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與罵人

幾年前,我在台北公館的地下道聽到兩名學生對話,這兩名學生在聊各個科系的特色。我和這兩名學生擦身而過時,他們正好聊到哲學系,有一名學生提到:哲學系(的特色)就是批判,所有的事物都要批判。

這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句話提到了「批判」這個詞。

「批判」這個詞很常見,很多人會用這個詞。有些人會批判政府、批判權力、批判社會。而且這樣的「批判」行為給人一種進步和正義的印象。

學哲學的人的確要會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哲學的專利。現代的一般教育也會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要學生有批判精神。台灣的教育也不例外。台灣的教育也有鼓勵大家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勇於批判。不過台灣的教育並沒有教大家表達意見的方法,也沒有告訴大家批判精神的本質。反而是台灣社會的公眾人物一直在做意見表達和批判的負面示範。

由於學校和社會都沒有教大家表達意見的方法,所以台灣社出現了很多很傷人的言論,而且這些傷人的人會用「表達自己的意見」來逃避傷人的責任,在台灣社會埋下很多衝突的火種。
由於學校和社會都沒有告訴大家批判精神的本質,所以就有人憑著「自我感覺」來批判,或是模仿公眾人物的言行。由於有不少人覺得批判是進步和正義的象徵,所以這些人在批判事物時會有【自己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正義使者】的全能感。好像自己變成了超人一樣。

這種機能不全的教育在這幾十年間幫台灣社會造出了一堆正義超人(其實是「正義魔人」)。

◆◆◆

有些人以為「批判」是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的行為的確可以叫批判。但是這種批判不是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

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不是為了指責他人,也不是為了挑別人的錯,而是為了「求知」。

這種求知的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學哲學的人的批判也就是這種求知型的批判。

至於那些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給別人難堪的人的行為,和「批判精神」完全無關。

在近代的人文科學觀中,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有求知慾。人想知道什麼是對的,人想知道因果事理。這就是理性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對」呢?

「對」,不是因為有人說「對」,所以才叫「對」。不過偏偏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不少人的是非觀念是「因為別人都說對,所以這件事是對的」、「因為別人都說不對,所以這件事不對」。

「對」,也不是因為自己覺得「對」,所以才叫「對」。不過偏偏我們的生活周遭也有不少人的是非觀念是「因為我覺得對,所以這件事是對的」、「因為我覺得不對,所以這件事不對」。

「對」的本質是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如果邏輯錯誤、因果矛盾,就不能叫「對」。

要分辨什麼是「對」,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憑自我感覺決定,而是要透過理性思考來辨明因果事理。但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並不單純,而且人的思考也不完美,所以求知的時候,必須檢視理性視思考的本質。

「批判」的本質是在用理性思考分辨事理時,用理性思考來檢視整個理性思考的過程是否合理。

【當我們覺得某件事很奇怪的時候,我們會理性思考這件事為什麼很奇怪,這件事到底哪裡出問題了,到底怎麼樣才對】
假設這個理性思考過程是【A】的話,「批判」就是跳脫【A】的框架,從超越的視點用理性思考來檢視整個【A】

也就是說,「批判」不是針對別人,也不是針對自己,而是針對「理性思考」。「批判」就是去確實懷疑「理性思考」。

批判不是指責別人,不是挑別人的錯, 而是去反省「思考的過程」是不是真的合理。

很多人在爭論問題時會覺得自己是對的,特別是吵得越兇,用詞越傷人的人,這種意識就越強。這是極端的自信表現,而且這些人覺得自己在思考問題時非常「理性」。

其實批判精神的本質不是自我主張,也不是去傷人,而是去懷疑「理性」。批判就是去思考「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去否定「我們自以為是的理性」。

人會想知道某件事「對不對」,就是因為人在懷疑這件事。如果完全沒有懷疑,直接相信某個結論的話,就是思考停止。思考一停止,人就無法繼續辨明因果事理。結果理性的本質其實是「懷疑」。

