回來。因為測位不安定,所以自動暫停(auto-pause)時的功能也會受影響。讓我有點失望。但是至少比我前一隻GPS運動錶的功能多,而且實用。

用了超過一年後,無意中發現光學心率計的把脈精度已經失準。用了三年半,START按鈕開始卡卡的,按下去後有時候不會全部彈回來。雖然只要用自己的指力把按鈕拉回即可,但是看到心愛的手錶劣化,心裡頭總會覺得不舒服。

我自己每次運動完後,都會用溫水加中性清潔劑清洗手錶。自從START按鈕開始變卡了之後,我每次洗手錶時會特別再用舊牙刷努力刷洗按鈕周圍。不過狀況沒有明顯改善。之後我又試著在按鈕部分上蠟、上油,狀況雖然有一時改善,不過一兩天後「卡卡病」又復發了。

fenix 5的價位並不便宜。不過我用到三年半左右,手錶已經記錄超過800次以上的活動,也幫我保存了不少旅行回憶,而且平時還可以用來確認時間、方位、睡眠狀況等,對我而言算是用回本了,所以我就開始考慮換新錶了。

由於當時新的fenix系列的錶的價位太高,所以我就把目標放在Foreathlete系列。但是Foreathlete系列的高級款已經出了兩年,而且日本的商家顯然不會因為商品上市的時間長而降價。用新商品的價格買舊款的電子商品反而不划算,所以我只能慢慢等新的高性能Froeathlete系列上市。

等了一年,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新款GPS錶的消息,結果fenix 5也就多撐了一年。

2021年11月,我在旅行時,照慣例用fenix 5記錄散步的軌跡。才記錄了不到三個小時,電池就剩不到半條命了。從這裡可以推測,用了四年多的fenix 5的電池蓄電能力可能只剩當初的1/3了。我心裡頭雖然會想換錶,但是期待感早已被時間磨光了。

2021年12月,網路上終於出現了新款fenix系列的傳聞。我看到這些傳聞時,多少會有點好奇。但是現在網路上充斥了太多騙點閱率的假消息,單純的個人預測實質上是無意義的資訊。只有等商品真正上市才有意義。

一個月後,美國真的開始賣fenix 7了。我在這時候才看到了外國的試用心得。一開始,我只是覺得fenix 7的功能不錯,並沒有想買的欲望。但是一天之後,我就開始動搖了,因為日本也要開賣了。動搖了一天之後,日本正式開始販賣fenix 7。這一天一下班,我就衝到家電量販店的手錶專區,買下了fenix 7 Solar。

我到家電量販店時,店家沒有把貨擺出來。店員看了我指定的型號後,還特別出了櫃台到別的地方才找到貨。所以我可能是那家店第一個買這隻錶的消費者。

◆◆◆

fenix 7的價位相當高,高出fenix 5很多,買起來當然非常痛。但是如果不買的話,我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心神不寧。而且美國那裡有人認為Forerunner系列(日本的Foreathlete系列)可能還要等。所以我就決定忍痛下手。就當是「精神安定費」。

付了一大筆「精神安定費」後,精神狀態還真的變安定了。

我在購入之前,已經從外國的試用報告中得知fenix 7有觸控式錶面。我一開始對觸控式錶面抱持警戒的態度,因為這種功能可能會吃電,也會擔心誤觸的問題。不過實際使用之後,發現觸控功能還算收歛,誤觸不是什麼大問題。誤觸最大的影響就只是讓錶發光而已。

fenix 7的觸控功能主要是用來拉動上下選單,進出選項、確定選項等。如果要開基本設定或活動選單,還是要按按鈕。按按鈕進入選單後,才能用觸控找選項,然後選擇項目。開始記錄活動、暫停活動,或是設LAP時,還是必須用按鈕操作。在活動中(例如跑步或騎車時),觸控功能只能換頁,所以誤觸不會影響活動記錄。如果要停止記錄,還是必須要按按鈕。記錄停止後,才能用觸控選擇要保存、繼續或刪除等。觸控沒有完全取代按鈕,但是可以減少很多按按鈕的次數。fenix 7的功能相當多,如果只靠按鈕來操作選單,按鈕可能會嚴重磨耗。有了觸控功能,如果我使用手錶的習慣不變,今後我按fenix 7的按鈕次數會比使用fenix 5時少很多。

