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東京馬拉松賽後回顧

2013年是我接觸馬拉松運動的第二年。

本來,我一直把運動當成維持健康的手段,我並沒有特別想參加比賽。不過實際參加一次比賽後,我發現參賽會讓自己變得更注意健康。因為參加比賽要花錢,如果賽前不慎受傷或生病,參賽的投資可能就泡湯了。另外,練習長跑是有點孤獨的作業,參賽可以激發堅持下去的動力,還可以留下特別回憶和實物證明,而且是客觀的自我健康管理總結。

去年我參加了東京馬拉松及大阪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的賽前三週扭傷了腰,賽前一週得了感冒。受傷和生病都是賽前大忌,我全部都體驗到了。這種感覺很恐怖,就像是自己可能會失去什麼重要的東西一樣。所以我在準備大阪馬拉松時非常小心謹慎,隨時注意氣候變化,不讓自己感冒。然後儘量不做可能會受傷的動作。就連平常出門過馬路時,也會神經質地左右確認,因為安全第一。

跑完大阪馬拉松後,我休養了將近三個星期,然後就開始準備今年的東京馬拉松。

馬拉松一年生時的準備方法是慢跑、慢跑、再慢跑。然後漸漸加長距離。如此而已。不過只練習慢跑的進步效果有限。實際上在跑大阪馬拉松時,大腿在26K左右因為疲勞而抽筋,到了30K左右,步幅越來越小。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接受友人的建議,開始加強體幹力。用體幹的力量來減輕跑步時的雙腿負擔。體幹力的練習方式很多,不過我的生活中有很多硬體環境限制,所以我花了將近一個月才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克難練習方式。我的馬拉松二年生的練習主軸就是體幹訓練加慢跑。

我個人比較喜歡在冬天跑步。因為冬天的天氣不熱,不會中暑,也不用特別準備水。同樣的距離,冬天可以跑得比夏天快,比較有成就感。不過今年的冬天非常冷,東京下了難得的大雪。早上五點多起床出門慢跑時,室外氣溫大約攝氏1~2度。雖然自己戴著防寒的厚手套,但是強風吹來時,厚手套幾乎沒有實質的保暖效果。在攝氏2度、濕度30%、5m/s的風速下,實際的體感溫度大約是零下7.5度左右。如果風越大,體感溫度就會降得越低。所以就算戴了厚手套,手指還是會失去感覺。另外,下雪也是一大問題。如果天氣預報預測會下雪時,有些練習課表就要提前到下雪的前一天實施。因為下雪之後如果發生積雪,可能好幾天都無法練習了。

本來我預定在東京馬拉松賽前至少練五次30K長跑,不過受限於種種環境狀況,30K練習只做了三次就打住。大會前三週左右,20K長跑的練習狀況比自己預期得好,不過之後的練習狀況就開始變糟糕,不但成績沒有進步,而且覺得非常疲勞。到了大會前一週,膝關節開始痛。結果最後一週只勉勉強強做了一次6K的慢跑。目的是讓自己不要忘記攝氏2度下跑步的感覺。

大會前二天,和朋友逛了EXPO後,身體異常疲倦。大會前一天,小腿出現強烈的疲勞感。這個冬天的練習量並不多,但是累積的疲勞似乎沒有消散,心情非常不安。最後一天晚上本來預定十點半就寢,不過比賽前夕非常興奮,所以到深夜一點半都沒睡著,最後只有邊聽自己喜歡的廣播,邊在朦朧狀態中閉目養神。

大會當天早上,雙腿的疲勞感已經消失。我照著計畫搭電車到會場附近。這次我的出發地點在K區。K區是這次馬拉松的第11區,也是最後一區。位置在新宿中央公園的多目的運動廣場。新宿中央公園對我來說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因為十年多前我剛到日本時,曾經有一段期間每天早上從住的地方慢跑到新宿中央公園。來回大約4K左右。所以我對新宿中央公園懷著特別的感情。這一次,我也是為了跑步而來到這裡。只是這次不是4K,而是42.195K。

K區是非常特別的一區。A區到J區全部是在大馬路上,只有K區是在馬路旁的廣場。A區到J區全部是鳴槍後開始起跑,K區則要等眼前馬路上的跑者全部通過廣場後才能起跑。結果我踏出K區廣場時已經損失了7分鐘。通過起跑點時已經損失了17分鐘。排在K區後段的人恐怕會損失20分鐘左右。

由於這個冬天的練習狀況以及賽前調整不算順利,前一晚又沒睡好,所以這場馬拉松是在心理建設不足下出場。我當然希望自己能跑得比上次好,不過考量實際狀況的話,我只敢要求自己維持去年大阪馬拉松的成績。由於大阪馬拉松的體力分配方式還算理想,所以這次也比照大阪模式。設法把速度維持在6m30s~6m40s/Km左右。也就是5公里花33分鐘左右的速度。


新宿歌舞伎町前的靖国通り。在東京馬拉松的路線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前10K的路段。從新宿出發,經過靖国通り、外堀通り、目白通り、内堀通り到皇居。這些路段中,有許多點都是我曾經去過的地方。所以跑這段路可以回味許多過去逛街散步的經驗。

我的目標是把速度維持在6m30s~6m40s/Km左右。不過出發之後的賽道非常擁擠,周圍跑者的速度大多在7m00s/Km左右。在這種狀況下,速度很難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在擁擠的賽道上超越前方跑者時,要留意周圍的狀況,不能只看前面的跑者。因為兩旁和後方都有跑者,任意變換方向很可能會妨礙到其他跑者。在不妨礙其他跑者的情況下超越前方跑者其實意外地費力,而且跑得比別人快的感覺並不好,因為會有配速失當的錯覺。

在非常不安的情況下,第一及第二個5K各花了34m27s及34m04s。看著自己馬錶上的時間,心裡頭非常不安,因為兩個5公里都花了34分鐘,這樣的速度比去年大阪馬拉松慢。儘管慢,但是自己跑得一點都不輕鬆,只覺得比去年大阪馬拉松的前10K花了更多的力氣。

通過日比谷公園後,賽道不再像前10K那麼擁擠,總算比較可以用自己的感覺來跑步。通過增上寺,在三田站附近轉入第一京濱。在第一京濱這段路上最重要的是克服一年前的心理障礙。一年前,我進入第一京濱後,漸漸出現飢餓感。當我快離開第一京濱時,大腿開始有抽筋跡象。所以第一京濱對我而言是惡夢區間。為了克服這場惡夢般的記憶,我這次確實照著計畫補給,而且不時用體幹的力量來減輕雙腿肌肉負擔。最後安全通過第一京濱。我第三個及第四個5K各花了32m54s及33m03s。

