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會話的連接表現

前一陣子看電視時,轉到了中文台,正在播放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電視畫面右上還有「同時通訳」的字樣。把聲音切換成副聲道,還真的有同步口譯,把中文播報內容即時譯成日語。

同步口譯非常不容易,要同步口譯中央電視台的播報內容譯成日語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中國的新聞報導會用到很多抽象的詞彙,還會用許多過度飛躍式的譬喻,甚至還自創諺語來營造出很有學問的樣子。其實,台灣的新聞報導在引述官方談話時,也充斥著一堆抽象的閃躲詞彙,台灣媒體也喜歡自己發明術語來營造老練的姿態。這些抽象詞彙和自創詞彙由於背後帶有特殊的文脈及意圖,所以非常難翻譯。

當時我看的節目是由兩名同步口譯人員輪流交替翻譯。一男一女。這兩名口譯人員的反應非常快。真的非常不容易。從電視上的日語發音可以大略猜出女性的同步翻譯人員可能是中國人,至於男性的同步翻譯人員則是日本人。

哪個人翻譯得比較好呢?其實很難說。由於女性翻譯人員的母語並不是日語,所以日語表達上當然會比較吃力。至於男性翻譯人員由於是日本人,要日本人理解華文媒體報導中看似意義深遠但是其實毫無內容的空洞表現幾乎不太可能。所以這兩名翻譯人員可能是以彼此支援互補的方式來進行同步翻譯。

女性同步翻譯人員除了日語帶了一點華人的口音以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日語的連結詞用得非常多。至於男性同步翻譯人員說出來的句子則完全沒有任何連結詞。對比非常極端。

這名女性翻譯人員大量使用的連結詞是「そして」。如果去查日華辭典,「そして」通常會解釋作「然後」。

中文口語的「然後」這個詞,主要是用來銜接敘述。記得以前小學時代上國語課時,每上到新的一課,老師就會點人起來說明「本課大意」。當時大家年紀小,詞彙量不多,大家共同的表達特徵就是「然後」這個詞用得特別多。用得比較極端的人幾乎每個句子之間都會加一個「然後」。如果「然後」用得太多的話,老師就會聽得不耐煩。當時大家口中的「然後」,是把一件結束的事情和一件開始的事情平順地連接起來的詞彙。說話的人在使用「然後」這個詞的時,還可以為自己爭取一兩秒的時間來整理思緒,讓自己能順利處理下一句話。

由於「然後」這個詞在中文敘述過程中太常用了,因此學過日語的華人在講日語時,也會把「然後」的邏輯帶入日語中。這個結果就是用了非常多的「そして」。

其實,一般日本人在日常會會裡不太使用「そして」這種連接詞。而我看的新聞聯播的日籍翻譯人員說的日語中,完全沒有用到「そして」這個詞。

那麼日本人到底怎麼表達「然後」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て形」來連接句子。其實用「て形」連結句子就已經多少帶有「然後」的意義了。

朝起きて、駅に行って、電車に乗って、会社に行った。
(早上起床,然後去車站,然後搭電車,然後去公司)

單就句子來看,一句話用了三個「て」會不會太囉唆了呢?如果這個句子是以文章的形態呈現的話,的確有點囉唆。不過在日常口語會話中,其實一點都沒有問題。這種感覺就像是中文的日常會話中,一句話就算出現三個「然後」,也不會有奇怪的感覺。不過如果用文字來表達的話,三個「然後」就會顯得單調。

如果要把句子拉長,還是一樣只用「て形」就可以了。

朝起きて、駅に行って、電車に乗って、会社に行って、パソコンを見て、会議に出て、昼ご飯を食べて、お客に会いに行った。
(早上起床,然後去車站,然後搭電車,然後去公司,然後看電腦,然後去開會,然後吃午餐,然後和客人見面)

這個日文例句其實還是很平常的口語表現,不過如果換成中文的話,不論是用說的或是用寫的,都會顯得冗長單調。這就是語言的差異。

也就是因為用中文的語感判斷這種句子會覺得單調冗長,因此可能有些華人不敢說這種「て形」連發的日語。有些人為了讓句子看起來有點變化,於是就在句中加了「そして」。

事實上,對日本人而言,這種「て形」連發的長句子的口語表達一點都不奇怪。記得以前剛進日本的大學時,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日本的大學教授上課時用的句尾表現,想知道這些教授在說明事情時到底是用敬體還是常體。不過實際一聽,其實不太容易聽到句尾。因為日本人在說明事情時,會一直用「て形」。可能用了六七個甚至更多個「て形」之後,才會出現一個完結句尾。

對日本人而言,用一堆「て形」把各個句子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很長的句子,這樣的口語表現一點都不奇怪。反而是對這種「て形」連發的句子用法感到不安的華人會想要加上其他的連結修飾。由於字典中的「そして」項目中的例句看起來最理想,所以有些華人在說日語時,會在長句子中加入「そして」,讓句子有點變化。

然而,加了一堆「そして」,反而會讓日本人覺得怪怪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そして」比較傾向用在文章敘述中。在口語中使用「そして」會讓句子變得生硬。

如果真的要讓句子有點變化,其實加上「それで」或是「それから」會比「そして」要自然一點。

朝起きて、駅に行って、電車に乗って、会社に行って、それでパソコンを見て、会議に出て、昼ご飯を食べて、お客に会いに行った。
朝起きて、駅に行って、電車に乗って、会社に行って、それからパソコンを見て、会議に出て、昼ご飯を食べて、お客に会いに行った。

「それで」和「それから」的意思其實也就相當於中文的「然後」。上面兩個例句中,就算不加「それで」或是「それから」,句子還是一樣很自然。「それで」和「それから」的功能其實只是讓句子有一點變化,讓說話及聽話的人能多個一兩秒思考時間,如此而已。

事實上,在長句子的會話中,只要偶爾加一個「それで」或是「それから」就已經非常足夠了。

戒厳令時代の台湾の言論統制―5

台湾にもこういう時代があったのだということで、台湾の検閲についてシリーズ物で書いてからもう既に7年もの時間が経過したんだけど、
こういう話題は古くて新しい話題でもあるし、まだ書き残していたことがあるので、追加するね。

これまでのシリーズでは、主に文章に対する検閲について書いてきたんだけど――
もちろん、検閲は地図にも及んでいるわけだ。

まず、「中華民国の国土の形」を見て、予習してもらった方がわかりやすいかも。

まず、こういう中国の人口を紹介している地図があるんだけど――
地図の上の方に注目してもらうと、そこには何やら手書きの線がつけ加えられているんだよね。

これは、中華民国の国土の形に合わせて線を引い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だと思う。

検閲と黒塗りがセットになっているものがある。

地図の上部に版図部分を手書きで追加、
黒で塗られている部分は、「民族自治区」の部分
――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寧夏回族自治区、チベット自治区、内モンゴル自治区、広西チワン族自治区
これはつまり、新疆とかチベットとかの名称はOKだけど、
その「民族自治区」という存在が検閲対象なのかなと思う。

