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にある北回帰線公園の位置

以前、「台湾の嘉義で北回帰線の記念オブジェを見る」ということで、
嘉義にある北回帰線公園について紹介したんだけど――
この公園には実にいっぱいの記念碑があって、ここが北回帰線と宣言しているんだよね。
  
左から、前回も紹介した記念碑(標誌)のオブジェの数々、測量点の三等控制點Q237、公園横の道路にかかるアーチだよ。

これって本当に合っているのかなというのがふと気になったので、
グーグルアースで見た結果を参考までに紹介してみるね。
ちなみに、地軸は常に安定し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から、北回帰線には当然毎年誤差があるわけだし、
そもそもグーグルアース自体にも誤差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は、言わなくてもわかるか……

グーグルアースでは北回帰線を北緯23度26分50秒ぐらいでとっているみたいで、
北回帰線は北回帰線公園の何百メートルか南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グーグルアースでわかったことは、
回帰線の記念アーチとか、北回帰線の記念碑は、
北回帰線(緯線)と並行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かな。

グーグルアースだけを見てしまうと、北回帰線公園はどうしてこの場所なのか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しまうけど、
北回帰線が北緯何度としっかり決まっているものではないから、これはこういう数字なんだということでいいと思う。

北回帰線公園内の記念碑に書いてある緯度と経度によると、
北緯23度27分4秒51
東経120度24分46秒5
――という、公園が自慢すべき数字はこちらにあるみたい。
この数字をググると、北回帰線は23度27分にあると定義づけているものも出てくるから、
ここが北回帰線を記念すべき位置であることは間違いないんだね。

ただ、グーグルアースの地図と合わせると、その記念碑が立っている位置はどうも23度27分ではなくて、
公園横道路にかかるアーチがあるところが、その北回帰線に近いようにも見える。

今はGPSの位置情報を記録する機能がついたカメラもあるから、
今回のブログで載せたオブジェの位置で写真を撮ってもらえば、一発で位置情報がわかるのかな。
もし、何らかの形で実測している人がいたら、その人の感想を聞いてみたいと思う。

タイトルにも書いた、北回帰線公園の位置は、ここね。
大きな地図で見る
台湾には北回帰線があったり南十字星が見えたりとか、
日本にはない、遠い南の異国を感じさせる、何かロマンチックなものがあるわけで、
こういう場所を目指す人のための案内がもっとあればいいのになと思う。

日本的防災食品(2)

一般日本大眾都吃過防災食品。即使沒有體驗過災害的日本人,也有機會吃到防災食品。這是因為日本的許多機關組織、企業、學校都有儲備防災食品。當企業的防災食品快過期時,會分送給員工。學校的快過期的防災食品則是分送給學生。地方自治體儲備的防災食品如果快過期的話,則是透過舉辦防災宣導活動來分送給民眾。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由於東京的電車全部停駛,許多在東京工作的民眾無法回家,於是東京都開始開放避難設施收容無法回家的民眾。當時東京的避難所就有發放儲備的防災食品給回不了家的民眾。有些不曾拿過公司或是學校的防災食品,而且也沒有參加過市町村區的防災活動的民眾也有機會體驗到防災食品的口味。

以前日本的防災食品只求容易保存以及讓民眾在非常時期有東西果腹而己。不過現在的防災食品的設計理念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保久及果腹機能,還要讓民眾覺得這些食品容易入口、好吃,讓民眾在吃東西時沒有壓力。因為民眾在非常時期可能非常疲倦、士氣低落、精神也處於極限狀態。在這種狀況下如果民眾吃到難吃的東西的話,士氣會更低落、壓力會更大,進而影響到社會的重建效率。如果民眾在非常時期能吃到好吃的東西的話,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會得到寬裕,這樣才有力量自立,進而幫助其他人,讓社會從非常狀態回復成日常狀態。因此日本的食品業者也想出了各種點子開發新式的防災食品。

這裡介紹幾種現在日本常見的新一代的防災食品:

(※這裡介紹的防災食品的商品包裝的照片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防災食品(1)」這篇文章。)

餅乾類

日本最典型的防災食品就是餅乾類的食物。早期幾乎都是指乾パン。日本的許多生產餅乾的業者推出了可以保存五年的罐頭版商品。罐頭裡面裝有數包餅乾。這些餅乾就和一般市販的零食一樣,只是裝在罐頭裡,然後可以保存五年,如此而已。餅乾雖然不是什麼極度美味的東西,但是由於市販的零食餅乾口味都不錯,所以在非常時期時如果避難民眾能吃到口味不錯的餅乾的話,多少可以減輕一些避難生活時的壓力。

麵包類

 
罐頭麵包「生命的胖 安心」。這種罐頭麵包的保存期限和罐頭餅乾一樣,都是五年。從罐頭上的照片來看,這種麵包的造形似乎有點像是馬芬(muffin)。不過從實物上來看,這是不折不扣的普通麵包。只是這種麵包裝在馬芬的紙模中烘焙而已。

這種罐頭麵包的設計非常人性化。左邊的照片中罐頭打開後,第一眼看到的是麵包底部的紙模。也就是說,罐頭裡的麵包是底部朝上封裝。如果用手把麵包拿出來的話,手只會碰到紙模,不會直接碰到麵包本體。在非常時期,環境衛生可能並不好,沒人能保證每個人的手都能保持乾淨,這種封裝設計已經設想到這種狀況。


