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重訪東北(4)

東北之旅第三天,大致的預定目標是從仙台經由石卷到牡鹿半島。晚上回仙台市內。


仙台市內已裝設了海嘯浸水範圍的道路標示。


第一站是鹽竈港。三年前,我從鹽竈港搭船到桂島。由於就只是為了搭船而已,所以在鹽竈港停留的時間並不長。這次比較有時間仔細看一下鹽竈港的風景。


2012年2月18日的鹽竈港北岸。當時還可以看到舊岸壁,


現在鹽竈港北岸同一個地點的岸壁已經進入重建工程。將來這一帶可能會變成海濱公園。

看完鹽竈港之後,沿著海岸附近的公路往石卷方向前進,到了松島一帶。

三年前來松島時,已經從松島海岸、遊覽船、桂島看過松島一帶的風景。這次有自備交通工具。所以可以做深度旅遊。

日本在平安時代就有很多作品提到松島。到了17世紀,江戶的學者林鵞峰在著書中把松島列為日本的三大奇觀之一。這三大奇觀就是後來的日本三景。之後,松尾芭蕉旅行時,也路過松島。到了19世紀,仙台藩的學者舟山萬年在著書中把松島灣附近的四個高台列為【松島四大觀】。

現在松島的觀光資訊幾乎都會列出【松島四大觀】。

我自己在工作之外的時間,在東京的下町擔任歷史文化的導覽志工,偶爾也要做導覽企劃。當我看到觀光景點的「三大~」「四大~」「△大~」這種號稱時,就會去思考這些號稱的由來。

這些「△大~」的是當然人們恣意造出來的東西。雖然是恣意造出來的東西,不過恣意創造並不是偽造。「△大~」是前人根據他們的經驗和感性造出的詮釋。如果沒有這種感性詮釋沒有流傳下來的話,人們可能會失去很多體驗【美】的機會。從歷史文獻資料來看,松島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就已經相當有名了。舟山萬年【松島四大觀】讓很多人體驗了松島的【美】。

 
松島町的扇谷。扇谷是松島四大觀的【幽觀】。【幽觀】就是舟山萬年從扇谷欣賞松島景觀的感性詮釋。從停車場爬三分鐘左右的台階後,就是扇谷的高台。從這個高台可以眺望松島灣的西面的樣子。由於我是上午到這裡,正好是逆光方向,景色打了折扣。不過在這裡看風景的確非常愜意。這裡的理想觀景時期是秋天紅葉時期的下午。


離開扇谷後,國道45號線松島海濱公園附近新設了海嘯浸水的道路標示。從這個標示可以知道四年前的海嘯把松島海濱公園全部都淹沒了。

過了松島海岸的精華地段後,從國道45號線轉宮城縣道27號線(奧松島Park-Line)。道路兩旁都是普通的農田,這一帶完全沒有松島海岸附近的觀光地的氣氛。過了農田地帶,在一座山丘旁找到了【富山】的入口。

 
松島町的富山。富山是松島四大觀的【麗觀】。這裡的視野遼闊,景色非常漂亮。事後查證,這裡白天是散步、健行、看風景的好地方。不過夜晚的氣氛非常恐怖,還有流傳鬼故事。有些對靈異現象感興趣的人晚上會來這裡探險。仔細想一想,這一帶人煙稀少,除了幾座小山以外就只有農田而已,附近的縣道沒有路燈。在昏暗無人的夜晚看到山頂的紅色的觀音堂,的確非常恐怖。


JR仙石線野蒜車站前。野蒜地區在東松島市內。東松島市位於仙台和石卷兩大都市之間的住宅都市。這一帶的郊外房價比較便宜,有些民眾在這裡買房子,然後到在仙台和石卷上班。

野蒜一帶有農田、森林、海水浴場,車站附近則是住宅區。本來是非常舒適的郊外地帶,不過這裡的地勢不高,所以海嘯來襲時,把住宅區沖毀了。現在野蒜車站前已經完全看不到住宅。因為住宅全部都拆除了。看到海嘯過後的住宅廢墟當然會很難過,對受災的當事人而言可能會更痛苦。海嘯的傷痕雖然很恐怖,不過當住宅廢墟完全消失時,感覺會更恐怖。因為在海嘯之前,這些地方還有很多快樂的回憶。當這裡的人文景觀完全消失時,就代表這個地區文化完全消滅。連懷念的對象都沒了。

相較之下,岩沼市的【千年希望の丘】至少還留下地基和圍牆廢墟。這些地基和圍牆至少還可以當成回憶的對象。


JR仙石線野蒜車站。JR仙石線和野蒜車站兩者都遭到海嘯重創。野蒜車站的大廳已經完全修復,而且還有法米馬進駐,可供民眾休憩購物。車站大廳裡展示了海嘯的災害記錄,還有提供觀光資訊,另外也有擺放【野蒜復興新聞】。

