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的比重

友人從事住宅租賃業,有一部分的租屋有附家具。

前一陣子,有人要布置新的租屋,訂了新的家具。但是家具預訂的送達時間友人有別的事情,所以友人就託我幫忙代收及組裝家具。

◆◆◆

友人要我代收及組裝的家具是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

友人一開始還擔心我一個人處理兩張床會有點辛苦,不過我對自己的體力還有點自信,所以允諾幫忙。結果我一個人花了約30分鐘就把兩張床組完了。這30分鐘還包含讀說明書、調整床的位置的時間。

但是那一天我從收貨到做完所有的事情,總共花了約五個小時。這五個小時當中,組床的時間大約30分鐘,剩下的時間是開箱、拆包裝、騰出組裝空間、以及打掃整理。

開箱、打掃、整理,比我想像得要花時間。因為房子的空間不大,但是我要處理的東西有點大。

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分別裝在四個大紙箱裡。每個紙箱上都貼了很多透明膠帶。因為箱子很大,四個箱子佔用了很多空間,所以我一次只能做一箱。拆箱子錢花時間。開箱後,床的組件幾乎都有個別包裝。組床很簡單。難的是組完之後,我要整理拆開的紙箱和包裝,騰出空間組第二張床。

組完兩張床後,就是彈簧床墊開箱。廠商用厚又大的塑膠袋包裝彈簧床墊,還抽掉空氣,讓床墊變扁,然後捲起來,外面再加一層厚的塑膠包膜,然後再用透明膠帶纏住。這樣可以縮小商品體積。

我一開始當然不知道廠商怎麼包的,所以只能慢慢拆。我在拆完外層的塑膠包膜時,有撕到內層的塑膠袋,然後床墊就開始膨脹,恢復原狀。放好兩個床墊、調整床的位置後,就是整理所有的拆下來的包裝材料。

◆◆◆

友人覺得我把那些包裝留在現場就好。但是房子裡多了兩張床,而且包裝用的紙箱很大,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也很大,而且還有一些保麗龍和海綿,如果我把所有的東西留下走人,友人來的時候可能也沒空間可用。所以我決定把所有拆下來的包裝帶走。

紙箱上有超過100顆大型釘書針,全部要拔掉。因為我要搭電車,所以必須把紙箱裁成可以裝入我的大型環保購物袋的適當大小。厚塑膠袋和包膜不必須要設法擠掉空氣,才能裝入我的大型背包。保麗龍和海綿等也要儘可能縮小體積。裝入我準備的小型垃圾袋中。包裝處理完畢後,要打掃房間。

我花那麼多時間在開箱、拆包裝、打掃整理。是因為我不知道廠商怎麼包裝,我也不希望開箱時弄傷了友人買的家具。在裁切紙箱時,我也要小心不能弄傷地板,還要估算能放進我的購物袋的最佳體積。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的長度約5m。要擠掉空氣也不容易。我回家自己家秤了一下,塑膠袋和包膜的總重約3.5Kg。

如果沒有裁切紙箱,或許可以省下一兩個小時。但是就算能省下兩個小時,整理的時間還是組床時間的好幾倍。如果我不花時間整理,友人就要花時間。甚至可能要想辦法租一台車來載走垃圾。從時間和金錢的角度來看,我的選擇沒有錯。

◆◆◆

現在的組裝式家具的設計都不錯,組裝非常簡單。但是廠商為了確保商品安全,花了很多心思包裝來保護商品。包裝當然要花時間和成本。消費者則要花很多時間拆包裝。只是平常消費者買的東西沒有那麼大,所以可能感受不到時間的損失。這次我是面對兩張床和兩個床墊,都是相當大的東西,所以明顯感受到處理包裝花的時間相當多。

幾天後,友人又託我代收枕頭、被子、微波爐。還託我組裝置物架。這些東西的包裝沒有床那麼大,處理起來沒有那麼花時間。但是我還是可以感受到拆包裝和處理包裝時的麻煩。在網購發達、丟東西的規則複雜化的時代,廠商和消費者都要面對商品包裝的負擔。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3)

我剛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時,志工的主要活動有兩種: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有時候東京有外國郵輪靠港,或是有和外國人有關的特別活動時,事務局會會臨時找觀光志工支援。

我加入的那一年,東京都觀光志工又增加了「街頭諮詢」的服務。在外國遊客比較多的地區巡回,回答遊客的問題。這個活動除了可以建立都市形象,也可以讓一些沒機會擔任都廳導覽或觀光導覽的志工也能有表現的舞台。

我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的第二年,我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觀光導覽是由兩名志工帶遊客逛東京的觀光景點。一共有十幾條路線。

以前我在擔任社區觀光志工時,導覽路線是由志工想的。但是大部分社區觀光志工沒有觀光知識,可能也很少旅遊。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歷史而不是觀光。他們只是想要利用志工活動來滿足當歷史老師的欲望,所以參加觀光志工。這些平常不觀光的觀光志工想出來的路線,當然不符合現實的觀光需求。

至於東京都觀光志工的觀光導覽路線,是委託觀光專業的人士設計,而且還要通過審核評價才能成為正式路線。水準和社區觀光完全不同。

◆◆◆

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要先上培訓講習,記住導覽路線和景點。由於導覽路線很多,志工能參加講習的時間也有限,所以事務局把路線分成四套,每套有3~4條路線。讓志工選一套專攻。我選的是皇居、國會、淺草、濱離宮。

擔任講習老師的就是資深的觀光志工。雖然他們是志工,但是他們是真的有觀光專業。有些人還有通譯案內士的國家資格。其實很多通譯案內士會參加東京都觀光志工來練功。這些資深志工會從外國人遊客需求的角度來傳授導覽技巧,和那些只想炫耀自己歷史知識的社區觀光志工不一樣。我參加的講習的老師是專長語言是英語,以前是英文老師,所以講習中還教大家很多詞彙的表達方式。

我的運氣還不錯,在正式活動前把該上的講習都上完了。

實際導覽時,是由兩名志工一起活動。事務局通常會安排資深志工和新人志工搭檔,也算是實戰培訓的一環,也可以救濟那些沒時間上講習的志工。我是開始活動之後,才知道觀光導覽的英語志工過多,其他語言的導覽志工不足。結果我有兩次活動是由職員臨時變通,由資深的英語導覽志工來帶我。我和英語志工合作導覽,算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後來事務局的內部規定變嚴格,不同語言專業的志工不能再組隊了。

除了那兩次和英語志工合作是由英語志工導覽以外,我的第一年觀光導覽都是由我擔任主講。因為當時我遇到的資深中文志工的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大多是曾經在台灣或中國工作過的人。他們雖然可以用中文溝通,但是詞彙量不足。沒有辦法用中文流暢解說。資深的中文志工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就讓我導覽,他們負責帶路。

我擔任觀光導覽是到第四年,才終於把所有的觀光路線的講習上完。集滿所有的路線知識、導覽範圍全部解鎖,而且還學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東京。非常有成就感。

◆◆◆

從事觀光導覽活動基本上都很快樂。會來報名的遊客,大多都是對日本感興趣,有做過功課的人。因為我自己曾經是背包客,所以我可以想像遊客想知道什麼、想聽什麼樣的故事、可能會問什麼問題。遊客不論是來自台灣、香港,或是中國,反應幾乎都很好。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例外狀況。例外狀況就是客人本身對旅遊不感興趣。

不想旅遊的人為什麼要來聽觀光導覽呢?因為報名的不是他們。這些人通常都是長輩級的人物。他們來日本的原因是要和家族晚輩見面。由於有些晚輩可能因為有事無法一直陪著長輩,為了不讓長輩覺得無聊,就幫長輩報名觀光導覽。在我活動的期間中,我遇過好幾次這種狀況。我遇過反應很不錯,很喜歡聊日本的長輩。我也遇過反應很不好,根本不關心日本的長輩。晚輩盡心盡力把長輩邀來日本,還貼心地幫長輩安排活動。如果長輩對日本的反應這麼糟,晚輩知道了一定會難過的。

