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防災食品(2)

一般日本大眾都吃過防災食品。即使沒有體驗過災害的日本人,也有機會吃到防災食品。這是因為日本的許多機關組織、企業、學校都有儲備防災食品。當企業的防災食品快過期時,會分送給員工。學校的快過期的防災食品則是分送給學生。地方自治體儲備的防災食品如果快過期的話,則是透過舉辦防災宣導活動來分送給民眾。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由於東京的電車全部停駛,許多在東京工作的民眾無法回家,於是東京都開始開放避難設施收容無法回家的民眾。當時東京的避難所就有發放儲備的防災食品給回不了家的民眾。有些不曾拿過公司或是學校的防災食品,而且也沒有參加過市町村區的防災活動的民眾也有機會體驗到防災食品的口味。

以前日本的防災食品只求容易保存以及讓民眾在非常時期有東西果腹而己。不過現在的防災食品的設計理念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保久及果腹機能,還要讓民眾覺得這些食品容易入口、好吃,讓民眾在吃東西時沒有壓力。因為民眾在非常時期可能非常疲倦、士氣低落、精神也處於極限狀態。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民眾吃到難吃的東西的話,士氣會更低落、壓力會更大,進而影響到社會的重建效率。如果民眾在非常時期能吃到好吃的東西的話,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會得到寬裕,這樣才有力量自立,進而幫助其他人,讓社會從非常狀態回復成日常狀態。因此日本的食品業者也想出了各種點子開發新式的防災食品。

這裡介紹幾種現在日本常見的新一代的防災食品:

(※這裡介紹的防災食品的商品包裝的照片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防災食品(1)」這篇文章。)

餅乾類

日本最典型的防災食品就是餅乾類的食物。早期幾乎都是指乾パン。日本的許多生產餅乾的業者推出了可以保存五年的罐頭版商品。罐頭裡面裝有數包餅乾。這些餅乾就和一般市販的零食一樣,只是裝在罐頭裡,然後可以保存五年,如此而已。餅乾雖然不是什麼極度美味的東西,但是由於市販的零食餅乾口味都不錯,所以在非常時期時如果避難民眾能吃到口味不錯的餅乾的話,多少可以減輕一些避難生活時的壓力。

麵包類

 
罐頭麵包「生命的胖 安心」。這種罐頭麵包的保存期限和罐頭餅乾一樣,都是五年。從罐頭上的照片來看,這種麵包的造形似乎有點像是馬芬(muffin)。不過從實物上來看,這是不折不扣的普通麵包。只是這種麵包裝在馬芬的紙模中烘焙而已。

這種罐頭麵包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左邊的照片中罐頭打開後,第一眼看到的是麵包底部的紙模。也就是說,罐頭裡的麵包是底部朝上封裝。如果用手把麵包拿出來的話,手只會碰到紙模,不會直接碰到麵包本體。在非常時期,環境衛生可能並不好,沒人能保證每個人的手都能保持乾淨,這種封裝設計已經設想到這種狀況。


罐頭麵包的剖面。一般好吃的麵包的口感膨鬆柔軟,不過「生命的胖」比較紮實,水分比較少,吃起來有飽足感。照片中的麵包本身有點香味,也有點甜(有點像是加了蔔萄乾的甜味),不過香味和甜味並不重。算是大眾可以接受的口味。這種罐頭麵包有好幾種口味,照片中的是黑豆口味的麵包。

米飯類

以前日本的主食類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主要是速食麵,不過現在日本的業者開發了「α米」,結果米飯也可以成為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調理速食麵必須要用熱開水,不過調理α米用普通的冷水即可。

 
調理前的α米。日本的α米也有多種口味,左邊的照片是海帶芽飯,右邊的照片則是什錦飯。

α米食品並不只用於防災。日本的一些喜歡登山、健行的人也會買α米食品上山,日本的JAXA也把α米列為米飯類太空食品。


調理後的海帶芽飯。調理α米只要加水後密封即可。照片中的海帶芽飯就是用冷水調理的α米。從外觀上來看,幾乎是完全重現米飯的樣子。實際口感也就像一般冷掉的飯。如果讓不知情的人吃的話,恐怕沒有人會懷疑這種飯有什麼不同。由於一般日本人平常吃的便當就是冷飯,所以吃到用冷水調理α米食品其實就像吃平常在便當一樣。

