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總務省的家計消費狀況調查,日本的家庭在2020年3月~8月期間,樂器相關產品的消費額度達到這幾年間的高水準。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日本受到疫情影響,民眾外出自制,結果演奏音樂就成為民眾在家的休閒。我自己不會樂器,所以當時的我沒有這種休閒選項。不過在疫情下悶了一年,又受到開始學鋼琴的友人的刺激,去年三月我也踏入了樂器的世界。
我在幼稚園時有學過一陣子鋼琴,不過當時就只是反復彈DoReMiFaSo五個音而已,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等我懂事以後,台灣的家裡曾經有過一把木吉他和一台鋼琴,但是那些都不是我的東西。我雖然有碰過家裡的樂器,也知道DoReMi的位置,但是沒有演奏的相關知識。結果我的樂器知識主要是來自學校的音樂課。我到日本生活後,身邊也沒有懂樂器的朋友,所以我開始想學樂器時,光是為了選樂器種類,就煩惱了一兩週。
我對鋼琴、木管樂器、吉他等感興趣。鋼琴是樂器之王,想走「正統派」樂器路線的人都會考慮學鋼琴。但是鋼琴又大又重,我住的地方太小,而且是木造的老房子。放一台鋼琴在房間,房子可能會先垮掉。另一方面,日本住宅區的木造老房子幾乎沒有隔音效果,練鋼琴也可能會引來鄰居抗議。如果是買電子鋼琴,體積還是有點大,而且還是有一定的重量。我住的地方不大,不練習樂器時,必須收好樂器來騰出生活空間,所以就算買了電子鋼琴,也沒有適當的練習環境。至於木管樂器的體積小,不佔空間,似乎不錯。不過在日本的木造房子練習木管樂器也還是會吵到鄰居,所以我的選項就只剩吉他了。
有些人學吉他的目的是想自彈自唱,不過我對自彈自唱不感興趣,因為我很少聽這一類的音樂。我對吉他的興趣是來自以前聽西洋流行樂時,音樂中的充滿躍動感的電吉他聲響。吉他的體積比木管樂器大,收納起來比較不方便,但是吉他的聲音沒有木管那麼響亮,比較不會吵到鄰居。木管樂器的音色雖然美,但是管樂基本上只有單音,吉他則有和弦,音色表現比較豐富,所以我就決定學吉他。而且是從電吉他入門。
◆◆◆
以前在台灣,我周圍會彈吉他的人全部是彈木吉他。高中時代,班上有個同學曾經帶了一把卡西歐的吉他到學校。那名同學的「高科技裝備」當然成為大家的目光焦點。那把吉他的特徵是只用手指按弦,就會發出聲響。當初無知的我還以為那就是電吉他。班上吉他社的同學把卡西歐吉他借去試奏後,我相當失望。因為聲音就像玩具一樣,和我平常聽的音樂裡的電吉他的聲音落差太大。我是後來才知道那把吉他是卡西歐的DG-1電子吉他,實質上是長得像吉他的電子琴,也可以算是高檔的玩具樂器,並不是真的電吉他。
我第一次親眼看到真的電吉他,是在一次大學的家聚中。當時家聚地點的西餐廳有樂團表演,我坐的位子正好在吉他手的前面。樂團的現場表演讓我大開眼界。那次也是我在台灣唯一一次親眼看到電吉他。由於我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遇到彈電吉他的人,所以在我的感覺中,電吉他在台灣是偏門的樂器。
在日本,不論是電吉他或木吉他,都是很普通的樂器,而且是平凡的小市民可以玩得起的樂器。在東京,買吉他並不難。御茶水一帶有不少樂器行,從店外就能看到店裡掛著許多吉他商品。日本並沒有關於電吉他和木吉他的演奏人口的調查資料,不過從一般樂器行的賣場面積及商品數量來看,電吉他的存在感明顯比木吉他大。如果從現代日本大眾平時接觸的音樂性質來看,電吉他的存在感也遠大於木吉他。所以受到大眾音樂影響,開始想學吉他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從電吉他入門。
雖然東京的樂器行有很多電吉他商品,而且標價清楚。不過沒有相關知識的人要走進店裡挑樂器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網路上常常看到有人說買樂器前最好先在店裡試奏,但是我連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就算能彈出聲音,也沒有能力判斷哪一種聲音比較好。而且我幾乎沒有音樂方面的日語詞彙知識。詢問店員,可能也聽不懂店員的術語。結果我就只能透過購物網站買吉他。
