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台ラグビーコンテンツ

日本ラグビーのワールドカップでの活躍もあって、
ラグビーに関係するバラエティーとかを見ていると、よく流れる曲があるよね。
麻倉未稀さんの「ヒーロー HOLDING OUT FOR A HERO」という曲。

この曲自体は1984年のものだから、
つまり、今回のトピックは
ある一定年齢以上の人、元「年軽人」じゃないとわからないんだろうけど――

この曲は日本では「スクール☆ウォーズ」の主題歌、
だから、日本人はラグビーをイメージさせるものだよね。

でも、台湾人にとっては、これはマジックショーの歌で、
グランドキャニオンを人が空中浮遊していたりするシーンが思い出される。

当時、台湾はアメリカのテレビ番組を買っていて、
アメリカのマジックショーをテレビで結構やっていたらしい。
ケーブルテレビがまともになく、台湾のテレビチャンネルは3つしかなかった時代だったから、
このマジックを見たことがある人は結構いたと思うよ。

台湾人が目にしていたこのマジックについては、
マジシャンのデビッド・カッパーフィールド(David Copperfield)、
「The Magic of David Copperfield」「Floating Over the Grand Canyon」とか、
「グランドキャニオン」「空中浮遊」とかで調べれば、いろいろ情報は出てくる。
原曲を歌うボニー・タイラー(Bonnie Tyler)さんが「Holding Out For A Hero」を歌っている。

台湾では、ラグビーは橄欖球(gan3ran3qiu2)、オリーブボールという意味だよ。
台湾にラグビーがないわけじゃないけど、人気はあいにくという感じ。

ただ、「スクール☆ウォーズ」(1984年)に対抗できるかわからないけど、
台湾にも「人肉戰車」(1982年)というラグビーの映画があったよ。

「人肉戰車」の映画の内容は――今日的な目線で「スクール☆ウォーズ」を見たときに感じることもがあるのとある意味似た感想は持てるかもしれない。
見てもらえばわかるけど、シーン途中では試合中に日本選手が台湾選手を殴ったり、投げ飛ばしたりしてもジャッジは日本の反則をとらなかったりして……
青春ラグビー映画としてつくったんだろうけど、これは蒋経国時代につくられた抗日映画なんだろうか。
ラグビーのコンテンツは、今の時代に合わせたものがふえていった方がいいねと思う。

日本的政治(7)

很多政治評論會提到「左派」和「右派」這兩個詞。「左派」和「右派」指的是政治思想傾向。這種分派法是源自法國。

1789年法國革命後,成立了民主議會。當時的議會在討論是否該廢止王權時, 追求平等、主張廢止王權的議員坐在議長左方的座位。追求安定、認為應該保留王權的議員坐在議長右方的座位。這就是「左派」和「右派」的起源。之後就有人把傾向改變現狀的一派稱作左派,把傾向保持社會安定的一派稱作右派。結果有些人把左派稱作革新派,把右稱作保守派。

如果用哲學的角度來看革新和保守的話,革新思想是相信人的理性,然後在「人類有理性」的前提下設計理想的制度。至於保守思想並非不理性,也不是守舊,而是覺得人類不可能完全理性,很多理想論也可能和現實脫節。所以保守思想認為人類必須借重歷史經驗來設計制度。結果從本質的意義來看,左派的目標是只有「合理」,右派則包容無法達到合理的部分。這可能和很多人「感覺」中的左派右派不太一樣。

以前有些政治假說認為人類的社會發展是【王權】→【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
在王權國家,主張自由和民主的人算是左派,擁護王權的人則是右派。
在自由主義國家,主張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人是左派,強調光榮傳統、民族主義的人則是右派。
在共產主義國家,主張民主主義的人算是右派,擁護共產主義的人則是左派。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右派人士傾向關注歷史,左派人士重視理想。

有些常看日本的網路資訊的人可能看過「左翼」和「右翼」這兩個詞。現代日語的使用習慣中,「左翼」和「右翼」不是指政治的「左派」和「右派」,而是指理念極端的政治激進分子。因為「左翼」和「右翼」指的是極端分子,而且激進到可能引發治安問題,所以日本的公安警察的任務之一就是監視左翼和右翼的團體。

另外,左翼和右翼也是激進人士鬥爭謾罵的詞彙,左翼思想傾向的人會把自己的討厭的人指成「右翼」,右翼思想傾向的人會把自己的討厭的人指成「左翼」。也就是說,左翼和右翼可能是普通時事詞彙,也可能是激進人士的鬥爭對手時用的謾罵詞彙。所以在讀日本的時事資料時,必須多方面比對,這樣才不會搞錯詞彙背後的意義。

在日本,理念極端的人當然有機會當上議員,不過在成熟的合議制國家的合議過程中自然會排除極端的意識型態。所以理念極端的人就算當上議員,也很難找到合作對象。沒有合作對象,就無法伸張政治理念。所以現實中的日本政權都是走中道路線。

