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都市景觀

在台灣,關心都市景觀的民眾可能會對台灣的市容不滿。因為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周遭會看到很多「異常現象」。

舉例來說,很多民眾的住家附近的路旁停滿了汽機車。結果本來還算寬敞的巷道實際能通行的空間就只剩原來的一半甚至1/3。另外,台灣很多樓房充斥違建,不但有安全問題,也會破壞景觀。這些「異常現象」大約在1980年代後半越來越明顯。台灣原本的市容景觀就是被這些汽機車和違建埋沒了將近三十年。

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人,可能覺得日本的市容景觀清潔漂亮。

其實,日本的街景並沒有特別華麗。日本大部分的街道房舍都是戰後的建設產物。戰後日本的高樓大多是現代主義建築。具體而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多餘裝飾的鋼筋水泥大盒子。日本的一般小房子則依然是傳統的木造建築。不論是高樓或是小房子,都沒有特別出眾的外觀。日本的馬路就只是普通的柏油路,而且整體而言比台灣的馬路狹窄。日本的人行道就只是普通的人行道而已。

雖然日本的道路和建築並沒有特別華麗,不過這些景觀一直保有本來的樣子。馬路沒有淪為「汽機車堆放場」,房子沒有淪為「拼裝建築」。公共空間沒有遭到侵蝕。所以大家看得到道路和建築的原貌。台灣人覺得日本的市容景觀清潔漂亮,其實就只是日本的景觀沒有被大量汽機車和違建埋沒。如此而已。

如果台灣都市的路邊沒有停滿汽機車,也沒有人擅自改造建築的話,台灣的市容景觀會非常不一樣。舉實例來說,台北101和市政府附近的道路,沒有停滿汽機車,這一帶的建築物沒有頂樓違建,也看不到凌亂的招牌,而且人行道非常寬,完全沒有壓迫感。這種景觀感覺就和一般民眾的生活巷弄完全不同。由於很多到台灣觀光的外國人就是看這些精華地帶,所以觀光客並不會覺得台灣的市容很糟。

其實,到日本觀光的台灣人在日本看到的清潔漂亮的景觀大多也是精華地帶。例如去東京旅遊的人,可能會去皇居、東京車站、銀座一帶。其實皇居、東京車站、銀座一帶的景觀在日本算是特例。皇居周邊在戰前就已經是建築景觀保護區。東京車站也包含在這個保護區內。至於銀座一帶是東京的高級商店街,所以景觀會和一般日本庶民生活空間不一樣。

如果觀光客去新宿、澀谷、池袋的繁華街觀光的話,可能會覺得日本很熱鬧,也可能會覺得這些地方很有特色,但是可能不會說「景觀很漂亮」。因為這些地方包含了庶民生活圈,這些地方的賣點不是漂亮的景觀。

如果到東京下町一帶的話,景觀又會更「庶民」。雖然日本的馬路上沒有停滿汽機車,不過下町的百貨公司、超市、商店街一帶的路上和人行道都停滿了腳踏車。車站附近的鬧區的招牌亂立,街上還可以看得到垃圾。下町一帶的建築多半比較老舊,而且很多都是在有限的小空間內硬是塞一棟住宅。結果住宅和住宅之間幾乎沒有空隙,壓迫感非常重。這樣的建築物當然沒有美感。所以在日本關心景觀的人,也會對日本的市容非常不滿。因為很多民眾生活周遭真的並不漂亮。皇居、東京車站、銀座一帶是例外的異次元世界。

但是觀光客看到日本的下町景觀未必會不滿。因為每個世界的庶民生活密集區域的市容難免會比較亂。觀光客只會覺得看到了日本的庶民生活和景觀百態,然後覺得這趟日本之旅很充實而已。其實,外國人在台灣觀光,如果到了市容雜亂的庶民生活區域,恐怕也不會覺得不滿。外國人甚至可能會覺得很高興,因為這種異國庶民生活環境的體驗非常特別。

也就是說,同樣的景觀,在不同的人眼中的意義完全不一樣。有人會對景觀不滿,是因為景觀不符自己的期待。如果景觀符合期待的話,就不會覺得不滿。

1960年代前半,日本奈良縣在奈良公園的一角興建縣廳大樓。新的縣廳大樓的樣式非常現代,所以引發當地民眾抗議。因為縣廳大樓的景觀不符這些民眾期待。大約在同一時期,京都的企業界在京都車站前建設京都塔,也引發京都的民眾抗議。因為京都塔的景觀不符這些民眾期待。

大約也在同一時期,日本政府為了準備東京奧運,建設了從羽田機場到東京中心地帶的首都高。當時的人大多不知道高速公路的樣子,大家只是聽說「有了高速公路,汽車就可以在空中行駛,就像未來世界一樣」。由於當時的東京正在高度成長的進步氣氛中,所以大家也沒有特別對這個工程不滿。結果首都高的高架橋就遮住了日本橋的上空景觀。之後延伸的高架路段幾乎把整條日本橋川的上空都蓋住了。

在2016年的現在,奈良的民眾早已經習慣奈良縣廳大樓,京都的民眾也覺得京都塔是京都的地標之一。但是有不少民眾覺得日本橋的景觀非常可惜。簡單地說,就是現在的日本橋景觀不符民眾的期待。

日本橋:

