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國外生活,必須要用當地語文可以表達的名字。例如到英語圈的國家生活,就必須用到英文字的名字。日本是使用漢字的國家,所以有中文名字的人到日本生活時,還是可以使用自己本來的名字。只是名字的讀音必須要調整成日語的讀法。
我剛開始學日文的時候,就很好奇自己的名字用日語該怎麼讀。當時是網際網路的黎明期,網路上的資訊非常少,所以我只能去圖書館或書店翻日文字典。一翻字典,就發現日文漢字的讀音不只一種。當時的我因為知識不足,所以只能「憑感覺」來選讀音。
自學日文一段時間後,開始去上日語會話班。我去的日語會話班的老師因為上課方式的需要,有確認班上學員的姓。這時候,我從日文字典查到的自己的姓的日文讀法才終於得到了「權威認證」。日語會話班的老師雖然會用日語稱呼所有的學員,不過會話班的老師是台灣人,所以我在會話班體驗的是「台灣老師用日語稱呼我的姓」。當時我雖然有和幾個日本筆友互通e-mail,不過大家在信中並沒有特別稱呼彼此,所以我不知道現實中的日本人會怎麼稱呼我。
後來到日本自助旅行時,有和一名日本筆友見面。那位筆友一見面,就問我該怎麼稱呼。這一問,讓我啞口無言。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現實中的日本人是怎麼稱呼朋友。場面有點尷尬。
後來我到日本留學,在語言學校的第一堂課,老師點名時,才確認了我的全名的正確日語讀法。在這之前,我在日本辦各種手續時在表格上填的名字讀音,是我以前翻日文字典「憑感覺」選的讀音(還好我沒有選錯音)。
日本人是用日語的「音讀」來讀華人的名字。日語的漢字「音讀」有漢音、吳音、唐音等。我是和一名從事文字工作,而且學過中文的日本筆友見面聊天後,才知道日本人原則上是用「漢音」來讀華人姓名的漢字。由於那位友人對政治、歷史、棒球有研究,所以就舉了政治人物、歷史人物、棒球選手等實例,向我說明日本人讀華人名字的方法。
(※香港的情形比較特別,日本的媒體在報導香港名人的消息時,多半是用日語來發粵語的姓和英文名字的近似音。)
我的語言學校的老師上課點名時,就是用漢音讀法來叫台灣、香港、中國的留學生的名字。班上的台灣、香港、中國的留學生們也都理所當然地接受漢音音讀的名字。
後來我進了日本的大學,和其他台灣留學生交流時,也得知大家都理所當然使用中文原名,讀音就是用日文的漢音音讀。當然,學校裡的中國留學生也都是使用中文原名配上日文的漢音音讀。
◆◆◆
雖然日本人習慣上是用漢音音讀來讀華人的名字,而且在日本生活的華人也多半接受這種習慣,但是也有例外。例如2000年時,有台灣的旅日職棒選手在球場上是用漢字姓名配上護照英文姓名的日語近似讀音。不過職棒選手在球場用的名字和藝名相當,文字和讀音有品牌形象的考量,不一定會比照一般習慣。選手下班後使用的名字,也未必和球場上的名字相同。
台灣的棒球代表隊到日本比賽時,日本媒體稱呼台灣選手的方式並沒有統一。以前亞洲職棒大賽、WBC預賽等在東京舉行時,我有到場觀戰,也有看電視轉播。日本媒體有時候是用漢音音讀來稱呼台灣選手,用字則是選手的漢字原名。不過有些比賽是把選手的英文姓名轉成的日語近似讀音,選手的姓名則是這些近似音的片假名。我在日本看棒球的經驗中,後者的狀況居多。當我看到球場的顯示幕、電視轉播字幕、網路轉播文字資料,或是大會印製的參賽球隊資料手冊上的台灣選手的姓名是怪怪的片假名,就會覺得大會和日本媒體做事太草率。
我到日本的最初幾年,使用日語漢音音讀的中文本名,完全沒有發生問題。但是我去考日本駕照時,狀況就有變。當時台日之間的駕照沒有互相承認,在台灣有駕照的人如果要取得日本駕照,要準備相關證件的翻譯文件,然後還要補考交通規則和路考。因為翻譯文件的關係,我在日本警察那裡登記的姓名文字是我的中文本名,但是讀音卻是我護照上英文姓名轉成的日語近似音。辦理駕照業務的日本警察看到我的中文姓名時,會用漢音音讀來稱呼我,但是看到登記資料時,會發現我登記的讀音不是漢音音讀。不但日本警察會迷惘,我自己也覺得不太自在。因為這形同要日本人用日語來發我護照上的英文姓名的音,實在太彆扭了。