◆◆◆

台灣的教育要學生有批判精神,但是卻沒有告訴學生批判精神是什麼。所以有些人把「批判」當成挑別人的錯,以為「批判」是以正義使者自居,用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指導者立場教訓別人。其實,這種行為完全和批判的精神無關,就只是罵人而已。

這種罵人行為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用自己的信念否定別人。這種否定行為不是為了求知而否定,而是為了否定別人而否定。

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是誤以為批判等同罵人,也有一些人是藉批判的名義去罵人。也有一些人為了罵人,會故意歪曲事理,營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狀況。這就是「中傷」。有些人也知道露骨的謾罵、中傷等行為太醜陋,所以會找理由把自己包裝成正義的一方,讓自己看起來正當一點。

在各種公眾媒體或是網路上,有不少人打著「議論」或「表達不同的意見」的招牌,宣稱自己在「批判」。想要為自己營造進步、正義的形象。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做的就只是謾罵、教訓他人。因為這些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求知,而是想扮演正義、進步的一方。然而謾罵和教訓既不是議論,也不是批判。而這些把自己封為正義人士的人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謾罵、教訓。

在許多網路討論區,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發言時流露出【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有時候還會帶著教訓、譏諷的口吻。本站雖然不是討論型網站,但是也逃不過這種人的魔掌。也就是說,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多,多到網路上討論空間已經容納不下,所以這些溢出來的人就在網路上四處流竄,隨機到別人的網站中用一副【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當指導者。甚至用教訓、譏諷的口吻罵人。

說實在,每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都會非常困擾。

自從網站轉移到現在這個網址後,我們開始有能力監視網站流量,我們發現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就是來到網站後不到幾分鐘,就開始使用我們網站的留言系統發表個人演說。而且演說時會流露出一副【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口吻。

前一陣子,本站發生了文章遭到某個討論區盜用的事件,那段期間這樣的人就突然變多了,而且這種人全部都是從某個討論區過來的。

當我看到疑似帶了這種口吻的留言時,就會去對照連線記錄。我們發現這些人全部都是第一次到這個網站,而且全部是過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用本站的留言系統發表個人演說。有時候還帶有教訓或譏諷的成分。

第一次來到網站就開始留言的人不見得帶有這種口吻,但是帶有這種口吻的人全部都是第一次到這個網站,而且全部是過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留言。

理解人要花時間,非常不容易。如果這些人是明理的人,而且有心和我們溝通的話,他們可以先從我們網站的一千五百多篇文章來理解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不過他們卻花不到幾分鐘,隨便點幾個頁面,就認定我們需要接他們的指導和教訓。這就是這些人判斷事理的方法。這些人的演說慾非常強,這種演說慾的本質就只是想炫耀自己的認知、炫耀自己經驗。

為什麼要炫耀呢?

因為這些人對自己的認知非常有自信,覺得自己是智慧的典範,覺得自己的知識是獨門知識,完全不會懷疑自己。而且從一開始就覺得別人都很無知。

其實這些人心中的「獨門知識」,大多是一般人早就知道,而且一般人幾乎不可能忽略的事情。

由於這些人從一開始就先認定別人無知,所以才會用類似【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口吻,努力向別人暗示自己是智慧的典範。

本來言論的價值是建立在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的基礎上,只要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言論自然會得到信用。不過這些人是用高高在上指導者態度,或是用譏諷、教訓的口吻發言來建信自己的言論信用。這些人可能覺得當指導者是成熟偉大的表現,所以極力把自己塑造成全能的指導者。

其實這樣的言論不限於網路空間,台灣很多公眾媒體也不乏這一類的言論。從這種言論內容可以去反推發言的人的觀念中的言論價值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來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精神是從理性和懷疑出發,自己的理性思考本身也是要懷疑的對象。這才是「批判」精神。但是現實中卻量產了許多自封為智慧典範,然後用【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教訓別人的人。

另外,如果沒有理解批判精神的本質的話,也可能把別人求知時的批判行為誤當成罵人。有些自尊心異常的人會不甘受辱,於是也開始用謾罵來反擊。結果就變成你來我往的互罵。網路上的互罵就是這樣產生的。當求知變質成罵人時,就無法得知真正的因果事理、陷入思考停止狀態。當人無法用理性來思考時,就會感情用事。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批判和罵人的差異:批判的出發點是理性,罵人的出發點是感情。

