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日本住宅的遺留物

友人在東京找到一戶閒置住宅,租了下來,打算改裝成旅館。

這個房子閒置的原因是屋主過世,第二代繼承了房子。但是第二代已經有自己的家,而且住在遠方,沒有餘力管理房子,所以房子就變成閒置住宅了。友人開出了代為處理遺留物、重新裝璜的條件,讓第二代屋主同意出租。

屋主帶走了必要物品後,就把房子的鑰匙交給友人。房子實質上就是上一代屋主生活時的狀態。被服、家具、設備全部留在原地。由於房子離我住的地方不遠,所以友人就找我一起整理房子內的遺留物。

其實幾年前,我也曾經幫友人整理過別的房子的遺留物。當時的房子是在地方都市,從東京來回要花3~4個小時,只能挑假日去整理。而且遺留物非常多,整理起來非常辛苦。這次的房子的遺留物更多,不過房子在我的徒步生活圈內,平常下班後也能去幫忙。

◆◆◆

幾年前,我幫友人整理地方都市房子的遺留物時,最頭痛的就是大型廢棄物。老一輩的日本人的家裡,常常會放用來醃酸梅的大玻璃罐、裝飾用的大型陶瓷器皿、放照片或獎狀用的大型裱框等。老一輩的日本人喜歡這些東西。但是對他們的後代來說,這些遺留物是一種懲罰。因為現代人不太需要這些東西,而且丟起來非常麻煩。玻璃陶瓷器皿易碎,裱框類有稜有角,有時候還有釘子,有些也帶了玻璃,都不方便處理。這些物品沒有特別大,但是在分類上算是大型廢棄物。無法當一般垃圾丟棄。上次幫友人整理房子時,每看到這種物品,心裡頭就會有一種無力感。

這次的房子除了玻璃陶瓷器皿、裱框類以外,還留了大量的棉被、衣物、書籍,另外還有日本的傳統人偶、鯉魚旗等。這次的房子比上次大,棉被、衣物都比上次多。很多衣服是放在大型的塑膠收納箱裡,所以塑膠收納箱也非常多。另外還有一堆裝批發茶葉的大型木製茶箱。原屋主也是把這些箱子拿來裝衣物。原屋主是個有學識教養的人,所以有留下大學時代的筆記、報告資料、科學雜誌等,另外還有好幾套百科全書、英語教材等。至於日本傳統人偶和鯉魚旗是原屋主為了祝福兒子成長而買的,而且買了好幾套。原屋主非常愛物惜物。人偶、鯉魚旗全都收藏在商品原有的紙箱中。但是這些物品只有在兒子小時候的那一瞬間有意義。那一瞬間過後,這些東西全部都變成棘手的廢棄物了。

友人把這些廢棄物委託給裝璜業者處理。我和友人的工作是把廢棄物集中。衣服類全部裝垃圾袋打包。棉被、書籍、各種紙箱等,全部用繩子綁成容易搬運的狀態。這樣業者可以省下不少整理時間,也能縮短工期。至於桌椅、床、櫥櫃、大型茶箱等,則是由業者拆解後運走。業者大約花了3~4天,才清運掉大部分的廢棄物。

◆◆◆

很多人小時候嚮往擁有自己的房間,長大後則嚮往擁有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就像是自己的王國一樣。可以自己規畫布置。老一輩的日本人把家當成永恆的東西。他們購買生活用品的大前提是可以一直用下去。他們可能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家傳之寶,可以一代傳一代,完全沒有「丟棄」的概念。這次房子的原屋主在房子旁邊放了幾個大型盆景。這些盆景植物的壽命顯然比人類長。原屋主可能以為自己過世後,兒女會繼續幫忙照顧這些盆景。但是現實中,第二代屋主顯然沒有能力維護。結果這些盆景變成後人的負擔。原屋主給兒子買的日本人偶、鯉魚旗,並沒有代代相傳。而是全部被當成產業廢棄物處理。醃酸梅用的大玻璃罐、醬缸從來沒用過。第二代屋主也不想要。就連第一代屋主的獎狀、日記、信件,也全部廢棄。

永恆的家,可能本來就只是一種幻想。因為原屋主的上一代並不是東京人。他們其實也放棄了他們本來的家,搬到東京生活。第二代屋主雖然還保有房子的產權,但是他同意把自己小時候住的家租給人改裝成旅館,實質上也算是放棄自己「家」的原貌了。他們沒有餘力處理父母遺留下來的東西,所以直接交給我們處理。

經歷兩次處理日本住宅的遺留物,兩次的狀況都是第二代放棄了父母遺留下來的大部分的東西。我在處理這些遺留物時,會想像將來可能別人也會處理我的東西。我沒有玻璃陶瓷器和裱框,但是我有很多書和衣服。我很珍惜自己的東西,每件東西對我而言都有特別的意義。但是將來處理我的物品的人,可能也會覺得麻煩。

這幾年,我和友人看了不少日本的老房子,常常可以看到無力處理家中物品的屋主。有些老房子還有荒廢的庭院。要維護庭院,必須付出相當的金錢和勞力。屋主想把房子脫手,但是遺留物或是荒廢的庭院,會拉低資產的價值,讓買家卻步。

日前,我經過一棟大樓時,我發現大樓前面放的綠化盆景全部都是塑膠植物。不用花力氣維護,而且容易丟棄。對不動產買家而言,接手後處理起來不麻煩的房子是價值比較高的房子。大樓的所有人用塑膠植物代替真的植物,顯然有考慮到維護成本以及將來脫手時的難易度。

2025年東京馬拉松觀賽回顧

這是我第三次到東京馬拉松賽道旁幫朋友加油。

2023年,我的台灣的大學同學來日本跑東京馬拉松,住在地方都市的日本友人也有中籤,所以我到場幫同學加油,順便給日本友人驚喜。

2024年,台灣的大學同學再度跑東京馬拉松。我再度到場幫這位籤運極佳的同學加油。

2025年,住在地方都市的日本友人再度參加東京馬拉松。為了給友人驚喜,我再度到場幫友人加油。

東京馬拉松的報名競爭激烈,中籤非常不容易。十幾年間,想參賽卻從來沒中籤的跑者大有人在。我自己也有好幾年沒有中籤了。

我在知道自己沒中籤的那一瞬間,就只會想明年再碰碰運氣,然後就不會再去想東京馬拉松的事了。但是到了接近比賽的時期,又會讓我思考東京馬拉松的事。因為朋友會跑。我自己也沒想到會用加油觀戰的立場面對這個比賽,而且連續做了三年。

◆◆◆

在三萬多人的路跑賽中要幫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加油,比較簡單的方法是事前約定加油地點,或是在比賽中用手機聯絡。但是事前約定地點的變數太多,加油地點的觀賽民眾可能非常擁擠,加油的人不一定能搶到理想的加油位置。如果加油對象想要拼成績,電話聯絡的次數不能太多,因為拼成績要專心跑步,接電話會影響速度,甚至可能發生危險。事前約定和賽中聯絡雖然可以確實達到加油目的,但是不能玩太多次。

