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交差点

台湾で車を運転するとかしないと、もしかしたら気づか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
台湾には交差点名というものがない。

台湾では交差点のことは「交叉路口」と言うけれども、
でも、道路の交差点に交差点名がないんだったら、
じゃあ、その交差点のことを一言でどう表現するんだろうと思うけど、
そういう場合、ある通りとある通りが交差するところというふうに説明する。

例えば、台湾で交通事故とか道路情報が紹介される場合、
○○路和△△路的交叉路口
○○路與△△路的交叉路口
――などと言われたりする。
「と」の部分は「和」か「與」になるよ。

日本の場合に交差点名が表示されているような信号の横の位置に、
台湾でも、確かに何らかの漢字の地名っぽいものが出ていたりするんだけど、
それは交差点名ではなくて、道路名だったりする。

例えば、この写真の場合、信号の横の「興業東路」は、ここの交差点名を示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く、
クロスしている通りの名前が「興業東路」だということだよ。
直進している道は「彌陀路」だよ。
(左側の青い標識については「台湾の交差点の二輪車停車位置」、信号機については「台湾の信号機」を見てね。)

日本では、通り名というのはかなり有名な通りのものしか意識していないだろうけれども、
台湾では、結構な小道にもしっかり通りの名前があって、それが住所や場所を示す上で機能をするんだよね。
だから、台湾の道路を走行する際には、今何通りを走っていて、何通りで曲がるかなどの感覚が必要だし、
当然、台湾の路上はそういう情報を拾えるようにはなっているけど、
ただ、通りに幾つもの道が交差している交差点が続くと、結構ややこしくないのかなと思うんだよね。
余りこういうのは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ど、標識が多いなと思った嘉義の通りを載せてみるね。
 
クロスする道路名ががんがん出ていて、こんなのを適切な場所で曲がれる人はすごいなと思うんだよね。

台湾の角地の建物の住所」「台湾の住所表示」「台湾での住所の探し方」も見てね。

不負責任的造句題目:以前、現代、於是

<寫在前面>
想從造句了解問題事理,這篇文章或許有點幫助。如果只想撿答案、抄答案,這篇文章會讓您失望。
如果您不樂見社會充斥著取巧、佔便宜的不公平的委屈,就從自己開始踏實做起。

最近(2013年11月現在)在做網站流量分析時,發現有人在搜尋引擎檢索「以前…現代…於是…造句」這樣的字串時,誤入了本站。而且這樣的人有十幾二十人。從搜尋字串的特徵來看,這些人可能是在找造句的答案。

從自己的網站流量分析發現一堆台灣人想要在網路撿答案,多少有點感慨。因為這完全反映了台灣的教育失調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只是發生在搜尋作業答案的人,這些人周圍的人、命題的人本身也有問題。

說實在,如果這些人有能力自行思考的話,這種造句問題從一開始就不需要查網路。只要用普通的常識事理思考就可以得到結論了。

結論就是這個造句題目從根本上就不合理。

◆◆◆

台灣人在小學的國語課一定都練習過造句。對小學生而言,寫造句作業時最痛苦的地方就是要寫很多字。有些小孩為了省力,在寫造句作業時會儘量使用筆劃比較少的詞彙,這樣寫起來才會輕鬆一點。

除了小學生的國語造句以外,以前台灣曾經流行過「白痴造句」的遊戲。這個遊戲的原理就是破壞造句的題目主旨,但是完全保留題目字串的遊戲。用實例來說明的話,如果造句題目是【明天】,造句的人可能會造出「小明天天看漫畫」的答案,保留了「明天」的字串,但是破壞了的題目主旨。

在搜尋「以前…現代…於是…造句」字串時誤入本站的訪客恐怕並不是想找白痴造句遊戲的資料,而是真的想找小學國語造句的資料。因為其中有一個人的搜尋字串是【國語五上 以前 現代 於是造句】。也就是說,這個造句題目可能是某個小學五年級上學期的國語作業。

用網路搜尋作業答案的原因很多,有些人可能是為了偷懶省力氣,有些人可能是真的很迷惘,所以想要參考網路資料。

從「以前…現代…於是…造句」這個字串特性來看,如果這些人沒有打錯字的話,這個的造句題目真的非常難。

不到十個字的關鍵字,有必要考慮這十幾二十個人打錯字嗎?

