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民票「台湾」、戸籍「中国」の表記差

2012年7月から、外国人登録証明書ではなく在留カードに変わったんだけど、
それに伴って大きく変わったのは、在留カードの「国籍・地域」の欄が「台湾」になることだったんだよね。
それまで、外国人登録証明書や登録原票記載事項証明書では、「中国」になっていた。
今はその制度が変わって、日本に在留している台湾人には住民票も発行されるけど、
住民票も、ちゃんと「台湾」となっているはずだよね。
在留カードに切りかえていないと住民票は「中国」のままだけど、切りかえると自動的に住民票も「台湾」になる。

それより少し前からは、台湾人が日本で取得する運転免許証の本籍欄は空白(何も書かれない)というふうに変わったりしている。
とはいっても、運転免許の本籍欄というのは、もはや表面上は消えてしまっているけれどもね。

新しい在留管理制度とか、運転免許とか、最近は「台湾」の地位向上の動きがあるんだけど、
ただ、戸籍上の記載は以前と変わっていない。
台湾人自身は日本に戸籍はないだろうから、これは台湾人と戸籍上の関係を持つ日本人の戸籍ということだよ。

例えば、台湾人と結婚した日本人の戸籍には台湾人の情報が記載されるようなんだけど、そこの記載される国籍は「中国」だよ。
以前、「日本人と台湾人との国際結婚手続 その3」ということで紹介したけど、
婚姻届の本籍欄に「台湾」と書いたとしても、受理証明では「中国」になると思う。

そこで、昨今の動きに乗じて、日本人の方で戸籍記載の台湾人の国籍を「中国」から「台湾」に変更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というと、
そんな変更はそもそも想定されていないことなので、そういう要望には応えられないみたいだ。
自治体にしてみれば、台湾と中国本土、日本政府がどちらを正式な政府としていたとしても、
1972年の前でも後でも、どちらも国籍は昔から「中国」として統一されていて、それが変わらないからだよ。

戸籍や住民票というのは、それほど頻繁に使わないものではあるんだけど、使うときは肝心なときだったりする。
例えば、何かの手続や身分証明をするために、戸籍謄本や住民票をそろえるとする。
日本人と戸籍上関係がある台湾人が、当該日本人に戸籍謄本を発行してもらう場合、日本人の戸籍にある自分の国籍は「中国」になる。
一方、台湾人が用意する書類、自分の在留カードや住民票は「台湾」になっている。

住民票と戸籍が違うというのに違和感を覚えるんだよね。
自治体はこれまでどおりの戸籍制度を維持しているだけだし、特段行政上の問題は発生しないらしいんだけど、
普通の人が住民票と戸籍が同時に見たら、何で国籍が違うんだろうって思うんだろうなと思う。
思われるだけだったらいいんだけど、何か偽造し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とか悪く解釈されなければいいけどね。

台湾のパスポート」も見てね。

日本的商店街(4)

根據東京都在2013年6月做的都內商店街調查,東京有92.6%的商店街是戰後設立的。這個調查不是普查,不過回覆問卷的商店街相當多,所以調查結果相當接近現實。

本來,日本的商店街是1930年代出現的概念。目的是為了整備都市及保障個人小賣業者生計。不過日本在1930年代後半進入戰爭狀態,開始管制經濟,所以商店街的發展有限。

二戰結束後,日本變成焦土,而且物資不足,所以戰後好幾年間很多物資還是由政府配給。小賣業者是在日本的生產力恢復後才開始發展起來。其中發展最快的小賣業是百貨公司。日本的百貨業者從1948年到1955年,營業額成長了七倍左右。

由於百貨公司發展得相當快,中小企業小賣業者擔心生計受到壓迫,所以就要求政府立法管制百貨公司發展。結果日本政府在1952年整備了《百貨店法》。這個法律限制了百貨公司的設立及營業條件。如果要在某個地區開百貨公司,必須得到政府許可,而且還要得到當地小賣業者同意。百貨公司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營業日和營業時間,要照行政命令規定的方式營業才行。

日本政府會想保護中小企業小賣業者,是因為當時有很多失業民眾。當時的工業界能釋出的就業機會有限,所以日本政府想發展服務業來改善失業問題。離民眾日常生活最近的服務業就是中小企業小賣店組成的商店街。所以中小企業小賣業者就變成改善失業的重要關鍵。

日本政府為了保障中小企業,在1957年通過了《中小企業團體法》。賦予中小企業公會相當的利與權,讓公會能保障加盟的小賣業者。大企業如果要在某個地區開店,必須要先徵詢當地的中小企業公會。

之後,日本政府在1959年又實施了《小賣商業調整特別措置法》。這個法律限制了民間消費合作社的營運,也限制了日本主要都市的市場開設。這個法律實質上是削弱消費合作社的力量以及限制市場開設來保障商店街。日本的傳統市場不多,原因之一就是這個法律限制了主要都市的市場開設。

到了1962年,日本政府又實施了《商店街振興組合法》來保障商店街的法律地位。本來日本的商店街是沒有法人地位的民間組織。沒有法人地位,辦很多事情都會不方便。例如商店街如果想設置民眾休息區,或是想修改商店街的道路,不能用商店街的名義向金融機關貸款。有了《商店街振興組合法》,商店街可以得到法人地位。辦活動、做事情都可以用商店街的名義執行。同時政府也可以對商店街發補助金,支援商店街蓋停車場、遮雨棚等。