首都高的高架橋從上空跨過日本橋,遮蔽了日本橋的天空。由於巨大的「日本橋」的標示貼在首都高的高架橋上,所以不知情的外地人可能會誤把首都高的高架橋當成日本橋。

從側面看日本橋:

由於日本橋川有很多高架橋橋墩,所以從側面無法看到完整的日本橋。

如果沒有首都高的高架橋,大家就可以看到日本橋原來的景觀。如果日本橋川的上空沒有受到遮蔽,在夏天還可能降低都市氣溫。不過要讓日本橋和日本橋川重見天日,就必須拆掉首都高。由於建設替代路線非常難,所以當前很難立即解決。

日本在戰後,一直把經濟發展放在最優先目標,幾乎沒有做景觀保全的工作。一直到1960年代,奈良縣廳和京都塔的景觀問題,以及鎌倉鶴岡八幡宮後山住宅開發計畫的爭議發生後,日本人才漸漸重視景觀問題。

1960年代後半,日本各地的自治體陸續制定保護市容景觀的條例。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住宅日照權的訴訟。日照權訴訟的本質其實就是景觀訴訟。只是景觀的美醜很難客觀衡量,日照時間可以明確計算出來,所以民眾就用日照權訴訟來阻止高樓濫建。

雖然日本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景觀條例,不過景觀條例就只是條例而已。如果用景觀條例限制合法建築工程的話,條例就可能和法律牴觸。所以景觀條例的效果相當有限。一直到2004年,日本政府整備了《景觀法》後,景觀條例才終於得到法律支持。

日本的《景觀法》是從2005年6月全面實施。2005年7月,京都市就開始整備新的景觀條例。2007年4月,京都的新景觀條例上路。新條例嚴格限制京都市內招牌的規格。然後給商家7年緩衝期改善。2014年4月,緩衝期結束。京都的主要道路上的突出式招牌和頂樓招牌全部都不見了。

2007年京都車站前的景觀:

照片中可以看到站前的大樓有頂樓招牌和大型壁面廣告。而且色彩鮮豔。

2015年京都車站前的景觀:

京都站前大樓的頂樓招牌已經消失,壁面廣告也變小變少,而且鮮豔的色彩也不見了。「KYOTO TOWER HOTEL」的文字也明顯縮小。

曾經到京都旅遊過的人,可能會發現麥當勞招牌的底色是褐色。有些人可能以為是新景觀條例的實施成果。其實京都市內的麥當勞招牌在《景觀法》實施前就已經改顏色了。除了麥當勞以外,其他很多連鎖店的招牌在京都市都有特別的配色。因為舊的京都市景觀條例還是有一定的約束力。

以前日本人一直把西方都市景觀當成模範。戰前日本造了不少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戰後又造了不少現代主義風格的高樓。因為當時的日本人期待都市裡有這樣的景觀。至於日本傳統的木造長屋和庶民生活區的商店街則是落後的象徵。不過《ALWAYS三丁目の夕日》系列電影在日本成為話題後,日本人也漸漸能體會1950、1960年代的日本庶民生活景觀的感性部分。結果本來日本人眼中落後的景觀就變成了非常有文化特色的景觀。

在談景觀議題時,不免會提到好壞美醜。不過好壞美醜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的好壞美醜感覺也都不一樣。所以景觀價值很難判斷。而且大眾的景觀意識也會隨時間變化,上面提到的京都塔、首都高、庶民生活風景都是典型的例子。

由於好壞美醜的議論很容易失焦,所以景觀政策的本質不是區分好壞和美醜,而是找出大家認同的土地共同形象,然後創造土地特有的個性。

京都市限制主要道路的突出式招牌和頂樓招牌,並不是因為美醜的問題。就算招牌設計得很漂亮,只要不符規格,就不能設置。京都市的景觀政策的目的是想確立京都市的土地共同形象。然後創造京都市自己的個性。

大阪市的繁華地區景觀政策則完全和京都市相反。大阪市儘量不限制繁華地區的招牌設計,讓店家用過度誇張的招牌來吸引觀光客。就算招牌不好看,也一樣可以留在這個地區。這種景觀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確立大阪的繁華地帶的土地共同形象,然後創造自己的個性。

道頓堀商店街的招牌:

對這裡的民眾而言,巨大的廣告招牌就是道頓堀的土地共同形象,也是道頓堀的特色。

2015年7月,日本政府退回了英國建築師札哈的新國立競技場設計案。一方面是建設費用太高,另一方面則是札哈的設計案會破壞明治神宮外苑一帶的景觀。如果只看競技場本體的話,札哈的設計樣式其實相當出眾,但是從整體景觀來看,這種建築物不符合明治神宮外苑一帶的土地共同形象,所以很多關心景觀的人並不喜歡札哈的設計案。

近幾年,日本社會一直有修改憲法的議題。不過日本的媒體大多只報導憲法第9條的問題。其實日本的修憲議題不只是第9條而已。環境權也是修憲的重要議題之一。環境權是1970年代出現的新觀念,1946年成立的日本國憲法當然沒有環境權的觀念。這個結果就是民眾就算想主張環境權,司法體系還是不承認這種「基本權利」。所以環境和景觀的保障制度還是有很多漏洞。如果環境權列入憲法條文的話,環境和景觀事情就可以從根本上得到保障。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