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東京馬拉松賽後回顧

今年跑完京都馬拉松後,隔了一週我又跑了東京馬拉松。

三年前我也做過相同的事,而且當時東京跑得比京都好。

這次京都賽後三天左右,我的雙腿肌肉就不再酸痛,但是左腳背還是有疼痛的症狀。由於左腳背的疼痛,所以兩場馬拉松之間我沒有練跑。我的主要運動就是上下班時走五十分鐘的路。

東京馬拉松在這幾年的入場安檢變得嚴苛。狀況如下:
2013年,只要有號碼布就能進場。
2014年,受前一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影響,大會開始檢查跑者的攜帶物品。
2015年,禁止跑者攜帶雨傘及瓶罐類飲料入場。非瓶罐類飲料只能帶小包裝,總量不能超過400cc。入場時要過金屬安檢門。由於這一年比賽當天的早上有下雨,很多跑者不得不撐著傘到會場。結果這些跑者在安檢門外被迫丟棄自己的雨傘。
2016年,由於2015年不准帶傘的措施罔顧人性、安全理念本末倒置,可能會害成千上萬名參賽者感冒,所以這一年大會容許跑者帶折疊傘入場(長傘不可)。非瓶罐類小包裝飲料的總量開放到500cc。大會也容許跑者攜帶小容量的鎮痛或冷卻噴劑。
2017年,除了延續2016年的安檢措施外,這一年跑者報到時會被裝上印有安全條碼的手環。比賽當天入場時要掃描手環上的條碼。而且規定要戴到完賽(如果是星期四報到,手環就要連戴三天)。
2018年,延續2017年的安檢措施。

這次2018年的大會有新的寄物方案。不向大會寄放行李的跑者在完賽後可以領到一件簡易的防寒塑膠風衣。發放防寒塑膠風衣本身不是新創意。我的友人在10年前跑完東京馬拉松時,就領過類似的東西,而且當時是人人都有。這次大會是讓完賽風衣有條件重新復活,只發給不寄物的完賽者。

對我來說,從東京馬拉松的終點回家的感覺就像平常到皇居練跑完畢回家一樣,是我熟悉的路線,所以我選了不寄放行李的方案。我自己也在京都馬拉松確立了精簡比賽裝備的方法。

◆◆◆

比賽當天,我起床後給了自己半小時用餐及一小時整裝的時間,然後就出發前往會場。


京王廣場飯店附近。已經有一堆人聚在會場入口外。

起初我很擔心要花很多時間排隊過安檢門。不過我到無寄物組跑者的安檢門行列時,才發現無寄物組是最順暢的一組。擠在這裡的人大多是搞不清楚狀況走錯路的人。過了安檢門後,就是零食和廁所時間。然後到指定區域等起跑。

這次東京馬拉松的路線是2017年開始實施的新路線。這個新路線刪掉了皇居北面和東面,以及佃大橋到台場的區間。然後加了神保町、神田、日本橋、藏前、兩國、清澄通、丸之內等。新路線的景點比舊路線多,更能凸顯東京的特色。另外,新路線的起伏比舊路線少,少了佃大橋到台場的孤獨區間會讓大會更熱鬧。

我自己當然很期待跑這個新路線。不過我有留意到隅田川東岸的清澄通一帶除了江戶東京博物館和富岡八幡宮以外,也就只是普通的現代都市幹線道路而已。日本的現代都市幹線道路的特色就是「單調」。這段路要怎麼跑得快樂,是我這次馬拉松的一大課題。

起跑後,從新宿到飯田橋一路都是下坡,跑得還算輕鬆。神保町、神田、日本橋、淺草橋、淺草、藏前、兩國都是我熟悉的地方,所以跑得很快樂。到了兩國以南的清澄通,路線真的就變單調了。一直到門前仲町的富岡八幡宮一帶,氣氛才變得有趣一點。


富岡八幡宮。富岡八幡宮是東京下町的著名神社,也是東京馬拉松新路線的重要景點。去年12月這裡發生神官姐弟爭奪利權的家族殺人血案醜聞。雖說是醜聞,但是這赤裸裸地反映出大眾生活中大家都見識過但卻不敢講出來的寫實面。這反而增添了富岡八幡宮的庶民性格。

