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東北之旅原定要重訪三年前去過的石卷市各個地方,外加牡鹿半島和宮城縣北部海岸地帶。不過實際範圍超乎我的想像,第三天的牡鹿半島之行失敗。所以最後一天決定集中攻略牡鹿半島。石卷市內和宮城縣北部的海岸地帶只能忍痛割愛。
這一天的第一站是七濱町。目的是補完松島四大觀。
七濱町的多聞山。多聞山是松島四大觀的【偉觀】。可以從南向北眺望松島灣。由於太陽的位置偏南,所以從多聞山看松島灣沒有逆光的問題,風景非常雄偉漂亮。
多聞山的休閒步道整備得非常乾淨漂亮,步道之外是大片草皮,在這裡散步看風景的感覺非常好。公園內的樹下還設了休息用的椅子。有民眾坐在樹下看書,非常愜意。
多聞山旁的東北電力仙台火力發電廠。多聞山高台除了可以看海、看山,還可以看巨大發電廠。可以同時享受到自然和人文的景觀。
仙台火力發電廠在東日本大震災時當然也受了重創,這裡的員工日夜趕工修復,花了將近11個月左右,讓電廠完全恢復發電。
從多聞山上可以看到松島灣的桂島。三年前,我曾經到桂島住過一晚,和當地的漁民及受災戶交流,當地人也帶我看了一下島上海嘯災區的狀況。
三年前(2012年2月18日)的浦戸桂島海水浴場。浦戸桂島海水浴場在桂島的南邊。東日本大震災的大海嘯把七濱町的船捲到桂島海水浴場的沙灘一帶,海水浴場的欄杆和水泥柱全部扭曲或折斷。塩竈市花了兩年左右清理桂島海灘的廢棄物,海水浴場在2014年7月重開。
從多聞山遠眺浦戸桂島海水浴場。
補完了松島四大觀的【偉觀】後,從多賀城市上三陸道,直奔石卷。
石卷的萬石浦附近有個宮城縣慶長使節船博物館,別名叫【サンファン館】(聖胡安館)。聖胡安館是展示1610年代日本的遣歐使節資料的博物館。1610年代的遣歐使節團的出發地點在離這個地方不遠的月浦。當時使節團搭的船叫作聖胡安巴提斯塔號,所以博物館的別名叫作聖胡安館。
那麼1610年代的遣歐使節團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呢?
聖胡安巴提斯塔號是日本第一艘自製的西洋大型帆船。1613年10月,使節團搭著這艘船從月浦出發,花了三個月橫越太平洋,平安到達美洲大陸的阿卡普爾科(現在的墨西哥西南的海港)。之後使節團又從陸路到達美洲大陸東岸,轉搭別的船到歐洲大陸訪問。然後又從歐洲大陸搭船回美洲大陸,最後再從阿卡普爾科搭聖胡安巴提斯塔號回日本。
1613年~1614年,地球上還沒有美國,當然也沒有墨西哥。從日本的造船、航海、異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大的時代創舉。
在這些時代創舉的背後,還是有很多謎團還沒有解開。例如沒有人知道聖胡安巴提斯塔號是怎麼造出來的。在大航海時代,造船技術是各國的重要機密,把造船技術洩露給外國是非常恐怖的死罪。聖胡安巴提斯塔號雖然有留下船的尺寸規格的資料,但是沒有留下設計圖。目前只知道西班牙的冒險家畢斯凱諾有協助仙台藩造船,但是現在沒有人知道畢斯凱諾怎麼提供協助。另外,有文獻指出聖胡安巴提斯塔號之後在菲律賓轉讓給西班牙人,但是轉讓給西班牙人的過程完全不明,之後聖胡安巴提斯塔號也完全沒有消息。
遣歐使節團的背後也充滿政治角力。當初伊達政宗得到德川幕府批准,滿懷希望地把自己藩裡的人才派到國外去,希望能和西班牙通商交流,促成仙台藩發展。不過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打壓基督教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這個消息傳到西班牙後,西班牙就完全不信任日本。使節團在歐洲四處奔走請命,但是通商交涉還是失敗告終。使節團的團長索特洛本來是西班牙的傳教士,不過因為幕府禁基督教的關係,最後在日本遭到火刑處死。伊達政宗雖然想救索特洛,但是最後沒有成功。使節團的副團長支倉常長回到日本後,也因為不得志而病死。結果遣歐使節團是一部從希望開場,但是卻以悲劇結尾,而且中間充滿謎團的故事。