※目前我唯一遇到的fenix 7觸控功能問題,是USB充電充久了之後觸控會無法拉動選單,只能讓手錶發光。我遇到這種狀況時,就用按按鈕來排除故障。這有可能是按按鈕可以讓程式脫離不正常的回圈或例外狀態。

fenix 7和fenix 5的基本比較如下:
・fenix 7的重量比fenix 5輕,我自己用手拿都可以感受到差異。
・fenix 7藍寶石玻璃版錶面比fenix 5的藍寶石玻璃錶面暗。
・fenix 7的光學心率計是採玻璃接面,比fenix 5的樹脂接面耐用。


fenix 7(左)和fenix 5(右)。兩者的時間數字的字型不同。fenix 7的錶面比較暗。但是如果不做比較,基本上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

我以前剛買fenix 5時,有測試過光學心率計。結論是fenix 5的光學心率計的精度相當高,測出的數據和心跳帶相當。不過我跑步和騎車時一定都會用心跳帶,所以運動時幾乎不用光學心率計。之後我也沒有特別再去確認光學心率計和心跳帶測到的數值是否相近。

我是後來報名了健身房,覺得重量訓練時沒有必要用心跳帶,所以就用光學心率計來測心跳。不過當我做到氣喘吁吁時,發現測出的心率才110~120bpm。這時候我才知道fenix 5的光學心率計已經不行了。原因有可能是感測器的樹脂接面劣化,無法正確偵測到血流量。

fenix 7的光學心率計是採不易劣化的玻璃接面,我當然非常期待。我買到錶後的翌日就到健身房實測。測到的數值確實比fenix 5「正常」,但是總覺得還是比自己感覺的心率低了一點。在健身房實測時,我也發現fenix 7偵測動作次數的能力似乎不如fenix 5。我做肩膀推舉或滑輪下拉的動作時,fenix 5測到的次數和我實際做的次數最多只差1~2次。但是做同樣的動作時,fenix 7測到的次數相當少。我自己在家做單純的深蹲運動時,fenix 7測到的次數也沒有fenix 5準。fenix 7偵測動作次數的能力今後是否會改善,還有待觀察。

為了確認光學心率計的精度,我之後又分別到荒川和皇居做了兩次fenix 7和「fenix 5+心跳帶」的對照測試。結果發現fenix 7的光學心率計的平均數值大約比心跳帶的數值低了約10bpm,而且不太穩定。我在兩次測試都很希望fenix 7能測出理想的數據,也很努力地讓手錶的心率計接頭貼穩皮膚,排除可能造成誤差的因素。但是還是得到這樣的結果,讓我有點失望。

我在室外活動時,一直都只用GPS測位,不用其他的衛星系統。因為我覺得我的生活圈用GPS真的已經夠了。而且就算加了其他的衛星測位系統,精度也不至於出現奇蹟般的變化。四年多前我到皇居測試fenix 5時,fenix 5的軌跡有幾個地方有偏掉。當時我也不太在意。不過後來參加路跑大會時,有發生偏得非常嚴重的狀況。這次我在荒川和皇居做對照測試的跑步時,fenix 7描出來的軌跡不會亂飄,明顯比fenix 5的軌跡漂亮。我也曾經戴著fenix 7經過住宅區的窄巷,測位的結果也比預期得好。當然,在高樓、高架橋附近等遮蔽物非常密集的地方,fenix 7的軌跡當然還是會偏,而且會偏得很誇張。這可能是目前GPS錶的科技還無法解決的問題。整體而言,Fenix 7的測位還是比fenix 5穩定。至於高度測定,fenix 7測到的數據雖然不完美,但是也明顯比fenix 5接近實際狀況。

◆◆◆

fenix 7的運動功能中,新加了HIIT。可以自己設定HIIT的練習項目、運動時間、休息時間等。fenix 5當然也可以設定及記錄HIIT。只是fenix 5沒有HIIT的分類,必須設成STRENGTH訓練,等做完上傳後再改分類。STRENGTH和HIIT的差異是STRENGTH的資料強調的是練習項目和相關肌群,HIIT的資料頁面則是強調每一輪的時間和Reps,然後沒有顯示相關肌群。我自己有試過用HIIT分類設定練習方式。不過上傳後發現有個意外的缺點:沒有GARMIN帳號的人看不到資料。