◆◆◆

日本的媒體在分析政治時不太使用「左」和「右」,因為「左」和「右」的語感會讓人聯想到極端的政治激進分子,和政局的現狀落差太大。早期日本媒體在分析政局時,多半是用「革新/進步」和「保守」這兩個詞。1990年代後半漸漸有人用「リベラル」(Liberal,自由主義派)取代「革新/進步」的稱呼。

日本在戰後10年間政黨政治並沒有明確的【保守―革新】的對立軸選項。一直到1955年才出現了明確的兩大政黨的政治體制。其中保守陣營的代表是自民黨,革新陣營的代表是社會黨。因為這個【保守―革新】的兩黨體制是1955年成立,所以後來有人把這個體制叫作【55年體制】。

在【55年體制】的前夕,革新陣營的主要勢力是社會黨左派和社會黨右派。社會黨左派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反對舊金山和約。右派則認同舊金山和約,反對日美安保體制。左右兩派完全對立。

當時的保守陣營也有兩大勢力,分別是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當時的自由黨主張對美協調,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安定發展經濟。日本民主黨則主張憲法自主,國防自主。保守的兩大勢力也是對立狀態。

1955年總選舉中,社會黨的左派和右派的議席數都有增加,兩派的人認為社會黨如果統一,就有機會執政。於是社會黨的左右兩派在理念沒有整合的情況下重新統一,成為非常強的革新陣營勢力。統一後的社會黨的主要理念是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反日美安保條約、護憲、非武裝中立。

社會黨統一後,日本的企業界開始緊張。因為企業擔心社會黨執政後會把日本帶向社會主義之路。於是企業界就設法協調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合作,結果這兩個保守政黨合併成自由民主黨(自民黨),成為當時日本國會最大的勢力。自民黨的主要理念是對美協調、改憲、國防自主。

從1955年到1993年,日本的政治舞台的主角就是保守陣營的自民黨和革新陣營的社會黨。自民黨在這段期間的國會議席數大致過半,社會黨則是第二大黨,掌握1/4~1/3的議席。【55年體制】的構造就是自民黨過半,但是達不到改憲門檻,社會黨佔第二多數,但是達不到執政門檻。20世紀後半的日本就是在這個政治環境中成長。

為什麼社會黨達不到執政門檻呢?

在日本,想要自力取得政權的政黨在總選舉時推派的候選人的人數至少要超過眾議院議席的半數以上。

社會黨在【55年體制】成立後的第一次總選舉推派的候選人的人數有到達這個標準。只是候選人中有人會當選,也有人會落選,所以社會黨還是沒有拿到政權。之後社會黨在總選舉推派的候選人總數都不到眾議院議席的半數。也就是說,就算社會黨的候選人全部當選,還是拿不到過半議席,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政權。

社會黨推派的候選人不足的背景原因很多。社會黨的目標是建立非武裝中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過當時的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民眾生活品質整體得到改善,所以社會主義議題對民眾沒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當時日本的總選舉是採中選舉區制度,社會黨的支持層主要是工會組織,工會的基本票在中選舉區只拿得下一個席而已。如果在選舉區中推派兩名候選人的話,兩個人可能都會落選。相較之下,自民黨的支持層比較廣,包括企業界、醫界、農村等。在中選舉區通常可以拿到兩三個議席。

在這個背景下,社會黨不求執政,也不求發展,主要就只是支援勞工運動。至於實施社會主義的目標實質上變成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55年體制】下的社會黨是個有能力提政策,但是卻沒有完整大政治觀的在野黨。這個結果就是在日本國會的勢力走向下坡。

由於社會黨努力不足,所以自民黨在選舉時的真正競爭對手是同一選區的其他自民黨候選人。同樣是自民黨候選人,不同支持背景的人的政策理念可能不一樣。自民黨的部分政治家對「傳統」抱著非現實的幻想,不過自民黨有比較完整務實的大政治觀。自民黨的政策不見得理想,不過由於執政黨有優秀的文官支援,所以政策制度並沒有出大問題。

結果日本長期以來由保守陣營執政的深層原因之一是革新陣營缺乏務實的大政治觀。革新陣營做的就只是反對運動。反對運動未必是壞事,但是日本的革新陣營並不是因為政策有嚴重缺陷而反對,因為革新陣營沒有提出更好的政策,就只是政治戰術上的反對而已。

舉例來說,社會黨用「護憲」口號來反對改憲。但是實質上社會黨並不是真的想保護日本國憲法。社會黨的綱領文書指出日本國憲法不適合社會主義國家。結果「護憲」的本質只是為了阻止保守陣營改憲的反對議題而已。

在反戰方面,社會黨在戰後主張非武裝中立。不過社會黨的中立並不是真的中立,而是想和美國保持距離,然後親近共產圈。社會黨在1970年就曾經要求自民黨政權,在台灣或是南韓發生軍事危機時,不准美國使用日本的基地設施。所以這種中立實質上是為了親近共產圈的中立。不過當時的自民黨拒絕了這個要求。近幾年日本共產黨也有提出反戰的口號,不過歷史的實情是日本國憲法草在審議當初,日共的議員批判憲法草案沒有為日本留下自衛空間。後來日本國憲法草案加入了自衛權的解釋,不過日共還是不承認日本國憲法的體制。