我在2023年幫大學同學和日本友人加油時,是事先確認服裝,然後自己找地點,努力從跑者群中找出大學同學和日本友人。我必須要預測同學和朋友到達我的加油地點的時間,在預估到達時間的3分鐘前左右,開始努力盯著路上的跑者,用衣服的顏色來找人。

2023年,我選了7個地點加油。其中3個地點有找到大學同學,3個地點有找到日本友人,1個地點撲空。

2024年,比賽當天我上午有事,所以是下午到場幫大學同學加油。我參考了2023年的加油經驗,把2023年的最後兩個加油地點調整成35.2k、39.8k,來幫同學加油。

雖然35.2k、39.8k地點的跑者已經沒有那麼擁擠了,但是大學同學穿的服裝比較不太顯眼,所以找起來還是相當不容易。35.2k地點是大學同學先找到我,然後我在39.8k地點再找到同學。大學同學要拼成績,跑得很快,幾秒鐘就通過了,但是兩個地點都有加到油,算是成功了。

◆◆◆

2025年,跑過2023年東京馬拉松的日本友人再度來東京比賽。這名友人在2024年和我一起跑過橫濱馬拉松,而且在我跑2025年大阪馬拉松的時候,有在線上幫我加油。這次換我來加油,為了要給友人驚喜,我並沒有告知加油的事。

這次觀賽加油的地點,我參考了2023年和2024的經驗,排除了2023年的第一個8.5k地點。在17.5k、19.1k、21.5k、26.3k、35.2k、39.8k等待友人通過。

我排除8.5k地點,是因為8.5k地點的跑者還太擁擠。這次我沒有事前和友人聯絡,我不知道友人的衣服顏色,要在8.5k的擁擠的跑者群中找到友人,幾乎不可能。

這次我也考慮過10.5k上野廣小路附近的地點。這個地點我非常熟悉,但是實際到現場,發現觀賽的民眾太多,而且跑者間的距離也沒拉開,所以直接略過。

友人跑步時,習慣戴白色的中空帽,但是戴白色帽子的跑者太多,在不知道衣服顏色的情況下,要找到友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我在第一個地點17.5k沒有找到友人。我確定友人應該已經通過後,就馬上到19.1k地點等待。

在19.1k地點,我站在路旁的花台上。站得高,能看到的跑者就比較多。這次,我終於找到友人了。因為我站得位置比較高,所以友人也有看到我。友人非常高興。我的驚喜作戰算是成功了。友人通過時,我大聲告訴友人,我的下一個加油地點在26k。我努力記住友人衣服的顏色後,馬上前往下一個地點。

19.1k的下一個地點本來應該是21.5k,但是19.1k和21.5k實在太近,友人跑得很快,我很有可能撲空,所以我直接說26k。友人是超馬跑者,路跑經驗多,所以我告知友人我的下一個加油地點,可以讓友人有心理準備,也能提升友人的士氣。

當我搭大江戶線到森下車站時,友人確實已經通過了21.5k,所以我就直接到26.3k地點等友人。

26.3k,我再度和友人見面,然後擊掌,我再告訴友人,下一個地點是「35k過後」。之後,我在35.2k、39.8k都有幫友人加到油。、

◆◆◆

這次我選了6個加油地點,去了5個,在其中4個地點遇到友人。對我來說,這次的加油相當成功。

這次我為了給友人驚喜,我並沒有告知友人我會去加油。但是和我們一起跑橫濱馬拉松的另一名友人漏了口風。所以友人知道我會去加油,只是不知道我會在哪裡加油。所以我還是成功讓友人得到驚喜。事後友人告訴我,在跑過8.5k地點時,有想起2023年聽到我的喊叫聲的事。

友人對東京馬拉松相當滿意,也邀我報名下次的東京馬拉松。能不能中籤,完全是運氣。但是至少在友人兩次比賽中,我確實到場加油,給友人兩次特別的驚喜,我自己已經相當滿意了。

2025年大阪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5年大阪馬拉松,是我第20場馬拉松、也是我第3場大阪馬拉松,也是我第一次在下雪天跑的馬拉松。

我曾經跑過2012年和2013年的大阪馬拉松。雖然時間久遠,但是每一場比賽都有特別的回憶。當時外國人如果要跑東京或大阪馬拉松,只要有報名,幾乎都能參賽。我也有理所當然能跑東京和大阪的錯覺。但是到了2010年代後半,外國人跑者的報名競爭開始變激烈。東京和大阪不再是理所當然能報得上的比賽。當我想再跑大阪時,報名競爭已經相當激烈,我也一直沒有中籤。

疫情過後,大阪馬拉松改在2月舉行,和京都馬拉松差了一週。這兩個比賽我都想跑,但是考量交通、住宿、經濟狀況,我只能從中擇一。結果我就選了我比較熟悉、報名成功率較高的京都馬拉松。我很喜歡京都馬拉松。但是2025年的京都馬拉松的報名費暴漲,漲到讓我不得不放棄報名。我的代替方案就是改報大阪馬拉松。這次非常幸運,我中籤了。心裡頭真的非常高興。

◆◆◆

我在2024年10月跑完橫濱馬拉松後不久,就開始準備2025年的大阪馬拉松。11月的練習重點是短距離的高強度間歇跑,12月之後的練習重點則是長跑。

當初我覺得準備時間充裕,可以把速度和體力練好。但是事與願違,我在12月、1月、2月,各得了一次感冒。好不容易練出了一點成果,就因為感冒而大打折扣。結果這三個月的練習狀況像是前進了三步,又後退了兩步,沒有達到我的預定目標。特別是2月的感冒是在比賽的10天前發病,讓我一度有放棄比賽的覺悟。不過還好這個感冒的發病期間不長,氣喘也沒有發作。但是我的練習計畫完全被打亂,而且我明顯感受到感冒造成的全身疲累。

我雖然知道自己跑得完大阪馬拉松,但是我是在練習狀況不佳、信心不足下面對這場比賽。

◆◆◆

由於我已經很久沒有來過大阪,所以該選什麼地點的飯店住宿,相當迷惘。大阪馬拉松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大阪城公園,所以最後我就索性選了大阪城公園附近的飯店。實際到了飯店,再確認比賽集合地點的地圖,我才發現我的飯店離比賽的集合地點非常近。在大阪城公園附近住宿,才知道大阪城公園是大阪人跑步的聖地,地位和東京的皇居差不多。走在大阪城公園周圍的人行道上,要隨時留意跑者通過。

由於飯店離比賽的集合地點非常近,所以比賽當天早上,我臨時決定不寄物,在飯店換裝完畢後就直接到集合地點。

比賽當天早上的氣溫只有攝氏2度。這是我參加過的最冷的一場比賽。以往我跑二月的比賽時,我的服裝都是一件緊身防寒運動內衣和一件防寒運動外套。外面再加一兩件用完即丟的雨衣。這次因為比較冷,所以我再多加了一件緊身防寒的運動內衣。由於這一天早上出了太陽,再加上我的衣服保暖效果還好,所以我並不覺得冷。