我以前會覺得沒必要,不過最近幾年在做流量分析時,觀察了不少台灣的網路使用者的用詞習慣,發現十幾二十個人集團打錯字一點也不奇怪。也就是說,很多人連這種短字串都無法精確把握。這也是台灣基礎教育的失調的成果。

這裡不談打錯字的因素,直接來看「以前…現代…於是」的造句問題。

台灣的小學國語的造句有幾個不成文的習慣:

如果題目帶有好幾個詞彙,這些詞彙要照順序安插。
例如「因為…所以…」的造句中,「因為」一定要放在「所以」之前,不能用「所以…因為…」這樣的順序。

「…」的部分必須加入其他內容。

造句時必須保持題目詞彙的原意及邏輯完整,不能分離,不能擴張,也不能轉用成專有名詞或複合詞。
(造句的目的是為了確認學習者是否知道詞彙的原意、是否能正確表達詞彙及句子的邏輯)
例如用「明天」造句時,必須保有「明天」的原意,而且必須確實表達出「明天」這個詞的完整邏輯。不能把「明」和「天」拆開。又例如用「然而」造句時,必須保有「然而」的原意及邏輯,不能把「然而」擴張成「油然而生」。

用一句話完結。

這些不成文習慣一點也不特別。大部分的小學生只要看過例句,然後再看到題目之後,自然會理解這個不成文規則。反而是不懂這個規則的人比較奇怪。

如果有人不懂這種不成文規則的話,這又表示台灣的基礎教育失調。

◆◆◆

為什麼「以前…現代…於是…」這個造句題目很難呢?

因為【以前】【現代】【於是】毫無邏輯關聯

有些人看到【以前】和【現代】這兩個詞,可能會覺得這是時間的對比。其實【以前】和【現代】並不是對比,兩者的次元完全不同。

【以前】的對比詞彙不是【現代】,而是【現在】
【現代】的對比詞彙不是【以前】,而是【傳統】【古代】

「以前」和「現在」是表現時間的詞彙。「現代」「傳統」「古代」表現的則是時代時代除了時間要素以外,還帶有文化和文明的成分。

如果題目是「以前…現在…」「古代…現代…」「傳統…現代…」的話,這樣還比較容易造句。因為詞彙的邏輯相關。但是偏偏題目是「以前…現代…」,一個是時間,一個則是時代,兩者次元不同,不太容易組合在一起。

如果硬是要組合在一起的話,就要想辦法從「現代」導出現在的時間,再把以前和現在串連在一起。再不然就是從「以前」導出傳統或古代的時代要素,再用傳統或古代和現代串連在一起。

【於是】是串連前後狀況的表現,而且前後狀況是一件接一件。用法和「然後」「結果」差不多。一般而言,常寫文章的人,如果發現文章用了太多「然後」和「結果」的連接詞的話,就會把其中一部分改成「於是」。

本來國語造句練習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國語的句型及邏輯構造,然後做出邏輯正確的表達。所以國語造句的題目開出的條件不外乎是慣用句型,或是有邏輯關係的條件。具體的例子就是【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中文慣用句,而且開出的詞彙條件有明確的邏輯關係。

不過,【以前】【現代】【於是】不論在中文文法上或是邏輯上都沒有任何關係。中文的「於是」本身不需要和其他時間或是時代的詞彙搭配。恐怕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網友當中,大部分的人一輩子從來沒有說過同時帶有「以前」「現代」「於是」這三個詞的自然的中文句子。

如果硬是要造句子的話,一個是要處理掉「以前」和「現代」的次元落差,然後另外造出一個可以用「於是」的狀況。

例句:
【以前】的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不過因為【現代】的醫療技術進步,而且衛生狀況改善,所以現在的人多半可以活到七八十歲。各個國家為了照顧越來越多的高齡人口,【於是】設計出許多新的社會福利系統。

這個例句一共用了82個字,4個逗號,兩個句號。

我相信小學生一定不想寫這種句子。因為句子太長了。即使大人寫這個句子,可能也會寫到手痛。因為現代人在工作時多半用電腦打字,很多大人可能很少真的拿筆寫字。另一方面,小學生的語言及社會知識可能無法造出這種句子。