其實,日本在戰後一般人都反戰。要遇到喜歡戰爭的人反而非常不容易。所以在日本刻意大聲喊反戰,就只是大聲強調【只有我才是正常人】【只有我最和平】,同時暗示【其他人都是異常】。這種行為反而很不自然。

另外,社會黨和日本共產黨對反核活動也相當熱衷。不過1961、1962年蘇聯進行核子試爆時,日本共產黨和一部分社會黨人士把蘇聯的「核」描述成乾淨的「核」。而且社會黨和日共的反核人士在反核會議中彼此鬥爭,讓一些真的為了廢止核武而努力的人失望。

所以日本的護憲、反戰、反核的街頭運動並不純粹。

◆◆◆

自民黨長期執政下,掌握了很多日本社會的利與權。有些企業為了爭取有利的商機,就花錢討好自民黨的政治人物。

1988年,日本爆發了企業賄賂官、政、媒體的大醜聞。其中和醜聞沾上邊的政治人物當中,大多是自民黨的議員。1992年,又爆發了企業暗中向自民黨重量級議員獻金的醜聞。這兩個醜聞嚴重打擊了自民黨。也讓民眾非常不信任政治人物。政權為了改善形象,於是提出政治改革方案,想把中選舉區制度改成小選舉區制度。

中選舉區制度的特性是得票數第二、第三名的人也可以當選。所以有醜聞在身的政治人物可能低票當選。不過如果改成小選舉區制度的話,每個選區就只有一個人能當選,發生醜聞的人就選不上。不過這個政治改革案造成自民黨內部意見對立,黨內無法妥善協調意見,結果部分議員另組新政黨,政治改革案最後廢案。

1993年的總選舉過後,自民黨的議席佔有率掉到43.6%,日本國會內自民黨和共產黨以外的其他政黨聯手合作,成為國會最大聯合勢力,取得政權。自民黨淪為在野黨。【55年體制】結束。

【55年體制】結束後,新政權通過了政治改革的法案,眾議院總選舉從中選舉區制變成小選舉區制。也設定了非常嚴格的政治資金制度。

有些日本漫畫或創作故事把日本政治描述成充斥著金權利益鬥爭,或是政治人物包庇惡德財團濫墾濫伐、破壞大自然。這種描寫在1990年代之前的確有可能發生。不過1990年代之後,日本的制度越來越嚴格,這種金權邪惡政治或邪惡財團已經不太可能出現。現在日本漫畫或虛擬創作當然還是可能有描述政商黑暗面的題材,不過這種題材在日本的國政層級已經不再是寫實題材,而是過時的幻想設定。現在在日本當國會議員不會致富,想致富的人也不會去當國會議員。日本的企業或團體也很難用錢去左右政策。有錢的國會議員是本來就有錢。現在的日本當然還是可能發生政界的金錢醜聞,不過醜聞案中的金額多半不會讓人致富。

1995年,自民黨和社會黨聯手合作,成為國會最大勢力。聯立政權的首相由社會黨黨魁擔任。本來社會黨主張非武裝中立,認為自衛隊是違憲組織,不過社會黨取得政權後,改口承認自衛隊。本來社會黨反日美安保體制,不過社會黨執政後,改口承認日美安保體制。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執政的責任非常大,而且每個政策的背後都有複雜的考量。社會黨過去在反對自衛隊和日美安保體制時沒有想過替代方案,就只是反對而已。如果恣意更動制度,可能會引發大混亂。所以日本的政黨執政時,都必須走中道路線。不走中間路線的話,不但會造成制度混亂,也會影響支持率。如果支持率低落,政策就更不容易推行,嚴重時會影響到政黨死活。這就是成熟的合議制國家的政治機制。

【55年體制】下對立了三十多年的自民黨和社會黨合作取得政權,這代表兩黨過去的對立其實只是一場戲。所以很多民眾越來越不信任政治。社會黨承認自衛隊和日美安保體制,也讓社會黨的支持者失望。

1996年,社會黨改組成社民黨。之後,大約半數議員離黨,加入民主黨。支持舊社會黨的工會也大多轉向支持民主黨。結果社民黨淪為在野的小黨。之後的民主黨實質上角色就和【55年體制】的社會黨差不多。

本來日本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路線的政黨都標榜「革新派/進步派」。不過世界共產圈在1989年崩壞後,這些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路線的政黨為了改變形象,於是就有人開始用「リベラル」(Liberal,自由主義派)取代「革新/進步」的稱呼。所以近幾年日本媒體會用「保守」和「リベラル」來分析政治時事。

至於不使用「保守」和「リベラル」,刻意只用「右」或「左」來分析時事的行為,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分析極端的邊緣勢力。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對主流政治帶了恨意。

現在世界越來越複雜,政策種類越來越多,每個政黨對每一種政策的考量都不一樣,所以單從「保守」和「リベラル」這兩個詞其實無法看出政黨的理念。而且日本的制度實際上是由菁英文官設計,所以現實中,保守政黨也有很多自由主義路線的政策。リベラル政黨要對抗保守政黨的政策時,反而可能會提出保守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