我在網路上搜尋吉他商品時,曾經比較過同一個牌子的電吉他和木吉他的入門套裝商品的價格。電吉他入門套組大約比木吉他貴一成左右。不過電吉他的入門配件比木吉他多了一個音箱。如果扣掉音箱的價錢,入門款的電吉他和木吉他的價位其實差不多。當我比較了入門商品,心裡有了一點底之後,就出門到書店找吉他的入門教材。這個過程可以讓自己冷靜一點。如果買到了教材,不但可以讓自己的決心更堅定,還可以預習。
買到書後,我就回家上網訂了一把知名廠牌最低價格的入門款電吉他外加便宜的相關配件的套裝商品。兩天後收到貨。開啟了我的音樂生活。
事後想想,網購的確是正確選擇。因為當時自己的知識以及語言能力實在無法和樂器行的店員討論該選哪一種商品。在日本住了十幾年,平時也一直在充實自己的語言知識,閱讀量也超過以前在台灣的時期,不過音樂領域的詞彙就是我的日語罩門。因為十幾年的生活中真的用不到,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音樂真的是非常特別的領域。
◆◆◆
我是到日本的書店找吉他教材時,才知道在日本學電吉他原來這麼容易。電吉他的入門教材相當多,而且圖文並茂、淺顯易懂。因為教材太好,所以我的音樂生活開始後,並沒有遇到挫折。當然,書本不是萬能的。彈奏時的姿勢、樂器的位置,以及一些彈奏技巧等,很難用文字或圖片清楚表達,所以只看書還是不夠。以前自學的人在這些部分必須自己摸索,不過現在網路上的入門教學影片非常多,其中也包含不少講解彈奏姿勢及技巧的入門教學影片。看這些影片就可以彌補書本不足的地方。
日本的網路吉他教學影片的解說大多也是淺顯易懂。不但用詞表達自然流暢,而且說明內容條理分明,可能日本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就可以理解。我這個非日語母語的外國人當然也能輕鬆理解。拍教學影片的人非常了解學習者面對的問題及需求,會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音樂領域難免會有一些術語,但是這一類影片都會先用最易懂的方式解釋過術語後,才使用術語,而不是一開頭就撂出術語示威,暗示自己很內行。影片的示範演奏相當不錯,但是示範的人不會強調自己多厲害,反而會誠實地告知觀眾他們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過的問題。他們在解說時也會區分一般論和個人經驗。如果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他們也會明確告知沒有標準答案。看這些教學影片,不只可以學吉他,也可以學到各種場合都可以用得到的說明表達技巧。看了日本的吉他教學影片後,再看看台灣的各種領域網路影片,就可以感受到表達技術和心態的落差。
現在我的音樂生活已經過了一年了。這一年間,我經歷過因手指韌帶發炎或因工作忙碌而無法練習的狀況。但是狀況過去後,又確實回歸了音樂生活。我的練習的總時數不多,還是初級程度。如果用日本語能力試驗來譬喻的話,我還沒有把N5級完全學通。但是已經達到了可以自我修正的階段。
美國有吉他廠做過調查,指出學吉他的人大約有九成會在第一年內放棄。雖然那可能是美國的數據,未必適用於日本。不過至少我已經學了超過一年了,而且還有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在疫情發生前,和樂器幾乎無緣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這樣踏入樂器的世界,而且樂器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休閒興趣的可能性越來越高,這種感覺相當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