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背後的真實

2015年9月,本站發生兩次預期外的流量增加事例:
9月19、20、21三天,約有462人從外部的某個連結點入本站的某篇文章。大約95%是頭兩天內流入。
9月28、29、30三天,約有152人從外部的某個連結點入本站的某篇文章。大約93%是頭兩天內流入。

很多營運個人網站的人可能很希望自己的網站的流量增加,因為流量增加代表自己的成果(網站內容)受到注目,會得到成就感。

網站流量增加的確代表網站受到注目,但是受到注目並不等同受到正面肯定。每個瀏覽網站的人的目的和想法都不一樣,有些人可能真的關心網站內容,但是也有些人只是幾秒鐘或是一兩分鐘的路人而已。也有一些人不但不關心網站內容,甚至還帶了惡意。

所以流量增加未必是好事。

這幾年,本站的流量趨勢是緩增。2015年9月左右,本站每天大約有600~700名訪客。相較之下,額外增加的462和152的數字並不算大。

本來,我營運網站的目的是為了求知、整理學習筆記,然後分享給同好參考。我比較期待能遇到【關心事理,而且有心去探究「為什麼」的同好】。如果能遇到這種同好,可以分工讀書,交換心得,學東西時可以省很多力氣。遇到一兩個同好,遠比幾百、幾千個漠然的點閱過客要有意義。

不過這10年間,我並沒有因為營運這個網站而認識到同好。根本的原因可能是部落格媒體本身的特性,由於這不是本文的主旨,所以在此不予分析。

沒有遇到同好就算了,遺憾的是,本站的留言當中有不少那種流露著【自己已經非常了解世間,然後迫不及待想當「指導者」的人】。

說實在,這不是健全的溝通方式。

覺得自己知識充足,就是【知】的停滯。從這些人的發言內容來看,他們的知識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就只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很普通的事情而已。這些人只是得知了某些很普通的資訊,就以為自己變成了超人,然後急著在網路上找人當自己的徒弟。

其實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本站,華文網路上的各個討論區都不乏這一類「指導者」型的發言。就連我自己的友人當中,也有這種傾向的人,而且不只一人。所以我的臉書也會不時收到這一類訊息。我的這些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還是台灣社會的中堅層。這些友人在臉書上對時事發言時也不時流露出「指導者」的氣質,而且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

覺得自己很了解世間、覺得自己可以當指導者,這樣的心態發展到極致,就是極端自信的超人狀態。在這種自己覺得自己變成超人的狀態下,思考事情就會從自我優越意識出發,而不是從事情的本質出發。

看到網路的大環境以及現實中的友人變成這樣,我心裡頭當然非常複雜。

但是這也不是這些人的錯,因為這些人的長輩、老師、職場的上司沒有教這些人做人做事的態度,社會、媒體、網路言論空間也很少有適切的範型,網路上也沒有人有立場以「指導者的指導者」的身分去教這些「指導者」做人做事的態度。

所以這是非常難解的問題。如果大環境不變的話,今後這種問題會一直存在。

◆◆◆

當我發現網站流量增加時,我會想知道【流量「為什麼」增加】。我營運網站的出發點就是想探究「為什麼」。我想探究「為什麼」,是因為我不了解這個世界的種種原理。由於我的知識不足,所以我可能無法發現明確的答案,但是在探究的過程中,還是可以發現很多我本來不知道的事情。對我而言,發現這些新事情遠比單純的流量數字增加有意義。

如果是正面因素造成流量增加,我當然會高興,但是這種高興只是附加價值而已。就算沒有這些附加價值,我自己在學東西、解謎時也會得到很多樂趣。
如果是負面因素造成流量增加的話,我就不會高興,因為這可能會引來不友善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會傷害我們,干擾我們學習。

每次遇到這種不友善人,我們真的很困擾。我們只是普通的人而己,我們並沒有特別堅強。我們受到傷害時,當然會難過。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的情緒。

由於不友善的行為不斷發生,所以我從6~7年前左右就不時在文章的段落之間加入聲明事項。聲明中有一段話是:
如果您覺得梅與櫻網站的資訊還算有用、希望我們今後繼續提供資訊的話,請不要盜用我們的作品,也不要把這裡的資訊透露給可能會傷害我們的人。如果您覺得這裡的資訊值得分享給您的朋友的話,也請您的朋友好好珍惜這個網站。

不帶善意的人可能會盜用我們的著作,也可能留言傷害我們。我只能透過這樣的聲明期待善意的網友們能理解我們的處境。如此而已。

網站轉移到現在的位址後,為了考量閱讀的舒適性,我把所有文章中插入的聲明文刪除。然後在網站的【關於著作權】的頁面的開頭寫明了:
如果您覺得這裡的資訊還算有用的話,請不要盜用、不要擅自轉貼這裡的資訊,也不要把這裡的資訊透露給可能會傷害我們的人。如果您覺得這裡的資訊值得分享給您的朋友的話,也請您的朋友好好珍惜這個網站。