GARMIN的活動資料、路線等如果設定成完全公開。沒有帳號的人只要知道網址,也可以看得到。我就有用這種方法把我的跑步路線和訓練內容分享給我的沒有GARMIN帳號的朋友看。用STRENGTH功能保存的資料上傳後,沒有帳號的人只要有頁面網址,還是可以看得到。就算上傳後把分類改成HIIT,還是一樣可以看得到。至於一開始就設定成HIIT的活動,上傳之後,就算設成完全公開,沒有帳號的人還是看不到。就算把分類改成STRENGTH,也一樣看不到。所以我的HIIT的練習項目還是設在STRENGTH分類下。這樣才能分享給朋友看。

fenix 7還有一個不太方便的問題就是心率區間必須用手機的APP來設定。fenix 5的心率區間可以用電腦設定,當初我的fenix 7的心率區間似乎是繼承了fenix 5的設定,所以沒有感受到設定時的不便。不過當我從電腦移除fenix 5後,連到本來可以設定心率設定區間的頁面時,網站要我用手機的APP設定。讓我這種常用電腦,比較少用手機的人感到不太方便。

fenix 7還有很多健康監控功能比fenix 5進步,也有fenix 5沒有的功能。當然,這些功能有些是fenix 6就已經有的。當初我開始用fenix 5時,以為GPS運動錶的功能幾乎發展到極限。因為我不覺得fenix 5少了什麼。在我來看,fenix 5不足的部分是科技還無法突破的部分。手錶能處理的衛星訊號本身受到先天條件限制,沒有必要過度苛求。手錶的電池也會受到物理大小的限制,就算電池性能進化,也可能會被龐大的新資料處理量抵消。不過fenix 7到手之後,我才知道GPS運動錶還有這麼多進步的空間。

太平洋岸自行車道湘南段之旅

2021年11月下旬,我到神奈川的江之島旅行時,再度體驗了日本的國家自行車路線(National Cycle Route)。

這次體驗的路線是太平洋岸自行車道。

太平洋岸自行車道是日本國土交通省認定的第二批國家自行車路線之一。全長1487公里。跨越了千葉,神奈川、靜岡、愛知、三重、和歌山六個縣。

這條路線本來是1969年日本的自行車民間社團向建設省提案的道路建設構想。當初的計畫是整備一條從茨城縣的鹿島到和歌山縣的自行車專用道。提案的翌年,日本國會就整備了相關法律,之後於1973年動工。由於這條路線實在太長,沿線有不少地方無法整備完全的自行車專用道路,結果這條路線最後是在2021年以不完全的形態實現。路線當中有八成以上的區間是和一般道路共用。

◆◆◆

我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到江之島散步觀光,騎自行車只是餘興節目,所以我只規劃了一個上午來體驗自行車道。體驗的區間是從江之島附近的片瀨海岸出發,騎到大磯的城山公園附近後折返。這次的自行車是用我平時就有在用的Hello cycling公共自行車的特別版「KUROAD」。


KUROAD是2021年4月下旬開始在湘南地區試辦的運動型電動輔助公共自行車服務。車子有9段變速、前後碟煞、前叉避震器。車胎帶了一點越野的味道,座墊形狀則和公路車差不多。由於車種相當高級,所以租金比較貴,每15分鐘140日元,是普通的Hello cycling的兩倍。KUROAD有KUROAD專用的借還車據點。因為只是試辦,所以據點比普通的Hello cycling少。


從片瀨海岸出發後,自行車路線是和一般車道共用。由於這一帶的人行道很寬,所以不想和汽車爭道的人可以騎人行道。

到了鵠沼海岸地帶,騎到防沙林外,就是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湘南海岸自行車道」區間。


湘南海岸自行車道位在鵠沼海岸至柳島之間。路線靠陸地的一邊是防沙林,靠海的一邊是防沙柵。這段路線是行人和自行車共用的道路,不用和汽車爭道。


這一天雖然不是假日,但是湘南海岸自行車道非常熱鬧。沿途會不時遇到散步、跑步、遛狗、騎車的人。靠海的地方還有不少人在釣魚及衝浪。向西前進時,正面可以看到富士山。

湘南海岸自行車道的風景漂亮,騎車的氣氛很不錯。不過路上有很多積沙,很容易打滑,所以車子無法騎得快。由於自行車道並不算寬,所以如果在積沙比較多的區間遇到行人或是來自對向自行車時,就必須把速度放得很慢。


湘南海岸自行車道柳島出口附近的公共廁所。這裡的公共廁所有清洗衝浪板的設備。這個廁所本來可能只是針對這裡的衝浪、釣魚或散步的民眾而建的,現在有了自行車道,實質上也算是一處小休憩所了。