起跑前40分鐘,我排隊上廁所。上完廁所時,離起跑時間只剩8分鐘。我匆匆忙忙地趕到我的跑者區塊。可能是因為寒冷加上緊張,我的脊椎兩側的肌肉開始劇痛,像是閃到了腰,差點站不起來。不過還好一分鐘左右就恢復正常了。

最近幾年的馬拉松,我全部都沒有跑進5個小時內。這次賽前準備的狀況也不理想,所以我不敢奢望自己的成績,但是至少希望自己能跑進晶片時間5小時內。我的策略是只管配速。只要我能達到自己設定的配速目標,就能跑進晶片時間的5小時內。

◆◆◆

大阪馬拉松從2019年開始,採用分區起跑的方式。我的區塊是第二波起跑。當我看到起跑線時,我就忘記緊張,全力集中跑步前進。我一邊調整呼吸、一邊要求自己控制好配速。

在擁擠的跑者群當中,要控制自己的速度並不容易。到了2k左右的櫻宮橋前的上坡,跑者們開始大塞車,我沒辦法照著預定的配速前進。在櫻宮橋上,我比自己設定的目標時間慢了將近1分半,心裡頭開始有壓力。我只能要求自己之後要努力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到了6k的第一個供水地點,我沒有看到供水地點的預告牌,影響了我吃能量膠的時間,心裡頭有點慌亂。過了7k之後,我才覺得跑者間的距離漸漸拉開,比較能用自己的速度跑。但是要追回2k地點損失的時間,並不容易。

跑到9k左右的御堂筋,天空開始飄雪。在雪中跑馬拉松,心裡頭有一點小小的感動。我的衣服沒有濕,我也不覺得冷。到了14k左右的大阪巨蛋一帶,天空又再度開始飄雪。在飄雪的同時,偶爾還能看到一點陽光。到了17k左右,開始下起了霰。這場比賽是我跑得比較專心的比賽。我一直前進,一直告訴自己要努力把失去的時間慢慢補回來,所以我沒有太多時間去看賽道兩旁的風景。但是雪、霰、陽光會自然映入我的眼簾。對我來說,這些自然現象的變化就是這場比賽的風景。

到了27k左右,我漸漸感受到雙腿疲勞,但是沒有抽筋,而且還能保持一定的速度。我也儘可能調整自己的跑步姿勢,減輕雙腿的壓力。到了32k千日前通的上町台地的上坡,我數著拍子,保持一定的速度,通過了這場比賽最大的難關。過了難關後,幾乎都是下坡,心裡頭的壓力變小了。但是我在爬坡時花了太多力氣,所以我在33k地點附近,右大腿和左小腿開始抽筋了。我再度試著調整姿勢,前進了幾百公尺後,抽筋的症狀消失,讓我鬆了一口氣。

34k之後,我的雙腿不再抽筋,但是已經相當疲勞。如果我稍微加速,可能又會開始抽筋。我和我設定的目標時間差了將近5分鐘,所以我也不能放慢速度。我一直努力保持速度,同時不讓雙腿的肌肉負擔太重。我撐到40k左右,就確定自己可以跑進晶片時間的SUB5了。

最後我在晶片時間4h56m56s通過終點線。達成了SUB5的目標。

◆◆◆

這次我的比賽策略是只管配速。用稍快的速度起跑,每公里略降一點速度。這樣在後半疲勞時,壓力也比較小。只要能達成配速的目標,就可以確實跑進SUB5。我在10k之後就幾乎一直處於落後狀態,到終點都沒有追回損失的時間。但是我有預留備用的安全時間,所以還是達成了SUB5的目標。為了努力追回損失的時間,也讓我的配速意外地安定。結果這場馬拉松是我速度最安定的一場比賽。我通過起跑點時,是在第二波跑者的末段,順位是10XXX。到了終點,順位爬到了5XXX。整場比賽追過了五千多名第二波跑者,相當有成就感。

過了終點,領了完賽紀念品後,天空又開始飄起雪來。我直接走回飯店洗澡換裝。事後我才知道大會的寄物服務發生大混亂,有不少前段跑者等了一兩個小時才拿回自己寄放的物品。有些完賽跑者排了40多分鐘還上不到廁所。這次賽前集合時,我自己也感受到大會準備的廁所不夠多。賽道途中設的廁所也過少,我還聽到有賽道旁的大會志工大喊「廁所要排15分鐘」。我自己非常幸運,在起跑時間前8分鐘上完廁所。比賽時,我也有適度控制飲水量,所以沒有上廁所的壓力。因為飯店離大阪城公園很近,所以我也沒有向大會寄物。一切都非常順利。

來大阪比賽,我的心態和去京都一樣,會找好吃的拉麵店、漢堡店用餐。吃拉麵,要找雞白湯拉麵或是有濃郁骨髓味的豚骨拉麵。吃漢堡,要吃肉排夠厚、可以追加各種食材的高級漢堡。吃自己喜歡的東西,在比賽前可以放鬆心情,在比賽後可以補充體力。這是我一個人到遠方比賽時的樂趣之一。

◆◆◆

這場比賽,有日本友人在網路上幫我加油。

兩年前,我在東京馬拉松的賽道旁幫三個人加油過。一個是我台灣的大學同學,另外兩個人就是這次幫我加油的日本友人。其中一名日本友人,是去年和我一起跑橫濱馬拉松的超馬友人。去年的橫濱馬拉松,我和超馬友人合作,帶一名初馬的友人完賽,那是我跑得最快樂的一場馬拉松。

這次的比賽,我跑得非常專心,沒有時間確認APP,但是我知道日本友人在網路上看我比賽,幫我加油。這也是我在比賽時一直保持速度、堅持下去的動力。我通過終點線後,找了一個不擁擠的地方打開APP,看到友人給我的加油留言。心裡頭非常高興。

這次來大阪比賽,我領到了我很喜歡的金肉人運動T恤(大會義賣商品),也領到了大阪馬拉松漂亮的完賽獎牌,吃到了好吃的拉麵和漢堡,收到了友人溫馨的加油留言。人生第20場馬拉松,非常有意義。

日本的百貨公司商品券

我有一名日本友人在日本某個地方都市開民宿,同時也在努力推動地方觀光。

幾年前,我幫這名日本友人繪製了民宿的平面圖以及地方觀光地圖。民宿的平面圖是讓想訂房的客人了解民宿格局的參考資料。地方觀光地圖的內容包含了地方的觀光景點、設施及店家。可能是放在友人熟識的店家供遊客自由取用。民宿的平面圖我是當禮物,免費製作。觀光地圖則有收製作費。

我在製作平面圖及觀光地圖時,有考慮到改版的問題。因為民宿可能會增減設備,也可能變更使用方式。觀光地圖中的景點、設施及店家也可能會有變化。如果我製作完之後就完全不管了,以後如果內容有變動的話,友人一定會困擾。

