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日語入門教材的第一課都會教到「わたし」這個詞。日語的「わたし」如果翻譯成中文的話,可以譯為「我」。如果要翻譯成英文的話,則可以譯成「I」。如果把日語的「わたし」書寫成文字的話,可以用「私」這個漢字來表現。
「わたし」在文法分類上屬於第一人稱代名詞,不過「わたし」並不是日語的唯一的第一人稱。現實中的日本人其實會用到很多「わたし」以外的第一人稱。例如:わたくし、ぼく、おれ、われ、おら、わし、あたし、あたい等。
日語的「わたくし」,是非常鄭重禮貌的第一人稱。如果要用漢字來表現「わたくし」的話,可以寫作「私」。由於「わたくし」是用在非常鄭重的場合,通常會搭配比較高度的敬語,對外國人學習者而言太難,所以日語教育不太觸碰「わたくし」這種第一人稱。
日本人在幼稚園的階段,男孩子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是「ぼく」,如果要用漢字來表現的話,可以寫作「僕」。至於日本的小女孩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則是「わたし」。
「ぼく」這個詞非常有趣,除了可以當第一人稱以外,也可以當作第二人稱。日本的小男孩之所以會自稱「ぼく」,是因為小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周圍的大人會把小男孩稱作「ぼく」。當小男孩聽久了「ぼく」之後,就知道「ぼく」指的是自己,於是就用「ぼく」來自稱。
到了小學階段,有些小男孩會開始自稱「おれ」。「おれ」這個詞如果用漢字來表現的話,可以寫作「俺」。
那麼「おれ」和「ぼく」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地說,「おれ」是豪邁、自信的第一人稱。「ぼく」則是比較溫和的第一人稱。一般日本人可以從小男孩平時用的第一人稱大略得知這名小男孩的個性。
另一方面,日本的女孩子在小學階段比較常用的第一人稱還是「わたし」。
到了入青春期階段,人的情緒會變得比較不安定,生活中遣辭也會變得比較激烈。這時候,用第一人稱「おれ」來自稱的男孩子會變多,而女孩子也會開始使用「おれ」和「ぼく」。因此「おれ」和「ぼく」這種第一人稱並不是男性的專利,部分年輕的日本的女性也一樣會使用。
雖然青春期的男女在和同儕聊天時會用「おれ」或是「ぼく」來自稱,不過學校教育還是會要求學生在正式場合使用「わたし」。所以日本學生在學校和老師對話、升學考試的面試,或是應徵打工的面試時,還是會用「わたし」。對日本人而言,「わたし」是社交場合中最好用的第一人稱。由於使用「わたし」基本上不會失禮,所以日語教育希望學生能熟悉「わたし」這個第一人稱。
這裡簡單整理四種第一人稱的差異:
わたし:最普通的第一人稱
わたくし:非常慎重、非常有禮貌的第一人稱
ぼく:小男孩用的第一人稱、溫厚的人用的第一人稱
おれ:豪邁、自信的人用的第一人稱
除了上述四種第一人稱以外,常看日本卡通或是漫畫的人可能會看到「おら」「わし」這種第一人稱。
「おら」主要是鄉下人用的第一人稱,《ドラゴンボール》(七龍珠)的主角悟空就是用「おら」來自稱。悟空最常用的台詞就是「オッス!オラ悟空」。第一次看七龍珠作品的日本人,就算不知道故事設定,只要發現悟空用「おら」來自稱,就可以猜出悟空可能是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老粗。這就是日語第一人稱的傳達力。另外,《クレヨンしんちゃん》(蠟筆小新)的主角しんちゃん(小新)的第一人稱也是「おら」。小新的「おら」是模仿在秋田務農的爺爺用的第一人稱。
至於「わし」則是長輩姿態自居的第一人稱。典型的例子是《こち亀》當中的兩津、《將太の寿司》當中的鳳壽司的老闆鳳征五郎,以及《名探偵コナン》當中的阿笠博士。
◆◆◆