【野蒜復興新聞】是當地居民自治會發行的簡易月報,是用普通的A4紙兩面印刷的資料。由於當地的生活系統沒有完全恢復到日常安定狀態,隨時會發生變化。這種月報有提供當地居民臨時巴士的時刻表,也會提供受災民眾的醫療、住宅方面的資訊。有了這些資訊,民眾就不會迷惘。這樣就不會出現流言或謠言。

四年多前大災害發生後,有不少災區的公務人員在非常克難的環境下主動發行地區的簡易報紙,然後設法分送給各個避難所。讓避難民眾知道行政單位處理災害的最新進度,同時提供民眾最新的交通、醫療服務資訊。這種公共簡易報紙可以讓民眾公平得到最新資訊、減輕避難民眾的不安,也可以抑止謠言。

如果這些基層公務員沒有主動發行報紙的話,災區可能就會發生謠言,謠言會讓社會陷入危險狀態,而且社會要浪費很大的能量去澄清事實。

日本的地方行政人員的業務非常繁雜,但是這些行政人員都很有使命感。日本很多想當公務員的人是出於社會使命感,而非為了混飯吃。所以日本的公務員做事非常積極,不會推諉塞責。從簡易報紙的事例就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基層公務員並不是只做自己業務內的工作,也不是等問題發生後才來善後。他們要主動預測問題,然後預防問題。要預測和預防問題,要有相當多的知識。所以日本的常識人對公務員的評價相當高。


野蒜車站的月台。雖然野蒜車站的大廳已經完全修復,不過車站已經轉型成臨時公車站,不提供鐵路運輸服務。


新的野蒜車站。現在JR正在重建仙石線。仙石線的鐵軌已經往內陸高台移動,新的野蒜車站在舊車站背後的小山上。

  
這一天的午餐在野蒜附近的【かき小屋】解決。非常滿足。

午餐過後,南下到宮戶島。

 
東松島市宮戶島的大高森。大高森是松島四大觀的【壯觀】,也是宮戶島的最高峰。在大高森可以從西向東眺望松島灣,松島灣的景色的確非常「壯觀」。

看完了「壯觀」的松島灣風景後,開始向石卷市方向前進。


2012年2月19日的舊石卷赤十字病院。醫院的遮雨棚上的白色物體是「紙」。海嘯來襲後,海水把一公里外的日本製紙石卷工廠生產的紙捲到十字病院一帶。


日本製紙石卷工廠。石卷市是東日本大震災的罹難者最多的都市。日本製紙石卷工廠就在海邊。海嘯來襲時,這裡的員工避難得當,所以全員平安無事。工廠在重建時,還幫當地消化了一些海嘯造成的木頭廢棄物。現在工廠的生產力已經完全恢復。

三年前看到的舊石卷赤十字病院以及護理人員的宿舍廢墟,現在已經完全拆除,只剩下空地和重建工程用的土堆而已。這種感覺非常複雜,不過這是重建時的必然過程。


從日和大橋看石卷漁港一帶。三年前這個地方還堆了不少廢棄物,不過現在廢棄物幾乎已經清除完畢,路邊多了不少新的建築。

過了石卷漁港地區之後,就是萬石浦。


萬石浦。萬石浦是個潟湖,位於石卷市和女川町之間。這個地方有很多養殖戶。海嘯來襲時,很多海苔和牡蠣的被沖走。不過現在已經回復生產。

本來這一天預定去牡鹿半島南端,然後在下午五點左右回到仙台市內。不過途中的交通狀況並不算順暢,為了在下午五點左右回到仙台市內,所以取消牡鹿半島之行,反時鐘方向繞過萬石浦回航。


為了趕回仙台市區,回程時走【三陸自動車道】。在高架路旁看到了石巻市新蛇田C街區的復興住宅。這些新住宅主要租給一些無力再建家園的受災戶。這些復興住宅落成後,臨時住宅的居民就會搬到這裡。

這一天最後的任務就是看棒球。因為要看球,所以必須在下午五點左右回到仙台市內。

我自己曾經到東京巨蛋、明治神宮球場、千葉海洋球場、西武巨蛋、橫濱球場、横須賀球場看過球賽。每個球場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每個球場都花了很多心思讓觀眾喜歡球場、讓觀眾願意再到球場看球。這幾年,這種感受越來越深。這次旅行中,正好仙台有比賽,所以就決定親身體驗東北球賽的觀戰感覺。

以前我對宮城球場的印象是不准球迷演奏樂器、氣氛不夠熱鬧。這次事前查了一下球場規則,發現宮城球場禁止觀眾攜帶外食和飲料,這些規則多少影響到我看球的興致。


KOBO球場(宮城球場)。一到球場,就有一種到了主題樂園的感覺。

雖然球場禁止觀眾攜帶外食和飲料,但是這不是單方面的獨善規則,球場本身也做了很多努力,讓觀眾覺得球場內的食物值得消費。事實上,球場內的店家品質的確不錯。我買了兩個豪華的漢堡,口味完全沒有讓我失望。


