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 その2

前回、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は、中国語を勉強する日本人が知っている名前とは違っていて、
ウェード式のつづりを使っているのかもという想像力が必要と書いたんだよね。

ちょっと写真が古過ぎるんだけど――
日本でアジアシリーズをやっていたころの台湾人の名前は、こんな感じだった。
 
HSUさんは、許さんだろうけど、XUじゃない、
KAOさんは、高さんだろうけど、GAOじゃない、
KUOさんは、郭さんだろうけど、GUOじゃない、
荘景賀さんも、どうしてそのつづりなのか、ちょっとよくわからない。

さて、ウェード式をどうやって調べるかだけど、
まず、中国語を熟知している人であれば、
台湾外交部のサイトに「護照外文姓名拼音對照表」があるので、これで逐一探していくとか、
外交部の外文姓名中譯英系統の(単漢字3文字まで)(100字以下)という
繁体字とウェード式等各種つづりとの変換ツールのようなものもある。

私のを変換すると、こんなふうになるよ。

「威妥瑪」が、ウェード式。
「漢語拼音」が、中国のと同じつづり。
ここにはあと2つあるけど、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にはそのほか幾つものバージョンがある。
いずれにしても、パスポート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については、台湾については、こういう参考例をもとに選んでいいようだ。

ところで、台湾人の名前は、姓の後にカンマ、名前が複数のときにはハイフンが入るのが正しいよね。
ただ、パスポートの表記どおりに航空会社のサイトに入力してもはねられたのはどういうことなんだろうなと思う。
JALもANAもなんだけどさ、多分ほかのサイトもなんだろうけど、
パスポートどおりの名前の表記ということでハイフン入れると、はねられちゃうの?

ハイフンを外して入力するというのは、常識なのかな……

台湾の野球選手の名前に関連して、「台湾人男性の名前の傾向を見る」というのもつくったことがあるので、見てね。
スペル以外での、名前の並べ方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の名前のピンインの並べ方」も見てね。

日本人的宗教意識

日本人信什麼教?

有些台灣人可能直覺上會回答「神道教」。

經常看日本的電視新聞的人,一定看過日本人在元旦到神社許願的報導。常看日本電視節目或是電影的人,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到神社許願的場景。日本的一些漫畫、卡通、電玩作品中,也有到神社許願的設定。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人,也會發現日本很多地方都有神社。神社幾乎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所以有人覺得日本人信「神道教」,一點都不奇怪。

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其實有些人認為神道不算宗教。

一般世間的宗教,通常會有教主或是指導者、有教義、有經典,或是有戒律。但是神道偏偏沒有教主或指導者,也沒有明確的教義,也沒有經典,也沒有明確的戒律。

神道雖然有「拜」的儀式,但是「拜」並不限於宗教。

掃墓時拜祖先也是一種拜,拜祖先的人可能會把祖先當成尊敬的對象,但是不見得會把祖先當成宗教對象。又例如我們對某個故人懷有歉意時,我們可能會到這個故人的墓前上香拜拜。上香拜拜並不是把故人當成神或是宗教對象,也不見得會把故人當成偉人,而是把故人當作一種自我反省時的心靈溝通對象。

其實日本的神道的參拜行為有點類似上述祭祖或是自省時的溝通對象。只是神道的祭拜或是溝通對象比較廣,並不限於故人,還包括大自然及生活周遭的物。例如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廁所有廁所的神。

在華人的思想中,「神」是非常偉大支配者,大家要照著神或是指導者的意思(教義)行動。不過日本的神道觀念中的「神」嚴格來說比較接近「靈」或「精靈」。由於神道沒有明確的教義,所以日本人不會有把這些精靈當成道德倫理的指標,而是把精靈當成溝通、自省的對象。例如古時候日本的火山爆發時,日本人可能會去拜山神(山的精靈)。拜山神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聽山神的指示,也不是把山神當道德倫理的指標,而是反省自己可能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傷害了山,要向山的精靈道歉,然後告訴山的精靈以後自己會小心行事,不做可能傷害山的行為。