當時我就告訴友人,以後如果要改版,隨時通知我。對我來說,修改幾個小地方是舉手之勞,我也不會再收費用。先和友人說好,可以讓友人少一點煩惱。

◆◆◆

幾個月前,我在一場聚會中又遇到了那名友人。友人要我幫忙修改民宿的平面圖和地方觀光地圖。友人給了我5000日元的百貨公司商品券當作謝意。我以前雖然說不收費用,但是我也不希望友人有人情上的虧欠,所以還是收了商品券。

我花了一個晚上就把民宿的平面圖和地方觀光地圖修改完了。

百貨公司的商品券,百貨公司購物時,可以代替現金。有了5000日元的商品券,我在百貨公司購物時,就可以少花5000日元。但是我去百貨公司的機會不多,所以沒什麼機會使用商品券。

日本的主要車站附近都有像百貨公司的商業設施,但是很多商業設施不是「日本百貨店協會」的會員,所以不能用百貨公司的商品券。百貨公司的商品券只適用「日本百貨店協會」的百貨公司。這些百貨公司主要是一些知名的老牌百貨公司,例如三越、伊勢丹、高島屋、松坂屋、東武、西武、小田急、京王、京急、阪急等。結果我必須要去這些知名老牌的百貨公司,才能用掉商品券。

以前,很多好的商品只有在百貨公司才買得到。但是現在物流和小賣業發達,非百貨公司的店家也可以買到不錯的高級商品。對喜歡送禮的人而言,百貨公司是選購物買禮物的好地方。但是我的生活不太需要送人禮物。我雖然曾經在百貨公司買過禮物,但是禮物沒有貴到5000日元,而且我買的禮物也不是只有百貨公司才有賣。我在日本生活超過十年,真的沒有非要到百貨公司才買得到的東西。我要買衣服、運動用品、家電,都有比百貨公司更好的選擇。所以友人給我的5000日元百貨公司的商品券,讓我煩惱該怎麼使用。

最後,我想到的方法是找有進駐我喜歡的餐廳和文具店的百貨公司,在百貨公司裡的餐廳和文具店用般掉商品券。結果我到餐廳用餐,加點了很多東西,順利地用掉了商品券。

東京的百貨公司比其他地方多很多,交通也沒有不方便。但是要特別去找一間百貨公司做有意義的消費,而且消費額要超過5000日元。比我想像得難。這也反映了百貨公司要在這個時代生存,變得相當不容易。因為有太多商業設施可以取代百貨公司。對我來說,現的百貨公司也不是特別有魅力的消費場所了。

數位資料的保存

10年前,我有一名日本友人過世,遺留了大量日本的風景照。

那名友人在工作之餘,喜歡開車到日本各地旅行,另外也有擔任社區日語教室的志工。他的風景照,就是到日本各地旅行時拍的照片。他在社區的日語教室擔任志工老師時,會把那些日本風景照分享給學日語的外國人看。

友人過世時,已經沒有近親了,所以所有的遺物是由相當遠房的親戚處理。因為我是友人失聯時的通報人之一,實質上算是發現人,所以有機會和處理友人後事的家屬遠親聯絡。對友人的遠房親戚來說,這些突然來的遺物是非常麻煩的東西。由於那些精美的風景照可能會被直接丟棄,非常可惜。所以經過交涉之後,友人的親戚同意放棄風景照的權利,把那些風景照交給我。照片連相簿,全部40Kg左右。

當時的構想是把照片全部掃成電腦圖檔,然後找一個免費平台公開,當成友人最後留給這個世界的東西。

由於生活忙碌,那批日本風景照到今年1月才寄給業者掃描。8月收到圖檔。12月所有的相簿才回到我這裡。

我是收到相簿之後才知道業者把這些照片寄到越南掃描,而且可能是船運,所以才會花這麼多時間。結果這批約40Kg的照片從友人的家轉到友人遠親的家,然後再轉到我家,再寄到業者那裡。業者把照片再轉給越南的業者,最後越南的業者又把照片寄回給我。

◆◆◆

雖然照片轉成了數位檔案,但是當初的公開構想變得有點不切實際了。

這10年間,網路生態變化非常大。10年前網際網路上曾經存在的服務,現在很多已經消失了。找個免費空間公開照片,誰也不知道這個免費空間在10年後是不是還存在。友人拍的風景照可能沒有理想的方法長久公諸於世,或是永遠也沒有機會公諸於世。

全球資訊網曾經是個集合知識和經驗、共享資源的平台。但是現在全球資訊網除了企業和政府網站以外,大多都是詐騙或廣告網站。因為用google搜到的大多都是這一類網站。全球資訊網的主體已經變質成「全球詐騙廣告平台」。

現在很少人會去開設個人網站。因為現在寫網站的門檻比以前高很多。用BLOG平台則會有很多使用限制,實質上無法做出自己想做的網站。至於早期的個人網站,也因為各種原因消失。舊網站消失,沒有人做新網站。這意味著個人向世界分享知識和經驗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數位資料可以保存在我身邊,而且可以保存幾十年。但是要把資料長期留在網路上公諸於世,則意外的困難。我雖然想把友人的風景照分享給世界,但是我找不到理想的保存平台。

在日本練跆拳道(3)

在日本練跆拳道,花了半年升到黃帶,再花11個月升上了綠帶。

我小學在台灣練跆拳時,沒有綠帶的級別,所以這次拿到綠帶的感覺還蠻新鮮的。

◆◆◆

以前在台灣學跆拳道時,練得很沒有自信。因為我的性格怯懦、運動神經也不佳,常常成為別的小孩嘲笑的對象。這是當時鄉下小學理所當然的弱肉強食文化。

久而久之,嘲笑我的人對我的偏見越來越強,認為我什麼都不會,連升級考試的「太極〇章」(品勢)也不會,而且變成流言。

其實對小學生而言,品勢(型)考的是觀察力和記憶力。我的運動神經不佳,體力不好、拳腳的速度不夠快,但是我的觀察力和記憶力並不輸人。而且升級考試的時候我和別人一樣,都有正確演練。自己明明會,而且確實做到,但是沒有辦法翻轉流言,這段經驗就變成我的黑歷史。

我在日本升上黃帶3個月後,教練就鼓勵我去比賽。我參加了縣大會分齡「白黃綠帶組」的「型」的種目。這個種目是白帶、黃帶、綠帶比「型」。考題由裁判當場出。對手是不同色帶時,考題是出低階色帶的型。

黃帶參加比賽的壓力很大,因為選手非常多,黃帶幾乎是賽場上最弱的。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白帶參加比賽,白帶選手在賽場上的壓力又比黃帶更大。我也很欽佩白帶選手的抗壓性。我的種目的選手中,綠帶佔了一半以上,我遇到的對手都也是綠帶。最後我拿到了銅牌,算是走出了小時候的黑歷史。