雖然球場禁止球迷演奏樂曲,不過觀眾們還是非常熱情地幫球隊加油。現場的氣氛遠比電視轉播熱鬧。


選手們在球場上也拼鬥得非常火熱。

看完球賽後,逛了一下球場內的球團周邊商品專賣店。專賣店的賣場面積相當大,賣場裡的商品基本上都是會讓人想買的良質商品。

以前日本職棒的周邊商品不外乎是球團的球衣和球帽。日本的球迷雖然會買自己喜歡的球隊的球衣和球帽,但是球迷們平常在休閒時不會穿戴這些東西。因為在日本人的感覺中,職棒的球衣球帽並不時髦。球迷只有到球場看球時,才會穿球衣、戴球帽。甚至有些球迷是到了球場後才換穿加油用的球衣。

近幾年,各球團花了很多心思設計周邊商品。服飾內的周邊商品不再限於球衣球帽。球團找專門業者來設計時髦的衣服、帽子、裝飾品。讓民眾能在休閒時穿戴。KOBO球場的商品專賣店中就陳列了很多時髦的周邊商品。我自己買了一頂帽子,當作這次東北之行的紀念。

離開球場後,散步回仙台車站,結束了這一天的旅程。

※三年前的鹽竈、石卷之旅記錄,可以參考本站的「二度重訪東北(1)」和「二度重訪東北(2)」這兩篇文章。

東北之旅第三天的GPS路線及主要通過地點:

(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三度重訪東北(3)

東北之旅第二天,是從福島的相馬市出發,沿著【離海岸最近的可以通行的路】北上,到宮城的仙台市內。

本來路就是用來通行的,但是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東北海岸一帶很多路被海嘯沖毀。由於災區範圍太大,重整要花時間,所以很多路到現在都還無法通行。所以只能利用【離海岸最近的可以通行的路】而已。

那麼什麼路可以通行,什麼路不能通行呢?

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現場的狀況一直在變化。有些災區的道路雖然修好了,但是為了讓重建工程順利,所以有些路可能只讓工程車輛進出而已。我就只能儘量走靠近海岸附近走得通的路而已。如果遇到無法通行的路,就繞道前進。

這次旅行並沒有設定詳細的計畫,就只是沿途看一下重建的狀況,然後到當地人開的店裡用餐消費而已。如果當地有「道の駅」或是重點觀光商業設施的話,就到那裡用餐消費。因為這些設施有賣當地的特產品,也有用餐的地方,而且有提供的觀光資訊。有這些資訊其實就相當足夠了。

這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到「道の駅」蒐集資料。


相馬市內的【道の駅そうま 未來本陣SOMA】。


道の駅內的震災傳承展示區。展示區裡擺放了地震和海嘯破壞的道路設施、學校的桌子、時鐘等。由於這些東西泡過海水,所以還留有海水的氣味。展示區中當然也展示了地震和海嘯的說明資料。

在道の駅蒐集完資料後,先南下到南相馬鹿島地區,補看【奇跡の一本松】。

到了鹿島一帶的海岸地區時,路上還是有霧。不過能見度稍微比前一天下午好。


南相馬鹿島的【奇跡の一本松】。附近海岸一帶正在建設防潮堤。這個地方本來是一大片防風林。防風林外是海水浴場。防風林內是農田和農家。現在農田、農家、防風林變成一片荒地。就只剩下一顆松樹而已。現在這一帶海岸正在建設巨大防潮堤。將來如果同樣規模的海嘯來襲的話,海嘯當然還是會突破防潮堤。不過新的防潮堤不會倒。這種防潮堤可以減少海嘯的衝擊力,增加民眾避難的時間。

看完一本松之後,北上到松川浦和相馬港一帶。

 
相馬港附近的【相馬市傳承鎮魂祈念館】。紀念館裡有海嘯災害的相關資料,也有展示失主不明的照片。這些照片是海嘯過後整理災區時發現的。這些照片可能泡過海水,也可能沾過爛泥。東日本大震災的善後工作之一就是把海嘯災區發現的照片全部保留下來,然後把照片修復、弄乾淨,然後還給照片的原主。

對不相干的局外人而言,這些照片可能只是塗了化學染料的紙片而已。但是在這次震災中,日本民眾的常識是:這些照片是災民非常重要的回憶,不可以把這些照片當成廢棄物。這就是將心比心。

由於大部分的日本民眾都知道將心比心,所以清理災害現場的人把所有發現的照片都留下來,然後由志工們修復。清理人員不會為了自己方便或是為了省時間而任意丟棄別人的財產。這就是尊重他人的敬業態度。