我也曾經遇過號稱台灣媒體,以採訪的名義來聽導覽。實際見了面之後,才知道對方是個留學生,可能是打工幫網路媒體寫文章。因為我自己曾經是留學生,而且我也有在寫文章,所以我覺得可以對方交流一下。但是對方愛理不理,反應相當差,所以我就沒有提到我也在寫文章的事。那一次因為留學生的態度真的不太好,打著採訪名義卻不問問題,所以在場的日本人對那名留學生的印象也不好。

◆◆◆

我擔任觀光導覽一共活動了五年。後來因為工作忙碌,我就沒有再參加了。我在活動的那五年間,有很多不錯的回憶和經驗。有一段時期,我幾乎每週都有一次導覽活動。

東京都觀光志工提供的觀光導覽路線規劃得相當用心。對我這種在東京住了十年以上的人也是很好的旅遊參考。台灣人去東京旅遊時,如果能撥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跟著觀光志工做深度旅遊,一定可以得到很多收穫。

※遊客可以從「GO TOKYO」網站的「東京都觀光志工導覽服務」的頁面中選擇路線和報名。
※遊客要付自己的交通費、門票費、活動體驗費,以及兩名導覽志工的交通費和門票費。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2)

我當過自己住的行政區的觀光志工,也當過東京都的觀光志工。

我報名東京都觀光志工,是因為我感受到自己住的行政區的觀光志工組織太腐敗,而且我在那裡能學到的東西都學完了,所以想要嘗試新活動,看看能不能有新發現。我參加東京都的培訓講習時,的確感受到東京都觀光志工和我住的地方的觀光志工很不一樣。

我住的地方的觀光志工組織在招募新成員時,有打出「國際化」的口號,把我釣上鉤了。觀光志工本來的目的是想透過免費觀光導覽來刺激地方經濟,但是實質活動內容幾乎和觀光無關。志工組織是由不了解觀光的志工自己營運,背後支援的行政單位的公務員也不了解觀光的本質。報名參加企畫導覽活動的民眾大多是一些不想觀光、不想聽導覽,只想利用免費活動出門走路的老人。還有一些老人歷史社團利用觀光名義申請志工導覽,實質上是想利用免費制度來聽歷史課。志工活動完全悖離了主旨。

東京都的觀光志工完全不同。志工的導覽對象就是外國遊客,不會被一些喜歡惡用免費服務的日本民眾吃豆腐。志工組織不是由公務員或志工營運,而是由東京都委託的業者營運。而且業者有確實認真思考觀光的本質。

◆◆◆

我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時,志工活動有兩種: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很多外國遊客會把東京都廳當旅遊景點,都廳導覽是帶這些外國遊客參觀、向遊客介紹都廳的設施。觀光導覽則是帶著外國遊客走半天或是一天的行程。有十幾條路線。

我是從都廳導覽開始做起。

當時的都廳導覽,是由八名志工活動。六名英文,一名韓文、一名中文。四名英文志工專門在都廳展望台上找遊客聊天。剩下的中文、韓文及兩名英文志工則派駐在都廳一樓的志工服務檯。如果有想要參觀的遊客,就帶遊客參觀都廳設施、都議會、展望台等。行程大約40~60分鐘。中午的時候,大家就輪流去吃飯(一定要有人顧服務檯)。大家幾乎都是去都廳的員工餐廳吃飯。

我是中文志工,在都廳一樓的服務檯和韓文及兩名英文志工一起活動。由於都廳導覽服務的知名度不高,所以來都廳的外國遊客多半只是搭電梯去展望台看看風景後就走人了。大家不知道都廳有外語導覽服務。一樓的志工常常活動一天都遇不到導覽的機會。能遇到一次導覽機會,大家就會拍手恭禧祝賀。

營運的業者有想辦法裝飾志工服務檯,讓遊客能發現導覽服務。不過很可惜,他們製作的中文標示只有簡體字。

後來我活動的時候,自製了A4大小的繁體字牌子,讓路過的懂中文的遊客知道東京都廳有導覽服務。我用這招,曾經有一天帶過三次導覽。那天活動結束時,其他語言的志工都向我道賀。

沒客人時,大家就交換一些導覽心得及異文化知識。韓文志工會談一些韓文小知識或是韓國文化。英文志工則是聊一些國外生活經驗。我也有從英文志工那裡學到一些用簡單英文詞彙表達的技巧,也有和他們一起思考「代替詞彙」的表達技術。那時候的經驗到現在都非常受用。我對自己住的地區的觀光志工制度組織相當失望。參加了東京都觀光志工後,學到了很多異文化及語言知識。這真的可以用「驚豔」一詞來形容。其實我也希望能和其他中文志工交流。但是都廳導覽每天只會有一名中文志工,所以我沒有機會遇到和其他中文志工。

因為每次活動的氣氛都很愉快,所以我很希望能多排到幾次班。但是中文志工人數不算少,排班要顧慮公平,所以我一個月只排得到一次而已。英文志工人數相當多,可能要好幾個月才能排到一次。韓文志工的人數少,可能每週都有機會排到。有時候還會找不到人排班。所以我參加活動的時候,幾乎每次遇到的英文志工都不一樣,但是韓文志工就是那幾個人。之後我也和韓文志工變得比較熟了。韓文志工前輩告訴我:觀光導覽的活動也很有趣,可以學到很多東京景點的知識,在導覽活動之外,也可以帶朋友去玩。

◆◆◆

都廳導覽活動的感覺真的很好。但是做了幾個月,東京都廳就因為要籌備奧運,開始加強安檢。結果很多本來民眾可以自由出入的場所,都多了登記關卡。導覽也變得比較不方便了。我做了將近一年,因為想多學一些東京的觀光景點的知識,所以就申請擔任觀光導覽。我申請擔任觀光導覽時,也問過營運的職員,看能不能身兼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職員說,因為志工人數很多,沒有辦法這樣安排。但是我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做都廳導覽的活動。

我轉向觀光導覽後,有一次終於找到機會告訴營運職員,都廳的志工服務檯的中文標示只有簡體字,沒有繁體字。這是語言文化上的差別待遇。而且實質上,有意願參加導覽的遊客當中,繁體字圈的遊客明顯多於簡體字圈。之後,營運業者就變得很小心。志工用的資料也開始提供繁體字版了。

我轉向觀光導覽幾年後,都廳導覽的規模就縮小了,只留下展望台而已。至於都廳的安檢,在奧運結束後也沒有解除。實質上就是民眾永遠要登記、過閘門,才能進都廳辦事、申請文件。

在日本,制度一但勒緊,可能永遠都無法鬆綁。日本議員的服務便民的意識不足,所以會放任公務員設計這種讓公務員方便,讓民眾不便的制度。公務員省了麻煩,民眾多了很多麻煩,而且社會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支出成本。這就是日本。

夜走

我平常跑步,都是早上跑荒川河濱道路。其實我也跑過幾次晚上的荒川。晚上的荒川河濱道路因為沒有路燈,所以相當昏暗。而且路上偶爾還有騎腳踏車的人,晚上跑步時,我會擔心對方可能看不到我。雖然我曾經買過夜晚跑步用的燈,但是配戴起來並不舒適,也很容易壞。所以後來我就只在早上跑步。

我設計跑步路線的大原則是儘可能讓跑步安全、順利、不中斷。例如選人行道較寬、不曲折,或是幾乎不會遇到車子的路段。然後儘可能不要經過台階或紅綠燈路口。在我的生活圈當中,最接近這些條件的路線就是荒川河濱道路。

荒川河濱道路有堤防外的道路和堤防頂端的道路。堤防外的道路很長,完全是獨立的道路,可以規劃長距離不中斷的直線路跑路線。堤防頂端的道路會和公路橋梁交會。交會的地點有紅綠燈。如果在堤防頂端跑步,每1.5k~2k就會遇到紅綠燈路口。我很不喜歡這種中斷或是折返的感覺,所以我都是跑堤防外的道路。