罐頭麵包的剖面。一般好吃的麵包的口感膨鬆柔軟,不過「生命的胖」比較紮實,水分比較少,吃起來有飽足感。照片中的麵包本身有點香味,也有點甜(有點像是加了蔔萄乾的甜味),不過香味和甜味並不重。算是大眾可以接受的口味。這種罐頭麵包有好幾種口味,照片中的是黑豆口味的麵包。

米飯類

以前日本的主食類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主要是速食麵,不過現在日本的業者開發了「α米」,結果米飯也可以成為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調理速食麵必須要用熱開水,不過調理α米用普通的冷水即可。

 
調理前的α米。日本的α米也有多種口味,左邊的照片是海帶芽飯,右邊的照片則是什錦飯。

α米食品並不只用於防災。日本的一些喜歡登山、健行的人也會買α米食品上山,日本的JAXA也把α米列為米飯類太空食品。


調理後的海帶芽飯。調理α米只要加水後密封即可。照片中的海帶芽飯就是用冷水調理的α米。從外觀上來看,幾乎是完全重現米飯的樣子。實際口感也就像一般冷掉的飯。如果讓不知情的人吃的話,恐怕沒有人會懷疑這種飯有什麼不同。由於一般日本人平常吃的便當就是冷飯,所以吃到用冷水調理α米食品其實就像吃平常在便當一樣。

用冷水調理α米大約要花60~70分鐘米飯才會復原,不過這種食物的調理方法就只是加水密封而已,非常簡單,所以α米算是簡易調理的保久食品,不能算是速食類食品。一般登山的人在準備早餐時,可能前一晚就加水,然後早上起床後就可以吃飯。如果只是加水密封40~50分鐘的話,米飯可能無法完全復原,口感就會不佳。

 
用熱開水調理後的什錦飯。α米當然也可以用熱開水來調理。用熱開水調理時起碼也要等個20~30分鐘後米飯才會完全復原。米飯、香菇、胡蘿蔔、牛蒡的口感和完全沒有任何不自然的地方,食物的口感再現率幾乎是100%。

もち類(年糕/麻糬)

除了α米食品以外,日本也有業者開發出簡易保久的脫水もち食品,保存期限也是五年。這種もち只要放在冷水裡,經過30秒即可食用。非常特別。速食もち食品的口味主要有三種:黃豆粉、紅豆、醬油海苔。

 
打開速食もち包裝後,裡面有一個小塑膠盤,十塊脫水もち,另外還有調味粉、砂糖,以及一個小小的塑膠叉子。脫水もち非常硬,無法直接食用。

 
黃豆粉もち。速食もち的調理方法就是在塑膠盤的格子內加水,然後放入脫水もち。另一個格子內則加入調味粉,等もち復原後,沾上調味粉後即可食用。もち復原後的樣子有點像是河粉厚片,口感上日本人平常吃的もち要軟,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所以幾乎也算是完全重現もち的風味。一般台灣路邊賣的麻糬通常是沾芝麻粉或是花生粉,台灣人看到這種沾黃色粉末的もち時可能會聯想到花生粉。事實上,日本人在吃もち時,並不沾花生粉。如果要沾粉的話,通常是沾黃豆粉。照片中的黃色粉末就是就黃豆粉。


紅豆もち。日本人在吃もち,有時候會加上紅豆沙。不過由於紅豆沙不適合長期保存,所以食品業者用紅豆粉來代替。如果在紅豆調味分粉中加入水的話,紅豆調味粉變得像紅豆湯一樣。


醬油海苔もち。一般日本人吃もち時,最典型的吃法就是沾醬油,然後外面包一層海苔。醬油海苔口味的速食もち包裝中有海苔片、醬油粉,以及砂糖。醬油粉加水後就變成口感類似醬油的液體。喜歡吃傳統口味もち的人就把加水復原的もち沾上醬汁後再包上海苔。不喜歡這種吃法的人則可以只沾砂糖。和上面的黃豆粉或是紅豆口味的もち相比,醬油海苔口味的もち並不是理想的防災用食品。前面兩者在もち復原時,只要用包裝內附的塑膠叉子就能完成沾粉及食用的動作。不過醬油海苔もち沾完醬汁後,還要包海苔,包裝內附的塑膠叉子在這裡完全無法發揮效果,如果吃東西的人沒有其他餐具的話,就要用自己的手把沾滿醬汁的もち包上海苔,多少會影響到用餐的舒適性。

◆◆◆

在東日本大震災之後,東京都實際體驗到了大都市收容大量避難民眾的狀況。為了確保非常時期的基本社會機能,東京都在2013年4月開始實施歸宅困難者對策條例,要都內的各個機關企業在平時儘可能儲備三天分的糧食及水。單就食物的量來看,一個人三天要吃九餐,10個人的小公司要儘可能儲備90份防災食品。100人的企業則要儘可能儲備900份的防災食品。數量相當龐大。以上的餅乾、麵包、米飯、もち等,都可能成為各個企業儲備的防災食品。今後如果日本再發生了災害的話,民眾會有更多機會吃到這些新形態的防災食品。