當我通過21K標示牌時,馬錶上的時間大約是2h20m。這時候自己多少有點自信了,因為狀況比自己預期得要好。如果後半能跑進2h40m的話,就有可能進入「sub5」的領域。我的第五個5K花了34m28s,仍然維持了自己可以接受的速度。


日比谷交差點附近的晴海通り。我從2011年7月開始,就常常和朋友在皇居周圍練跑。每次必然會在這裡過馬路,跑完之後也經常在這附近用餐、逛書店。第一次跑東京馬拉松時,我在這裡已經陷入苦戰,所以沒有意識到這裡其實是自己常來的地方。這一次,跑到這裡時,只留意到里程,而且腦子裡一直在思考後半程的計劃,所以又不小心忽略了這裡對我生活上的意義。

到了26K淺草橋站附近,我追到了大會安排的5h級的配速跑者,心裡頭非常高興。淺草橋站附近的跑者密度頗高,感覺起來就像是跑進了一座大森林當中,兩名5h級配速跑者就像是森林中的精靈,非常靈活巧妙地在樹木之間穿梭前進。

去年大阪馬拉松時,我的大腿在26K左右開始抽筋,不過這次雙腿還有力量,如果能緊跟著這兩名小精靈,就真的可以進入「sub5」的世界。

不過當我要加速的時候,我的兩個小腿腓腸肌突然像被電到一樣,出力瞬間暴落。這種感覺就像是開手排車時,換檔加速時不小心切到了空檔,結果造成引擎高速空轉一樣。

「等等我啊……」

想加速卻又使不上力的我只能乾望著前方兩名活蹦亂跳的氣球小精靈,看著她們離我越來越遠,最後從我的視界中消失了。

「我的sub5……」

那一瞬間,我非常悲傷。不過現在回頭想想,那個場面就像是搞笑的漫畫或卡通裡不幸的情節一樣。

26K過後,大腿雖然沒有問題,不過小腿已經開始出狀況,不時會出現觸電般的脫力感。這時候,路邊民眾準備的鎮痛噴劑多少成為我的精神支柱。我的第六個5K花了36m35s,雖然沒有跟上小精靈,不過已經確定破了自己的30K記錄,所以心裡頭還是蠻高興的。

30K之後,我儘量用體幹的力量帶動雙腿,以減輕小腿的負擔。我過去一個多月所做的體幹耐力練習就是為了讓我在這個時候還能維持一定的步幅。


水天宮附近的新大橋通り。跑到31K左右,就不時聽到有人在為海蒂加油。海蒂是我非常喜歡的卡通人物之一。海蒂手上抱著YUKI,背上背著不良於行的克拉拉,一同體驗東京馬拉松的樂趣。

我的第七個5K花了39m44s。就結果來看,步幅多少維持住了。比去年大阪馬拉松的第七個5K快了5分鐘。


佃大橋西交差點。和大阪馬拉松37K的南港大橋相比,東京馬拉松的佃大橋的高低差並不算大。體驗過大阪馬拉松後,再回頭重新體驗東京的佃大橋,會發現佃大橋真正的難處是上橋時的孤獨感。南港大橋雖然高低差很大,但是咬緊牙關撐一下就過去了。相較之下,佃大橋的距離非常長,而且有一段區間沒有民眾加油,所以會有一種永無止境的孤獨感。對於疲勞的跑者而言,的確是非常大的挑戰。

到了佃大橋的下坡,37K左右,我的兩個大腿的四頭肌終於到達極限。這次兩個大腿比去年大阪馬拉松多撐了11K,表示體幹力的練習成效還不錯。兩條腿已經幫我撐了37K,剩下的5K就是交給意志力。我的第八個5K花了43m32s。


最後的500公尺。我在最後的500公尺看到了耶穌(拉拉百)。拉拉百是個藝人,起跑時和一般人差不多。開跑15分鐘後拿十字架變身成耶穌。今年氣溫比去年低,而且風也非常大,所以這種裝扮非常辛苦。今年拉拉百的號碼布在途中被強風吹掉了。在沒有號碼布的情況又被東京陸協的人嚴厲盤問。東京陸協的人了解狀況後,讓他繼續比賽。不過士氣一定受到不少影響。拉拉百跑完馬拉松後當晚還要在新宿開唱,真的是在燃燒。

最後500公尺左右追過了耶穌,在終點之前追過了海蒂。最後的2.195K花了18m22s。

這次我的大會成績是5h24m34s,晶片成績是5h07m09s。雖然比去年大阪馬拉松進步了一點,不過這樣的成績能參加的大會其實還是相當有限。如果要用自己的腳來做長距離觀光,還要再繼續努力才行。

◆◆◆

今年東京馬拉松的外國籍參賽者中,台灣跑者的人數最多。多達795人,是去年313人的2.5倍。參加路跑多年,把我帶進馬拉松世界的友人指出,這是「流行」造成的一窩蜂現象。我自己以前在台灣也經常晨跑,跑遍了自己家附近的中小學操場,不過那種跑步感覺非常孤獨。因為各個學校的操場幾乎沒有人在跑步,跑道上都是走路的人,跑道外則是跳舞、練功的人。從小學生長大到社會人,看著自己生活圈中的各個運動空間,完全感受不到跑步的人增加。朋友把台灣參賽者暴增解釋成「流行」,恐怕也是朋友把這種現象看在眼裡。對東京馬拉松的主辦單位而言,台灣的參賽人數突然暴增到外籍參賽者的第一位,代表外籍參賽者的比例失衡。今後主辦單位必然會留意這種不尋常的數字變化。

就現實狀況來看,我自己的確明顯感覺到今年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比去年多很多。台灣跑者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向外國宣傳台灣。因為有不少台灣民眾從小就一直被灌輸「外國不知道台灣」的觀念,所以以為外國人都不知道台灣。我自己的學生時代,有不少老師也會在課堂上灌輸大家這種觀念。

事實上,單就日本的狀況來看,大部分的日本民眾在小學階段就會學到台灣的事情。如果對歷史或是外國地理有興趣的人,在中學階段會學到更多。如果對國際關係或異文化感興趣的人,在大學可以學到更多。由於這個國家的主流資訊的品質相當高,而且現在是多國產業環環相扣的時代,所以在大企業或IT科技業工作的日本人,可能會知道更多台灣的事情。

所以現實中的日本民眾知道的台灣事情比台灣民眾印象中的「外國人所知道的台灣知識」要多很多。也就是說,大部分的日本人早就對台灣有一定的了解,反而是深信「外國人不知道台灣」的台灣人不了解自己的狀況,也不知道別人的狀況。

基本上,到目前為止日本是對青天白日滿地紅符號相當寬容友善的國家,寬容的程度可能超過台灣大眾的想像。如果今天東京馬拉松出現了大群穿著太極符號或是五星符號服裝的跑者的話,整個場面氣氛可能會不太一樣,因為民眾會覺得不安。別說太極或是五星符號,一般日本民眾在街上看到塗了日本國旗圖案的政治宣傳車,也會感到害怕。

