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生生活(4)

日本人把大學譬喻成「人生的暑假」,很多人會在這個階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過大部分的學生到了大三左右就會開始收心,思考就業的事情。

大學生畢業除了就業以外,當然也可以升學。不過日本大學生多半對升學不感興趣。最近十幾年間日本大學生攻讀研究所的比率一直在10%~12%左右,唯一的例外是2010年的13.40%。相較之下,近幾年台灣大學生攻讀碩士的比率大約在30%左右,而且數據不包含出國讀碩士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大學生的升學志向不如台灣的大學生。

日本大學生對讀研究所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知道讀研究所不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特別好,反而會讓自己晚一步踏入社會。而且有不少日本企業在招募新進員工時會對修士、博士敬而遠之。

日本的大三學生會關心就業,是因到了大三,學生會開始接觸到就業的相關資訊。學校的公布欄會張貼針對大三學生就業資訊,企業也會到大學裡對大三大四的學生發傳單。企業甚至會派校友員工向學弟妹宣傳企業、宣導就職活動。在這種氣氛下,大三學生自然會緊張,然後開始思考該怎麼參加「就職活動」。

日本的「就職活動」簡稱「就活」,是企業對大學生辦的徵才活動。

在就職活動的準備期間,學生要做的就是蒐集資料。多看學校的布告欄、多留意傳單,或是到學校的就業輔導窗口索取就職活動的資料。學生只要照著資料在就職仲介網站上註冊,就職說明會和企業方面的最新資訊就會自動送到學生的信箱。這些資料會告訴學生什麼時候有什麼活動。

除了從網路上蒐集資訊以外,有些學生會去參加大型就職博覽會或企業實習。

就職博覽會是各個企業聯合舉辦的宣傳會。氣氛就像台灣的書展或電腦展。本來對企業一無所知的學生只要參加就職博覽會,就會對參展的企業有一點概念。有些企業還會準備精美的宣傳手冊給學生。

至於企業實習則是實際到企業參加講習或做幾天簡單的實習活動或遊戲,了解這些企業的工作內容,也可以了解企業想招募什麼樣的員工。有些有辦實習活動的企業還會給學生車馬費或實習費。

根據日本就職仲介業者RECRUIT的調查,2011年參加就職活動的日本大學畢業生中,約有四成左右參加過企業的實習活動。其中半數左右的學生有參加過好幾家公司的實習活動。

那麼什麼時候有博覽會、哪一家公司有辦實習活動呢?

其實只要查仲介網站的資料,或看仲介網站的電子報,就會得到相關資訊。很多實習活動可以直接從仲介網站報名。

關心就業的學生會多跑一些博覽會,然後在大三暑假參加幾家企業實習。參加這些活動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放完暑假後,學生回到學校,這些實習體驗就會變成大家的聊天話題。結果不關心就職活動的學生也會開始緊張,然後開始蒐集就職活動的資料。

◆◆◆

到了大三升大四的期間,就職活動正式開跑。學生要做的就是去參加各個企業的說明會和選考活動。

企業說明會就是各個企業自己辦的宣傳會,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公司的業務內容。至於選考活動則是一關一關的考試,內容包括性向測驗、筆試、員工面試、主管面試等。如果通過所有的考試的話,企業就會錄取學生。由於企業錄取學生時不會對外公開,所以日本人把錄取叫作「內定」。

日本學生向一家公司應徵,然後到內定,通常要參加1~2次說明會,然後要考2~3次考試。由於大部分的學生不會只向一家公司應徵,所以大家要跑很多次說明會,然後要考很多次試。

根據日本就職仲介業者RECRUIT在2011年做的大學畢業生就職調查結果:
約有33.0%的學生應徵了21~50家公司
約有25.0%的學生應徵了51~100家公司
約有11.9%的學生應徵了100家以上的公司

單從2011年的統計來看,參加就職活動的大學生當中,約有1/3的學生應徵了50間以上企業,約有1/3的學生應徵了21~50間企業,剩下的1/3的學生則是應徵了1~20間企業。也就是說,在這個調查的時間點上,想就業的大學生中,七成的人覺得起碼要應徵超過20間以上的企業才保險。這些學生是從大三第二學期後半開始一直在跑企業說明會和參加企業的筆試面試。有些學生會把整個大四的時間全部貢獻給就職活動。

在不景氣的時期,還有學生應徵了一百間以上的企業,然後沒有一間企業願意錄用。

應徵一百多家企業,結果沒有一家企業肯錄用的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生呢?

