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バイク用の道

以前、「台湾のバイクの走行位置 その1」を書いたものの、
そもそも走行位置というより、台湾はバイクがたくさん走っているからか、
明らかに自動車が入り込めないようなバイク用の道があるので、これを紹介するね。

こういうバイク用の道は、そんなに頻繁にあるというわけじゃなく、
道が立体交差しているとか、橋とか、そういう部分にまれに存在するもので、
広範囲で移動すれば、一カ所ぐらいは遭遇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日本でも、立体交差の大きな道ではよくありがちなことだけど、
右折するための側道へ誘導するための道案内が出てきて、右折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
台湾は右側通行だよね。
  
こういう自動車が入り込めないバイクの道というのは、横幅が狭いんだよね。
狭いということは、後ろから追い抜かれることは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れども、
特に雨天のときなど、下りでカーブする細い側道をよく器用に走れるものだと思う。
台湾の普通に走っているバイクのサイズは日本の原付よりも大きいしね。

単純に上にある道の下をくぐるとか橋を渡るときにも、バイクの道がついていることもある。
    
バイクは通常、右側に寄って走行しているから、こういう道に入る自体は難しく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台北の路上のバイクの位置取り」で書いたみたいに、バイク同士が並走している場合もあるので、
ここの道に入るために、それなりの譲り合いが必要な場面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このブログではバイク用の道と書いているけど、
写真のように、実際の表示は自転車とバイク用のレーンなので、自転車も走行できるよ。
こういう道を通っている乗り物はバイクばかりの気はするんだけど、
この道の車列に自転車がいると、どういうふうに気を使うんだろうなということも思う。

このほか、日本のバイクの走行の方法と大きく違うのは二段階右折だと思うので、「台湾の交差点の二輪車停車位置」も見てね。

日本的ファミレス

在日本常識人的飲食觀當中,經常到外面的餐廳用餐並不是好事。一方面飲食成本高,會影響到家計。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日本的外食產業提供的食物營養不均衡,例如拉麵、牛丼、炸蝦飯、豬排飯等,多是以肉類為主,蔬菜並不多,而且熱量非常高,給人很不健康的印象。所以普通的日本人平常是在家吃完早餐之後才去上班上學,下班放學之後,還是儘量在家吃晚餐。如果老是在外面用餐,會給人一種生活管理不佳的印象。

雖然日本人認為經常在外用餐不是好事,但是偶爾為之並不是壞事。因為外面的餐廳可以吃到平時家中不太容易準備的菜色,也可以換一下心情,犒賞一下自己。日本人如果要和家人到外面的餐廳用餐的話,最簡單的選項就是去「ファミレス」。

ファミレス就是廉價的大眾餐廳。

講到廉價的大眾餐廳,有些台灣人可能會想到低成本、簡陋、看起來不太衛生的餐廳。到這一類餐廳用餐時,不能要求太多。不過日本的ファミレス店內裝潢乾淨漂亮、一點都不簡陋,而且提供的餐飲品質也有一定的水準。

日本最早的ファミレス是1970年開業的スカイラーク(SKYLARK)。當時SKYLARK參考美國郊外高速公路沿線餐廳的營運形態,選在東京郊外的府中開店。由於那個年代的資訊不發達,所以只有當地人才知道這家店。後來有小學生在寫作文時,提到自己最快樂的時刻是和家人一起在SKYLARK用餐,這個話題上了報紙。SKYLARK創立人之一的橫川竟看到這個報導,就想出了「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這個詞來確立餐廳的路線,意思就是可供全家人一同快樂用餐的餐廳。後來日本的年輕人把「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這個詞省略,變成「ファミレス」。

在SKYLARK後,ロイヤルホスト(Royal Host,台灣叫作「樂雅樂」)於1971年在福岡的北九州市開業、サイゼリヤ(Saizeriya,台灣叫作「薩莉亞」)於1973年在千葉的市川市成立、デニーズ(Denny’s)於1974年在橫濱開店。

1970年代是日本的資本自由化的時期,外資可以自由到日本投資。美國的肯德基炸雞及麥當勞分別於1970年及1971年登陸日本。日本的外食產業在這個時期開始學習美國餐飲業的經營方式,這個結果是新興外食產業開始發達。

 
郊外型的ファミレス。郊外型的ファミレス的建築造形非常可愛,建築的採光也非常好。由於日本郊外完全是汽車社會,因此郊外的ファミレス必然會設停車場。所以郊外的ファミレス不只是用餐的地方,也是休息的地方。至於都市的ファミレス,則多設在車站附近等交通便利的地方。

日本的ファミレス最典型的餐點就是漢堡肉餅。在一般日本小孩的觀念中,如果去ファミレス的話,就要吃漢堡肉餅;如果要吃漢堡肉餅的話,就要去ファミレス。

除了漢堡肉餅以外,一般日本大眾如果想吃牛排的話,基本上也是到ファミレス。這是因為ファミレス的消費價位並不高,一般人都吃得起。雖然日本也有賣高級牛排的餐廳,不過一般日本大眾吃不起高級牛排,所以就某種意義而言,ファミレス也算是讓一般日本大眾體驗牛排口味的地方。對日本大眾而言,ファミレス就是可以吃到好吃又便宜的漢堡肉餅及牛排的餐廳。另外,日本人從小就用筷子來用餐,到了ファミレス吃漢堡肉餅及牛排時,店家提供的餐具是刀叉,因此ファミレス也是讓一般日本大眾體驗用刀叉用餐的地方。


漢堡肉餅與雞排。ファミレス餐點的主角就是漢堡肉餅。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漢堡肉餅、雞排,起士片。肉的下方則是義大利麵及少量蔬菜。台灣的鐵板燒牛排其實就是受到日本餐飲的影響。