不過之後,依然有人把不友善的人引入本站。依然有人盜用我們的著作,在網路上賣弄炫耀。依然有人在本站留下冷嘲熱諷的言論。
我們不認識這些人,是這些人主動來傷害我們。也就是說,這些人傷害別人的衝動非常強。強到在網路上隨機找不認識的目標下手。

本站關閉留言的原因之一,就是避免有人用留言傷害我們。

◆◆◆

2015年9月的兩次流量增加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裡姑且把「19、20、21」的事例稱作【事例A】,把「28、29、30」的事例稱作【事例B】。

【事例A】的起因是某個疑似侵害著作權的常習犯(這裡姑且把這個人叫作【D】)在台灣的某大網路討論區大肆發言賣弄,引起討論區內少部分使用者不滿。不滿的人當中,有人就把本站的連結貼在【D】的發言下方,然後譏諷【D】。

這和本站有什麼關係呢?

今年6月,我發現我的兩篇著作遭到【D】盜用。我為了自保,我寫了兩篇文章來聲明著作權,同時保全證據。這次本站流量增加的原因就是有人把其中一篇文章的連結貼到【D】的發言下方。

張貼連結的人的出發點,並不是關心本站,而是看不慣【D】的行為。由於本站有【D】的侵權證據,所以就借用本站的資料來攻擊【D】。也就是說,本站的資料成為網路鬥爭的工具。

我在今年6月已經寫文章分析過這種盜用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盜用者一個人的問題,而是討論區不斷在給盜用者成就感。大部分的人根本不在乎誰的著作遭到盜用。平台管理體制沒有人想負責任,大部分的使用者也不覺得自己有社會責任,大家就只是想看別人好戲、佔別人便宜而已。

本來,杜絕這種侵權、賣弄惡質行為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讓侵權、賣弄的人受到注目、不讓這些人得到掌聲、不讓這些人得到成就感。如此而已。

盜用的人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注目、得到掌聲、得到成就感。如果這些人得不到注目、得不到掌聲、得不到成就感,這些人自然會消失。使用激烈的言辭鬥爭,只會讓想得到注目的人得到更多注目。因為大部分的人只想看好戲而已。想看好戲的人不會站在任何一邊,不看好戲的人不會站在言詞毒辣激烈的一方,所以盜用者會佔到更多便宜、得到更多成就感。

當我看到【事例A】發生時,我一點也不快樂。因為這勾起了我不愉快的回憶。而且會給賣弄的人得到更多成就感。在充斥著喜歡看人好戲的討論區中張貼本站連結,只會引來不關心事理、不帶善意,只想看好戲的人。

盜用事件對我而言是非常不愉快的回憶。我當然非常討厭盜用者的行為。我的人生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浪費時間去想這種病入膏肓的問題不會讓我快樂,我也不想在自己腦內有限的記憶空間內反復寫入這種不愉快的爛事。我寧可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後可多看一點書,多學一些我想知道的事情,然後有空的時候多出門散心,這樣子對我比較有意義。

從【事例A】的三天流量分析來看,從某大討論區來的462人當中,大部分的人真的就只是來看熱鬧而已,真正想關心事實事理的恐怕不到10人。由於本站本來就沒有熱鬧可看,所以大部分的人看了幾分鐘後就走了。剩下的人當中,大多也是隨機點選幾頁稍微看一下,發現真的沒有熱鬧可看,就走人了。

【事例A】的瀏覽行動模式並不特別。本站的文章連結被人貼到某大討論網站的情形已經發生過多次。每次有人在某大討論網站的推文當中貼了本站的連結後,本站的流量就會突然增加。不過仔細去分析這些點閱行動,會發現大部分的人根本對本站不感興趣。幾百人當中,真正會看文章的大概不到10個人。

這就是連結背後的真實。

由此可知,本站的資訊明顯不符某大討論網站的使用者的胃口,當然也可能是某大討論區的使用者從一開始就不關心外部連結。真的關心各種事理的人會自己去發掘文獻,而不是在討論區等著看來路不明的流言。

以前有人曾經在某些網路討論區中和別人吵架,然後張貼本站的文章連結為自己加持,而且還流露出一副很瀟灑的樣子。其實這只是做白工而己。因為愛吵架的人貼的連結不值得一讀。所以在某大討論區張貼本站連結真的沒什麼意義。

◆◆◆

【事例B】是有位台灣的網友把本站的中文目錄頁面的連結貼到某個匿名的討論貼圖網站。而且至少貼了兩個地方。

這位張貼本站連結的網友或許是出自善意,但是這位網友張貼連結的地方讓我非常不安。

這位台灣的網友在發言時,把日本稱作「祖國」。

這可能是這位網友非常喜歡日本的事物,所以就把日本譬喻成「祖國」。這麼做並不奇怪。很多人都做過類似的事情,只是對象不一樣而已。例如很喜歡偶像明星的人,可能心裡頭會把偶像明星當成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甚至把偶像明星當成自己的結婚伴侶。甚至有些喜歡個人交通工具的人也會把交通工具譬喻成自己的伴侶。