こちらのカラーの方は、版図はそのままだけど、民族自治区の黒塗りだけはしてある。

でも、中国の民族自治区の寧夏の部分を消し忘れているような……
あと、北京と台湾の部分が黒く塗られているというのは、首都のマークみたいなのを消したかったのかな……

これらの検閲の対象は中国大陸についてで、そもそも昨今話題になっているようなエリアとはまた違うような……
そして、中国大陸について検閲したい何かがかいま見られると思うけど、どれにも検閲のむらがある感じがしなくもないね。

過去の話題も、興味があったら読んでみてね。
「戒厳令時代の台湾の言論統制」シリーズ     
「偽」という漢字

これらの写真は、あくまでも台湾地方の田舎の図書館にある古い書籍の中で、あえてこういう検閲があるものを探して撮影しているわけなので、全部こうだとか、そういう誤解をしないでね。

日本的時代劇(1)

日本人把古裝劇叫作「時代劇」。一些喜歡看日本時代的台灣人看的時代劇多半是電視版的時代劇。這種電視版的時代劇其實是屬於新一代的時代劇。在日本還沒發展電視媒體時,就已經有時代劇了。這種早期的時代劇是以電影形態播映。

在「時代劇」這個詞還沒問世時,日本當然也有古裝劇。例如日本傳統的歌舞伎的題材可以分成「世話物」及「時代物」。世話物主要是談當代庶民的生活百態,算是歌舞伎中的時裝劇。至於時代物則是描述過去貴族及武家的生活,算是歌舞伎世界的古裝劇。

早期日本的電影分為「新派」和「舊劇」。新派的內容是當代的故事,也就是時裝劇電影。至於舊劇的內容則是古代的故事。在「時代劇」這個詞還沒問世時,日本人把古裝劇的電影稱作「舊劇」。

早期日本電影的特色之一是播映時有專門的現場解說人員。為什麼要有解說人員呢?因為以前科技不發達,電影只有影像而沒有聲音。為了讓觀眾理解戲劇內容以及帶動氣氛,電影院在播放電影時會安排人員解說。聽這種電影院的旁白的感覺其實有點像是聽職業摔角的時況轉播。這些電影院的旁白人員要自己寫解說劇本,用自己的感覺來解釋影片。

講到電影的現場旁白人員,其實早期台灣在播放外國電影時也會安排旁白人員。這些旁白人員的解說其實也是他們自己對電影內容的詮釋。這種職業是翻譯技術不發達的時代的產物。然而,近幾年台灣的電視也可以看到類似的狀況。例如台灣的電視台在播出加拿大製作的「疑似」整人爆笑節目《Just for Laughs: Gags》時,就有加入「解說」。本來《Just for Laughs: Gags》這個節目就是不使用任何語言,讓觀眾只從影像及音效來感受影片的趣味性。不過由於台灣的電視台認為台灣觀眾沒有這種感受性,所以硬是在不需要旁白也能看得懂的《Just for Laughs: Gags》中加了江湖術士般的中文旁白。

回到正題。早期日本電影的另一個特色則是作品中的女性全部是由男性扮演。為什麼是由男性扮演呢?其實以前日本的傳統戲劇中的女性人都是由男性扮演,這種專門演女性的男演員叫作女形。由於日本電影的黎明期的演員並不多,所以拍電影時如果需要熟練的女性角色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僱用傳統戲劇中的女形。

由於日本電影會用到旁白人員及女形,因此有些人覺得日本的電影是半調子。事實上,那個年代的日本電影的確不如洋片那麼受歡迎。所以部分電影業界人以及電影評論家就開始推動「純映畫劇運動」。純映畫劇運動的訴求是參考歐美電影的製作技法來製作電影,以字幕代替旁白人員,用真的女演員來代替女形,製作出完完全全的純電影。

當時製作「舊劇」的人受到純映畫劇運動的影響,開始嘗試製作不用女形的古裝片。

1922年,松竹推出了「純映畫化的舊劇」《清水次郎長》。當時松竹用純映畫化的舊劇來宣傳,就是為了強調《清水次郎長》是用新派純電影手法製作的舊劇。

到了1923年,松竹的同一批班底又製作了古裝劇《女と海賊》。這一年,松竹用「新時代劇映畫」的概念為《女と海賊》宣傳。

《女と海賊》的編劇伊藤大輔指出,《女と海賊》的出發點是不用歌舞伎的演員,全部找新派時裝劇的演員或是新人演出。「新時代劇映畫」的「時代」這個詞則是借用歌舞伎的「時代物」的「時代」,同時也可以和「現代」構成對比。由於作品是用新的電影觀念製作,所以加上了「新」,變成「新時代劇映畫」。

由於《女と海賊》推出後得到相當高的評價,所以《女と海賊》的製作概念就成為當時新派及舊劇的製作參考指標。之後,「新時代劇映畫」這個名稱就漸漸變成「時代劇映畫」,「時代劇」這個詞彙就是在這個環境下成立。

雖然《女と海賊》沒有用歌舞伎的演員,不過當時其他的時代劇仍然經常找歌舞伎演員演出。當時比較著名的古裝劇演員如市川幡谷、市川百々之助、市川荒太郎、市川右太衛門、阪東妻三郎、嵐寬壽郎、片岡千惠藏、長谷川一夫都是歌舞伎演員出身。至於月形龍之介、大河內傳次郎,以及演出《清水次郎長》《女と海賊》的勝見庸太郎則是時裝劇演員出身。歌舞伎演員明顯佔多數。

 
大河內山莊的茶屋。大河內山莊是時代劇演員大河內傳次郎的別墅,風景非常漂亮。左邊的照片是山莊內的茶屋,右邊的照片是茶屋提供的抹茶及最中。

歌舞伎演員之所以佔多數,是因為這些人對電影業界而言是最直接的戰力。歌舞伎演員受的訓練非常嚴格,而且歌舞伎是古典劇,所以在演時代劇時的適應力會時會比其他現代劇的演員高。另外,對歌舞伎演員而言,演電影也算是歌舞伎之外的另一個成功的機會。事實上,近幾年日本還是有不少歌舞伎演員參加古裝劇的演出。