這種學生一定很有恆心,而且非常有忍耐力,而且懂得管理時間。因為應徵一百多家企業要參加很多考試,要排很多行程。

不過應徵了一百多間企業,卻沒有一間企業肯錄用,這種感覺就像是還沒踏出社會就先被社會完全否定了。而且企業的人事部門的「不採用」的通知信的內容不外乎是「在公正的選考下,結果非常遺憾」、「希望您將來能在社會上活躍」等非常虛偽的機械式定型文。學生花這麼多時間的結果是被所有的企業否定,還要看所有企業發出的毫無誠意的機械信,就算是普通身心健全的人在這種狀況下都可能會得憂鬱症,就算想自殺也不奇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學生一定有什麼問題,所以一百多間企業都不肯錄用。其實,在不景氣的時代,沒什麼問題的人也可能遭遇這種狀況。因為大部分的企業其實沒有那麼認真在徵人。

企業選人的感覺其實只是從幾十名應徵者當中排除掉幾個很明顯的問題人物,然後在剩下的幾十個人當中挑幾個自己看得順眼的人,如此而已。在不景氣的時代,想求職的學生人數遠超過企業的需求。由於大家的履歷表內容都差不多,所以企業的人事部門多半都沒有看履歷表。又由於企業從一開始就不期待大學畢業生有專業技術,所以只要學生沒有不正常的地方,其實挑誰都可以。所以企業面試時的問題不外乎就是「為什麼來應徵」、「在學校努力做過什麼事」、「五年後或十年後的自己想做什麼」等。這些問題的特徵就是形式化,而且沒有鑑別力。

在應徵者供過於求的環境,對企業而言是天堂,對學生而言則是地獄,完全是買方市場。除了少數直接被排除的問題人物以外,其他沒有錄取的人就真的只是純粹運氣不好而已。至於外國人留學生因為懂外語,所以就算年齡比日本學生大幾歲,在日本的就職活動還是會相當有利。

其實,企業如果想追求效率,只要一開始刪掉一些問題人物後,讓剩下的人抽籤就可以了。只是這麼做會遭人批判,也可能影響企業形象。所以企業還是要形式上做性向測驗、筆試、面試。讓大家「覺得」企業選人的過程很公平、很認真、很慎重。企業安排性向測驗、筆試、面試其實是為了避免惹麻煩的苦肉計。這個結果就是參加就職活動的學生必須浪費很多時間陪這些企業演戲。

另外,由於日本的大學生大多是透過就職仲介網站蒐集資訊,所以很多日本學生以為這是就業的唯一途徑。再加上很多日本人對就職活動的認知是「日本企業只招幕應屆畢業生,如果這時候不就業的話,以後企業就再也不會提供就業管道」。所以才會有人拼了命,向50間、甚至上百間企業應徵。但是現實中,這些企業只是全日本的企業當中的少數。其他大多數的企業並沒有透過就職活動仲介網站徵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企業透過主流的就活網站徵人,必須付一筆錢給就活網站。而且費用不便宜。徵人廣告期間越長,費用就越高。所以在就活網站上徵人的企業是少數資金比較充裕的企業。另一方面,就活網站不會向學生收費,所以多數的學生會透過這些網站求職。這個結果就是大量學生向少數企業求職,造成人力分配不均衡。由於學生求職難,不想被仲介網站剝削的企業很難徵到人,所以就職活動的最大贏家是仲介網站,其次則是少數資金比較充裕的企業。

其實,就算沒有在主流就職活動中順利找到正職工作,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找到其他就業管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電話簿或網路找小企業,一間一間打電話詢問有沒有缺人。

很多人以為經濟不景氣時工作很難找,其實在少子化的國家,工作職缺並不少。只是這些職缺多半是中小企業的基層員工。由於很多小企業人手不足,所以直接打電話去問,會比一窩蜂地浪費時間陪大企業演面試大戲有效率。再不然就到便利商店打工。在便利商店打工,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發展性,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現在便利商店要做的服務越來越多,能勝任這種工作的人,將來到別的地方求職也一樣可以勝任其他工作。

所以向就活網站上的50間、百間企業應徵的學生是弄錯了努力方向。如果應徵10家公司都沒有被錄取的話,就應該調整求職策略,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如果整年都在跑這種形式化的筆試和虛偽的面試的話,會造成知識停滯。

另一方面,目前日本大眾在求職時往往過度拘泥正職上班族,把正職視為理所當然,把擔任臨時僱員、打零工當成不幸。其實,安定的正職上班族是舊時代的職業構造。在多變的時代,很多正職職位會逐漸退場。過去的正職人員今後變成臨時僱員也不奇怪。今後這個社會安定的職位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即使是公務員體系,今後也會朝向非永久僱用。所以就算找到正職工作,沒有人能保證能一直平安做到六十多歲退休。

註:
2010年日本大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的人達到13.40%,是近十幾年間唯一突破13%的一年。2010年的日本的大學畢業生是從2008年年底開始參加就職活動,當時正好遇到美國的雷曼兄弟破產事件,許多企業停止招募新員工,所以部分學生只好用升學的手段來回避就業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