◆◆◆

荒川堤防頂端的道路雖然不適合練長跑,但是適合走路散步。堤防頂端道路沒有堤防外道路那麼暗,騎車的人也比較少,晚上有些民眾會來走路散步。

現在每到夏天,我就會減少跑步量,改在晚上走路,當作是調整運動。

我白天跑荒川時的路線,堤防外道路佔了七成以上,剩下不到三成是從我住的地方到荒川的最短路線(市區道路)。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把堤防外道路區間的比率拉高。

走路的路線自由度比較高,人行道稍微窄一點、路線曲折一點、上下台階,對走路安全的影響不大。走路的目的不是為了訓練持續耐力,所以也不用太在意遇到紅綠燈時暫停。所以我晚上走路會走我跑步時不會選擇的路線。但是為了安全,我還是會選交通流量較少的住宅區路線和河濱道路的路線。結果我晚上走路的路線中,荒川堤防的區間不到四成。其他六成以上是市區道路(主要是住宅區)。

我把走路當成認識及擴大自己生活圈的手段。當我走膩了路線,我就會開發新路線。我剛開始夜走時,大約是走5k(約一個小時)。之後慢慢調整路線、加長距離,變成10k~12k。由於走路不用拼時間,所以當我走到途中住宅區的公園,或是荒川堤防上比較不暗的地方時,我會停下來做髖關節的柔軟運動或深蹲。這算是開始走路之後的意外收穫。如果我只顧著練跑,可能就成不到機會練習其他運動。晚上在家,可能找不到適當的時機做這一類運動。因為出門走路,我才有機會做這些運動。

◆◆◆

我平常跑步時會聽音樂,但是也就只能聽音樂而已。我曾經試過聽別的東西,但是效果非常差,因為我練跑時會設定時間目標,必須專心跑才能達成目標,大腦實在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資訊了。嚴格來說,我跑步時聽音樂的意義就只是緩和緊張而已。

由於走路沒有跑步那麼緊繃,頭腦還是有餘力思考別的事情。所以我在晚上走路時,會一邊走一邊聽語言教材。效果比我想像得好。我有試過坐在書桌前聽語言教材,但是效果並不好。對我來說,邊走邊聽比較容易吸收。如果走10k的路,再加上途中的拉筋和深蹲運動,就可以讓頭腦充電兩個半小時。

幾年前的夏天,我晚上走路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間神社。神社境內有開燈,顯然歡迎晚上路過的民眾進來拜拜許願。之後,當我有設定了新的工作或生活目標時,晚上就會走到這間神社拜拜許願。

我在日本住了超過十年,我並沒有厭倦日本。我還是有觀光客的感覺。夏天晚上出門走路、探索新的路線、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那裡的風景,或是到神社許願,給疲累的自己一點鼓勵,都算是觀光。

上網查資料的難處

友人從事租屋業,創業相當辛苦。友人忙碌時,會要我幫忙查一些業務資料。

友人找上我,是因為我習慣做這種事。我查資料、整理資料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我會分析、過濾掉不必要的內容,幫友人省掉很多時間。雖然資料不是我要用的,但是我知道友人可能想要什麼樣的資料。我整理的資料也讓友人相當滿意,所以友人常常找我幫忙。

最近兩年,我查過不少日本地方都市的住宅裝潢、修理業者的資料。有時候還要查居家用品的資料。

◆◆◆

2000年代後半,用網路查資料非常方便。但是這個方便的期間其實很短。2010年代,網路上的垃圾資訊開始增殖。到了2020年代,以前的真網站漸漸退場,假網站大量增殖。而且搜尋引擎也變笨了。用網路查資料非常麻煩。

現在我搜尋資料時,我用的第一批關鍵詞一定找不到我想要的資料。因為第一批關鍵詞搜出來的一定都是大企業網站、購物網站、詐騙網站。這些網站和我用的搜尋關鍵詞當然相關,但是關聯性沒有那麼高。

我用搜尋關鍵詞的目的是想找到「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的頁面」,但是現在搜尋引擎顯然不再這麼搜尋了。因為搜出來的網站和關鍵詞的相關性沒有那麼高,所以我也很難看出搜尋引擎找網站的基準。我只知道現在的搜尋引擎喜歡把大企業網站、購物網站、詐騙網站放在搜尋結果的前端。這就是搜尋引擎變笨的象徵。

一般人如果想搜尋大企業網站,基本上是直接輸入公司名稱。搜尋用的關鍵詞如果和「大企業的公司名稱」無關,基本上就不太可能是在找大企業網站,而是在找和關鍵詞高度相關的資料。我用的關鍵詞和大企業的公司名稱無關,也不是商品名稱,但是搜尋引擎就是會硬塞給我一堆大企業網站和購物網站。很多詐騙網站只看網址就幾乎能簡單斷定。但是搜尋引擎的人工智慧顯然沒有這種判別能力。所以會在搜尋結果中塞一堆詐騙網站,而且排行還相當前面。我就只是想搜「關鍵詞出現頻率較高的頁面」,但是搜尋引擎就是不給我這種結果。

因為我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我的第一批關鍵詞還是只能繼續用「我希望網站頁面出現的詞彙」來搜尋。然後從第一搜的結果找出共通特徵,在第二搜加入排除語法,過濾掉這些大企業、購物、詐騙網站。通常要搜四到五次,我才有可能找到「似乎可以用的資料」。

十幾年前,用關鍵詞找資料,搜尋結果幾乎都是「頁面帶了我要的關鍵詞」的網站。現在的搜尋引擎沒有那麼方便了。搜尋引擎從一開始就會給一堆和關鍵詞相關度不高的垃圾雜訊。查資料的人必須花時間排除掉搜尋引擎給的垃圾雜訊。

◆◆◆

友人找裝潢、修理業者時,比較喜歡找小規模業者。友人的考量是和小規模業者一起合作,讓彼此的事業成長,創造雙贏的局面。但是在網路上找小規模的裝潢、修理業者並不容易。因為搜尋引擎偏愛大企業,而且很多小規模業者根本沒有自己的網站。沒有網站,就不容易查到聯絡方式,也不知道業者是不是真的有在工作。

我的解決之道就是找住宅裝潢和修理的入口網站。從這些入口網站可以從業務種類、營業範圍來找業者。但是這一類網站使用介面大多不太友善。有些入口網站沒有設想到惡質業者會重複登記。用這種入口網站就常常會搜尋到同一業者的重複資料。有些網站的業者聯絡資料的位置不顯眼,可能要進入下一個頁面,而且還要拉動卷軸才能找得到。

找業者施工,當然要找交通方便的業者。有些業者為了搶生意,會把營業範圍寫得很大。我在找業者資料時,就要過濾掉這些要花交通時間和交通費的業者。必須一直深入頁面找到業者的地址,再向google map確認位置、交通時間等。有些業者會的施工種類比較少,但是卻在入口網站登記什麼都會。他們的想法就是如果遇到自己不會的工程,就轉包給其他業者。這種狀況只有實際和業 者面對面談過,才能發現。所以入口網站雖然可以找到業者,但是未必能找到真正適合的業者。

網路時代,新資料一直增加,但是資料庫往往沒有退場機制。在入口網站登記的業者能做多少年,也不知道。我查資料時也要花很多時間確認資料是不是依然有效。至於入口網站本身能維持多久也是個未知數。如果營運入口網站的企業撐不住,網站連同業者的資料可能就會一起消失。

◆◆◆

友人有在嘗試附家具設備的短期租屋服務,所以有時候會要我幫忙查有無適合的居家用品。在網路上查商品並不難,但是要確認商品設計和規格則意外地麻煩。

購物網站的商品頁面多半資訊不足。照片可能不多,很多商品的尺寸規格也不明確。知名廠商做的居家用品雖然有官方網站的資料可以查,但是官方網站放的商品照片可能也有限。如果照片不夠,就必須從說明書來判斷商品的設計及規格。但是很多說明書,通常是放在別的頁面。而且通常要換兩次頁面左右。有時候花時間找到說明書之後,才發現連說明書的內容都很粗糙。

我是花很多時間找購物網站、官方網站,甚至說明書後,才知道這個商品在網路上的資料根本不夠。但是時間已經花下去了。十多年前,在網路上還有可能找到消費者的使用心得。現在只找得到購物或官方網站的資料。