到了戰後,GHQ接管日本。GHQ覺得日本的電影當中有很多帶有對專制社會或是階級社會的忠誠表現,再不然就是無視法制度的仇殺情節。GHQ覺得這些表現會影響到日後日本民主義義以及法治社會的發展,所以就禁止這一類電影表現。由於日本的時代劇的題材當中有很多是帶有階級社會的忠誠,或是無視法制度的仇殺,所以GHQ在統治期間日本時代劇創作受到不少限制。

如果要拍時代劇的話,當然可以,只是帶對有階級社會的忠誠或是無視法制度的仇殺內容的作品無法通過審查。劇中可以出現武士刀,但是不能用刀砍人。這個結果就是日本出現了不拔刀的時代劇。例如1947年伊藤大輔主演的《素浪人罷り通る》就真的不拔刀,用威嚴讓敵人屈服,至於1949年長谷川一夫主演的《錢形平次》則是推理劇,對付敵人時是用十手或是丟錢。

到了1949年,映畫倫理規定管理委員會(舊映倫)成立,日本電影改由舊映倫接手審查。這時候時代劇的表現尺度才漸漸放寬。一直到1952年,日本完全獨立之後,時代劇的製作才完全復活。

※關於日本的時代劇裡的髪型可以參考本站過去的「日本的時代劇的設定及髮型」這篇文章。

台湾のお供え

お供えのことは、拜拜(bai4bai4)というよ。

日本で言うと、お供えというと、お盆とか十五夜にやるものなんだろうけど、
台湾では、旧暦の1日目かか15日目、あるいは神様の誕生日とかが選ばれる。
つまり、お供えは年に数回ではなく、かなりの頻度でやってくる。

写真は、土地公という神様のお供え物の写真。
  

こういうお供え物は、もちろん、伝統的様式では何か決まりがある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
日本の十五夜の月見だんごとか、何か特別な対象に対する特別な供え物があるようには見えない。
どういう日時、どういう信仰対象を対象にしている場合でもこんな感じで、
かなり現代的でカジュアルで奔放で自由な感じではある。

供え物の基本は、線香や紙銭のほか、果物やお菓子とかだけど、
ただ、それすらも全てが網羅されている必要があるかは不明で、
とにかく供える何かが並んでいるという感じ。
日本と大きく違うのは、供え物にお花とか植物はないというところかな。

机の上に相当無造作にスナック菓子が置いてあるのを見ると、
これはまさにお供えした後食べる人が好きな菓子が選ばれているようにしか思えないわけで、
確かに、お供えの食べ物を用意する人は、そういう意識をもって買い物をするみたいね。
それにしても、お供えするのに高級菓子を買わずに、随分と庶民的な菓子を選ぶんだなと思う。

日本だと、何かお盆の時期に出回るお供え向きのお菓子があるけれども、
台湾では、よくお供えをするわけだし、そういう季節性のある特殊なお菓子ではなく、普通のお菓子がお供え菓子となる。
お菓子会社としても、自社の菓子をお供えに使ってもらいたいという宣伝はしても、
お供え専用というふうに改造して売り出していくという感じでもないみたい。

ちなみに、写真にある折りたたみのテーブルは、屋台や昔の食堂とかでよく使われるもの。
一番左側の写真の左端に、赤い容器が写っているけれども、
これは紙銭を燃やすための容器で、お供えするとともに紙銭を燃やす。
紙銭については「紙銭を燃やす その2」も見てね。

これらはどれもお店が出しているお供え物で、それらは外でやられているので撮影できたけど、
個人の場合はおうちでやるのかな、ちょっとその辺はわからない。

最後に、台湾の小人国というミニチュアテーマパークで見つけた、お供えの一例も紹介しておくね。

小人國については、「台湾の小人國と東武ワールドスクウェア その1」「その2」を見てね。

日本的報紙(3)

日本的一般報紙版面大致可以分為:1面、總合、政治、國際、經濟、商況、運動、生活、地域、社會、電視,以及廣告等。

這裡之所以說「大致」,是因為每家報社的頁種編成多少會有差異,版面名稱可能也會不一樣。例如一般報紙的「商況」在日本經濟新聞可能分成企業、財務、市場、證券等好幾個版面。由於日本經濟新聞的經濟報導比其他全國報多好幾倍,所以日經新聞的張數會比其他全國報多。另外,讀賣、朝日、每日、產經這四家全國報的最後一頁通常是電視節目表,不過日經新聞的最後一面則是「文化」。日經的電視節目表通常放在比較中間的版面。

日本人把報紙的頭版稱作「1面」,把報紙頭版新聞稱作「一面記事」。日本報紙的「1面」主要是刊載各個報社眼中最重要的新聞。

目前日本一般報紙的第二頁開始叫作總合面,通常有好幾頁,主要是刊載政治、經濟、國際、社會等各個領域的重要消息,有時候總合面的報導可能是一面記事的補足資訊。有些報社會把社說(社論)放在總合面。剩下的其他新聞則刊載於之後的各個專屬版面。而每個版面當中最重要的消息是放在右上角部分,這些報導的標題字體也會特別大。


日本的報紙上方角落的版面標示。這張圖片分別取自2012年2月18日日本經濟新聞早報的四個角落。最左邊的角落標示內容為「11版、週間株式・商品、30」,左二的上角標示內容為「31、商品、12版」,再來則是「★13版、社会、38」及「39、社会、★14版」。

「週間株式・商品」「商品」「社会」指的是報紙的版面名稱。至於30、31、38、39則是報紙的頁數編號,台灣叫作「版」,在日本則叫作「面」。也就是因為日本人把報紙的頁數稱作「面」,所以日本人把報紙的頭版新聞稱作「一面記事」。至於社會版則叫作「社會面」。從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日本經濟新聞有兩個社會面。其中一個社會面還提到了國家史跡的事情。

除了頁面名稱及頁數編號以外,照片中還可以看到11版、12版、★13版、★14版這樣的標示。這裡的「版」並不是台灣人觀念中報紙頁數的「版」,而是印刷發行編號。這種感覺就像是書籍的發行版數,當作家寫了一本新書,這本書第一次上市時是第一版,後來作家把第一版的內容修正後重新發行上市的書則是第二版,之後如果內容再有更動,然後再發行的書則是第三版。

日本的報紙上方標示的11版、12版的「版」指的就是這種發行編號的「版」。在這個例子中,11版的資料最舊,14版則是內容更動過好幾次的版面。

在上面提到的「版」的標示中,13版和14版各有一個黑星符號。這個黑星的是日本經濟新聞特有的符號,指的是早報晚報分離的版本的專屬頁面。日本經濟新聞的發行形態包括早報晚報分離版及統合版。早報晚報分離版中,早報主要是報前一天中午之後的事情,晚報的新聞則是報當天中午以前的事情。至於統合版則是把前一天整天的事情統合在早報中,主要是賣給不看晚報的人。統合版的頁面上方角落會有白星符號。至於沒有星號的頁面則是共通版面。

其他如讀賣、朝日、每日、產經等報紙也有自己專用的編輯符號,這些符號可能是圓形、三角形及四方形等。有些符號是用來區隔統合版和早報晚報,有些符號指的是有追加資訊,有些符號則是指版面內容有重大修改等。

為什麼報紙會有版的區分呢?