從這段歷史來看,日本的商店街是在日本政府不斷立法保護下成立的消費空間。

另一方面,在1960年左右,「超市」漸漸在日本普及。當時超市完全是新形態的小賣店,不受《百貨店法》管制。超市的出現讓商店街非常不安,因為超市賣的東西種類多,而且便宜,商店街擔心客人會被超市搶走,所以日本很多地方的商店街不歡迎超市開業。

到了1972年,日本的大榮超市營業額超過了三越百貨,成為日本小賣業界的龍頭。由於商店街反對超市擴張的聲浪越來越大,所以日本國會在1973年通過了《大規模小賣店舖法》來取代《百貨店法》,限制百貨公司和超市的設立及營業條件。

有些台灣人到日本旅遊時,會覺得日本很多店家很早就關門。很多百貨公司只開到晚上八點,最晚也只到九點。其實以前日本的店家更早關門。百貨公司大多晚上六點就要打烊,而且每個星期有一天不營業。這是因為百貨公司受到《大規模小賣店舖法》以及之前的《百貨店法》管制。關店時間和休息日多少反映了當地中小企業商店街公會的意見。當時的超市也要在七點到八點左右關店,而且每個星期也有一天不能營業。以前曾經有大企業為了在京都開店,一共花了十三年和當地中小企業交涉才得到同意。

由於日本的中小企業小賣業者受到很多保護,商店街的店家不用面對市場競爭,所以心態就變得保守, 營業態度和服務品質也沒有提升。本來,很多商店街的店家只是在時代的偶然中抓到利益,然後靠獨佔利益存活下來。例如米店和酒店是因為得到當地的專賣許可,所以可以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一直做下去。電器店是因為受到家電業者庇護,得到當地的獨佔販賣權。不過超市和之後的便利商店等新形態的小賣業者登場後,舊時代的商業模式就開始動搖。由於超市和便利商店的商品種類多,而且服務好,所以新一代的民眾不會想去商店街買東西。所以商店街文化就漸漸走下坡。

1990年,美國的玩具反斗城想在日本開店,但是被當地的商店街否決。這件事多少觸怒了美國。當時美日貿易非常不均衡,日本的業者可以在美國自由投資買賣,但是美國的業者想在日本開店時,卻受到很多既得利益的制度阻撓。美國覺得這種貿易很不公平,所以就要求日本開放市場。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開始鬆綁制度。結果不努力順應時代潮流的商店街就被淘汰了。現在日本的商店街,多半是比較努力的商店街。

現在日本的百貨公司可以天天營業,可以營業到八九點,超市可以24小時營業,全部是制度鬆綁下的結果。

台湾人と幽霊

台湾人と怖い話ということで、
まあ怖い話の題材やテーマは、万国共通だろうなということは書いてみたんだけど――

じゃあ、幽霊はどういう形をしているかだよね。
まあ、本物を見たことがある人はどういう形かわかっているんだろうけど、そうじゃない場合ね。

日本だと、幽霊には何となくプロトタイプがあるような気がするけど、
台湾では、幽霊の形状は普通の人間の形をしているけど、例えばシフト、スライドするような動きを見せて、
人間とは何かが違う不自然さがあるものをイメージするんじゃないかな。
もう少し何か明確になるものがあれば紹介したいけど、台湾ではそういうのを紹介する媒体があるわけでもないので、
幽霊とは、人それぞれに、いろんな人から聞いた迷信を自分なりに結びつけてイメージしていると思う。

ところで、中華圏で有名な幽霊といえば、キョンシーというのがあったけど、
あれは、清の官吏の服を着たミイラみたいな幽霊で、映画上の演出だよ。
実際に見る幽霊があの形をしているから、あの映画であの幽霊を出してきたということではないみたい。
とはいっても、まだ学生の人の中には、こういう話題が古過ぎて、キョンシーが何なのかわからない人もいるかな……

ただ、唯一つながっているとすれば、幽霊のまねをするときの手の形かな。
日本の場合は、幽霊を示すとき、肘を曲げて、両手を前に垂らしたりして表現するけど、
それではなくて、キョンシーみたいに肘を伸ばして、真っすぐ伸ばして、両手を前に垂らす方が幽霊っぽく感じるみたいだね。
ちなみに、腕を伸ばすのは、それで相手の首を絞めるためだよ。

幽霊は「鬼」というし、お化け(人間以外の霊)も多分「鬼」になるんだろうし、
水木さんが書くような妖怪はさすがに「鬼」とは言いにくくて「怪物」になるんだろうけど、
台湾の言葉には、日本人が考えるほどその手の語彙の種類はない気もする。

そうはいっても、台湾人も幽霊は怖いと思っていることは間違いなく、
迷信的なものを信じる人は、日本人以上に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んだよね。
例えば、日本では墓場で肝試しをする人がいたりするけど、
台湾では、土葬のものもあるし、日本と違って墓石に写真が張ってあったりするから、
まじで何かが出てくる気もしていて、そんなのあり得ないと思うかもしれない。

台湾のお墓 その2」も見てね。

外語學習與背字典

可能有不少人在學外語時,曾經想過或是曾經做過「背字典」這種事。

學外語時應不應該背字典?學外語時有沒有必要背字典?

這樣的問題看起來好像很單純,不過如果去思考「學外語」或是「背字典」的意義的話,會發現問題並不單純。因為每個人學外語的動機目的不同,每個人記東西、背東西的方法要領也完全不一樣。

如果有人在迷惘該不該和自己認識的某某強者一樣,找一本字典來背的話,問題就會比較單純一點。

答案是:沒有必要。

為什麼沒有必要呢?