網路時代,我可以不用出門,在家查資料。但是能不能查得到有用的資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查不到資料時,我常常會以為自己的搜尋方向不正確,所以我會調整方法。但是有時候花一個小時,也未必能找到資料。因為資料可能根本不存在。

因為我不是當事人,所以有時候我不知道友人想要什麼樣的居家用品。我能做的就是給幾個選項讓友人來挑。如果每個居家用品都要給友人三種品牌當參考選項,十件東西我就要整理出30筆資料,這會要我的命。所以我告訴友人,如果要找居家用品,直接到家電量販店走一圈可能還比較快。到實體店面需要花時間,但是可以馬上得到結果。上網查商品資料,花一個小時可能還有一堆不確定的部分,但是到店裡看實際的商品,比對相似產品,可能不到五分鐘,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疑問。如果要找十種商品,在實體店面可能兩個小時就能解決。在家上網查資料,可能五個小時也不一定能確認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規格。

網路時代,可以在家查資料。但是在家查資料不一定省時省力。因為現在網路資訊充斥著太多雜訊,沒有以前那麼方便好用了。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1)

以前,我受友人的建議,去報考通譯案內士,來測試自己的日本歷史、地理、文化的知識。

我剛考上通譯案內士時,並沒有打算從事觀光領域的工作。但是我有想繼續加強自己的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知識,所以報名參加了我住的地區的觀光志工。想了解自己住的地區的歷史地理與文化,順便看看能不能認識關心地方發展、關心觀光的日本民眾。

◆◆◆

我住的地區的觀光志工組織是由地方行政單位籌辦。從志工組織的成立時期,可以推測是地方行政單位為了響應日本政府的觀光立國政策,所以籌備觀光志工組織來當業績。我參加的那一年的招募文宣還強調「國際化」,把地方推向國際。和我一起參加培訓講習的同期當中,真的有會外語、想和外國人交流的人。

志工的培訓講習是行政單位的公務員設計的,一共要上12次課。主要內容是地方史,然後還有導覽觀摩、導覽實習。地方史是由博物館員來上。我聽了這些課,的確有學到歷史,但是大多都是考古方面的東西。博物館員有很多知識,但是他們顯然沒有弄清楚他們來教課的目的。他們主要是講考古成果。例如行政區的地質特性、或是在某個人家的院子挖到了江戶時代的石碑等。這些考古知識對吸引觀光客實在沒什麼幫助。

導覽觀摩是向別的行政區申請當地的志工導覽服務,看看別的觀光志工怎麼介紹他們的地區。這是我第一次見識觀光志工的導覽。導覽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差。我得到的收穫就只是「原來觀光志工是這樣導覽的」。導覽觀摩的最後一站是某個我曾經去過的商店街。我從志工的導覽內容可以推測對方可能沒有在商店街消費過,也不知道商店街的規則。

最後的導覽實習課題,每個學員會被分到一個點。這些點大多是行政區內的佛寺。很多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會去淺草寺,或是京都、奈良的古寺。這些寺院很歡迎大家去拜拜,但是這些都是特例。大部分的日本佛寺比較像私人住宅,不是觀光景點。導覽實習課題的佛寺,雖然是江戶時代創立,但是建築物大多都是戰後重蓋的。去這些佛寺也看不到佛像。因為佛像是住持自己在家拜的。這些寺院的本業是幫檀家念經和管理墳墓,原則上只讓檀家進去掃墓,不歡迎外人進入。

上完12堂培訓講習,我的感覺是設計講習的公務員可能沒有旅遊的經驗。他們以為讓志工學到地方考古成果或是寺院的歷史就能發展觀光。

觀光志工組織每個月要開一次聯絡會。我這一期的志工結訓後,大家就一起參加聯絡會,認識志工前輩,了解實際活動狀況。聯絡會中,志工前輩們有討論近期的導覽活動企畫。他們企畫的導覽活動還真的就和導覽實習差不多,帶民眾去看一些不太歡迎外人去的寺院,然後解說寺院的歷史,還有寺院裡的墳墓。

前輩志工們非常歡迎我們這些新人參加,還強調新人可以只幫忙拿東西,在一旁觀摩,不用擔任導覽解說。我雖然對企畫活動的內容充滿疑問,但是我還是想親自見識一下志工前輩們怎麼導覽,於是我就鼓起勇氣參加企畫。我一說要參加,就被強迫擔任行程第一站的導覽解說。我從這裡得知這個組織裡有些人很不講理、而且非常狡猾。

實際導覽當天,來參加的民眾大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我負責解說的部分結束後,我偷偷和其中一個民眾聊天,得知對方不是為了觀光而參加活動,也不想聽導覽。就只是想透過免費的活動找個理由出門走走,所以就報名了。我再看看其他民眾的樣子,我懷疑半數以上的民眾沒有在聽導覽。他們可能都不是為了觀光而來,就只是透過免費活動給自己出門走走路的機會。這就是地方行政和觀光志工主導的觀光活動實態。

◆◆◆

加入志工不到半年,我的同期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已經不來了。而且不來的都是那些有理想、會外語、想和外國人交流的人。我一點也不意外,因為這個組織只是掛著「觀光」的名號而已。本質上和日本社區的町內會差不多。在這個組織中,六十多歲的人還算是比較年輕的。大家喜歡歷史,他們露骨地想炫耀自己的歷史知識,不去思考觀光的本質是什麼、遊客要的是什麼。組織是由這樣的人主導,當然也不用期待組織能和國際接軌。

我自己是選擇繼續當志工。不過體驗過一次強迫上陣後,我就學乖了。我不再參加他們的導覽企畫,但是我會積極地和志工前輩們一起探路,來熟悉我住的行政區的地理環境。只要他們說要探路,我就一定會現身,所以前輩志工覺得我是很認真的新人。但是我就只參加事前的探路,不參加他們的導覽。我這麼做最大的收穫,就是熟悉了我住的地區的地理環境,因為我走過了很多地方。

參加了一年,我大致了解這個組織的活動實態。觀光志工一年大約有三到四次的大型企畫導覽。是由志工們設計路線、想好名稱後,由地方行政發行的公共刊物打廣告。這種大型企畫導覽通常招募約50名參加民眾。這些民眾當中,可能半數以上不關心觀光,也不想聽導覽,就只是借用免費制度出門走走路。大型企畫導覽以外,則是針對別民眾的申請內容做的導覽服務,每個月至少有兩三次。這些民眾的名義大多是「〇〇歷史研究會」、「〇〇歷史散步會」。結果這些民眾也不是來觀光的,而是利用免費志工制度聽歷史解說的。

志工們在想企畫時,大部分的人就只會想到帶人去看墳墓,而且是喜歡研究歷史的人才知道的人物的墳墓。還有更誇張的是介紹以前地主的墳墓。除了墳墓以外,還會帶人去看不存在的東西。例如兩三百年前曾經有過武士的家的地點。那些地點在現在就只是普通的樓房,完全沒有任何歷史痕跡。他們對這種事樂此不疲。

日本的一些地區在新年期間有拜「七福神」習俗。我住的行政區內的寺院雖然有供奉七福神中的一部分的神。但是湊不滿七個。有志工想在新年企畫七福神導覽,於是硬拗說「我們行政區內某個社區從以前有捐錢給隔壁的行政區的某某寺院,所以那個寺院的神也可以算是我們行政區內的七福神」。最後他們還真用這種硬拗的方式湊出了七福神。這個21世紀硬拗出來的七福神企畫做了幾次,最後還是不敵江戶時代的七福神文化。

志工參加久了,我也和一些「特別」的前輩變得比較熟了。這些特別的前輩是少數派,他們對「墳墓派」很不以為然。我從這些少數派前輩那裡學到了不少比較能用在「真正的觀光導覽」上的文化知識。例如這個地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住著什麼樣的人、大家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或是為什麼這個地區的這個區塊的建築物特徵和其他區塊不同,或是為什麼這個區塊的住宅比較少等。從這些少數派前輩那裡學到地域文化方面的知識,是我另外一個大收穫。