這是因為日本的地方很大,在以前交通及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報紙要送到偏遠地帶要花很多時間。例如把報紙從東京本部送到茨城、栃木、群馬等地區的各個販賣店要花好幾個小時。然而,這好幾個小時當中世界可能又會發生新的事情。如果報社沒有把新的消息加進報紙的話,報紙的資訊價值就會變低。所以各家報社內部會設好幾個截稿時間。例如11版可能前一天晚上8點截稿,12版則是晚上10點之後,13版則是晚上11點之後,14版則是深夜1點過後。早版的報紙截稿之後,就印出來分送到遠的地方。這段期間如果有新資訊的話就會加到比較晚的一版。以關東地方為例的話,北關東的居民看的報紙多半是12版,南關東的居民看的報紙多半是13版,至於東京區部的居民則是看14版。

如果報社得取得獨家新聞時,通常傾向把獨家新聞留到最後一版。這是因為早版報紙從本部流出去之後,消息可能會走漏。如果消息走露的話,就會失去獨家新聞的優勢。

日本各個報社對版的數字設定方式都不一樣,不過基本上早報的版是兩位數,晚報則是一位數。例如早報最原始的版可能是11版,晚報最原始的版則是1版。東京區部的居民看的早報多半是14版(產經新聞則有15版),晚報則是4版。


報紙的版的差異。圖片左邊是2011年3月12日(東日本大震災的隔天)日本經濟新聞早報第三面的總合2面的某一篇報導,版數為13版。右邊則是同一篇報導的14版。由於新聞報導有著作權,因此這裡刻意把圖片縮小,而且做了模糊處理。雖然圖片有點模糊,但是還是可以看得出兩篇報導的文章字數不太一樣。


報紙的版的差異。圖片左邊是2011年3月12日日本經濟新聞晚報第六面的社會體育面的某一篇報導,版數為1版。右邊則是同一篇報導的4版。從這裡可以看出從1版修訂到4版時,連新聞標題都可能更動。


報紙的版的差異。這也是2011年3月12日日本經濟新聞晚報第六面的社會體育面報導,左邊是1版,右邊則是4版。標題中的人數從8.8萬修正成9.4萬。文章字數也不太一樣。這是因為1版截稿到4版截稿這段期間中,報社又得到了更新更精確的資訊。

本來我平常看的早報都是14版,晚報則是4版,不過東日本大震災發生之後,報社本身有許多問題要處理,所以這一天我拿到的早報是13版,晚報則是1版。早報14版和晚報4版是電子版資料。雖然以前學生時代曾經學過一些關於日本報紙媒體背後的運作原理,不過我是到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才親眼見識到日本報紙的「版」的差異。從版的差異可以看到日本的主流報紙編輯人員非常用心地把資訊處理得更新更精確。

◆◆◆

日本人在談報紙版面時,除了「一面記事」以外,還有【三面記事】。現在日本的一般報紙的第三頁通常是總合面(朝日新聞的總合面不標示名稱)。不過日本的三面記事並不是指總合面,而是社會面,相當於台灣報紙的社會版。日本報紙的社會面新聞叫三面記事,是因為早期的報紙就只有四頁而已。當時的社會新聞是放在第三頁,所以叫三面記事。四頁報紙中的第三頁其實就是倒數第二頁,現在的報紙頁數非常多,而且社會新聞也變多了,日本的一般報紙的社會面通常還是放在最後一頁之前的幾個頁面。如果社會面有兩頁的話,就是放在倒數第二及第三頁,如果有三面的話,就是倒數第二~倒數第四頁。依此類推。

如果翻開台灣報紙的社會版,會發現八成以上的報導是殺人、槍擊、搶劫、毒品、詐騙、竊盜等種種不堪入目的刑事犯罪,再不然就是車禍等交通事故,再不然就是這些事件事故的司法報導。剩下不到兩成的報導則可能是弱勢族群方面消息。

不過翻開日本一般報紙的社會面,會發現八成以上的報導都和犯罪及事故無關。日本報紙的社會面當然也會報導犯罪、故事,以及相關的司法程序的事情。不過一般而言,犯罪報導的比重通常只佔社會版的一兩成而已,而且通常是用小字刊載在頁面比較下方的位置。這是因為這些事件事故的資訊價值通常不高。儘管日本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兇惡犯罪事件和車禍事故,不過很多事件的起因都是小細故,至於車禍事故的原因多半是不小心。這些事任何人都可以想像,因此看這種報導通常也得不到什麼收獲。所以如果事件事故沒有特別的指標意義的話,主流報紙通常不會浪費版面刊登這種消息。不過如果去日本的Yahoo!等入口網站的新聞區的話,可以找到很多犯罪事件及車禍事故的報導。這是因為各家報紙會把資訊價值較低的報導丟給入口網站。

那麼日本報紙的社會面到底刊載了什麼樣的內容呢?簡單地說,就是對現代人的社會生活有意義的資訊。例如最新的社會政策、社會情勢、可能和民眾生活相關的研究成果、文化活動等。這些資訊通常佔了一般日本報紙社會面的八成以上。

如果用比較具體的例子來說的話,日本如果要實施某個新的住宅或是交通政策的話,這種資訊就會出現在社會面。因為這是現代社會生活必須知道的事情。民眾知道這些消息後,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的權益,才知道怎麼遵守法規。又例如日本政府或是地方自治體的防災研究或是災害預測方面的事情也會刊載在社會面。這也是現代社會生活應該要知道的資訊。民眾看了報導後,就知道怎麼進行防災準備,也可以知道公務員花了多少心思為這個社會做事。其他如社會現象的分析等也會刊載在社會面。這一類資訊可以讓大眾更加理解現代日本社會。

這篇文章的第一張圖片中的「★13版、社會、38」的國家史跡也算是一種社會新聞的例子。這個報導讓日本人又多了一個日本社會常識,也多了一個話題。

另外,每日新聞的社會面會刊載圍棋本因坊戰,這是因為每日新聞認為這是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為什麼不刊載在文化版面呢?一般報紙的文化版面的功能是教民眾理解文化、接觸文化、欣賞文化。至於每日報聞是以社會活動的角度來看本因坊戰,提供社會人一個話題。