因為會為這種事情迷惘,就表示沒有建立自己的學習理論。在這種狀況下背字典只是沒有思考事理的盲目模倣而已,這樣不會有好結果。

為什麼有些學外語的人會去背字典呢?簡單地說,就是為了增加外語的詞彙量。詞彙增加的話,聽、說、讀、寫時的材料就會變多。

記憶外語詞彙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聽、說、讀、寫時的材料。而外語字典正好是收錄大量外語詞彙的書,所以才有人想到「背字典」這種學習法。「背字典」的意義就是把字典收錄的詞彙塞到自己的腦中。

字典的種類很多,一般而言,大概沒有人會去背詞彙量超過一萬個以上的字典。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每個人每天的時間也有限。如果真的要去挑戰超過一萬個詞彙以上的字典,可能要花好幾年,有點不切實際。至於收錄詞彙在3000個左右的字典倒是有挑戰的價值。

如果以日語為例的話,如果一天背30個日語新詞,背個五天之後再花兩天來複習,一個星期就可以背150個新詞。兩個星期就可以背300個新詞,在理想狀態下20週就可以背完3000個新詞。從這個設定來看,要背一本收錄了3000個詞彙的字典其實並非不可能。

不過現實中,大部分的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別的事情要處理,沒有人能保證每天、每個星期都能確實騰出時間來學日語。此外,學語言並不是只有記詞彙而已,例如日語有許多特殊句型表現,光背詞彙其實不夠用。如果每天花太多時間記詞彙,會犧牲掉學其他東西的時間。所以在一般狀況下其實不太可能順利地在20週內確確實實地背完3000個日語新詞。途中一旦有雜務擔擱,時間就會拉長。如果時間拖得愈久,過去記的內容就會漸漸消失。

結果許多公開宣稱自己在背字典的人往往都是剛開始背的時候很有氣勢,會有意無意地向周圍認識的人強調自己在「背字典」,成為同儕口中的猛者或是強者。不過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這就是一般人背字典的實態。

那些背字典背到不了了之的人最後到底怎麼了呢?有些人可能後來沒有時間學外語,當然也就不會背字典了。也有些人可能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背字典的才能,於是去摸索其他的學習法。也有一些人則是發現不用背字典也可以把外語學好,因此就不再執著背字典了。

換個角度來看,背詞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只是單純地詞彙的音義背起來嗎?其實許多人在背外語詞彙時,真的就只背詞彙的音與義。如果是英文詞彙的話,就是把詞彙拼出來,然後能說得出這個詞彙的中文意思。如果是背日文詞彙的話,則是能把假名寫出來,然後能說得出這個詞彙的中文意思。很多人記住一個詞彙的音與義之後,就馬上去背下一個詞彙。其實,這種背法只能應付簡單的小考試而已,對語言能力沒什麼實質的幫助。

本來,學新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這些詞彙變成自己聽、說、讀、寫時的材料。要把詞彙變成聽、說、讀、寫時的材料,就要去理解怎麼把這些詞彙應用到外語的聽、說、讀、寫當中。要知道什麼樣的場合可以這麼用,什麼樣的場合不能這麼用。這樣子才算真正吸收了詞彙的知識。當詞彙吸收得愈多,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就愈強。所以學外語時,要一直記新詞。吸收新詞是增加自己語言材料的手段,最終的目在語言表現中活用這些詞彙。

不過很多人在背大量新詞彙的過程中,忘記了學語言的本質。就只是形式化地把音和義記起來,就以為自己確實吸收了這個新詞,然後就再也不探究這個詞彙的用法。迷失到最後,就是抱持著如果把字典中的詞彙全部背起來的話,自己的外語能力就會突飛猛進這樣的幻想,然後盲目地背字典。本來背詞彙只是學習外語的手段之一,只是學習的一部分而已。不過盲目地背字典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誤把手段當成最終目的。

如果我們把背詞彙定位為知道這個詞彙的音和義、知道這個詞彙該怎麼正確地放在句子當中、知道什麼樣的場合可以用這個詞彙的話,在這個前提下確確實實背完一本字典,外語能力的確會進步很多。不過這種進步不是突飛猛進。要確確實實學好詞彙必須花時間,所以詞彙量只會慢慢增加,不可能在一夕之間暴增。所以語言能力也只會慢慢進步,而且這種進步慢到大部分的人根本感覺不到,甚至誤以為自己已經到了學習瓶頸。至於那些把手段當成目的,本質上只是記了一堆詞彙的音和義,完全不知道這些詞彙該怎麼用的人,除了形式上地向人炫耀或是自我滿足以外,單就提升語言能力的角度來看,效果其實有限。

現在學外語的資料泛濫,背單字、背新詞的材料非常多。字典這種資料本身收錄了許多詞彙,所以字典當然也可以當成記憶新詞的工具之一。只是字典不能算理想的詞彙記憶工具,因為字典太單調。而且字典收錄的詞彙多半是根據五十音排列,相鄰的詞彙之間多半沒有關聯性。如果照著字典的順序來背新詞,會非常枯燥無味。相較之下,一般日語教材裡面列出的詞彙都是課文當中出現的詞彙,而課文本身有故事性,而且句子都經過特別設計,難度上可以迎合學習者,而且現在許多教材還有附屬的聲音或是影像媒體,學習者有機會接受多種感官刺激,比較容易吸收。所以乖乖照著教材學,同時確實熟記教材中列出的句型及詞彙,這樣遠比死背缺乏故事性的字典要來得有效率。