【相馬市傳承鎮魂祈念館】的照片都是找不到主人的照片。這些照片都已經修復,然後放到乾淨的新相簿中。大家都知道這些照片不能丟,必須好好保管。

 
紀念館旁設了震災的慰靈碑,附近還可以看到海嘯留下的傷痕。


這一天的午餐是「齋春商店」的【復興丼】。齋春商店是松川浦的旅館兼飲食店。大地震後,齋春商店的一樓店面被海嘯沖毀。幸運的是建築物構造沒有嚴重損壞,所以商店重新整修一樓店面後,回復日常營業。

吃完【復興丼】後,海邊一帶的霧氣已經消散。海和天空的顏色非常漂亮。


松川浦。松川浦是個潟湖。松川浦漁港在潟湖的北端。目前漁港還在修復中,對岸的大洲是松川浦漁港的防波堤,而且還有市道可以通行。四年多前,海嘯跨過了對岸大洲,撲向松川浦漁港。這裡的民眾用攝影機拍下了海嘯跨過大洲的畫面,海嘯打到大洲岸壁時的場面非常恐怖。

 
相馬港附近的原釜尾濱海水浴場。相馬港和原釜尾濱海水浴場就在松川浦漁港的旁邊。海水浴場已變成荒地,海水浴場的瞭望台也變成廢墟。現在海水浴場附近的道旁正在重建防波堤。

看完了相馬港後,北上到新地町。

新地町的中心部有個JR常盤線的新地車站。車站距離海岸500m左右。四年多前,大地震發生後,停靠在新地站的列車為了安全而暫時停駛。之後有乘客的手機收到了海嘯警報。當時的列車當中正好有兩名準備到相馬署上任的新人警察。這兩名新人警察就當機立斷帶著全車乘客避難。結果全車乘客平安躲過海嘯。至於在車站留守的JR職員則躲到月台的跨線橋上,勉強逃過一劫。如果這兩名新人警察沒有當機立斷帶著全車乘客避難的話,會變成大悲劇。

災害後第二天,直升機從空中拍攝到了新地站,車站變成廢墟,除了地基以外,就只剩下殘破的跨線橋而已。列車也變成廢鐵。這些畫面上了電視,震撼了全日本。


JR常盤線新地站。車站已經完全消失。照片中央的高台就是原來車站的位置。現在新一代的高架式JR常盤線正在建設中。

新地車站一帶正在大興土木,很多路無法通行,導航地圖上走得通的道路,走到最後可能會遇到禁止通行的路障。這種感覺就像走迷宮一樣。


找【離海岸最近的可以通行的路】時,又通過了建設中的高架JR常盤線。

過了新地町後,進入了宮城縣的山元町。山元町就和新地町一樣,很多海岸附近的路無法通行。結果只能靠試行錯誤的方式來找路。


JR常盤線坂元站。地磚的部分是站車大廳。


坂元站的月台。月台上的鐵柱受到海嘯沖擊,全部倒向內陸方向。

坂元車站在海嘯過後,車站大廳建築和月台的架線橋嚴重損壞,現在車站大廳和架線橋等主要構造已經拆除完畢,就只剩下月台而已。


坂元站站前廣場。坂元站一帶本來是地方的農村小鎮,有雜貨店和民宅。不過海嘯過後,站前的商店和住宅全部被沖毀,只剩地基而已。

過了坂元站後,海岸附近的道路終於可以通行,一路北上到亘理町。


亘理町內。路上最多的車種是砂石車,路旁還可以看到很多土木工程用的重機械。


亘理町荒濱地區的新防潮堤。亘理町荒濱地區海岸本來就有防潮堤。堤外是海水浴場,堤內是防風林,然後是運動場、町營溫泉設施、漁港、住宅區等。海嘯來襲後,舊堤防潰決防風林全滅。溫泉設施的一樓大廳被海嘯沖毀。運動場、漁港、住宅地區幾乎全毀。現在這裡已經蓋了新的防潮堤,新的防潮堤的構造比較安定,不會被沖垮。

 
亘理町的町營溫泉設施【わたり温泉 鳥の海】及物產店【鳥の海ふれいあい市場】。町營溫泉設施經過整修之後,在2014年10月4日重新開幕。物產店則是在災區從零開始興建,和町營溫泉設施同一天開業。物產店有賣很多當地魚港的海產。當地也有不少草莓農家,所以物產店裡也有賣一些草莓口味的西點。

由於行程的關係,沒有時間在這裡泡溫泉。在物產店買了草莓蛋糕後,繼續北上,進入岩沼市內。

在震災之前,岩沼市的海岸附近主要是農田和農家,以及防風林。海嘯來襲時,這一帶的田地和農家房舍全部被海嘯沖到仙台機場的另一端。

 
岩沼市千年希望の丘。岩沼市的海岸建了新的防潮堤。農田地帶現在已經改建成大型公園。公園內有好幾個避難用的高台,還設了慰靈碑。這一帶的住宅遺跡也變成公園的主題之一,讓後人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這樣的災難。