日本一般報紙的社會面的目的是讓大眾理解多變而且複雜的現代社會。由於這個社會每天都會產生新的規則、每天都有新的事情發生,會出現新的流行現象。報社的社會部記者就會蒐集這方面的資料,甚至分析追蹤這方面的事情,然後精選整理出對大眾有意義的社會資訊,刊載在社會面上。

日本的學生會在學校上社會課,學校的社會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現代社會。日本的社會人雖然不能在學校上社會課,但是可以透過報紙上社會課。因為日本報紙的社會面新聞就是非常有用的社會課教材,而且這門課每天都可以上,而且每次都有兩三頁密度非常高的實用社會資訊。如果加上晚報的話,則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這些媒體並沒有向民眾誇耀自以為是的扭曲正義,也沒有刻意製造危言聳聽的消息讓民眾不安,更沒有用充滿殺伐氣息的報導煽動民眾走向仇恨。這些媒體所做的就只是踏實地把資訊傳達給民眾,如此而已。光是把重要的資訊一一確實傳達,版面就已經不夠用了。也就是因為這些資訊踏實,所以民眾可以透過這些報紙一點一滴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知識跟上多變且複雜的現代社會。

台湾の都心でのバイクの駐輪

このブログでのバイクについてのトピックは、「台湾人とバイク生活」とか「台湾のバイクの路駐」とか、かなり早い段階でつくられたものなんだよね。
それだけ、台湾ということですぐにイメージできる存在でもあるだろうし、
まさに台湾がバイク社会だということは、間違いないと思うんだよね。

そして、バイクはとても便利だからここまで普及しているんだろうけど、
台湾の都心部までバイクで行って用を済ませようとすると、
年々駐輪エリアを探すのが難しくなってきているように思う。
郊外では、無秩序でもとめられるほどのキャパはあっても、
都心部ではもはやそんな感じではないみたい。

そもそも台湾にはあれほどバイクが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
バイクの駐輪場のある店舗というのが余りにもなさ過ぎるんだよね。

小型商店でちょっと用を済ますために駐輪するといっても、
そのお店の前に既に車が路駐していたり、何かごちゃごちゃしていてバイクがとめにくいとか、
お店がピロティの中にあったりすると、路上とお店があるピロティの歩道との間に高い段差があるので、
どう頑張ってもお店の前にバイクを持っていけないということもあったりする。
ピロティについては「台湾のピロティ」を見てね。

ということなので、せっかく目的地に着いたものの、バイクをとめる場所を見つけられず、周りをぐるぐる回って探して、
やっとこさ見つけた場所で、周りのバイクを詰めて、自分のバイクを入れ込むということも出てきている。
台湾のバイクは日本の原付よりも大きいのが多いから、人様のバイクを動かすのも大変だよ。

別にどこかで用を足すための駐輪ということに限らず、
古い集合住宅などは駐輪場なんてないので、自宅の前の路上にバイクをとめ置くしかなかったりする。
バイク生活は、ある意味で駐輪場がないという前提で動いているとも言えるんだよね。
バイクの登記台数と保有台数は昨年は前年度から減少したけど、
バイクが多過ぎる状況の中で、都心の駐輪問題というのは継続していくのかなと思う。

日本的報紙(2)

關於日本報紙的概略知識,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報紙(1)」。

在2013年的現在,由於多彩的新形態媒體發達,所以可能有不少台灣人覺得報紙是過時的媒體,如果要看新聞報導的話,上網路就可以了。

其實,就台灣的世界觀來看的話,的確是這樣。因為各家報紙的報導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得到,和網路的新聞資訊相比,實體報紙的內容沒什麼魅力。

在2013年現在的日本,報紙當然也一樣受到網路媒體發達的衝擊,近年來日本的閱報人口也一直在減少。不過關心時事、關心現代社會的人還是花錢買實體報紙來看。

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日本的網路上也可以看得到新聞報導,何必再花錢去買實體報紙呢?

的確,在日本的網路上可以看到新聞報導,而且網路新聞隨時更新。相信有不少對日本時事感興趣的台灣人,經常會逛日本的Yahoo!網站,而且經常點閱網站上的新聞報導,甚至還會去看這些報導下方的網友留言評論,想透過這些報導以及留言評論來理解日本。

其實,日本Yahoo!這一類入口網站中的新聞是一些資訊價值比較低的報導。基本上,日本各家報社會把資訊價值比較高的報導留給自己用,不會放到Yahoo!上。而日本的讀賣、朝日、每日、日本經濟、產經這五種全國報的頭版報導原則上也不會出現在Yahoo!這一類入口網站上,如果想看主要報紙的頭版報導,必須要買實體報紙或是到這些報社的網站付費閱覽。Yahoo!新聞雖然也會放一些重大事件的報導,但是這些報導通常是「閹割」過的簡易報導。可能只做最簡單的事件傳達,並沒有做深層的分析解說。

曾經點閱過日本Yahoo!新聞的台灣人可能會發現,日本的新聞報導字數很少,就只是做簡單的敘述而已,篇幅可能不到台灣網路新聞的一半。這是因為新聞媒體的策略是把只非常表面的淺層報導放到入口網站,如果想看詳細的深層部分的話,就要訂購實體報紙或是買付費資訊。

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網路上的新聞報導字數看起來比較多,但是這並不代表台灣新聞報導的資訊豐富。現代社會的新聞報導除了事實傳達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分析及解說。這是因為這個世界愈來愈複雜,如果不做分析解說的話,一般人其實很難掌握種種時事當中的因果關係。其實,在資訊流通管道發達的時代傳達事情並不困難,一般普通的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傳統媒體真正的價值是在分析及解說複雜時事背後的因果事理。

然而,台灣的新聞報導基本上完全放棄了分析及解說的工作。不但沒有讓大眾理解現代社會,還在傳達事情時加入一堆無助於理解事實的雜訊,甚至還加上一堆不誠實的想像。而且撰稿時還把事實和想像的部分緊密地捆綁在一起,閱讀分析能力不佳的人很容易就會落入文字陷阱。舉簡單的例子來說的話,當台灣和周邊國家發生摩擦時,台灣的報導幾乎不會做國際關係以及法規上的因果事理的分析,而是刻意把話題導向「外國又來欺負台灣了」。又例如當法院做出某個特別的判決時,媒體基本上不會去分析現行法制度的構造分析及判決考量,而是刻意把話題導向司法人員的常識不足。這樣子一方面可以在貧乏的訊息中增加字數充面版,另一方面則是煽惑大眾。只要激起大眾的情緒,大眾就不會去思考事實因果關係。許多平常自稱不相信媒體的人,在這時候就會忽然變得完全相信媒體。對偷懶、不誠實的媒體而言,這是最理想的狀況。如果把台灣的報導中的「無助釐清事理」或是「想像」的成分剔除的話,台灣媒體報導的字數恐怕比日本Yahoo!新聞還少。因為資訊真的非常空洞。

在日本,關心時事、關心現代社會的人之所以願意花錢買報紙,就是因為日本的報紙會提供比較深層的資訊,而且這些深層資訊在入口網站的新聞專區裡多半找不到。

當然,可能有人會質疑:這些資訊真的這麼值得花錢買嗎?

