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共場所的華文標示及旅遊資訊的現實

去年和前年,我寫了幾篇關於日本公共場所華文標示用字問題的文章。文章發表後,網路上有人認為,日本很多地方的華文標示或資訊只有簡體字,是因為到日本玩的中國觀光客非常多,這是無可奈何的必然結果。

到日本旅遊的中國觀光客多到什麼程度,可以從最近十幾年間日本政府觀光局的統計看出端倪。

日本政府觀光局從2004年開始實施比較精確的入境觀光客人數統計。從統計開始到2017年為止,日本的主要外國觀光客族群變化如下:

訪日主要外國觀光客人數(2004年~2017年)

訪日主要外國觀光客比率(2004年~2017年)

上面兩張圖列出了2004年~2017年到日本觀光的台灣、香港、韓國、中國的遊客人數及比率變化。到日本觀光的外國遊客當然不只是來自這些個地方,不過目前台、港、韓、中是日本入境觀光的主要四個族群。

日本政府當初開始統計入境觀光客人數時,最大的兩個觀光客族群是台灣人和韓國人。一直到2013年為止,台灣人和韓國人佔了日本入境觀光客的半數以上。中國觀光客在2004年當時,不能說少,但是無法和台灣、香港、韓國的人數相比。中國觀光客是在2009年才明顯超越香港。但是從總人口來看,在2009年之前, 大部分中國民眾很少有到日本觀光的機會。到日本玩的中國遊客是到2015年才超越了台灣和韓國,但是在2017年又被韓國超過了。從圖中也可以得知,中國觀光客雖然有增加,但是台灣、香港、韓國的遊客也一樣在增加。

到日本玩的中國觀光客的確很多,但是沒有多到特別突出的程度。如果日本是依照觀光客多寡來整備外語資訊,那麼以前日本公共場所的華文觀光資訊應該是用台灣和香港的傳統漢字。因為以前赴日觀光的最大華文族群是來自傳統漢字圈。不過現實並不是這樣。我在2000年代前半在日本看到的公共場所的華文標示或觀光資訊,大多只有簡體字。當時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札幌車站一帶的華文標示,因為那裡用的不是簡體字,而是當時比較少見的傳統漢字。顯然當時北海道已經有研究入境觀光客的族群與需求。

現在到日本玩的中國觀光客雖然比台灣人多,不過從文字圈的觀光客人數來看,簡體字的實質需求未必大於傳統漢字。

訪日主要外國觀光客人數(文字圈別)(2004年~2017年)

訪日主要外國觀光客比率(文字圈別)(2004年~2017年)

從上面的圖可以得知,即使是最近的2017年,赴日觀光的外國遊客中,傳統漢字圈的遊客還是多於簡體字圈的遊客。

訪日主要外國觀光客人數(2017/1~2018/5)

從最近十幾個月間的詳細的數據變化可以得知簡體字圈的中國遊客並沒有明顯多於傳統漢字圈的台港遊客。到日本玩的中國遊客的確很多,但是沒有多到要讓日本獨厚簡體字,忽略傳統漢字。如果簡體字圈的遊客人數多到不該輕忽,那麼傳統漢字圈的遊客也不該輕忽。因為到2017年為止,到日本觀光的傳統漢字圈遊客一直比簡體字圈遊客多。網路上的「因為中國觀光客特別多,所以日本的簡體字資訊比較多」的說法顯然並非事實。

今後到日本玩的中國遊客當然還是可能增加,但是台灣、香港的遊客也可能增加,其他國家的遊客也都可能增加。雖然到日本觀光的外國人變多了,不過目前日本的住宿設施已經接近飽和。所以今後就算外國觀光客增加,比率上發生劇變的可能性不高。

◆◆◆

我的工作之一是在東京的某個門戶地區的觀光服務檯提供遊客觀光資訊。就實際的現場經驗來看,目前來觀光服務檯問問題的台灣人和香港人大約是中國人的三到四倍。如果把範圍縮小到「索取觀光資料的人」的話,台灣人和香港人大約是中國人的十倍。中國人到觀光服務台大多不是索取觀光資料,而是問去機場要到哪裡搭車。