另一個例子就是祭拜過去戰爭期間的死者。在華人世界,祭拜戰死者是把死者當英雄,把戰死者當成道德倫理的指標,把戰爭正當化。不過在日本,祭拜戰死者的意義是向死者道歉,同時也向死者的家屬道歉。因為戰爭是由政府發動,戰爭毀滅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如果沒有戰爭,就不會有戰死者,家庭和社會就不會走向破滅。一般日本人並沒有把戰死者當成道德倫理的指標,而是透過祭拜的來自省,告訴這些「靈」,以後不再讓悲劇發生。

◆◆◆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從飛鳥時代到江戶時代,在日本最有影響力的信仰不是神道,而是佛教。古時候的日本天皇很多人都信佛教。甚至還有天皇退位出家。佛教的僧侶很多都是留學海外的知識人。佛教的影響層面遍及日本的皇族、貴族、武士,以及平民。權力非常大。神道反而是佛教或是儒家思想的附屬信仰。

一直到明治時代,明治政府為了讓新政府的支配權正當化,把神道塑造成正統宗教,然後把佛教視為舊時代的信仰,下了神佛分離令,解除佛教的特權。這個結果就是日本各地發生了廢佛毀釋的事件。廢佛毀釋的背景之一就是以前佛教的影響力太大,神道的神官受到僧侶壓迫,很多民眾受到寺院剝削。所以就有人趁著佛教失去特權時,開始報復,破壞了很多佛教相關設施。就文化的觀點來看,是一場大悲劇。

就現代社會制度的觀點來看,日本的神道的確是宗教。因為很多神道組織擁有宗教法人的地位。不過現代社會的宗教團體是1940年日本的宗教團体法實施之後才出現的組織。也就是說,現在日本社會制度中的宗教,其實是1940年之後的產物。在宗教團体法實施之前,宗教組織的概念其實並不明確。

◆◆◆

如果在現在的日本街頭隨機找路人問【信什麼教】時,恐怕多數人會回答【沒有特別信教】。

所以有些人認為日本人不信宗教。

其實,這種「不信宗教」並不是否定宗教,也不是拒絕信教。而是日本人觀念中的信教,是每個星期到教堂禮拜,或是每天嚴格要求自己吃素,或是每天讀佛經,或是每天到宗教設施參拜,然後把自己的收入捐給宗教設施,或是經常在網路上發文,強力推薦某種宗教給別人。

由於一般日本大眾覺得自己沒有本事做到這些事情,所以大部分的民眾會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當宗教信徒。

另一方面,向別人強調自己信某種宗教,可能會給別人負面印象。因為強調自己信教就等於是向別人宣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價值觀受到某種教義支配、自己無法思考分析的事理,所以逃向無法實證的超自然假說。

所以一般日本的常識人不會向人強調自己的信仰。

如果強迫日本人一定要回答一種宗教時,日本人回答【佛教】的機率可能性會大於【神道】。

雖然日本人回答【神道】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日本大眾不會覺得沒回答【神道】的人是拒絕相信神道或是討厭神道。實情是一般日本人不會特別去懷疑神道,所以也沒有理由特別要去強調自己相信神道。至於回答【佛教】的原因恐怕是歸屬感的問題,因為很多日本人的祖墳是由佛教寺院管理。

大部分的日本民眾每年元旦都會到自己家附近的神社或是佛寺參拜。每年聖誕節時,很多日本的家長會買禮物給小孩。日本人結婚時,可能會選在神社或是教堂舉行婚禮儀式。很多日本人的祖墳在佛寺裡,每年可能會請住持來為自己的祖先舉行法要。一般日本民眾到神社、佛寺、教堂,或是其他宗教的設施時,都會抱持謹慎的態度,遵守秩序、尊重別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人並不是不信教,而是平常沒有特別思考自己信什麼教,也沒有強力要求自己一定要深信某一種教。日本民眾實際到宗教設施時,會尊重宗教設施的規則,甚至不會排斥在宗教設施內許願或是參拜。只要不是邪教,日本人基本上不會排斥。