當了觀光志工後,我有時候在某些場合遇到其他地方的觀光志工時,就有了交流話題。但是就只是有話題而已。從結論來看,日本的市町村級的觀光志工組織本質上無法跳脫社區町內會的世界觀。因為這種志工組織能招到的大多就是這樣的人。這些人的人生當中可能沒有主動去旅遊、探索世界的經驗。他們只是對歷史有興趣所以就報名志工。導覽時就只是單方面「演講」。不和聽眾互動,不去發現聽眾的需求。我自己曾經是個到日本自由行的觀光客,但是志工組織沒有一個人問過我觀光客想看什麼、想聽什麼、想知道什麼。

我報名志工的目的是想了解自己住的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不過非常意外地看到了某個世代的日本民眾的思考、做事的方式。從他們的思考、做事的方式,也可以想像他們是在什麼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這算是個意外收穫。

地方行政花預算整備觀光志工制度,期待發展觀光來帶動經濟,但是成立的觀光志工組織並沒有促進地方觀光發展。多數志工不關心觀光,報名參加企畫活動的民眾大多也不是為了觀光而來,而是不想花錢、只想用免費制度出門走路的人。地方觀光其實是在浪費能量空轉。

◆◆◆

我在觀光志工組織一共待了五年。我雖然不參加他們的企畫,但是每年偶爾會有一兩次語言學校或國際交流社團來申請導覽服務,讓外國人認識日本。由於大部分的志工不會外語,所以他們不敢接外語導覽。這時候就是我出場的機會了。我有用中文和英文導覽過。因為我自己曾經對日本充滿好奇,所以我可以想像外國人想聽什麼樣的導覽。

志工活動的最後的兩年,我被行政單位推薦為志工幹部。這可能是行政單位也受不了「墳墓派」把持組織,所以看看能不能找我這個外國人加入核心,來改變現狀。我當然沒那個本事。「墳墓派」非常愛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堅持。他們是花了六七十年練成了這些理念和堅持。他們沒有必要聽我的意見。

我當了志工幹部後,自己反而有危機感。因為當了幹部卻不參加企畫導覽,可能會引發眾怒。但是我就是不想參加那些看墳墓的企畫。我的逃避方法是用電腦繪製精美的企畫導覽地圖。整個志工組織除了我以外,沒有人會電腦繪圖,他們以前也沒有用地圖輔助導覽的想像力。我提供地圖,讓那些前輩們覺得很有面子。我就用這一招順利逃避了企畫導覽。

當了兩年幹部,我就向行政單位請辭志工。因為我已經看透了日本社區組織文化的問題,也得到了我想知道的地方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 留在志工組織也學不到東西了。

2024年京都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4年2月18日,我參加了京都馬拉松。這是是我第18場馬拉松。

在疫情之前,我每年會報兩三場馬拉松,當成休閒兼驗收健康狀態。不過疫情過後工作忙碌,很難騰出時間到遠方參加馬拉松。因為東京馬拉松不容易中籤,所以我只能保住參加京都馬拉松的機會而已。

上一次我準備京都馬拉松時的狀況不錯,但是賽前四週大腿嚴重拉傷,結果我是在傷沒有完全好的狀況下參賽,而且比賽當天還下大雨,成績當然不好。

這一次,我沒有受傷,但是我在秋天得了感冒,感冒發展成了氣喘。氣喘的症狀到年底才漸漸緩和。比賽的三週前,我又出現了感冒症狀。雖然沒有秋天的感冒嚴重,但是也影響了我的練習狀況。

我有留意自己的健康,也有打肺炎和流感的預防針,但是突如其來的感冒真的是怎麼防都防不了。我只要一得感冒,就一定會有咳不停的後遺症。練跑時如果咳嗽,可能會拉傷背部或腰部的肌肉。保持健康真的很不容易。

結果這個冬天我的練習狀況很不好。體力恢復得慢、進步得也很慢。我雖然有試著增加練習量,但是練習量一多,膝蓋就會開始痛。膝蓋一痛,就要花更長的時間恢復。但是我還是把我能練的菜單都練過了。這些練習只能讓我跑起來不會害怕,不能期待成績。

◆◆◆

前兩次的京都馬拉松都是雨天。賽前知道會下雨,心裡頭會有的壓力。因為我自己在濕度高的環境下練跑時,狀況都很差。

這次的京都馬拉松終於不是雨天,我稍微放心了。但是比賽當天的溫差非常大,讓我煩惱該穿什麼服裝跑步。馬拉松是長時間的比賽,我跑得也不快,一定要面對溫度變化。如果穿得少,可能再度感冒,如果穿太多,可能會因為太熱而消耗過多體力。所以我準備了夏天和春天用的服裝,看最新的天氣預報來判斷。結果氣溫的預報一直到當天早上還在變,我就決定穿春天用的服裝跑步。

集合時,我覺得天氣稍涼,很適合跑步。但是一起跑,我就開始覺得熱。因為所有的跑者都在「燃燒」。我不求跑得快,但是我還是有設定目標。前半程我還可以照著自己的目標跑,但是我會覺得熱,我非常用力地呼吸,結果横隔膜開始微微疼痛。顯然我把目標設得太高了。

到了後半程,我開始感到雙腿疲勞。跑到25k,我的左小腿後方的肌肉就隱約出現抽筋的徵兆。我的髖關節和大腿雖然還有力氣,但是當我想把步伐加大時,左小腿後方就會有觸電脫力的感覺。我一直想辦法找出不讓小腿抽筋的跑法,試到最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放慢速度。我發現自己的體力不過如此,非常沮喪。頭腦也非常混亂,甚至在幻像自己被回收車接走。這是我以前跑馬拉松沒有想過的事情。

25k之後,我一直在調適自己的心情、和自己對話。然後努力把這次跑步的感覺記在腦中。和自己對話,可以讓自己放鬆。記住自己辛苦的狀態,以後就知道怎麼面對。這些都是以前我跑馬拉松時,沒有做過的事。我跑得辛苦的原因,是膝關節後方的肌肉群和踝關節的耐力不足。我在25k之後這兩個關節幾乎使不上力,我只能靠髖關節來帶動雙腿跑步。而且為了防止小腿抽筋,我還不能把步幅帶得太大。跑步的姿勢就變得怪怪的。

我是跑到35k左右,心情才漸漸脫離低潮。我的雙腿非常疲勞,但是心情變得比較好。我開始在賽道上找參考點,例如交通標誌或紅綠燈等,看看跑到下一個參考點時,要花多少步,或是看看能不能在80或100步以內通過那個地點。到了終點前的最後的直線,我開始加速,我的左小腿在我熬到終點線的那一瞬間終於抽筋了。

◆◆◆

我對自己的成績並不滿意,但是我在這個冬天的練習狀況很不好,成績當然不會好。我在賽前一週都還有膝蓋痛的問題,但是這次跑完馬拉松後,除了左小腿在最後關頭抽筋以外,就只是疲勞而已,膝蓋和腳都不會痛。沒有受傷,算是相當幸運。

事後看了記錄,我排行最低的區間是5k~10k。因為我過了5k之後就去上廁所,耽擱了幾分鐘。我在10k之後的排行一直都在前進。狀況沒有我想得那麼差。只是跑步當時,我一直有一種別人跑得比我快、別人一直追過我的感覺。從排行可以看出我周圍的跑者的辛苦的程度不會輸給我。

疫情過後,我的生活比前幾年忙了很多。我今後的課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出新的練習時間,設計新的運動習慣。希望下一場比賽不要再這麼狼狽了。

這次在京都除了路跑以外,我還是照例去逛自己喜歡的庭園、吃豪華的漢堡、在京都車站散心。對我來說,參加京都馬拉松不只是為了跑步,也是讓我暫時離開東京、忘記生活中的煩惱的機會。

大會翌日,我收到了一封祝福e-mail。是我去年認識的一名跑超馬的日本友人寄的。友人的人生經歷和路跑經驗都是我的前輩。信的內容不長,但是都說到重點,內容相當溫馨。這封意外的祝福信,算是幫我這次京都之旅畫下了一個不錯的句點。