過了中間點後,我的兩個小腿的腓腸肌開始出現抽筋徵兆。然後我就覺得路面越來越硬,跑起來越來越不舒服。這可能是小腿的肌肉出問題,影響到跑步姿勢的結果。接下來,我的右腳的腳底也出現了抽筋徵兆。雖然我的呼吸、心跳完全沒有問題,關節也沒有疲勞的感覺,但是肌肉卻出狀況了。

我每次比賽都會隨身攜帶補充能量炮兒膠。這次為了保險,我還特別多帶了好幾顆補充鹽分的口含錠。而且這些補給品全部都在中間點之前確實攝取。另外,我在每個供水站也都有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是這些措施還是防不了抽筋。而且這是我跑馬拉松以來最早出狀況的一次。這可能是京都馬拉松的疲勞沒有完全消除,外加天氣太冷,我的跑速無法讓自己的雙腿變暖所致。

這次賽前,我當然希望能跑得比一週前的京都馬拉松好,但是我也有告戒自己,自己的左腳背發炎,萬一有狀況,絕對不能勉強自己。結果狀況不是出在左腳背,而是兩個小腿和右腳底。

跑到23k左右,由於狀況實在不妙,我就捨棄了「全程一定要用跑的」的自尊,走了一下。這一走,讓我體驗到了馬拉松賽中在不得已的狀況下走路前進的跑者的心境。我走不到一分鐘,又重新跑了起來。因為我發現用走的完全不會讓自己變舒服,痛苦幾乎沒有任何變化。我感受不到任何休息的效果,反而是重新起跑時非常辛苦。

走路不但沒有改善我的狀況,走下去反而會讓我怯懦、讓我想放棄比賽。這樣的感覺非常恐怖。恐怕很多不得已而走路前進的跑者的內心都有這種矛盾與掙扎。這就是我以前不知道的「走路背後的真相」。


橫網町公園前。大會的收容車已經到達對面的賽道。對後段的跑者來說,收容車就像恐怖的外星人飛碟,會把跑者吸走。跑在賽道最後的人非常零星,這些跑者都在努力和自己的極限交戰,不讓自己被吸走。我附近的跑者當中有人大聲鼓勵對面賽道的跑者。我雖然也想出聲鼓勵,但是我自己的狀況相當糟,所有的力氣都要用來控制自己的步伐,所以只能在心裡頭期待對面的跑者能逃過收容車的追捕。

回到隅田川西岸地區後,我繼續和雙腿的狀況交戰。真的受不了時,就走幾步路。走路的目的是為了防止雙腿完全爆掉、抽筋到無法動彈。但是走路會拉長我的比賽時間,而且只能讓我的雙腿「暫時不會完全爆掉」。並不會改變雙腿處於危險邊緣的事實。而且一但用走的,我就要面對重新起跑時的痛苦。

撐過了30k,到了日比谷通和晴海通的路口,我的心情才稍微開朗。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常常練跑的地方,而且之後都是我熟悉的路線。不過我的雙腿依然還是在危險邊緣。在日比谷通,我曾經試著停下來拉筋,不過拉筋的效果幾乎等於零。結果我還是只能儘量放鬆慢慢跑,設法和疼痛共存。真的受不了時,才走幾步路,來避免雙腿完全爆掉。

在20k到30k之間,我心裡頭多少有點難過。因為我的雙腿太早出狀況,我確定這場馬拉松無法跑得好了。不過在30k之後的品川折返賽道上,我漸漸想開了。雖然這次跑得並不好,但是這個不順利的過程讓我有機會想像其他苦戰中的跑者的心境,也可以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路跑的意義。我會羨慕那些跑進sub5、sub4、sub3的跑者,但是我自己也可能是被別人羨慕的對象。因為我比一般日本人容易參加東京馬拉松。另外,那些拼命想擺脫收容車追捕的跑者也會很羨慕像我這種有能力在時間內完賽的人。如果這次我跑得太順利,我可能就沒有沒有機會思考這些狀況,我甚至可能會迷失在虛幻的自我滿足中。