根據日本文化廳2012年年底的統計資料,日本有88720個神道系宗教團體,日本民眾當中大約有1億人信神道。從這個數據來看,大部分的日本人信神道。

不過事情還是沒有那麼單純。雖然在2012年12月31日的時間點上,日本大約有1億人信神道,但是這並不代表這1億人會排斥其他宗教。

在2012年12月31日的時間點上,日本有85238個佛教系宗教團體,數量上和神道系宗教團體的差距並不大。另外,日本民眾當中,大約有8513萬人信佛教。從這個數據來看,大部分的日本人也信佛教。

統計數據中的信者的定義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就是曾經捐錢給神社或是佛寺的人,或是有參加神社或是佛寺活動人(例如新年參拜或是抬御輿),或是祖墳由佛寺管理的人。

1億人的神道信徒和8513萬人的佛教信徒,兩者相加的話,會超過日本人口總數。也就是說,大約半數以上的日本人信神道也信佛教。半數以上的日本人並不覺得信神道又信佛教有什麼奇怪。如果這些人到西洋的教堂或是中東的清真寺參觀時,這些人可能也會和其他信者一樣,對宗教保持敬意。這就是日本人的宗教觀。

台湾のコンビニの客席

台湾のコンビニは、店舗の片隅に客席があることが結構ある。
客席といっても、日本でありがちなカウンター式よりも、
ファストフード店のようなテーブルと倚子の席の方が多いかな。
別途、二階席とか、屋外テーブル席がある場合もある。
  
写真の例は、店舗自体に余裕があるような場合のレイアウトだけど、
店舗が狭い場合でも、結構無理やり客席はつくられている場合もある。

従前のコンビニは、屋台と同じように、買ったらどこかで食べることを考えなきゃだったけど、
客席があれば、その手の問題は少なからず解決もできるよね。ごみも捨てられるし。
(屋台にも客席があるところもあるのは、「台湾の屋台の客席」でも書いたので、見てね。)

コンビニ側が客席を設置するのは、お客さんの滞在時間が長くなり、
それが、買い物頻度の向上、客単価アップにつなげられるというもくろみがあるみたい。
恐らく台湾の感覚では、コンビニ弁当=安いも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けれども、
外食の選択肢としてコンビニを選び、客席で座って食べる分にはそういう割高感も減らせるのかな。
台湾は基本的に外食社会だと思うので、客席があるコンビニは、ファストフードや軽食店と競合することになるけど、
コンビニには、商品の回転度が速い、鮮度がある、新しいアイテムが次々出てくるなどの競合相手に負けない部分もあるよね。

我々が台湾を観光していて何か一息つきたいというときにも、お店に入るというよりも言葉の問題とかでそれほどストレスなく使える場所になるだろうと思う。

日本的教育制度(2)

在日本,負責教育行政的中央機關是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學省以前叫作文部省,2001年日本的中央行政機關重編時,文部省和科學技術廳合併,就變成現在的文部科學省。簡稱文科省。

日本的中央行政機關主要集中在東京的「霞ヶ関」。當日本人聽到「霞ヶ関」時,就會聯想到中央行政機關及高級公務員。文部省雖然也在霞ヶ関,不過離文部省的最近的車站是「虎ノ門」。一般日本民眾對「虎ノ門」的印象是大企業的辦公大樓。不過日本的教育界的人士如果講到「虎ノ門」,會聯想到文部科學省。文部科學省制定的政策會影響日本的教育界。

文部科學省主要是管教育方面的大政策。至於日本的基層教育是由各個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來主導。日本的各個自治體的教育委員會,其實就相當於台灣的各個地方政府的教育局或是教育處。

日本的教育委員會制度是戰後佔領日本的美國人推行的教育制度。

在台灣,各個地方的教育局或是教育處的主管是由各個地方的首長指派。不過在美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主管主要是由民眾投票選出,而且是選出好幾個人。這些人就是教育委員。教育委員工作的機關就是教育委員會。各地的學校及教育政策就由當地教育委員會來主導。

這些民選的教育委員主要是一些關心當地教育的民眾。民選的教育委員不見得懂教育行政。不懂教育行政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教育委員會有編制專業的文官,教育委員的工作就是活用這些文官來成就自己的教育理念。

戰後美軍佔領日本時,美國人的想法是把美國的教育委員會制度應用在日本。用民選的教育委員來主導日本的地方教育,這樣可以瓦解日本傳統的中央集權式的教育。教育委員會制度也是民主主義的象徵制度之一。