上面列舉的新形態的防災食品在口感上比傳統的乾パン要好很多。特別是日本在發生災害時,許多避難者的年紀很大,要這些人吃乾パン並不親切。所以日本的業者會開發出米飯或是もち類的防災食品。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食品雖然口感不差,但是絕對不是劃時代的美食。如果非常時期長達一兩個星期的話,餅乾類和麵包類還好,但是只吃復原的α米和もち可能會很痛苦。因為這些食物的本質是泡水還原的冷食,而且口味有點淡,如果沒有別的副食搭配的話,很容易吃膩。因此這些新式的防災食品實質上只是用於短期間的應急而已。

如果非常時期的期間拉長的話,民眾調達其他食物原料的機會就會增加,而且有半數日本民眾家中都有儲備糧食,這些家庭儲備的糧食會比上述的防災食品種類多,這些食物才是支撐民眾渡過非常時期的能量。

祝8周年

3月26日で、「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は8周年を迎えたよ。
このブログは2005年3月26日から始まって、もう8年がたったんだね。
そして、昨年はgooブログからの移転もあったけど、大分なれてきたかな。

昨年のブログ移転後に、もう一人の台湾人書き手が書いた中国語の挨拶文によれば、
このブログは10周年まではやってみるということでもあるみたいなので、そこまでは継続するのかなと。

そういう先のことも少し考えると、自分のトピックがそれなりに台湾情報を網羅できているのかということも気になっていて、そういうところにも片をつけつつ、
基本的には、自分の思いつきをトピックにしていくというスタンスが継続できればなと思う。

ここ最近、日本では台湾への関心が高まってきていて、台湾情報もふえているんだけれども、
幸い、それらの情報は私が書こうと思うものとそれほどバッティングしていないので、
引き続き、自分が興味があることを書いていければいいなと思っているよ。

引き続きこの場所を読みに来る人はやっぱりいて、自分の紹介したものが何かの参考になればいいね。
また、気に入ってくれたら、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ね。

「毋忘在莒」を実践する「莒光」という言葉

最近の日本の主権回復を記念する云々に触発されたトピックのつもりはないんだけど……
台湾には、国の主権の回復という意味で、「光復」(guang1fu4)という言葉がある。
「光復」は動詞で使われて、取り戻すことはいいことというニュアンスの言葉だよ。
台湾の「光復節」は10月25日。これは蒋介石軍が台湾を占領した日ということで、この日らしい。
昔は祝日だったんだけど、今は休みではないよ。(「台湾の祝日 その3を見てね」

その「光復」と、先週のトピックにした「毋忘在莒」(wu2wang4zai4ju3)が結びついた、「莒光」(ju3guang1)という言葉もあるよ。
この言葉自体を台湾人がどれだけ心に銘じているかは不明だけど、
意味としては、「毋忘在莒」という精神を実践すること、
いろいろ解釈はあるだろうけど、要するに、台湾をもって中国を取り戻すと解釈するのが自然かなと。

「莒光」というと、我々観光客として身近なのは、例えば台湾鉄道の「莒光號」かな。
台湾鉄道の特急は停車駅によって名前が違っていて、「莒光號」は2番目に速い特急だよ。

金門島には「莒光楼」という建物もある。ちょっと古過ぎるけど、写真も載せておくね。

手前のインパクトがあるのは電話ボックスで、奥が「莒光楼」だよ。

あとは「莒光日」というのもある。軍の思想教育の日で、毎週木曜日にあるよ。
一般人には関係ないけど、兵役とか軍に属している人なら、なじみがあるかな。
その日は、中山室とか、テレビがある部屋で「莒光園地」というテレビ番組を見るんだよ。
「莒光園地」はyoutubeとかでも見られるから、興味があったら探してみてね。
テレビを見た後は、莒光作文なんという課題もあって、頭脳がない人を悩ませていたりもするよ。

中山室については、「中山室という娯楽部屋」を見てね。

棒球雜談

棒球在日本一直都是主流的運動之一。以前在台灣曾經聽到有人說日本人每個人都會打棒球,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現實中的日本,的確有相當程度的民眾有打過棒球。如果日本的小孩想打棒球的話,一點都不難,因為管道非常多。

在日本的社區布告欄上經常可以看到「少年野球教室」的布告。想打棒球的小孩只要參加「少年野球教室」,就可以學怎麼打棒球。對家長而言,讓小孩參加棒球教室,不但可以讓小孩子有運動機會,還可以讓自己小孩有機會和不同年齡層的小孩交流。

每次假日在河濱公園慢跑,都可以看到路邊的棒球場上有許多人在練球或是比賽,而且年齡層非常廣。從小孩與小孩的少棒比賽到五六十歲的大人之間的比賽都有。如果再仔細一看的話,可以發現有些「少年野球教室」的球隊的選手可能只有小學一二年級,而且不限男生。而且這些小選手並不是穿普通的運動服打球,而是真的穿棒球制服打球。而且練習時有教練,比賽時真的有裁判,一點都不馬虎。對日本人而言,棒球是這樣的運動。這就是日本人常識中的「打棒球」。想要「打棒球」的日本人,在自己的社區裡就可以找到管道。

記得以前學生時代,體育課選修高爾夫,上課的老師解說完打球的基本動作之後,順便問了一下在場的學生:有多少人打過棒球?

