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東京馬拉松賽後回顧

2015年東京馬拉松是我第九場馬拉松,時間和京都馬拉松只差一個星期。連續兩個星期天參加全程馬拉松,心裡頭非常不安,因為一個星期的間隔真的很短。

為了模擬短間隔賽事,我在福岡馬拉松後的第六天開始做10K慢跑。本來以為賽後肌肉不再酸痛就算完全恢復,不過一跑才知道,身體其實沒有完全復原,全程馬拉松累積的疲勞比想像得嚴重。只是跑個10K,整天雙腿都非常累,而且恢復得相當慢。當時我就明白:自己必須在京都馬拉松後身體沒有完全回復的狀態下,再跑一次全程馬拉松。

我原先的計畫是把京都馬拉松當作東京馬拉松賽前的30K以上的長跑練習。用5h30m的速度跑京都馬拉松,不要讓自己太累,然後用5h的速度跑東京馬拉松。

不過參加京都的EXPO時,看了京都的賽道影像畫面,非常感動,而且京都馬拉松當天會場的氣氛也不錯,於是臨時決定放開來跑。結果在京都的40K附近,左小腿嚴重抽筋。完賽之後,小腿非常痛,成為一大不安要素。

我的小腿疼痛大約到了京都賽後第三天才漸漸緩和。
賽後第四天,小腿大概恢復九成左右。這一天就是東京的EXPO開場日。真沒有時間了。
賽後第五天,小腿幾乎不痛了。我在這一天早上做了3K的慢跑,做肌肉狀態和姿勢的最後確認,然後就去EXPO報到。
賽後第六天(東京賽前一天),早上醒來時,小腿的肌肉仍然有緊繃感。這一天的任務是研究起點會場的地理位置和賽道沿途的景點。

我雖然已經跑過了三次東京馬拉松,不過並沒有特別熟記都廳附近的地形,每次入場就只是跟著人潮走而已。不過今年的東京馬拉松安檢非常嚴,所有的跑者強制分流入場,狀況變得比較複雜。如果事前確實掌握集合會場內的地理位置,寄物、上廁所、移動到集合區,就可以一氣呵成。不用擔心走錯路。

至於沿途景點,我雖然知道皇居、東京鐵塔、淺草寺等賽道上的大景點,但是沒有品味過其他的細節部分。如果能把握沿途的細節部分的話,跑起來會更有趣。所以我比照京都的經驗,背東京的賽道路線,然後研究沿途的景點。

◆◆◆

東京馬拉松大會當天,早上醒來時小腿肌肉還是有緊繃感。心裡頭非常不安。

由於這次東京馬拉松的安檢變得更嚴,所以我比去年提早10分鐘出門。

東京馬拉松的賽前天氣預報,從陰天改成下午下雨,然後又改成上午下雨。由於這次明文規定不能帶傘入場,所以我準備了一件可以用完即丟的雨衣和一個透明大垃圾袋,如果集合時下雨的話,就套上垃圾袋。雨衣是完賽後預防萬一的裝備。幸運地,當天只有早晨下小雨而已。當我到了會場附近時,雨幾乎停了。


東京馬拉松的安檢關卡。這次的東京馬拉松不能帶傘和瓶罐入場。如果要進場,必須在關卡之外放棄身上的傘和瓶罐。我從7:40開始排隊,到了8:10才通過安檢。花了整整30分鐘。


新宿中央公園水廣場。東京馬拉松起跑區的一部分臨時廁所設在新宿中央公園的水廣場。東京馬拉松最大的問題就是廁所不足。今年起跑會場的臨時廁所總數是496個。比去年少了148個。上廁所要花半個小時排隊,對跑者而言壓力非常大。另外,大會沒有區分男女,也沒有區分小號和大號的列隊,這也會影響排隊效率。我還算幸運,順利上完廁所,然後順利到達起跑集合區域。

由於我不知道短期間內跑兩次馬拉松對身體有多少影響,所以我這次的起跑方針是壓低自己的速度,不要讓自己的雙腿太累,然後把重點放在欣賞沿途風景,好好享受大會安排的路線。


西新宿的摩天樓群。從都廳出發後,第一個景點就是西新宿的摩天樓群。這一帶的摩天樓是從1970年代開始冒出,然後成為20世紀東京的現代都市符號。20世紀已經過了十多年,西新宿摩天樓群的現代光環也不再那麼耀眼了。

過了新宿一帶,就是靖國通的下坡路段。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克制自己的腳步,不要因為是下坡就亂了自己的步調。我保持了自己的步調,通過防衛省,到達神田川河畔。


我雖然跑過三次東京馬拉松,不過這一次才終於欣賞到神田川的風景。這是因為東京馬拉松的參賽者太多,如果沒有跑在賽道最右側,神田川會被其他跑者擋住。由於路上跑者非常多,為了安全,跑步時必須留意前方,所以很容易忽略路旁的風景。

過了神田川,經飯田橋到神保町。神保町是東京著名的古書街。不過古書街本身並不是馬拉松路線,馬拉松路線是從古書街的某個十字路口通過而已。所以神保町的風景只有幾秒鐘可以看而已。


神保町。路口城南信用金庫後方的灰色大樓是創造出很多人物與故事的集英社本部。

過了神保町之後,就是皇居。日本的皇居前廣場是世界上少有的超大廣場。世界上的大廣場多半都有政治色彩,日本的皇居前廣場以前也是政治活動的廣場。不過1952年發生了左翼抗爭流血事件後,這一帶的集會管制變嚴,結果政治訴求運動轉移到其他地區,皇居前廣場變成沒有政治色彩的大眾公園。皇居之後的主要景點就是日比谷公園、增上寺、東京鐵塔。日比谷公園附近看熱鬧的民眾很多,而且是公園本身是10K跑者的終點,42.195K的跑者必須讓道,所以對跑42.195K的人而言日比谷公園並不是很顯眼的景點。