如果教材列的詞彙不足的話,可以去找適合自己程度的日本語檢定的閱讀測驗的相關資料來讀。從閱讀測驗的文章來吸收新的句型和詞彙,這樣也比機械式地死背字典列出的詞彙的音義要來得有效率。透過完整明確的句子來記詞彙比單純地背單詞要有效率,而閱讀文脈完整的文章能學到的東西又會比讀各別單一的句子學到的東西多。

每個人學外語的方法都不同,如果有明確學習理論及學習計畫,而且可以確實實行的話,背字典當然可以學到東西。不過由於現在資訊發達,語言教材愈來愈多,如果把背字典的意志力轉用到研讀其他教材資料的話,效果可能會比背字典要好很多。字典和其他語言教材相比,是相對單調枯燥,而且沒有文脈的工具。如果學習環境中有可以和字典互相搭配的其他輔助教材來彌補字典的缺點,而且有紮實的學習計畫的話,背字典當然有用。只是就一般狀況而言,背字典並不是有效率的學習法。

台湾人と日本人の寿命差

台湾もそれなりに長寿国ではあるんと思うんだけど、
台湾人はどれだけ長生きして、日本に比べてどうなのか、日台平均寿命差を考えてみたい。
ちょっと頑張ってグラフをつくってみたよ。


台湾人の平均寿命は2012年で79.45歳だそうなんだけど、
世銀の統計は2012年がないんだけど、目下の日本人の平均寿命は大体82、3歳ぐらいかな。
日台の寿命差は3歳ぐらいある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と思う。

男女別だと、2012年の台湾人男性は76.16歳、女性は83.03歳の平均寿命だよ。
これを日本側の厚生労働省の統計と対比すると、
日台の男女別の寿命差は3.5歳前後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と思う。

この統計どおりに考えると、日台カップルの場合、
日本男性―台湾女性の組み合わせであれば、約3歳差
台湾男性―日本女性の組み合わせであれば、約10年差
つまり、台湾夫が死んで、日本妻はおくれること10年で死ぬという計算かな。

ただ、ここ10年の推移を見ていると、台湾の平均寿命は伸びてきていて、
さすがに頭打ちになってきているであろう日本との寿命差を縮めてきているから、
未来はもう少し日台間、男女間とも寿命差は縮小していくかもしれない。

この台湾の統計というのは、台湾全体を含めているからこうなるのかもしれないんだけど、
私が知っている台湾人は意外にこれより長生きしている気がするんだよね。
グラフをつくる材料探し自体も骨が折れるので、このテーマをまた続けることにしたい。

台湾の人口」「台湾の人口密度」も見てね。

日本的時代劇(3)

日本電視在1953年正式開播。日本的電視開播之後,也開始導入時代劇的題材。例如1953年NHK的《半七捕物帳》、1954年日本電視台的《エノケンの水戸黄門漫遊記》等。其中1954年日本電視台的水戶黃門是古裝搞笑的電視喜劇,和後來TBS製作了幾十年的水戶黃門系列無關。

在電視媒體的黎明期,由於影像處理的技術還不發達,所以電視劇都是採用現場直播。現場直播會受到時間及空間的束縛,所以電視劇的品質完全無法和電影相比。不過電視的優勢是可以直接把訊送到觀眾家中。一般民眾只要在自己家裡面,或是到有電視的朋友家裡,就可以欣賞電視劇。隨著電視的製作技術進步,電影觀眾就漸漸轉向電視一方。結果1956年,松竹、東寶、大映、新東寶、東映等五家電影公司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決定不讓旗下的專屬監督及專屬演員參加電視節目演出。電視公司只有自行發掘人才。

1963年,富士電視台推出了時代劇《三匹の侍》。《三匹の侍》是講三名流浪的武士幫助平民伸張正義,打擊壞人的故事。《三匹の侍》中的三名主角分別由丹波哲郎、平幹二朗、長門勇擔任。丹波哲郎本來是新東寶旗下的演員,不過後來脫離了新東寶,而新東寶之後破產,所以丹波哲郎當時是自由之身,不受電影公司束縛。至於平幹二朗則是時狀劇演員,長門勇則是舞台劇演員,也都不受電影公司的束縛。《三匹の侍》推出之後,收視狀況非常好,結果之後的六年一直都有製作新的續篇。《三匹の侍》證明了證明了電視台就算不靠電影業界的支援,也可以製作出不錯的時代劇。

同樣在1963年,NHK也推出了一部改編自舟橋聖一的同名歷史小說的時代劇《花の生涯》,這部作品的收視狀況也相當好。

NHK是日本的公共電視台,在製作節目時必須考量公眾的觀感。例如在審查節目企劃時,如果NHK覺得這個節目開播之可能會受到大眾批判的話,這個節目企劃就無法通過審查。所以NHK製作節目時的態度會比其他民間商業電視台保守。

在1960年代初期,時代劇是殺伐暴力作品的象徵。如果NHK製作了和其他電視台差不多時代劇的話,可能有人會批判「NHK利用公共電波製作帶有暴力成分的戲劇」,所以當時NHK不太熱衷製作時代劇。

不過1961年,長澤泰治擔任NHK的藝能局長後,方向開始轉變。長澤泰治覺得NHK可以製作時代劇,而且可以做出比其他電影、電視作品更好,而且可以給大家看的時代劇。於是NHK就開始企劃《花の生涯》,當時《花の生涯》製作單位說服了松竹旗下的演員佐田啓二來參加演出。之後還說服了東映,讓東映提供太秦地區的時代劇布景來拍攝《花の生涯》,打破了電影和電視之間拒絕往來的封閉構造。