聖胡安巴提斯塔號的復原船。這艘復原船是1992年找專業的船工,參考17世紀的西洋帆船設計,然後比照文獻中的聖胡安巴提斯塔號尺寸,努力重現聖胡安巴提斯塔號可能的樣子。復原船在1993年完工。這艘復原船因為是真的船,所以當然可以航海。四年多前海嘯來襲時,海水淹過了博物館船塢的遮雨棚屋簷,不過聖胡安巴提斯塔號只受到輕微的外部損傷而已。但是海嘯發生過後一個月,這裡發生暴風雨,結果聖胡安巴提斯塔號斷了兩根桅杆。
博物館和帆船在2013年完全修復完畢,在同年的11月3日重新開館展示。
被暴風雨吹斷的聖胡安巴提斯塔號的舊桅杆。
博物館電扶梯旁的牆上貼著海嘯當時的浸水高度標示。
看完慶長使節船博物館後,向牡鹿半島深處前進。
牡鹿半島的海岸一帶有很多小村落。這裡的民眾多半是從事漁業、養殖業、水產加工,或是民宿。四年多前的海嘯重創了不少村落。
桃浦地區。這個地方看得到海港和漁船,但是幾乎看不到住宅。在震災前這裡有65間住宅,不過海嘯過後,住宅只剩下4間而已。漁船數量也從62艘變成7艘。非常悲慘。現在這個地區附近高台已經規劃了新的住宅區,受災戶以後會轉移到新的住宅區。另外也有業者在這裡設水產加工場,讓這裡的居民有工作可做,持維這裡的產業活動。居民有生活重心的話,這個地方就有機會重建。
從桃浦一路南下,很多漁村已經變成廢墟。牡鹿半島所有遭受海嘯重創的地區,都有做重建規劃。住宅全部會轉移到高台。現在一般廢棄物幾乎已經清除完畢,漁港部分也開始整修,不過有些漁村的住宅地基和圍牆還沒有清除。因為重建的人手實在不足。
鮎川濱地區。鮎川濱本來是牡鹿半島的行政中心。2005年4月,牡鹿町併入石卷市後,這裡還是維持行政分部的功能。以後這個地方會規劃成牡鹿半島的歷史文化觀光地區。這個地方依然可以看到海嘯造成的傷痕。
御番所公園。御番所公園在牡鹿半島南端的山上。從這裡可以眺望牡鹿半島周圍的大海,也可以直望金華山島。風景非常漂亮。本來這個地方是【南三陸金華山國定公園】,由宮城縣管理。2015年3月底,這裡併入了【三陸復興國立公園】,改由環境省管理。
看完了御番所公園和金華山之後,從牡鹿半島東岸北上到女川町。沿途有不少重建中的小漁村。
進入女川町境內後,馬上就看到了東北電力的女川原子力展示中心。
日本的重要核能相關機構幾乎都有附設的核能科學教育設施。我個人曾經去過北海道電力的泊原子力展示中心、茨城東海村的茨城原子力科學館、北陸電力的能登原子力中心。每個展覽館的立地和成立母體都不同,所以有各自的特色。這些地方全部是旅行時偶然經過,不過卻意外成為旅行中非常有意義的知識收獲。每個展覽館的內容都非常豐富,如果真的要仔細看的話,可以花上半天。
女川原子力展示中心。由於這一天時間已經不多,所以只大略看了30分鐘左右。非常可惜。
從女川原子力展示中心的停車場可以看到女川核能發電廠的排氣筒。其中單管是一號機排氣筒,雙管是二號、三號機的排氣筒。
四年多前的大海嘯,重創了牡鹿半島各個小漁村,不過同樣在牡鹿半島海邊的女川核能發電廠並沒有嚴重損傷。這是因為女川核能發電廠在建設當初就已經顧慮到海嘯問題,發電廠蓋在海拔14.8公尺的高台上。
四年多前地震時,女川核能發電廠的地盤下陷1公尺左右。之後來襲的海嘯高度大約13公尺,電廠的周邊設施雖然有浸水損壞,不過主要設施平安無事,而且外部電源沒有完全喪失,所以原子爐全部在安全狀態下停機。
地震當時,女川原子力展示中心也成為當地民眾的臨時避難所。後來避難民眾越來越多,核電廠就開放電廠的大型體育館供民眾避難。結果這裡反而成為最強的民眾庇護所。在四年多前的大災害中,女川核電廠和福島核電廠的扮演的角色是極端的對比。
女川核電廠會設想到海嘯問題,是因為三陸地區在20世紀曾經遇過兩次大海嘯。女川核電廠在建設的時候,這裡的民眾都沒有忘記大海嘯的災害。相較之下,福島在近代沒有遇過海嘯災害,而且福島核電廠是東京電力的設施,當時的人並沒有設想到大海嘯的問題。
離開女川核電廠一帶後,在縣道41號線橫浦一帶看到了野生的鹿。古時候這個地方就有鹿活動,所以這裡才叫牡鹿半島。
北上到縣道41號線的盡頭,就是女川町的中心地帶。道路兩旁正在大興土木,41號線的盡頭的正前方有個高台,高台上有不少人在看風景。這個地方是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