我在管理網站時,有時候會因為營運考量,不特別回應某些留言。至於可能不帶善意的留言,原則上幾乎不回應。這樣可以避免感情用事,也可以避免誤判事實。遇到這種可能不帶善意的留言時,我會把相關的連線記錄全部保存下來,從數據來分析問題。

我在檢視連線數據時,發現了非常有趣的現象:這些看起來不帶善意的留言者,都是來到我們網站後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留言,而且有兩種行為模式。

模式一:
留言之後就再也不來這個網站了。這種人可能從一開始就不關心網站的內容,這些人可能是是習慣性地隨處在別人的網站留言,而且留言內容帶有高高在上的指導口吻。留言後就拍拍屁股走人。

模式二:
留言後的幾天內,反復點閱自己的留言,而且就只點閱他們自己的留言而已。這一類留言的特性就是話中帶刺。也就是說,他們從一開始就只關心自己的留言傑作,然後想看我們的反應,或是想等我們回罵。也就是說,這些人可能是故意用教訓、譏諷的口吻留言去刺激別人,然後等著看他們心目中的好戲。當他們等了幾天,發現他們精心設計的留言完全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就再也不來了。

本來我很擔心我會錯怪這些人。不過實際對照連線記錄後,資料證明了這些人從一開始就不關心事理。結果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當指導者、為了教訓人而留言。

其實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而且這些現象未必是用語言文字呈現。有些人會隨處噴漆,有些人會隨處丟垃圾,也有人會隨處放火。這些人可能做了這些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也有一些人可能做了這些事之後,躲在附近欣賞自己的成果,或是等著看被害人家的反應。

◆◆◆

我在十年前參加梅與櫻網站營運的原因,是因為關於異文化方面的華文資訊非常貧乏。

很多對異文化感興趣的人想知道的是普遍性的原理原則,或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多華文資訊卻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再不然就是「我認為」「我覺得」「根據我的經驗」的個人意見。

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只會讓思考停止,無助於辨明因果事理。至於那些把「我認為」「我覺得」「根據我的經驗」掛在嘴上的人則是把事理的議題偷偷抽換成自己的意見,只會讓議題失焦。

「事理」和「意見」完全是兩回事。「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推求普遍性的「事理」,「意見」則侷限在個人視野的感覺和經驗。「批判」是用理性思考來推求普遍性的事理。相較之下,只顧表達個人意見的人從一開始就不關心「普遍性」。

由於我無法從既存的華文資訊理解異文化的事實,所以就自己查閱文獻,或是實地考察來辨明因果事理,然後把記錄留在網站中。

我寫文章時的基本假設是【大部分的人應該理所當然知道這些事,只有我一個人不知道】、【因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些事,所以沒有人刻意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也就是說,我寫的文章可以反映我的無知。當我寫得越多,能證明我無知的證據就越多。

三年前,日本的某個以報導華人世界資訊為主的網路媒體向我詢問關於翻譯及刊登我的文章的事宜。如果我答應的話,我的文章的翻譯版可能有機會出現在日本Yahoo!網站上。不過我婉拒了。因為我自認為我的文章是大部分的人理所當然知道的事情,而且沒有新聞價值,所以不夠資格上專業媒體。現在的我依然這麼認為。

由於我一直把自己的文章定位成【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事情,所以當我發現有人盜用我的文章,而且還得意洋洋地大肆炫耀,我的心情就非常複雜。

盜用者盜用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的資訊,就覺得自己變成了超人,這反映了盜用者的視野層次。

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已,我的知識有限,我的求知過程不可能完美,我唯一敢確定的就是我一定會犯錯。因為我知道自己一定會犯錯,所以我會一直懷疑自己所有文章的內容。這篇文章的內容當然也是我懷疑的對象。

本來批判精神的出發點就只是單純地「想知道事實」「想理解事理」「想確認什麼才是真相」,如此而已。

關於「當日本人」

<前言>
本文是談當日本人的動機和務實的方法論。對「當日本人」感興趣的人如果能耐下性子讀完本文,人生規劃的方向或許會比較明確一點。

以前在做網站流量分析時,發現有少數訪客是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這個關鍵詞時,誤入了本站。看到這個現象,就讓我想到幾年前也有台灣人在本站留言提到「希望下輩子是日本人」。

搜尋【當日本人】關鍵詞的人,不外乎就是想找【當日本人】的資訊。也就是說,這些人想當日本人。

為什麼這些人想【當日本人】呢?

