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產品的品質與技術

很多台灣人對日本商品的印象是品質好、精巧、技術先進。

如果要問「為什麼日本能這樣」的話,不會有單純的答案。因為這種事不是由單純的因素造成。而且世界上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先進的技術,也不是只有日本的產品的品質好。只是過去幾十年間在台灣流通的各種商品當中,日本的商品的能見度比較高,而且比其他商品出色,所以台灣人才會對日本的商品留下印象。

其實在20世紀前半,歐美國家對日本工業製品的印象是粗製濫造,而且有很多仿造品。不過由於日本還是有一定的工業力,所以可以自己開發輕巧靈活而且飛得遠的零式艦上戰鬥機,也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只是日本的工廠設備不如歐美國家,無法大量生產。日美開戰時,日本買不到新的工廠設備,結果零式艦上戰鬥機的零件大多是在克難的環境下用手工打造。

日本能用手工打造飛機零件,是因為日本有不少工匠。日本的工匠是日本傳統製造業的人才。日本古代的土木建設到生活雜貨等,都是由工匠製作。日本的博物館裡面展示的古代精緻工藝品則是頂級工匠的傑作。雖然日本的工匠有能力打造飛機零件,不過當時的工業規格觀念還不普及,而且手工作業的精度差,所以零件往往加了工匠之間的現場調整要素。結果只有同一工廠的零件才組合得起來,不同工廠的零件無法互換。所以產量和品質無法和模組化生產的美國對抗。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佔領日本。由於美國本土離日本很遠,所以美軍就考慮直接從日本調達軍品的零件。不過美軍發現日本製的真空管品質非常差,不堪使用,於是就把品質管理的技術傳授給日本的電機產業。結果日本製的真空管壽命達到原來的10倍以上。之後,美國又協助日本整備了工業規格、專利、商標等制度。

韓戰爆發後,日本成為美國的重要後勤工廠。由於打仗需要大量被服,所以日本的纖維產業就接到大量訂單。打仗需要油桶、鐵軌、鋼條,所以鋼鐵業也接到大量訂單。軍用車輛和飛機需要維修,所以機械工業也接到大量訂單。但是由於日本的工業品質差,所以美國就派人支援日本的工廠。結果日本的工廠就得到美國的新技術,生產品質也有改善。

日本製商品的品質並不是在短期間內整體發生劇變,而是各個業界自己一步一步改善自己的技術品質以及工作的態度。

日本在做出擁有自己風格的商品之前,大多是模仿歐美品牌。20世紀前半日本粗製濫造的商品中,就不乏外觀、包裝設計和歐美品牌相似的商品。戰後日本生產的真空管收音機設計樣式也可以看到美國品牌的「影子」。不過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日本才會模仿。1950年代後半索尼開發的迷你電晶體收音機在歐美大賣,結果索尼的收音機就變成歐美業者模仿的對象。不過要注意的是,索尼的收音機在當時算是日本產品的特例。

日本製產品大約在1970年代左右才漸漸受到歐美肯定。1970年代日本的彩色電視機在美國大賣。另外,當時發生了石油危機,造成油價上漲,所以不少美國人開始改開省油的日本車。美國人願意用日本的電視機,願意開日本車,實質上就是認同了日本製商品的品質。不過日本製商品在美國大賣造成了美國產業受創,也造成日美關係惡化。所以日美關係並沒有那麼融洽。

同樣在1970年代,日本轉型成消費社會,一般民眾開始願意花錢買品質好的東西。這也會刺激企業改善商品品質。所以日本的電器、汽車以外的商品品質也變好了。日本製的商品品質變好,就有台灣人把日本製的商品引進台灣。1980年代之後,日本的家電、電子產品、化妝品、手錶、照相機、文具、玩具、零食、娛樂作品進入台灣民眾的生活周遭。讓台灣民眾對日本製商品的品質和技術力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進步的印象再加上日本的股價在1980年代後半暴漲的印象,讓不少人以為日本的品牌無敵。

日本製的商品品質的確不差,而且日本真的擁有很多先進的技術,但是別的國家也有能力生產品質好的商品,別的國家也有自己的技術。所以品質和技術不會讓日本製商品在市場上無敵。

以電子產業為例的話,日本的電子產業在1980年代後半達到世界頂峰。1980年代後半到1990年代前半,全世界半導體業者銷售量前10名當中,日本企業就佔了5~6家。日本製的半導體的品質真的非常好,而且日本的業者有很多別人沒有的先進技術。