雖然漢堡肉餅和牛排是傳統ファミレス的標準招牌餐點,不過由於外食產業會受到流行及大眾嗜好影響,大眾的口味變化關係到餐廳的命脈。日本許多ファミレス企業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每過一季就會推出全新的菜單。菜單中雖然還是會有漢堡肉餅和牛排,但是漢堡肉餅和牛排的調理方式或是佐料可能會不太一樣,至於漢堡肉餅和牛排之外的餐點可能完全換成別的東西。這樣客人才不會膩。至於飲料和部分招牌甜點則可能會繼續保留下來。

在早期,ファミレス的從食材原料開始,完全在店裡頭的廚房調理。如果有客人點了漢堡肉餅,廚房的人就要開始煎肉餅。不過現在的ファミレス都是採用集中調理系統,食物全部模組化,調理工廠把食物做到幾近完成的階段,然後進行冷凍或冷藏,然後送到各個分店。如果客人點了某道菜,餐廳的員工只要做簡單的處理就能把料理送上桌。這個結果就是衛生管理方便、企業在開分店時不用花大錢蓋大廚房、餐廳的員工不用花時間調理、也可以縮短客人點餐後的等待時間。

ファミレス雖然是以西餐廳的形態登場,不過由於ファミレス的路線是讓客人全家都能安心用餐,所以ファミレス也會準備和式的米飯或是麵類餐點,當然也會提供筷子。當一家三代到ファミレス用餐時,小孩子可能吃漢堡肉餅,大人可能吃牛排,老年人則吃飯。至於不想吃漢堡肉餅或牛排的人,還有許多西式或是日式餐點的選項,而且非常道地美味,ファミレス也是讓日本人體驗到多國料理的地方。另外,ファミレス的空間寬敞,沒有壓迫感,客人可以在舒適安心的環境下慢慢用餐。用完餐後還可以悠閒地喝茶、吃甜點、聊天。

  
ファミレス的用餐環境。從這三張照片來看,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覺得日本的ファミレス的用餐環境和速食店差不多。事實上,ファミレス的用餐環境的確和速食店有點相似。不過至於ファミレス的空間大,餐桌通常也比速食店大。有些比較大的店家可能會有一堆六人用的大桌子。一般速食店比較無法看到這種情形。另外,近幾年日本的速食產業比較傾向不希望客人在店裡待太久,所以速食店的桌椅會故意設計得讓客人不想久留。另外,在上面的照片中還可以看到飲料供應機。有不少ファミレス有提供飲料無限供應的服務。客人當然可以只點飲料不點食物。

在日本,ファミレス和速食店最相似的地方就是非常開放。一般日本人走進高級餐廳,或是傳統食堂時可能會有壓力,不過走進ファミレス和速食店完全不會有壓力。ファミレス和速食不同的地方就是速食店要立刻點餐,至於ファミレス則可以慢慢想,想好之後再招呼店員即可。以前日本通商產業省在做飲食業的調查時,對速食店的定位是個人消費價位在700日元以下,點餐後的等待時間在三分鐘以內。至於ファミレス則是個人消費價位在500~1500日元之間,點餐後的等待時間在三分鐘以上、可以容納80名以上的客人用餐的餐廳。從這裡可以大致看出ファミレス和速食店的差異。

在台灣,準備考試的學生如果家裡不適合念書,圖書館的位子又被佔位不看書魔人搶光,又不想花錢去K書中心,有些學生可能會選擇在速食點看書。至於在日本,由於許多速食店的硬體設備設計得讓客無法久坐,並不是理想的看書環境。找不到地方念書的學生主要是到ファミレス看書。這是因為ファミレス的環境夠舒適,可以讓人安心,而且有些ファミレス是24小時營業。這些學生通常會點無限續杯的飲料,然後準備考試。

在一些日本漫畫中,漫畫人物可能在西餐廳打工(而且通常會穿著可愛的制服)、或是擔任西餐廳的店長、或是和朋友同事在西餐廳裡頭聊天談事情,這些漫畫當中的西餐廳,其實多半都是設定在ファミレス。因為對日本人而言,ファミレス是適合悠閒地用餐聊天的地方,也是適合學生打工的地方。

◆◆◆

由於來這個網站看文章的人不見得都懂日文,因此這個網站的中文文章的基本寫作前提是「讓不懂日文的人也能看得懂文章」。用中文寫文章時,本來應該多用中文。但是在這篇中文文章中,用了很多次「ファミレス」這個日文詞彙。

如果用中文來表達「ファミレス」這個詞的話,到底該怎麼表達呢?

有些人可能會把語源「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非常機械式地代換成中文,變成「家庭餐廳」。這種機械式的詞彙代換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把ファミレス的意境表達出來,而且還可能造成誤解。不知情的人看到這種代換詞彙的話,可能會誤解成把公寓住宅區的某一戶,或是某一戶的客廳硬改建成的餐廳。因為餐廳設在家裡面,所以叫作「家庭餐廳」。

ファミレス的語源「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是由日文的外來語詞彙組成。當年橫川竟之所以用外來語造這個詞,是因為SKYLARK本身是參考美國的餐廳的風格。用外來語造新詞的目的就是為了凸顯餐廳的異國風情。如果用日語中的漢字詞彙造出「家族洋食店」或是「家族西洋料理店」這一類表意文字的詞彙的話,只會壞了氣氛。日本年輕人把「ファミリーレストラン」這個詞彙縮短成「ファミレス」後,這個新詞原有的外來語的構造消失,不再受到外來語語源的意義束縛,成為純粹的表音文字構成的新詞。事實上,日本在1970年之前的確沒有ファミレス這種餐廳,所以用「ファミレス」這個新詞來表現這種以前不存在的概念其實並不奇怪。

由於「ファミレス」本身是一種單純以表音文字組合成的詞彙。因此當中文的一般表意詞彙彼此組合後,仍無法適切表達出ファミレス這種餐廳形態時,恐怕用類似「法米雷斯」這樣的音譯來處理外國的表音文字詞彙會比較貼近原來ファミレス的意境,因為音譯詞彙的本質就是用文字來表音。

