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網路生活雜感

2020年9月,我跑步用的太陽眼鏡的鼻托部分壞了。因為已經壞到無法修理,所以只能報廢。這是我第一次用網購買的眼鏡。查閱以前的購物記錄,購買時間是2011年9月。而且報廢日的翌日正好是購買9週年,算是意外的巧合。一副太陽眼鏡幾乎用了9年,也算是夠本了。

之後,我在日本的阿馬松買了一副價格不貴、設計似乎不錯、而且有附交換用鏡片及精美收藏盒的太陽眼鏡。兩天後收到貨。但是開箱看到實物後,我非常失望。

一打開眼鏡盒,裡面的商品標籤印的是某強國的文字。鏡架成型粗糙,像是劣質的幼兒塑膠玩具。眼鏡本體的黑鏡片雖然可以擋紫外線,但是我測試了其他附屬的鏡片後,發現其他鏡片幾乎擋不了紫外線,完全是標示不實的劣質商品。

自己不注意,買錯了東西,也只能認命。為求不浪費,我還是會用這副太陽眼鏡。只是會設定使用次數,當平均使用成本降到了我不會心痛的程度,我就會把它報廢。

經歷了這次教訓,我在阿馬松物色下一副太陽眼鏡時,就有特別留意製造國。最後我找到了台灣製的太陽眼鏡。價格便宜,但是品質相當好。其實我以前在日本的運動用品店看到的價廉物美的太陽眼鏡幾乎都是台灣製造的。

◆◆◆

幾年前,日本的小賣業界幾乎被阿馬松打到無法招架。當時的我甚至擔心常去的家電量販店和運動用品店會被網購的時代洪流擊垮。不過最近三四年,阿馬松因為出現了大量劣質商品而走下坡,讓日本的小賣業得到喘息的機會。

現在在日本的阿馬松上找運動用品、家電、服飾、生活雜貨等商品時,搜尋結果會出現很多劣質商品,而且多到讓人以為阿馬松是專賣劣質商品的平台。而且日本的阿馬松的搜尋系統有嚴重的缺陷,如果用知名品牌的名稱當搜尋關鍵詞,系統還是會列出大量和搜尋關鍵詞完全無關的劣質商品,而且無法用排除語法過濾。這個問題的原因不明。有可能是惡質賣家把知名品牌名稱加入商品參數中來攪亂搜尋,也有可能是阿馬松把廣告商品偷偷安插在搜尋結果中。以前這些劣質商品還可以用價格來過濾,不過最的近惡質賣家會把同一商品設成好幾種價格,讓買家不能用價格來過濾商品。妙的是,這些妨礙搜尋的商品全部都是來自某強國。

這些來自某國的劣質商品的共通特色是評價留言數異常多。少輒超過50個,多輒破千。而且評分非常高。然後賣家多半不敢明示商品的製造地和服務聯絡地址。

本來,阿馬松的普通的商品評價留言大多不會超過10個。長期暢銷商品的評價留言是有可能破50甚至破百,但是從整個市場來看,那種暢銷商品是極端少數。一般人買生活雜貨時,大多是能用即可,用舊了、用壞了就丟了。就算用得滿意,也不會特別花時間去寫評論。因為不過就只是小小的生活雜貨而已。反而是用得不滿意時,才有可能會特地去留負評,防止下一個受害者。

我自己大多是網購衣服和鞋子時才會特別留言評價。我的留言目的不是為了推銷,而是讓之後的買家在選擇尺碼時有參考依據。網購衣服和鞋子時,判斷尺碼非常難。我自己也要靠前人的留言建議來選尺碼。當我買對尺碼後,當然也要回饋一下。儘管如此,一些知名的大眾品牌的衣服和鞋子的評價留言還是不多,超過10個就謝天謝地了。這就是商品評價本來的樣子。

至於那些能用即可、用完既丟的生活雜貨,評價留言動輒破千,而且評分異常高,顯然不單純。現在我在阿馬松看到評價留言數超過50,而且都是高分評價的「平凡」商品,幾乎可以直接斷定是惡質的強國貨。不用特別花時間到檢查商品信用度的網站測試。這些異常評價幾乎都是由電腦自動生成,然後利用阿馬松系統的缺陷投稿。儘管我裡道這些問題,但是我自己還是誤踩了陷阱。

以前日本的消費者喜歡用阿馬松網購,是因為阿馬松的使用介面友善,一目了然。相較之下,日本自己的雅戶和樂天購物網站的頁面貼滿了礙眼的廣告,似乎很擔心買家專心細讀商品基本資料,而且搜尋結果可能好幾頁都是同一種商品,讓買家很難比較多種商品。這種惡質介面的背後可能有雅戶和樂天的職員當推手,所以日本的消費者對雅戶和樂天的企業印象並不好。

這幾年,某國的惡質賣家大舉侵入阿馬松後,用了很多舞弊的手法行銷,把阿馬松乾淨清爽的網購環境毀了。現在要在阿馬松上搜尋運動用品、家電、服飾、生活雜貨等,幾乎都會被惡質業者的商品妨礙,而且無法過濾。某國業者的心態就是殺雞取卵、要死大家一起死。把阿馬松搞爛了之後,大不了再換個平台來利用。結果現在日本網路上出現了不少對阿馬松失望的聲音。