千年希望の丘公園內的住宅遺跡。遺跡背後就是仙台機場。仙台機場雖然名稱掛了【仙台】兩字,但是機場其實不在仙台市內。而是在仙台市南部的名取市和岩沼市之間。


看完了千年希望の丘後,進入了名取市內。在宮城縣道10號的路旁看到了舊閖上小學校。學校裡有一艘船。

我這次旅行的目的是為了理解災區的現狀。當我越想理解災區時,我就越可能把自己看到的現象誤當成災害的結果。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多懷疑自己的感覺、多查證事實。四年多前的海嘯把很多船捲到陸地上,甚至捲到大樓上。不過這艘船和海嘯完全無關。這艘船是小學的遊樂設施。海嘯來襲時,水面高度到達船底。在小學校舍避難的人都平安無事。現在閖上小學校遷到內陸一帶,這裡的校舍已經停用,不過校舍本身還是海嘯來臨時的民眾避難場所。

名取市的海岸附近的人口密集區是在閖上地區。其他海岸地帶多半是農田地帶。四年多前,海嘯來襲時,閖上的日和山一帶災情非常慘重。因為這附近沒有高台,而且當時交通號誌故障,開車避難的居民在附近的五叉路口大塞車。有不少民眾是因為來不及逃而罹難。


名取市閖上地區的日和山。日和山是一座小山,上面有個神社。由於四年多前的海嘯高度比日和山高了兩公尺左右,所以山上的神社被沖毀了。現在神社已經重建。


日和山旁的住宅區在海嘯之後全部消滅。


日和山旁的罹難者慰靈碑。

在日和山附近看了一下狀況後,北上進入仙台市內。結束了這一天的旅程。

東北之旅第二天的GPS路線及主要通過地點:

(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三度重訪東北(2)

過了避難指示區域內首間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一分鐘後,就是富岡町境內。


進入富岡町境內後不到一分鐘,就看到了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入口標示和巨大送電塔。


過了兩分鐘,車窗外可以看到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巨大集中式排氣筒。公路旁休耕的農田裡堆有黑色的巨大帆布袋。這些帆布袋是災害後用來裝廢棄物的袋子。由於一般農田裡沒有建築物,而且海嘯也沒有到達這裡,所以這些袋中的廢棄物不太可能來自地震或海嘯,比較可能是輻射污染物。

福島第二核電廠在發生海嘯之後,狀況其實也一度非常危急,不過在最後關頭克服問題,結果注目焦點全部集中到福島第一核電廠。

大地震當天,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四個反應爐全部在運轉發電,完全是日常狀態。地震發生後,所有機組自動停止。然後用外部電源來降溫。

不過海嘯來了之後,沖毀了電廠內的很多電機設備,海水流入1、2、4號機的冷卻系統機房,結果1、2、4號機無法降溫。這時候,核電廠就先把備用水槽的水灌入反應爐來拖時間,同時派人趕快檢查設備,然後儘快修復。

比較幸運的是,當時的福島第二核電廠的外部電源沒有完全喪失,中央制御室還有能力監控所有的反應爐。核電廠就一面設法減緩反應爐的溫度上升速度,一面修理冷卻設備,然後再用人海戰術來架設電纜,把外部電源連接到冷卻設備。當時架設電纜的總長大約9km。平時這種電纜要用機器架設,而且要花一個月,不過福島第二核電廠動用大量人力,花不到兩天把臨時電纜架好。然後在最後關頭成功讓反應爐安定降溫。

相較之下,福島第一核電廠就沒有這麼幸運。福島第一核電廠遭到海嘯直擊後,海水冷卻系統全部故障,外部電源也全部喪失。中央制御室沒有電,就沒辦法監控反應爐的狀況。由於反應爐無法正常冷卻,所以爐內的溫度越來越高,爐內的水就開始沸騰,然後爐內壓力就越來越高。反應爐內的壓力太高的話,冷卻用水就灌不進去。如果蒸氣壓力超過反應爐格納容器的負荷的話,格納容器就會破裂。反應爐內的放射性物質就可能會漏出來。這時候唯一的解法就是放出水蒸氣來減壓。壓力減少的話,就可以灌水冷卻,也可以避免格納容器破裂。

排出水蒸氣時,反應爐內的放射性物質多少也會一起排出來。不過排氣裝置本身有過濾功能,可以避免放射性物質大量外洩。福島的少部分放射性物質就是來自電廠的排氣措施。至於大部分放射性物質,是來自福島第一核電廠的2號機。因為2號機的排氣裝置故障。結果格納容器受損,造成放射性物質擴散。

福島的核電廠事故還有很多謎團沒有解開,因為現在還有很多狀況無法確認。核能事故的確要花時間處理,不過問題正在一步步地解決中。

  
再過兩分鐘,到了富岡町的中心地帶。路上有很多車輛,不過道路兩旁的房子幾乎都人去樓空。舊雙葉警察署前停著巡邏警車,超市的停車場也停了不少工程作業的車輛,舊雙葉警察署對面的福島第二核電廠的電力展覽館也關著大門。