※如果這篇文章一開始就用「法米雷斯」這種莫名其妙的文字組合來表現「ファミレス」的話,可能會有人會對這種音譯感到噁心,因此這篇文章還是姑且用「ファミレス」這個日文原文。

紙銭の種類

紙銭については既にたくさん紹介しているんだけど、
撮りためていた写真があったのと、ちょっと整理してみたいので、これを紹介しておくね。

以前紹介した「台湾の紙銭」では、それが我々が見ているお金とのイメージの乖離が激しかったかもしれない。
  
伝統的な形状のものは、古新聞の紙のようなもので、束になっているから、見ばえはするものの、一つ一つばらばらにしてしまうと、かなり薄い紙で、相当しょぼいものになっている。

あと、ボックスタイプにもいろいろあるけど、こういうのには宛名が書ける場所があったりする。
自分と故人の名前を書き入れるんだけど、書き入れる場所を間違えないようにしないといけない。
大体想像がつくけど、「往生者」に故人の名前を書くことになるので、「陽世」には自分の名前を書くことになるよ。
  
中央の写真の箱に書かれているのは元宝というんだけど、
これについては「元宝という飾り物」とかたくさん紹介したことがあるので、も見てね。

こういう、お金というよりもペーパークラフト?装飾?のようなものも、紙銭らしい。

これは、何やらきれいな紙を折ってつなげたようなもの。
こういうののほかに、折り紙みたいに自分でつくるものもある。「元宝の折り紙」については折り図も紹介してみたので、興味があったら折ってみてね。
元宝の折り紙の折り図「その1」「その2」「その3

そして最後に、それなりにリアリティーのあるものかな。
  
中国語の紙幣もあるのかもしれないけど、私が見たのはこういうアルファベットで書かれているようなもの。
やっぱりあの世でも米ドルのようなものが貨幣として強いということなのかな……

このほか、実際にはもっとすごいものもあると思うんだけど、
劇的にすごいものを見つけることができたら、それをまた紹介することにしたい。

日本的蔬菜與水果(3)

日本每年有相當多的蔬菜和水果沒有送到市場,直接在產地廢棄。這些廢棄的蔬果當中,有些是遭到病蟲害、或是受到損傷的產品,也有一些是形狀大小不符市場規格的產品。

其實,產地廢棄有一個非常重要背景就是:平時農家供應給市場的蔬果量已經相當足夠,日本大眾買得起這些蔬菜水果,完全不覺得蔬菜水果不夠。這些蔬菜水果的銷售利潤也可以讓農家長期經營下去。供給與需求之間達到平衡。所以剩下蔬果如果廢棄的話,並不會傷害到民生經濟。如果硬是把規格外的蔬果送上市場,其實也很難賣得掉。因為現實中符合規格的蔬果的供應量已經相當足夠。

如果全日本的農家的農作物栽培量不變,而栽培技術有辦法讓所有栽培的蔬果100%完美無缺、完全符合市場規格的話,那會怎麼樣呢?

答案是農家還是一樣要進行產地廢棄。而且這種產地廢棄會做得更難過。因為在這種狀況下丟掉的是非常漂亮、精緻、美味的「農業藝術品」。

為什麼要廢棄呢?因為不廢棄的話,市場供需會失衡。

如果過量的優質蔬果進入市場,會造成蔬果的價格暴跌,這個結果就是蔬果的販賣所得無法填補農家付出的成本。

本來日本市場上的蔬果有分好幾種等級。品質非常好的蔬果價格高一點,平凡一點的蔬果價格就稍微便宜一點。至於20%~40%的規格外蔬果,農家可以自己找管道銷售,可以賣得更便宜一點,這樣多少可以補貼一點損失。然而過去的次級品或是規格外商品如果全部變身成優質品的話,本來的主力優質品就會全面喪失原有的價值。這種狀況下損失的不是20%~40%的規格外產品的問題,而是100%所有產品的問題了。

對以前的人而言,「豐收」是好事,因為在資源不足的時代中,大家平時可能根本吃不飽。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豐收的意義就是大家終於有機會填飽肚子,可以暫時不用擔心挨餓的問題。這是物資不足的時代的經濟觀。

在物資過剩的時代中,已經沒有「豐收」的觀念,只有【生產過剩】的問題而已。當農家發現全村的蔬果的栽培狀況都超乎預期地好的話,對農家而言其實是惡夢。因為過剩供給會造成商品價值變低,造成投資完全無法回收。

為了預防果菜價格暴跌造成農家全滅,日本有成立一些調整蔬果供需的法人。當蔬果的產量超乎預期時,這些法人會請當地農家限制出貨量,以確保蔬果價格穩定。這個結果就是大批優質蔬果會直接在產地廢棄。

現代農家在栽培作物時,並不是市場需求有多少就種多少,而是要種得比市場需求多。這是因為調整農作物生長狀態並不容易,農家再怎麼小心,難免會種出一些失敗的作品。農家為了確實履行契約,所以會增加栽培量。在這種狀況下,就算部分的作物栽培失敗,農家還是有辦法交出契約要求的作物量。在現代經濟體系下,農家必須要用這種方式來生存。如果狀況普通的話,就是符合規格的蔬果送上市場,不符規格的蔬果則廢棄。不過如果農家栽培狀況超乎預期地順利的話,商品就會有供過於求的危險。為了防止農家血本無歸,結果就只能限制出貨量,然後一堆優質蔬果就直接在產地廢棄。如果因為天候問題造成栽培狀況不佳的話,就會造成果菜供應量減少,進而造成果菜價格攀升。

