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的【焼肉】的意思就是烤肉。日文的【焼】的意思是煎、烤。在日本人的語言感覺中,用火燒、用烤箱烤、或是用油煎,都叫【焼】。
很多台灣人在中秋節時會在家門口、陽台,或是自家附近的空地生火烤肉。對台灣人而言,烤肉是很普通的休閒活動。
在日本,很多地方因為顧慮環境問題,再加上公務員想要省事,所以就禁止民眾在住宅區、公園、河邊烤肉。結果日本除了地大的農家以外,一般民眾很難有機會體驗在室外生火燒碳烤肉。真很想從事戶外烤肉的人只能到有提供烤肉環境的付費設施。
對日本民眾而言,去燒肉店吃燒肉,就是另類的烤肉體驗。
很多日本人以為燒肉是韓國的食物。其實這是日本人的錯覺。日本有自己的燒肉文化,而且口味和韓國燒肉完全不一樣。這種感覺就像是很多日本人以為拉麵是華人世界的食物,其實日本拉麵早就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味,完全成為日本的食物了。
韓國的燒肉大部分都是豬肉。主要是五花肉和帶骨的肋排。韓國的燒肉店多半是由店員負責烤肉。肉烤好之後,加上韓國風味的調味料或是泡菜,然後用生菜包起來吃。
日本的燒肉的主角是牛肉。雖然日本很多燒肉店有提供豬肉和雞肉,但是一般日本民眾到燒肉店主要就是為了吃牛肉。豬肉和雞肉只是陪襯而已。日本燒肉店的肉基本上都不帶骨,而且是由客人自己來烤。客人可以自行拿捏火候。日本人吃燒肉時是主要是沾醬油底的調味醬。
◆◆◆
本來日本受到佛教思想影響,權力體制有很長一段時間禁止大家吃肉,只有權力到達不了的偏遠山村居民眾才有機會吃肉。山村的民眾獵到的肉當然也會流入平地,不過大家只能偷偷吃肉而已。到了明治時代,日本人受到歐美的食文化影響,大家才敢公開吃肉。由於西方人士不吃動物內臟,所以日本人也不覺得動物內臟是食物。結果動物內臟變成廢棄物。只有屠宰業界的人或外地來的移民才知道動物內臟可以吃。這些老饕把內臟叫作【モツ】。
為什麼叫【モツ】呢?
屠宰業者把內臟叫作「臓物」(ぞうもつ),【モツ】就是取「ぞうもつ」後半的音。算是業界行話。
到了戰後,日本糧食不足,當時一些朝鮮半島出身的民眾接收了屠宰場不要的豬牛的內臟,用火燒烤調理,然後在黑市設攤販賣,結果這種燒烤內臟意外受到民眾歡迎。這種燒烤內臟叫作【ホルモン】。
【ホルモン】的語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西日本方言的「ほうるもん」,意思是廢棄物,因為很多人會把內臟當成廢物丟掉。不過賣燒烤內臟的人不太可能砸招牌,把自己重要的商品叫作廢棄物,所以這種說法很有問題。可信度比較高說法是借自醫學術語的荷爾蒙。以前醫學知識不發達,很多人以為荷爾蒙是補身的營養素,當時賣燒烤內臟的攤販宣傳吃內臟可以攝取荷爾蒙補身,於是就把燒烤內臟叫作【ホルモン】。
後來,這些賣燒烤動物內臟的攤販發展成餐廳,然後開始批入牛肉和豬肉提供給客人,這就是日本的燒肉店的起源。
由於這些人多半是朝鮮半島出身,所以燒肉店也可能提供泡菜或石鍋拌飯,結果很多日本民眾就誤以為日本的燒肉是韓國料理。其實日本的燒肉是戰後日本特殊的環境下土生土長的新日本料理。
※日本在1946年左右就已經有燒肉店,韓國和北韓是在1948年才建國。早期在日本開燒肉店的人雖然多半是朝鮮半島出身,但是這些人出生時,韓國並不存在。這些人開店時,韓國也不存在。
日本燒肉的特色就是讓客人自己來燒烤調理。其實日本的戰前推廣的烤羊肉(成吉思汗)就是讓客人自己來燒烤羊肉。所以戰後出現的燒肉店讓客人自行控制火候,一點也不奇怪。
日本的燒肉店最基本的肉有兩種:「カルビ」和「ロース」。
有些人可能想知道「カルビ」和「ロース」要怎麼翻譯。
カルビ:
語源是韓文的갈비。韓文的갈비的意思是肋骨附近的肉。
ロース:
語源是英文的roast。英文的roast的意思就是烤肉。
這裡雖然把語源寫出來了,而且還用中文解釋了語源,但是不知道這兩種肉是什麼的人,還是一樣不知道。大家還是搞不清楚這兩種肉到底是什麼。就算把肉名的日文詞彙換成中文詞彙,大家還是不知道這是什麼。
其實不只是燒肉,日本的壽司名稱也一樣,就算有人把壽司用到的魚的名稱全部翻成中文,這些中文還是不實用。大家還是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因為大家本來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另外,到日本旅遊,在一般日本的燒肉店或壽司點餐時,中文幾乎派不上用場。就算店家有僱用華人工讀生,用中文講肉的部位或是魚的名稱,工讀生還是聽不懂。因為工讀生既不是解剖學專家,也不是魚類學專家。他們大部分都是開始打工後,才用日語來記店裡頭的食材名稱。
「カルビ」和「ロース」的語源和解剖部位有關,不過現實中,日本的燒肉店不是用解剖部位來分類商品。他們就只是把脂肪多的肉歸類成「カルビ」,把脂肪少的肉歸類成「ロース」,如此而已。
因為脂肪多的肉烤起來比較好吃,所以「カルビ」通常比「ロース」貴。一般燒肉店最貴的肉通常是上等的「カルビ」。日本的老饕去燒肉店都會點「カルビ」。如果覺得吃太油的肉容易膩的話,就改點「ロース」來調整口感。
以下是日本燒肉店其他比較常見的食材:
ハラミ
橫膈膜的肉。
就算這裡用中文明確寫出「橫膈膜的肉」,不懂的人還是不懂。一般人還是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結果這種翻譯就只是沒有實質意義的名詞代換而已。
想去日本吃燒肉的人真正需要的資訊是【什麼樣的肉吃起來有什麼樣的口感】。
「ハラミ」的口感介於「カルビ」和「ロース」之間。良質的「ハラミ」烤起來的口感有點像牛排。想吃類似牛排口感的肉,就可以點「ハラミ」。
タン
舌頭。舌頭肉的特徵是非常有彈性。想吃有彈性的肉的老饕就會點「タン」。良質的舌頭肉本身含有不少脂肪,烤起來的口感非常好。
ミノ
瘤胃。瘤胃是牛最大的胃。因為最大,所以貨源多,燒肉店提供「ミノ」的機率相當高。胃是平滑肌,和上述的肉相比,吃起來有彈性,甚至有脆的感覺,有點像烏賊肉。
ホルモン
「ホルモン」本來是內臟的通稱。現在一般燒肉店的「ホルモン」多半指的是腸子。日本的燒肉店提供的「ホルモン」不論大腸或小腸,油都很多,要烤很久才咬得斷。喜歡吃油多而且嚼起來非常韌性食材的老饕就會點「ホルモン」。
日本的燒肉店當然還有其他食材。例如瘤胃以外的三種胃,或是心臟、或是其他部位的肉。不過就觀光客體驗日本食文化的角度來看,只要把握以上的基本概念,在日本的燒肉店就可以吃得非常快樂。
(※關於肉的日文,可以參考本站的「日語與肉食文化」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