過了柳島出口,路線又回歸一般市區道路。這一帶的汽車的車速比較快,從湘南大橋到大磯高校之間,如果不想和汽車爭道的話,還是必須騎人行道。

太平洋岸自行車道在大磯高校以西的路段,人行道就變窄了。騎車的人就只能騎一般的車道。不過這一帶的車流量並不多,所以也還算安全。


過了大磯港,高架橋下有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入口標示。從這裡開始,又是自行車的專用道區間。


大磯港以西的自行車專用道區間的地勢較高,可以一邊騎車、一邊眺望湘南海岸、國道134號的車流,以及遠方的伊豆半島,非常享受。


通過大磯城山公園後,有一個高台可以看到富士山。我就是在這裡折返。


GPS路線。全程約42公里。
地図:国土地理院ウェブサイト(https://maps.gsi.go.jp/#12/35.311203/139.386292/&base=pale&ls=pale&disp=1&vs=c0j0h0k0l0u0t0z0r0s0m0f0)
加筆:梅と桜(http://umesakura.jp)

這次體驗了傳說的KUROAD電動自行車,性能的確相當好。龍頭握把是採用人體工學設計,長時間騎乘時手掌和手腕比較不會痛。車子座墊形狀雖然和公路車差不多,不過騎了42公里,屁股完全不會痛。我剛開始騎時,是用最重的9檔,踩得有點辛苦,也感受不太到電動輔助的效果。不過後來發現用中速檔配合電動輔助,輕鬆地踩就可以超過20km/h,所以後半程幾乎都是用3~7檔。唯一有一點遺憾的是座墊高度就算調到最高,對我而言還是有點低,不過算是可以忍受的範圍。

由於KUROAD還是在試辦的嘗鮮期間,所以車況還不錯。時間久了之後,業者是否還能繼續維持品質,就不知道了。

◆◆◆

和之前體驗的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筑波鐵道區間相比,這次體驗的太平洋岸自行車道湘南段的風格完全不同。

筑波鐵道區間是完全的自行車專用道,而且沿途有設幾個像小公園般的休憩所。第一次騎日本的國家自行車路線就選這個區間,會誤以為國家自行車路線全部都是這種規格。當我體驗了太平洋自行車道後,才知道國家自行車路線有不少和一般道路共用的區間。從片瀨海岸到大磯城山公園的途中雖然有像休憩所的地方,但是沒有那麼顯眼。感覺起來路線沿途的環境整備比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筑波段弱了一截。

我是事後確認才得知,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霞浦區間也是走一般道路,休憩所也沒有筑波區間那麼顯眼。至於這次騎的大平洋岸自行車道的湘南段已經算是「自行車專用道」比例比較大的區間。沒有人行道的一般道路區間就只有大磯高校到大磯港的一小段路而已,而且這一小段區間的車流量不多。大磯城山公園以西的路線,又會回歸交通量相當大的一般道路。我把大磯城山公園附近設為折返點,算是相當偶然。

自行車路線和一般車道共用的一個問題就是騎車的人必須面對日本城鎮的複雜道路。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路線太長,地圖無法畫得太精細,結果騎車的人很難理解設計這條路線的人期待的通行方式。儘管路線的沿途有設標示,但是對路線不熟的人還是有可能誤讀。我自己途中就走錯了幾次路,不過都馬上修正了。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筑波段雖然是完全的自行車專用道,而且環境整備得還不錯,不過平日在這裡騎車時,路上幾乎遇不到人,非常孤獨。至於太平洋岸自行車道湘南海岸段的平日就已經很熱鬧。到了週末假日恐怕人只會更多。防沙林外的區間雖然因為積沙的關係而不太好騎,但是完全不會有孤獨的感覺,而且富士山和湘南海岸的風景相當美。

我平常騎自行車的環境非常安全。騎小路多半不太容易遇到汽車,大路則有寬大的人行道可以騎。如果到荒川河濱地帶騎長程路線時,也很少經過一般道路區間。所以看到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一般道路共用區間時,多少會不適應。因為這些區間是主要幹線,車流量大,而且車速快。儘管日本的汽車駕駛比較注意交通安全,但是騎自行車的人要和這些速度較快的大車共用道路,難免會恐懼。在這些一般道路共用區間如果不騎人行道,而是照著路邊狹小的自行車標線行駛的話,太平洋岸自行車道的不少區間恐怕並不適合大眾體驗。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北端之旅