回程通過增上寺後,我就一直望著遠方的日比谷公園,一步一步慢跑前進。到了最後的丸之內仲通,道路兩旁站滿了熱情的加油群眾,這是東京馬拉松舊路線終點附近不可能出現的景象。在熱情的加油聲中,我的雙腿變得比較不痛了。這些加油聲顯然比走路、休息、拉筋的止痛效果好多了。

最後我在大會時間5:28:17通過終點。

這一天的天氣非常冷。我的身體雖然沒有失溫,但是雙腿一直熱不起來。無寄物組的人完賽後雖然可以領防寒風衣,但是我還是會擔心風衣的防寒效果不足。不過實際開始領完賽物品時,我才發現自己多慮了。這次大會對無寄物組的跑者相當貼心。無寄物組在領風衣之前,會先領一件刷毛的防寒外套。這個刷毛外套真的是全身濕透的無寄物跑者的救星。脖子上圍著紀念浴巾,再穿上刷毛外套,外面再加一件防寒塑膠風衣。保暖效果相當好。


東京馬拉松的刷毛外套和防寒塑膠風衣。這兩樣東西雖然不算精美,但是對我而言有特別的意義。

這一天,我從終點會場搭地鐵回家的感覺,真的就像是皇居練跑完後回家一樣,有一種說不出的安心感。42.195k的艱苦過程完全被完賽的快樂掩蓋掉了。

回家途中,我到我家附近的越南三明治店買了兩客三明治,當作這一天慰勞自己的特別獎品。

◆◆◆

我在跑京都馬拉松的時候,GPS錶(GARMIN fenix 5)的計測出了問題。所以跑完京都後我就把手錶重設成出廠時的狀態。這次跑東京時,GPS錶的計測誤差比京都還大。讓我相當失望。由於日本網站的GPS錶的資訊幾乎全部是垃圾,所以我只能去找英語圈的討論網站。看了一些英語圈的討論,發現有不少使用fenix 5的跑者懷疑手錶可能有先天的瑕疵。例如跑步經過橋下時,手錶測到的數值會發生異常。這種問題我也遇到過。

這幾個月,我在東京散步時,也發現fenix 5在高樓群中的測位能力並不好。這兩次馬拉松,我的GPS錶測到的距離都超過44公里。其實國外也有人在比賽時,發現fenix 5測到的距離遠超過比賽里程。

fenix 5的功能很多,是不錯的訓練輔助工具。但是在馬拉松實戰中,測位能力不佳是非常致命的弱點。因為里程、配速全部沒有參考價值。由於兩次馬拉松的樣本太少,所以無法看出問題在哪裡。或許是我設的「每秒記錄」太敏感,稍微一動就列入計算,造成誤差過大,也可能真的是產品先天的問題。下次跑馬拉松時,或許要試一下「聰明記錄」,甚至該試一下GPS+GLONASS。

◆◆◆

馬拉松大會有快樂的部分,當然也有讓人失望的部分。這次東京馬拉松讓人失望的部分是跑者禮節和一直沒有改善的外語標示問題。

跑者禮節問題:

我這次的起跑區在J區,是馬路上列隊的最後一區(後面還有兩區要在公園裡面等前面的列隊騰出空間後才能到馬路上)。等待起跑的感覺非常高興,不過起跑槍聲響起後,得到的卻是失望。因為列隊前進的速度非常慢。

從我排隊的地方到起跑線大約500公尺。起跑時,就算大家用超慢的跑步速度前進,也花不了10分鐘。我用平常的走路速度走1公里也不過13分而已。但是我到起跑線時已經過了17分39秒。列隊龜速前進,是因為有一堆人在起跑線之前不前進,慢慢拍照,擋住了後面的人。

我跑2012年的東京馬拉松時,大家在槍響後都是用小跑步前進,列隊前進得非常順。當時我只損失了10分37秒。而且這還包含我去排隊上廁所的時間。不過從2013年開始,列隊起跑時的速度就變得異常地慢。原因是很多人不想跑。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人為什麼不想跑。