然而,在公共領域對著不特定的多數人強烈表達自己的好惡,就像傳教一樣。我沒有立場去干涉別人表達自己的好惡,也沒有立場去干涉別人傳教,但是【事例B】中,本站似乎變成了傳教的教典。

另外,這個匿名的討論貼圖網站也充斥著的政治仇恨的攻擊言論。也就是說,這個網站的多數使用者可能從根本上就覺得自己有使用言語暴力傷害別人的特權。

說實在,這種感覺非常不好。我自己曾經遭受過言語暴力傷害,所以我知道受到言語暴力傷害的痛苦。這種事情真的很傷人。所以我也時時提醒自己,發言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別人遭受這種悲劇。我自己也在本站的「關於留言」的一文當中,做過類似的聲明。

這名張貼本站連結的網友對本站或許沒有惡意,但是由於這個討論貼圖網站本身充斥著反倫理的仇恨言論,在這種網站貼連結,會把心中充滿仇恨的人引入本站。

遇到這種心中充滿仇恨、動輒用言語暴力譏諷謾罵的人,我只會害怕而已。我自己的友人當中也有這種人,我也不太敢和這些友人見面。因為這樣的人在面對和自己理念不同的意見時,會用冷言譏諷或情緒暴力處理。這樣的人非常難相處。

本站只是求知的學習筆記。我只是個普通人,而且我的知識有限,所以我學東西時一定會犯很多錯,所以網站(筆記)裡一定有很多錯。我一直把網站的內容定位成學習過程中的臨時記錄點,而非最終結論。我的能力有限,我不覺得我可以發現最終結論。

本站唯一的事實是內容反映了【我們在某個時間點上的認知】。如果我們的認知正確,網站會忠實傳達出【我們的某個正確認知】這個事實。如果我們的認知有錯,網站也會忠實傳達出【我們的某個錯誤認知】這個事實。

所以本站沒有資格當教典,我也不想和那種動輒譏諷謾罵的人有瓜葛。

從流量分析來看,【事例B】引來的152人當中,真正花時間讀文章的人還是不到10人。

這個原因可能是該討論貼圖網站的使用族群從一開始就對外部的文字資訊不感興趣。因為使用討論貼圖網站的人的主要目的是在平台上貼圖、看圖、聊天。使用者要的是可以活動的平台,而不是外部資訊。所以有2/3的人點入本站的中文目錄頁面後,就直接走人了。剩下的1/3的人當中,大部分的人也是隨便點閱一下內容,確定這裡真的只有文字,沒有圖案,而且不能聊天,於是就走人了。

這就是連結背後的真實。

◆◆◆

【事例A】和【事例B】都是在網路討論區張貼本站連結。這些連結會把什麼樣的人帶到本站,恐怕貼連結的人自己也沒想清楚。貼連結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常用的討論區的使用者好惡。

這些連結在短時間內吸引了上百人點閱本站,不過這幾百名從討論區連結點入本站的人,大多幾秒鐘後就走人了。因為本站沒有他們想看的東西。

這就是連結背後的真實。

有位網友在自己的部落格貼了本站某篇關於日文字典的文章連結。這三年間,至少有200人從該連結點入本站閱讀文章,從平均停留時間來看,這200人可能每個人都把這篇談日文字典的文章仔細讀完了。

這也是連結背後的真實。

雖然我不認識這名網友,但是我真的非常感激這位在自己部落格中張貼本站文章連結的網友。我也非常欽佩這名網友。因為這名網友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分享的事物,起碼有200人忠實地接受了。這種分享者和分享對象的信賴關係真的非常不容易。

同樣是貼連結,有些人貼了連結後,根本沒人關心,而且點閱熱度頂多只維持三天而已。有些人貼了連結後,幾乎100%達到資訊交流的效果,而且持續好幾年都有人仔細品味這些分享出來的資訊。前者是充斥著激烈、狠毒發言的討論區,後者則是內容平實、不花俏的個人部落格。激烈狠毒的措詞和平易踏實的言論的價值落差一目瞭然。

本站的訪客大部分是來自搜尋引擎,少部分的訪客則是來自某些討論區或是個人SNS的連結。我們相信大多數貼連結的人都是出自善意,我們也從心裡頭感謝這些善意的網友們。不過本站只是個偏門的小網站而已,從這幾年網站流量分析可以發現對本站內容感興趣的人真的不多。

如果有人把本站連結貼到充斥殺伐氣息,或是姑息盜用的公共討論區的話,只會傷害我們而已。

如果有人想在SNS張貼本站連結的話,我們也希望在張貼連結之前,先思考一下連結是否會引來可能傷害我們的的人。

我營運網站的目的是為了求知,我就只是單純地想要探究「為什麼」而已,而且是探究問題的最基本的部分。因為我的知識不足,所以也只能從最基本的地方探究而已。或許就是因為網站的內容太基本,大部分的人的知識程度太高,所以我遇不到可以一起探究「為什麼」的同好。

儘管這個網站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很基本、很單純的東西,不過還是有人出於善意在SNS分享本站的內容,雖然我不認識這些網友,但是我還是要向這些網友們說聲謝謝。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