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台北公館的地下道聽到兩名學生對話,這兩名學生在聊各個科系的特色。我和這兩名學生擦身而過時,他們正好聊到哲學系,有一名學生提到:哲學系(的特色)就是批判,所有的事物都要批判。
這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這句話提到了「批判」這個詞。
「批判」這個詞很常見,很多人會用這個詞。有些人會批判政府、批判權力、批判社會。而且這樣的「批判」行為給人一種進步和正義的印象。
學哲學的人的確要會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哲學的專利。現代的一般教育也會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要學生有批判精神。台灣的教育也不例外。台灣的教育也有鼓勵大家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勇於批判。不過台灣的教育並沒有教大家表達意見的方法,也沒有告訴大家批判精神的本質。反而是台灣社會的公眾人物一直在做意見表達和批判的負面示範。
由於學校和社會都沒有教大家表達意見的方法,所以台灣社出現了很多很傷人的言論,而且這些傷人的人會用「表達自己的意見」來逃避傷人的責任,在台灣社會埋下很多衝突的火種。
由於學校和社會都沒有告訴大家批判精神的本質,所以就有人憑著「自我感覺」來批判,或是模仿公眾人物的言行。由於有不少人覺得批判是進步和正義的象徵,所以這些人在批判事物時會有【自己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正義使者】的全能感。好像自己變成了超人一樣。
這種機能不全的教育在這幾十年間幫台灣社會造出了一堆正義超人(其實是「正義魔人」)。
◆◆◆
有些人以為「批判」是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的行為的確可以叫批判。但是這種批判不是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
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不是為了指責他人,也不是為了挑別人的錯,而是為了「求知」。
這種求知的精神就是「批判精神」。學哲學的人的批判也就是這種求知型的批判。
至於那些指責別人、挑別人的錯、給別人難堪的人的行為,和「批判精神」完全無關。
在近代的人文科學觀中,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有求知慾。人想知道什麼是對的,人想知道因果事理。這就是理性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對」呢?
「對」,不是因為有人說「對」,所以才叫「對」。不過偏偏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不少人的是非觀念是「因為別人都說對,所以這件事是對的」、「因為別人都說不對,所以這件事不對」。
「對」,也不是因為自己覺得「對」,所以才叫「對」。不過偏偏我們的生活周遭也有不少人的是非觀念是「因為我覺得對,所以這件事是對的」、「因為我覺得不對,所以這件事不對」。
「對」的本質是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如果邏輯錯誤、因果矛盾,就不能叫「對」。
要分辨什麼是「對」,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憑自我感覺決定,而是要透過理性思考來辨明因果事理。但是這個世界上很多事物並不單純,而且人的思考也不完美,所以求知的時候,必須檢視理性視思考的本質。
「批判」的本質是在用理性思考分辨事理時,用理性思考來檢視整個理性思考的過程是否合理。
【當我們覺得某件事很奇怪的時候,我們會理性思考這件事為什麼很奇怪,這件事到底哪裡出問題了,到底怎麼樣才對】
假設這個理性思考過程是【A】的話,「批判」就是跳脫【A】的框架,從超越的視點用理性思考來檢視整個【A】。
也就是說,「批判」不是針對別人,也不是針對自己,而是針對「理性思考」。「批判」就是去確實懷疑「理性思考」。
批判不是指責別人,不是挑別人的錯, 而是去反省「思考的過程」是不是真的合理。
很多人在爭論問題時會覺得自己是對的,特別是吵得越兇,用詞越傷人的人,這種意識就越強。這是極端的自信表現,而且這些人覺得自己在思考問題時非常「理性」。
其實批判精神的本質不是自我主張,也不是去傷人,而是去懷疑「理性」。批判就是去思考「我們自己的思考過程」,去否定「我們自以為是的理性」。
人會想知道某件事「對不對」,就是因為人在懷疑這件事。如果完全沒有懷疑,直接相信某個結論的話,就是思考停止。思考一停止,人就無法繼續辨明因果事理。結果理性的本質其實是「懷疑」。
◆◆◆
台灣的教育要學生有批判精神,但是卻沒有告訴學生批判精神是什麼。所以有些人把「批判」當成挑別人的錯,以為「批判」是以正義使者自居,用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指導者立場教訓別人。其實,這種行為完全和批判的精神無關,就只是罵人而已。