在縣大會的「型」的種目拿到獎牌後,我當然希望能早一點升綠帶,但是教練一直沒有安排升級考試。因為黃升綠帶並不是只考「型」而已。所以比賽之後我又練了8個月。

◆◆◆

ITF跆拳道黃帶升綠帶考試內容包括:型、雙人三步模擬攻防、黃帶的三種基本踢法、雙人自由攻防、招式名稱、柔軟度、伏地挺身。

型是天地型和檀君型。

三步模擬攻防一共要考五種:弓箭步中段正拳VS弓箭步內腕外防、弓箭步下段前踢VS弓箭步外腕下防、三七步中段正拳VS三七步內腕外防、弓箭步上段正拳VS弓箭步外腕上架、三七步手刀外砍VS三七步雙手刀側防。
白帶升黃帶的三步模擬攻防只要單人演練,而且只考兩種。黃帶升綠帶的三步模擬攻防要雙人演練,要考五種(含白帶的兩種)。教練在考前兩個月有指名演練搭檔,讓大家早一點培養默契。

三種基本踢法考的是原地左右連續跳前踢、原地左右連續後踢、原地連續後旋踢。
以前我在台灣有學到後旋踢(當時叫迴旋踢),在我的感覺中,後旋踢算是比較高階的踢法。但是我沒有學成就不再練跆拳道了。
我在日本是升上黃帶就學到了後旋踢。當初我以為是教練熱心,想讓黃帶學員早一點體驗一下高階踢法,後來我才知道後旋踢是ITF黃帶的基本課題。我練後旋踢練得相當辛苦。還好台灣有不少跆拳道道館有拍教學用的Youtube影片。這些影片救了我。練了幾個月,終於能踢得有一點型了。
黃帶的基本踢法考試全部是考原地連續踢,每種踢法要踢得夠穩,才能連續踢得下去。

雙人自由攻防是兩個人一組,一個人用學過的各種招式連續攻擊,由另一個人防禦及控制距離。彼此交互做三個回合。

招式名稱是考天地型和檀君型中新出現的招式和三種基本踢法的韓文名稱。教練可能考慮學員的負擔,有把名稱簡化。伏地挺身要做15~20下。成人男性學員要握拳做。

◆◆◆

這次我的道館升級考試,一共有六個大人和三個小朋友要升綠帶。東京大學ITF跆拳道社團有兩名白帶社員來我們的道館參加升黃帶的考試。

這次主考官特別找了幾名黑帶學員來幫忙,讓考場的氣氛變得不太一樣。本來教練預訂的自由攻防科目是由我們黃帶學員自己做,主考官安排我們和黑帶的學員做自由攻防,給我們很特別的經驗。主考官不只是打分數而已,也補充了一些技術理論方面的知識。給大人學員一些思考方向。

我是在考前一個月左右,才漸漸了解教練讓我們黃帶學員練了11個月的目的。因為黃帶升綠帶的考試內容真的比白帶升黃帶複雜。教練花了很多心思幫我們打好基礎。

我在日本練跆拳道,是因為受朋友邀約,我自己沒有想太多。但是開始練之後,才想起跆拳道不是只練踢法和型,還有對戰。我自己本來很害怕跆拳道的對戰,但是教練一步一步設計課程,讓我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攻防的氣氛。

升級考試,我到考前都很緊張。因為各種科目都沒有練到讓我自己滿意的地步。實際考試時,我自己比較有自信的型,出現兩次失誤。主考官和教練當然有看到我的失誤。雖然我有馬上修正,但是心理狀態已經完全亂了。而且型還是第一個科目。之後的科目我是在心理狀態混亂下完成。雖然升上了綠帶,但是心情並不是那麼高興。

事後朋友的小孩俏皮地拿著她的藍帶和我的綠帶比較,對我微笑,才讓我的心情稍微放鬆了一點。

教練有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課題,升上綠帶,黃帶的技術還是要繼續改善。教練努力安排讓所有的黃帶同期一起升綠帶。但是也告訴大家:綠帶開始,是跆拳道的中級階段,升藍帶會更難,同期升級的時期也會不一樣。

升級考試讓我再度了解每條腰帶,都是學員努力的成果。

2024年橫濱馬拉松賽後回顧

2024年橫濱馬拉松,是我第一場和朋友一起起跑,一起到終點的比賽。
和我一起跑的朋友有兩個人。一個朋友喜歡跑超馬,一個朋友是跑初馬。

◆◆◆

疫情過後,我因為工作忙碌,練跑的時間變少了,也比較無心去報名比賽。結果一年只能勉強維持跑一次馬拉松,成績也退步了。

今年三月,友人想挑戰馬拉松。由於友人的生活圈內只有我在跑步,所以就來問我意見。我就建議友人挑戰橫濱馬拉松。

我推薦橫濱馬拉松,是因為比賽有一定的規模、不難報名、難度較低,適合新手參加,而且住東京的人可以當日來回。由於友人自信不足,希望我能提供經驗,也希望我能一起報名,所以橫濱馬拉松就成為我下半年的比賽。

住在地方都市的超馬友人得知這件事後,也決定報名一起來跑。

◆◆◆

今年夏天,我的膝蓋韌帶發炎,友人則是跑步經驗不足,所以我們練習的狀況很糟。更糟的是今年東京的夏天特別長,壓縮了適合練跑的時間。我和友人實質上是從九月中旬才開始準備。在一個半月內,要讓工作忙碌、一週只做一兩次5k慢跑的友人練到可以承受全程馬拉松的強度,非常不容易。

十月初,我帶友人試跑20k,花了2h50m。由於我的狀況很不好,所以開始有危機感,開始加強訓練。我自己另外抽空練了一次23k,然後練了多次2k左右的高強度間歇跑。我知道自己跑得完,但是我的練習沒有到我預期的標準,所以這次可能是我準備得最糟的一次。

我本來以為友人也會有危機感,會開始增加練跑時間。但是事與願違,友人的工作忙碌,能跑步的時間真的不多。在我的提醒下,友人自己抽空跑了一次6k。但是幾天後友人又感冒,我就只能建議友人停止練習,直到身體狀況明顯好轉。友人的感冒一直到比賽前最後一週才稍微好轉,在比賽前兩天,友人自己跑了一次8k。結果友人整個十月的練習就是20k、6k、8k,間隔非常分散。實質上幾乎等於沒有練。

◆◆◆

友人的狀況要跑完馬拉松非常不容易。由於這次是三個人約定一起跑,如果友人跑不完,我和從遠方特地來陪跑的超馬友人都要放棄比賽。

我最後想到的策略是澈底管理配速:用7m20s/km的配速起跑。這是初馬友人可以承受的配速。之後每公里都會降一點速度,預計在比賽結束前15分鐘到達終點。如果前半能跑得比預設的配速快,就能當成時間紅利,挪給上廁所和後半疲勞失速消耗的時間。如果時間紅利不足,就用我預留的最後15分鐘。

