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跑步,都是早上跑荒川河濱道路。其實我也跑過幾次晚上的荒川。晚上的荒川河濱道路因為沒有路燈,所以相當昏暗。而且路上偶爾還有騎腳踏車的人,晚上跑步時,我會擔心對方可能看不到我。雖然我曾經買過夜晚跑步用的燈,但是配戴起來並不舒適,也很容易壞。所以後來我就只在早上跑步。
我設計跑步路線的大原則是儘可能讓跑步安全、順利、不中斷。例如選人行道較寬、不曲折,或是幾乎不會遇到車子的路段。然後儘可能不要經過台階或紅綠燈路口。在我的生活圈當中,最接近這些條件的路線就是荒川河濱道路。
荒川河濱道路有堤防外的道路和堤防頂端的道路。堤防外的道路很長,完全是獨立的道路,可以規劃長距離不中斷的直線路跑路線。堤防頂端的道路會和公路橋梁交會。交會的地點有紅綠燈。如果在堤防頂端跑步,每1.5k~2k就會遇到紅綠燈路口。我很不喜歡這種中斷或是折返的感覺,所以我都是跑堤防外的道路。
◆◆◆
荒川堤防頂端的道路雖然不適合練長跑,但是適合走路散步。堤防頂端道路沒有堤防外道路那麼暗,騎車的人也比較少,晚上有些民眾會來走路散步。
現在每到夏天,我就會減少跑步量,改在晚上走路,當作是調整運動。
我白天跑荒川時的路線,堤防外道路佔了七成以上,剩下不到三成是從我住的地方到荒川的最短路線(市區道路)。我的目的就是儘可能把堤防外道路區間的比率拉高。
走路的路線自由度比較高,人行道稍微窄一點、路線曲折一點、上下台階,對走路安全的影響不大。走路的目的不是為了訓練持續耐力,所以也不用太在意遇到紅綠燈時暫停。所以我晚上走路會走我跑步時不會選擇的路線。但是為了安全,我還是會選交通流量較少的住宅區路線和河濱道路的路線。結果我晚上走路的路線中,荒川堤防的區間不到四成。其他六成以上是市區道路(主要是住宅區)。
我把走路當成認識及擴大自己生活圈的手段。當我走膩了路線,我就會開發新路線。我剛開始夜走時,大約是走5k(約一個小時)。之後慢慢調整路線、加長距離,變成10k~12k。由於走路不用拼時間,所以當我走到途中住宅區的公園,或是荒川堤防上比較不暗的地方時,我會停下來做髖關節的柔軟運動或深蹲。這算是開始走路之後的意外收穫。如果我只顧著練跑,可能就成不到機會練習其他運動。晚上在家,可能找不到適當的時機做這一類運動。因為出門走路,我才有機會做這些運動。
◆◆◆
我平常跑步時會聽音樂,但是也就只能聽音樂而已。我曾經試過聽別的東西,但是效果非常差,因為我練跑時會設定時間目標,必須專心跑才能達成目標,大腦實在沒有辦法再處理別的資訊了。嚴格來說,我跑步時聽音樂的意義就只是緩和緊張而已。
由於走路沒有跑步那麼緊繃,頭腦還是有餘力思考別的事情。所以我在晚上走路時,會一邊走一邊聽語言教材。效果比我想像得好。我有試過坐在書桌前聽語言教材,但是效果並不好。對我來說,邊走邊聽比較容易吸收。如果走10k的路,再加上途中的拉筋和深蹲運動,就可以讓頭腦充電兩個半小時。
幾年前的夏天,我晚上走路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間神社。神社境內有開燈,顯然歡迎晚上路過的民眾進來拜拜許願。之後,當我有設定了新的工作或生活目標時,晚上就會走到這間神社拜拜許願。
我在日本住了超過十年,我並沒有厭倦日本。我還是有觀光客的感覺。夏天晚上出門走路、探索新的路線、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那裡的風景,或是到神社許願,給疲累的自己一點鼓勵,都算是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