原因可能是這些人對自己當前的生活環境不太滿意,而且這些人接觸的資訊讓他們覺得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很理想,所以就想當日本人。但是他們又不知道怎麼樣才能當日本人,所以就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的資料。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就誤入了本站的某篇內容和【當日本人】沒什麼關連的文章。

因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很理想,所以想當日本人

其實這是邏輯思考的謬誤。

每個日本人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都不同,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可能真的很理想,但是也有一些人的生活狀況並不理想。另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是日本人」的人,這些人雖然不是日本人,但是可能過著理想的生活。

這些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的人的謬誤,就是把自己看到的一小部分現象當成普遍的原理原則, 以為當日本人就可以過著理想的生活。

其實「日本人」只是人為的身分標籤,在這個時代主要是指有日本國籍的人。至於這些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的人,其實是看到了某些日本人的理想生活樣式,所以才會對日本感興趣。這裡姑且把這種生活樣式叫作「理想的日本型生活」。

過「理想的日本型的生活」的基本條件是住在日本,然後能融入日本當地的社會環境來充實物質及精神生活。國籍並不是過「日本型生活」的必要條件。有日本國籍的人如果不住在日本的話,在環境上就很難體驗日本型的生活。至於沒有日本國籍的人如果住在日本的話,只要有能力融入當地社會的話,也一樣可以過日本型的生活。

只是這些在網路上搜尋怎麼【當日本人】的人以為只有日本人才能過日本型的生活,然後誤以為要過日本型的生活就必須當日本人,所以才會在網路上查【當日本人】的資料。

結果【當日本人】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想在日本生活】。

◆◆◆

每個人都會想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樣式。喜歡山的人可能會搬家到山邊,喜歡海的人可能會搬家到海邊,喜歡離島生活的人則可能會把家搬到離島。喜歡日本的環境的人,難免會想搬家到日本,這種想法很自然。只是跨國境的搬家手續比較麻煩而已。有些人把這種跨國境型的搬家過程叫作「移民」。

在台灣網路上偶爾也可以看到有人在問「怎麼移民日本」。這些在網路上詢問移民日本的方法的人,恐怕和那些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的人一樣,覺得「日本型的生活」非常理想,所以想要移民到日本。但是這些人不知道移民的方法,身邊也沒有人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就在網路上發問。

在台灣網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有謠言說日本沒有開放移民,然後就說日本很排外。或是先認定日本很排外,然後就推論日本沒有開放移民。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從目前的台灣網路討論的生態來看,在網路討論區問問題通常得不到正確答案。因為很多回答的人並不是因為知道答案而回答,這些人只是想要享受回答別人問題時的優越快感而回答而已。反正隨便鬼扯也不會受到懲罰。由於這種惡作劇心態的人越來越多,所以現在網路討論區的謠言問題遠比十幾二十年前嚴重。在網路討論區問這種問題當然是方向錯誤。

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對永久居留或是歸化都有設條件。這一點也不奇怪。現代國家在設計制度時,一定會防止有人舞弊取巧。日本和其他大部分的國家一樣,都有設計規則來防止舞弊取巧。現實中,只要沒有舞弊取巧,然後確實達到規則要件,又確實辦妥手續的話,就可以得到日本的永久居留權或是歸化日本籍。最近十幾年間,每年有好幾萬名外國人取得日本的永久居留權,每年將近有一萬人左右取得日本國籍。而且這些人大多是韓國人和華人。