外國人在日本生活時使用的名字該怎麼讀,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喜好。華人基本上並不排斥日語漢音音讀,因為華人的經驗中,自己的名字在不同語言本來就會有不同的讀法。例如台灣人的名字的國語、台語、客語的讀法都不一樣,大家早就習慣了。用日語讀漢字時有日語的讀法,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韓國人的想法就不一樣了。現在在日本的韓國留學生的姓名讀法幾乎都是他們護照姓名拼音的近似音或韓文的近似音。日本媒體在報導韓國人的名字時,也是使用韓國人護照姓名拼音的近似音或韓文的近似音。
本來,日本媒體在報導韓國人的事情時,和華人一樣,都是用日文的漢音音讀來讀漢字名字。不過後來有韓國人覺得日本人在日本用日語漢音音讀讀韓國人的名字是侮辱韓國人,於是就告上法院。結果日本的媒體後來在報導韓國人的名字時,就改採用近似韓文原音的讀法。由於現在有些韓國人的名字不帶漢字,所以日本媒體用韓文的近似音來稱呼韓國人,可以避開「漢音音讀」的問題。
現在日本媒體在報導華人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採用近似中文原音的讀法,這可能是節目製作單位覺得「這樣比較好」,或是認為「因為韓國人喜歡這樣,所以華人也一定喜歡這樣」。不過主要媒體在報導台灣或中國的政治人物時,原則上還是依照慣例,使用漢音音讀。
◆◆◆
本來,漢字圈國家的人到日本生活時,可以繼續使用自己的漢字原名。例如我剛到日本時,我的外國人登錄證上的姓名就是我的中文姓名。意思就是日本政府認同我在日本的正式姓名是我的中文原名。不過2012年7月9日,日本變更制度,廢止了外國人登錄證。外國人的身分證改成在留卡,而且在留卡上的姓名原則上要用英文記載。華人和韓國人的在留卡上雖然可以加註漢字姓名,不過這是特例通融。日本政府似乎是想用英文姓名來統一管理外國人。
兩年前,我去報名健身房時,店員就告訴我:外國人要填寫在留卡上的英文姓名。所以我寫申請表時姓名欄是填英文拼音的名字,不過讀音欄卻是寫漢字姓名的漢音音讀。目的是為了讓店員知道我該怎麼稱呼。當然,這樣子非常奇怪。
我有一個在教日文的日本友人也發現,最近幾年來日本的台灣人,名字讀音使用中文近似音的人變多了。而且比使用傳統的漢音音讀的人多。友人的印象中,這幾年來日本的華人當中,來工作的人的名字採用傳統的漢音音讀的人比較多,來學日文的人的名字使用中文近似音的人比較多。友人有一次和某個語言學校的學生交流時,發現不論是台灣人或是中國人,名字的讀音都是採用中文近似音。
從這裡可以看到華人在日本生活時使用姓名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了。
◆◆◆
在英語圈的國家,書寫姓名通常是「名在前、姓在後」。不過日本的外國人的在留卡上的英文姓名順序是比照日本人的「姓在前、名在後」的方式。所以到日本生活的美國人的在留卡上的姓名順序會和在美國生活時用的姓名順序不一樣。
其實日本政府在2000年12月就曾經想推動讓日本人的英文拼音姓名使用「姓在前、名在後」的方式。具體而言,就是英文文書、資料中的日本人的名字寫法不再比照英語圈的「名在前、姓在後」,而是採用日本的「姓在前、名在後」順序。例如讓日本公司的英文版網站提到的日本人名,或日本人的英文名片中的英文名字使用「姓在前、名在後」順序。不過當時推動得並不順利。2019年5月,日本政府又想推動「姓在前、名在後」的英文拼音姓名記載方式,而且想透過舉辦東京奧運來推廣這種方式。
我在日本使用的信用卡上的姓名,是英語圈的「名在前、姓在後」的順序。不過前一陣子我在辦新的信用卡時,發行公司的服務人員在電話訪談時特別問我卡上的姓名要不要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方式。我的回答是「使用預設值」。結果我收到新卡時,卡上的姓名的順序是「名在前、姓在後」。每家發卡公司的做法可能都不太一樣,不過日本的信用卡發卡公司多半會考慮日本人出國消費的問題,所以原則上是採用海外的「名在前、姓在後」的方式。這次發卡公司特別問我要不要改順序,恐怕也和日本政府的政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