 
過了舊雙葉署後,大約1km左右區間沿途設滿了告示牌。過了這個區間後,就是禁止行人、腳踏車、機車通行的區域。告示區間的最後有保全人員站崗管制。

 
通過告示區間後,就是歸還困難區域。道路兩旁的人行道、建築物出入口全部封閉。

 
向北再前進6km,看到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入口標示。再前進500m左右,看到一台迷你巴士從核電廠開出來。

 
到了雙葉町境內後,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直線距離不到1.5km。這是慢跑十分鐘就可以到達的距離。

四年多前,從電視上看到核電廠事故畫面時,我一度以為福島完蛋了。這次實地到福島沿海一帶一看,狀況的確很悲慘。從楢葉町的雙葉署臨時廳舍到雙葉町一帶,沿途雖然有很多車輛通行,不過氣氛非常沉重。

福島的災害當然非常嚴重,但是福島並沒有毀滅。福島現在這裡依然在善後,而且還有很多難題要處理,但是難題真的在一一克服中。災區各地的空間輻射量都在減少,有些地方的空間輻射量已經降到接近日常狀態。至於高輻射量地區,可以透過除染來降低空間輻射量。目前除染作業有一定的成效,可以大量減低空間輻射量,讓這些地區早一點回復日常。四年多前大家眼中絕望的事件,就現在的狀況來看,其實看得到解決方法。

國家能源是非常巨大的複雜問題。現代人完全無法脫離能源支配。如果沒有能源的話,電燈不會亮、不能用電腦、不能上網、不能用冰箱、不能用洗衣機。出門上班時,電車無法行駛、工廠也無法生產。

在2015年5月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日本全國的電力的供給來源中,核能發電的比率是0%。從表面的數據看來,日本似乎沒有依賴核能,好像很理想。

其實這是異常狀態。

每個發電廠都有維修保養期間。電力公司的營運方式是一邊供應充足的電力,然後一邊讓每個發電廠輪流維修保養。

在正常狀態下,每個發電廠會輪流停機保養,然後由其他發電廠來發電。現在日本的核能電廠全部停機,結果電力公司必須靠火力發電來填補核能發電的缺口,這就是異常狀態。因為這樣會擠壓掉其他發電廠維修保養的機會。

另外,核能電廠長期停機,就表示生產用的工具失去生產效果,結果硬體投資無法回收。核電廠停機時,員工還是一樣要上班。因為要一直確保設備安全,而且要維持操作熟練度。由於發電廠有巨大的土地和廠房設備,所以還要繳龐大的固定資產稅。所以對電力公司而言,核電廠停機後不但無法生產,而且還要付大筆的費用來維護設備和人才。

現在火力發電的效率越來越好,不過從零開始蓋一座火力發電廠至少要7~8年,新設電廠無法立即解決當前的電力問題。此外,日本是缺乏資源的島國,自己沒有火力發電的燃料,必須一直從國外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礦。不能像大陸國家的德國一樣,從隔壁的核能大國法國買電。石油、天然氣、煤礦的體積非常大,所以運輸、儲藏都要花大錢。如果國際情勢不安定的話,石油、天然氣、煤礦的費用會上漲,對日本而言是死活問題。日本在1970年代已經吃過了很多苦頭。這就是島國的困境。日本的電力公司沒有放棄核能發電,就是因為核電廠是現行的可用設備,而且核能燃料的價格安定,成本也比較低。

調整產業構造必須花時間,大喊贊成反對或是做自我主張的惡性鬥爭,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去理解現狀的因果事理,然後思考怎麼妥善處理問題。

 
通過福島海岸的中段地帶時的氣氛一直都很沉重。一直到浪江町的中心部,看到了騎重機車旅行的騎士和營業中的便利商店,氣氛才豁然開朗。浪江町的中心部一帶還是在避難指示區域內,便利商店也還沒有24小時營業。

過了浪江町後,就是南相馬市。

海嘯和核電廠事故發生後,南相馬市的南部小高地區在核電廠20公里圈內,是【避難區域】,民眾必須避難。中部的原町地區在30公里圈內,是【屋內退避區域】,民眾必須待在屋內。北部的鹿島地區是在30公里圈外。這三個地方都包含海嘯災區。由於南相馬市西部的山區的輻射線量很高,所以原町和鹿島地區的山區一帶的民眾也要強制避難。狀況非常複雜。2012年4月之後,這一帶的管制逐漸解除。南部小高地區的海岸一帶也進入重建階段了。


途中在【道の駅南相馬】休息,買了一根當地工廠做的【アイスまんじゅう】冰棒。

道の駅有不少民眾購買農產品和食物,這裡已經完全是日常的世界了。

本來這次東北之行的主要目的是看災區的重建狀況,不過意外發現【道の駅南相馬】附近有個【櫻井古墳公園】。確認了一下道の駅的觀光資訊,得知櫻井古墳是日本東北地方第三大的前方後方墳。所以臨時決定去看一下這個巨大的前方後方墳。
(※關於日本的古墳基礎知識,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古墳(1)」這篇文章)