比賽當天早上,我把我的想法告訴超馬友人。由我和超馬友人一起帶著初馬友人跑。只要初馬友人能跟得上,就有機會跑完全程。

◆◆◆

這次比賽,我和初馬友人的起跑區是在最後的J區。超馬友人本來是D區出發,但是特地來最後的J區和我們一起排隊。我們三個人是排在J區的後段。

起跑槍響後,我們在26分左右通過起跑點。比我預期的30分快了4分鐘。所以我又多了4分鐘的備用時間。

這次比賽,我體驗了「末段跑者」的感覺。最初的2k,是被同一區的跑者包圍,和一般比賽差不多。但是2k之後,跑者間的距離都拉開了,賽道變得一點都不擠。還可以看到大會殿後的黑色監視車。只有5k的第一供水地點,跑者才變得擠一點。但是大家喝完水之後,彼此的距離又開了。到了山下公園區間,因為跑者真的不多,所以上廁所不用排隊,完全沒有壓力。

由於天氣有點熱,所以過了10k之後,路上已經可以看到體力不濟的跑者。我和超馬友人是用比預定配速度快的速度前進,初馬友人也有努力跟上。

到了15k左右,初馬友人連上了兩次廁所,消耗了不少我預留的備用時間。狀況變得有點緊迫。

快到16k的時候,大會的白色的封關預告車出現了。車子一直在廣播:現在離下一個關卡還有1.X公里,離封關時間還有X分鐘。

對後段跑者來說,封關預告車就像是死神,一直在預告跑者的死期。時間一到,跑者如果沒過關,就玩完了。在首都高的高架橋下,已經有一些體力不支的跑者坐在賽道旁,等著死神來索命。

我們三個人看到封關預告車,當然都有壓力。初馬友人的壓力是不知道自己的狀況。我和超馬友人的壓力是不知道初馬友人能不能跟得上。我能做的就是用初馬友人應該跟得上,而且能在封關前4分鐘過關的速度前進。初馬友人也很爭氣,一直跟著。所以我們安全過了17.0k的關卡。

接下來的幾個關卡,我們都是用這種感覺過關。跨過關卡線時,大家都很高興。

跑過27k之後,初馬友人開始大失速。掉到大約9~10分速。開始吃掉我預留的時間。讓我一度覺得可能「到此為止」。不過初馬友人途中上完廁所後,速度又回來了。我們開始用比預定配速快的速度補救,安全通過了31.9k的關卡。

過了31.9k關卡後,初馬友人沒有嚴重失速。雖然我們還是有看到「索命追魂車」,而且初馬友人會緊張,但是我和超馬友人都知道已經安全了。

當我們跑到35k時,離大會的結束時間還有72分鐘。我和超馬友人都確定初馬友人能跑得完這場比賽了。

我們三個人在大會的最後9分鐘一起通過終點。

◆◆◆

這次比賽,我的大腿在12k左右曾經有一瞬間因為疲勞而突然脫力,但是之後又恢復了。整場比賽我可以照著我設定的配速帶著初馬友人前進,而且還有餘力欣賞首都高旁的風景。以前我跑橫濱馬拉松時,為了拼速度,沒有心情去看風景,所以我一直覺得首都高很無趣。但是這次發現首都高旁的風景其實還不錯。這是以前我一個人跑橫濱馬拉松沒有想到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跑步很孤獨。因為我幾乎都是一個人跑步。以前有和台灣的朋友一起報名過比賽。但是我們的等級不同,所以我們是各自出發、各跑各的。只有完賽後會一起吃飯。

這次是我第一次和兩名友人用「享受」的心情比賽。一起跑步、一起過關、彼此鼓勵。我不用拼速度,我的目的是和超馬友人合作,讓初馬友人安心完賽。超馬友人也是這麼想。能和超馬友人一起合作、一起享受比賽,我也覺得很榮幸。初馬友人跑得很辛苦,為了避免抽筋,喝了很多運動飲料,途中至少上了十次廁所。儘管初馬友人的練習極度不足,但是還是完成了人生第一場全程馬拉松。完賽時,我們三個人的腿都沒有抽筋。這表示配速和營養補給戰略得當。

我建議友人跑橫濱馬拉松,也帶著友人完賽,而且友人的完賽成績比我自己的初馬好。我完全沒有留下遺憾。對我來說,這場比賽真的是很特別的回憶。

日本的中文翻譯

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文翻譯的資訊。例如商品資訊、旅遊資訊、公共場所的標示等。

我在日本看到的中文翻譯幾乎都很糟。雖然偶爾有看過一些佳作,但是那真的是偶爾。我在日本住了超過十年,看到正常、貼切的中文翻譯的次數恐怕不到十次。

我剛到日本生活,在公共場所看到奇怪的中文標示時,我第一個感覺是「寫錯字」或是「翻譯的人和製作標示牌的人溝通不良」。

但是在日本生活久了,我自己也接一些翻譯案之後,才知道那不是寫錯字或溝通不良。而是翻譯的人的語言知識不足,不知道怎麼正確用字和用詞。

早期日本公共場所的中文標示,可能是相關單位找了學過一點中文的日本員工翻的。這種翻譯的特徵是選詞和句子結構完全不符中文的用詞習慣和語感。簡單地說,中文母語的人就算表達再怎麼糟,也不會選那樣的詞、不會造出那種句子。

當自動翻譯開始流行後,在日本就能看到一些「自動翻譯」的成果。自動翻譯的特徵,是把「每個」日文詞彙照著字典的解釋「全部」都改成中文。有些翻譯的詞彙順序會完全比照日文原文的詞彙順序,有些則會把動詞移到受詞前面。但是字典的解釋和現實溝通時的用詞不同,所以自動翻譯的用詞當然很奇怪。自動翻譯的另一個問題是會把原文的每個詞都一對一地翻出來,原文不存在的詞就絕對不翻。由於有些日本人寫句子時會省略主詞,變成無頭句子。一詞對一詞的自動翻譯當然也會把無頭的日文句子轉換成無頭的中文句子。

我和日本人聊語言時,遇過不少日本人喜歡主張「日語表達可以不用主詞」。其實省略主詞並不是日語獨有的特徵。在中文的世界,很多人聊天時也會省略主詞。例如網路聊天就常常可以看到一堆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這是因為聊天聊到有共識時,談話焦點就不需要重複了,主詞當然可以省略。但是重要溝通場面的對話,或是要寫出讓陌生人也看得懂的文章時,必須在「沒有共識」的前提下嚴謹溝通,以避免誤會。有常識的人就不會亂省略。很多日本人成長過程中沒有認真思考過這種溝通問題,所以寫正式的文章,或是和陌生人溝通時也會亂省主詞。

我自己也向日本人確認過「省略主詞」的問題。日本人聽得懂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嗎?答案是依狀況而定。日本人也有聽不懂沒有主詞的無頭句子的時候。事實就是沒有人能理解「相關資訊不足、表達不清的句子」。其實日本的一些介紹表達技巧的書籍,也常常會提到不能省略主詞。這表示有些日本人知道,表達時如果亂省略,別人會無法理解。