這個例句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用了兩個句號。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句話,而是兩句話。一般造句原則上是一句話完結。這裡的例句並沒有用一句話完結。另外,這個例句中的第一句的主題是一般人,第二句的主題卻是公務體系。兩句話看起來似乎有關,其實主題完全不同。這個例句完全是硬湊出來的。

這個例句雖然是硬湊出來的,不過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造句的題目中的【以前】【現代】【於是】這三個要素在文法上和邏輯上完全不相干。

「以前…現代…於是…」這個造句題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從網站流量分析中看到有十幾二十個人在網路上查這個造句方法而已。誤點入這個網站的人有十幾二十個人,沒有點入這個網站的人可能會更多。我相信設計這個造句題目的人,可能一輩子也沒有說過一句適切使用了【以前】【現代】【於是】這三個詞,而且邏輯和文法都沒有破綻的句子。如果這些人完全沒有打錯字,這真的是小學國語的造句練習的題目的話,我只能說,出這個題目的人很不負責任。這又是台灣基礎教育失調造成的結果。

如果要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破解這個造句問題的話,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例句:
以前、現代、於是,這三個詞的邏輯毫不相干。
以前、現代、於是,這個造句題目很難。

這兩個例句都超過了10個字,對小學生而言,還是非常重的負擔。

遇到這種造句問題時,到底該怎麼辦呢?

造句是用來訓練語文應用能力的手段。不過「以前…現代…於是…」這個造句問題本身有缺陷,硬是迎合這種有缺陷的造句並不會增加語文應用能力。因此實在沒有必要為這種有缺陷的造句問題煩惱。這種問題跳過去就可以了。因為出題者本身恐怕也沒有能力造出適切的句子。

台湾の郵便局舎と看板

かなり前に、「台湾の郵便局の色」というコンテンツをつくったんだけど、
よくよく考えたら肝心の郵便局の局舎を載せていなかった気がする……

   
以前のコンテンツでも紹介したけれども、
日本と違って、台湾の郵便局は緑が基調で、看板ももちろん緑色だよ。
写真のものは、建物自体も緑色っぽくなっているのもあるけど、
そういうものもあるし、そうじゃないものもある。
上記写真のようなもののほか、歴史的なあるいは個性的な局舎もある。

色のほか、台湾の郵便局が日本の郵便局と違うのは、
看板にそのエリアの郵便番号3桁が表示されていることと、
スローガンというか経営理念が書かれていることかな。
経営理念は「郵政與社會同步邁進」、つまり「郵政は社会とともに未来へと歩みます」みたいな感じだと思う。
オフィシャルな翻訳は「The Postal Service: Walking hand in hand with society toward a brighter future.」みたい。

あと、郵便局の看板には、郵便局を示すマークもあるんだけど、
青い丸の中に書かれている赤い字は、郵便局の「郵」の文字の篆書体だよ。
これはあくまでもマークとしての用途であって、日本の「〒」のような機能はないよ。

ちなみに、日本の場合は、郵便番号の前には「〒」を書いたりするけど、
台湾には郵便番号を書く際にその手のルールはなくて、数字を書くだけだよね。
台湾へのエアメールの住所の言語」「台湾での封書の住所の書き方」も見てね。

日本的蒟蒻

不少台灣人對「蒟蒻」的印象是來自以前某食品業者的罐頭甜點商品的電視廣告,當時的廣告詞把「蒟蒻」描述成珍貴的食材。的確,以前蒟蒻在台灣真的不常見,不過近幾年日本的食品在台灣已經多到泛濫,而且台灣人認識日本事物的管道也越來越多,這多少提升了蒟蒻在台灣的能見度。

在日本,蒟蒻是很平凡的食物。平凡到幾乎每一家超市都有賣,而且種類多、價格也不算貴。在日本人的感覺中,蒟蒻是日本料理的「煮物」中常用的食材。


典型的蒟蒻。日本超市賣的典型的蒟蒻是呈灰色長方形塊狀,上面有細小的黑點。

藤子F不二雄的漫畫《哆啦A夢》中,哆啦A夢有個常用的道具叫「翻譯蒟蒻」。漫畫中的翻譯蒟蒻的外觀就是灰色的長方形塊狀,表面有細小的黑點。和一般日本超市賣的蒟蒻的差不多。