當時的設計的制度是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由七名委員構成,市町村教育委員會則由五名教育委員構成。這些委員當中的一人是由當地的議員兼任。其餘的教育委員則是由民眾投票選出。教育委員會有獨自的人事權,而且可以編列自己的預算。由於教育委員是由選舉產生,背後有民意支持,所以地方首長比較不敢刪教育預算。所以教育完全獨立於地方政治之外。

本來教育委員會制度是讓一般民眾參與教育行政,不過這個制度在日本實施後,狀況不如預期。當時日本的地方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大約在八成左右,不過教育委員的選舉投票率只有五成。

由於投票率不高,所以日教組或政黨動員的組織票就比較有利。結果當選教育委員的多半是一些退休教師,再不然就是一些理念和左派政黨或是日教組比較相近的人士。

這有什麼問題呢?

對教育熱心,但是背後沒有組織支持的人就選不上。至於教育界或是日教組人士當選教育委員的話,可能會設計出對教師或是日教組有利的教育政策。如果理念和左派政黨相近的人士當選教育委員的話,可能會把左派政治理念帶入教育。

當時的日本的執政黨認為教育委員會公選制度未必能確保政治中立,所以1956年,日本國會修法廢止教育委員公選制。教育委員改由地方首長任命,然後由議會承認後任職。教育委員公選制廢止之後,日教組對教育委員會的影響力變小,結果日本的教育又漸漸回到文部省主導的制度。另一方面,教育委員會也不再擁有預算編成權。地方的教育預算是由自治體編成。

1956年之後,日本的教育委員會的成員還是以民間人為主,然後再外加一名公務員。這名公務員主要是處理教育委員會的專業行政事務,職稱叫作「教育長」。要擔任市町村的教育長,必須要得到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的承認。要擔任都道府縣教育長,必須要得到文部省的承認。也就是說,文部省實際上收編了教育委員會。

其餘民間人教育委員可能是找當地的醫師或律師,或是住在當地的大學教授,或是當地企業的老闆,或是學生家長。這些民間人委員之間會選出一名代表,對外代表教育委員會全體。這名代表的職稱叫作「教育委員長」。由於這些民間的委員有自己的職業,所以教育委員會的工作只能算是兼任工作,可能每個月只要開幾次定例會而已。只有公務員的「教育長」每天要到教育委員會上班。結果實質上教育委員會當中真正在做事的是公務員的教育長。

其實這是非常大的問題。本來教育委員會的理念是由民間人士來活用專業公務員發展教育。教育委員會中的主角應該是民間人的委員。民間人委員的代表就是教育委員長。不過實際上日本的民間人教育委員沒有那麼多時間參與教育委員會的事務,所以淪為名譽職位,大家覺得把事情交給教育長就可以了。不過教育長不能代表教育委員會全體。而且教育長是公務員,公務員的立場是一切要以公共、公平為前提,不能擅作主張。所以很多事情沒有立場擅自處理。

看到這裡,有些台灣人可能會以為日本的公務員做事消極、擺爛。會這麼想的人,基本上是不了解現代社會制度原理的人。現代公務員制度的本意是公平執行大家建立的公共規則。事實上,日本的公務員做事非常積極。儘管日本的公共規則非常多,非常複雜,但是日本的公務員還是非常努力去公平執行這些規則。因為公務員的工作是公平執行規則,所以不能擅作主張。因為擅作主張會破壞公共性及中立性。如果規則有問題的話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不是在執行者,而是在訂定規則的人。在成熟的社會中,規則有問題時要做的是立即修正規則的問題,然後讓公務員公正執行,而不是讓公務員用權力做出規則外的行動。日本的公務員不做規則外的行動,是因為職業倫理觀正確。而且他們知道不可以破壞這個社會努力設計出來的制度。

教育長當然也知道民間人委員沒有那麼多時間處理地方教育事務,如果所有大小事全部要讓民間人委員來裁量事情的話,民間人委員也會受不了。所以教育長做事時會非常為難。日本的教育委員會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委員長和教育長之間的權責不明確,造成機能不彰。