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以前,有家媒體向我邀稿。邀稿非常突然。編輯是突然來信詢問我要不要接,然後要我「明天」回答。回答的時間不到24小時。當時我覺得很唐突,但是我也有想到編輯可能有外人不知的原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急著找撰稿人。當時我的工作雖然忙,但是我相信編輯的壓力更大,所以我就馬上允諾了。

我在忙中抽空找一手文獻閱讀、消化,然後寫成文章。文章構成、字數都有控制好。除了提供文章,我還提供了相關照片。因為編輯在網路上找不到免費的照片。我特別利用上班前的時間抽空搭電車到現場拍照片。對方有壓力,我能幫忙,就儘量幫。

但是之後,我提交的文章被編輯改了很多。還被加入了和事實落差相當大的「腦補」。因為契約裡面有提到編輯有權修改,所以我只能摸摸鼻子接受。這件事,我和我的作家友人談過很多次。

經歷了這件事,我學乖了。以後萬一還有媒體來邀稿,我會小心。免得我的筆名被掛在編輯大量修改過,而且充斥著「腦補」的文章上。

◆◆◆

這件事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事情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不過我對當時那位編輯和我交涉時的句子和用詞印象深刻。對方的句子和用詞的風格和十幾年前的我非常像。其實這個現象不只是發生在編輯和十幾年前的我身上。我現在在看台灣的網路討論區時,偶爾還可以看到有人用類似風格的表達。這代表台灣的作文教育還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到現在還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件事雖然是過去的事,當時的編輯或許已經忘記這件事,或是可能沒有在當編輯了。但是為了顧慮信件的著作權和隱私,我有修改主要的關鍵詞,但是句子構造維持原狀。

<編輯給我的信的內容(主要關鍵詞及涉及隱私的部分有修改過)>
==================================================
(前略)
雖然我們對於文章如何呈現有比較不同的想像,
但我還是希望能用引起讀者好奇、具有報導性的切入點與行文內容,
帶領讀者去進一步理解歷史脈絡與不同的視角。

像是會希望放上媒體報導,
即是作為一個引子也是具體的舉例,
跟實際上的當事人的生活來作為對比。
(後略)
==================================================

我看到這封信的內容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編輯用了很多「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例如:
「對於文章如何呈現有比較不同的想像」
「切入點與行文內容」
「歷史脈絡與不同的視角」
「即是作為一個引子也是具體的舉例」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脈絡」這個詞。因為我在網路上讀文章,只要看到文章裡有「脈絡」這個詞,這個文章一定都帶了「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很不平凡,不是這位編輯個人的問題。現在台灣還是會有人用類似的表達。現在的我雖不會把文章寫成這種樣子,但是十幾年前的我也用過類似的表達方式。以前的我或許不會用完全相同的詞彙,但是句型構造可能差不多。

◆◆◆

現在的我,如果要表達相同的主旨,我會這麼寫:
==================================================
(前略)
我們對文章的理念可能不同,
但是我還是希望您能從報導的角度切入,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讓讀者了解歷史背景,並提供讀者不同角度的觀點。

例如您可以引用媒體報導。
報導可以當文章的引子,也可以拿來和當事人的實際狀況做比較。
(後略)
==================================================

語言的表現方式有無限多種。只要意思能確實傳達,我會儘可能把句子寫得簡單明瞭,減少讀者讀文章時的負擔,少用怪異的句型和艱澀的詞彙。詰屈聱牙的詞句只會妨礙意思傳達。

再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是編輯,我可能不會對有經驗的撰稿人寫這種信。

有經驗的寫手本來就會努力引發讀者的好奇心。這是寫手的專業,也是寫手的職責。這種事不用編輯來提醒。

在寫探討複雜社會現象的文章時,本來就該說明歷史背景、本來就該從各種觀點分析。所以這也不用編輯提醒。如果寫手拒絕說明歷史背景、拒絕從各種觀點分析,這是編輯從一開始就找錯人了,提醒了也沒用。

如果媒體報導讓社會大眾誤解現實,有責任的寫手當然會提到報導和現實的落差。這也不需要編輯提醒。

◆◆◆

當時,編輯大改了我的文章後,把文章退給我,要我再加內容。這位編輯在改文章時,顯然沒有顧慮文章構造和表達的整合性。稍微眼明的讀者看到這樣的文章,很容易就能察覺文章的內容東拼西湊,不是「一個人」寫的。因為加筆改寫的部分和原文的敘述風格差異太大。這就像是小學生裝大人簽聯絡簿,但是卻不會模仿大人筆跡。小學生的想像力不足,不知道大人一看就知道筆跡不同。我很驚訝的是這位編輯不會想像當文章內的表達風格差異太大時,眼尖的讀者一看就知道有問題。

當時我也發現編輯喜歡撿農場文參考,我懷疑編輯可能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農場文,或是根本不知道「網路農場」。對方顯然不知道參考農場文的後果,沒有能力判斷資訊品質。

由於文章被改得支離破碎,而且出現不符事實的腦補內容,所以我就把編輯加的內容全部刪除,加入編輯要求追加的資料,再次提出。我回信時,有告知編輯文章構造和表達的整合性的問題,也告知編輯我寫文章時考量。我也有告知對方我讀的一手資料(三本由不同當事人寫的專書)和編輯從網路農場文得知的「想像中的日本」的落差。我可以想像我刪除編輯修改的部分,可能會讓對方不愉快,所以我和編輯溝通時,用詞儘可能柔軟、給對方留台階,不讓對方難堪。

然後我就收到這封「不平凡的表達方式」的回信了。

這封信,就只是用了一堆「不平凡的表達方式」,沒有回應我指出的問題,也沒有提到任何解決矛盾的方法。嚴格來說,是一封沒有溝通要素的信。

我重新提交的文章,當然又被編輯改掉大半。加入了網路上的三四手的資訊以及腦補內容。自己花時間參考一手文獻後寫出來的文章,被只會撿網路農場文參考,而且「表達方式很不平凡」的人大改,而且還被加了和事實不符的腦補的成分。我的心情當然很複雜。我確定自己履約後,就不再管那篇文章的事了。

◆◆◆

我以前在寫文章時,也會用「不平凡的表達方式」。根本的原因就是我造句的技術不佳,也不太會選詞。當時的我以為生硬的詞彙比較嚴謹。其實這和嚴不嚴謹無關,就只是我自己覺得這樣很嚴謹而已。

我是後來回頭看自己的文章,發現自己的文章很難讀,讀者讀起來一定很痛苦,我就開始想辦法修正自己的表達。文章有沒有深度,不是看用詞是否艱澀,而是看文章裡面的知識量。用詞艱澀可以嚇到不常讀文章的人,但是對文章的傳達效果沒有幫助。當然,如果寫手本來的目的就只是想嚇讀者,那又另當別論了。但是眼明的人不會上當。眼明的人看到文章內容空洞,就不會浪費時間去看那些「不平凡的表達」了。

在日本練跆拳道(2)

我在台灣練過三年跆拳道,從小二練到小四。但是因為以前練得相當沒自信,所以我把這段經驗當成自己的黑歷史封印起來。

我一直覺得自己永遠不會再和跆拳道沾上邊了。結果到日本生活多年後,練跆拳道的友人把我拉回了這個世界。在日本練跆拳道的感覺非常奇妙。

◆◆◆

重回跆拳道的世界,當然是從白帶開始。這種感覺有點像菜鳥下部隊。雖然我相信老鳥的友人會罩我,但是內心還是相當惶恐。

我所屬的班是大人小孩的共同練習班。我的運氣還不錯,在我加入之前的幾個月間,有幾名帶著小孩一起入會的家長。這些家長當然也是從白帶開始。我不是唯一的白帶大人,所以壓力小了很多。

道館的規距是練習時高階學員在前、低階學員在後。友人是資深學員,練習時常常站在第一順位。站在第一順位,要在上課開始時當「班長」,用韓語對全班喊口令:「立正,向師範敬禮。」