藤子F不二雄創造出「翻譯蒟蒻」,就只是因為日語的「翻譯」(honyaku)和「蒟蒻」(konnyaku)的音相似。翻譯蒟蒻(honyaku-konnyaku)就是諧音的詞彙遊戲,而且是小孩子可以玩的詞彙遊戲。從這裡也可以知道蒟蒻在日本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食材。
(※關於《哆啦A夢》作品中的諧音可以參考本站的「哆啦A夢作品中的人名諧音」這篇文章)

蒟蒻的製法是把蒟蒻芋打成泥,加入水及凝固劑後冷卻而成。原理有點類似製作豆花。精製的蒟蒻基本上是呈純白色, 不過以前日本的食品精製技術不佳,會混入雜質,所以以前的蒟蒻多半是灰色。由於日本民眾已經習慣有顏色的蒟蒻,所以現在日本很多業者在製造蒟蒻時會用海草粉來調色。


各種蒟蒻商品。左邊的蒟蒻是球形,中央的蒟蒻是長條塊狀,右邊的蒟蒻則像麵條一樣呈細條狀。由於這三種蒟蒻沒有加海草粉,所以全部是白色。這才是蒟蒻的原色。另外,下方的小商品則是加了柚子皮的蒟蒻果凍。

對日本人而言,蒟蒻是很常見的日本料理食材。不過由於蒟蒻太平凡,而且味道平淡,所以蒟蒻很難獨自成為一道菜,多半要和其他食材搭配才行。蒟蒻本身有一股腥臭味,有點類似鹹魚的腥臭味。不過這種臭味只限於嗅覺而已。味覺上,蒟蒻並沒有特別的味道。由於蒟蒻有特別的腥味,所以單獨調理會比較麻煩。
(※蒟蒻的臭味是來自凝固劑和加工時的化學變化。蒟蒻芋本身並沒有臭味。如果加工方式改良的話,有可能造出沒有臭味的蒟蒻。)

 
球形蒟蒻。白色的蒟蒻如果用了醬油或是有顏色的湯汁調理的話,蒟蒻會吸收湯汁的顏色。


蒟蒻刺身。日本的「刺身」指的是生魚片,後來其他的生肉食物也借用「刺身」這個詞。蒟蒻刺身是把原色蒟蒻切成薄片的料理。原色蒟蒻切成薄片之後,看起來晶瑩剔透,就像白色的魚肉。不過蒟蒻切成薄片之後還是會有腥味,所以調理蒟蒻刺身的人要花很多功夫把腥味洗掉。由於蒟蒻在口感上沒有特別的味道,所以日本人在吃蒟蒻刺身,會沾甜的醋味噌醬。


另一種蒟蒻刺身。照片中蒟蒻刺身由於在製造過程中加入了海藻,所以呈綠色。

除了煮物、刺身會用到蒟蒻以外,日本還有外觀像是粉絲的細絲狀蒟蒻。這種蒟蒻主要是用作火鍋的食材。日本也有業者把蒟蒻製成麵條,所以蒟蒻的商品越來越多樣化。

 
蒟蒻麵。左邊的照片是仿鹼水麵的黃色蒟蒻麵,右邊的照片則是加入海藻蒟蒻麵。雖然蒟蒻有腥味,不過有些鹼水麵本身也有腥味,所以其實還好。再加上蒟蒻相當有彈性,所以用蒟蒻製成的拉麵的口感並不差。


台灣7-11的Open小將的小竹輪擺飾。Open小將的小竹輪的尾巴上有個灰色三角形的構造,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蒟蒻。這種蒟蒻是把灰色蒟蒻切成三角型。日本人在製作關東煮時,會用到三角形蒟蒻。

由於蒟蒻的熱量低,所以有些人會把蒟蒻當成減肥食品,吃很多蒟蒻來填飽肚子。其實這種吃法沒有效果,實質上就像是拼命喝水喝到飽來減肥。事實上,蒟蒻95%以上的成分就是水。人的飢餓感覺和營養有關。如果營養不足的話,不論再怎麼往胃裡面塞東西,飢餓感還是不會消失。長期飢餓的結果就是會讓人想要暴飲暴食來補償自己,所以只吃蒟蒻對減肥沒有幫助。

台湾島の最北端

台湾島の最南端というと、日本の観光の本とかには出ている鵝鑾鼻(e2luan2bi2)だけど、
台湾島の最北端というのには、注目をしないよね。
日本の最南端エリアのさらに南にある台湾だから、
もはやその最北云々とか言われても、そんなに意味を見出せないのは確かか。