櫻井古墳。左邊是前方部,右邊是後方部(墳丘主體)。


櫻井古墳。三名日本少女在古墳的後方部練習足球,正好成為古墳的比例尺。

前方後方墳的考古學研究還有很多未知的謎。前方後方墳雖然是大型古墳,不過規模不如大型的前方後圓墳。數量也遠比前方後圓墳少。目前只能推測前方後方墳可能是古代地區盟主的墓。如此而已。

看完古墳後,這一天最後的任務就是去找南相馬鹿島的【奇跡の一本松】。

日本東北遭到海嘯直擊後,宮城的南三陸和福島的南相馬海岸各有一顆松樹耐住了海嘯衝擊。對災區民眾而言,這兩顆松樹就是不畏困境的象徵,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南三陸的松樹由於受創太重,無法存活,所以當地居民只有設法把松樹製成標本留在現場。至於南相馬海岸的松樹還算健康。

由於當地的觀光資訊中沒有南相馬鹿島的【奇跡の一本松】的精確地理資訊,所以只能沿著鹿島海岸慢慢找而已。一到鹿島地區後,路上的霧越來越濃,能見度也越來越低。明明在海邊,卻完全看不到海,這種感覺就像是進入了神祕的魔法結界一樣。有點恐怖。


在濃霧中,沿著海岸一帶可以通行的道路行駛,硬是找到了南相馬的【奇跡の一本松】。

找到了【奇跡の一本松】之後,就北上到相馬市內,結束了福島海岸之旅。

東北之旅第一天的GPS路線及主要通過地點:

(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三度重訪東北(1)

4月底到5月初,我到日本東北旅行了幾天。

全程GPS路線記錄如下:

(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我從福島南端的いわき市出發,沿著海岸北上到宮城的石卷市一帶。這次是我在震災之後第三次造訪東北災區,實地去看當地災害後的重建狀況。

◆◆◆

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我就曾經打算去福島旅行。因為福島有山、有海、有湖,也有人文歷史。面積在47都道府縣中排行第三。而且離首都圈不遠。

不過很不巧,2011年發生了大地震,海嘯沖毀了福島沿海一帶的交通,核電廠又出狀況。這個大地震打亂了我的計畫。大地震發生兩個月後,我還是去了一趟福島。由於沿海一帶的交通中斷,所以就只能去看山和湖。

去年9月中旬,福島沿海地區的國道6號線完全開通,我終於有機會到福島沿海地區。不過現在的福島沿海地區的樣子,和幾年前我想像的福島已經非常不一樣了。

這次旅行的起點是福島的【いわき】。【いわ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福島第一大城。一直到2011年左右人口才被郡山超過。由於【いわき】和茨城縣相鄰,而且從東京有電車可以直達,所以有不少日本人以為【いわき】是關東的都市。

【いわき】的正式名稱就是平假名的【いわき】。古時候,這一帶就叫【いわき】。後來漢字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在幫和語配字時,有人配成「石城」,有人配成「磐城」。

在戰前,這一帶的中心都市是【平】。【平】是這個區域唯一的市。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這一帶的其他町村陸續合併改制成市。其中有一個市的名稱是借用古代漢字地名「磐城」。

1966年,這一帶的市、町、村合併成「いわき市」。いわき市在當時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市。

【いわき】的市名不使用漢字「磐城」,是因為1966年合併時的主角都市是「平」,「磐城」只是配角而已。「平」一直是這一帶的行政、商業、文教中心。如果新市名用「磐城」的話,會讓人誤以為是磐城市吸收了平市。【いわき】就是考量歷史和地政問題的結果。
(※2001年日本埼玉縣的さいたま市成立時,也有考量歷史和地政方面的問題。詳細請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埼玉縣與さいたま市」這篇文章)

2011年的大地震之後,【いわき】的報導相當多。因為【いわき】本身是地震、海嘯的災區,而且市內有日產的汽車工廠,工廠停工會影響日本的經濟。另一方面則是這個市非常大,災害地區侷限在海岸地帶,所以都市仍然保持正常運作,有能力提供媒體最新狀況。另外,【いわき】也是當時處理核電廠事故的準備基地。

這次旅行在【いわき】市內停了兩個地方:小名濱港的觀光物產中心【いわき・ら・ら・ミュウ】、四倉漁港的【道の駅よつくら港】。這兩個地方都是海港附近的重要觀光商業設施。這兩個設施在大地震後,一樓都被海嘯沖毀。小名濱港的觀光物產中心花了八個半月後重新開張。至於【道の駅よつくら港】則是在大地震一個月後,用大漁旗當克難的牆壁,勉強在週末時段營業。一直到2012年8月才完全重新開張。