對日本人而言,日本的蔬菜水果的價位其實並不便宜。日本的低價位的外食產業所提供的菜單幾乎都是以肉食為主,蔬菜特別少,這是因為業者要壓低成本。儘管蔬菜水果並不便宜,但是日本大眾還消費得起。不過如果菜價格攀升的話,就會壓迫到大眾生活。在這種狀況下,農林水產省會協調全農讓各地的規格外的蔬菜水果通流。這樣的事其實已經發生過好幾次,所以日本大眾其實多少都知道規格外蔬果的事情。

近幾年,日本的部分小賣業者也會販賣規格外蔬果。不過要注意的是,日本在正常狀況下,規格外的蔬果不會送入批發市場,所以一般到批發市場批貨的小賣業者其實進不到這些規格外蔬果。販賣規格外蔬果的店家是除了去批發市場以外,另外還再透過一些人際關係來和某些地區的農家訂定合約,所以才能取得規格外的蔬果。由於規格外蔬果是特殊商品,因此也不會和一般蔬果放在同一區域,而且價位也會不同,所以消費者一看就知道何者為一般商品,何者為規格外商品。基本上,只要購買一般商品區的蔬果,就沒有「挑」的問題。另外,日本各地的公路休息區「道の駅」中也擺了不少當地農家栽培,但是沒有送到正規管道流通的蔬果,就某種意義而言,也可以幫忙農家消化一些規格外的蔬果。

由於產地廢棄的行為在過去曾經受到相當的批判,因此日本的農林水產省在2007年曾經向日本社會公開招募蔬菜產地廢棄的解決方式,看看有沒有人能想得出既不用廢棄作物,而且還能確保經濟體系健全運作的辦法。想得出辦法的人可以透過網站、電子郵件、一般郵件,或是傳真方式提案。這個公募活動在當時上了媒體。

農林水產省公開招募民眾意見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宣導手法。由於一般日本的民眾並不信任政府,政府如果只是花錢買廣告進行單方面的宣導或政策辯護,效果其實很有限。所以農林水產省是以公募意見的方式來代替單方面宣導,同時也可以讓民眾認真思考問題。

那麼過多的蔬菜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免費分發給民眾,有些人則可能會想到提供給學校、社會福利機構、或是動物園,也有些人可能會想到把蔬菜提供給糧食不足的國家的國民。

其實,大部分的人一開始都會朝這些方向思考。倒不如說想不到這些方法的人反而比較奇怪。不過對現代社會經濟體系有點常識的人在想到這些方法的一瞬間,就會知道這些方法不切實際。所以有常識的人不會去提這些方法,因為這些方法在想到的一瞬間就直接在腦內否決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方法只想到怎麼處理過剩的蔬菜,完全沒有顧慮到成本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對經濟健全性的影響。這些方法只會造成更多的浪費,完全解決不了問題。

農林水產省在招募民眾意見的文件中,就列出了幾種一般人一定想得到,但是實際上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明確指出了這些方法的問題點。

免費分發給民眾
本來民眾是透過正常的經濟活動來獲得蔬菜,如果把蔬菜免費分發給民眾的話,只會阻礙本來健全的經濟活動,菜價還是會暴跌。因此這個方案無法解決問題。同時採收及運輸都要花成本,也沒有人能負擔這些費用。

讓蔬菜上市,然後用稅金補貼農家的損失
這個方案仍然沒有解決採收及運輸的財源問題。而且這種方案可能會造成農家去種一些市場需求根本不大的作物,然後請領補助金的問題。這會影響到經濟健全性,同時也會造成稅金的浪費。

免費提供給學校、社會福利設施、動物園
本來學校、社會福利設施、動物園是透過正常的經濟活動來獲得蔬菜,如果把蔬菜免費分發給這些設施的話,會阻礙本來健全的經濟活動,菜價還是會暴跌,因此這個方案無法解決問題。同時採收及運輸都要花成本,也沒有人能負擔這些費用。

把過剩的蔬菜製作成可以長期保存的加工品
食品加工業者本身有自己的生產計畫排程,所以業者不見得能及時處理這些計畫之外的大量原料。加工本身要花成本,而且沒有人能保證加工品一定能賣得掉。

提供給糧食不足的國家
蔬菜的保鮮期間很短,如果要把蔬菜送到糧食不足的國家的國民手中,而且還要保持新鮮的狀態要花非常多的成本。而且沒有人能負擔這些費用。當然,在日本國內採收及運輸都要花成本,也沒有人能負擔。

從這裡可以看出,農林水產省在公募意見時,已經先預料到有人可能會提出邏輯單純到像是「1+1=2」這種等級,但是實際上無法實行的提案。本來一般人也都想得到這種簡單的提案,不過有常識的人只要稍微再想一下就知道不可行,所以不會在這一類提案上打轉。只有沒常識的人才會以為這是可以完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官員為了防止議題被沒有常識的人拉回原點,所以才會公募意見時特別列出說明,並同時指出:這些方法早就有人提過,但是這些方法有這些問題。非常歡迎民眾能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結果農林水產省公開招募意見之後,還是沒有人想得出具體的辦法來解決生產過量的問題,所以產地廢棄是目前最不浪費,而且能確保經濟健全運作的方法。

從這個公募的例子還可以看到日本的國家文官處理事情的能力。當一般人的思考能力想到一步時,這些文官已經先把後面幾十步都想完了。有些民眾可能以為把過剩的蔬菜捐給社會福利設施是妙案。事實上,這些文官其實早就想過這種事,而且早就發現這種事情背後的問題,同時也確定這些背後的問題無法解決。這些文官當然也知道民眾不相信政府,他們也知道單方面的政策辯護無法說服多數民眾,所以採公募意見的形式來變相教育民眾,讓民眾知道當前社會的問題。從一個公募意見的活動中,可以看到這些縝密的考量與布局。這個例子是只是農林水產省的例子。日本最優秀的文官是集中在財務省及經濟產業省,這些文官的分析及辦事能力當然又比農林水產省的文官更強。日本的國家長期政策就是由這些思考及辦事能力超越常人的文官設計出來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政治(5)」這篇文章)。