台湾島の最北端は、富貴角という場所だよ。

富貴角には最寄り駅とかがなくて、交通アクセスが悪そうな場所にあるけれども、
一般の台湾人家庭にはバイクがあるので、
台北市街地から、バイクに乗って行こうと思えば行ける近さにある。
そこが、中心市街地からぐっと離れた場所にある最南端の鵝鑾鼻とは違う。

最北端にしても最南端にしても、メーンの観光は、灯台と海に面した遊歩道を散策することだろうと思う。
左が富貴角、右が鵝鑾鼻の灯台と遊歩道だよ。
     
鵝鑾鼻には、磯辺の遊歩道のほか、林のようなところも歩ける。
富貴角の灯台は海辺の道を歩くのみだけど、灯台に到達するのには、鵝鑾鼻よりも時間がかかる。

富貴角の灯台は、創建当時、濃霧時の視認性向上のために黒くしていたなごりをそのまま引き継いで、こういう色合いになっている。
あえて写真は載せないけど、大きな球状の軍事レーダーも見られる。
鵝鑾鼻は入場料がかかるけど、富貴角は公園で、入場料とかはないよ。

ちなみに、我々が平和的に見られる台湾の最北端のことだけど、
馬祖エリアにあって、馬祖の大き目な港からさらに船で2時間かかるみたい。
この場所は基隆から行くこともできるらしいけど、まあとにかく秘境っぽい場所になる。

台湾島とフォルモサ」も見てね。

大阪雜談(2)

在日本,如果和日本人聊大阪的事情時,不少日本人對大阪的印象是:大阪人很會做生意。

為什麼日本人會有這種印象呢?

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堺(現在大阪府堺市)是非常重要的貿易都市。很多中原及歐洲的物資都從堺港進入日本。對現代的日本大眾而言,堺其實就和大阪差不多。到了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蓋了大坂城,然後把堺的商人強制移送到大坂。結果大坂就漸漸取代堺,成為重要的貿易都市。

到了江戶時代,日本的政治中心雖然轉移到東日本,不過大阪的經濟地位並沒有動搖。因為大阪有很多大名的米倉,各地百姓上繳的米都會先集中在大阪,然後再轉運到其他地方。如果要把米換成貨幣,也要借重商人的力量,大阪就有這種資源。所以江戶時代有人把大阪稱作「諸国の台所」(諸國的糧倉)。

這種歷史背景多少讓日本人有大阪人很會做生意的印象。

在藤子F不二雄的漫畫《パーマン》中,パーマン4號叫作パーやん。パーやん是個大阪人,パーやん這個代號中的「やん」的部分其實就是近畿方言常用的語尾音。在故事中,パーやん的人物特質就是非常懂得理財,對金錢問題會精打細算。藤子F不二雄把パーやん設定成懂得理財的人物,多少反映了當時日本人對大阪人的印象。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全部集中到東京,結果大阪的地位開始動搖。不過後來日本開始發展鐵路交通,大阪和神戶之間的鐵路在1874年開通,大阪和京都間鐵路在1877年開通,後來新橋到神戶的東海道線在1889年開通,結果大阪成為西日本的交通樞紐,而鐵路交通也帶動大阪的近代化。

之後,大阪在1903年舉行了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本來內國勸業博覽會只展示日本的東西,不過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有開放外國業者參展,所以大阪的內國勸業博覽會可以算是日本國內舉行的第一個國際型博覽會。

另一方面,大阪的行政區域在1897及1925年各擴張了一次,行政區擴張的結果就是人口增加。大阪在1925年行政區擴張之後,人口超越了當時的東京市,成為日本的第一大都市。


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大阪市中央公會堂於大正時代的1918年完工,是大阪市近代化發展的象徵建築之一。大阪市本身也在大正時代的1925年成為日本第一大都市。

◆◆◆

現在的大阪市大致可以分成兩大繁華地帶,一個是北邊的梅田,另一個則是南邊的難波。由於這兩個地方是繁華的商業地帶,所以梅田站和難波站都是大阪市內的重要車站。梅田是阪神和阪急的起點站,難波則是南海、近鐵的起點站。

在日本的鐵路文化當中,關東的私鐵公司比關西的私鐵公司多,不過早期關東的私鐵的營運方式是用運輸能力比較弱的路面電車或是軋道馬車的設備來填補郊外的國鐵的空白地段,至於關西地區的私鐵則是花了很多心思改良運輸方式來服務民眾,並和當時的國鐵對抗。所以關西有「私鐵王國」的稱號。不過關西的私鐵當中,沒有一家公司的鐵路通到大阪站。這些私鐵的起點站都設在梅田和難波。

為什麼這些私鐵沒有通到大阪站呢?