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在女川町中心部的一個海拔16公尺的高台上。醫療中心的建築物主體看起來像是觀光設施,高台上的停車場旁邊還有花園和小商店。
從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的高台向東可以遠眺女川港,景色非常漂亮。
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高台南面。這個地方本來是繁華地帶。全部都是房子。不過現在全部變成平地了。
四年多前發生震災時,當時的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的名稱還是【女川町立病院】,有98個病床和50個看護床。由於這裡的16公尺的高台本來就是海嘯避難區,所以海嘯警報發布後,很多民眾都到這裡避難。也有一些民眾是在町內比較高的鋼筋水泥大樓的樓頂避難。
不過女川町中心部的海嘯高度超過17公尺,到達【女川町立病院】的一樓天花板附近,高台上停車場的車輛被海嘯掀翻。在這裡避難的民眾都退避到醫院的二樓。至於在高台下的大樓樓頂避難的民眾,有不少人被海嘯捲走。
女川町內有些樓高三層到四層的鋼筋水泥大樓也被海嘯推倒,甚至有些倒塌大樓還被海嘯推力平移了10公尺左右。鋼筋水泥大樓會倒,是因為這裡的海嘯高度實在太高。當海嘯高達15公尺左右時,海嘯的水平推力可以達到同高度的鋼筋水泥大樓自重的5倍左右。如果大樓本身開口不多,海水無法灌進大樓內部的話,大樓內的空氣會造成浮力,浮力會減低地基的強度。
當我站在高台上眺望女川港時,我完全無法想像海嘯高度超過了這個高台。不過事後查證,海嘯超出我的想像力。這裡的海嘯高度超過17公尺,是因為這裡是細長的峽谷地形,海嘯越到深處,左右空間就越小,所以海嘯就被地形擠高了。
【女川町立病院】在災後重新整修,在2011年10月1日改制成女川町地域醫療中心。病床數減為19床,看護設施則加到100床。這裡的改制計畫是從災害之前就已經決定,災害並沒有改變這裡的營運狀況。
高台的擋土牆上還留著海嘯造成的傷痕。
看完了女川町中心部後,從國道398號線經由石卷市上三陸道後,回到仙台市內。結束了第三次重訪東北之旅。
東北之旅第四天的GPS路線及主要通過地點:
(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
這次的重訪東北之旅除了住宿以外,並沒有刻意設定行程,就只是沿著海岸看各地重建的樣子而已。就只是沿途蒐集當地的觀光資訊,然後照著當地的資訊去發現新的東西,如此而已。雖然沒有刻意設定行程,不過這四天之間旅行的內容密度非常高。
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日本的主流媒體花了很多時間和篇幅來解說地震、海嘯、核能災害,也做了很多社會、經濟方面的分析,甚至預測今後日本社會的動向。這就是這個國家的主流媒體的實力。這也是現代主流媒體應該做的工作。
除了電視和報紙以外,日本也出了很多震災的相關的書籍。這個社會一直在生產新的知識,這個社會的常識人也一直在吸收新的知識。因為這個社會的常識人一直都在有系統地吸收新知,所以這個社會的主要中堅層能妥善判斷各種事物的因果事理。這就是這個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由於這個社會變化太快,所以我自己也不敢怠慢。我也花了不少時間吸收新知:多看優質的報導或是解說節目、多看報紙、多讀書。這次旅行之後,我在工作之餘花了很多時間整理資料和查證因果事實。旅行雖然已經過了一個多月,但是還是有很多資訊沒有消化完畢。這短短四天的旅行背後的龐大因果事理完全超出我的想像。
這個世界實在太大太深,我的知識實在太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