《花の生涯》本來是舟橋聖一的歷史小說,內容是談江戶時代末期的幕府大老伊井直弼的故事。NHK在推出《花の生涯》時是用「大型時代劇」來宣傳這部作品。由於《花の生涯》的收視狀況非常好,因此《花の生涯》播畢之後,NHK又接著推出了改編自大佛次郎的小說的時代劇《赤穂浪士》。

《赤穂浪士》是著名的忠臣藏的故事。主角大石內藏助是由長谷川一夫擔任演出。長谷川一夫本身是歌舞伎出身,之後演出過多部時代劇電影,算時當時的時代劇大明星。長谷川一夫擔任《赤穂浪士》的主角的意義是:NHK又再一次打破電影及電視界不相往來的構造。又由於《赤穂浪士》的收視狀況非常好,因此NHK證明了電視台也可以製作忠臣藏題材的作品,而且品質不輸給電影。播放時代劇的主流媒體不再是電影,而是電視。

NHK在《赤穂浪士》成功之後,又於1965年推出《太閤記》,而《太閤記》播畢之後,又推出《源義經》等時代劇作品。一部接著一部播出。

在1960年代當時,《花の生涯》、《赤穂浪士》、《太閤記》、《源義經》都是不折不扣的時代劇,NHK自己也是用時代劇來宣傳這些作品。不過這幾部時代劇和其他電視台或是電影的時代劇不太一樣。當時一般電影或是電視的時代劇許多都是虛構的人物或是虛構的事件構成。不過NHK製作的這幾部時代劇是改編自歷史小說,而且NHK在製作時也做過相當的歷史考證,所以NHK的時代劇的格局和其他電視台或是電影的時代劇不同。

本來NHK是用「大型時代劇」來宣傳作品,不過由於NHK的這幾部時代劇是以歷史故事為主軸,所以後來NHK把這些作品改稱作「大型歷史劇」。後來讀賣新聞的報導中,用「大河小說」(大長篇小說)來譬喻NHK的長篇時代劇,於是就有民眾把NHK的時代劇稱作大河劇。之後,NHK自己也把這些作品稱作大河劇。結果《花の生涯》就成為NHK的第一部大河連續劇。

由於之後的日本各個媒體習慣把NHK的這些歷史劇稱作大河劇,所以大河劇就成為作品類型的名稱。也就是說,這些作品一開始算是一種時代劇,不過由於這些作品的風格和其他的時代劇迥異,而且大家都把這些作品稱作大河劇,所以NHK的這些作品可以算是自成一套新的作品類型。

本來時代劇指的是有別於現代劇的古裝作品,不過隨著時代發展,時代劇的種類變得多樣化。許多時代劇是借用歷史人物來敘述虛構的故事,也有不少時代劇則是直接用虛構的人物來描述故事,而且這些時代劇通常會加入一些殺陣來製造娛樂效果。這就是一般大眾印象中的時代劇。至於NHK的大河劇則多半是用史實人物來描寫歷史上的事件,雖然劇中人物的生活描寫是建立在小說家或是腳本家的想像力,但是這些人在設計歷史人物時也會努力參考歷史。所以有些人會覺得NHK的大河劇是歷史劇,而且這種歷史劇和印象中的時代劇是不同作品類型。

アイスを表現する

そもそも「アイス」という言葉は和製英語なので、
きっとそれを言うと文字どおりアイスキューブを想像されてしまうけど、
アイス=アイスクリームのことは、「冰淇淋」(bing1qi2lin2)という。

これがアイスを代表する言葉なので、アイスということだけを表現したかったら、これだけ覚えればいいと思う。
ただ、日常生活の中でさまざまなアイスに遭遇していれば、この言葉以上の語彙が必要と思うかもしれないね。

我々日本人が台湾に行くときにぜひとも食べたいものに、台湾のかき氷があるんだろうと思うけど、
かき氷は、「刨冰」(bao4bing1)という言い方が代表的だし、発音しやすいと思う。
「刨」は削ることを指すので、この言葉は削り氷という意味になる。

かき氷の言い方には、「刨冰」のほか「剉冰」「銼冰」(cuo4bing1)などという言い方を見るかもしれない。
このブログでは、表記を調べやすいように念のためピンインを当ててみているけど、
実際には台湾語で読まれるので、こういう読み方にはならない。こちらはちょっとカジュアル表現かな。

それから、ソフトクリームは、霜淇淋(shuang1qi2lin2)というよ。
この「霜」という音は、「雙」と同じなので、発音だけを聞くとダブルのアイスと間違えるかな。
アイスをディッシャーで2個積んで出す場合は、「球」を使って「雙球(冰淇淋)」(shuang1qiu3)という。
シングルは「單球(冰淇淋)」と言えるかな。


この前、観光地に行ったら、ソフトクリームの看板を見たんだけど――
この看板をよくよく見ると、丁寧に中国語の翻訳がついていて「甜筒」(tian2tong3)と書いてある。
「甜筒」というと、形状としては、ジャイアントコーンみたいな感じのもの。
パッケージングされていて、食品工業製品みたいなイメージでもあるので、
その場でコーンの上にアイスを巻き巻きする場合は、「霜淇淋」というのでいいのかなと思う。

ちなみに、コーンは「甜筒杯」(tian2tong3bei1)というらしいけど、こういう厳密な言い方を市井の人がどこまでするかわからないので、
アイスを受ける容器として、コーンかカップかを表現したい場合には、
コーンは餅乾(bing3gan1)、カップは紙杯(zhi3bei1)という感じがわかりやすいと思う。