老師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因為棒球的打擊技術可以應用在高爾夫球上,打過棒球的人可以用類似的感覺打高爾夫球。

老師一問之下,在場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三分之一看似不多,如果扣除在場的女學生的話,其實大概有接近半數的男學生打過棒球。我的學校不是體育大學,學生來自日本各地,而且這些學生在中學及高校階段可能比同儕花了更多的心力放在學業上。儘管這些人過去的學生生活可能是以學業為重心,但是還是有這麼多人曾經真的穿著棒球裝,在真的棒球場上打過棒球。我看到這個狀況時,心裡多少有些震撼。這個國家的運動文化真的和台灣不一樣。

以前在台灣,棒球對我而言是一種只會在電視或是廣播中出現的運動。雖然自己在中小學時代曾經和同學拿球棒打過球,也用手套接過球,不過就日本的「打棒球」的標準來看,以前中小學時所做的只是種一知半解下的模擬遊戲而已。當然,台灣的媒體提供的資訊其實相當貧乏,所以自己對棒球的認知也一直就停留在台灣媒體報導下的棒球而已。在台灣的大學的體育課中,如果老師問修課學生是否打過棒球的話,就算完全沒人舉手也不奇怪。如果有人舉手的話,舉手的人很有可能和我一樣,只是中小學時代拿著球棒、球、手套,在一知半解下玩類似棒球的遊戲而已。

◆◆◆

我以前對日本職棒的知識是來自電玩,因為玩過一些日本的棒球電玩遊戲,所以多少對日本職棒感興趣。之後又透過ESPN轉播,開始對美國職棒感興趣。不過後來在不知不覺中對電視上的棒球轉播漸漸失去了興趣。到了日本之後,生活重心集中在語言學校的課業上,所以也沒什麼時間去接觸日本職棒的事情。日本友人覺得我該偶爾釋放一下壓力,於是假日找我去看現場職棒。結果這成為我重新認識日本棒球的契機。

我看的那一場比賽是「東京夢想隊」對「名古屋好久不見人隊」。當時我對日本職棒並不熟悉,不過夢想隊的成員當中還看得到一些自己知道的選手。例如盜壘王屋敷要、滿壘男駒田德廣、救援王齊藤明雄等。雖然這些人已經從第一線退了下來,但是打起球來還是一點都不馬虎。當時看球的觀眾並不多,但是至少也有數千人。

後來接受了日本友人的推薦,開始看電視上的職棒轉播。實際看了轉播之後,才知道這個國家的大眾平時接受的資訊品質真的不一樣。每看一場轉播,就像是上了一堂內容非常紮實的課一樣。

回頭再思考自己以前為什麼對看棒球失去興趣。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只是因為電視上只剩下華語轉播,而且看這些華語轉播的棒球比賽不但無法得到自己想知道的資訊,而且還會受到干擾。

台灣的棒球轉播中,播報員就只是形式上地敘述投球、打球、接球,以及球數而已。為什麼說是「形式上」呢?因為播報員大部分的時間在和「球評」聊天。「球評」本身談的東西也不是比賽本身的資訊,而是一些比賽之外的gossip,本質上其實是在為自己打發時間。整個轉播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播報員和球評的gossip談話而已。投手投出球後,播報員才形式上地補一句「投手投出一記好球/壞球」,再不然就只是「投手投出一記速球/變化球」,然後又繼續和球評繼續聊天打發時間。結果整場比賽主要的聲音資訊並不是球賽內容,而是播報員和球評兩個人間的聊天內容。本來播報員和球評的功能是協助觀眾理解比賽狀況,不過就台灣的棒球轉播狀況來看,聽播報員和球評的聊天內容對理解比賽狀況沒有任何幫助。不但沒有幫助,而且還會干擾觀眾欣賞比賽。

關於日本職棒轉播的方式,個人在六七年前曾經寫過三篇短文做過非常粗淺的介紹(詳細可以參考「日本的職棒轉播(1)(2)(3)」)。

日本的電視台在轉播棒球比賽時,會安排「實況」及「解說」人員。實況人員的工作是描述比賽狀況,如果觀眾有事情一時要離開電視前面時,實況者的聲音可以讓觀眾掌握比賽狀況。至於解說者的工作則是提供觀眾深層的比賽資訊,例如向觀眾分析「為什麼選手會這麼做」、「在這個狀況下選手該怎麼做」、「這時候球隊可能會採用的作戰方式」等。

實況及解說人員所面對的觀眾當中,很多人在小學、中學、高校、大學,或是社會人時代實際打過棒球,對棒球的基本技術以及比賽中作戰方式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而且這些人可能從小時候就一直有看棒球轉播,而且對自己喜歡的球隊以及球員的特性掌握得非常清楚,這些觀眾期待實況及解說人員能提供更多關於比賽的資訊。所以實況及解說人員必須要比觀眾更熟悉轉播比賽中的球隊及球員資料,這樣才能提供這些實際打過棒球、知道棒球比賽作戰方式的觀眾足夠的比賽深層資訊,讓這些內行的觀眾學到東西。這就是實況及解說人員最基本的知識要件。