其實,蔬菜水果的產地廢棄問題並不是只有日本才有的問題,只是日本政府願意把這些問題公布給大眾,所以規格外蔬果及產地廢棄才會成為話題。如此而已。政府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大眾能多思考、多理解現代經濟體系中的種種深層問題,這也算是一種社會自省的機制。如果身處於政府和媒體都不想讓大眾知道太多現代社會原理的環境中的話,大眾恐怕永遠看不到自己社會裡的深層問題,甚至還可能會以為自己從來沒有問題,只會把他人自省的材料當成只有他人才會發生的問題。

※關於本篇文章的基礎知識,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蔬菜與水果(1)」「日本的蔬菜與水果(2)」這兩篇文章。

よろしくを表現する

「よろしく」というと、「請多多關照」(qing3 duo1duo1 guan1zhao4)かな。
中国語の教科書には、かなり初期の段階に出てくるよね。
この「よろしく」は、「請多多關照」のほかに、「請多多指教」(qing3 duo1duo1 zhi3zhao4)という言葉もあるよね。
台湾では「請多多指教」の方が多く使う? 実際のところ、どうなんだろう……
「關照」はお世話になるとか面倒をおかけするという感じで、
「指教」は御指導、御鞭撻をお願いするという感じになるのかな。

ということで、日本人的な「よろしく」という意味合いで、仲よくなった台湾人とかに「請多多關照」を連呼すると、
実際には相手には、失笑とは言わないまでも、何とも言えない反応を受けること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請多多關照」という社交表現は、立場の弱い人が立場の強い人に向けてお願いするときに使うみたいで、
子供や学生の同級生とか、近しい友達では、相当礼儀正し過ぎる感覚がするらしい。
そもそも、日本人が「よろしく」と言うはずの場面に、特段何も言わないということもある。

挨拶だったら、むしろ元気に「你好」「大家好」と言った方が状況にマッチするかもしれないし、
自己紹介とかだったら、「希望能和大家成為好朋友」(xi1wang4 neng2 he2 da4jia1 cheng2wei2 hao3peng2you3)(皆さんとお友達になりたいです)という定型的な言いようもある。
自己紹介については、「台湾人に自己紹介する」も見てね。

ところで、「請多多關照」は社交辞令的な挨拶だけど、
具体的なお願いする対象と状況があるときの「よろしく」は、「拜託」(bai4tuo1)を使うよ。
選挙では、候補者が有権者に「拜託拜託」というのを聞く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今やっているタスクを、かわりに別の人にお願いするときは、その人に「拜託你了」と言えばいい。

「拜託」というのは、私がお願いするということなので、
「拜託」という動詞の前に「請」をつけて、「請拜託」とすることはない。

では、日本人が日常的に使う挨拶のような「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というのは、どう言えばいいのかだけど、
実際のところ、よろしくというのは、日本的な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様式なんだよね。
なかなか、それに合うものを探すのは難しいということが前提なんだけど、
この言葉がないと自分自身が気まずい気もするんだったら、こういう言い方もできる。

「拜託您、請多多指教」と言えば、もし間違いがあっ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し、
「今天也拜託各位了」と言えば、組織の中とかで何かグループ活動を始めるときに、きょうは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あとは、よろしくといえば、「~さんによろしく」というのもあったよね。
「あなたの家族によろしくお伝えください」というのは、
「幫我向你的家人問好」(bang1 wo3 xiang4 ni3de jia1ren2 wen4hao3)
くれぐれも「幫我」を言い忘れないようにしてね。

日本的蔬菜與水果(2)

日本市面上的蔬菜與水果外觀非常漂亮整齊,是因為這些蔬菜水果是照著各個地方制定的規格制度包裝後才送入市場。由於這些都是經過細心整理過的東西,所以一般民眾在市場上看到的農產品才會這麼整齊漂亮。

關於這篇文章的預備知識,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蔬菜與水果(1)」這篇文章。

那麼,日本的農家種出的蔬菜水果全部都符合規格嗎?

當然不可能。

由於生物本身有個體差異,生物在成長過程中還有環境差異。即使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個體,在微妙的環境差異中也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結果。所以在栽培的過程中,就算再怎麼小心,必然還是會出現不符規格的蔬果。這些不符規格的蔬果,有可能是生長狀態特異,例如個體過大或過小或是形狀奇特。也可能是裁培過程中受到病蟲害,或是因為某些原因受到物理損傷。由於現在日本的果菜供銷制度的原則是只讓符合規格的蔬果流通,所以這些不符規格的蔬果原則上不會送到批發市場。一般超市或是傳統的青果店如果從正常的管道批貨的話,原則上批不到這些不符規格的蔬果。

那麼這些規格外的蔬菜水果該怎麼辦呢?

如果是遭到病蟲害、或是受到物理損傷的蔬果,基本上就只有廢棄一途。

至於那些外觀過大或是過小,或是形狀彎了一點,吃起來並不會有問題的蔬果,則視情況而定。有些食品加工業者或是飲食業者可能會來收購這些形狀特殊、但是吃起來沒有問題的規略外蔬果。農家也可能會把這些蔬果留著自己吃,還有一些農家可能會透過網路或是私人管道販賣這些規格外的蔬果。不過也有很多情形是直接廢棄銷毀。

日本每年廢棄銷毀了多少蔬菜水果,嚴格來說其實是個謎。這是因為規格外的果菜並沒有進入經濟流通系統,所以數據非常難掌握。農家雖然知道自己種了多少東西,不過農家把符合規格的農產品整理出來,然後包裝好,然後送到農協,就已經非常拼命了。至於沒送上市場的蔬果,可能每個個體的狀況都不一樣,因此精確數據並不容易掌握。農家當然也沒有餘力去精確計算有多少蔬果遭到廢棄。