如果真的想要理解複雜的現代社會,想要讓自己和現代社會接軌的話,這些資訊真的值得花錢買。

日本的報紙並不是只報新聞而已,也會進行因果事理的分析。例如日本國會在審議某個法案政策時,報紙會明確分析法案政策的設計的考量以及將來對社會可能造成的的正負面影響。又例如日本法院做出某個判決時,報紙會分析法律制度的現狀及法官判決上的考量。由於現代社會愈來愈複雜,規則制度也愈設愈多,分工愈來愈細,而且愈來愈專業,所以一般大眾不見得能理解法案政策或是司法判決。現在日本報紙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易懂的敘述來讓大眾理解現代社會中複雜事項背後的因果事理。

台灣人在談媒體時,常常會在「相信」與「不信」之間繞圈子。這是因為台灣的媒體報導往往只停留在「有什麼事」,然後剩下的就是撰稿人自己的想像發揮。由於報導缺少背後的因果資訊,再加上媒體有太多荒謬、矛盾,以及斷章取義的前科,因此大家能思考的部分的就只剩下「是不是真的有這件事」而已。至於日本的報紙在報導事情時,由於有因果事理的背景分析,因此日本人在讀報紙時,並不是在「是不是真的有這件事」的問題上打轉,而是從報導中提到的因果事理來理解現代社會中的種種事情。

在台灣,由於媒體的文字報導的深度不足,所以撰稿人往往要加一些沒有意義,或是想像的資訊來充版面。相較之下,日本的主要報紙中的文章基本上是想盡辦法壓縮資訊,因為版面有限,而且要傳達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目前日本全國報的早報資訊量大約有十幾萬字,而且是非常紮實的十幾萬字。如果把這十幾萬字的資訊吸收的話,就相當於讀一本新書(關於日本的新書,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文庫與新書」這篇文章)。目前日本的新書價位多半在七八百日元左右,新書對日本人而言算是相當便宜而且實用的準學術現代知識書。不過一份早報頂多一百多日元,資訊密度不輸給新書,價格比新書更便宜。

根據2012年上半期的資料,日本主要報紙發行量如下:
讀賣新聞:993.1萬部
朝日新聞:767.4萬部
每日新聞:341.4萬部
日經新聞:298.5萬部
產經新聞:160.4萬部

從報紙的發行量來看,日本大眾當中真的有相當多人花錢買報紙來看。至於只看日本Yahoo!新聞的人,或許可以從那些簡易報導中得知日本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單憑那些資訊並不足以理解日本社會的本質。特別是Yahoo!新聞往往會把一些有刺激性及煽動性的消息放在顯眼的位置,這些有刺激性及煽動性的資訊多半不是帶有普遍性的重要資訊。如果報道的刺激性及煽動性不足的話,Yahoo!甚至會把新聞標題改得很有刺激性及煽動性。Yahoo!這麼做的原因就只是為了賺點閱率。只要成功激怒讀者,讀者可能會在新聞下方留言謾罵,這樣就可以拉長讀者在Yahoo!的滯留時間,增加網站的積分。所以Yahoo!並不是很健全的新聞媒體。

至於那些竭力執著地在那些很表面的簡易報導的下方的欄位中留言評論的人,恐怕不能算是普通的日本人,因為那些留言時間不尋常,一般日本大眾也沒那個閒時間為那種表面的簡易報導下評論。因此從這些報導下方的留言評論欄並不能得知一般日本大眾的意識,頂多只能推測這些留言的人平時接收的資訊深度大概是停留在什麼樣的層級而已。

所以,在網路上看新聞時,如果看到標題時會有義憤填膺的感覺時,就要小心。因為這通常是網站設的陷阱。如果有人忍不住要對新聞內容留言,不論是謾罵或是冷言冷語,網站會更高興。因為這表示他們設的陷阱完全成功拖住網民。而且謾罵及冷言冷語的留言會增加陷阱的強度。如果要抗議網路上的惡質媒體報道時,最好的方法是完全不留言,完全不評論。這樣可以讓話題直接冷卻。

另外,從上面的報紙發行量數據還可以得知,華文媒體最喜歡抄的產經新聞在日本的全國報當中只能算是少數派(其實目前日本某些體育報的發行量還比產經新聞多)。所以抄產經新聞的華文媒體也無法確實傳達出日本的大眾狀況,再加上華文大眾媒體傳達資訊的過程不夠誠實,喜歡斷章取義,而且不談因果事理,所以看了這些華文媒體的人當然也無法得知實際的日本大眾的普遍意識。

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自己的問題,每個媒體業界當然也有各自的問題。日本的媒體當然也出過狀況,例如2012年10月,日本的共同通信社、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日本電視台報導了某個自稱iPS細胞研究者的事情,然而事後發現當事人說的東西其實根本是虛構的。這幾家媒體上了當,報了非事實的新聞,受到社會批判。後來這幾家媒體做了內部懲處,而且懲處層級蠻高的,懲處內容包括減薪、人事異動、以及告誡等。表面上來看,減薪、人事異動或是告誡似乎沒什麼,但是其實對這些人今後在公司裡的活動、社會經歷、生活的影響相當大。在台灣,媒體報假消息不會有任何問題,大家也都習慣了。不過在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在檢視公眾媒體時的標準相當嚴,因此誤報關係到媒體業者的生死問題,所以這些媒體當時向社會公布懲處人員及懲處方式。

◆◆◆

以前學生時代,學校有提供戰後日本報紙資料的搜尋資料庫服務,這個資料庫對理解日本社會非常有用。由於日本的報紙在報導事情時會都會做因果事理分析,因此從報紙的報導可以理解現代日本人的思維與態度。當我從學校畢業時,最大的失落感就是再也不能用這個資料庫了。日本各家報紙的資料庫服務非常貴,我的經濟能力負擔不起。就資訊品質來看,日本的報紙資料庫的確有那種價值。這種價值是這些媒體每天一點一滴地非常用心地記錄這個世界,而且踏實地記錄了幾十年所累積的成果。這些成果也是讓日本大眾理解過去,讓社會自省的重要材料。相較之下,台灣媒體並沒忠實地記錄台灣社會的變化與成長,反而不斷地以草率且不誠實的報導毀掉自己的社會信用。