用冷水調理α米大約要花60~70分鐘米飯才會復原,不過這種食物的調理方法就只是加水密封而已,非常簡單,所以α米算是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不能算是速食類食品。一般登山的人在準備早餐時,可能前一晚就加水,然後早上起床後就可以吃飯。如果只是加水密封40~50分鐘的話,米飯可能無法完全復原,口感就會不佳。

 
用熱開水調理後的什錦飯。α米當然也可以用熱開水來調理。用熱開水調理時起碼也要等個20~30分鐘後米飯才會完全復原。米飯、香菇、胡蘿蔔、牛蒡的口感和完全沒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食物的口感再現率幾乎是100%。

もち類(年糕/麻糬)

除了α米食品以外,日本也有業者開發出簡易保久的脫水もち食品,保存期限也是五年。這種もち只要放在冷水裡,經過30秒即可食用。非常特別。速食もち食品的口味主要有三種:黃豆粉、紅豆、醬油海苔。

 
打開速食もち包裝後,裡面有一個小塑膠盤,十塊脫水もち,另外還有調味粉、砂糖,以及一個小小的塑膠叉子。脫水もち非常硬,無法直接食用。

 
黃豆粉もち。速食もち的調理方法就是在塑膠盤的格子內加水,然後放入脫水もち。另一個格子內則加入調味粉,等もち復原後,沾上調味粉後即可食用。もち復原後的樣子有點像是河粉厚片,口感上日本人平常吃的もち要軟,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所以幾乎也算是完全重現もち的風味。一般台灣路邊賣的麻糬通常是沾芝麻粉或是花生粉,台灣人看到這種沾黃色粉末的もち時可能會聯想到花生粉。事實上,日本人在吃もち時,並不沾花生粉。如果要沾粉的話,通常是沾黃豆粉。照片中的黃色粉末就是就黃豆粉。


紅豆もち。日本人在吃もち,有時候會加上紅豆沙。不過由於紅豆沙不適合長期保存,所以食品業者用紅豆粉來代替。如果在紅豆調味分粉中加入水的話,紅豆調味粉變得像紅豆湯一樣。


醬油海苔もち。一般日本人吃もち時,最典型的吃法就是沾醬油,然後外面包一層海苔。醬油海苔口味的速食もち包裝中有海苔片、醬油粉,以及砂糖。醬油粉加水後就變成口感類似醬油的液體。喜歡吃傳統口味もち的人就把加水復原的もち沾上醬汁後再包上海苔。不喜歡這種吃法的人則可以只沾砂糖。和上面的黃豆粉或是紅豆口味的もち相比,醬油海苔口味的もち並不是理想的防災用食品。前面兩者在もち復原時,只要用包裝內附的塑膠叉子就能完成沾粉及食用的動作。不過醬油海苔もち沾完醬汁後,還要包海苔,包裝內附的塑膠叉子在這裡完全無法發揮效果,如果吃東西的人沒有其他餐具的話,就要用自己的手把沾滿醬汁的もち包上海苔,多少會影響到用餐的舒適性。

◆◆◆

在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東京都實際體驗到了大都市收容大量避難民眾的狀況。為了確保非常時期的基本社會機能,東京都在2013年4月開始實施歸宅困難者對策條例,要都內的各個機關企業在平時儘可能儲備三天分的糧食及水。單就食物的量來看,一個人三天要吃九餐,10個人的小公司要儘可能儲備90份防災食品。100人的企業則要儘可能儲備900份的防災食品。數量相當龐大。以上的餅乾、麵包、米飯、もち等,都可能成為各個企業儲備的防災食品。今後如果日本再發生了災害的話,民眾會有更多機會吃到這些新形態的防災食品。

上面列舉的新形態的防災食品在口感上比傳統的乾パン要好很多。特別是日本在發生災害時,許多避難者的年紀很大,要這些人吃乾パン並不親切。所以日本的業者會開發出米飯或是もち類的防災食品。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食品雖然口感不差,但是絕對不是劃時代的美食。如果非常時期長達一兩個星期的話,餅乾類和麵包類還好,但是只吃復原的α米和もち可能會很痛苦。因為這些食物的本質是泡水還原的冷食,而且口味有點淡,如果沒有別的副食搭配的話,很容易吃膩。因此這些新式的防災食品實質上只是用於短期間的應急而已。

如果非常時期的期間拉長的話,民眾調達其他食物原料的機會就會增加,而且有半數日本民眾家中都有儲備糧食,這些家庭儲備的糧食會比上述的防災食品種類多,這些食物才是支撐民眾渡過非常時期的能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