那些把「省略主詞」當成日語特有現象的日本人,不外乎是沒有其他語言的知識,或是找藉口幫自己表達的壞習慣開脫。

自動翻譯會把無頭的日文句子翻成無頭的中文句子。人工翻譯也沒有好到哪去。即使是中文母語人士的日翻中,也可能發生這種問題。

我在日本看過不少由中文母語的人翻譯的劣質資訊。為什麼知道是中文母語的人翻譯的呢?因為大部分學中文的日本人的基本詞彙都不夠,不太能分辨詞彙的難易輕重,表達常常會出現「不自然的合成詞彙」。中文母語的人表達不論再怎麼糟,選詞、用詞還是會比較自然。但是很多中文母語人士的中文翻譯也就只是「用詞」比日本人自然一點。到了句子的層級,又會回歸日文狀態。一篇文章有幾個句子,就真的翻成幾個句子。而且中文句子還完全比照日文句子的順序排列。完全沒有考量中文表達的邏輯順序。根本的原因就是翻譯者平常也沒有嚴謹表達過母語。

我有接過日本地方行政的觀光資訊摺頁翻譯案件。日文原文充斥了一堆無頭句子。而且句子拉得非常長。常常一個句子就是一整個段落。表達也不著重點。感覺起來就是觀光行政部門找個菜鳥職員寫稿,而且上面可能指定一定要介紹這個、介紹那個。菜鳥職員可能也沒有文筆專長,就只是考上公務員,然後偶然被輪派到觀光部門。因為母語的表達能力不成熟、文筆爛,所以造出了劣質的日文觀光資訊的摺頁。爛到可能連日本人自己都不想看。我翻譯的時候,常常要把一個原文的長句子翻成三到四個簡短的中文句子,把大部分的被動語態改寫成主動語態,然後調整句子順序、把每個句子都加上主詞,才會變得比較容易閱讀。

我也遇過有行政單位找中國人來檢查我的翻譯稿。對方把我加的主詞全部刪掉,把我寫的「中文文法結構的中文句子」改成「日文文法結構的中文句子」,把簡單易讀的句子改回冗長難讀的句子。由於翻譯稿被亂改得太嚴重,所以我就花時間寫了六千多字的意見書給行政單位,逐條指出翻譯稿被亂改的問題後,日本人職員就來向我道歉,並同意不再讓那名中國人來檢查翻譯稿。

檢查我的翻譯稿的中國人的母語當然是中文,但是對方卻把我的中文稿改得不像中文。根本的原因就是語言能力不成熟,沒有能力判斷表達的輕重。對方是在中國出了社會工作後才來到日本,而且年齡比我大,但是母語表達能力還是沒有成熟,而且對方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母語表達能力的問題。

出了社會的人的語言表達不成熟,一點也不奇怪。我自己剛出社會時,母語表達能力也沒有成熟。就只是照著過去的經驗表達,沒有認真想過怎麼表達才能讓人容易理解。我以前也遇過有台灣的編輯大改我的文章,卻完全沒有考慮到表達風格的一貫性。有閱讀習慣的人一看就知道文章不是一個人寫的。那位編輯當然也是社會人,但是卻沒想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這就是不成熟。

現在日本的日翻中業界當然會找中文母語的人來翻譯文章。在日本,母語是中文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的母語表達能力都不成熟。因為母語是中文的人不外乎是去日本留學或工作的人,或是這些人的子女。去日本留學或工作的人,到了日本之後,實質上母語能力就很難再成長了。所以大部分的人的母語會停留在不成熟的狀態。這些人的子女的母語或許是中文,但是在日本學中文的環境不好,所以只有發音會比日本人好一點。母語能力往往只會比自己的父母糟。在這樣的母群體中,要找出能做出良質翻譯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我在日本看到的中文翻譯品質很糟,或許就是因為日本很難找到能妥當表達中文的人。

工作時間的比重

友人從事住宅租賃業,有一部分的租屋有附家具。

前一陣子,有人要布置新的租屋,訂了新的家具。但是家具預訂的送達時間友人有別的事情,所以友人就託我幫忙代收及組裝家具。

◆◆◆

友人要我代收及組裝的家具是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

友人一開始還擔心我一個人處理兩張床會有點辛苦,不過我對自己的體力還有點自信,所以允諾幫忙。結果我一個人花了約30分鐘就把兩張床組完了。這30分鐘還包含讀說明書、調整床的位置的時間。

但是那一天我從收貨到做完所有的事情,總共花了約五個小時。這五個小時當中,組床的時間大約30分鐘,剩下的時間是開箱、拆包裝、騰出組裝空間、以及打掃整理。

開箱、打掃、整理,比我想像得要花時間。因為房子的空間不大,但是我要處理的東西有點大。

兩張半雙人床和兩個彈簧床墊,分別裝在四個大紙箱裡。每個紙箱上都貼了很多透明膠帶。因為箱子很大,四個箱子佔用了很多空間,所以我一次只能做一箱。拆箱子錢花時間。開箱後,床的組件幾乎都有個別包裝。組床很簡單。難的是組完之後,我要整理拆開的紙箱和包裝,騰出空間組第二張床。

組完兩張床後,就是彈簧床墊開箱。廠商用厚又大的塑膠袋包裝彈簧床墊,還抽掉空氣,讓床墊變扁,然後捲起來,外面再加一層厚的塑膠包膜,然後再用透明膠帶纏住。這樣可以縮小商品體積。

我一開始當然不知道廠商怎麼包的,所以只能慢慢拆。我在拆完外層的塑膠包膜時,有撕到內層的塑膠袋,然後床墊就開始膨脹,恢復原狀。放好兩個床墊、調整床的位置後,就是整理所有的拆下來的包裝材料。

◆◆◆

友人覺得我把那些包裝留在現場就好。但是房子裡多了兩張床,而且包裝用的紙箱很大,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也很大,而且還有一些保麗龍和海綿,如果我把所有的東西留下走人,友人來的時候可能也沒空間可用。所以我決定把所有拆下來的包裝帶走。

紙箱上有超過100顆大型釘書針,全部要拔掉。因為我要搭電車,所以必須把紙箱裁成可以裝入我的大型環保購物袋的適當大小。厚塑膠袋和包膜不必須要設法擠掉空氣,才能裝入我的大型背包。保麗龍和海綿等也要儘可能縮小體積。裝入我準備的小型垃圾袋中。包裝處理完畢後,要打掃房間。

我花那麼多時間在開箱、拆包裝、打掃整理。是因為我不知道廠商怎麼包裝,我也不希望開箱時弄傷了友人買的家具。在裁切紙箱時,我也要小心不能弄傷地板,還要估算能放進我的購物袋的最佳體積。床墊的塑膠袋和包膜的長度約5m。要擠掉空氣也不容易。我回家自己家秤了一下,塑膠袋和包膜的總重約3.5Kg。