2021年10月中旬,我去筑波旅行時,體驗了一下日本的國家自行車路線(National Cycle Route)。

日本的國家自行車路線是國土交通省的道路兼觀光政策的一環。國家自行車路線雖然用了「National」這個詞,不過意思不是指由國家整備或管理,就只是由國家認證而已。日本的各個地方自己整備的自行車道如果達到一定的規格要件,國土交通省就會把這個自行車道認證為國家自行車路線。管理這些道路的單位則要繼續努力保持成果。

我體驗的路線是茨城縣的「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つくば霞ヶ浦りんりんロード)。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總長約180公里。這條國家自行車路線的賣點是有山也有湖。路線分成山段和湖段。山段是從北端的JR岩瀨站向南至JR土浦站,途中會經過筑波山山腳。湖段則是JR土浦站往東繞霞浦的湖畔一周。

◆◆◆

這次我去筑波旅行的主要目的是爬山,騎車純粹是爬完山後的突發奇想的行動。當初我想像的騎車是像在東京一樣,騎著公共自行車逛街。不過實際到當地看了自行車路線的資料,才知道規模超乎我的想像。

由於當地比較高檔的自行車出租服務都要事前預訂,所以我只能找當地不用預約的廉價業者租車。再加上我的時間有限,而且我穿的只是普通的休閒服,不適合騎長程路段,所以我就決定只騎山段路線的北半部。從筑波山的山腳下出發,騎到路線最北端的岩瀨站,然後再騎回筑波山腳還車。

廉價業者的租金是8個小時500日元。非常便宜。車種有700c的運動型變速車,也有車架輪徑較小的車種,當然也有淑女車。所有的車子就放在停車棚裡,讓客人自己挑。由於是廉價服務,所以不能期待車子有多好。

我選了一台700c型車胎的7段變速平把自行車。我領了車後,想要做基本調整時,才發現座管束的地方沒有快拆功能,而且螺絲早已生鏽,實質上是無法調整座墊高度了。由於租金已經非常便宜,而且業者可能也沒有自行車方面的專業,所以我也不能苛求對方,只好將就使用。


這次的起點的筑波休憩所的月台遺跡。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山段區間是把以前筑波鐵道的路線修改成自行車道。沿途還留有以前鐵路車站的月台遺跡。


從筑波休憩所出發後,自行車道的兩旁是路樹、民宅和農田。寧靜悠閒的田園氣氛非常好。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實質上是自行車和行人的專用道。在筑波休憩所以北的路線中,只有一個紅綠燈路口,在這個路口附近的路段是和一般車道並行,不過就只有一小段而已,而且自行車道和一般道路有分隔開來,所以自行車不需要和汽車爭道。


路線中,偶爾會遇到和車道交岔的路口。不過大多是和沒什麼車的農道交岔,而且路口會有顯眼的標示,只要有交通常識,而且注意安全,基本上這些路口不是什麼問題。


途中遇到了野生動物。


從自行車道眺望筑波山。


雨引休憩所的筑波鐵道車站的月台遺跡。


路線沿途的休憩所(驛站)有設掛車架,也有椅子和廁所供自行車騎士使用。


路線最北端的JR岩瀨站。岩瀨休憩所位在岩瀨站的後方。這一帶就只是空地、草坪和普通的住宅區。岩瀨站的站前或許比較熱鬧,不過因為我的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去逛。就只是在休憩所坐一下,吃一點零食補充體力,然後就回航了。

筑波休憩所以北的路線一共有四個休憩所(筑波、真壁、雨引、岩瀨)可以上廁所或坐下來休息。整體而言,整個區間沿途大部分都是田,偶爾有民宅。途中如果要買補給品的話,就只能去唯一一個紅綠燈路口附近的便利商店。

回程途中,我在真壁休憩所暫時脫離自行車道,騎進了真壁町。

我在2013年曾經到真壁町看當地的女兒節慶典。當時町內許多公共設施和民宅有展示各種華麗的女兒節人偶,氣氛相當熱鬧,讓我印象深刻。不過這次再訪真壁町,路上幾乎沒有人,騎在町內的主要幹線的路上,沿途沒有看到可以用餐的地方,結果只得繞回自行車道。


GPS路線。全程約42公里。
地図:国土地理院ウェブサイト(https://maps.gsi.go.jp/#12/36.298802/140.112076/&base=pale&ls=pale&disp=1&vs=c0j0h0k0l0u0t0z0r0s0m0f0)
加筆:梅と桜(http://umesakura.jp)