在網路上搜尋怎麼【當日本人】的人可能很想知道怎麼取得日本的永久居留權,也可能想知道怎麼取得日本國籍。

其實這些紙上行政手續不是重點。

本來,有一點現代社會制度常識,然後又有一點國際旅行知識的人,大概都可以想像去國外生活要做什麼準備工作。

不過在網路上用【當日本人】這個關鍵詞來搜尋資訊,方向已經不正確了。從抓關鍵詞的方法可以推論這些人可能沒有國際旅行方面知識,也不懂現代國家的法制度和行政運作原理,然後身邊可能也沒有人能提供相關資訊,所以他們才會在網路上搜尋【當日本人】。

要到日本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和日本社會接軌。

有些人能到日本生活,是因為工作性質上有機會到日本。有些人則是和赴日工作的人結婚,或是父母在日本工作,所以可以跟著配偶或父母到日本生活。有些人則是和日本人結婚,所以可以到日本生活。這些狀況大多操之在命運。找到可以到日本出差的工作是命運,和赴日工作的人結婚也是命運,父母親能在日本工作也是命運,和日本人結婚當然也是命運。

如果沒有這種命運,就很難和日本社會接軌。和日本完全沒有接點的話,去日本生活真的非常難。不過如果有錢的話,其實可以用投資創業的方式自行開拓和日本的接點。但是有錢也是命運,努力的人或許可以讓自己得到溫飽,但是未必會變有錢。結果很多事情還是操之在命運。

不過如果是學生的話,可以用「留學」的手段來和日本社會接軌。「留學」雖然也有一點命運要素,但是很多問題可以靠努力來克服。

到日本留學,可以學會當地的語言,留學時期可以適應當地環境,理解當地社會的規則,從學校畢業後還可以直接在當地就業,和當地社會接軌。懂語言,又能適應環境,又能和社會接軌,而且還有工作。這樣就有機會過典型的當地小市民的生活。只要能在當地安定謀生,永住或歸化的紙上手續其實都是小事。

為什麼是小事呢?

因為有能力在日本安定謀生的話,就算沒有永住權,就算沒有歸化日本籍,還是一樣可以住在日本。每年好幾萬名取得永住權,或是將近有一萬名取得日本國籍的人,只是有閒時間去辦紙上手續的人而已。現實中,恐怕有很多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早就已經達到永住或歸化要件,只是這些人不急著辦手續而已。所以紙上手續只是小事而已。

當然,到日本留學要花不少錢。所以基礎經濟環境不能太惡劣。不過這些錢算是語言、知識、以及和社會接軌的基本投資。這些投資會確實轉換成在異國謀生的能力。如果真的很想過典型的日本小市民的生活的話,這種投資並不貴。

所以想到日本生活,卻又不知道怎麼做的人,最務實的方法就是蒐集留學日本的資料,然後設計屬於自己的留學計畫。留學之路並不簡單,但是大部分的問題可以憑努力來克服。成功的人,就可以到日本生活。

◆◆◆

恐怕有不少人是在日劇、日本綜藝節目、日本電影、日本動漫畫、日本電玩等作品中看到小市民生活樣式後,開始對日本型的生活感興趣。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作品呈現的日本型生活其實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有些人可能在某些動漫畫或電玩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家很大、很漂亮、很乾淨,所以很羨慕日本人的居家生活。其實這些人只看到作品表面的【形】而已,沒有思考作品背後的【質】的部分。

為什麼動漫畫或電玩裡面的日本住宅那麼大、那麼漂亮、那麼乾淨呢?