因為早期日本官方的姿態非常高,不讓私營鐵路公司的路線和國鐵的主要車站相連。私鐵為了服務乘客,於是在大阪站附近設了梅田站,讓自己的客人能搭車直達大阪繁華地帶。本質上,在大阪搭電車到梅田,就等於是到大阪站,因為梅田站就在大阪站的旁邊。

在日本的一些鐵路車站規模的統計當中,大阪站每天的出入人數在全日本的鐵路車站當中可能會排到第三或是第四名左右。其實這種排行的計算方法是把大阪站和梅田站的出入人數合併後的結果。事實上,如果單純比較大阪站和梅田站的出入人數的話,梅田站其實高於大阪站。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關西私鐵的重要度。

講到大阪人與電車的關係,日本的文學家谷崎潤一郎在1925年發表的〈阪神見聞錄〉的作品中,有提到當時東京人對大阪人的印象。以前谷崎潤一郎曾經聽說大阪人會讓小孩在電車上小便,有些東京人聽到這種事情會覺得不可思議。谷崎潤一郎在文章中指出,大阪人讓小孩在電車上小便,這種事情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自己親眼看過兩次。而且兩次都在阪急的車廂中見識到。而且第二次看到的不是小便,而是大便。

其中第二次的「事件」是發生在擁擠的車廂中。有個媽媽在車廂的地板上墊了報紙,然後讓自己的小孩辦事。小孩辦完事後,媽媽就捻起報紙,往窗外一丟。事情就解決了。

從谷崎潤一郎的敘述方式可以推論,當時阪急的乘客算是素質比較高的乘客。如果事件發生在國鐵或是其他私鐵的車廂內的話,狀況可能會更嚴重。可能不會墊報紙,當然也不會做後續處理。

從這篇作品多少可以看出1925年左右的東京多少有點蔑視大阪。從文化背景來看這個問題的話,這種蔑視行為的背後其實就是不安和缺乏自信。1925年正好是大阪人口超過東京的那一年。東京雖然是日本的政治及經濟中心,不過在那個年代,東京多少會在意其他大都市的存在。特別是近畿地方的都市。因為在歷史上,近畿地區一直是日本的主角,即使是江戶時代,近畿還是在扮演日本的物資轉運中心。20世紀初期的東京還只是個不成熟的發展中的都市,還在摸索自己的路。

現在的日本已經不太容易看到谷崎潤一郎作品中的「事件」。如果真的發生的話,大概也只是非日常的意外而已。另一方面,現在的日本已經走向一極化,政治及經濟,以及種種資源大多都集中在東京。東京的都市發展已經熟成,沒有必要再去在意其他都市的發展。至於大阪及日本其他都市,則還在摸索自己的發展之路。

茶葉蛋という台湾のゆで卵

台湾で、茶色のゆで卵を見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これは「茶葉蛋」(cha2ye4dan4)というもので、
ゆで卵を、お茶や中華調味料でつくった調味液に浸したものだよ。
卵の殻の色が白くても、調味液の影響で、こんなふうに茶色く染まる。

ただ、殻つきの卵を調味液に浸したところで、中に味はつかないわけで、
ゆで卵にしてから、卵にひびを入れて、調味液の味を卵本体にしみ込ませて完成させる。
したがって、茶葉蛋という商品は、どれも卵の殻にはひびが入っている。
茶葉蛋の選び方としても、調味液の味が卵に浸透していなければ意味がないわけで、
殻にひびが入っているとか、卵の色が濃いものとかとチェックしたりする。

茶葉蛋の味は、お茶のにおいがほのかに香り、塩気がちょっとある感じ。
いまいちのものは、香りや塩気のバランスがよくなかったりする。
茶葉蛋には間違いなく八角が入っているので、そういうのが苦手な人は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
まあベースはゆで卵なので、それほど問題なく食べられると思う。