當我無法使用戰後日本報紙資料庫之後,我就決定自行剪報蒐集資料。當我在報紙上看到今後可能用得到的資料,或是可以代表日本這個時期的社會現象的資訊,或是報社企劃的特別報導時,我就會把報導剪下來整理成自己的資料。就結論來看,值得蒐集的資料其實相當多,要消化掉這些資料其實也相當不容易。剪報的工作非常原始,而且花時間,但是日本的報紙上的確有非常多有收藏價值的資訊。我的剪報工作已經做了好幾年了。

日本的主要報社在網路釋出的報導,多半一兩個星期就會刪除。主要報社網站中的報導,通常要加入會員才能看得到。有些有提供免費會員服務的業者會設閱覽次數限制,例如每天可以讀幾篇報導,或是一個月內可以讀幾篇報導。如果還想讀下去,就要付費。有些報社則是完全付費制。目前我有使用日本經濟新聞的付費服務,同時也有訂閱實體報紙。付費服務可以在網路上直接讀報紙,也可以回頭調閱過去五年間的所有日經新聞的資料。我原則上是在電腦上讀報紙,過一段期間之後用實體報紙複習時事,然後開始剪報整理。

我以前對政治經濟一竅不通,不過勤讀報紙之後,對政治經濟總算有點概念。現在是全球化時代,報紙上的政治經濟報導其實多少會帶入國際視野的考量。因此讀日本報紙並不只是理解日本,也可以理解一些現代國際情勢,順便跟上日本企業戰士們的知識步調(日本的企業戰士多半是讀日本經濟新聞)。雖然日經新聞是經濟專業報,不過還是一樣有文化、生活、休閒等版面,而付費服務可以讀到更多資訊,所以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台湾のバイクファッション

台湾人とバイク生活」のコメントのところにあった、
バイクを乗る際に服を逆にして着ているのを見たので、これを紹介するね。

 
ジャンバーを逆に着るけど、どこかで固定しないとひらひらするから、
例えば、写真みたいに、下の部分だけをとめたりする。
この写真では、逆に着ているのはジャンバーだけれども、雨がっぱを逆に着ている場合もある。
このバイクの人は、ジャンバーの下にまたジャンバーを着ているけど、それは寒いからだろうね。

こういう着方はみんながみんなやっ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けど、
路上を見ていると、結構やっている人がいるのを見ると思う。
こういう着方をする理由は、洋服の汚れを防ぐためにというのもあるみたいだけど、
バイクを乗る際の風よけということもある。

マスク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とマスク」を見てね。

日本的文庫與新書

在台灣,對日本事物感興趣的人可能會喜歡逛日文書店。

逛日文書店不只是單純的逛書店,也是另類的日本觀光。不用花太多交通費,也沒有繁雜的出入境手續。但是卻可以體驗「疑似日本的空間」,而且可以發掘到很多新奇有趣的東西。

日文書店賣的雜誌的封面的圖案文字設計精緻美觀,給消費者一種走在時代前端的感覺。哪怕看不懂日文字,就算只是欣賞雜誌裡的照片、圖片、表格,也可以樂在其中。日文書店中的漫畫架區可以找到台灣出版社沒有代理的作品。由於漫畫的圖形比重比雜誌大,所以看不懂日文的人,還是可以從圖畫部分約略掌握作品內容。其他如兒童書、圖鑑、畫冊、卡通或電玩的設定資料集等,都製作得非常精美。除了欣賞照片圖案以外,看日文書的文字排版時,也可以想像日本人在翻閱這一類書籍的感覺。甚至可以想像日本人家中的書架上可能放了什麼樣的漫畫或雜誌。

稍有規模的日文書專賣書店除了雜誌、漫畫、畫冊、圖鑑以外,也會擺放一般書籍。在一般書籍中,剛出版的書通常會放在書店裡最顯眼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些書就會歸類到各架區。例如政治經濟的書籍會歸類到政治經濟架區、自然科學類的書籍則歸到自然科學的架區、生活實用書籍會放到生活實用類的架區、運動類書籍則是放到運動類架區。這種商品的陳列方式並不特別。

日文書的專賣書店除了一般書、雜誌,圖畫類書籍外,通常還會有個不怎麼華麗的架區。這個架區所有書籍的書背顏色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這些書大約只有手掌那麼大而已。如果稍微仔細看一下的話,可以發現這些書不一樣的地方就只有書名和作者名而已。這些書的書背設計幾乎相同,比一般書籍樸素,而且書背上的書名文字又小又難讀。而且這樣的書通常是上百本集中在一個架區。由於日文書店裡光鮮亮麗的寶藏太多,光是挑新刊雜誌和畫冊,荷包就快吃不消了,所以尋寶的人可能會直接省略這個平凡的架區。

那麼這些不起眼的書到底是什麼書呢?誰會買這些書呢?

由於這些書只有手掌那麼大,可以放在口袋中,所以有些台灣人把這種書叫作口袋書。這種小小的口袋書在日本其實有專門的稱呼。一種叫「文庫」,一種叫「新書」。一般而言,稍微有一點常識的日本人都知道「文庫」和「新書」是什麼。

文庫:105mm×148mm(A6)左右的小型書

現在日本的文庫型書籍是源自1927年岩波書店的「岩波文庫」。當時岩波文庫是參考德國的雷克拉姆(Reclam-Verlag)出版社的小型書設計,推出一系列A6大小的廉價版古典名著,然後把這一系列的書籍品牌命名為「岩波文庫」。之後,其他出版社也開始推出這種A6大小的書,品牌名稱多半是「○○文庫」。結果日本大眾就把這種A6規格的書通稱作「文庫」。

新書:105mm×173mm左右的小型書

現在日本的新書型書籍也是源自岩波書店。岩波書店在1938年時參考英國的企鵝書籍(Penguin Books)的小型書品牌鵜鶘叢書(Pelican Books),推出了一系列現代人應有的基礎教養知識書,然後把這一系列書籍的品牌命名為「岩波新書」。早期岩波新書的大小並不是105mm×173mm,不過後來經過種種摸索嘗試後,最後書的大小差不多固定在105mm×173mm左右。後來日本的其他出版社也開始推出類似大小的書,而且品牌名稱多半是「○○新書」。結果日本大眾就把這種規格的書通稱作「新書」。