由於教育委員會的機能不彰,所以日本一直有人在批判教育委員會制度。

當然,教育委員會制度並不是完全沒有修改過。2000年,教育長在任職時不用再受文部省的承認。2002年,教育委員會的制度再度修正,委員會的成員當中一定要包含學生家長。不過這些改革還是沒有解決機能不全的問題。

儘管有不少人批判教育委員會機能不全,但是由於日本的學校現場的教師相當努力,所以日本的教育品質整體而言一直在提升。只是機能不全的組織遇到特殊狀況時,會出大問題。

2011年,日本的滋賀縣大津市有一名中學生因為長期受到同學欺負,最後自殺。當時大津市的教育委員的職員並沒有認真看待這個問題,教育委員會在開定例會時也沒有特別強調這個問題,所以民間人的教育委員也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結果這個事件在打官司時,媒體報導了教育委員會處理上的缺失,引起日本社會的回響。當初教育委員會沒有好好處理這個問題,是因為教育委員會的權責不夠明確。

其實日本的教育委員會機能不全的問題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存在。只是以前資訊不發達,教育行政出狀況,民眾不太容易看到。由於現在的資訊非常發達,所以大津的學生自殺事件的社會反應非常大,因此2014年6月日本重新修改了教育委員會制度。把教育長和教育委員長的職務統合,設定成專職工作,這樣教育委員會的權責才會明確。

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 その1

例えば、中国人と台湾人がまざっている名簿をつくるとする。
こういうのでまず難儀するのは、漢字圏の人たちの漢字の達筆ぶりというか、書き方が合理的過ぎて?下手過ぎて?解読不能というのがあるんだけど、それはさておき……
何とか漢字の入力ができ、日本語読みの振り仮名をつければ完成するよね。
これだけじゃなくて、現地読みの振り仮名や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を入れたものをつくりたいなどと思うこと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現地読みというのは、一般的に日本人が考える北京語、国語、華語の領域でしかないんだけど、ひとまずそれで、名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を名簿に入れ込みたいとする。

そういうときは、ネット上にある変換ツールを使うと楽かもしれない。
読み仮名については、「繁体字 片仮名 変換」などでググれば、出てくるし、
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についても、「繁体字 ピンイン 変換」などとググれば、出てくる。

「ピンイン」というのは中国語(漢字)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振り仮名のようなもの。漢字で書くと「拼音」だけど、日本語入力環境ですぐに変換して出てこない漢字なので、よく片仮名で表記される。
キーワードを「繁体字」としているのは、日本語の漢字をそのまま変換ツールにぶち込んでピンインに変換できる可能性が高いから。
なお、ツールにぶち込んでうまく反応しないようだったら、日本語の旧字を入力して試したり、別途繁体字の字体を探す必要が出てくる。

上記のような変換ツールだけど、例えば「どんと来い、中国語」というサイトを使ってやってみるね。
 
出典:中国語カタカナ変換及び繁体字ピンイン変換どんと来い、中国語

こういう変換ツールを使えば、相当たやすく中国語の現地読みのリストをつくれるよね。

これで少なくとも、中国人分については完成と言えるんだけど――
台湾人の人名については、変換ツールで出たものとは違うつづり方をする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った方がいいと思う。

台湾人の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方は、伝統的には「ウェード式」が選ばれ、ピンインではないんだよね。
例えば、高学歴な台湾人であれば、学術の分野で英語論文を読んだりして、
そこに出てくる台湾人研究者の名前のつづりにウェード式が多いなと気づくこと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というのは、台湾国内にいる限りはそれほど必要ではないので、
実際に悩みに直面するのは、パスポートをつくるときだと思う。

台湾政府は、2008年末のお達し以降、名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は「漢語拼音」を使うことを奨励していたりするんだけど、
実際には、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は、何通りかのつづり方式から選ぶことができ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だから、自分の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をどうしようと困ってしまい、ネット上でもその手の相談の書き込みが存在したりする。

ただ、旅行代理店にパスポート申請をお願いすると、旅行代理店はウェード式で申請したりするようだし、
中国人の名前だと思われたくない人がウェード式を選ぶということもなどもある。

ということで、台湾人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については、最終的には、本人につづくり確認するにしても、
我々としては、それなりの類推や機転をきかせて、台湾人の名前のアルファベットのつづりはウェード式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を想定した名簿づくりをしたいものだよね。

