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元號:令和。
新元號在同年5月1日實施。
新元號的出典是日本古代典籍《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令」有好的意思,「和」則有安祥的意思。
對日本人而言,新元號代表一個新時代。
日本的元號制度,是仿自漢帝國的年號制度。其實日本以前也是用「年號」這種稱呼。在古代的日本,天皇交替時不一定會改年號,天皇在任內也可能會改好幾次年號,所以年號的期間和天皇在位期間是不同的概念。不過到了明治時代,日本開始採用一世一元制,只有在天皇交替時才會改元,天皇在任內不改元,結果年號的期間實質上就等同天皇的在位期間。之後,「年號」這個詞漸漸被「元號」取代。
明治時代是日本轉型成現代國家的時代。明治之後,日本的改元如下:
1912年,明治改大正。
1926年,大正改昭和。
1989年,昭和改平成。
2019年,平成改令和。
改元本來是古代制度。古代人不用精確地管理時間,也沒有精確管理時間的能力。由於現代人的時間管理比古代人嚴密,而且很多場合會追求精確,所以明治之後的日本在改元時,必須面對「時間」的問題。
明治改大正時,是日本成為現代國家後第一次天皇交替。由於以前沒有一世一元制度,所以日本政府沒有想到什麼時候來決定新元號。日本政府是在明治天皇重病時才意識到:如果等到天皇過世才開始想元號,新元號會來不及實施。結果日本政府在明治天皇過世的前幾天緊急找來5名漢學專家來研究新元號。這些專家提出了6個元號案,然後由首相選出3個案交給樞密院,最後決定新元號叫大正。整個過程相當倉卒。
新元號出來後,日本政府才發現元號的切換時間也是個大問題。當初決定採用一世一元制時,大家沒有考慮到切換元號的精確時間。
當時的制度是天皇過世的當天,新天皇即位後就立刻改元。由於這一天的前半和後半的天皇不同。所以在這一天切換元號,會出現同一天當中有兩種元號的日期記載:前半是舊元號,後半是新元號。由於現代人的時間管理非常嚴密,所以這可能會造成時間記載的混亂。不過當時日本政府並沒有處理這個問題。結果1912年7月30日在日本既是明治45年7月30日,也是大正元年7月30日。
(※明治天皇其實是在7月29日深夜過世。不過因為7月29日剩下的時間不多,會來不及在「當天」辦即位儀式,所以當時日本政府把明治天皇的過世時間定在7月30日凌晨。)
本來,天皇的稱號和元號是不同的概念。日本史中的天皇的名稱都是後人追加的。由於以前的天皇可能用過好幾個元號,所以古代的元號在性質上也不適合當天皇的稱號。不過日本在採用一世一元制後,每個天皇只會有一個元號,這個元號等同天皇的在位期間,所以適合成為之後天皇的稱號。「明治天皇」就是使用「明治」元號的天皇過世後得到的稱號。
在大正時代,大正天皇在位的最後五年間因病無法正常執行公務,所以天皇的公務實質上是由裕仁親王(之後的昭和天皇)攝政代理。這一次,日本政府就有考慮到改元問題。當時宮內省和日本內閣官房總務課各自開始研究新元號案。
宮內省研究的新元號案當初多達30多種,然後再考量過去東亞文化圈沒有用過、能表現國家的理想、古代典籍中出現過的字詞、易讀易寫等原則,把30多案篩選到10案,最後又篩選到3案。日本內閣官房總務課則想出了5種新元號案。之後,日本首相從這8個元號案中選出了3種備用。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過世,日本內閣召開閣議,然後把元號案交給樞密院會議,最後決定新元號是昭和。
昭和天皇即位後發表的詔書中提到:從大正15年12月25日開始是昭和元年。意思是「昭和元年是從1926年12月25日這一天開始算」。也可以解釋成「大正元號只用到1926年12月24日」。不過昭和元號是12月25日上午才確定,所以當天比較早發行的報刊上的日期還是使用大正元號。
日本在戰前,元號的法源是《皇室典範》和《登極令》。不過到了戰後,這兩個法令廢止,結果元號制度失去了法源。由於昭和天皇在位時間長,沒有改元的需求,所以大家並沒有留意到這個問題。一直到1975年日本國會才發現這個法律漏洞。為了補漏洞,日本國會就在1979年立了《元號法》。
《元號法》成立後,日本政府也整備了決定元號的作業辦法。元號的決定方式是先由首相委託專家學者研究新元號,專家學者要各自提出2~5種元號案,然後要說明元號案的意義及相關文獻的出處。在篩選元號案時,要留意元號案必須符合國民期待、由兩個漢字構成、易讀易寫、沒有和過去的元號或天皇諡號重複,而且不能是通俗詞彙。篩選過後,內閣要達成協議,然後要向眾議院及參議院的正副議長徵詢意見,最後再由閣議決定元號。
作業辦法整備好之後,日本政府就找了專家學者來研究新元號,以備不時之需。因為當時的昭和天皇已經接近80歲了。
1988年9月,昭和天皇重病。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有相當多的元號案,而且有設想到元號的切換時間。如果昭和天皇在年底之前過世,新元號就從新的一年的元旦開始實施。這是因為日本政府考量到當初昭和元年是從12月25日開始,只有短短的一個星期而已,這樣子實在太奇怪了。不過昭和天皇撐到了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過世後,日本政府為了不讓日期記載方式發生混亂,決定在昭和天皇過世的翌日才開始實施新元號。
明治改大正、大正改昭和、昭和改平成,全部是因為天皇過世。當時因為要顧慮重病的天皇以及社會觀感,所以改元議題只能在檯面下討論。然後形式上要等天皇過世後才能開會決定新元號。由於元號是時間的定義之一,而元號的切換時間又受到不確定的生死時間影響,這對重視精確時間的現代社會而言是相當大負擔。過去改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日本社會必須面對天皇過世的悲傷,社會在迎接新時代時,氣氛會受到壓抑。
由於2019年的改元的原因是年邁的天皇讓位,改元過程不用受制於無法預測的生死問題,所以日本政府可以事前向社會公布時間表、在天皇交替之前先公布新元號,讓社會有時間去對應元號切換。過去的改元是因為天皇過世後的手續,新元號時是由新天皇簽名蓋章後公布,不過2019年的新元號發表時,天皇雖然年邁,但是依然在位,所以新元號是由還沒讓位的天皇簽名蓋章後公布。對日本政府而言,這些都是新的經驗。和過去三次改元相比,2019年的改元方式由於可以讓社會早一步準備,所以可以減少改元對現代社會的衝擊,日本社會也不用面對天皇生死的敏感問題,所以日本民眾可以用快樂期待的心情迎接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