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與論語

有不少日本人喜歡「漢文」。日本人聽到「漢文」這個詞時,直覺上會聯想到漢詩和論語。漢詩是指李白、杜甫、蘇東坡等古代著名詩人的詩。論語就是論語,不用多解釋。由於日本學校的國語課都會教學生漢詩和論語,所以一般日本人多少對漢詩和論語有點概念。

漢詩和論語並不是日本的作品,不過日本人有把這些作品譯成日語。一般日本人在朗讀漢詩和論語時,並不是讀原文,而是讀翻譯的日文(課本還是會列出原文)。這些作品翻成日文後,當然就失去了原文的鏗鏘特性。不過日本人在朗讀這些古典詩詞名言時,還是會覺得很美、很有意境。而且他們覺得學唐詩和論語可以修身養性。特別是論語是思想著作,長期以來對日本人的道德觀、社會觀、政治觀的影響相當大。

日本有不少地方有紀念孔子的設施。例如東京的湯島聖堂、長崎的孔子廟等。十九世紀的日本首相山縣有朋的名字顯然有受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段論語名言的影響。有些辦學的日本人受到論語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影響,於是就把學校名稱叫作「學習院」、「學習館」、「時習館」等。另外,日本的大型書店三省堂的名稱,也是來自論語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從這裡都不難看出孔子和論語對日本的影響。

◆◆◆

幾個月前,我住的地方的社區大學開了論語課,我心血來潮去報名參加。結果我是這門課唯一的外國人。

我去報名論語課,主要目的不是想從論語中學到什麼,而是想親眼見識一下日本人學論語的樣子。

論語課是開在週末,去聽課的大多是一些老先生老太太。從他們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他們真的非常喜歡漢文,因為他們有自己去買參考書來讀。而且這些老先生老太太上課還會呼朋引伴、幫朋友佔位子。說實在,幫朋友佔位子的行為有點自私,不符論語的道德觀。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這些人年紀已經這麼大,還有這麼高的學習意願,而且還能結交一同學習知識的朋友,真的相當不容易。

論語課的教材是老師整理的講義。包括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論語名言節錄。理論知識主要是一些介紹時代背景的資料,論語名言節錄則是原文和日譯的對照。

在日本,日常環境中看得到的中文資訊大多是簡體字。我上的論語課的兩名老師都是曾經留學中國,然後在日本的大學教課的學者。不過他們準備的講義中的漢文原文卻是不折不扣的傳統漢字。這一點讓我相當高興。

老師上課的方式,就是先用日語把論語的名言(日文的翻譯文)朗讀一次,然後要全班跟著一起複誦,再來就是解釋句子的意思。最後再讓全班跟著一起朗讀一次。氣氛就像是華人教小朋友背唐詩一樣。

由於老師曾經到中國留學過,所以在課堂上有表演「用中文朗讀論語原文」。雖然教室裡的老先生和老太太不懂中文,不過大家聽得非常滿意。

◆◆◆

在台灣,國中高中的國文古文教育非常教條死板,文章只能有一種解釋,而且不容懷疑,甚至還逼學生死背書。所以有不少學生對古文教育反感。由於我自己也對這種教育方式反感,所以我高中的時候把論語全部放棄了。

我上了大學之後,因為對「思想」領域感興趣,所以大一國文選了蔡振豐老師的「儒道思想概說」。這門課不用背書,只學觀念,讓我學會了初步的思考事理的方法,也改變了我對古文的印象。我到日本後,曾經偶然遇過喜歡漢學的日本人想和我聊儒家和道家思想,還好當年在大學有學到一點東西,所以我可以和日本人聊得很愉快。

這次我在日本上的論語課,也算是另一種有趣的文化體驗。老師讓大家從論語的名言內容想像孔子的時代背景可能的樣子,也有為詞句留下開放自由的解釋空間。當講到孔子生氣的論語內容時,老師也完全不避諱地把情緒失控的孔子和現在日本社會中的「暴走老人」相比擬。這門課並不是把論語當成不容懷疑的教條鐵律,而是透過論語讓大家學習思考歷史、思考人生。

來聽論語課的老先生老太太們雖然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而且他們年輕時也都學過論語,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自滿。他們在上論語課時還是一樣積極學習、勤抄筆記。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對我而言是相當大的刺激。

這門論語課的最後一堂,有上到鄉黨的「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我以前在高中時代讀到這段話時,只覺得好笑。不過這次的論語課讓我驚覺到我自己也是「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的人。因為我在日本吃回轉壽司時,就是這種態度。其實一般日本人在吃壽司時,也是「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日本的壽司以及其他餐飲業界恐怕都認為「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是理所當然的飲食文化。這也算是論語精神在日本的另類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