 
【いわき・ら・ら・ミュウ】和【道の駅よつくら港】。這種當地觀光商業設施是非常重要的重建指標。因為這些設施會販賣當地物產,而且可以提供觀光客用餐和休息的空間。只要設施確實運作,觀光客就會到這些地方消費,當地的居民的努力就會得到回報。


在【道の駅よつくら港】吃完海鮮丼後,沿著海岸附近的公路北上。路上可以看到海嘯淹水範圍的記錄標示。

 
廣野町。看到廣野町的標示後,氣氛漸漸變得沉重。因為越來越接近核電廠一帶了。

廣野町有個東京電力的廣野火力發電廠。因為發電廠設在海邊,所以在大地震後遭受海嘯直擊,很多設備毀損。不過四個多月後,發電機組全部修復,全部投入發電行列。

說實在,四個多月真的非常短。四個多月不是單純地修理設備而已。在修理設備之前,還要清除海嘯帶來的障礙物。障礙物不是一般家庭的紙屑,而是汽車、巨大管線、崩壞的堤防塊、污泥等。路上、廠房內部、海底的障礙物全部都要清除。清除障礙物後,才能查檢設備,才能修理。修理完之後,才能發電。

做這種大規模的電廠修複非常不容易,因為所有的人都沒遇過這種事。這種工程就算花好幾年處理也不奇怪。不過東電花兩個月左右把障礙物清除,再花兩個月左右讓所有機組恢復供電。

大地震之後,東電遭到很多冷嘲熱諷。不過當我實地到災區看海嘯災情,然後思考【如果自己是當事人,自己該怎麼妥善處理問題】時,我會發現自己沒有資格批評別人。因為現場作業真的超乎我的想像,當事者從上到下付出的努力也超乎我的想像。

在網路發達的時代,一般人的發言空間變大了。在網路上的公共議題討論中,常常可以看到冷嘲熱諷、風涼話,或是用老練的說教口吻以指導者自居的人。我不知道這些冷嘲熱諷、風涼話、說教的人是否確實了解公共議題背後的因果事理,但是我可以確定冷嘲熱諷、風涼話、用指導者的口吻說教不會解決問題。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更多問題。

我自己很不喜歡看那種冷嘲熱諷、風涼話,或是用老練的說教口吻的發言。所以我自己在寫文章時會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做出自己不喜歡的行為。同時要求自己多思考一下【如果我是當事人,我該怎麼妥善處理問題】。然後再去比較真正的當事人的做法和自己想到的做法有什麼不同。然後再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有缺陷,自己是不是沒有確實了解因果事理。思考到最後,我發現通常都是我自己對事理認識不足。


東京電力廣野火力發電廠的巨大煙囪。


通過巨大煙囪後,看到了J-Village的標示。

J-Village是1997年成立的日本第一座國家足球訓練中心。位在廣野町和楢葉町的交界,旁邊就是廣野火力發電廠。其實這裡的土地和硬體設施都是由東京電力提供。J-Village內有12個高規格足球場,還有住宿、用餐等休閒設施。以前日本足球協會在這裡開設足球訓練營,培育出很多職業選手。這裡的住宿、用餐等休閒設施可以讓球員使用,也可以讓一般民眾使用。如果福島沒有發生災害的話,J-Village就是我旅行的住宿選項之一。

福島發生災害後,J-Village一時變成處理核電廠事故的工作人員、自衛隊、消防隊的居住和工作準備的臨時基地。核電廠的作業人員在【いわき】市內找到宿舍後,這裡就變成上工前更衣的據點。東京電力則在這裡成立復興本社,就近專門處理福島的種種事宜。

現在這一帶的環境輻射量已經降到接近一般的日常狀態,J-Village也開始計畫重整,預計2016年開始動工恢復成原來的足球訓練設施。

 
雙葉警察署臨時廳舍。福島核電廠事故的影響區域大部分都是雙葉警察署的轄區。核電廠發生事故後,雙葉署從富岡町暫時移到內陸一帶。2012年10月,雙葉署借用楢葉町的【道の駅ならは】設施,成立臨時廳舍來就近管理轄區。

【道の駅ならは】距離J-Village大約兩分鐘車程。本來這裡是楢葉町的觀光重點設施,現在暫時變成警察署。停車場和建築物都還保有「道の駅」時代的標示。親眼看到這種場景,真的有一種世間無常的感覺。


雙葉警察署臨時廳舍停車場旁的環境輻射線量計。在這個時間點上,雖然這裡的環境環境輻射線量已經非常接近一般日常狀態,但是世間無常的氣氛還是很重。

 
這次旅行路過的楢葉町有兩家便利商店。一間是2013年8月26日重新開張的7-11楢葉下小塙店,營業時間是早上6點到晚上8點。另一間是今年1月30日重新開張的法米馬楢葉町上繁岡店,24小時營業。法米馬的楢葉町上繁岡店是避難指示區內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在非日常的環境中,看到便利商店會有安心的感覺。因為便利商店是日常生活的象徵。便利商店開始營業,也代表這個地方正在走向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