雖然東京馬拉松對跑者身上的符號抱持著寬容的態度,但是如果特定符號表達太過泛濫的話,就會出問題。因為大會並不是為了特定參賽者擁有的象徵符號而舉行,負責轉播的媒體也不是為了特定參賽者擁有的象徵符號而轉播。如果符號失衡的話,一方面會給人一種強迫推銷特定符號的感覺,同時大會和媒體的公共性也會遭到質疑。在台灣,大型活動或媒體的公共性如果遭到質疑,可能不會怎麼樣。但是在日本,大型公共活動或媒體的公共性如果遭到質疑,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這會要了大會的命,也會要了轉播媒體的命。如果這種問題發生的話,大會能做的就是用設限的方式來處理公共性失衡的問題。可能的結果就是影響到今後所有東京馬拉松跑者的服裝表現自由度。

如果前人一窩蜂不知節制,就會造成後人的自由遭受剝奪。在現代社會,大部分的制度在嚴格化之後,幾乎就永遠不可能鬆綁了。因為沒有人能預測鬆綁制度的結果,也沒有人能承擔鬆綁制度的責任。個人非常擔心這種問題。

另外,如果使用某些符號的人做出脫序的行為的話,這個符號就可能變成脫序的象徵,使用相同符號的人也可能被貼上脫序的標籤。

現在是多元化的時代,如果有跑者用不自然的舉動過度強迫宣傳別人早就知道的事情,只會徒增別人的反感而已。想想台灣媒體一窩蜂式的泛濫報導及強迫置入性行銷,台灣人自己也覺得反感,不是嗎?

不過會做強迫式宣傳的人多半是沒有能力判讀場合及狀況的人。因為無法判斷狀況及場合,所以不懂得拿捏分寸,不知道如何針對狀況做出適切的行為。這樣的宣傳只會造成反效果而已。

東京馬拉松沿途的一些風景不錯的地點有設照相點,業者會幫跑者拍下跑步英姿的紀念照。負責拍照的攝影師的工作就是要想辦法拍到所有的跑者,幫所有的跑者留下回憶。一般跑者在經過照相點時,或許會張開雙臂擺姿勢,不過大家還是會保持一定的速度前進。大家知道不能妨礙後面的跑者,也知道不能侵害其他跑者的權益,因為賽道是公共領域,鏡頭前的賽道則是意義更重大的公共領域。

今年我看到有身穿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跑到路旁的照相點之前停下來,張開雙臂,用身體獨佔照相鏡頭,而且是在跑者密度非常高的路段。

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呢?

一個是會阻礙後方跑者前進,另一個問題則是會妨礙攝影師的工作,因為這會讓攝影師無法拍攝其他跑者。另外,搶鏡頭的行為當然也會剝奪其他跑者留下回憶照片的機會。

對日本民眾而言,東京馬拉松是非常難報的比賽,大部分的參賽者一輩子只能跑一次東京馬拉松而已。一名身穿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不顧公共性的問題,就這麼把別人留下回憶照片的機會剝奪了,而且還妨礙了後方跑者前進,也妨礙了攝影師的工作。用這種方式宣傳台灣,威力非常大。這種事做一次,其他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的形象全部都會被拖下水。

另外,我在終點附近也看到有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在終點之前的賽道上停下來擺姿勢拍照,而且站的位置還蠻靠近賽道中央,而且還是兩個人。這也是妨礙其他跑者的行為。用這種方式宣傳台灣,威力也非常大。這種事做一次,其他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服裝的跑者的形象全部都會被拖下水。

有些人可能是抱著「就只是擺一下姿勢而已,沒關係啦!」的觀念。其實這種觀念的本質是「就只是擺一下姿勢而已,沒關係啦!反正犧牲的不是我」。結果「沒關係啦!」只限於脫序者個人的瞬時利益,脫序者製造完問題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的問題很有可能永久延禍他人及後人。

當跑者跑到終點,領了行李後,大會有安排業者幫完賽者拍紀念照,許多完賽者都在排隊。我在排隊時,有看到兩名台灣跑者在聊天,一個人在排隊,另一個人沒有在排隊。兩人聊天聊到忘我,排隊的那名台灣跑者聊到忘了前進,沒有在排隊的那名台灣跑者也不在乎其他人正在排隊的事實。排在那名聊天忘我的台灣跑者後方的人恐怕非常錯愕。

在這個大會中,參賽者其實沒有什麼建立好形象的機會,因為參賽者不是為了建立好形象而參賽。參賽者只是照著大會安排的程序報到、集合、起跑,然後完賽而已,是相當被動的角色。在大會中遵守秩序是理所當然的常識,不會有人覺得遵守秩序很了不起。遵守秩序完全不會得到任何褒獎,完全不會提升任何形象。遵守秩序只是現代社會做人做事基本的出發點而已。遵守秩序的真正意義是讓自己及他人得到實質的方便,這就是最大的好處。

至於只顧自己方便、缺乏公共意識的人傷害的不是個人形象,而是傷害其他所有使用相同符號的人的整體形象。

我在賽中看到的脫序行為或許只是偶發的個案,但是很不巧,這些個案的服裝上的符號都異常鮮明,所以這可能會把其他用同一種符號的人的形象也一起拖下水。現在是電子記錄普及的時代,任何脫序的行為如果被人拍攝下來放到網路上的話,很可能一輩子都洗不乾淨。相關的符號也很有可能留下永恒的污點。而且今後穿著某種符號衣服,或是身上掛著某種旗幟的人,都可能被當成自我中心主義、強迫性、不守秩序的人。甚至符號和旗幟也會變成自我中心主義的象徵。過度自我中心的宣傳的本質就是這樣。

友人曾經和我談過關於台灣有人報名東京馬拉松成功但是最後卻不來參賽的問題。東京馬拉松並不是單純的馬拉松路跑活動,而是東京都用來模擬現代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手段,所有資料都會經過嚴密的分析。越不尋常的資料,就會被分析得越仔細。信用度不佳的報名者來自何處,大會當然會看在眼裡。東京馬拉松的主辦單位想要的不是外國參賽者的錢,而是希望外國參賽者能實際體驗到東京舉辦國際比賽的能力。如果越多國家的人能實際到場體驗這種賽事的話,主辦單位會越高興。如果報名成功的人沒有確實到場參加比賽的話,是在浪費主辦單位的資源,同時也會擠壓到其他有參賽意願的人的權益。即使這些人付了參賽費用,這種費用對整個活動而言其實非常渺小。報名成功卻不來參賽的真正的意義是妨礙主辦單位的賽事營運,同時也會傷害自己國家的誠信。如果這種問題非常嚴重,大會能做的就是用裁量的方式緊縮信用不佳的國家的跑者名額。