在日語中,還有一種第一人稱是「われ」。如果要用漢字來表現「われ」的話,可以寫作「我」。現代日常日語用到「われ」的機會不多。「われ」主要是用在詩或是文學表現當中。如果把「われ」講兩次,就會變成「われわれ」。「われわれ」指的是我們,主要是用在意義非常崇高的場合。例如談大家努力奮鬥的狀況,或是強調大家同是屬於正義的一方。在場面非常盛大的演講中,常常可以聽到「われわれ」這個第一人稱的複數表現。
「われ」還有一種變形的用法「わが」。「わが」的意思其實就是「われの」,意思就是我的。用實例來說明的話,「わが国」就是我的國家、「わが社」就是我的公司。現代日語雖然不太用「われ」,但是還是有機會聽到有人用「わが」這種第一人稱所有格。
日本漫畫《キテレツ大百科》(奇天烈大百科)當中的武士機關人偶コロ助(可羅)平時用的第一人稱是「わがはい」。「わがはい」是帶有古風的自我尊稱,也算是一種「われ」的變形。由於可羅是自尊心很強的武士,所以會自稱「わがはい」。
日本的女孩子在青春期階段,除了會用「おれ」和「ぼく」這種男性風格的第一人稱外,有些女孩子會用「あたし」這種第一人稱。「あたし」是「わたし」的變形。
有些台灣人誤以為「あたし」是嗲聲嗲氣的可愛女性的第一人稱,其實「あたし」是不良少女的用的非常粗野的第一人稱。比較有名的代表例就是日本的女性藝人北斗晶。北斗晶本來是女子摔角選手,她為了塑造女子摔角選手的兇悍形象,在鏡頭前一律自稱「あたし」。把「わ」音轉成「あ」音,是把聲音簡化,抗拒、破壞纖細發音的行為。一般日本人如果聽到某個女孩子自稱「あたし」的話,日本人對這個女孩的第一印象就是【粗野】【沒教養】。嗲聲嗲氣的可愛女性不會用「あたし」,而是纖細地用「わたし」「わたくし」。
有些日本的不良少女還會自稱「あたい」。「あたい」也是「わたし」的變形,而且語感上也非常粗野。以前下町的女性和小孩會自稱「あたい」,花街女性也會自稱「あたい」。
◆◆◆
日語當中的第一人稱非常多,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用的第一人稱也會不一樣。例如男學生在學校裡,和老師說話是可能自稱「わたし」,對高年級學生說話時則用「ぼく」,對同學和低年級的學生說話時則用「おれ」。使用不同的第一人稱時,語體也會不同。例如自稱「わたし」和「ぼく」時,基本上是用ですます體。自稱「おれ」時,則要用常體。對外國人而言,要適應ですます體和常體的切換其實不太容易。所以日語教材原則上只教「わたし」。如果有人想用「おれ」自稱來展現自己的英姿,句尾卻用了ですます體,狀況會非常難看。
對外國人學習者而言,使用「ぼく」這個第一人稱的難度並不高。因為「ぼく」之後的句尾可以配ですます體。「ぼく」雖然是比較和善的第一人稱,但是在和第一次見面的人對話時,用「わたし」會比較適切。使用「わたし」可以給日本人一種明理、有社會常識的第一印象。如果一開始就用「ぼく」自稱的話,會給人一種不成熟的印象。
註1:
大部分的日語入門教材都是寫作平假名的「わたし」。這是因為1981年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制定的常用漢字表中,「私」這個漢字的訓讀是「わたくし」而非「わたし」,日語教材為了顧及編輯上的嚴謹,所以並沒有用「私」來表現「わたし」。然而,現實中的日本報紙、出版品、以及一般民眾幾乎都習慣用「私」這個漢字來表現「わたし」。也就是說,常用漢字表和現實語言有一段落差。2010年,國語審議會修正了常用漢字表,把「わたし」也列為「私」的訓讀,因此新一代的日語教材可能會把「わたし」改寫成「私」。
註2:
個人認識的一名日本作家在演講時,「わたし」「ぼく」「おれ」這三種第一人稱都會用到。ですます體和常體則是依狀況使用。不過這名作家把演講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出書時,會把所有的第一人稱改成「ぼく」,所有的語體統一成ですます體。由於這名作家在日本社會有一定的知名度,有當過知名企業的老闆,也在大學當過教授,所以他不用擔心使用「ぼく」會給人留下不成熟的印象。在這種場合中,用「ぼく」反而可以營造溫厚、親和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