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福島之旅的第二天的路線,是從磐城站開車到四倉港,沿著海岸附近「可以通行」的道路北上。目的地是浪江町。
福島的海岸地帶是311震災的海嘯災區。海岸地帶的中段地區受核電廠事故的影響,災後重建比其他地區晚。但是隨著各地除染作業結束,重建工程有明顯的進展。
2015年和2019年,我到福島濱通時,海岸地帶有不少路段不能通行,但是2019年的可通行路段明顯比2015年多。由於車子的導航資料不一定會更新到最新狀態,而且福島的海岸附近一帶的變化很大,導航的地圖資料就算有更新,也不一定能反映最新的路況。所以確認道路能否通行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開車到現場確認能不能走。能前進就前進,不能前進就改道。
<磐城―廣野―楢葉>
磐城市和廣野町的海岸地帶都是海嘯災區。磐城市沒有受核電廠事故影響,所以災後重建比較順利。廣野町雖然有受核電廠事故影響,但是期間只有六個半月,所以投入重建的時期也比較早。
從磐城的四倉港沿著海岸附近的公路北上,海岸邊的道路品質及維護狀況顯然比日本其他地方的路好,而且路旁有「顯然是災後新設的堤防」。有些地方還有加高的防災綠地(防潮林)。
縣道四倉久之濱線(久之濱町田之網濱川附近)。本來這一帶的路旁沒有堤防。現在有了強固的堤防。
久之濱町金澤附近的海岸。震災之前,這一帶本來有幾間民宅,但是被311的海嘯沖毀。現在這一帶已經沒有民宅了。岸邊的防潮堤則有加高。照片中的堤防下半部分顏色較深,是震災前的舊防潮堤。上半的淺色部分則是災後復興工程加蓋的。
過了磐城的久之濱地區,就是廣野町。
廣野町的海岸堤防及廣野火力發電廠。在震災之前,這一帶海岸雖然有堤防,但是不夠完備。復興後,這一帶海岸建了高大的防潮堤。防潮堤內還有一個更高的縣道公路兼第二重堤防。
廣野小高線「濱街道」(縣道391號線)廣野區間。廣野區間的濱街道是在海岸堤防內。路基比海岸堤防高,實質上就是第二重堤防。路旁的防災綠地算是這裡的第三重海嘯防線。
從濱街道往北通過廣野火力發電廠後,就是楢葉町。福島第二核電廠廠區的南半邊就位在楢葉町內。
到了楢葉町後,我回味了一下以前曾經來過的鹽澤海水浴場、日本國家足球訓練中心J-Village、公路驛站楢葉、天神岬運動公園。這些都是已經復興完成的設施,不是這次行程的重點。
我在2019年來到楢葉町時,海岸邊的防潮堤已經完工。海岸附近的部分道路可以通行,但是離海岸最近的縣道還在施工中。當時可以通行的道路旁堆有不少除染廢棄物,也有處理除染廢棄物的設施。
2023年,海岸附近的縣道已經可以通行,路旁的除染廢棄物也少了很多,堤防內的防災綠地的樹也變高了。
波倉海岸。堤防外可以看到壯觀的海蝕地形(但是從衛星照片可以得知海蝕平台的上方設了大量破壞環境的太陽能發電裝置)。
<富岡>
看完波倉海岸後,繼續向北,進入富岡町境內。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北半邊廠區就是在富岡町內。
※2023年5月上旬,福島第二核電廠北半邊廠區附近的「濱街道」還在施工中,無法通行。所以我是走國道6號線進入富岡町。
2019年,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還有很多空地,正在大興土木。
2023年,這一帶就和廣野町一樣,海岸邊蓋了新的防潮堤。防潮堤內有更高的「濱街道」當第二層堤防。「濱街道」的內側則有防潮林。
富岡町的震災慰靈碑(2023年3月13日除幕)及JR常磐線富岡站。
日本的核電廠附近都會設電力教育展覽設施。東京電力廢爐資料館本來叫「ENERGY館」,是福島第二核電廠附屬的電力教育展覽設施。2011年3月的核電廠事故發生後,富岡町全町避難,無法居住,町內的公共設施也都人去樓空了。
「ENERGY館」所在的地區是在2017年解除管制。解除管制後,東京電力就把「ENERGY館」改成廢爐資料館,更換展示內容,在2018年11月底對外開放。館內有用各種媒體來解說福島核電廠事故的狀況。也有展示處理事故的工作人員的裝備以及偵察原子爐內部狀況的機器人。
參觀廢爐資料館時,館方人員會先讓民眾看影片。影片是介紹2011年當時核電廠事故的狀況。我對影片印象最深的地方並不是事故的狀況簡介,而是影片中帶了道歉和反省的要素。
福島的核電廠事故讓這一帶的居民好幾年不能回自己的家。他們的日常突然被剝奪,人生被強迫改道。這些居民的確有立場要求東京電力向他們道歉。但是到這個設施參觀的最大族群是外地來的非當事人。從非當事人的角度看這種帶了道歉及反省要素的影片,會覺得很怪。但是從日本社會的狀況來看,又不會覺得意外。
日本是對過失非常不寬容的扣分懲罰主義社會。日本人從小就活在只要有瑕疵就會被扣分的世界中。由於沒有加分的補救機制,所以只要被扣分,就意味著過去累積的努力被否定、被剝奪。這種只有損失、沒有收穫的感覺非常可怕。有些台灣人以為日本人喜歡追求完美,其實日本人並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真正的現實是日本人害怕因為犯錯或過失而被扣分或受罰,所以害怕做事發生瑕疵。在日本人的感覺中,只要被人說了一點閒話,就形同被人抓到把柄,會被貼上永遠的瑕疵標籤。所以日本人非常害怕被人說閒話。