至於在馬拉松過程中的脫序行為,或許不會反映在大會資料庫上,但是所有的在場大眾都看得到這種問題,而且旁觀的大眾當中有不少人用電子機器把包含這些問題的影像記錄下來。只有脫序忘我、沒有公共意識的人從來不知道有這種問題,結果所有的後果可能要由那些和脫序者同一個國籍,而且努力遵守秩序的人來承擔。對那些脫序忘我的人而言,還真的是反正犧牲的不是我

台湾の葬式花輪と「奠」の文字

以前、「台湾の花輪」ということで、開店とかのめでたいときに出される花輪のことを書いたけど、
もちろん、葬式のときにも花輪は出てくる。

葬式の花輪というと白いものを想像すると思うし、台湾でもそういうのはあるんだけど、
前回の開店花輪と同様の色調の花輪しか見つけられなかったので、それを紹介するね。

白のも、見つけられて写真が撮れる状況だったら、後で写真を追加するかもしれない。

こういう花輪でも、花輪中央に配される文字が、赤地に書かれているのか白地に書かれているのかということで慶弔の識別ができる。
あるいは、花輪に「奠(dian4)」の一文字があることで、葬式だとわかる。

「奠」という文字は日本語ではめったにを使わなくなっているけど、
わかると、この文字で他人の御不幸のリアルを感じるようになると思う。
花輪じゃなく、葬式関連のその他の用具や遺影にもこの文字が添えられている場合がある。

これに関連して、大変不謹慎なんだけど、
例えば、教科書とかの歴史上の人物とか、嫌がらせしたい人の写真に、
遺影用のリボンや「奠」をいたずら書きする人もいる。

まねしてほしくはないけど、何かの役に立つかもしれないので、参考までに紹介しておく。

いたずら書きつながりでは、「「王八蛋」にまつわること」というのも書いたことがあるので、見てみてね。

日本的根付

到日本各地旅遊時,可以看到日本的各個旅遊景點、機場、新幹線車站都有販賣紀念品的商店。這些紀念品商店除了賣一些當地的工藝品、食品以外,也會賣一些可愛的小紀念品。其中最典型的小紀念品就是手機吊飾。


具有地方風格的手機吊飾。左邊的吊飾為甲賀市信樂町的信樂燒版リラックマ,右邊的吊飾則是會津的吉祥物あかべぇ。

手機吊飾的基本構造就是一個用來栓手機的細繩圈加上一個小小的可愛裝飾品,有些吊飾則有用來套在手腕或是掛子脖子上的帶子。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手機吊飾是手機普及化之後開出現的商品。事實上,手機吊飾其實是只是把日本傳統的小裝飾品轉用在手機上而已。在手機還沒問世的時代,其實日本的坊間就可以買得到「看似」手機吊飾的裝飾品。

這種裝飾品叫作「根付」。

根付本來是古時候穿在日本男性的印籠或是隨身錦囊上的裝飾品。這種裝飾品的起源時期不明,只知道在室町時代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已經有人在使用。

日常用品的原始存在意義是為了讓生活方便,不過當日常用品普及之後,人就會在日常用品上創造出附加價值。日本古時候的印籠和錦囊本來都是為了方便而發展出來的用品,不過隨著印籠和錦囊變多時,就會有人開始把印籠和錦囊的造形推向藝術的境界。至於印籠和錦囊上的根付本來也只是為了讓印籠和錦囊變得比較好拿,不過當印籠和錦囊開始藝術化時,根付本身也成為一種藝術化的裝飾品。

 
印籠與根付。這兩張照片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印籠與根付。印籠是古代日本男性隨身攜帶的小容器,以前印籠是用來裝印章和印泥的容器,不過後來很多人拿來裝藥,結果許多日本人對印籠的印象是裝藥的小容器。兩張照片中的印籠都是五段式印籠,由一個蓋子和四個可以疊合的小容器構成。五段構造的左右兩側都有一個用來穿繩子的小孔,而繩子則是由上而下把這五段構造串成一體,最後在印籠下方打結。印籠上方有兩個裝飾品,比較大的裝飾品就是根付的主體,至於根付主體下方的烏龜或是圓珠則是鎖住印籠蓋子的裝置,當然也可以算是根付的附屬品。從照片中也可以看出印籠與根付都已經藝術化,除了實用功能以外,也可以當成高級玩具。

講到印籠,以前常看日本時代劇的人可能會聯想到《水戶黃門》。以前TBS播的《水戶黃門》大約在晚上8:40分鐘左右,黃門一行人會把壞人痛打一頓,然後格兄就會把帶有德川家紋的印籠拿出來,公開黃門的身分。其實,電視劇《水戶黃門》中的印籠也有根付,只是電視鏡頭把重點放在印籠上的家紋,一般人比較不容易留意到根付的部分。


江戶時代的《名古屋山三郎繪卷》。這個繪卷可能是江戶中期的畫家英一蝶的作品。內容是土佐淨瑠璃中的名古屋山三郎的故事。名古屋山三郎是日本戰國時代的美少年戰士,經常成為日本傳統戲劇的題材。這張圖中,山三郎的腰間掛著印籠和錦囊,山三郎的腰帶上的紅色的東西就是根付。從這張圖可以看出根付的使用方式,就只是用腰帶夾住根付和印籠之間的繩子而已,根付可以卡在腰帶上。如果沒有根付的話,印籠可能就會掉。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大眾的生活開始近代化,印籠和錦囊這一類傳統的容器開始退流行,根付這種附屬裝飾品也就一同沒落了。


現代的根付。這張照片中的兩個根付是非常典型的現代版根付。左邊是蛇年紀念根付,右邊則是虎年紀念根付。可能有些人看到這張照片,會覺得這種現代版的根付和手機吊飾沒什麼不同。事實上,在手機還沒問世時,日本的坊間就已經有這種現代版的根付。因此手機的吊飾孔比較可能為了配合根付的細繩而設計。這個結果就是根付變形成手機吊飾。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上是先有根付,才有手機,然後根付才衍生出手機吊飾。照片中的蛇年紀念根付是陶磁製品外加一個金屬鈴、虎年紀念根付則是純銀製品,如果把這兩個根付串在手機上的話,可能會刮傷手機,所以這兩個根付不適合當手機用的裝飾品。另外,根付上面的細繩本身編得很漂亮,和這篇文章第一張照片中的手機吊飾上的細繩風格不同。當然,有些手機吊飾上的細繩也可能編得很漂亮,不過那也是流用現代根付的設計。

那麼現代的根付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答案是裝飾和服。

江戶時代的根付是男性的隨紙印籠和錦囊裝飾品,不過現代的根付主要是用來裝飾女性穿的和服。主要是裝在女性和服的腰帶的地方。雖然和服的並沒有懸掛根付的構造,不過目前日本坊間有販賣根付用的插片,這種插片可能是木製、竹製,或是塑膠製品。大小就和小書籤差不多。插片上端有個小孔。只要把根付上的細繩穿在小孔上,然後把插片插進和服的帶中即可。