ところで、ほかのアイスの言い方だけど――
ガリガリ君みたいなアイスのことは、「冰棒」(bing1bang4)
パピコみたいなアイスのことは、「冰」とか「冰棒」になるかな。

棒アイスの言い方には「冰棒」のほかにも「雪糕」(xue3gao1)というのもあるけど、
こちらはガリガリ君みたいなかき氷系ではなくて、クリーム系というイメージ
パピコはクリーム系というよりも氷系なので、「冰」の部類に入る。

こういうことを念頭に置いて考えると、
カップのアイスの場合、バニラアイスとかは「冰淇淋」になるけど、
かき氷タイプのカップアイスの場合は、クリームではないので
レモンかき氷なら「檸檬冰」、イチゴかき氷なら「草莓冰」というほうがいいかな。

こうなると、ジャイアントコーンは「甜筒」と紹介したんだけど、
だったら、コーンの上に載っかっているものがシャーベットのときはどういうんだろうね……

台湾のババヘラアイスも見てね。

日本的大學生生活(4)

日本人把大學譬喻成「人生的暑假」,很多人會在這個階段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過大部分的學生到了大三左右就會開始收心,思考就業的事情。

大學生畢業除了就業以外,當然也可以升學。不過日本大學生多半對升學不感興趣。最近十幾年間日本大學生攻讀研究所的比率一直在10%~12%左右,唯一的例外是2010年的13.40%。相較之下,近幾年台灣大學生攻讀碩士的比率大約在30%左右,而且數據不包含出國讀碩士的人。從這裡可以看出日本大學生的升學志向不如台灣的大學生。

日本大學生對讀研究所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知道讀研究所不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特別好,反而會讓自己晚一步踏入社會。而且有不少日本企業在招募新進員工時會對修士、博士敬而遠之。

日本的大三學生會關心就業,是因到了大三,學生會開始接觸到就業的相關資訊。學校的公布欄會張貼針對大三學生就業資訊,企業也會到大學裡對大三大四的學生發傳單。企業甚至會派校友員工向學弟妹宣傳企業、宣導就職活動。在這種氣氛下,大三學生自然會緊張,然後開始思考該怎麼參加「就職活動」。

日本的「就職活動」簡稱「就活」,是企業對大學生辦的徵才活動。

在就職活動的準備期間,學生要做的就是蒐集資料。多看學校的布告欄、多留意傳單,或是到學校的就業輔導窗口索取就職活動的資料。學生只要照著資料在就職仲介網站上註冊,就職說明會和企業方面的最新資訊就會自動送到學生的信箱。這些資料會告訴學生什麼時候有什麼活動。

除了從網路上蒐集資訊以外,有些學生會去參加大型就職博覽會或企業實習。

就職博覽會是各個企業聯合舉辦的宣傳會。氣氛就像台灣的書展或電腦展。本來對企業一無所知的學生只要參加就職博覽會,就會對參展的企業有一點概念。有些企業還會準備精美的宣傳手冊給學生。

至於企業實習則是實際到企業參加講習或做幾天簡單的實習活動或遊戲,了解這些企業的工作內容,也可以了解企業想招募什麼樣的員工。有些有辦實習活動的企業還會給學生車馬費或實習費。

根據日本就職仲介業者RECRUIT的調查,2011年參加就職活動的日本大學畢業生中,約有四成左右參加過企業的實習活動。其中半數左右的學生有參加過好幾家公司的實習活動。

那麼什麼時候有博覽會、哪一家公司有辦實習活動呢?

其實只要查仲介網站的資料,或看仲介網站的電子報,就會得到相關資訊。很多實習活動可以直接從仲介網站報名。

關心就業的學生會多跑一些博覽會,然後在大三暑假參加幾家企業實習。參加這些活動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放完暑假後,學生回到學校,這些實習體驗就會變成大家的聊天話題。結果不關心就職活動的學生也會開始緊張,然後開始蒐集就職活動的資料。

◆◆◆

到了大三升大四的期間,就職活動正式開跑。學生要做的就是去參加各個企業的說明會和選考活動。

企業說明會就是各個企業自己辦的宣傳會,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公司的業務內容。至於選考活動則是一關一關的考試,內容包括性向測驗、筆試、員工面試、主管面試等。如果通過所有的考試的話,企業就會錄取學生。由於企業錄取學生時不會對外公開,所以日本人把錄取叫作「內定」。

日本學生向一家公司應徵,然後到內定,通常要參加1~2次說明會,然後要考2~3次考試。由於大部分的學生不會只向一家公司應徵,所以大家要跑很多次說明會,然後要考很多次試。

根據日本就職仲介業者RECRUIT在2011年做的大學畢業生就職調查結果:
約有33.0%的學生應徵了21~50家公司
約有25.0%的學生應徵了51~100家公司
約有11.9%的學生應徵了100家以上的公司

單從2011年的統計來看,參加就職活動的大學生當中,約有1/3的學生應徵了50間以上企業,約有1/3的學生應徵了21~50間企業,剩下的1/3的學生則是應徵了1~20間企業。也就是說,在這個調查的時間點上,想就業的大學生中,七成的人覺得起碼要應徵超過20間以上的企業才保險。這些學生是從大三第二學期後半開始一直在跑企業說明會和參加企業的筆試面試。有些學生會把整個大四的時間全部貢獻給就職活動。

在不景氣的時期,還有學生應徵了一百間以上的企業,然後沒有一間企業願意錄用。

應徵一百多家企業,結果沒有一家企業肯錄用的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學生呢?