在我加入時,我這班的「非白帶」的大人學員只有兩個人。其他「非白帶」的學員全部都是小朋友。所以我這班是小朋友的階級比大部分的大人高。對我來說,這些小朋友就是我的「學長姐」。

由於我是菜鳥,所以每次練習我都主動站在最後一排。站在最後一排練習,可以參考站在前面的「學長姐」們的動作,壓力也比較小。

◆◆◆

白帶要練的基本動作包括:正拳、外腕下防、手刀下防、內腕外防、前踢、旋踢、側踢。

雖然我在台灣練跆拳道練得很沒自信,但是我還記得以前練過的基本動作。這些記憶在我重學踢法時幫助很大。但是踢法以外的動作,對我來說幾乎都是全新的知識。因為我在台灣練的是WT跆拳道,在日本練的是ITF跆拳道,踢法以外的很多動作的概念都不一樣。

WT的中段防禦是外腕內防偏多,ITF的基本中段防禦動作則是內腕外防。
WT的弓箭步的前腳膝蓋會向前方頂,ITF的弓箭步的前腳膝蓋頂點的垂線位置則和腳跟相當,所以ITF弓箭步的步幅比WT大。
ITF在出拳和防禦都有加速的準備動作,而且重視身體重心的起伏,出拳和防禦時重心都要下沉。
WT的正拳出拳時手臂會微向下方傾斜,拳頭最後的高度會比肩膀低。ITF的正拳則是手臂保持水平,拳頭最後的高度和肩膀相同。但是ITF的步幅大,出拳時身體重心會下沉,所以ITF正拳的攻擊位置和WT的正拳相當。

ITF的白帶不練型(tul),要練基本動作的四方攻擊和四方防禦。四方攻擊是正拳配外腕下防,四方防禦是手刀下防配內腕外防。四方攻擊和四方防禦都有分左路和右路,所以總共有四套。

和WT白帶的太極一章相比,ITF白帶的四方攻擊和四方防禦的動作數少,而且一直重複,非常單純。但是要把動作做得精確,比我想像得難。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適應出拳和防禦的加速準備動作、練習重心上下起伏,還要加大步幅,改掉以前WT跆拳道的弓箭步習慣。

友人常常會在上課時拍大家練習的影片,事後傳給我。這對我的練習幫助很大,因為我可以從影片發現自己的問題,修正自己的動作。

◆◆◆

從白帶升黃帶,要考四方攻擊的左路和右路、四方防禦的左路和右路、三種基本踢法(前踢、旋踢、側踢),還有兩套三步模擬攻防。模擬攻防是理解招式意義的練習。升黃帶考的兩種模擬攻防分別是用連續內腕外防格擋連續正拳,以及用連續外腕下防格擋連續前踢。這個階段只要記住動作順序,還不用雙人演練。

除了考動作以外,還要考所有學過的招式的韓文名稱。考試時,教練會擺出招式,問「這個動作的名稱是什麼」。有些招式的名稱很長,格式像是「弓箭步,內腕,中段,外防」。大部分的學員都是記片假名的發音,我自己學了一點韓文,所以我是記韓文發音。

跆拳道很重視柔軟度和肌力。升級考試要做劈腿前彎的伸展動作給主考官看。伸展時,教練會點其中一名學員數十拍,當然要用韓語。肌力則是考伏地挺身,升黃帶只要做10~15下。

我練了五個半月,升上了黃帶。

我上一次升黃帶,是小二的時候。考試的內容是太極一章。我沒有特別準備,就只是和同學們一起照著教練平常教的內容演練,然後大家就一起升黃帶了。當時的我還不懂事,我只知道升級了,帶子換顏色了。我並不覺得黃帶有什麼特別。

這次以大人的身分從白帶升黃帶,感覺非常強烈。因為我花了很多時間做課外練習,思考每個動作的意義,研究怎麼把動作做得精確。為了把招式名稱學好,我還特別學了韓文。

升級審查當天,我問了其他參加審查的大人學員。每個人都很緊張,每個人都在努力確認動作。我也有和其他學員交換練習心得及防止失誤的策略等。這種感覺就像是回到學生時代,和同學們一起準備考試一樣。

我這班的教練不是專職教練,而是喜歡跆拳道,得到協會的教練認證,然後利用工作之餘來教跆拳道。教練為了讓大家安心,審查當天特別提早到道館幫學員們做考前總複習。至少把審查流程模擬了五次以上。真的是有情有義。

因為大家都有用心準備,所以參加升級審查的人全部順利過關。大家從主考官手中領到新腰帶後,由教練幫學員綁上新腰帶。大家回家前,韓裔的主考官在學員的新腰帶的一端寫上學員的韓文姓名。日本人教練則在腰帶的另一端寫上學員的漢字姓名。

考試時,友人有拍下考試過程的影片。事後我看了影片,還是發現了自己需要修正的地方。

升黃帶的考試是最簡單的考試。但是準備起來並不輕鬆。

最近一年間的外國人日本旅遊事情

2022年10月11日,日本廢止了入境人數管制。到日本旅遊的外籍遊客增加了。日本街頭又可以看到外國人觀光客了。

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的統計資料,2022年訪日外國人人次累計的排行前五分別是:
1.韓國(101萬人次)
2.台灣(33萬人次)
3.美國(32萬人次)
4.越南(28萬人次)
5.香港(27萬人次)

2022年的遊客人數是從7月開始增加,10月開始大爆發。

2023年,到日本旅遊的遊客更多了。3月底的累計人次就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了。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2023年訪日外國人人次累計的排行前五是:
韓國、台灣、中國、香港、美國。

韓國人最多,其次是台灣人。台灣遊客的人數大約是韓國遊客的六成。
中國人大約是台灣遊客的一半。香港、美國的遊客人數和訪日中國人差不多。所以繁體字圈的人是簡體字圈的人的三倍。

很多日本人以為中國人到日本是為了旅遊。因為幾年前日本媒體曾經大肆報導過中國遊客到日本消費的事。然後大部分的日本人的觀念就一直停留在那個時候。就連地方行政的觀光部門的職員也不例外。現在很多日本人在街頭或是飯店聽到有人說中文,就可能會以為中國遊客又來日本了。其實這些說中文的遊客幾乎都是台灣人。

現在到日本的中國人幾乎都不是遊客。他們是因為其他原因來日本。例如找親戚朋友。這些不是「遊客」的中國人多半不關心日本。甚至還有不少中國人不知道中國以外的國家不使用人民幣、支付寶、微信。我對訪日中國人的印象是,他們「理所當然覺得全世界的人都應該用人民幣、支付寶、微信」。因為他們是用這種世界觀和我對話。

◆◆◆

我的工作會接觸到外籍遊客。我在2022年10月,確實明顯感受到韓國遊客變得特別多。

在疫情之前,來東京旅遊的韓國人基本上不太利用日本當地的遊客諮詢服務。我從和這些遊客對話的經驗中,可以感受到韓國遊客多半有一定程度的日本知識。第一次來日本旅遊的人都知道最好先買一張可以儲值的交通IC卡。而且多數人也知道JR、地鐵、私鐵的不同。

疫情之後,利用遊客諮詢服務的韓國遊客明顯變多了。這些年輕的韓國遊客的英語發音都很不錯,我不太容易聽出他們的口音。不過有不少人分不清JR、地鐵、私鐵。不知道要買儲值的交通IC卡的韓國遊客明顯變多了。疫情前和疫情後,韓國遊客似乎出現了知識斷層。新一代的遊客似乎沒有得到以前的遊客的經驗承傳。
(※因為全世界半導體產量不足,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Suica、PASMO的實體卡片已經暫停發售)

韓國遊客的知識斷層,可能和網路資訊的變化有關。十年前,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分享經驗的個人網站。而且分享內容可以寫得非常詳細。這個時代的全世界的網路資訊幾乎都被農場網站、廣告網站、詐騙網站攻佔,分享真正的個人經驗的網路資源快要消失殆盡,所以遊客比較難得到以前的人的經驗。