基本上,現代的日本女性穿和服時未必會配上根付。根付只是個人裝飾上的喜好而已。這種感覺就像是男性穿西裝時,未必會用領帶夾,也未必會特別準備袖扣,完全是屬於個人喜好。根付這種東西本質上就只是庶民的裝飾品,裝飾需要一些感性,用得貴不如用得巧。在日本的審美觀當中,有「粹」和「野暮」的觀念。「粹」和「野暮」的觀念非常抽象。如果用網頁設計來譬喻的話,「粋」指的是設計美觀、清爽、洗練,而且構造清楚分明的網站,至於「野暮」則是那種一進去就會自動放粗製濫造的商業音樂、然後貼一堆沒經過壓縮的巨大照片,而且布滿一堆廣告連結的網站。用「粹」和「野暮」的觀點來看根付裝飾和服的方法,如果根付的造形與和服的顏色、花紋,甚至和季節、場合相稱的話,可以凸顯出使用者的時髦品味,這就是「粋」。如果裝飾得不適當,弄巧成拙的話,就變成「野暮」。

在2013年的現在,在日本的電車裡拿出行動通訊機器玩的人大部分都是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使用傳統手機的人已經變成少數派,這個結果就是手機吊飾漸漸遭到冷落。這是因為手機吊飾可能會刮傷智慧型手機,所以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不太敢加裝手機吊飾。雖然手機吊飾已經退流行,不過手機吊飾本質上只是根付的衍生商品而已。在沒有手機的時代,根付就已經存在。所以就手機的形態發生變化,根付還是有根付的用途,根付還是可以裝飾在別的地方。

台湾の素食の食品表示 その3

食品パッケージで素食がどのように表示されているかについて、
食品衛生管理法上の分類については「台湾の素食の食品表示 その1」、
具体的な事例については「台湾の素食の食品表示 その2」で、紹介してみたいんだよね。

これらは食品パッケージだけど、飲食店でも、メニューとかに素食であるかどうかを示して、
素食の人が確実に素食を選べるように工夫していることがある。

これは日本人が好きな鼎泰豐のメニューだけど、欄外を見ると、素食表示をしている。

素食の表示はないけど、バーガーキングも、下を見たら、材料についての注釈はついてる。
 

ビュッフェとかでも、「素」の文字を当てて、素食であることがわかるようにしている。
 
左の写真の「素寿司」「素三明治」というのは、素食の寿司、素食のサンドイッチということ。
そのほか、素食エリアというふうに場所を区切って、確実に素食がと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もある。

こんな感じで、台湾では、飲食店に素食志向の人が食品を選べるような工夫があるところもあるけど、日本ではなかなかこういう表示は見ないよね。
素食志向の台湾人が日本を旅行する場合、実は食事面で悩む人もいるから、日本でもわかりやすい原材料表示が出てくるといいかもね。

なお、日本で台湾の素食を配慮する場合、
台湾の素食文化は、食べるもののルール立てやどれだけ守るかについては、自己流の部分が相当際立っていて、イスラム圏のような厳格な食品選びをするとは限らないことを念頭に置いて、
提供している食事がずばり素食かどうかというより、まずは原材料にどういう要素が入っているかを紹介することから始めればいいと思う。

台湾人とベジタリアン」も見てね。

日本的月曆

在台灣,一般日曆或是月曆上都會有農曆的月日資訊。雖然不見得每個台灣人都很常用這種資訊,不過春節、端午、中秋等國定假日是以農曆日期為準,因此月曆上的農曆的月日資訊多少有一些參考意義。

日本在1873年之前,官方是採用類似華人世界的農曆的太陰曆(舊曆),從1873年則開始改採西方的太陽曆(新曆)。雖然日本政府採用了新曆,不過日本民間許多民俗活動是根據舊曆的日期舉行,所以舊曆的時間觀念對一般日本大眾而言還是有相當的影響。

後來到了1947年片山哲內閣時代,日本政府為了重建日本社會秩序,開始推動新日本建設國民運動,這時候,日本民間的一些活動就漸漸從舊曆日期移向新曆日期。結果日本的新年也就從傳統的舊曆新年變成現在的新曆新年。

2013年的現在,日本所有的國定假日全部都是以新曆日期為準,因此對日本大眾而言,舊曆的日期就變得不怎麼重要了。這個結果就是現在一般日本的月曆上面幾乎沒有舊曆日期。


普通的日本月曆(市販)。照片中的月曆是日本非常典型的月曆,就只有寫新曆日期的數字而已。月曆中唯一的特別資訊就是國定假日,照片中3月20日的春分之所以是紅色,就只是因為這一天是日本的國定假日。如此而已。


普通的日本月曆(非市販)。這個月曆當中,除了標示了國定假日(建國記念日)以外,還標註了「六曜」。六曜是日本月曆中非常常見的資訊。這個月曆唯一比較特別的就是標註了舊曆的正月初一及十五,其實一般日本的市販月曆幾乎都不會標示舊曆資訊。

日本月曆中的六曜,指的是先勝、友引、先負、佛滅、大安、赤口這六種日子。當日本人要進行非常重要的行事時,會根據月曆上的六曜來選好日子進行。不過由於大部分的人並不是每天都有非常重大的行事,所以大部分的日本人對六曜的詳細意義其實並不清楚。一般日本人頂多就只知道結婚最好選在大安,千萬不要選在佛滅,至於喪事則要避開友引。如此而已。

儘管日本大眾對六曜的意義一知半解,不過月曆中的六曜對日本人而言是非常基本的資訊,日本微軟的Outlook中的行事曆中就有標示六曜的功能。


資訊比較豐富的日本月曆。這個月曆非常特別,不但標示了六曜,而且還特別在日期上加上顏色,大安日用紅字,佛滅日則用水藍色的字體。六曜資訊下方的平假名則是「十二直」,即建、除、満、平、定、執、破、危、成、納、開、閉這十二種日子。十二直的下方則是二十八宿。十二直及二十八宿也是選良辰吉日用的資訊。不過一般日本人不會用到這些資訊,這是因為十二直和二十八宿比六曜偏門,一般日本大眾對六曜的意義都一知半解,當然也就不太可能知道十二直和二十八宿。這個月曆之所以會標註十二直和二十八宿,是因為這是建設公司用的月曆。傳統的建設公司要進行土木工程時會有一些民俗信仰上的考慮,所以會比較留意這方面的資訊。儘管這個月曆的資訊非常豐富,但是這個月曆就是沒有標明任何舊曆的日期,連舊曆的正月初一都沒有寫出來。