因為美術設計本來就是要用漂亮洗練的畫風來吸引消費者。在一般狀況下,如果背景設定太髒太亂,對作品沒有好處。

現實中,日本的小市民住不起太大的家。新房子住個幾年就會劣化。而且生活用品會越買越多,所以家裡面會有一大堆雜物,然後每年還要繳一大筆固定資產稅。

日本的電視劇或是電影通常也會把畫面拍得太美,這也會失去真實感。日本綜藝節目偶爾出現真實的小市民的家,不過這些小市民的家通常也會在攝影之前做特別打掃,因為誰也不希望讓全國的觀眾從電視上看到自己家中髒亂的部分。結果這些作品中的小市民生活並不是真正的小市民生活,而是為了上鏡頭而特別造出的居家形態。

動漫畫、電視、電影中的理想生活像除了物質層面外,還包含了精神層面。理想的精神狀態就是快樂、沒有煩惱。有些作品中的人物或許有煩惱,不過最後也會圓滿解決,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現實中,很多煩惱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而且每個人每天都可能面對新的煩惱。

很多台灣人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痛苦,覺得生不逢時。很多人到了高中或大學時,家裡面可能負擔不起學費,出了社會後,又發現自己的薪水非常少。

其實大部分的日本民眾也從來不覺得自己過得很輕鬆。事實上,大部分的日本民眾真的過得不輕鬆,而且是從以前就一直過得不輕鬆。很多日本人到了高校或大學階段,也要想辦法籌學費。出了社會後,事情做不完,而且薪水非常少。

其實現代社會中的小市民幾乎都過得不輕鬆。因為小市民的生產力有限,社會的資源也有限。在資源有限的社會中生活,平均分配到的資源當然有限。台灣和日本並不特別。只是有不少台灣民眾會覺得自己不幸,覺得社會有問題。相較之下,日本民眾大多是從學生時代就知道日本社會資源不足,而且知道大部分的人都過得不輕鬆,所以日本大眾大多很早就有覺悟。結果日本的動漫畫、電視、電影中的理想生活的本質真的就只是「理想」而已。並不是每個小市民都能達成的理想生活像。

如果單純是為了追求動漫畫、電視、電影中的理想生活像而到日本生活的話,最後可能會失望。

雖然現實中的日本小市民並沒有過著電視、電影、電玩、動漫畫中的理想生活。不過日本的社會制度比較公平成熟,大部分的民眾也守自己的本分,不耍賴、不佔人便宜、也不取巧違規。這個社會的大眾也會努力去杜絕耍賴、佔便宜、取巧、違規的行為,所以日常生活中比較不容易遭遇【不公平的委屈】。

這樣子很好嗎?

其實這是很多社會求之不得的優點。

現代社會的小市民雖然日子過得不輕鬆,但是如果社會環境公平公正的話,可以減少很多壓力和負擔。當然,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完美。再怎麼成熟的社會還是可能發生【不公平的委屈】的問題。只是成熟的社會如果發生了【不公平的委屈】,社會會努力去研究問題、改善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放著不管。這樣的社會氣氛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有,而是社會大眾共同努力,再加上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長期間環環相扣下累積的成果。

另外,日本的主流公共媒體也比較成熟。主流公共媒體提供的資訊大多是現代社會人真的需要的知識,而且資訊密度相當高。日本主流公共媒體提供民眾大量知識,就是為了減少民眾的資訊的不平等,同時讓民眾能適應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其實這種充實的資訊環境也可以減少社會中的【不公平的委屈】。對求知欲強的人而言,日本的確可以算是個理想國。由於一般民眾從電視或報紙上就能得到高品質、高密度的資訊,所以一般大眾比較有能力判斷事理,網路流言的發展空間比較少。只靠網路流言來獲得資訊的人在這個社會反而是資訊的弱勢族群。

不過一般日本民眾並不會感受到這些社會環境優點,因為大部分的日本民眾只體驗過日本的社會制度,只接受過日本媒體的資訊。他們沒有機會去深入比較日本和外國的社會制度及資訊環境的差異。結果日本民眾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社會中有問題的部分,所以有不少日本民眾覺得自己的國家很爛。一般日本民眾如果聽到有外國人想要當日本人的話,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外國人很奇怪,因為他們無法想像為什麼會有外國人想當日本這個爛國家的國民。

日本的社會優點不是財富,日本大眾並不富裕。日本社會真正的優點是社會制度和資訊環境,不過這種優點無法立即看到、摸到。對那些在網路上搜尋怎麼【當日本人】、想要到日本過動漫畫、電視、電影中的「理想日本型生活」的人而言,可能很難理解這些優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