茶葉蛋は、おなかがすいたときの軽食という感じで食べるもので、
コンビニとか、観光地とかには大体売っていたりする。
今現在の値段は8元ぐらいなので、これはかなり安い。
そして、写真のような保温容器に入っているのが常で、
つまり、熱々で食べるところが、日本のコンビニや駅で売っているゆで卵と違うかな。

写真に使った茶葉蛋が入っている容器は、大同電鍋様の容器なので、「台湾のレトロな電気炊飯器」「台湾の大同電鍋様容器が見えるお店」も見てね。

大阪雜談(1)

很多台灣人可能都聽過「大阪」這個地名。這是因為現在資訊發達,特別是台灣可以接收到許多日本資訊,所以一般關心時事的大眾多少都聽過「大阪」這個地方。

其實,在以前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一般台灣大眾還是有機會聽到「大阪」這個地名。這是因為以前電視氣象預報中的國外氣象時,會報到東京、大阪、漢城的氣象。由於以前台灣的電視台很少,台灣大眾常看的氣象預報也都差不多,所以大家聽到「大阪」這個地名的機會並不少。

大阪是西日本的中樞,平日早上,許多關西地區的民眾都會湧向大阪,因為他們在大阪工作。這種感覺就像是平日早上關東一帶的民眾會湧向東京一樣。大阪在西日本的地位就相當於東京在東日本的地位。

如果就行政制度來看,大阪其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大阪府,一種是大阪市。

大阪府的都道府縣級的自治體。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大阪府的人口約有886萬,在全日本47都道府縣中排行第三,僅次於東京都及神奈川縣。如果單就西日本來看的話,大阪府當然是人口最多的自治體。

大阪府之下一共有33個市、9個町、1個村。大阪市就是這33個市當中的一個市。

一般外國人觀光客到大阪旅遊時去的日本環球影城、大阪城公園、通天閣、道頓堀,或是大阪巨蛋等觀光景點。其實全部都在大阪市內。也就是說,一般商業旅遊的大阪套裝行程其實大部分都只是在大阪市內活動而已。比較特別的例外是大阪府吹田市的萬博記念公園。因此一般外國人觀光客體驗的大阪,主要是侷限於大阪市。

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大阪市的人口約有268萬人,和台北市幾乎一樣。不過大阪市的面積比台北市小,只有台北市的82.0%左右。算是人口非常多,而且非常密集的都市。

如果從全日本市町村級的自治體的觀點來看,大阪市是全日本人口第二多的市。全日本人口最多的市是神奈川縣的橫濱市,人口370萬人。其實在1978年之前,大阪是全日本人口最多的市。只是大阪市的土地狹小,人口密度相當高,所以發展有限。至於橫濱市的面積幾乎是大阪市面積的兩倍,比較有發展空間,所以在1978年時超越了大阪。

如果就都市機能來看的話,白天時關西一帶的居民會湧向大阪市,所以大阪市的白天人口會增加到350萬左右。至於橫濱的人口在白天會流向東京,結果橫濱的白天人口大概只有300萬人左右。再加上在大阪設籍的公司法人比在橫濱設籍的公司法人多,因此大阪市的居住人口雖然不如橫濱,但是在地域都市機能的觀點來看,大阪市其實可以算是日本最強的市。

那麼東京呢?

由於東京不是市,而是都道府縣級的自治體,和「市」的次元完全不同,所以不能列入比較。

東京在1943年之前其實是「市」,1943年之後則改制成「府」,之後又改成「都」。如果拿1940年左右的東京市和大阪市來相比的話,當時東京市的面積是大阪市的2.79倍,人口則有677萬,是大阪市的兩倍以上。因此當時大阪市是日本的第二大市。

大阪府和東京都的行政構造的差異是:東京都之下有市、町、村、特別區,就這兩層構造而已,非常單純。至於大阪府之下則是市、町、村。其中市還包含了大阪市和堺市這兩個政令指定都市(關於政令指定都市,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政令指定都市」這篇文章)。由於大阪府之下有兩個政令指定都市,而政令指定都市下又有「區」的構造,因此大阪的行政構造比東京複雜。


大阪府,以及大阪府內的大阪市及堺市。(作成ソフト:白地図KenMap)

有些大阪的政治家覺得大阪的行政構造太複雜,這樣會影響行政效率,所以就提出了「大阪都構想」。大阪都構想是參考東京的行政架構,把大阪的都市核心部分直接規劃成特別區,中間不用夾一層政令指定都市。

對大阪市的市民而言,重整大阪市和大阪府的行政構造其實是好事。因為這樣可以讓行政效率變好,也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浪費。不過大阪府內的另一個政令指定都市堺市的市民並不以為然。2013年9月,反對大阪都構想的政治家在堺市市長選舉中大勝。

為什麼堺市的市民不喜歡大阪都構想呢?