日比谷通跑到底,就是第一京濱。跑到這裡,我稍微鬆了一口氣。因為這裡是13K,我的小腿沒抽筋。這表示狀況比跑京都時要好。第一京濱道路兩旁完全是大樓。如果沒有時空概念的話,跑第一京濱會跑得很無趣,因為除了大樓以外並沒有特別的景觀。不過如果有時空概念的話,就有想像的空間。


第一京濱。照片中紅色大樓下方天橋的位置是江戶時代前期江戶出入東海道的關口。過了天橋,就表示出了江戶。


第一京濱(回程)。照片右方有個巨大花圃。這個巨大花圃是由巨石構成。這些巨石其實就是第二代江戶出入東海道關口的遺跡。過了這個關口,就表示進入江戶。


回程經過日比谷,公園附近的民眾已經散去。這時候就可以看清楚公會堂的樣子。公會堂前的道路最深處還可以看到日本國會的中央尖塔。

從日比谷轉銀座方向後,我又稍微鬆了一口氣。因為已經過了半程,雙腿還是沒有抽筋。只要再撐個21K就可以了。

我的前四個5K的時間分別是:33m25s、33m22s、34m01s、33m51s

銀座到日本橋一帶是東京車站後站的精華地段,這裡有很多名店和百貨公司。這個區域的賽道比較窄,跑者密度變高,而且兩旁觀戰的民眾非常多,所以比較無法盡情欣賞沿途的都市景觀。北上往淺草寺方向後,賽道又變寬了,不過這一帶只是一般的市區街道。途中經過淺草橋時,我想看一下停在神田川的屋形船。不過淺草橋兩側人行道都站滿了觀戰的民眾,所以幾乎看不到神田川的風景。


從淺草寺折返後,我在29K左右被阿拉蕾追過。接下來就是我和阿拉蕾的13K的拉鋸戰。

跑到這個階段,我知道自己的雙腿還可以持續出力,所以就不在乎七天前留下的疲累了。以前跑到佃大橋前會有恐懼感,不過這次上佃大橋時,卻覺得還好,就只是上橋時路旁沒有民眾,然後阿拉蕾離我越來越遠而已。佃大橋雖然長,雖然上橋之後還有上坡,但是也都還好。我完全處於享受比賽的狀態了。

通過豐洲車站後,我的後方傳來一陣吵雜聲,而且越來越近。本來以為是氣球人部隊在鼓勵跑者。我回頭一看,的確有一群跑者集團,但是完全沒有氣球人。跑者集團的中心人物的確一直在大聲喊話鼓勵大家前進。仔細一看,原來是「Q強」。


Q強(高橋先生)。高橋先生是2000年雪梨奧運女子馬拉松冠軍,接受過日本國民榮譽賞,還在2001年柏林馬拉松打破女子馬拉松的世界紀錄。

2004年,當時還是高橋選手的Q強在日本奧運代表選拔中落選,一時成為日本新聞頭條話題。同一時期,我正好遭遇了人生的大挫敗。當時高橋選手在電視上發表的落選感言有很多正面積極的內容,高橋選手的感言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也給我很大的勇氣。高橋選手退休後,變成高橋先生,透過各種管道提供馬拉松的經驗承傳。我的練習方式和比賽時的補給技巧也有參考高橋先生的建議。這次遇到高橋先生,而且能和高橋先生一起跑步,真的感動得眼淚快掉出來了。

我的第39K的速度掉到7:24/km。不過在高橋先生的鼓勵下,第40K的速度變成6:19/km。讓我一度追上了阿拉蕾。不過到了東雲橋時,跑者太多,我被前方的跑者擋住,無法保持速度,結果阿拉蕾又離我遠去。在40K的最後補給站,我稍微停下來喝了最後的運動飲料。高橋先生的集團也離我遠去。我在後半四個5K花的時間分別是34m00s、33m40s、35m12s、35m26s。

之後,我在有明之前又重新追過阿拉蕾,然後撐過了有明站前立體交叉的上坡的最後難關,維持自己的步調,跑完了最後的2.195K。

阿拉蕾是個理想的好敵手。

我的大會完賽時間是5h05m52s,晶片時間是4h47m49s。

GPS記錄:

◆◆◆

由於七天前才跑過京都馬拉松,所以我很擔心這場比賽會跑得很慘烈,所以我幾乎是以半放棄的心態來跑這場比賽。以看風景為主,跑步才是其次。不過這種做法反而意外讓我保住了後半戰的耐力,結果這次的晶片時間比京都快了5分鐘。我在起點、途中、終點,看到了幾名跑過京都馬拉松的跑者,因為他們和我一樣,都戴著京都馬拉松的紀念Buff頭巾。看到這些跑者,就不會覺得孤獨了。

這次起跑時刻意壓低了速度的結果,就是35K後還是可以維持一定的速度。我以前從來沒辦法想像我可以在35K之後還能維持7:05/km的速度。而且這次比賽完全沒有抽筋,也沒有任何疼痛感。是我九場馬拉松當中,跑得最舒服的一次。完賽之後,徒步到電車站,上下樓梯,完全不痛苦。算是得到了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

雖然這次賽前有預習過比賽路線,不過沿途某些景點在大樓與大樓的縫隙之間,可能兩三秒就過去了。所以這次還是漏看了很多景點。我只能說:東京太大、太深奧了,我的知識和經驗太渺小、太淺薄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