ちょっと長過ぎるので、次回に続く。

台湾人とイングリッシュネームも見てね。

日本的教育制度(1)

2014年現行的日本的學制是6334制:小學六年、中學三年、高校三年、大學四年。

其中最初的九年是義務教育。中學畢業後,如果還要升學的話,就要考試。

6334的學制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因為台灣的學制也是6334制。2014年現行的台灣的義務教育也是九年,接受完九年教育之後,如果還要升學的話,也可能要接受一些考驗。

由於日本和台灣的學制相似,所以台灣人在看日本的一些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的漫畫或卡通時,並不會覺得奇怪。

其實日本和台灣的學制相似,只是偶然的巧合而己。

現行的台灣的學制是從1922年北京政府參考美國制度設計,然後戰後在台灣實施。

至於現行日本的學制則是戰後美國的教育使節團要求日本實施的制度。這個學制是1946年開始實驗,然後在1947年全面實施。在美國,不同的州的學制不同,由於美國的教育使節團的成員當中,有人的出身州是6334制,所以美國人在設計日本戰後教育制度時,就用了6334制。如果當初主導設計日本教育的人的出身州的學制不是6334制的話,現在日本的學制可能就不是6334制了。

目前台灣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是1968年開始實施,在1968年之前,讀完小學的人如果要繼續升學的話,就要考試。考試合格後,才能向上升級。由於當時小學以上的學校並不是義務教育(國民教育),所以當時沒有「國民中學」(國中)這種學制。在「國民中學」制度實施之前,接在小學教育的之後的學校叫「初級中學」(初中)。

台灣人常講的「國中」這個詞其實是1968年台灣的「國民中學」制度成立之後的產物。由於「國中」是某個限定的時代的某個限定的地方實施的政策產物,所以有時候看到有台灣人把日本的「中學」譯作「國中」,會覺得怪怪的。因為日本的中學並沒有「國民中學」這種稱呼。

日本的小學、中學、高校,其實都是簡稱。小學的正式名稱是「小學校」,中學的正式名稱是「中學校」,高校的正式名稱是「高等學校」。至於「大學」並不是簡稱,大學的正式名稱就是大學。

日本的小學校、中學校、高等學校的主管是「校長」。校長的意思就是「校」的長。校長要對自己所管的「校」負責。「校」就是小學校、中學校,或是高等學校。這些學校可以簡稱作「校」,所以「校」的內部叫作「校內」,「校」的外部叫作「校外」。學生參加的學校外的活動就叫作「校外活動」。

日本的大學的主管是「學長」。學長的意思就是「學」的長。學長要對自己所管的「學」負責。「學」就是大學。大學內部就叫作「學內」,大學外部就叫作「學外」。大學生參加大學外部的活動就叫作「學外活動」。

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是1947年和6334學制同時實施。也就是說,日本在實施6334學制時,一開始就是九年義務教育。

那麼1947年之前的情況呢?

日本在1947年之前的教育制度其實修改過很多次。日本是從1872年開始實施現代的學校教育。不過當時的學校教育不是免費教育,而且並沒有強制國民接受教育。

到了1879年,日本的教育令規定小孩子至少要接受16個月的教育。不過當時的教育不是免費教育,而且沒有設罰則,所以還是有很多小孩沒有到學校受教育。雖然有些小孩沒有到學校受教育,但是日本有私墊,所以沒有上學的小孩並不代表沒有受過教育。

到了1880年,日本的教育令規定小孩子至少要接受三年教育。不過當時的教育不是免費教育,而且沒有設罰則,所以還是有很多小孩沒有到學校受教育。

一直到了1900年,日本的小學可以免費就讀後,日本民眾才普遍開始接受現代的學校教育。當時的義務教育年數是四年,學校叫作「尋常小學校」。

當日本民眾普遍接受教育之後,民眾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

「日本人」的觀念是1873年戶籍法實施之後才成立。當時的戶籍法有規定日本人和非日本人的小孩的國籍定位。這個法律實施之後,才有日本人和非日本人的觀念。

在1900年之前,大部分的日本人的生活在自己的村子裡完結,很多人一輩子不會遇到村子之外的人,當然也不會遇到非日本人。所以當然也不會去想戶籍法中的國籍問題。所以大家並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現在一般人口中說的「○國人」是近代國家成立後才出現的觀念。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近代國家都是20世紀之後才成立,「○國人」的觀念的歷史其實非常短。