 
普通的記事本。除了月曆以外,日本人平常用的記事本也反映了日本大眾的日期觀念。一般日本人用的記事本都只有新曆的日期,然後再加上國定假日以及六曜而已。同樣地,這個記事本也沒有標出舊曆的正月初一。

由於一般日本市販的月曆及記事本上都只有新曆資訊,因此日本大眾多半不知道舊曆的時間。當華人在過農曆新年時,日本的電視或是報紙可能會報導一下橫濱、神戶,或是長崎中華街的慶祝活動。如果沒有看到這些報導的話,一般日本大眾可能根本不知道華人正在過新年。對一般日本大眾而言,太陰曆其實是非常陌生的東西。頂多就只是在近代史或是國語的漢文課中提到一點點而已。

雖然一般日本大眾並不熟悉舊曆,生活中也沒有機會用到舊曆,不過日本的某些地域的月曆上還是會標示舊曆資訊。


福島的醬油工廠的月曆。這個月曆中,平假名的部分是天干和地支,國定假日時則省略。平假名的旁邊則是舊曆日期、九星、六曜。由於醬油釀造業和傳統農業相關性高,因此這家醬油工廠的月曆有標註舊曆日期。


奄美群島的月曆。奄美群島是非常特別的地方。奄美群島在戰後由美軍管轄,和日本本土完全分離。後來經過公民投票,於1953年12月回歸日本,編入鹿兒島縣。不過就文化上來看,其實奄美群島的文化和日本本土不太一樣,比較接近琉球(沖繩)文化。目前沖繩地方雖然是以新曆年為主流,不過沖繩民眾的許多生活行事仍然會用到舊曆。至於奄美群島的民眾生活也一樣會用到舊曆。奄美群島到現在仍然有過舊曆年的習慣,在舊曆新年時也會有搗年糕等特別活動。也就是因為奄美民眾的民俗生活會以舊曆日期為準,因此奄美民眾家中的月曆幾乎都有標示舊曆日期。

 
奄美手帳。奄美手帳是奄美群島特製的記事本,記事本中有詳細標明舊曆日期。從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記事本舊曆正月初一的欄位中寫有奄美群島舊曆新年時期的民俗活動。

奄美群島的商店裡當然也有賣一般日本本土的月曆及記事本,不過當地許多民眾平常用的月曆都是當地商家送的月曆,這些月曆當然都有標示舊曆日期。至於記事本如果沒有提供舊曆資訊的話,對奄美當地民眾而言很不實用。

註:
日本的舊曆和華人世界的農曆幾乎一樣,不過由於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華人世界不同,因此天文觀測上多少會有一點差異,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舊曆可能偶爾會和華人世界的農曆發生一天的差距。

恭賀新禧

新年新希望

梅與櫻祝大家新年快樂 心想事成

在新的一年裡
我們會繼續把我們所學到的關於日本及台灣方面的事情寫在梅與櫻網站當中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當中都能過得平安、快樂

癸巳年正月初一新春

台湾人が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外国(続続)

このトピックも、シリーズ化して久しい。
台湾人が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外国(2009年4月現在)
台湾人が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外国(新)(2010年7月現在)
台湾人が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外国(続)(2011年4月現在)とかあるんだけど、
昨秋にいよいよ大本命のアメリカが加わったので、またまたリニューアルすることにする。


出典:中華民国外交部領事事務局ホームページ(台湾人→外国外国人→台湾入国)より作成
印刷向けpdfデータはこちら

色がついているのは、イギリス、フランス、オランダ、デンマークとかの海外領土等だよ。
個人的にはこういうのを場所数としてカウントするのかは微妙だなと思っている。
セント・マーチン島は一つの島で、南はオランダ、北はフランスの海外領土なんだけど、
前は南側のみビザなしだったけど、今回は北側もビザなしになったというのは――朗報なのかな……
これも場所数としては2つなんだろうけど、この表では1つにしてみた。

ビザなしという意味が、事前手続なしにいきなりその国に入れるということを意味しているのなら、
アメリカは事前手続は必要だから、これをビザなしと言えるのか微妙だし、
オーストラリアはビザありとはいっても、アメリカのやっていることとどう違うのか微妙な気もする。

それで、台湾の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外国は多いのか少ないのか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けど、
ビザランキングとして有名な、The Henley & Partners Visa Restrictions Indexなるものがあって、
2012年に出された直近のビザランキングによれば、日本は165、台湾は120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ている。
トップはデンマーク169で、アメリカ166、韓国160、香港147、中国41、北朝鮮39、アフガニスタン26が最下位という感じ。
台湾は結構健闘している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んだよね。

台湾のビザ傾向を見ると、島嶼部が多く大陸に弱い、欧米に強くアジアに弱いので、
つまり、欧米には気楽に行けるようになったけど、実は自国の御近所さんはそうでもないんだよね。
この先、台湾がビザ免除国をふやすに当たっては、アジア重視が重要かなと思う。

このトピックをつくり始めた目的は、台湾人にとってはビザなしの国が少ないということだったんだけど、
今となれば、ビザなしで行ける国がふえたので、このトピックが果たしてきた役割は、もう終わりかなと思っている。
今後、ビザについて大きな情報変化がなければ、続編はつくらないかもしれない。

ウィキペディアにも似たようなトピックがあって、それらも参考にできると思うので、案内するね。
中華民國公民簽證要求(中国語)
日本国民の査証要件

日本的道路設計(8)

日本的每個地方氣候風土不同,這些氣候風土的差異也會反映到道路設計上。


這張照片拍攝於金澤城黑門附近。馬路中央有一條細長的水泥區塊。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水泥區塊時,腦中浮現的是道路拓寬後,民宅的水泥牆的底座還留在路面上。不過再看一下的話,可以發現水泥區塊中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圓形的金屬裝置。如果不仔細看,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是埋入式的伸縮地樁,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把這些地樁抽出來疏導交通。事實上,這些水泥區塊並不是道路拓寬後的遺跡,埋於地面的圓形裝置也不是升降式的地樁,而是噴水裝置。在東京或大阪的馬路上看不到這種噴水裝置。

為什麼要在路上埋設噴水裝置呢?