這種學生一定很有恆心,而且非常有忍耐力,而且懂得管理時間。因為應徵一百多家企業要參加很多考試,要排很多行程。

不過應徵了一百多間企業,卻沒有一間企業肯錄用,這種感覺就像是還沒踏出社會就先被社會完全否定了。而且企業的人事部門的「不採用」的通知信的內容不外乎是「在公正的選考下,結果非常遺憾」、「希望您將來能在社會上活躍」等非常虛偽的機械式定型文。學生花這麼多時間的結果是被所有的企業否定,還要看所有企業發出的毫無誠意的機械信,就算是普通身心健全的人在這種狀況下都可能會得憂鬱症,就算想自殺也不奇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學生一定有什麼問題,所以一百多間企業都不肯錄用。其實,在不景氣的時代,沒什麼問題的人也可能遭遇這種狀況。因為大部分的企業其實沒有那麼認真在徵人。

企業選人的感覺其實只是從幾十名應徵者當中排除掉幾個很明顯的問題人物,然後在剩下的幾十個人當中挑幾個自己看得順眼的人,如此而已。在不景氣的時代,想求職的學生人數遠超過企業的需求。由於大家的履歷表內容都差不多,所以企業的人事部門多半都沒有看履歷表。又由於企業從一開始就不期待大學畢業生有專業技術,所以只要學生沒有不正常的地方,其實挑誰都可以。所以企業面試時的問題不外乎就是「為什麼來應徵」、「在學校努力做過什麼事」、「五年後或十年後的自己想做什麼」等。這些問題的特徵就是形式化,而且沒有鑑別力。

在應徵者供過於求的環境,對企業而言是天堂,對學生而言則是地獄,完全是買方市場。除了少數直接被排除的問題人物以外,其他沒有錄取的人就真的只是純粹運氣不好而已。至於外國人留學生因為懂外語,所以就算年齡比日本學生大幾歲,在日本的就職活動還是會相當有利。

其實,企業如果想追求效率,只要一開始刪掉一些問題人物後,讓剩下的人抽籤就可以了。只是這麼做會遭人批判,也可能影響企業形象。所以企業還是要形式上做性向測驗、筆試、面試。讓大家「覺得」企業選人的過程很公平、很認真、很慎重。企業安排性向測驗、筆試、面試其實是為了避免惹麻煩的苦肉計。這個結果就是參加就職活動的學生必須浪費很多時間陪這些企業演戲。

另外,由於日本的大學生大多是透過就職仲介網站蒐集資訊,所以很多日本學生以為這是就業的唯一途徑。再加上很多日本人對就職活動的認知是「日本企業只招幕應屆畢業生,如果這時候不就業的話,以後企業就再也不會提供就業管道」。所以才會有人拼了命,向50間、甚至上百間企業應徵。但是現實中,這些企業只是全日本的企業當中的少數。其他大多數的企業並沒有透過就職活動仲介網站徵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企業透過主流的就活網站徵人,必須付一筆錢給就活網站。而且費用不便宜。徵人廣告期間越長,費用就越高。所以在就活網站上徵人的企業是少數資金比較充裕的企業。另一方面,就活網站不會向學生收費,所以多數的學生會透過這些網站求職。這個結果就是大量學生向少數企業求職,造成人力分配不均衡。由於學生求職難,不想被仲介網站剝削的企業很難徵到人,所以就職活動的最大贏家是仲介網站,其次則是少數資金比較充裕的企業。

其實,就算沒有在主流就職活動中順利找到正職工作,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找到其他就業管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電話簿或網路找小企業,一間一間打電話詢問有沒有缺人。

很多人以為經濟不景氣時工作很難找,其實在少子化的國家,工作職缺並不少。只是這些職缺多半是中小企業的基層員工。由於很多小企業人手不足,所以直接打電話去問,會比一窩蜂地浪費時間陪大企業演面試大戲有效率。再不然就到便利商店打工。在便利商店打工,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發展性,其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現在便利商店要做的服務越來越多,能勝任這種工作的人,將來到別的地方求職也一樣可以勝任其他工作。

所以向就活網站上的50間、百間企業應徵的學生是弄錯了努力方向。如果應徵10家公司都沒有被錄取的話,就應該調整求職策略,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如果整年都在跑這種形式化的筆試和虛偽的面試的話,會造成知識停滯。

另一方面,目前日本大眾在求職時往往過度拘泥正職上班族,把正職視為理所當然,把擔任臨時僱員、打零工當成不幸。其實,安定的正職上班族是舊時代的職業構造。在多變的時代,很多正職職位會逐漸退場。過去的正職人員今後變成臨時僱員也不奇怪。今後這個社會安定的職位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即使是公務員體系,今後也會朝向非永久僱用。所以就算找到正職工作,沒有人能保證能一直平安做到六十多歲退休。

註:
2010年日本大學生畢業後繼續升學的人達到13.40%,是近十幾年間唯一突破13%的一年。2010年的日本的大學畢業生是從2008年年底開始參加就職活動,當時正好遇到美國的雷曼兄弟破產事件,許多企業停止招募新員工,所以部分學生只好用升學的手段來回避就業困難。

台湾人と怖い話

幽霊は「鬼」(gui3)、怪談の怖い話は「鬼故事」(gui3gu4shi4)というよ。
鬼の話と言えば、桃太郎もそうだけど、怪談と相当かけ離れてしまうね。
怖い話を聞いて怖い気持ちになるときは「恐怖」(kong3bu4)と言えばいい。