◆◆◆

日本的書店的「文庫」最多的是小說和文藝創作類的書。這一類書通常是出版社把過去暢銷的單行本重新排版後,以文庫規格販賣。如果單行本版沒有絕版的話,在書店中可能可以同時發現同一個作品的單行本版和文庫版。在日本,很多暢銷的漫畫也會推出文庫版。文庫版漫畫的頁面大小當然和一般書籍的文庫版一樣。至於2000年代成為話題的「輕小說」,有很多是從一開始就直接用文庫書的規格發行。

在台灣,很多書在重版時,初版的錯誤可能根本沒有修正,就只是形式上重新排版,換個書皮發行而已。不過日本的單行本如果要出文庫版時,多半都會修正單行本版的錯誤,甚至會請原作者專門為文庫版的書加入新資訊。從這裡可以看到兩個地方的出版業者對作品及消費者的態度。什麼樣的出版業界造就出什麼樣的資訊生態。

除了文藝創作、漫畫、輕小說以外,文庫版書籍當中也有不少生活常識的雜學書和學術論文級的書。至於歷史最久的岩波文庫系列主要是以古典作品為主。在台灣,有不少生活小常識的書籍其實就是譯自日本的雜學類的文庫。由於這一類雜學書沒什麼深度,所以比較好翻譯。出版業者的眼界也就只是停留在這個層次而已。

日本的「新書」大多是評論、報導、學術入門書。題材主要是當代社會比較新的話題資訊。舉例來說,如果社會上流行漫畫方面的話題時,可能就會有出版社推出談論漫畫、分析漫畫文化的新書。如果流行音樂成為社會話題的話,出版社可能就會推出分析流行音樂文化的新書。如果新聞上有一些關於非洲時事的話題時,出版社可能就會推出介紹非洲最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新書。

新書通常是由學者或各種領域的專家用一般大眾比較易懂的敘述方式寫成,題材包羅萬象。用比較具體的方式來譬喻的話,新書的內容有點像是大學的通識課程。讀一本新書就像在大學修一門通識課一樣。當然,大學的通識課程當中,有些教授可能教得很認真,學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些教授可能教得又混又爛,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其實新書也一樣。有些書寫得很淺,沒什麼內容,但是也有一些書的內容相當豐富,可以讓讀者學到很多新知識。

雖然新書的路線是把知識簡化到大眾能讀得懂,不過內容豐富的新書的資訊強度其實不輸給專業的學術書。很多人從學校畢業,到社會工作後,知識可能就一直停留在畢業當時。如果平時沒有吸收有意義的資訊的話,知識就會退化。在日本,懂得選書而且經常讀新書的人就算已經離開學校很久,知識還是可以一直更新,一直保持在大學以上的程度。學歷只有高中畢業的日本人如果勤讀新書的話,知識也可以達到大學以上的程度。所以就某種意義而言,新書算是讓日本社會人維持一定知識水準的媒體。

講到「新書」這個詞,可能有些台灣人會覺得有點怪。如果對日本人提到「新書」這個詞時,有常識的日本人腦中不會浮現最近新出版的書,而是浮現大小為105mm×173mm左右,品牌為「○○新書」的書籍。

那麼二十年以前出版的「○○新書」系列的書還能叫「新書」嗎?

二十年以前出版的「○○新書」系列的書當然還是可以叫「新書」,幾乎不用擔心會造成誤會。

一般日本人在稱呼新出版的書籍時是用「新刊」,而不是「新書」。現在日語中的「新書」這個詞基本上指的就是大小為105mm×173mm左右,品牌為「○○新書」的書籍。即使是二三十年前出版的「○○新書」,還是叫新書。


新書與文庫。照片中左邊的三冊是新書,右邊的三冊是文庫。新書和文庫的頁面寬度幾乎相同,不過新書的縱長比文庫多2.5公分左右。這張照片中的新書當中,最左邊的日本歷代首相經濟政策資料是屬於報導型的書籍,左邊第二本反民粹主義論則是屬於現代社會評論型的書,左邊第三本心的情報學則是通識類的學術書。至於文庫書中,最右邊的萬博與戰後日本算是學術論文級的書,從右邊數來第二本的自我論集也可以算是學術論文,至於第三本的遠野物語則是岩波文庫的古典作品。


日本車站月台上的書籍自動販賣機。這個自動販賣機賣的全部是文庫。由於學術類的文庫書比較不夠大眾化,所以這種販賣機主要是賣平易的小說和雜學書。

由於文庫和新書的價格便宜,而且書本小,拿起來不會累,在擁擠的電車中閱讀時不太容易碰撞到他人,所以一般日本人如果在電車裡讀書的話,多半是讀文庫或新書。如果在日本的電車上看到有人在讀文庫或新書的話,大概也可以推測這個人的讀書趣向:讀文庫的人可能是為了娛樂,讀新書的人則是在充實新知。

一般而言,一本普通的新書內容大約10~12萬字左右。一般日本人大概花五六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淺一點的書可能兩三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至於深一點的書可能要一兩天才能讀完。不過一般日本大眾通常是在通勤通學的電車中讀書,一次讀書的時間可能半小時到一個小時不等,所以一本書可能要花一兩個星期,難一點的書則可能要花一個月才能讀完。不過長期累積下來,知識量其實非常可觀,而且這些知識都是最新的知識。

至於文庫書的資訊量則是看內容而定。有些輕小說可能根本不到10萬字,一下子就可以看完了。學術論文的書可能多達15~20萬字,而且非常難消化,如果只用通勤通學的搭車時間來讀的話,可能要花幾個月。

根據2012年的出版統計,日本在這一年間新推出的書籍作品總數是78349種,其中文庫有8452種,新書有3216種。雖然文庫和新書是比較特殊的書籍,但是在新發行的書籍種類當中還是佔了將近15%。這表示這些書有相當的市場。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國家一年間生產出了多少新資訊,而且這些新資訊大多是這個國家的人自行生產的。文庫當中當然有翻譯書,不過數量比較少。翻譯書數量少,並不是日本不接受國外資訊,日本翻譯的外國作品其實相當多,而且翻譯來源也非常廣,並不限於英語圈。文庫中的翻譯書較少,只是因為有太多日本人自己有生產新資訊的意願。有些人可能認為日本的網路資訊豐富,其實日本部分傳統媒體的資訊深度和鮮度並不輸給網路。新書和文庫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書中有很多網路上沒有的新資訊。所以就某種意義而言,在這個國家只看網路資訊而不看書的人其實算是資訊來源比較貧乏的人。

文庫和新書在書店的架上或許並不亮麗,但是還是有很多日本人會在這些樸素的架區發掘有趣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