來回42公里的路程,幾乎沒有太大的起伏,所以這個路段非常適合入門的自行車騎士。

由於這一天是平日,出遊的人不多,所以我在這來回42公里的區間遇到的自行車騎士不到5個人。路線上雖然可以看筑波山和田園風景,不過因為是陰天,所以沒有那麼漂亮。而且回程時的筑波山頂還被雲霧遮住了。如果是在春天花季的大晴天來這裡騎車,可能感覺會完全不同。

我自己家裡有一台26吋21段變速的自行車,已經騎了十幾年。我在東京騎的公共自行車也是26吋輪胎的車種。這次租了700c的自行車,實質上是我這十幾年間第一次騎700c的車種。由於租的車子無法調整座墊高度,所以我是用不太舒適的姿勢騎車。不過42公里的路程騎起來並不覺得累,而且速度顯然比我平常用自然的姿勢騎自己家的車子快。重量差不多的自行車,只是輪胎規格不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巡航的速度差,讓我相當震撼。

下次如果有機會,要租好一點的自行車來把這條路線補完。

◆◆◆

日本的國家自行車路線制度是從2019年正式實施。當時一共認證了三條路線。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從審查時間來看,當初開會審查時,第一個審査的路線就是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所以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實質上算是日本的第一號國家自行車路線。

國家自行車路線的政策目的之一是為了發展地區觀光,然後期待將來這樣的路線越來越多,發展成全日本的高規格的自行車路線網。整備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的單位從一開始也有把目標放在吸引外國觀光客。而且最初的目標對象就是台灣。「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網站還製作了中文版,而且還是繁體中文。

不過非常遺憾的是中文版網站的內容品質並不好。而且從最重要的路線名稱就出了問題。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日文原文名稱是「つくば霞ヶ浦りんりんロード」。這個名稱是由民眾投票選出,所以名稱實質上是反映了日本大眾的常識。在日本人的常識中,「りんりん」這個詞在自行車的領域基本上是指鈴聲。其實日本大部分的國語辭典都有收錄「りんりん」這個詞。而且解釋也是鈴聲。另外,這條路線在申請認證時準備的英文名稱帶了「ring-ring」。所以「りんりん」的意思就等同「ring-ring」。用中文來表示的話,就是「鈴鈴」。但是負責翻譯網站的人(業者?)卻把「りんりん」翻成不知所云的「林林」。翻譯的人顯然不知道日語的「りんりん」的意思,然後也沒有去查字典,更不用說去確認審查會的會議記錄和解說資料。換個角度來看,這條自行車道的賣點是「山」和「湖」,而不是「林」。即使是山段的路線,風景也大多是田地。

除了「林林」以外,繁體中文版網站還出現了「視頻」這個詞。

從這些問題可以想像做這個網站翻譯案的人的翻譯倫理觀及資質。

「筑波霞浦鈴鈴自行車道」的相關單位非常努力經營自己故鄉的設施,努力提升自己故鄉的品牌形象,然後推向海外。不過在推向海外的第一步時,努力經營的品牌形象就被劣質的翻譯玷汙了,而且日本方面並不知道這種問題。這是個令人非常難過的現實。

2021年9月富士山之旅

2021年9月下旬,我抽空到富士山旅行。

旅行的目的就只是趁疫情降溫、遊客還不多的時期離開一下東京,接觸大自然、放鬆身心而已。目的地選富士山,純粹是突發奇想,沒有特別的原因。由於富士山的夏季登山期間已過,所以我想到的玩法是從吉田口五合目徒步下山。

◆◆◆

富士山位在靜岡縣和山梨縣的交界附近。山的北面是山梨,南面是靜岡。富士山頂不是由兩個縣平分,而是行政歸屬未定。因為富士山頂至富士山東邊的小富士約5.5公里的範圍的縣界未定。

2014年,日本的國土地理院的電子地圖曾經誤把富士山頂標示成靜岡縣富士宮市。由於地圖標示不正確可能會造成民眾誤會,甚至影響地方觀光,所以山梨縣知事就要求國土地理院修正資料。富士山山頂的歸屬也一時成為話題。2021年的現在,富士山山頂的縣界依然還是未定狀態。


富士山的縣界未定區間。
出典:国土地理院ウェブサイト(https://maps.gsi.go.jp/#13/35.367636/138.754320/&base=std&ls=std&disp=1&vs=c0j0h0k0l0u0t0z0r0s0m0f1)