夏といえば、怖い話を聞けばちょっと気分がひんやりするかなと思うけれども、
これは日本独特の感覚みたいで、台湾では、夏になれば怖い話をするという感覚はないみたい。
ただ、日本のアニメとか漫画などなどから、日本的な怖い話の文化に気づいている人はいるかもしれない。

台湾では、怖い話は季節にこだわらなくなされるもので、どの季節に特別に多く話されるという感じでもなく、
放課後の静かになった教室とか、修学旅行とか合宿とかの夜に話すとかの場所やシチュエーションへのこだわりも薄そう。
日本ではよくありがちな学校の七不思議みたいなものも、台湾にはないみたい。

とはいっても、怖い話は雑談の一テーマであって、
テレビやラジオで怖い話を紹介する番組とかも存在するから、関心がある人はいると思う。

台湾ではどういう怖い話が話されるのかだけど、
幽霊が出ると言われる場所での恐怖体験、
戦争、事件・事故、自殺の名所、墓場とかにまつわるものとか、
台湾の具体的な怖い話を知っている人に協力してもらって、このコメント欄に怖い話を書いてもらうとわか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怖い話について台湾と日本との間にそれほど大きな差はないと思うんだけど、どうだろう。

日本と違うといえば、兵役などで軍に関係したことがある人ならば、
例えば、
軍事拠点で日本兵を見た……
夜に衛兵をしているときに幽霊に声をかけられた……
過去の激戦地と言われる場所で、首のない兵隊を見た……
船の中で、誰もいないはずの部屋から不思議な足音がする……
こういう、かなりリアルな怖い話を聞くことはあったかもしれない。

日本的商店街(3)

在日本,稍微有點規模的車站附近都有商店街。其中,位在車站前的商店街叫「駅前商店街」,意思就是站前的商店街。站前商店街通常是這個地區的重要商圈。


川越車站附近的新富町商店街。新富町商店街是典型的日本地方都市車站附近的商店街。商店街內有飲食店、雜貨店、服飾店、文具店、書店、運動用品店、美容院、診所、藥妝店、金融機構等。日本的地方都市的主要車站附近都不難發現類似的商店街。

外國人到日本觀光,大多是利用鐵路移動。如果去地方都市旅遊,觀光的起點就是當地的主要車站,所以站前商店街實質上就是這些地方都市的門面。由於商店街大多是由個人小賣店組成,所以和均質化、系統化的百貨公司、大賣場、量販店相比,商店街比較可以看到當地的特色,也相對容易觀察到當地小市民的日常。

不過商店街不只是站前商店街而已。日本也有不少離車站有一段距離的商店街。這些商店街多半在住宅區,而且性質和站前商店街不太一樣。

本來,日本的商店街概念是源自日本的官員和學者整頓都市個人小賣業者的構想。當時日本的小商店無法和百貨公司、消費合作社、公設市場競爭。所以就有人想到讓小商店組成商店街來提升競爭力。

一開始,都市計畫的官員和學者構想中的商店街形態是地區的核心繁華商圈。例如10萬人的都市可以規劃到兩個商店街,20~30萬人的都市可以規劃到四到五個商店街、100萬人的都市則可以規劃到十個商店街。現在日本的各主要車站附近的商店街就是這種「中央商店街」概念的實踐。

不過日本學者奧井復太郎覺得這種商店街的概念太狹隘。10萬人的都市如果只有兩個商店街的話,大部分的小商店無法編入商店街系統。這樣無法保障多數個人小賣業者。另外,中央商店街的概念沒有考慮到民眾的日用品消費。民眾如果為了買一瓶醬油、一包砂糖,或是一袋衛生紙,要特別搭車到市中心商圈的商店街去的話,會很不方便。比較理想的狀態是讓民眾走10~15分鐘就能買到日用品。如果要買特別的東西,才搭車到市中心去。都市的繁華商圈的主要功能不是為了讓民眾買醬油、砂糖、衛生紙,而是讓民眾享受比較高級、比較特別的非日常消費的地方。

為了解決小商店及民眾購買日用品的問題。奧井復太郎在1930年代後半提出了「地域商店街」的概念。地域商店街就是一般民眾住家附近的商店街。一般民眾如果想要買生活雜貨的話,只要出門走個10~15分鐘就能買到東西。

1930年代後半的日本正在面對戰爭。由於當時日本的物資不足,所以日本政府就立法管制物資,走向計畫經濟。日本政府本來打算整頓小賣業者,讓效率不佳的小賣業者退出市場。不過奧井復太郎的地域商店街概念幫個人小賣業者開了一條活路。日本政府可以借重各地的小商店整備配給物資的末端通路,同時也可以保障這些業者的生計。一舉兩得。這就是地域商店街的雛形。

現在日本很多住宅區裡的商店街就是奧井復太郎的地域商店街概念的實踐。

根據2013年6月東京的商店街調查,東京一共有2625個商店街。其中站前商店街屬性的商店街佔38.3%,車站大樓內的商店街佔0.5%。也就是說,不在車站內,也不屬於站前商店街的商店街大約佔了六成左右。另外,調查中大約半數的商店街的商圈半徑在1公里以內。商圈半徑在1公里以內的意義就是客人是走路到商店街買東西。如果客人是搭車購物的話,商圈半徑就不只1公里了。1公里正好就是走路10~15分的距離。這些商店街完全符合奧井復太郎提出的地域商店街的條件。

由於一般民眾是在這些地域商店街買日用品,所以地域商店街會比站前商店街更能觀察到小市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