我這次留意到這個問題,是因為今年我的京都馬拉松的起跑區也相當後段,但是花不到10分鐘就通過起跑線了。京都馬拉松的跑者只有東京的一半,但是起跑區的賽道寬度還不到東京的一半。如果東京馬拉松的跑者像京都馬拉松那麼守秩序的話,大概不到15分鐘所有的跑者都能通過起跑線。

事實上,有問題的不只是後段的跑者。日本的跑步網站上有B區的跑者也在抱怨起跑時被一堆停下來照相的跑者擋住了。這反映了最近幾年東京馬拉松跑者禮節的問題。


起跑線風景的照片。在日本,只有非常幸運的人才有機會跑東京馬拉松,大家把握機會拍照留念是情有可原。但是起跑線風景可以邊跑邊照,根本不用停下來。特別是前段跑者的身手靈活,更不需要停下來拍照。

除了起跑線的跑者禮節問題以外,大會的前幾個照相點附近,也有一些跑者突然停下來擺姿勢霸佔鏡頭。由於前幾個照相點是位在還沒跑開的密集區,所以一有人突然停下來,會讓後方「連環撞」。這次我也有遇到這個問題。

外語標示問題:

從2013年到2018年,東京馬拉松的外籍參賽者中最大的族群一直都是傳統漢字圈出身的人。不過東京馬拉松在準備外語資訊時,並沒有顧慮外籍參賽者的需求,就只是照著以前日本的外語標示慣例,形式上地設了日文、英文、中國字、韓文四種標示而已。

傳統漢字圈的跑者是最大族群,但是大會就是無視這個族群。今年泰國和印尼的跑者比韓國跑者多,但是大會也無視泰國和印尼的跑者的需求。這次東京馬拉松的主辦單位在開賽前的致詞還提到「東京馬拉松不是日本的馬拉松,而是世界的馬拉松」。這句話和東京馬拉松的外語標示相對照,無疑是一大諷刺。這凸顯了東京馬拉松主辦單位的傲慢與怠惰。


2018年東京馬拉松主要外籍參賽者人數。今年的最大外籍參賽族群依然是來自台灣的跑者。而且連續六年都是最大的外籍族群。中國的跑者也不少,和台灣相差不多。但是就文字文化圈來看,台灣加香港的傳統漢字圈的跑者明顯多於使用「中國字」的跑者。如果要針對外籍參賽者製作外語標示的話,需求度的排行應該是:英文>傳統漢字>中國字>泰文>印尼文>韓文。

 
2018年東京馬拉松外語版參賽者通知(左)、EXPO選手報到入口標示(右)。

從上面兩張照片可以看出東京馬拉松的主辦單位沒有顧慮外籍參賽者實際的外語需求,就只是比照「日本以前的慣例」,形式上地提供日文、英文、中國字、韓文四種資訊而已。這個自稱「世界的馬拉松」的大會主辦單位的視野顯然還停留在「日本以前的慣例」。

 
2018年京都馬拉松選手報到入口標示(左)、報到會場用的號碼布說明資訊(右)。

京都馬拉松也有不少外籍跑者。當然也有不少台灣和香港的跑者。從上面兩張照片可以看出京都馬拉松有研究過外籍參者的文字需求。他們知道台灣和香港的跑者非常多,所以從跑者報道的入口到會場內都有提供傳統漢字的標示。到京都觀光的韓國人並不少,但是京都馬拉松的韓文需求並不大,所以沒有使用韓文標示。這表示京都馬拉松是用務實的角度營運。


2018年東京馬拉松終點之後的動線標示。標示上用的外語當然沒有顧慮到最大的外籍跑者族群,也沒有照顧到比韓國跑者多的泰國和印尼的跑者。這就是自稱「世界的馬拉松」的主辦單位的世界觀。

台灣跑者不但是東京馬拉松的外籍參賽者中的最大族群,就連這次東京馬拉松的前日祭,台灣的交通部觀光局也有捧場參展。而且還是參展團體中唯一一個官方級的組織,就連台灣的駐日代表也有到場,算是相當捧東京馬拉松的場。不過非常可惜,東京馬拉松在製作外語標示時,並沒有顧慮外籍跑者的實際需求,對最大族群的台灣跑者並不友善。不知道在前日祭參展的交通部觀光局是否有看到這個問題。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