到了1917年,尋常小學校改成六年。也就是說,日本人開始接受六年義務教育。

到了1941年,日本又把義務教育延長到八年。

1947年,新制的6334制實施行,日本的義務教育變成九年。

日本在1941年把義務教育改成八年,和1947年的新制九年義務教育只差一年而已。這代表日本其實有意願讓國民多受教育。

不過對1947年的日本而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那時候的日本非常窮。而且日本很多設施在戰爭中被炸成焦土,要讓小孩有學校可讀,其實非常不容易。不過由於九年義務教育是美國的意見。當時日本的立場只能照著美國的指示行動。所以日本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硬是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而且新制的義務教育設了罰則,如果有人不讓小孩接受義務教育的話,會確實受到處罰。

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到2014年現在已經實施了67年了。

台湾コンビニの網飾り状レジ袋

台湾のコンビニはレジ袋はくれないというのは、それはそうなんだけど、
一部コンビニでは、袋とは言えないものの、熱い弁当などを買えば、提げるものはもらえ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この手提げは、要は、正方形の不織布に切れ込みが入っていて、
中央に弁当を載せて、外側の網飾り部分で弁当を支える、持ち手にもなるというもの。
七夕飾りで、昔、こういうのをつく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っけって感じのもので、
なかなかのアイデア商品かな。
 

かなり前に「台湾のレジ袋」というのを書いていて、その当時には見かけなかった記憶があるんだけど、
ネット上で探すと、もうその当時には出現してきていたみたい。
この袋についての正式名称自体はないみたいで、提袋、提網、網子、便利帯などなど、いろいろな呼ばれ方をしている。

でも、これはちゃんとした袋ではないので、食べた後の弁当殻を入れられないし、
そもそも開き切った網々の袋は、畳み直して再利用というのはなかなか難しいし、
材質が心もとないし、そもそも弁当程度の耐荷重しかないだろうから、何に使うかって感じか。

この袋については、ビニール袋3枚分ぐらいのコストがかかっているみたいなので、
今後これがどんどん広がることを予想することは難しく、
別の材質のもの、例えば段ボール状の材質のものとかに移行していくような気がする。

日本的相撲(5)

在2014年現在的日本,要成為大相撲力士的基本條件是受過完整的義務教育,年齡未滿23歲,然後通過「新弟子檢查」的男性。

「新弟子檢查」指的是相撲入門的體檢。日本人一聽到「新弟子檢查」時,就會聯想到相撲力士的入門體檢。

通過了新弟子檢查的人,就可以在最新的場所中,登上土俵對戰。這些新弟子的對戰比賽叫作「前相撲」。新弟子的身分也叫作「前相撲」。


前相撲。前相撲是每個場所的第二或是第三天的早上八點多開打。前相撲結束後,就是「序ノ口」力士的比賽。前相撲的特色就是所有的前相撲新弟子都會坐在土俵旁觀戰。一直到當天的前相撲比完,全員才離場。

前相撲的比賽日數並不多,通常在場所的第一週就會結束。本來新弟子要在前相撲比賽中贏過對手才能升序ノ口,不過近幾年只要有比過前相撲,不論是否有贏過對手,幾乎都可以升到序ノ口。只要升到序ノ口,名字就會列入下一個場所的番付表裡。這樣就算是正式進入大相撲的世界。

從前相撲升到序ノ口後,如果因為受傷或是其他原因整個場所休場的話,也可能退回前相撲。退回前相撲的話,名字又會從番付表中消失。一切又要從頭開始。

以上是一般狀況。

一般想要入門大相撲的人的年齡限制是23歲以下。不過在業餘相撲界有一定的實績的人,如果年齡未滿25歲,還是可以入門。在業餘相撲界有一定的實績的人可以直接從幕下階級開始。