這種罵人行為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用自己的信念否定別人。這種否定行為不是為了求知而否定,而是為了否定別人而否定。
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是誤以為批判等同罵人,也有一些人是藉批判的名義去罵人。也有一些人為了罵人,會故意歪曲事理,營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狀況。這就是「中傷」。有些人也知道露骨的謾罵、中傷等行為太醜陋,所以會找理由把自己包裝成正義的一方,讓自己看起來正當一點。
在各種公眾媒體或是網路上,有不少人打著「議論」或「表達不同的意見」的招牌,宣稱自己在「批判」。想要為自己營造進步、正義的形象。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做的就只是謾罵、教訓他人。因為這些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求知,而是想扮演正義、進步的一方。然而謾罵和教訓既不是議論,也不是批判。而這些把自己封為正義人士的人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謾罵、教訓。
在許多網路討論區,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發言時流露出【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有時候還會帶著教訓、譏諷的口吻。本站雖然不是討論型網站,但是也逃不過這種人的魔掌。也就是說,現在這種人越來越多,多到網路上討論空間已經容納不下,所以這些溢出來的人就在網路上四處流竄,隨機到別人的網站中用一副【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當指導者。甚至用教訓、譏諷的口吻罵人。
說實在,每次遇到這樣的人,我們都會非常困擾。
自從網站轉移到現在這個網址後,我們開始有能力監視網站流量,我們發現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就是來到網站後不到幾分鐘,就開始使用我們網站的留言系統發表個人演說。而且演說時會流露出一副【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口吻。
前一陣子,本站發生了文章遭到某個討論區盜用的事件,那段期間這樣的人就突然變多了,而且這種人全部都是從某個討論區過來的。
當我看到疑似帶了這種口吻的留言時,就會去對照連線記錄。我們發現這些人全部都是第一次到這個網站,而且全部是過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用本站的留言系統發表個人演說。有時候還帶有教訓或譏諷的成分。
第一次來到網站就開始留言的人不見得帶有這種口吻,但是帶有這種口吻的人全部都是第一次到這個網站,而且全部是過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留言。
理解人要花時間,非常不容易。如果這些人是明理的人,而且有心和我們溝通的話,他們可以先從我們網站的一千五百多篇文章來理解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不過他們卻花不到幾分鐘,隨便點幾個頁面,就認定我們需要接他們的指導和教訓。這就是這些人判斷事理的方法。這些人的演說慾非常強,這種演說慾的本質就只是想炫耀自己的認知、炫耀自己經驗。
為什麼要炫耀呢?
因為這些人對自己的認知非常有自信,覺得自己是智慧的典範,覺得自己的知識是獨門知識,完全不會懷疑自己。而且從一開始就覺得別人都很無知。
其實這些人心中的「獨門知識」,大多是一般人早就知道,而且一般人幾乎不可能忽略的事情。
由於這些人從一開始就先認定別人無知,所以才會用類似【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口吻,努力向別人暗示自己是智慧的典範。
本來言論的價值是建立在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的基礎上,只要邏輯正確、因果事理妥當,言論自然會得到信用。不過這些人是用高高在上指導者態度,或是用譏諷、教訓的口吻發言來建信自己的言論信用。這些人可能覺得當指導者是成熟偉大的表現,所以極力把自己塑造成全能的指導者。
其實這樣的言論不限於網路空間,台灣很多公眾媒體也不乏這一類的言論。從這種言論內容可以去反推發言的人的觀念中的言論價值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來現代教育鼓勵的批判精神是從理性和懷疑出發,自己的理性思考本身也是要懷疑的對象。這才是「批判」精神。但是現實中卻量產了許多自封為智慧典範,然後用【怎麼樣,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的態度教訓別人的人。