雖然日本大眾當中有相當程度的人有打過棒球,對棒球的理論有一定的知識,但是日本也有從來沒打過棒球、對棒球一知半解的人。由於這些人也可能觀看電視的棒球轉播,因此日本的棒球的實況及解說人員在轉播比賽時,不能用只有內行人才聽得懂的行話術語,而是要用一般不太熟悉棒球運動的觀眾也能理解的敘述方式。台灣的大眾媒體以及網路有個詭異的現象就是有些人喜歡用行話術語或是詰屈聱牙的詞彙來為自己「營造」專業形象。這是因為台灣許多資訊非常閉塞,有些民眾聽到行話術語或是詰屈聱牙的詞彙,就會誤以為資訊內容深奧、自己孤陋寡聞。所以想要「營造」專業形象的人就會用這招來唬大眾,先下手為強。然而在日本,這樣的行為受到批判,因為這代表說明能力不足、放棄說明,或是賣弄文字遊戲。

棒球深奧的地方並不在行話術語或是詰屈聱牙的詞彙,而是在棒球運動本身。專業的解說員的工作並不是用行話術語或是詰屈聱牙的詞彙來迷惑觀眾,而是要讓沒有任何棒球經驗的人能一步一步理解這門運動。這種感覺就像是「少年野球教室」一樣,只是這個教室不在球場,而是在媒體上。這個教室的學生不限於小孩,而是包含各個年齡層的大眾。在這種環境下,沒有打過棒求的日本人在看電視棒球轉播時也一樣可以聽得懂解說。也就是說,日本的棒球轉播所提供的是外行人可以聽得懂,而且知識密度可以滿足內行人的資訊。又由於每一場比賽的狀況都不一樣,所以對棒球運動一知半解的人如果經常看轉播的話,也可以學到許多棒球比賽的知識,和那些實際打過棒球的內行觀眾一起成長。

個人之所以重新拾回對棒球的興趣,就是因為日本的棒球轉播提供了相當多的知識,而且是沒有打過棒球,對棒球一知半解的我可以聽得懂的知識。

過去幾年間,我自己除了看電視轉播以外,偶爾也會到現場看球。實際到東京巨蛋、明治神宮球場、千葉海洋球場、西武巨蛋、橫濱球場體驗現場的狀況。我到這些球場看球時,通常也會帶著收音機,一邊聽收音機的轉播,一邊看現場的比賽。這是因為收音機轉播也會提供非常多的資訊,可以得到一些觀眾席上不太容易得知的消息。例如在室內牛棚待命的選手狀況、或是在選手休息區門外待命的採訪員傳來的球員即時感想等。當然,收音機轉播也會像電視轉播一樣,請專業的解說人員來分析比賽,所以也可以得知場上選手的狀況。

◆◆◆

最近WBC開賽,在日本和台灣都成為話題。由於自己平時有看棒球的習慣,所以當然也會想看自己熟悉的球員在國際比賽中的表現。除了看日本選手的比賽表現以外,自己當然也會關心台灣的狀況。

當我在看日本的轉播時,依然像往常一樣學了很多東西。不過當我看台灣轉播的比賽時,看不到幾分鐘就決定把聲音關掉。因為播報員和球評並沒有確實地解說及分析比賽,而是在聊天打發時間,完全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協助觀眾理解賽事狀況。

在日本棒球轉播中,實況和解說人員能提供什麼樣的資訊呢?

具體而言,在開賽之前,實況和解說人員要做的是說明比賽的兩隊的最新狀況,分析兩隊的實力,以及分析比賽輸贏對兩隊的影響。當比賽開始後,實況者要向觀眾說明先攻擊方的棒次以及守備方的人員配置。解說者則要從棒次和守備配置判讀出兩隊作戰的基本考量,而且還要解釋給觀眾聽。基本上,日本的棒球解說者幾乎都是選手出身,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實績。他們的工作並不是只在電視或是廣播中分析比賽而已,平時也要經常到各個球團的現場採訪、收集資料,甚至有時候會提供現役球員一些建議,或是做一些技術上的指導。這些人會一直更新資訊、理解現役選手,預測各個球團的動向,不會和現場脫節。所以日本的棒球解說者換跑道回現場當教練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很多解說者一直在保持自己的現場經驗。在台灣的棒球轉播中,基本上不會去談作戰的手法,因為播報員基本上不懂棒球理論,選手出身的球評可能根本就和現場脫節,再不然就是滿口行話。資訊素養不足的觀眾可能會以為這種球評很帥、得很有深度。不過事實上,滿口行話的意義其實就是說明能力不足,而且完全沒有顧慮觀眾大多不知道比賽現場的理論。至於非選手出身的球評當然也不會知道棒球比賽中的作戰方式。