因為要融雪。

這種融雪用的噴水裝置在日本的北陸地方的主要道路比較容易看得到。

北陸地方的氣候風土特性就是主要城市的冬天月均溫多在攝氏零度以上,但是降雪量非常大(※關於氣溫和降雪的關係,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雪(2)」這篇文章)。由於降雪量大,所以積雪就多。如果積雪處理不當,會造成路面結冰。由於北陸地方是汽車社會,大部分的居民是靠汽車來移動,如果路面結冰的話會影響到這些地方的人的生活。

為了解決積雪問題,新潟縣長岡市的企業家今井與三郎在自己家的院子以及公司內試著用地下水來融雪。由於北陸地方氣溫多在攝氏零度以上,所以一般水溫也都在零度以上,只要對著積雪澆水,積雪就會融掉。這個方法成功之後,北陸的各地就於1960年代開始嘗試以地下水來融雪。由於這些地方的地下水溫度通常都在攝氏十度以上,對積雪而言其實相當熱,所以這些地方只要把地下水澆在積雪上,積雪自然就會融掉。不需要另外花費能源來加熱。至於北海道等比較北邊的地方由於冬天平均氣溫都會降到冰點下,水源可能會凍結,所以不能用這種方式融雪。

不過過度抽用地下水可能會造成地層下陷,所以近幾年有些地方開始用各種感測方式來調節噴水量,當雪量少時就減少噴水量,以避免過度抽取地下水。有些地方則改用水庫的水來融雪。


典型的融雪裝置。這張照片拍攝於福井縣永平寺町國道416號線(勝山街道)。道路中央和黃線並行的就是融雪管。


路口的融雪裝置。這張照片拍攝於福井縣永平寺町國道364號線。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融雪管的水泥主體在路口呈T字型。


融雪裝置與道路反光片。這張照片拍攝於石川縣立歷史博物館旁的道路。道路反光片安插在噴水口與噴水口之間。遠方有個人孔蓋,為了回避人孔蓋,所以噴水管線做了直角式的繞道。有點像是葵新伍的「直角フェイント」。


回避人孔蓋的融雪裝置。這張照片拍攝於福井縣越前町國道417號線。噴水管線為了回避三個人孔蓋,做了直角式的繞道。當道路積雪時,地下的融雪管中的水在這個地方一定也做了類似「直角フェイント」的過彎。


傾斜路面的融雪裝置。這張照片同樣是國道417號線。一般道路的融雪裝置會埋設在路中央,這是因為路中央會比兩旁高一點,噴出的水會向路兩旁流,這樣可以融掉路上所有的雪。不過在彎道部分,由於外側路面會比較高,所以融雪裝置會改埋設在外側。在這張照片中,融雪裝置一開始是在左邊,然後變到路中間,然後在遠方變到右邊。

  
噴水裝置。左邊的照片是最常見的噴水裝置,有四個噴水孔,不同業者生產的裝置的中央橡皮栓顏色也會不同。中央的照片是永平寺附近的六個方向的噴水裝置,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噴水孔的部分有不少沙礫。右邊照片則是設在路旁的噴水裝置,只有三個噴水孔,這種裝置是設在道路較高的一側。三個噴水孔對著道路較低的一側噴水。

由於道路融雪裝置只有在冬天積雪時才會啟動,平時根本沒有用,所以這些埋在地面的裝置難免會積一些沙礫。如果沙礫堵住部分噴水孔的話,噴水的方向和強度就會變,這時候就會有人向公路管理單位抗議。所以公路管理單位會在下雪之前找業者來檢查這些噴水孔。事實上,這種噴水裝置的構造並不複雜,只要用鐵絲就能清除沙礫。


小松空港的地面融雪裝置。這張照片中的融雪裝置是從路邊向右邊的路面噴水,所以噴水口右側會留有鐵銹的痕跡。

 
人行道上的融雪裝置。路面融雪裝置並不是只設在車道,人行道上也有這種融雪裝置。這兩張照片拍攝於金澤市內,從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到噴水口周圍有鐵銹的痕跡。右邊的照片中的鐵銹的痕跡其實就是噴水的方向。


石川縣立歷史博物館的紅磚道上的融雪裝置。這個紅磚道並不是車道,也不是路邊的人行道,而設在博物館的室外開放空間。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更明顯的鐵銹痕跡,這些痕跡的範圍就是噴水的區域。


另一種融雪裝置。這張照片拍攝於石川縣加賀市國道8號線牛ノ谷峠附近。這種融雪裝置並不是埋在路面,而是直接在路旁加裝管線。這種設計的好處是不用特別挖馬路施工,不過這也意味著噴水融雪時,一般行人無法從這裡通過。那麼行人該怎麼辦呢?由於住在附近的民眾的交通手段多是汽車,而且這裡是郊外,冬天下大雪時幾乎不會有行人通過,所以不需考慮行人的問題。

※關於其他與雪有關的道路設計可以參考本站的「雪與日本人的生活」這篇文章。

台湾へのエアメールの住所の言語

gooブログ時代から数年、当ブログでアクセスが高いトピックは――台湾への手紙の出し方なのだ。
台湾へのエアメールの宛名の書き方」「台湾での封書の住所の書き方」へのアクセスから、日本人のニーズがかいま見られる。

日本人の興味はそこかよとか思いつつ、ここまで閲覧が突出しているトピックなので、
今回は、以前ブログに書いた、台湾宛てエアメールの住所や名前はアルファベットで書く必要はなく、漢字で書けばいいという結論について、フォローしてみる。

そもそも、私自身、台湾という国名すら忘れた宛名書きをしてポストにエアメールを出しても、
しっかり台湾には到着しているので、これで問題なかろうという経験からブログはつくっているんだけど、

台湾の大使館組織のサイトにも台湾への郵便の宛先の書き方と郵便番号検索ということで、紹介が出ている。
それによっても、住所は漢字で書いていても届くよということだから、
漢字での住所を知っているときは、それを使えばいいことがわかる。

日本の大空港の国際郵便部署の人に聞いてみたことがあるけど、
日本国内向けの郵便は日本語で書いてある方が仕分けが楽だし、台湾側でも漢字で書かれた方が楽なんじゃないかという感想をもらった。
現実に、まあそこそこの郵便仕分け処理能力を持つ郵便局員がわかる宛名書きをするのが、一番スムーズに荷物が届く方法なのだと言えそうかなと。

郵便局員からは、そんなに正式にこだわりたいんだったら、万国郵便条約ではフランス語表記が正式なのだから、フランス語で出すのでもいいんだよとか、余計な情報ももらった。
でも、こだわるとしたら、そこより、台湾側でわかりやすい字遣いにこだわった方がいいだろうね。
簡単に言えば、宛名の漢字は旧仮名遣いになるように意識するのがい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旧仮名遣い=台湾の漢字表記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いけど、
我々外国人にとっては、ほぼイコールで考えても問題ないだろうと思うね。

最後に、台湾の故宮に行ったときに、ミュージアムショップの横に郵便局があって、
そこに、宛名の書き方が掲示されていたので、紹介しておく。

台湾の中華郵政のアナウンスでは、エアメールは英語での紹介にはなっている。
でも、故宮に来るのは日本人と中国人が多いんだろうから、
もう少し漢字圏の人にも配慮した宛名の書き方でも開発したらいいんじゃないかと私は思う。

日本的防災食品(1)