另外,如果沒有理解批判精神的本質的話,也可能把別人求知時的批判行為誤當成罵人。有些自尊心異常的人會不甘受辱,於是也開始用謾罵來反擊。結果就變成你來我往的互罵。網路上的互罵就是這樣產生的。當求知變質成罵人時,就無法得知真正的因果事理、陷入思考停止狀態。當人無法用理性來思考時,就會感情用事。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批判和罵人的差異:批判的出發點是理性,罵人的出發點是感情。
我在管理網站時,有時候會因為營運考量,不特別回應某些留言。至於可能不帶善意的留言,原則上幾乎不回應。這樣可以避免感情用事,也可以避免誤判事實。遇到這種可能不帶善意的留言時,我會把相關的連線記錄全部保存下來,從數據來分析問題。
我在檢視連線數據時,發現了非常有趣的現象:這些看起來不帶善意的留言者,都是來到我們網站後不到幾分鐘就開始留言,而且有兩種行為模式。
模式一:
留言之後就再也不來這個網站了。這種人可能從一開始就不關心網站的內容,這些人可能是是習慣性地隨處在別人的網站留言,而且留言內容帶有高高在上的指導口吻。留言後就拍拍屁股走人。
模式二:
留言後的幾天內,反復點閱自己的留言,而且就只點閱他們自己的留言而已。這一類留言的特性就是話中帶刺。也就是說,他們從一開始就只關心自己的留言傑作,然後想看我們的反應,或是想等我們回罵。也就是說,這些人可能是故意用教訓、譏諷的口吻留言去刺激別人,然後等著看他們心目中的好戲。當他們等了幾天,發現他們精心設計的留言完全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就再也不來了。
本來我很擔心我會錯怪這些人。不過實際對照連線記錄後,資料證明了這些人從一開始就不關心事理。結果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當指導者、為了教訓人而留言。
其實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而且這些現象未必是用語言文字呈現。有些人會隨處噴漆,有些人會隨處丟垃圾,也有人會隨處放火。這些人可能做了這些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也有一些人可能做了這些事之後,躲在附近欣賞自己的成果,或是等著看被害人家的反應。
◆◆◆
我在十年前參加梅與櫻網站營運的原因,是因為關於異文化方面的華文資訊非常貧乏。
很多對異文化感興趣的人想知道的是普遍性的原理原則,或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很多華文資訊卻是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再不然就是「我認為」「我覺得」「根據我的經驗」的個人意見。
人云亦云和以訛傳訛只會讓思考停止,無助於辨明因果事理。至於那些把「我認為」「我覺得」「根據我的經驗」掛在嘴上的人則是把事理的議題偷偷抽換成自己的意見,只會讓議題失焦。
「事理」和「意見」完全是兩回事。「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推求普遍性的「事理」,「意見」則侷限在個人視野的感覺和經驗。「批判」是用理性思考來推求普遍性的事理。相較之下,只顧表達個人意見的人從一開始就不關心「普遍性」。
由於我無法從既存的華文資訊理解異文化的事實,所以就自己查閱文獻,或是實地考察來辨明因果事理,然後把記錄留在網站中。
我寫文章時的基本假設是【大部分的人應該理所當然知道這些事,只有我一個人不知道】、【因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些事,所以沒有人刻意把這些事情寫出來】。也就是說,我寫的文章可以反映我的無知。當我寫得越多,能證明我無知的證據就越多。
三年前,日本的某個以報導華人世界資訊為主的網路媒體向我詢問關於翻譯及刊登我的文章的事宜。如果我答應的話,我的文章的翻譯版可能有機會出現在日本Yahoo!網站上。不過我婉拒了。因為我自認為我的文章是大部分的人理所當然知道的事情,而且沒有新聞價值,所以不夠資格上專業媒體。現在的我依然這麼認為。
由於我一直把自己的文章定位成【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只有我不知道】的事情,所以當我發現有人盜用我的文章,而且還得意洋洋地大肆炫耀,我的心情就非常複雜。
盜用者盜用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的資訊,就覺得自己變成了超人,這反映了盜用者的視野層次。
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已,我的知識有限,我的求知過程不可能完美,我唯一敢確定的就是我一定會犯錯。因為我知道自己一定會犯錯,所以我會一直懷疑自己所有文章的內容。這篇文章的內容當然也是我懷疑的對象。
本來批判精神的出發點就只是單純地「想知道事實」「想理解事理」「想確認什麼才是真相」,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