如果沒有裁切紙箱,或許可以省下一兩個小時。但是就算能省下兩個小時,整理的時間還是組床時間的好幾倍。如果我不花時間整理,友人就要花時間。甚至可能要想辦法租一台車來載走垃圾。從時間和金錢的角度來看,我的選擇沒有錯。

◆◆◆

現在的組裝式家具的設計都不錯,組裝非常簡單。但是廠商為了確保商品安全,花了很多心思包裝來保護商品。包裝當然要花時間和成本。消費者則要花很多時間拆包裝。只是平常消費者買的東西沒有那麼大,所以可能感受不到時間的損失。這次我是面對兩張床和兩個床墊,都是相當大的東西,所以明顯感受到處理包裝花的時間相當多。

幾天後,友人又託我代收枕頭、被子、微波爐。還託我組裝置物架。這些東西的包裝沒有床那麼大,處理起來沒有那麼花時間。但是我還是可以感受到拆包裝和處理包裝時的麻煩。在網購發達、丟東西的規則複雜化的時代,廠商和消費者都要面對商品包裝的負擔。

在日本擔任觀光志工(3)

我剛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時,志工的主要活動有兩種:都廳導覽和觀光導覽。有時候東京會有外國郵輪靠港,或是有和外國人有關的特別活動時,事務局也會臨時找觀光志工支援。

我加入的那一年,東京都觀光志工又新增了「街頭諮詢」的服務。這個服務是派志工在外國遊客比較多的景點巡回,回答遊客的問題。這個活動除了可以建立都市形象,也可以讓一些沒機會擔任都廳導覽或觀光導覽的志工有表現的舞台。

我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的第二年,我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觀光導覽是由兩名志工帶遊客逛東京的觀光景點。一共有十幾條路線。

以前我在擔任社區觀光志工時,導覽路線是由志工自己想的。但是社區觀光志工大多沒有觀光知識,可能也幾乎不旅遊,甚至他們的生活周遭的人可能也不太旅遊。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歷史而不是觀光。他們參加觀光志工的原因,是想利用志工活動來滿足當歷史老師的欲望。這些平常不觀光的觀光志工想出來的路線,當然不符合現實的觀光需求。

至於東京都觀光志工的觀光導覽路線,是委託觀光專業的人士設計,而且還要通過審核評價才能成為正式路線。水準自然和社區觀光完全不同。

◆◆◆

從都廳導覽轉向觀光導覽,要先上培訓講習,記住導覽路線和景點。由於導覽路線很多,志工能參加講習的時間也有限,所以事務局把路線分成四套,每套有3~4條路線。讓志工選一套專攻。我選的是皇居、國會、淺草、濱離宮。

擔任講習的老師就是資深的觀光志工。雖然他們是志工,但是他們大多有真的觀光專業。因為觀光導覽的志工當中,有不少人有通譯案內士的國家資格。很多通譯案內士會加入東京都觀光志工,透過導覽活動來練功。擔任講師的志工前輩確實會從外國人遊客需求的角度來傳授導覽技巧。這和我以前遇到的那些只想炫耀自己歷史知識的社區觀光志工很不一樣。我參加的講習的老師的專長語言是英語,以前是英文老師,所以講習中還教大家很多詞彙的表達方式。

我的運氣還不錯,在正式活動前就把該上的講習都上完了。

實際導覽時,是由兩名志工一起活動。事務局通常會安排資深志工和新人志工搭檔。這也算是實戰培訓的一環,也可以救濟那些沒時間上講習的志工。我是開始活動之後,才知道觀光導覽的英語志工過多,其他語言的導覽志工不足。結果我有兩次活動是由職員臨時變通,由資深的英語導覽志工來帶我。我和英語志工合作導覽,算是非常特殊的經驗。後來事務局的內部規定變嚴格,不同語言專業的志工就不能再組隊了。

除了那兩次和英語志工合作是由英語志工導覽以外,我的第一年觀光導覽都是由我擔任主講。因為當時我遇到的資深中文志工的語言能力有限。他們大多是曾經被公司派到台灣或中國工作過的人。他們雖然會說中文,但是詞彙量不足。很多詞彙要硬湊出來,沒有辦法用中文流暢解說。如果客人的中文有一點口音,他們可能就沒辦法聽懂。資深的中文志工也知道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就讓我導覽,他們負責帶路。從這些經驗,我也大概可以看出一般日本的上班族被派到外國時,會花多少心思加強語言能力。

我擔任觀光導覽是到第四年,才終於把所有的觀光路線的講習上完。集滿所有的路線知識、導覽範圍全部解鎖,而且還學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東京。非常有成就感。

◆◆◆

從事觀光導覽活動基本上都很快樂。會來報名的遊客,大多都是對日本感興趣,有做過功課的人。因為我自己曾經是背包客,所以我可以想像遊客想知道什麼、想聽什麼樣的故事、可能會問什麼問題。遊客不論是來自台灣、香港,或是中國,反應幾乎都很好。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例外狀況。例外狀況就是客人本身對旅遊不感興趣。

不想旅遊的人為什麼要來聽觀光導覽呢?因為報名的不是他們。這些人通常都是長輩級的人物。他們來日本的原因是要和家族晚輩見面。由於有些晚輩可能因為有事無法一直陪著長輩,為了不讓長輩覺得無聊,就幫長輩報名觀光導覽。在我活動的期間中,我遇過好幾次這種狀況。我遇過反應很不錯,很喜歡聊日本的長輩。我也遇過反應很不好,根本不關心日本的長輩。晚輩盡心盡力把長輩邀來日本,還貼心地幫長輩安排活動。如果長輩對日本的反應這麼糟,晚輩知道了一定會難過的。

我也曾經遇過號稱台灣媒體,以採訪的名義來聽導覽。實際見了面之後,才知道對方是個留學生,可能是打工幫網路媒體寫文章。因為我自己曾經當過留學生,而且我也有在寫文章,所以我以為有很多共通話題可以和對方交流。但是對方愛理不理,反應相當差,所以我就沒有提到我也在寫文章的事。那一次因為留學生的態度真的不太好,打著採訪名義卻不問問題,所以在場的日本人對那名留學生的印象也不好。

◆◆◆

我擔任觀光導覽一共活動了五年。後來因為工作忙碌,我就沒有再參加了。我在活動的那五年間,有很多不錯的回憶和經驗。有一段時期,我幾乎每週都有一次導覽活動。

東京都觀光志工提供的觀光導覽路線規劃得相當用心。對我這種在東京住了十年以上的人也是很好的旅遊參考。台灣人去東京旅遊時,如果能撥出一個下午的時間,跟著觀光志工做深度旅遊,一定可以得到很多收穫。

※遊客可以從「GO TOKYO」網站的「東京都觀光志工導覽服務」的頁面中選擇路線和報名。
※遊客要付自己的交通費、門票費、活動體驗費,以及兩名導覽志工的交通費和門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