本來,業餘相撲力士入門大相撲並沒有年齡限制,例如平成初期的相撲力士智乃花是27歲才入門。智乃花本來是體育老師,在業餘相撲界有一定的實績,所以可以從幕下開始。智乃花最高曾經升到小結。

本來大相撲是傳統的學徒制的階級世界。一般力士都是十幾歲入門,隨著年齡增長,技術和體力也會成長,相撲階級也會愈來愈高。如果沒有年齡限制的話,二三十歲的社會人入門時,師兄可能才十幾歲。這樣師兄弟的上下關係會變得非常複雜。十幾歲的力士很難去指導二三十歲的入門者,所以相撲協會開始對入門年齡設限。

◆◆◆

大相撲的平幕力士的稱號是「前頭○」(○是數字)。最高階的平幕力士是「東前頭一枚目」,簡稱東前頭一,其次依序是西前頭一、東前頭二、西前頭二等。這種稱號是依照最近一次場所的成績,先東後西依數字排行。

大相撲的「前頭」這個稱號的意思是「前相撲」的「頭」(かしら)。和語的「かしら」指的是某個職業領域的資深人員或是主管。例如「番頭」(ばんがしら)指的是古代警備業務的主管。「人夫頭」(にんぷがしら)是古時候的工人領班。在日本時代劇《暴坊將軍》中的義消組織「め組」的隊長辰五郎的稱號也叫「かしら」。後來中原音傳入日本之後,有些職業主管的「頭」變成音讀「とう」。例如「船頭」(せんどう)指的是船的主管,也就是船長。現在日本的中小學的「教頭」(きょうとう)則是教師的主管,有些學校的職稱是副校長。

大相撲的「前頭」是「前相撲の頭」的簡稱。意思就是前相撲弟子的師兄。

明治元年(1868年)11月場所番付表:

番付表的最上段的幕內力士,除了大關、關脇、小結以外,其他力士的稱號全部都叫「前頭」。

明治元年的相撲番付表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是力士的出身地和現在的地名不太一樣。這是因為明治元年日本還沒有廢藩置縣,所以力士的出身地方全部都是江戶時代的天領地或是藩名。例如:肥後=熊本、丸龜=香川、姬路=兵庫、江戶=東京、福山=廣島、阿州=德島、島原=長崎、下野=栃木、長岡=新潟、庄內=山形、津=三重、柳川=福岡、勝山=千葉。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古今地名只是大致上的對應而已。另外,這些出身地不見得是力士的出生的地方,可能是祖籍,也可能是贊助自己的藩。

另外,明治時代相撲力士的名字也非常特別。右衛門、七太夫、長吉、平助等,這些名字都是江戶時代流行的名字。第二段的力士的名字最後多半是「吉」、「衛門」、「介」等。最下段的力士名字最後多半是「吉」或是「八」。當然,這些名字並不是真的名字。而是表演用的藝名。日語叫作「四股名」或是「醜名」。「醜名」的意思和美醜無關,而是指勇猛的稱號。

在十九世紀後半,這些四股名其實有點古風。如果去看一些十九世紀後半的日本庶民的名冊時,會發現當時的男性人名當中其實沒有那麼多「吉」「衛門」「介」「八」。當時的男性名字的最後多半是「郎」。

一般日本人聊大相撲時,如果談到「前頭」,多半指的是狹義的「前頭」,也就是平幕力士。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在前相撲之上,在三役力士之下的力士全部都是「前頭」。


明治元年11月場所番付表第二、三、四、五段的稱號(放大)。這張圖中可以看到「同」和「司」的字樣。另外還有類似「刁」的符號。其實「司」「刁」是「同」的變形寫法。「同」指的就是和前一個力士一樣。也就是說,這些力士全部都是「前頭」力士。

另外,這些低階力士的出身地多半都是江戶。這是因為這個番付表是江戶相撲的番付表。當時日本的交通還不方便,只有高階力士才有能力到江戶比賽。能加入江戶相撲的低階力士多半都是江戶出身的力士。西日本的低階力士則是參加大阪相撲,其他地方的力士則是參加自己地方的相撲。

一直到1927年,東京和大阪的相撲協會解散,成立了大日本相撲協會,這時候相撲才從地域級的比賽變成全國級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