核電廠事故之後,東京電力在日本社會受到相當嚴厲的批判。我家附近的東京電力的員工宿舍的入口還拆掉了門牌來保護員工安全。東京電力在廢爐資料館的影片中加入了道歉和反省的要素,其實也是一種在驚恐和壓力下的自保措施。
從東京電力的立場來看,這種自保手段相當合理。但是我看了影片之後有點不太自在。因為我知道影片中的道歉和反省的要素是自保的手段。而且我也知道類似的自保行為一直在日本各個地方發生。為了避免瑕疵、避免遭人說閒話,日本社會消耗了太多能量了。
2019年的黃金週,我來廢爐資料館時,有看影片,也有看展示。在館內的行動很自由。
2023年的黃金週,我來廢爐資料館時,必須先聽導覽人員帶隊解說約一個小時,才能自由參觀。
資料館的導覽人員除了解說災害及處理狀況以外,還花了不少時間解說「氚」。氚是目前福島第一核電廠處理汙染水時,唯一無法過濾掉的放射性元素。由於現在的科學很難證明氚對生物體完全沒有影響,所以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很難讓大眾接受把含氚的處理水排入大海。相關科學資料只能強調「在目前的狀況下,氚對人體的影響非常小」。由於日本社會對瑕疵非常不寬容,所以含氚的處理水的最後處理方式非常棘手。廢爐資料館特別安排導覽人員花時間介紹「氚」,也反映出了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非常煩惱「氚」的問題,也很擔心被人說閒話攻訐。
聽導覽人員解說,雖然可以得到一些新知識。但是一個小時內不能自由參觀自己關心的展示內容,這種感覺並不好。
<大熊―雙葉―浪江>
離開廢爐資料館後,我沿著國道6號線繼續北上,前往這一天的目的地:浪江町的住宿設。
2015年,我第一次來到國道6號線的福島區間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富岡町的本岡地區至浪江町南邊地帶沿途的「歸還困難區域」的警告牌。以及大熊町的熊熊町地區的被金屬柵封住入口的民宅。2023年,這一帶區間還是有「歸還困難區域」,但是很多本來是「歸還困難區域」的地方都解除管制了。
從國道6號線看福島第一核電廠。福島第一核電廠就位在大熊町和雙葉町的交界地區。
浪江町的住宿設施。設施的停車場有一台偵測背景幅射劑量的儀器。
◆◆◆
第四次福島之旅的第二天,我見識到了很多福島的變化。海岸附近建了新的堤防和道路,國道6號線沿途的管制地區也少了很多。福島的災後課題依然存在,但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解決中。
第四次福島之旅第二天GPS路線圖。
(背景地圖:©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
◆◆◆
<照片比較>
鹽澤海水浴場(2019年)。鹽澤海水浴場就在廣野火力發電廠旁邊。這一年,海水浴場還沒有開放,但是道路沒有封鎖,所以有不少衝浪客自己來玩。海水浴場只有停車場,沒有其他設施。
鹽澤海水浴場(2023年)。海水浴場在前一年正式開放。多了一座監視台。
◆◆◆
JR常磐線J-Village站(2019年)。2019年的黃金週,J-Village站才剛開站不滿一個月。當時還是臨時列車停靠站。
JR常磐線J-Village站(2023年)。車站已在2020年升級成正規車站。車站前多了自動販賣機和棚子。
◆◆◆
山田海岸(2019年)。2019年的這一帶雖然有路可走,但是最靠近海邊的縣道還在施工,無法通行。路旁堆了很多除染廢棄物。
◆◆◆
從天神岬運動公園向南眺望山田海岸(2019年)。山田海岸堤防內有廢棄物處理設施,附近堆有很多除染廢棄物。
從天神岬運動公園向南眺望山田海岸(2023年)。山田海岸堤防內的防災綠地的樹長高了。
◆◆◆
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2019年)。未整備的空地、工程用土、歪掉的交通標誌、福島第二核電廠。
JR常磐線富岡站附近(2023年)。海岸堤防、「濱街道」、防潮林、福島第二核電廠。
◆◆◆
富岡町「富岡消防署北」路口(2015年)。從這裡繼續走下去,就變成管制區域,只有汽車才能通行。
富岡町「本岡」路口(2023年)。這一帶的管制解除。路口名稱改為「本岡」。
◆◆◆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15年)。幅射劑量告示號誌還在測試中。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19年)。幅射劑量告示號誌已啟用。數值還相當高。
國道6號線(富岡町本岡新夜之森附近)的背景幅射劑量號誌(2023年)。幅射劑量已經降低,附近一帶已有不少地區已解除管制了。
◆◆◆
大熊町熊熊町地區(2015年)。管制中。各家各戶的入口都被金屬柵封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