有些報導估計,日本的蔬菜類的農產品的產地廢棄率約為兩成到四成左右。當然,兩成到四成左右這樣的數據其實也很不精確。但是從這個估計值可以看出,蔬菜的廢棄量其實有相當大。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只是因為外觀奇特,就把些食用上完全沒有問題的蔬菜水果直接廢棄,非常浪費。

因為很多人從小就一直接受愛物惜物的生活教育,也有很多人從小就一直接受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要多體諒農家辛勞的生活教育。

日本從彌生時代開始形成農業社會,到了江戶時代,農民佔日本總人口的八成左右,因此日本人認為古代日本是由農業支撐起來的。很多日本人小時候都聽過類似「一粒米中有七種神」「浪費一粒飯會瞎掉一隻眼」的話,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後代珍惜食物。1982年,日本電視還曾經播出過「浪費妖怪」的公益廣告。這個廣告是用卡通寓言的形式,講小孩子如果偏食、浪費食物的話,浪費掉的食物最後會變成妖怪來報復。大部分的日本人從小就從各方面接受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的教育。

其實,就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就算不知道日本人小時候接受過什麼生活教育、看過什麼樣的廣告,單用常識思考,大概也可以想像:有常識的人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子女或是學生不愛物、不惜物、浪費。有常識的人當然不會鼓勵自己的子女或是學生不愛物、不惜物、浪費。

愛物惜物,不浪費,就像是「1+1=2」一樣,是大眾的常識。不會有人覺得愛物惜物是壞事。如果有人覺得浪費是好事,這才有違常理。

由於日本大眾從小就接受各種珍惜食物、不要浪費食物的生活教育。所以日本的農家當然也知道要珍惜食物、不浪費食物。也就是說,這些農家是在知道要珍惜食物、不浪費食物的前提下,丟棄大量不符規格的蔬菜水果。農家把蔬菜水果丟棄,當然會有道德上的煎熬。

另一方面,對農家而言,這些蔬菜水果全部是他們拼了命栽培出來的。由於日本農業的手法會用到許多精密的栽培技術,所以每一顆蔬菜或是水果都是農家努力呵護下栽培出來的。所以丟棄這些努力的結晶其實是非常痛苦的抉擇。

事實上,進行產地廢棄的農家要面對的問題並非只是內面的問題,還要面對外部的問題。

試想,從小就接受「珍惜食物、不浪費食物的教育」的日本大眾看到農家把兩成到四成左右的作物丟棄,會有什麼感覺呢?
如果是搞不清楚社會現狀的人,可能就會認為農家沒有愛物惜物的常識,因而批判農家。這個結果就是有不少進行產地廢棄的農家受到批判傷害。

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愛物惜物,大部分的人從小就一直接受著愛物惜物的教育,農家當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不尋常事項時,基本原則是從為什麼有常識的人會做出看似不尋常的事開始思考,然後去分析這些看似不尋常的事情背後到底有什麼複雜難解的問題,逼得常識人必須要做出不尋常的處置。不過現在有不少人往往直接落入先認定別人沒有常識的盲點中:因為這個人沒有常識,所以這個人做出了反常識的行為。

其實在資訊普及化、均質化、系統化的現代,由於大部分的人都受過一定的教育,因此在思考人的行為問題時,應該要先假設大家都有相同的常識,沒有必要去假設有人不知道類似「1+1=2」般的簡單原理。如果有人動輒輕易地假設或認定他人沒有常識的話,這樣的思考模式反而和現實脫節。

農家丟棄大量規格外的蔬菜水果的原因,其實就只是基於維持生計的考量。農家並不是因為討厭這些蔬菜水果而丟棄這些東西,而是迫於生計不得已才做出這樣的抉擇。

然而,有些人的思考模式是把別人的行為膚淺地歸結到人的好惡或是倫理觀的問題。如果看到農家丟棄大批蔬果,可能沒有去理解背後的因果事理,就直接先下了農家討厭蔬果,或是農家浪費食物這樣的結論。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的行為並不是起因於好惡或是倫理觀,而是在大環境當中,經過多方衡量下的抉擇。例如捕鯨的漁民並不是因為討厭鯨魚而捕鯨,而是在這種地域產業環境下的謀生抉擇。事實上,日本的捕鯨村落其實有把鯨魚視為福神的習俗。又例如台灣的防治所處分大量犬貓,並不是因為部署人員討厭犬貓,而是考量大環境下的最善的處理方式。防治所的相關部署有不少人是從學生時代就立志救動物而當上獸醫的人。同樣地,農家丟棄大量蔬果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農家討厭食物,也不是農家沒有珍惜食物的常識,而是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下不得已的行為。農家其實非常珍惜自己努力栽培的作物,而且他們是實際在面對、處理問題的現場當事人。這些當事人的感受當然會比非當事的旁觀者更直接更鮮烈,這些當事人當然會想得比非當事人更多。

農家丟掉大批規格外的蔬菜水果的目的,是為了讓損失減到最小。農家把收成的農作物送到市場要花成本。如果作物的商業價值不高的話,賣完一整箱蔬菜水果所賺的錢可能還無法補貼買箱子、分類裝箱時花的成本,這時候就會賠錢。如果根本賣不掉的話,就會賠更多。如果不符規格的蔬果只有十幾二十箱的話,那其實還好。如果真的只是這樣的話,大部分的農家其實很樂意把這些東西送上市場。但是現實中,問題不是十幾二十箱就能解決的。

以前日本的經濟評論家秋岡榮子造訪日本的甘藍產地之一的群馬縣嬬戀村時,曾經大略估計過農家的工作量。秋岡榮子指出,當地一戶農家的甘藍年平均生產量大約為35萬顆,假設農家的作業人數是4人,採收期間是85天的話,每人平均每天要採收1029顆。如果每顆甘藍平均1.4公斤的話,每個人每天平均要處理1.4噸的甘藍。如果從時間來計算的話,假設每人每天集中全力工作16小時,每顆甘藍的處理時間不超過1分鐘。作業量非常大。