疫情之前,我在日本看到的韓國的女性遊客的特徵是皮膚白,然後會塗鮮紅色的口紅。但是疫情過後,這種特徵的韓國女性遊客變少了,不過還是有不少韓國女生喜歡戴鴨舌帽。

◆◆◆

有些外國遊客為了旅遊方便,會帶超大的行李箱來日本。他們可能是為了放自己的衣物及各種裝備,也可能是為了放自己的「戰利品」或回國時給親朋好友的禮物。超大行李箱確實可以裝很多東西,但是也可能變成旅遊時的累贅。

現在很多來日本旅遊的人會住住Airbnb的民宿。住Airbnb的民宿可以體驗住在真的日本住宅的感覺。但是有些民宿因為建築物構造設計的關係,無法提供入住前或退房後的保管行李的服務。所以一些住民宿的遊客在入住前和退房後必須帶著行李箱移動。其中有些遊客因為行李箱太大,放不進車站的寄物櫃,結果必須拖著又大又重的行李箱逛街。

到日本旅遊時,如果不想因為行李問題掃興,最好不要用尺寸異常的行李箱。JR東日本的車站的寄物櫃的寬度大多是34cm。想在車站寄放行李箱的人,行李箱的厚度就要小於34cm。就算行李箱的大小沒問題,還是不能安心。因為大型寄物櫃的數量有限,而且現在來日本的外國人遊客很多,大家都想搶大型寄物櫃,很多車站的大型寄物櫃可能一早就滿了。

◆◆◆

日本有不少Airbnb民宿的房東不諳外語,也不了解外國文化。我有一名友人就在做代理這些房東接待外國遊客入住的服務。由於友人還有其他工作,忙到無法接待客人時,會召喚我代打上陣。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友人管理的民宿的訂房客人已經排到半年後了。客人來自世界各地,當然也包含台灣人。

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遊客的一大特徵是常常有大家族旅遊。友人管理的民宿的歐美住宿客大多不到5人,台灣的住宿客幾乎都超過5人。因為友人管理的民宿最多可以住9個人,所以容易成為台灣的大家族遊客的選項。

籌備大家族旅遊並不容易。因為家族成員每個人有空的時間不同,要整合大家的時間安排旅遊計畫就是個難題。排好計畫、訂好房間後,可能又有人臨時加入或退出,結果籌備人必須再聯絡飯店或民宿,更改住宿人數。真的要相當有耐心。

大人數旅遊除了籌備辛苦,到日本之後移動和用餐也不太方便。東京鬧區的電車多半不空,從進站到上車,帶隊的人難免會有壓力。我曾經有遇過8個人的台灣家族遊客問我哪裡可以吃飯。這個問題難倒了我。

東京是大都市,居民的家庭形態多半是小家庭。多數的飲食店可能也沒有設想到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的狀況。東京當然可以找得到能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的店家,例如大面積的連鎖餐廳,或是可以開宴會的居酒屋等。連鎖餐廳不難找,但是食物可能是冷凍調理包加熱的食品。雖然不差,但是比較沒有特色。可以開宴會的居酒屋必須特別想辦法找,而且這種店不是日常用餐的地方,普通人很少有機會在這種店用餐,很難成為「常客」。

如果我被問到有什麼不錯的店可以讓8個人坐在一起用餐時,我可以答得出容得下8個人用餐的店,但是這種店能否算「不錯」,我就答不出來了。因為我自己在日本和7~8個人在某個餐廳坐在一起用餐的機會很少,一年有一次就很偷笑了。我不可能熟悉這種店。一般住在東京的日本人大概也很少有機會遇到這種用餐場面。

在疫情期間,各個餐廳都很空。我在外用餐幾乎不用煩惱沒位子的問題。但是在疫情之後,飲食店的生意都變好了。現在我週末如果要出門用餐,會避開用餐尖峰時段。因為我不想浪費時間排隊待候。如果是午餐,我會在餐廳開門的時間就進去消費。晚餐的話,我儘可能在晚上六點之前進餐廳。但是我偶爾也會遇到餐廳在上六點之前就已經客滿的情形。

大家族旅遊,就算能找到容得下家族人數的餐廳,也不能安心。因為在一般用餐時段,大一點的餐廳大多客人很多,店家很難一次騰出那麼多可以坐得近的位子。所以大家族到日本旅遊時,吃東西的選項會比較少。

◆◆◆

在日本旅遊,最不方便的就是丟垃圾。因為現在日本很多公共場所都把垃圾桶撤掉了。以前日本是用「反恐」的名義撤掉垃圾桶。現在反了二十多年的恐,理由快站不住腳了,就改用「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當理由,撤掉垃圾桶。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美德,就只是行政擺爛不想做事,裁撤掉本來比較有效率的集中處理型的公共服務,改讓每個人把在外消費時產生的垃圾各自運回家庭後處理。實質上就是把公共領域的大問題推給渺小的個人,增加個人負擔,拉低了社會運作效率。

一般日本人出門逛街或旅遊時,如果想買東西邊逛邊吃,一定會考慮東西吃完之後的包裝等「附屬品」要怎麼處理。因為日本人知道日本公共場所的垃圾桶被撤走了,如果買東西吃,之後就會被不友善的環境懲罰,必須一直帶著這些「附屬品」逛街。結果很多日本人怕麻煩,就直接放棄消費。如果真的很想買某個店家的小吃品嘗,往往只能在店門口吃,吃完後再把「附屬品」還給店家,沒有辦法邊逛邊吃。日本政府在這30年間一直很希望民眾消費,帶動經濟。但是日本的公共場所卻在為難消費者,讓消費者覺得在外面買東西吃喝很麻煩,壓抑了民眾消費的興致。

很多到日本旅遊的外國遊客,不知道日本的公共場所有這種旅遊陷阱。觀光地雖然有賣飲食小吃,但是公共場所卻不提供讓遊客丟垃圾的地方。日本希望外國人遊客能貢獻日本經濟。外國人遊客確實花了錢、對日本經濟做了貢獻。但是日本卻不整備讓遊客能安心消費旅遊的環境,強迫遊客帶著日本商品的副產物垃圾觀光。觀光客的家不在日本,卻要被日本怠惰的行政用「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歪理懲罰。這就是日本社會層級的待客之道。

我曾經和某日本地方行政的觀光部門主管反映過公共場所沒有垃圾桶的問題。對方還真的跳針到「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小學生程度的觀念。既沒有活用行為經濟學來解決問題的智慧,連現實日本社會正在發生中的問題都沒看到。

日本的垃圾問題不是觀光領域特有的問題。最近一年半,我有很多機會去看日本出售中的中古住宅。很多中古住宅有大量屋主的遺留物。根本的原因是日本社會的垃圾處理及清運很不人性化,民眾丟垃圾要花費很多心力。以前日本有些地區會把複雜的垃圾分類當成推動環保的政績炫耀。其實這種制度會讓社會增加很多不便。現在日本已經高齡化,很多老人沒有力氣做複雜的分類、甚至不知道怎麼拋棄家裡的東西,結果只能把東西堆在家裡。我在日本中古住宅看到的遺留物大多都是老人沒有力氣處理的物品。對這些老人而言,消費會增加他們處理垃圾的負擔。

垃圾問題已經在日本社會中發生,而且發生在很多地方。只是很多人沒有看到這種社會問題,很多人還活在「美德」的童話世界中、眼不見為淨。和我談「把垃圾帶回家是一種美德」的觀光行政主管也帶著滿滿的「何不食肉糜」的氣質。他們可能不知道他們眼中的「美德」的複雜規則,在他們老了之後會變成他們的終身刑罰。

◆◆◆

外國遊客因為對日本有愛,基本上不太會亂丟垃圾。我常常遇到外國遊客問我公共場所的垃圾桶在哪裡。會問這種問題的人,都是知道愛護環境清潔的人。我能做的就是帶著歉意告訴對方:日本在這方面非常不友善。

至於日本人不會那麼客氣了。沒有垃圾桶,日本人就會隨便丟垃圾。我的職場附近就常常被人亂丟垃圾。垃圾不會因為沒有垃圾桶而消失。在「何不食肉糜」的風氣下,垃圾問題是今後日本社會的一大未爆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