富士山的山頂是私有地,地主是淺間大社。淺間大社的本部在靜岡縣富士宮市。靜岡縣民常常把靜岡的富士山風景稱作「表富士」,意思就是「正面的富士山」。對靜岡縣而言,這些都是宣傳靜岡的富士山觀光的有利材料。不過從世界遺產構成要素的角度來看,富士山世界遺產中有11個要素在靜岡縣,21個要素在山梨縣,以及1個共用要素(富士山山頂)。所以山梨的富士山宣傳材料其實比靜岡多。

現在富士山的主要登山路線有四條:富士宮口、御殿場口、須走口、吉田口。其中富士宮口、御殿場口、須走口在靜岡縣,吉田口在山梨縣。從登山路線的數量來看,靜岡縣似乎佔了優勢,不過事實上,最近十幾年的統計資料中,從吉田口登山的人數比靜岡縣的三條路線加起來的人數多。這是因為吉田口的登山路線比較好走,適合入門登山客攀登,所以多數登山客在爬富士山時會選擇從吉田口上山。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富士山大約是在江戶時代成為一般民眾可以爬的山。當時的吉田口就是熱門的登山路線。因為吉田口離江戶最近,江戶的民眾要爬富士山時,自然會選吉田口入山。1707年,富士山的東南山腰部分大爆發,形成一個大窟窿,靠駿河(現在的靜岡)一邊的登山路線有好幾十年無法通行。由於吉田口位在富士山的另外一邊,登山幾乎不受影響,所以坐穩了富士登山最熱門路線的寶座。

到了20世紀的汽車時代,通往吉田口五合目的道路在1964年通車,民眾可以搭車到吉田口五合目後再開始爬山。靜岡的富士宮五合目的道路則是在1970年通車。富士宮口的登山路線沒有吉田口平緩,車道的整備也比吉田口慢了幾年,所以人氣一直不如吉田口。即使是21世紀的現在,東京到富士山五合目的觀光巴士旅遊套裝行程大多都是到吉田口的五合目。

◆◆◆

古代人從吉田口爬富士山,是從山腳的淺間大神(現在的「北口本宮富士淺間神社」)出發,在一合目下方的馬返接受驅邪加持儀式後,就從一合目開始向山頂邁進。現代人從吉田口爬富士山,大多是省略五合目以下的路線,直接從山腰開始爬。現代人省略的路線,就是我這次去富士山體驗的路線。

從吉田口五合目徒步下山的路線很單純。就是從五合目的停車場往登山口走,看到了登山口標示後,不要登山,繼續直走。然後石頭路就會變成比較平坦的產業林道(車道)。沿著林道找到步道入口後,順著步道走即可下山。


從停車場往登山口途中的風景。


林道和登山口的分岔地點。直走是林道,右邊的岔路是登山口。因為夏季登山期間已過,所以登山口的正中央擺了大大告示牌避免一般民眾誤入。


林道。林道雖然平坦,但是路面上有不少細小的落石。踩在這些落石上很容易滑倒,所以下山也不能掉以輕心。


步道入口。林道旁有一根根柱子的地方就是步道的入口。進入步道,就是古人爬富士山時的路線。


步道沿途的廢墟和解說牌。五合目以下的登山步道沿途有不少廢墟。這些廢墟是以前的山小屋。古代人爬富士山時,會在這些山小屋休息。整條路線中,有些山小屋已經完全消失,就只剩下解說牌和一小塊平地而已。


一合目下方的鳥居。這個鳥居就是富士山神聖領域和外界的關卡。這一帶的自然與荒廢人工物構成的神祕感很有『夏目友人帳』的妖怪世界的氣氛。

由於這一天不是假日,所以爬山的人比較少,整個步道區間我只遇到兩個人。一個是練習越野長跑的人,另一個是爬山的人。


大文司屋。過了鳥居,有一間叫「大文司屋」的茶屋。這間茶屋是在江戶時代創業,代代相傳。也是現在吉田口五合目至馬返區間唯一一間「活下來」的設施。

茶屋是讓登山遊客歇腳聊天的地方。有賣咖啡、飲料、泡麵等,還會提供遊客交通資訊。性質上也是一種山小屋,只是「純茶屋」不提供住宿。富士山收費道路在1964年通車後,登山客大多直接從吉田口五合目開始登山,結果五合目以下的山小屋沒有生意可做,全部歇業,最後變成廢墟。馬返的好幾間茶屋也因此歇業。不過大文司屋在歇業後,因為有人幫忙維護,所以幸運地保存下來。現在大文司屋的主人是上班族退休後,用做公益的感覺在2020年讓祖先的茶屋復活。