假設蔬菜的產地廢棄率是20%的話,就表示這戶農家要處理98000公斤的廢棄蔬菜。如果硬是把這些蔬菜送上市場的話,農家賠的不是十幾二十箱的成本,而是賠掉將近一萬個紙箱費及將近百噸的甘藍的包裝及運輸費用。由於硬是把蔬菜送上市場的結果就是造成更多的浪費,所以農家才會選擇直接在產地廢棄。產地廢棄的本質其實就是不想浪費而做的抉擇。

批判他人很容易,但是這個世間許多批判是並沒有理解因果事理下不負責任的攻擊。丟下幾句不負責任的批判,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結果倒楣的是那些用心負責、默默做事的人。如果從批判蔬果產地廢棄的例子來看,由於批判者的知識並沒有跟上現代社會,所以無法理解現代經濟構造下最不浪費的取捨方式。只是用自己的原始的感覺來看問題。同時批判者也沒有辦法分辨一般人具備什麼樣的常識,所以才會以為農家沒有愛物惜物的「常識」。結果真正有問題的其實是批判者,而不是農家。其實這種問題並不只發生在產地廢棄的議題中。看看現代社會或是網路上的爭論構造,有些人在思考問題時,並不是從「大家應該都有這種『常識』」的角度出發,而是「大家一定都沒有這種『常識』」的前提下議論。用具體方式來譬喻的話,就是這種人不知道「大家都懂1+1=2」,只以為「大家都連1+1=2都不懂」。特別是吵得愈兇的話題,這種思考傾向就愈多。當鬥爭結束之後,分不清事理的批判者拍拍屁股走人,結果傷害全部留給不願浪費時間做無意義的爭辯、只想默默地用心做事的人。

<待續>

註:
從嬬戀村的甘藍採收的例子來看,農家的工作量多到可怕。農家在採收期間的工作量的確非常大,真的非常辛苦,不過農家並不是整年全部在做這些事情。冬天無法栽培作物時,農家其實非常悠閒。有些農家會到當地的觀光飯店、民宿、滑雪場打工,也有些人則是到大都市打工。等春天到了,又回去從事農業。所以這些務農者的人生並不是只有農業而已,這些人的生活樣式恐怕比大都市的上班族更多元化。

中華民国の国土の形

土地の形を何かの形に例えて言うことがあると思うんだけど、
台湾の国の形は、お芋の形というふうに言われている。

とはいえ、台湾のお芋の形は、我々が見ているのと特段変わらないし、
形がお芋だというのはどこかの都道府県にもありがちで、やっぱりって感想しか持たないか。

では、中華民国の形はどうか?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けど――
秋海棠(qiu1hai3tang2)(シュウカイドウ)の葉っぱと言われている。
以前は学校でこういうふうに教えていたみたいだけど、
ある種の政治的な意図も含まれている教え方だから、今でもこうなのかはわからない。

秋海棠といっても全くぴんとこないと思うけど、
画像検索でググってもらえれば、多分その花は見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
一応、秋海棠が写っていると思われる写真はあったので、紹介するね。

これはペチュニアを撮ったつもりのもので、奥の方についでに秋海棠が写っている。
だから、もっといいものがあったら、今度差しかえようと思う。

ところで、中華民国の形とは何か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けど、
それは、簡単に言えば、中国+モンゴルの形だよ。
台湾の地図」も見てね。
ちなみに、中国の国土の形は鶏の形というふうに中国人は言っているけど、
中華民国の場合には、鶏のパーツになる部分以外にプラスアルファでモンゴルが領土に含まれるので、そういう形にはならない。

中正紀念堂で展示物に秋海棠の形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たので、これも紹介しておくね。

蒋介石の執務室の展示のところにあるので、機会があったら見てみてね。

台湾のサツマイモ」も見てね。

日本的煎蛋

日本人喜歡吃蛋。吃牛丼、吃壽喜燒、吃麵、吃納豆時都會加蛋。親子丼和豬排飯在調理過程中也會用到蛋。日本的傳統食堂多半都有提供蛋炒飯及蛋包飯。日本人吃完火鍋後煮的雜炊中也會加蛋。

雖然日本有很多和蛋有關的食物,不過這些食物都是近世才出現的東西。古時候的日本人其實不吃蛋。

古時候的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不吃獸肉。雖然古時候的日本人養雞,不過養雞的目的是為了玩鬥雞,並沒有想過要吃雞肉。至於蛋類,日本人認為蛋是生命的象徵,吃蛋可能會遭報應,所以古代的日本人不敢吃蛋。

到了近世,日本人和華人及西洋人往來的機會增加,日本人看到華人及西洋人在吃蛋時完全沒有顧忌,結果日本人的「吃蛋會得報應」的觀念就開始崩壞。日本人敢吃蛋之後,江戶時代的調理書就出現了許多會用到蛋的食物,蛋也就開始融入日本的食文化。

在日本,典型的蛋類食物,就是煎蛋。

煎蛋典型到什麼程度呢?在一般人印象中,日本的食物當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恐怕是壽司,日本的壽司當中就有用到煎蛋。

煎蛋的日文叫作「たまごやき」,如果用漢字來書寫的話,可以寫作「卵焼き」或是「玉子焼き」。日語的「たまごやき」的意義有兩種層面,一種是廣義的煎蛋,只要是用鍋子和油煎出來的蛋都算是這種廣義的煎蛋。例如煎荷包蛋就算是一種煎蛋。另一種則是狹義的煎蛋。日本壽司或是日本料料店中常用到的たまごやき就屬於這種狹義的煎蛋。