講到非常時期的糧食,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戰備儲糧」。台灣人印象中的戰備儲糧的本質是發生戰爭時用的糧食,雖然這些糧食不限於戰時使用,但是概念出發點是戰爭。

在現在的日本,並沒有【戰備儲糧】這樣的觀念,因為日本的法律不允許政府從事國際法中的戰爭行為。因為政府不能從事戰爭,所以糧食的管理及儲備概念也就不會從戰爭的思維出發。事實上,日本的議會及大眾也不允許政府做戰爭的設想。日本政府雖然有儲備稻米,不過儲備稻米的出發點是為了確保農業經濟穩定,避免稻米歉收時米價高騰,儲備量是以天災時稻米可能的歉收量來設定。

雖然日本沒有戰備儲糧,但是日本國內還是有儲備非常時期的糧食,儲備這些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防災。事實上,對日本而言,為了防災而儲備糧食的確比為了戰爭儲備糧食有意義。因為防災用的糧食的確多次發揮功能。

日本的防災食品主要的儲備者並不是政府,而是地方自治體以及民眾。由於日本每個地方的風土環境不同,非常時期的糧食由自治單位或是民眾來儲備,其實比較能發揮實質效率。

提到防災用糧食,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泡麵或是市販的零食等。雖然台灣人知道颱風來臨時要多買一點泡麵或零食,不過恐怕很少民眾真的為了因應未知的天災而確實準備好幾天的緊急用食物。

在日本,民眾平常在家裡儲備防災專用的食品一點都不奇怪。日本的食品加工業者Maruha Nichiro在2012年8月曾經做過簡單的防災食品的調查。調查結果是有50.9%的民眾有在家裡儲備非常時期的食品。也就是說,將近有半數的日本民眾有儲備非常時期用的食品的習慣。就台灣人的觀點來看,日本民眾儲備防災食品的比率似乎很高,不過從日本人的觀點來看,這意味著半數的日本民眾缺乏防災意識。

事實上,日本民眾並不只是儲備防災食品而已,很多民眾的家中還備有對應災害時的專用背包或提袋,裡面裝著一些避難時可能會用到的基本生活用品以及糧食。如果發生重大天災時,民眾不用去煩惱帶什麼行李逃生,就直接拿著包包去避難即可。那麼要去哪裡避難呢?其實每個地方自治體全部都規劃好了。如果到日本各地的一些公共機關的設施當中的話,常常可以看到牆上貼著避難路線圖。住在哪個區域的人該走哪一條路,到哪裡集合,全部都有規劃,而且是幾十年前就已經做好了。而且各個自治體每年都會辦活動宣導,而且辦活動宣導時,民眾有獎品可拿,所以民眾有參加意願。

講到典型的非常時期的食品,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營養口糧」。在日本,如果談到典型的非常時期的食品的話,日本人則會聯想到性質和台灣的營養口糧有點類似的「乾パン」。關於乾パン,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本的營養口糧:乾パン(1)」及「日本的營養口糧:乾パン(2)」這兩篇文章。

日本大眾印象中的典型防災食品就是乾パン。雖然一般的罐頭食品也可以當作防災食品,而且很多日本人家中的儲備糧食是以罐頭食品為主,不過日本人心目中最典型的防災食品還是乾パン。這是因為乾パン的商品形象太鮮明。根據日本的消防廳調查,2011年4月日本各個地方自治體儲備量最高的防災食品就是乾パン,其次是罐頭食品,再來則是速食麵。

很多日本大眾都吃過乾パン,不過這並不是日本人喜歡買乾パン來吃,而是為了處分掉快過期的防災食品。在日本,儲備防災食品的單位並不限於地方治自體及民眾家中。其實很多公司企業也有準備防災食品。當公司企業儲備的防災食品快過期時,就會分送給員工。各級學校儲備的防災食品快過期時,則會分送給學生。至於地方治自體儲備的防災食品快過期時,就會透過防災活動來分送給參加民眾。只要參加防災訓練,就能把防災食品帶回家。這麼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不浪費食物,另一方面則是順便讓民眾知道災害發生時,民眾會吃到什麼樣的東西。就某種意義而言也算是防災教育的一環。許多日本人就是在這種場合拿到乾パン,吃到乾パン。

不過乾パン有個問題就是太硬,而且口味太平淡。當大災害發生時,避難民眾基本上是處於非常惡劣的環境中,而且愈弱勢的人在避難所中會待得愈久。在這種情況下靠非常硬又沒什麼味道的乾パン果腹只會讓狀況更加惡劣。2004年日本發生中越地震時,受災區域當中有許多是人口一直在減少,只剩下老年人的集落。這些老年人吃了七八十年以上的米飯,突然要他們接受非常硬的乾パン,對老年人而言是非常大的精神負擔。

由於有這種背景,日本也重新思考防災食品的意義。

防災食品的意義並不是只求機械化的維持避難者的生命,如果避難所供應的食品好吃的話,可以讓避難者在非常險惡的環境中得到一些慰藉,讓這些人覺得有希望。讓避難者保持身體及心理的健康,避難者才有力量自立。受災者能自立的話,支援者就可以把力量放在其他地方,災後重建的效率也會增加。也就是說,防災食品的本質開始從消極地維持受災者生命轉成積極地確保受災者的身心的健康。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各個業者開發出新的食品,防災食品開始多樣化,不再是乾パン獨大。習慣吃米飯的人有機會吃米飯,而且種類非常多。喜歡吃麵包的人也以吃麵包,口味也非常多。至於一些生產餅乾零食的業者也推出了五年保存版的罐頭餅乾,種類也非常多。

  
新一代的防災食品。左邊的兩張照片中的罐頭是一般餅乾業者生產的五年保存版的罐頭餅乾。以前發生災害時,避難所可能只會發乾パン而已,不過現在這種防災用的罐頭餅乾已經相當普及化。今後如果發生災害時,避難者吃的餅乾和日常生活的零食幾乎沒什麼不一樣。右邊的照片則是各種防災食品,包括各種口味的米飯、各種口味的年糕,以及麵包等。這些商品並不是東日本大震災後才出現的東西,而是東日本大震災發生之前就已經有的東西。只是現在日本人的防災意識比以前更高,所以這些防災食品會更普及。

註:
一個國家在政策上不設定戰備儲糧,對台灣人而言可能難以想像。有些台灣人可能會認為:就算不為了戰爭,為了國防好歹也該準備一點糧食。事實上,日本政府當然有思考過這方面的問題,只是現實狀況下很難實行。一方面是日本大眾對戰爭領域的事物非常反感。另一方面,一旦以國防的理由儲備糧食的話,就等於意指周邊國家會侵略日本,會造成國際關係惡化。周邊國家可能會因此製造反日的言論,甚至以宣傳戰反指日本準備發動戰爭,這對日本而言是非常難解的國際政治問題。所以到目前為止日本政府不太願意觸碰這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