◆◆◆

最近,google的搜尋功能對我的意義幾乎就只剩找官網、查店家地址及營業時間,然後偶爾用圖片搜尋功能來過濾阿馬松的商品(因為阿馬松的搜尋功能無法過濾惡質商品)而已。我用google搜尋其他資料時,就算加了特別的過濾語法,幾乎還是每試必敗。而且用過濾語法查幾次資料後,google就要我做測驗證明我是人類。

幾個月前,我用google搜尋特定時段的「福號」這個字串時,搜出來的結果全部是「符號」。加了過濾語法後,就搜不到東西了。當初我是期待搜出「羅斯福號」的相關新聞,以及其他還帶有「福號」這個字串的文章,不過google完全沒搜出來。當時的台灣有報導羅斯福號的新聞,google的爬蟲一定有蒐集到這些資料。google搜得到近24小時內的「羅斯福號」字串,但是卻無法搜到「福號」這個字串,顯然google的AI抓字串的能力劣化了。

以前在google上故意用奇怪的方式截取字串搜尋,可以搜出某些特定句型表現的文章。這種搜尋技巧在找文章、分析語文資料時非常方便。不過現在用怪異的字串搜尋時,google會判定成打錯字,而且會擅自更改搜尋關鍵字。實質上就是google自廢武功。

本來,google搜尋引擎最大的價值是讓人能獲得網路上的集體智慧。不過文章和網頁的自動化生成技術出現後,惡質業者用程式自動化無限生產垃圾網站,把人類寫的文章埋掉。結果大部分的網路空間都被垃圾資料佔據,很難再找到真實的經驗分享文。

現在用google找東西,基本上只會搜到網購網站、維基百科、企業官網,或是內容農場。網購網站、維基百科、企業官網都不是用來分享生活經驗的網站。內容農場的生活經驗文則是假資訊,可能根本不是人寫的。網路討論區或許有比較多人類寫的文章,不過現在網路討論區已經淪為世界資訊戰的戰場。很多文章的出發點不是良心,而是為了打亂資訊傳播。

結果在網路上搜尋別人分享的生活經驗,必須花很多心思去過濾掉網購網站、維基百科、企業官網,以及內容農場。但是過濾這些網站並不容易。因為google的字串搜尋能力劣化,用試行錯誤的方式篩選資料時,很容易會被google的AI判定成非人類,必須通過「證明自己是人類」的測驗才能繼續搜尋。而且最後可能根本搜不到。這就是搜尋引擎AI能力的現實。

以前在網購之前,可以用圖片搜尋開箱實物照來確認商品。不過現在用圖片搜尋商品,只會搜到廣告用的CG想像圖。現在如果要找真實照片或普通人寫的經驗分享文,用臉書或推特可能比google有效率。不過臉書和推特的搜尋能力相當弱,而且也一樣被大量垃圾資訊汙染。

由於人類寫文章的速度比不過垃圾網站自動生成的速度,而且這個世界沒有有效的機制遏止惡質的垃圾網站生成,也無法讓這些網站退場,所以今後人類必須面對「網路世界大多數的資訊是刻意造出來的假資訊」的殘酷現實。

◆◆◆

最近幾個月,上網讀文章時常常看到「即便」這個詞。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多年前聽台灣的廣播節目時,有個節目來賓講到這個詞。這位來賓大概是覺得講「即使」太平凡,所以就改講「即便」,來凸顯他的措詞造詣。讓我印象深刻。當時我只覺得這是這個人表達時的特殊癖好,因為我的生活周遭沒人這麼用,我讀的書籍、報章雜誌也看不到有人這麼用。因為這個詞突然插在日常的表達中會顯得生硬不自然。

不過這幾個月間,「即便」這個詞似乎有爆發性普及的趨勢,甚至到了泛濫的程度。我看的很多文章都有出現這個詞,我甚至還看過有開頭兩字就是「即便」的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給我的印象是「努力把『即便』套進文章」。如果這個詞用得自然,我可能根本不會發現。不過這個努力過程實在太刻意,讓文章變得不自然,所以我才會發現這個詞被用到泛濫。好像不把「即便」套進文章,就得不到共鳴。

語言表現有無限多種可能性,而且有很多模糊地帶,所以表達不會有唯一絕對正確的型式。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表達習慣,在意自己的表達的人,會參考他人的表達方式,來改進自己的表達。在文章裡用「即便」的人,恐怕是看到別人的文章裡用了「即便」,然後覺得這個詞用起來可以幫自己的文章加分,於是就有樣學樣用了起來。

我自己以前寫文章時,喜歡把句子寫得非常生硬,因為以前我看的論文的句子都寫得很生硬,所以我就覺得把句子寫得生硬會讓文章變得有深度。不過後來我發現句子是否生硬和文章是否有深度無關。生硬的句子只會妨礙讀者吸收內容而已。台灣的論文的句子生硬,就只是寫論文的人的表達技術不夠成熟而已。以為「生硬的句子可以讓文章看起來有深度」的我,當然也不成熟。

表達會不斷進步,還在成長中的表達型式,就像是中間語言的過渡適應階段。當語言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中間語言就會消失。如果「即便」只是個過渡現象,再過一段期間後,或許就會漸漸消失了。特別是現在連台灣的記者都開始學著用「即便」,比較敏感的人或許會開始回避這種詞彙表現。

我自己寫文章時不用「即便」這個詞,是因為我有其他的表達手段,而且我並不覺得使用「即便」可以讓文章變得易讀易懂。不過看到一堆人用「即便」,我還是會不安。也許是我的自信不足吧。

相關文章連結:
劣化中的日本網路資訊品質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