當比賽開始,投手開始投球後,解說者要看的是這名投手投球的狀況。速球的球速和精準度,變化球的變化效果等,從這些狀況來判讀出投手的調整狀況,進而解讀出投手的心理。再來則是分析捕手的配球方式,如果投手狀況不錯時,捕手該怎麼配球。如果投手的速球投不到捕手指定的位置時,捕手該怎麼引導投手。又,如果打者揮棒的話,解說者要看打者是選什麼樣的球種揮棒、選什麼位置的球揮棒,然後來判讀出打者的打擊策略。其實,關心比賽的觀眾當然想知道這些資訊,因為比賽會受到這些一般人不太容易看到的因素影響。解說者的工作就是用易懂的方式把這些球賽中的深層資訊提供給觀眾。至於台灣的轉播則是非常形式化地敘述好球、壞球、速球、變化球、這一球揮棒、這一球沒有揮棒,然後又回到播報員和球評的聊天時間。

舉實際的例子來說明的話,日本在轉播WBC的A組第一輪日本對古巴比賽時,解說者桑田真澄是用非常期待的心情來面對這場比賽,因為他認為這場比賽可以看到許多古巴優秀選手的技術,桑田真澄也一一列舉了他非常感興趣的古巴選手的名字。至於實況者在看古巴排出的棒次時,還特別解釋了古巴隊的戰術考量。例如古巴的強打者Gourriel本來一直是排在第三棒,不過由於練習賽以來Gourriel的狀況一直不好,所以古巴的監督更動了他的棒次,時況者另外也順便解釋了Gourriel的球衣背號在古巴隊的意義。解說者並不是只談技術,時況者並不只是敘述好球、壞球、速球、變化球、揮棒、不揮棒。這場比賽的解說者和時況者都確實做了功課,理解了古巴隊的選手特性,讓自己跟得上現場狀況。這樣才能向日本許多實際打過棒球、理解棒球理論的球迷解釋這些資訊。

比賽開始後,古巴的先發投手Perez的變化球的落點一直位於右打者外角好球帶的邊緣,主審則一直判壞球。如果這個情形發生在台灣轉播的台灣對古巴的比賽的話,播報員恐怕只會嘲笑古巴投手老是投壞球。因為播報員只會分好球、壞球、速球、變化球而已,不知道場上選手投球背後的理論。日本在轉播這場比賽時,解說者明確說明了投手Perez的目的及考量。Perez的變化球落點其實非常好,而且一直在調整自己和主審之間的節奏。結果到了第二局,主審果然開始把Perez的變化球判定成好球。

當日本隊開始投球時,解說者開始從日本的先發投手大隣憲司投出的速球及變化球分析當天的投球狀況。大隣憲司在取得兩個出局數後,時況者則發現大隣憲司還沒投出自己的拿手武器變速球。解說者則從調整方法及戰術考量的觀點明確分析了大隣憲司沒有使用變速球的可能原因。從這裡可以看出,時況和解說人員不但理解選手,而且知道選手擅長的球路,而且可以從選手的投球方式來推測選手的狀況或是作戰方式。想理解大隣憲司的球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第一次看棒球轉播的人也可以從解說得知某個選手的特徵以及選手在比賽時的考量,下次看棒球轉播時,也會知道看球的要領。看一場轉播,就真的像是上一堂非常充實的課一樣。

我看台灣的轉播時之所以會關掉聲音,除了不想受到播報員及球評的聊天干擾以外,這些轉播人員還會有許多顛倒是非的敘述。聽到這種顛倒是非的資訊,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看球賽的心情,所以我只能選擇把聲音關掉。

以WBC的B組的台灣對荷蘭的比賽為例的話,比賽開始不久,投手有一球明明完全沒有投到捕手引導的位置,只是因為球落在好球帶中,播報員就說投得很好。類似的狀況如果發生在日本的轉播中的話,實況、解說,以及觀眾都會擔心為什麼投手無法把速球投到捕手引導的位置中。

後來,投手又投出一個落在好球區外的球,主審判定為壞球,結果播報員解釋為「不受主審青睞」。如果這個球是落在好球帶的邊緣的球,或許會有議論空間。典型的例子就像上面提到的古巴投手Perez的作戰考量。明顯落在好球區外的球,被判成壞球是理所當然。球評沒有分析這一球的意義,而播報員則是把問題指向主審的個人好惡。之後投手控球不穩,誤把球投向打者,播報員卻說是給打者下馬威,而球評也沒有分析狀況。

從整個狀況來看,播報員和球評並沒有協助觀眾理解比賽,也沒有分析比賽狀況。就只是在吹捧台灣的選手,然後把不利於台灣的判定指向主審的個人好惡。

在WBC的B組的台灣對韓國的比賽中,八局下半韓國三人出局時,某台的播報員用一種自己佔了便宜,而且非常得意自滿的口吻大吼「怎麼樣!你們得不到分數!再也得不到分數了」。對台灣的棒球迷而言,台灣打進了WBC第二輪當然值得高興。不過這名播報員流露出的卻是佔了別人便宜、嘲笑別人失敗、想盡辦法製造別人痛苦的得意洋洋的態度,而且是利用大眾傳播媒體,而且這個片段還被人錄下來公開到網路上。這個世界上懂中文的人如果看到這個片段,可能會以為得意洋洋地佔了別人便宜、嘲笑別人失敗、想盡辦法製造別人痛苦是台灣大眾的主流意識。