在政治的世界中,政治家多少都會有一套合理、而且可以說服他人的理論。反對大阪都構想的政治家之所以會勝選,簡單地說,就是他用了自己的理論說服堺市的市民:堺市並沒有讓行政效率變差。如此而已。

如果就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的話,堺的歷史比大阪悠久。堺是平安時代就出現的地名,至於大阪則是室町時代出現的地名,而且當時是寫作「大坂」。一直到明治時代才固定為「大阪」。

就明治初期的地方行政的角度來看的話,堺其實比大阪的規模大。在1876年時,大阪府的行政區範圍不到現在的一半,就只是現在的大阪市及大阪市以北區域而已。現在大阪市以南及以西的區域在當時是堺縣的行政範圍。也就是說,現在的大阪府的西部及南部區域在1876年時其實全部都是堺縣的地盤。另外,1876年的日本並沒有奈良縣這個行政區。現在奈良縣的大部分的區域在1876年時其實全部都是堺縣的行政範圍。也就是說,當時的堺縣的行政區別包含了現在大阪府西部及南部,以及整個奈良。堺縣的人口大約是大阪府的兩倍。

從這段背景來看,堺有自己一套文化,在近畿地帶的歷史地位一點都不輸給大阪,而「大阪都構想」很可能會讓堺市解體,所以堺市的市民難免會抵抗這種構想。

人気を表現する

人気があるというのをどうやって言うかなんだけど、
一番簡単なのは、「人氣」(ren2qi4)とそのまま中国語読みして、
「很有人氣」(hen2you3 ren2qi4)などとすることだよね。
ただ、これは、ここ何十年で日本から入ってきたであろうカジュアル表現なので、
まさに若い人向けの言葉遣いとしてはありという表現だから、
何も言えないよりかはいいけど、別の言い方も知っておきたい。

人気があることを表現したいときの言い方として
オーソドックスなものは、「受歡迎」(shou4 huan1ying2)だよ。
「紅」(hong4)という言い方もあるけど、
人気がえらく飛び抜けているものでないと使いにくい気がする。

「台湾の小籠包は日本で人気があります。」だったら、
「台灣的小籠包在日本很受歡迎.」「台灣的小籠包在日本很紅.」

「日本の果物は台湾で人気がありますか。」だったら、
「日本的水果在台灣很受歡迎嗎?」「日本的水果在台灣很紅嗎?」となるよ。

ただ、こんな難しくしなくても、実際には「喜歡」(xi3huan1)とかでいいんだよ。
ブームだったら、「流行」(liu2xing2)という言い方もある。
「日本人喜歡台灣的小籠包.」「日本流行吃台灣的小籠包.」
「台灣人喜歡日本的水果嗎?」「台灣流行吃日本的水果嗎?」
「流行」の例文はちょっと変に見えるけど、これでもいいらしい。

紅(hong4)は、人気の人物、特に大スターを表現するときに使うよ。
「AKB48は日本で人気があります」と言いたいときは、
「AKB48在日本很紅.」と言う。

ただ、「AKB48は台湾で人気がありますか。」と台湾人に聞きたいときは、
「AKB48在台灣很流行嗎?」になるんだろうなと思う。
「紅」にするか「流行」にするかは、
この例では、AKB48がどれだけ台湾で存在感があって、営業的に現地に出張ってやっているかで決まってくるんだろうなと思う。

紅(hong4)については、お山の大将的な人気では、なかなか使いにくいよ。
だから、「鈴木君はクラスの人気者です」と言うときには、
「鈴木在班上的人緣很好.」「鈴木在班上很受歡迎.」「鈴木在班上很有人氣.」となる。
「人緣」(ren2yuan2)は、人間関係のことだよ。

ちなみに、
人気(ひとけ)という場合には、「沒人」「沒有人」になるよ。
「混んでいる」を表現する」も見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