不過到了1990年代後半,日本業者的世界半導體市場佔有率排行就開始往下掉。因為1990年代後半個人電腦開始普及,日本的業者沒有設想到個人電腦的需求。

日本製的晶片可以保用20年,這是因為日本的汽車業界對車用半導體的品質要求非常高。不過個人電腦沒有必要用到那麼高品質的晶片,而且當時個人電腦的的零件推陳出新非常快,零件不需要用20年。日本能製造保用20年的晶片,就是因為業者的技術力高。不過高品質晶片的製作程序比一般晶片複雜,而且需要很多高科技的生產設備,所以日本製的晶片的成本高、價格貴。高品質的晶片用在個人電腦,不會讓電腦的效能突飛猛進,所以消費者沒有動機買日本製的晶片,這就是日本的半導體業界就走向下坡的原因之一。

之後,NEC、日立、三菱共同成立了DRAM公司Elpida(爾必達)和半導體公司Renesas(瑞薩電子)。看似日本高科技業者聯手成立強力的夢幻團隊,實際上每家公司的技術不同,員工的觀念落差也很大,結果技術沒有整合,市場佔有率越來越低。NEC、日立、三菱當然還是擁有其他企業沒有的先進技術。但是世界上並不是只有日本才有先進的技術。由於日本長期以來沒有開發低成本的生產技術,所以半導體市場的競爭力就比較弱。如果再遇上日元升值,日本的業者的競爭力就會更弱。

類似的失敗也發生在日本的電視機產業。日本的電視機業者擁有很多先進的技術,這些業者花很多心思用這些技術生產超高畫質的電視機。然而電視媒體本身在走下坡,電視機對老一輩的人可能重要的娛樂用品,但是對新一代的人而言沒什麼魅力。很多網路上的影片比電視公司製作的節目有趣,網路上的資訊量遠比電視提供的知識多。特別是日本近幾年電視節目的水準嚴重劣化,只剩新聞還有一點觀賞價值。如果只剩下新聞能看的話,民眾就沒有動機去花大錢買超高畫質的電視機。日本的電子電器業界凋零,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把自己的技術和新一代的消費需求結合。

日本的汽車產業的運氣比較好,業界一直有開發出符合新一代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不過這並不代表汽車業界非常安穩。近幾年AI產業開始把手伸向汽車產業,把AI技術應用到汽車上。由於AI產業的思考不會受到汽車產業過去的經驗束縛,所以有可能發現新的市場概念。這對傳統的汽車產業是一大威脅。如果汽車產業今後無法把自己的技術和消費需求結合的話,也有可能走向日本電子電器產業的凋零之路。

2016年,台灣的鴻海收購日本的夏普。這個收購案中,夏普就是擁有高度技術,但是無法在市場上生存的例子。由於日本國內的支援方案看不到未來,所以夏普才會讓外國企業支援。

在夏普收購案成立的一個月之前,日經新聞曾經向讀者做過調查,超過半數的人覺得這個收購案是好事。有些人期待這個收購案可以為日本企業注入新血、新觀念。有些人則認為企業間的併購在自由市場經濟中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個收購案的話,夏普的營運狀況可能會更糟,然後可能會裁掉一堆核心技術人員。這些失業的技術人員為了謀生,就會帶著在夏普學到的技術去其他企業,甚至其他國家。這就是真的技術流失。如果夏普得到適切支援的話,可以減少技術流出的機率,還有機會把技術發揚光大。

日經新聞讀者的意見並不代表日本民眾的普遍意見,不過會刻意花錢購讀日經新聞的人大多是真的關心日本經濟動態的民眾。

至於台灣部分媒體去撿日本Yahoo新聞的留言,不去分析Yahoo新聞留言在日本社會的意義,就直接把留言當成日本人的感受。這種撿材料的方法完全反映了這些媒體的視野。

日本的電子電器產業如果要復活,必須開發出符合消費需求的商品。不過這並不容易。因為這個時代越來越複雜,而且變化越來越快。即使是走在世界頂端的業者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的路。成功的業者就只是偶然走對路,失敗的業者也只是偶然沒有走對路而已。現在成功的業者也不敢保證自己在幾年後仍然能繼續走對路。真正的現實是大家都過得戰戰兢兢。即使擁有強大技術和高品質生產能力的企業也不例外。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