個人看到的另外一台的轉播基本上就是非常平靜地祝賀台灣進入第二輪,就大眾傳播媒體的倫理層面而言是沒有問題。不過就棒球的專業度來看,則非常糟糕。因為這一台的播報員及球評在台灣對韓國的九局上半還搞不清楚台灣已經進入第二輪。當然這也不代表透過媒體流露出佔人便宜得意洋洋的行為的那一台就很專業,因為稍微關心WBC制度的人在韓國對澳洲的比賽結束後,就可以算出韓國對台灣的最後機會是在八局下半。結果不論哪一台的播報員及球評都沒有提供觀眾想知道賽事資訊、讓觀眾透過賽事理解球隊、棒球,以及選手。就只是像江湖術士般地敷衍觀眾,煽惑觀眾而已。

這個結果是這幾十年來,台灣大眾對棒球運動的知識還是在原地踏步。

在台灣,如果講到日本棒球,網路上的話題不外乎就是日本教練喜歡改球員姿勢、日本把選手操壞了、日本選手比賽時會追求「櫻花精神」等。其實這些全部都是沒有理解因果關係的似是而非、斷章取義,甚至一開始就沒有根據的gossip。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眾平常沒有機會認識這個運動,沒有機會接觸這個運動。本來轉播媒體的角色是協助一般人理解運動賽事。如果媒體在轉播時確實提供了正確的資訊的話,就算沒有實際打過棒球的人至少也可以理解一下這門運動。不過很可惜,台灣的媒體就只談gossip而已,結果受台灣媒體影響的人對棒球運動的知識就一直停留在gossip的層級。

在日本,棒球迷除了可以從電視或是收音機轉播的內容學到棒球知識以外,日本坊間也有非常多的棒球運動的學習及參考資料。如果到日本書店的運動類書籍的架位的話,可以發現棒球類的書籍自成一個非常的大類別。除了打擊、守備、投球的理論或是教學書籍以外,還有許多體能訓練方法、技術練習方法、比賽理論、球隊指導方法等書籍。如果仔細去看這些書的內容話,可以發現這些書寫得一點都不馬虎,而且有許多理論根據。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資料呢?因為日本有這種需要。很多人從小學生一直打棒球打到社會人,就算和職業棒球無緣,還是有很多業餘的棒球人想要繼續投入、繼續鑽研這門運動。這些書籍資料就是讓他們技術繼續進步的支柱。也就是因為這些棒球愛好家一直在琢磨自己的技術,所以日本的業餘社會人棒球比賽也有相當的張力。

如果想理解棒球運動的台灣人到台灣的書店的運動類書籍的架位找棒球書籍時,能找得到多少技術書籍呢?因為現實中的資訊不足及閉塞,結果大家只能接收媒體或是網路上似是而非的gossip而已。

◆◆◆

記得在2008年時,友人曾經在網路上發表過一系列關於北京奧運的賽事的觀後感。那一系列的文章也提到了台灣轉播體育賽事的種種問題。友人在十幾年前看雪梨奧運時,就曾經想投書媒體,指出轉播上的問題點與建議。八年過後,友人看北京奧運時,發現台灣的體育轉播人員的基本素養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友人也預測,他提到的台灣媒體的種種轉播的問題「再過幾屆奧運一樣適用」。

本來,一些比較偏門的小眾運動,因為運動人口少、樣本少、資訊不足也就算了。不過多數奧運比賽項目基本上都有做相當的推廣。只是台灣大眾對運動並不關心,媒體的轉播人員本身也不敬業,事前沒有確實做好功課,沒有去理解自己要轉播的運動的特性及現狀,所以台灣的體育轉的播品質普遍低落。

就這次的WBC的台灣轉播來看,台灣大眾最瘋的棒球運動,即使有二十多年間的職業化發展與宣傳,轉播的品質還是一樣低落,還是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電視媒體雖然會轉播棒球比賽,但是媒體並不覺得該讓觀眾理解這個運動,轉播人員也不覺得自己有責任讓觀眾從轉播中得到收獲,播報員和球評想的是如何用聊天熬過比賽,比賽狀況只是形式上地敘述一下而已。

回頭想想,其實看電視上的體育賽事轉播的感覺,就有點像是到家電量販店中消費一樣。不同的店家會有不同的服務品質。

在優質的家電量販店中,有責任感的店員會事先了解自己店裡所賣的商品,店員之間會自己組讀書小組,研讀所有家電產品的說明書,分析各家品牌的差異及優劣性。同時也要預測消費者的需求,預測消費者想知道的資訊。當這些店員在面對消費者時,會把消費者想知道的資訊正確地傳達給消費者知道,讓消費者滿足,讓消費者覺得上了一門有用的課。即使消費者一開始對電器產品一竅不通,在聽過店員分析之後,今後自己也會懂得怎麼選購電器。

至於劣質的店家,店員基本上不會想理解自己店裡的商品,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消費者理解自己店裡的商品。店員就只是坐在櫃檯和同事聊天,而且聊天的聲音非常大,大到消費者無法專心選購商品。當客人要結帳時,店員才形式上地對應一下。找完錢、開完發票後又繼續和同事大聲聊天。如果消費者對商品有疑問的話,沒做功課的店員則是隨便鬼扯敷衍,更糟糕的則是騙消費者買不必要的商品。在江湖術士般的花言巧語下,消費者最後可能還以為自己賺到了。

