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是1543年由葡萄牙人從種子島傳入日本。當時葡萄牙人的麵包是黑麥的硬麵包,日本人只是覺得外國人吃的東西很特別,並沒有學會怎麼做麵包。
葡萄牙人把麵包叫作「pão」,這個詞後來就變成日文外來語的「パン」。
麵包的製作方法是由荷蘭商人從長崎傳入日本。荷蘭吃的麵包並不是烘焙的麵包,而是蒸的麵包。蒸的麵包其實就是蒸糕。由於蒸的麵包的做法和饅頭相似,所以日本人只以為荷蘭在吃口味比較特別的饅頭。由於當時的麵包有牛油和酵母的味道,而且是用手抓著吃,一般吃慣米食的日本人其實對麵包不太感興趣。不過還是有日本人有挑戰製作製包,並且把麵包製法記錄在文獻中。
到了1639年,江戶幕府發表鎖國令,禁止基督教信仰。由於當時吃麵包的人多半是基督教徒,所以當時的幕府也禁止製造麵包。
後來1840年代鴉片戰爭發生後,日本看到英國把清國打得落花流水,於是就開始緊張,各個藩開始加強自己領地的海防。本來日本的傳統兵糧是飯糰,不過飯糰無法長期保存,所以打仗的時候還要花時間煮飯。米飯煮起來很麻煩,而且煮飯會有煙,這樣會影響到作戰安全。另外,飯糰由於容易散,所以不適合邊走邊吃。由於飯糰有這些缺點,於是就有人想到把西洋人的麵包改良成兵糧。
麵包攜帶方便,可以長期保存,所以不用在戰場上花時間烹調。而且麵包不會像飯糰一樣散掉,所以可以邊走邊吃。麵包也比米飯容易消化。當時日本各個藩就開始各自開發自己的兵糧麵包。例如長州藩的【備急餅】、薩摩藩的【蒸餅】、水戶藩的【兵糧錢】、幕府的【兵糧パン】。
到了1860年,內海兵吉在橫濱開了第一家日本人經營的麵包店。之後,也有外國人到日本開麵包店。結果麵包就漸漸變成一般的食物。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發生內戰時,明治天皇曾經帶麵包去大阪慰問政府軍的傷兵。之後的日本海軍和陸軍也各自發展出了軍用口糧「乾パン」。就現代人的感覺來看,「乾パン」不是麵包,而是餅乾。不過以前保久的乾麵包和餅乾的分界線其實非常模糊。
◆◆◆
現在日本的麵包可以分成:【食パン】【菓子パン】【惣菜パン】
「食パン」是日本人用來當主食的麵包。「菓子パン」則是包了豆沙、奶油、果醬的麵包。「惣菜パン」則是夾了菜的麵包。
「菓子パン」和「惣菜パン」的差異是「菓子パン」是把添加的食材埋在麵團後,放進烤箱烘焙。「惣菜パン」則是麵包成品加上另外做的菜。漢堡、熱狗、三明治可以算是廣義的「惣菜パン」。
「食パン」是源自明治時代初期用模型烘培的英國白麵包。這種麵包其實就是吐司。後來美國的吐司也傳入日本,就變成美式的「食パン」。英式「食パン」的特徵是烘焙時模型不加蓋,所以吐司的頂部會膨起。這種吐司又叫「山形食パン」。美式的「食パン」烘焙時會在模型頂部加蓋,所以吐司的形狀非常四方。這種吐司又叫「角食パン」。
在日本,吐司麵包的單位叫「斤」。一般日本的麵包店或是超市賣的吐司都是以1斤為單位。同樣是1斤,有分3片、4片、6片、8片裝。3片裝的吐司很厚,8片裝的吐司就是一般的薄吐司。
本來日本的「斤」指的是600g,是日本商家賣東西的基本重量單位。不過以前日本的麵包業者是用英國或是美國製的模型來做麵包,規格完全和日本不同,所以業者就把吐司麵包的「斤」規定成340g以上,所以現在日本市面上賣的1斤的吐司麵包大多是340g。
在台灣,坊間的麵包店的吐司多半是12片裝。這和日本的8片裝吐司有什麼不同呢?
台灣坊間的12片裝吐司是半條,也就是一整條吐司切成一半的長度。其實日本的一整條吐司和台灣的一整條吐司的長度幾乎一樣。只是日本是把一整條吐司切成三等分後,再薄切包裝。所以日本的1斤吐司其實就是1/3條。日本的8片裝吐司的單片厚度和台灣的12片裝吐司的單位厚度其實幾乎一樣。
由於日本的一整條吐司是3斤,看起來就像一根棒子一樣,所以有人把一整條吐司叫「3斤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