到日本玩的中國觀光客並不少,但是實際上利用日本當地的觀光服務檯的中國人並不多。這是因為目前中國遊客大多還是參加旅行團,一出機場就被遊覽車接走了。自由行的中國遊客則有「專業的同胞」到機場個別接應。旅行團的遊客的行動是由旅行團控制,自由行的遊客則是由當地「專業的同胞」專人照料,甚至還有專車接送、專人導覽。雖然他們是到日本旅遊,但是不論是跟團或自由行,大多還是在自己的同胞圈子內。只有少數不依賴同胞的人,才會來觀光服務檯要資料。結果日本公共場所整備的簡體字資訊對大部分的中國遊客並沒有發揮功能。

相較之下,台灣和香港的自由行遊客真的是自由行。很多人已經到日本旅遊多次,想要深入探索日本,所以會在日本當地蒐集資訊。所以我在職場遇到的索取觀光資料的台灣人和香港人遠多於中國人。

不過遺憾的是,我的職場的主要外語觀光地圖中,華文地圖只有簡體字版的而已。每次有台灣或香港遊客向我索取華文觀光地圖時,我心裡頭都會帶著歉意。

我自己曾經寫過意見書給我的觀光服務檯的營運主管單位,到目前為止一共寫過三次,每次都是開會時面對面提出,而且還特別花時間解說。我的意見書寫得相當小心嚴謹,引用的數據也很明確,所以上面的觀光行政主管也沒有能力反駁。幾個月之前,有職員告訴我,傳統漢字版的觀光資料有在著手製作。不過到我寫這篇文章的現在,還沒有接到任何後續的消息。

主管單位當初沒有製作傳統漢字版的觀光地圖,原因就是知識不足。上面的主管人員是在我提出意見書之後,才驚覺世界上的漢字除了日本漢字和中國漢字以外,還有傳統漢字。在我提出意見書之前,他們真的以為台灣和香港的遊客看到日本準備的簡體字資訊會覺得非常溫馨。這就是現實中的日本觀光行政人員的文化知識。他們只製作簡體字版觀光地圖,並不是因為中國觀光客多,而是沒有研究實際的現狀,就只是「憑直覺」做事。如此而已。

我在觀光服務檯工作時,也看過多次東京都的觀光調查人員來找遊客填寫問卷,蒐集遊客的意見感想。東京都在做觀光問卷調查時,有確實準備兩種華文版本的問卷,這一點讓我有點欣慰。不過調查人員都是打工的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兩種文字版本的問卷要怎麼區別使用。我也看過很混的調查人員,明明有很多機會找遊客填問卷,但是就是不主動上前招呼,只是發呆看著遊客一個一個走過去,結果一整天的業績掛零(同一天,來觀光服務檯問問題的遊客超過百人)。

其實,我在日本遇到的多數日本人都沒有關於鄰近國家的文化知識。這種事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很早以前就是這樣。日本的時事解說專家池上彰就曾經在著書中感歎,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很多日本人不知道為什麼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不好,就連很多日本媒體記者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

我自己遇過一名日本某大報紙的退休記者,這位記者曾經在報紙上連載過漢字專題報導,走訪過中國、台灣,而且報導的篇幅還相當大。不過實際一談,我發現對方沒有國際關係以及文化的基本知識。真正的現實就只是去國外照幾張照片,然後用一知半解的知識寫專題而已。那位退休記者本來想向我表達日本人對漢字的熱情,不過談到最後,他發現自己講的很多事情都充滿矛盾。那位退休記者顯然是誤把自己的願望當成了事實。

日本很多地方的公共設施沒有整備台灣和香港使用的傳統漢字,就只是因為日本人的知識不足,不了解自己的鄰近國家的現狀,而且以為世界上的漢字只有日本漢字和簡體字兩種而已。即使是學過中文的日本人也可能不知道世界上的漢字種類和國際關係的問題。因為他們在學中文時,他們的中文老師不會告訴他們華文的文字不只一種。這些中文老師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也可能是有知識但是卻不想講。

我在日本也曾經遇過旅行社的人員在服務台灣遊客時,用「早上好」打招呼。他們的中文老師可能也沒有告訴他們:「早上好」只適用於中國。

在過去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在日本教中文的人可能也不知道漢字圈觀光客最大的文字需求不是簡體字,而是傳統漢字。日本的翻譯、廣告業者恐怕也不知道這些事實。結果公家單位和民間業者在知識不足下,忽略了真正的需求,糊裡糊塗地隨便製作了簡體字公共標示或觀光資訊,造就了現在日本公共場所的華文標示及旅遊資訊的問題現狀。這種文字文化問題,如果當事者自己不努力發聲,日本人可能會「憑直覺」把台灣和香港直接歸類為簡體字文化圈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