當我在某些狀況下不得不到劣質店家消費時,我能做的也就只是想辦法遮掉店員聊天或是花言巧語的聲音,默默地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免得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

◆◆◆

日本算是比較關心WBC的國家,但是並沒有到狂熱的程度。日本人關心WBC的原因其實就只是因為日本的棒球人口多,日本大眾喜歡棒球、熟悉棒球而已。就大環境來看,日本球迷並不會覺得WBC是至高無上的比賽,真正的球迷反而會擔心WBC的代表選手今後在例行賽的調整狀況。

以前我不太能理解日本大眾愛看日本國內職棒,卻對國際賽事狂熱度不高的現象。照理來說,職棒選手編成的代表隊是屬於高規格明星隊等級,參加國際比賽時,精彩程度應該遠高於一般職棒例行賽才對,不是嗎?

事實上,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當我實際開始看球之後,才漸漸理解這種例行賽優於國際賽的思維。看職棒例行賽,可以每天看自己喜歡的球隊的賽事,每個星期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投手出賽。而且這些比賽的張力已經相當足夠。從賽季開始,看著自己的喜歡的球隊用什麼樣的作戰方式和其他球隊對抗,看著監督怎麼把戰績不佳的球隊拉起來,看著自己喜歡的選手怎麼調整自己的狀況,怎麼克服瓶頸,走出低潮。看著新人選手漸漸成長到可以獨當一面的主力選手。看著球隊的勝利數推進,看著球員成長,這都要花時間,這都要從長期的觀點來細細品味。這就是看例行賽的魅力。

WBC這種國際賽事畢竟是幾年才舉行一次的短期狂歡活動,期間非常短。如果日本隊打出了好成績,球迷當然會高興。但是平常不看球的人頂多就只是從電視新聞或是報紙上看到報導而已,話題或許會增加,不過主流媒體基本上也不會做過熱報導,當然也不會發生「舉國歡騰」這種全體主義國家的現象。因為這個國家的主流媒體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報導,而這個國家的選手打球、民眾看球的原因只是因為純粹熱愛棒球這個運動而已,而不是基於民族主義或是愛國思想。和華人世界相比,日本民眾對民族主義或是愛國思想這種東西並不感興趣,常識人和主流媒體會對這種東西敬而遠之。如果日本隊表現得不好,或許會有球迷批判,不過一般日本大眾並不會覺得錯愕。因為日本有太多實際打過棒球的人,日本也有太多每年看滿六個月職棒例行賽,而且看了很多年的球迷。這些人都知道,短期賽事本來就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國際賽事的參加選手或許都非常優秀,但是由於賽期太短,球迷無法細細品味各個選手的表現。即使自己喜歡的選手參加了WBC,在短期賽事中很可能還沒機會出場發揮實力,球隊就先被淘汰掉了。事實上,過去日本職棒選手組成的代表隊,也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打得好,日本的球迷當然也看在眼裡。每個球隊都有可能輸球,這是理所當然的常識。從1950年到現在,日本職棒各聯盟的冠軍球隊的例行賽平均每年都會輸50場。比賽有贏有輸,這一點都不奇怪。

結果WBC對日本球迷而言,就像是個國際明星賽一樣。日本球迷雖然會期待,但是也不會太期待。日本的球迷真正的重點是放在WBC結束後的日本職棒例行賽,慢慢看著自己喜歡的球隊一步步前進,或是看著自己喜歡的選手長成。如此而已。

「毋忘在莒」モニュメントとミニチュア

中正紀念堂を観光しに行ったら、庭園に見覚えのある石があったので、これを紹介したいと思う。

この石にある「毋忘在莒」(wu2wang4zai4ju3)という文字のオリジナルは
金門島の太武山にあって、実物はかなりでかい。
蒋介石が金門を訪問した1952年1月に書いたものなんだって。
 
さすがにこの石は、文字が書いてあるモニュメント的な石がいっぱいある中で、ひときわ周辺が整備されて鎮座している。

「毋忘在莒」が台湾人なら誰でも知っている言葉だからか、小人國にもちゃんとあるよ。
ただ、これは山の中に石が存在するという共通項以外、現実を全く再現してないミニチュアであって、一体何がしたいのかわからない。
 
この写真の撮影当時は、小人國全体がドラえもん推しをしていたからか、
「毋忘在莒」の横にドラえもんまで置いてあって、子供たちに探してもらえるように工夫をしてあったよ。
ドラえもん推ししていた小人國のことについては「小人国のOPENちゃんテーマパーク化 その2」を見てね。

ところで、肝心な「毋忘在莒」の意味だけど、「莒(きょ)に在ることを忘るべからず」と読み下せて、
中正紀念堂ではこんなふうに説明している。
「この訓示は、戦後時代、斉の将軍田単が莒と即墨の二城を基礎に軍を整え、治世に励んだ結果、斉の国を再興した故事によるものです。つまり、台湾、澎湖、金門、馬祖を建設し、復興基地として、大陸の地を回復しようと全国同胞を励ましました。」
――つまり、古い故事を引き合いに、台湾の国力を上げ、中国を回復しようということかな。

「毋忘在莒」については、以前「台湾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キャラクター」でも紹介したことがあるので、よかったら見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