這一天,我帶的食物和飲料是三個飯糰和一瓶500cc的麥茶。我當初打算在到達馬返後,找個可以坐下來的地方野餐。不過到了馬返後,發現找不到適合坐下的地方。茶屋主人就把我叫住,讓我在茶屋休息用餐。為了聊表謝意,我點了一杯咖啡。結果咖啡是現磨的,而且是良心價。聊天時,得知茶屋主人以前有受過台灣人的幫助,也對台灣有好感。


富士山下山的GPS軌跡。
地図:国土地理院ウェブサイト(https://maps.gsi.go.jp/#14/35.396956/138.746681/&base=std&ls=std&disp=1&vs=c0j0h0k0l0u0t0z0r0s0m0f1)
加筆:梅と桜(http://umesakura.jp)

◆◆◆

馬返和淺間神社之間,在春秋期間的週末假日以及整個夏季登山期間有行駛小型巴士。其他時期如果要從馬返到市區,就只能走路或叫計程車。

我是和馬返的茶屋主人聊天後才知道當天沒有小型巴士可搭,所以臨時決定從馬返走到淺間神社(市區)。馬返和淺間神社之間有車道和遊步道兩條路,兩條路幾乎平行,而且幾乎是直通淺間神社(不過沿途偶爾會有一點小彎,所以看不到底)。

一開始我是走遊步道,不過遊步道崎嶇不平,走起來容易疲勞,所以過了中間點的中茶屋後我就改走車道。在車道上走了約10分鐘,下山途中遇到的越野跑步哥就從後方追過了我。之後我在車道又分別遇到兩名跑步的當地民眾。顯然越野跑步哥及慢跑民眾都認為車道優於步道。


中茶屋。中茶屋位在馬返和淺間神社的中間點。這一天,中茶屋沒有營業。讓我深深感受到馬返的大文司屋的價值。不過中茶屋門前有椅子可以休息。


中茶屋至淺間神社的車道。


淺間神社的後門。穿越神社,就是市區。

◆◆◆

在這次旅行之前,我一共去過三次富士山。而且全部是去吉田口。

第一次是在五合目看風景、散步、騎馬。第二次則是從五合目爬富士山,不過爬到本八合目時,因為高山症而折返。第三次也是從五合目登山,最後成功登頂。這些都是十幾年前我到日本生活後不久的事。之後的十幾年間,因為富士山的遊客增加,登山的環境變差,所以就再也沒有去爬富士山了。

這次的旅行,算是重溫五合目的回憶,然後在不能向上爬的條件下,另外發掘遊富士山的樂趣。

這一天,我從吉田口五合目到馬返大約花了100分鐘。途中完全沒有休息,既不會喘,也沒出什麼汗。在到達馬返之前,麥茶也只喝了幾口而已。不過步道的階梯很多,途中走到膝蓋有點痛。結果下山最耗力氣的是用減輕膝蓋負擔的走法下階梯。由於我穿的是普通走路用的休閒鞋,鞋底有點軟,所以腳趾和腳底也走得有點痛,腳趾還起了水疱。如果是穿登山鞋,大概就不會有這種問題了。

從馬返到淺間神社的走路時間大約也是100分鐘,途中還有中茶屋可以休息。就結論來看,這個區間的車道比步道好走很多,不過中茶屋到淺間神社之間沿途的風景比較單調。

我搭巴士上五合目時,富士山收費道路沿途的手機訊號都很弱。不過從五合目徒步到市區,幾乎整個區間的手機訊號都不差。在看風景之餘,可以確認地圖,也可以玩寶可夢。

一般遊客爬富士山大多要花兩天一夜。過夜用的山小屋也只在開山的兩個月間營業。在遊客激增的時代,在開山的兩個月間向山小屋訂床位並不容易。就算訂到床位,人擠人的感覺也不太好。如果運氣不好,登山途中出現高山症,就必須放棄折返。

從五合目下山到市區,只要走兩個100分鐘即可。下山的路,對常運動和不常運動的人而言幾乎沒有分別,沿途還可以親近有植物的大自然(五合目以上的植物非常少)。而且可通行的期間不受登山季的限制(不過冬季期間五合目停車場到登山步道之間會封路,大文司屋和中茶屋在冬季也不營業),還能體驗古人走過的登山古道的氣氛。

對於時間有限,訂不到山小屋床位,或根本無法在夏季登山期間去爬富士山的人而言,從五合目下富士山或許是個不錯的另類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