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以前,有家媒體向我邀稿。邀稿非常突然。編輯是突然來信詢問我要不要接,然後要我「明天」回答。回答的時間不到24小時。當時我覺得很唐突,但是我也有想到編輯可能有外人不知的原因,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急著找撰稿人。當時我的工作雖然忙,但是我相信編輯的壓力更大,所以我就馬上允諾了。

我在忙中抽空找一手文獻閱讀、消化,然後寫成文章。文章構成、字數都有控制好。除了提供文章,我還提供了相關照片。因為編輯在網路上找不到免費的照片。我特別利用上班前的時間抽空搭電車到現場拍照片。對方有壓力,我能幫忙,就儘量幫。

但是之後,我提交的文章被編輯改了很多。還被加入了和事實落差相當大的「腦補」。因為契約裡面有提到編輯有權修改,所以我只能摸摸鼻子接受。這件事,我和我的作家友人談過很多次。

經歷了這件事,我學乖了。以後萬一還有媒體來邀稿,我會小心。免得我的筆名被掛在編輯大量修改過,而且充斥著「腦補」的文章上。

◆◆◆

這件事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事情本身已經不重要了。

不過我對當時那位編輯和我交涉時的句子和用詞印象深刻。對方的句子和用詞的風格和十幾年前的我非常像。其實這個現象不只是發生在編輯和十幾年前的我身上。我現在在看台灣的網路討論區時,偶爾還可以看到有人用類似風格的表達。這代表台灣的作文教育還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到現在還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件事雖然是過去的事,當時的編輯或許已經忘記這件事,或是可能沒有在當編輯了。但是為了顧慮信件的著作權和隱私,我有修改主要的關鍵詞,但是句子構造維持原狀。

<編輯給我的信的內容(主要關鍵詞及涉及隱私的部分有修改過)>
==================================================
(前略)
雖然我們對於文章如何呈現有比較不同的想像,
但我還是希望能用引起讀者好奇、具有報導性的切入點與行文內容,
帶領讀者去進一步理解歷史脈絡與不同的視角。

像是會希望放上媒體報導,
即是作為一個引子也是具體的舉例,
跟實際上的當事人的生活來作為對比。
(後略)
==================================================

我看到這封信的內容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編輯用了很多「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例如:
「對於文章如何呈現有比較不同的想像」
「切入點與行文內容」
「歷史脈絡與不同的視角」
「即是作為一個引子也是具體的舉例」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脈絡」這個詞。因為我在網路上讀文章,只要看到文章裡有「脈絡」這個詞,這個文章一定都帶了「不平凡的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很不平凡,不是這位編輯個人的問題。現在台灣還是會有人用類似的表達。現在的我雖不會把文章寫成這種樣子,但是十幾年前的我也用過類似的表達方式。以前的我或許不會用完全相同的詞彙,但是句型構造可能差不多。

◆◆◆

現在的我,如果要表達相同的主旨,我會這麼寫:
==================================================
(前略)
我們對文章的理念可能不同,
但是我還是希望您能從報導的角度切入,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讓讀者了解歷史背景,並提供讀者不同角度的觀點。

例如您可以引用媒體報導。
報導可以當文章的引子,也可以拿來和當事人的實際狀況做比較。
(後略)
==================================================

語言的表現方式有無限多種。只要意思能確實傳達,我會儘可能把句子寫得簡單明瞭,減少讀者讀文章時的負擔,少用怪異的句型和艱澀的詞彙。詰屈聱牙的詞句只會妨礙意思傳達。

再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是編輯,我可能不會對有經驗的撰稿人寫這種信。

有經驗的寫手本來就會努力引發讀者的好奇心。這是寫手的專業,也是寫手的職責。這種事不用編輯來提醒。

在寫探討複雜社會現象的文章時,本來就該說明歷史背景、本來就該從各種觀點分析。所以這也不用編輯提醒。如果寫手拒絕說明歷史背景、拒絕從各種觀點分析,這是編輯從一開始就找錯人了,提醒了也沒用。

如果媒體報導讓社會大眾誤解現實,有責任的寫手當然會提到報導和現實的落差。這也不需要編輯提醒。

◆◆◆

當時,編輯大改了我的文章後,把文章退給我,要我再加內容。這位編輯在改文章時,顯然沒有顧慮文章構造和表達的整合性。稍微眼明的讀者看到這樣的文章,很容易就能察覺文章的內容東拼西湊,不是「一個人」寫的。因為加筆改寫的部分和原文的敘述風格差異太大。這就像是小學生裝大人簽聯絡簿,但是卻不會模仿大人筆跡。小學生的想像力不足,不知道大人一看就知道筆跡不同。我很驚訝的是這位編輯不會想像當文章內的表達風格差異太大時,眼尖的讀者一看就知道有問題。

當時我也發現編輯喜歡撿農場文參考,我懷疑編輯可能沒有能力分辨什麼是農場文,或是根本不知道「網路農場」。對方顯然不知道參考農場文的後果,沒有能力判斷資訊品質。

由於文章被改得支離破碎,而且出現不符事實的腦補內容,所以我就把編輯加的內容全部刪除,加入編輯要求追加的資料,再次提出。我回信時,有告知編輯文章構造和表達的整合性的問題,也告知編輯我寫文章時考量。我也有告知對方我讀的一手資料(三本由不同當事人寫的專書)和編輯從網路農場文得知的「想像中的日本」的落差。我可以想像我刪除編輯修改的部分,可能會讓對方不愉快,所以我和編輯溝通時,用詞儘可能柔軟、給對方留台階,不讓對方難堪。

然後我就收到這封「不平凡的表達方式」的回信了。

這封信,就只是用了一堆「不平凡的表達方式」,沒有回應我指出的問題,也沒有提到任何解決矛盾的方法。嚴格來說,是一封沒有溝通要素的信。

我重新提交的文章,當然又被編輯改掉大半。加入了網路上的三四手的資訊以及腦補內容。自己花時間參考一手文獻後寫出來的文章,被只會撿網路農場文參考,而且「表達方式很不平凡」的人大改,而且還被加了和事實不符的腦補的成分。我的心情當然很複雜。我確定自己履約後,就不再管那篇文章的事了。

◆◆◆

我以前在寫文章時,也會用「不平凡的表達方式」。根本的原因就是我造句的技術不佳,也不太會選詞。當時的我以為生硬的詞彙比較嚴謹。其實這和嚴不嚴謹無關,就只是我自己覺得這樣很嚴謹而已。

我是後來回頭看自己的文章,發現自己的文章很難讀,讀者讀起來一定很痛苦,我就開始想辦法修正自己的表達。文章有沒有深度,不是看用詞是否艱澀,而是看文章裡面的知識量。用詞艱澀可以嚇到不常讀文章的人,但是對文章的傳達效果沒有幫助。當然,如果寫手本來的目的就只是想嚇讀者,那又另當別論了。但是眼明的人不會上當。眼明的人看到文章內容空洞,就不會浪費時間去看那些「不平凡的表達」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