日本傳統的煎蛋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薄焼き」,一種是「厚焼き」。簡單地說就是薄型煎蛋和厚型煎蛋。薄燒型的煎蛋指的就是蛋皮。日本料理中的蛋皮通常會被切成細絲,由於切成細絲的蛋皮看起來像是漂亮的黃布穗,所以日本人稱作「錦糸」,也有人寫作「金糸」。日本的散壽司當中就常常會用到錦糸來裝飾。關於散壽司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壽司(2)」這篇文章。

至於厚燒型的煎蛋則是一般日本壽司店中經常出現的塊狀煎蛋。在台灣,許多日本料理店也有提供這種厚燒型的煎蛋。早期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只有常去日本料理店的人才知道有這種厚燒型的煎蛋。所以這種厚燒型的煎蛋在以前的台灣只能算是小眾的偏門料理。不過到了1990年代前半,日本漫畫《將太の寿司》在台灣連載,這部作品就有提到厚型的煎蛋。當時這部漫畫在喜歡看漫畫的台灣年輕族群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恐怕有不少台灣人是從這部漫畫得知這種日本的煎蛋。不過那個年代就算知道日本有這種煎蛋,大部分的人還是沒機會吃到這種東西。因為1990年代台灣的日本料理店還不夠大眾化。會吃日本料理的人往往和這些人的職業、生活圈有關。一般學生放學後和同學吃飯時,沒有人會有吃日本料理的想法,大家都是在學校附近的小吃店解決。一直到1990年代的最後一兩年,資訊漸漸發達,「日式」料理開始泛濫,狀況才漸漸發生變化。


壽司店裡的厚型煎蛋。由於店裡的光線並不好,所以照片並不算清晰。在江戶時代,壽司的材料就有用到煎蛋。至於現在一般日本的壽司店的菜單中當然也有煎蛋。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厚型的煎蛋非常厚。

煎蛋的做法:

日本的煎蛋並不是單純只用蛋而已,還會加一些調味料及醬汁。關東的煎蛋通常會在蛋液中加入砂糖及味醂,至於關西的煎蛋則可能加入一些高湯,其實這些佐料的內容純粹是依每個人的創意而定。加入調味的佐料後,蛋液就會變得比較稀,這樣煎起來就會比較軟。如果在蛋液中加入魚漿的話,這種煎蛋就叫作成伊達卷。關於伊達卷,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新年食物」這篇文章。

煎蛋的要領就是在鍋中加入油,然後倒入薄薄的一層蛋汁,當底層的蛋有一點熟的時候就開始把蛋捲起來。捲好之後,鍋底再抹油,然後再加入薄薄的一層蛋汁,然後再開始翻捲。然後一直反復做到蛋汁用完為止。在製作煎蛋時,火不能大,因為火一大,蛋很容易就會焦掉。另外,每次捲完一輪後,鍋底一定要抹油。這個過程雖然有點麻煩,不過這樣可以避免蛋液沾在鍋底,另一方面則可以保持煎蛋的美觀。


煎蛋專用的平底鍋。在做厚燒的煎蛋時,由於要一直做翻捲的動作,如果蛋液能保持成長方形狀態的話就可以翻捲得非常漂亮。這個結果就是日本出現了做厚燒煎蛋專用的平底鍋。以前物資不足的時代,日本許多主婦是用一般的平底鍋來克難做煎蛋,現在由於煎蛋專用的平底鍋非常便宜,如果想做出漂亮的煎蛋的話,準備一個專用的平底鍋其實並不困難。這裡要注意的是,煎蛋專用的平底鍋並不是現代人想出來的。江戶時代的書籍《萬寶料理秘密箱》中就有提到煎蛋用的鍋子。

  
左邊的照片是實際用煎蛋專用的平底鍋煎蛋的情形。中央及右邊的照片則是實際做出來的煎蛋及剖面的樣子。

 
日本市販的厚燒煎蛋的現成品。由於煎蛋做起來有點麻煩,因此日本的超市可以買到厚燒煎蛋的現成品。左邊照片中的市販煎蛋的大小就像是磚頭一樣。只是沒有磚頭那麼厚而已。右邊則是切開後的剖面的樣子,可以稍微看到一層層的空隙。這種市販煎蛋很多都是用機械製作。機械煎蛋通常是以兩個長方形的模子為一組,然後交互煎蛋,然後彼此疊合,疊合過好幾次後,煎蛋就會像磚頭一樣。由於製作過程中不用做翻捲的動作,因此可以做得非常四方。

在20世紀初期,一般日本人年間消費的雞蛋數量不過十幾二十個左右。到了1950年時,日本一個家庭年間消費的雞蛋約為8820g。日本的中型蛋的重量大約為60g,因此當時日本的一個家庭平均一年大概會吃掉147顆蛋。到了1960年時,日本一個家庭平均一年大約會吃掉500顆雞蛋。這個時候,雞蛋已經成為日本家庭非常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雖然吃雞蛋的人愈來愈多,不過日本的雞蛋生產量也愈來愈高,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雞蛋價格的變化並不大。事實上,現在的日本家庭平均一年消費的雞蛋數量也就是五六百顆。當然,雞蛋的價格還是沒有太大的變化。

那麼1960年代的日本人怎麼調理雞蛋呢?最典型的調理方法就是把雞蛋做成煎蛋。也就是因為煎蛋非常普及,因此1961年日本通產省的官員堺屋太一在做經濟報告時,用【巨人、大鵬、卵焼き】來表達那個時代的日本文化。巨人是當時日本職棒的常勝軍,只要收看棒球電視轉播,一定看得到巨人隊。大鵬則是1960年代的大相撲的常勝力士,可以算是傳奇性的力士。至於卵焼き則就是日本人常吃的煎蛋。煎蛋就像巨人隊、大鵬一樣,是當時日本庶民生活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註:
日本的雞蛋的價格從20世紀初期到現在21世紀都沒有太大的變動,在日本民生物品當中算是非常特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