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台の思い出を持たない台湾人

日本人が台湾で観光するとき、夜を中華レストランで食べる人もいるだろうけど、
1回は夜市の屋台を見てみようという気にもなるだろうし、
屋台が台湾人でにぎわっていると、ああ、地元の台湾人も屋台で食事をするんだなと思う。

台湾で日本人が観光で行く屋台は夜だろうし夜市などと言っているけど、
屋台があるのは夜だけじゃなくて、朝にも朝食の屋台が出るし、昼間は学校の前に、それが小学校であったとしても、児童目当ての屋台が出てくる。
こういうのは、前に「台湾の小中学生の買い食い」とか「台湾人の学生の朝」ということで書いたことがあるんだよね。

親が子供に小遣いを持たせて、屋台で子供が食事を日々することを許容する、
子供がいる世帯であっても、家でつくることに親としての使命感や罪悪感を持つという社会的雰囲気があるわけでもなく、
家での食事が屋台を初めとする中食で済んでしまう家庭があってもおかしくないのが台湾だ。

日本と違って、購買力平価で考えても台湾の飲食費は安くつくから、
毎日外食なんてしていたら家計がもたないなんというほどでもない。

さて、いつもと違って前振りが長くなったんだけど――
こういう屋台とともに生活をしている台湾人だけでなく、
あれほど屋台がたくさんあるというのに、屋台を使わない台湾人、ほとんど行かない、行ったことがない台湾人というのもいるよ。

そういう人たちがどうして屋台に行かないかというと、
周りの人たちから屋台についてのネガティブな話を聞くばかりで、屋台を使う発想を持たなかったとか、
屋台の食事の見ばえや衛生状態が余りにも生理的に受け付けなくて嫌いになったとかというのもある。
そもそも、学校の先生が、道端で売っている屋台のものは汚いから買ってはいけないという
そんな指導をしたという小さいころの思い出を持つ台湾人もいるかもしれない。

なお、こういう発想は、比較的家庭が裕福な人たちが持ちがちな発想でもあるので、
そして、そういう資力がある家庭の子女の方が教育投資が高くて海外に留学に行くので、
我々が日本で留学生としての台湾人に遭遇する場合、その台湾人が屋台の思い出を持たない、いい思い出がないということがあっても、全然おかしくない。

ということで、こちらが台湾旅行をして楽しい屋台の思い出を話しても、それにどうリアクションをとるべきなのかと、話を合わせられない台湾人とか、
台湾旅行に来たので台湾人と屋台に行きたいのに、肝心のその友人には屋台を選択する発想がないということもあり得るよ。

ちなみに、屋台に行かない家庭では、日本のようにお母さんが料理をしたものを食べる生活をしているのではなく、
やっぱり屋台以外のところで買ってきたでき合いのものを食べるという生活はしているかもしれない。

屋台コンテンツはたくさんあるので、目次で探して見てみてね。

雪與日本人的生活(3)

日本除了比較南邊的一些小島以外,大部分的區域在冬天都會下雪。如果降雪量非常大時,可能會造成災害。日本的氣象廳在天候狀況可能造成災害時,會發布「注意報」。在天候狀況可能造成重大災害時,則發布「警報」。目前日本的氣象廳關於雪的在防災氣象情報中設有大雪注意報、大雪警報、風雪注意報、暴風雪警報、融雪注意報、なだれ注意報(雪崩)、着雪注意報等項目。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算是大雪呢?

其實,日本的氣象廳並沒有對「大雪」特別下定義。氣象廳只是根據一些天氣預測的數據來對日本各地發布「大雪注意報」和「大雪警報」。

由於日本每個地方的地理環境和防災設施都不同,因此每個地方的「大雪注意報」和「大雪警報」的標準也都不同。以東京的區部為例的話,如果24小時內可能降下5公分高的積雪量時,就會發布「大雪注意報」。也就是說,對東京的區部而言,5公分的積雪就可能造成災害。如果24小時內可能降下20公分高的積雪量的話,則會發布「大雪警報」。也就是說,在東京區部如果24小時內積了20公分高的雪量,可能會造成重大災害。不過,24小時內降下20公分的積雪量在札幌還沒到發布「大雪注意報」的程度。這是因為東京區部和札幌的地理環境和防災設施不同,一天下了20公分高的雪量在東京可能造成重大災害,但是在札幌則還不致於造成災害。

在東京,數量最多的車種是腳踏車。每10個人當中起碼有7個人有腳踏車。如果扣掉年紀太大或是太小的人的話,大部分的民眾都有腳踏車。對東京人而言,腳踏車算是短距離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平時有騎腳踏車的人如果遇到下雪時,該怎麼辦呢?

如果就安全觀點來看的話,下雪天或是積雪時不應該騎腳踏車。事實上,每當東京可能下雪積雪時,各個電視台也會提醒民眾儘量不要騎腳踏車出門。以免發生危險。不過實際情形是仍然會有民眾腳踏車出門。

 
在積雪路面行駛的腳踏車。在積雪的路面騎腳踏車當然會有危險,因為路面的積雪往來的車輛經過多次輾壓後可能會變成冰,因此在這種環境下騎腳踏車時,有可能會騎到冰上。

那麼在結冰的路上騎腳踏車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那種感覺有點像是騎到野外凹凸不平的泥土路面一樣。結冰的路面之所以會凹凸不平,是因為每個人走路時踩的地方都不同,每輛車子經過時輾壓的地方也會不同,所以結冰的路面會凹凹凸凸。當然,路面結冰時,表面上還是會有雪,東京的雪通常是溼雪,會有黏性,所以在雪上騎腳踏車的感覺就像是在爛泥地騎車一樣,有阻力而且可能會打滑。

那麼日本更北邊的地方的情況又如何呢?其實,更北邊的地方還是有人會騎腳踏車出門,只是騎車時會小心一點。當然,騎腳踏車的風險非常大。如果滑倒時可能會波及他人,如果滑到馬路上時可能會發生危險。

在積雪的東京區部,除了可以看到騎腳踏車的人以外,也一樣可以看到騎機車的人。

  
在積雪路面行駛的機車。台灣的網路上有流傳過【因為日本會下雪,所以日本機車不多】這樣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毫無根據。日本機車不多,其實就只是機車不如汽車舒適方便。如此而已。日本雖然會下雪,但是日本並不是每天下雪,也不是整年都下雪,在夏天的北海道一樣可以看到一堆騎機車旅行的人。

就安全觀點而言,下雪或積雪時,出門時當然最好不要騎機車,因為非常危險。不過現實中,就算東京發生積雪,還是一樣會有人會騎機車出門。這些人當然會騎得比平常小心、比平常慢。在這種環境下騎機車的感覺其實就有點像在爛泥地騎機車一樣,有阻力,會打滑。在這種情況如果發生打滑時,大原則是讓車輪繼續滾行,不能把車輪煞死。如果輪子繼續滾行的話,還有機會控制車身,多少還有機會回避危險。如果輪子煞死的話,就完全是慣性作用了。

  
日本郵便的配達用機車。當日本下雪或是積雪時,路上最常見的機車騎士就是郵便局的人以及送報的人。這些人是為了工作而騎機車出門。當路面有積雪時,日本郵便的配達用機車會加上機車專用的雪鏈來防滑。

當日本下雪或是積雪時,平時騎重機車執勤的交通機動隊的員警是不是也要執勤呢?

這些警察當然一樣要執勤,只是下雪和積雪時不會騎機車執勤,而是用一般警車來執勤。雖然日本的交通機動隊的重機員警的駕駛技術基本上優於機車駕訓班的教官,但是宣導交通安全的執法人員必須以身作則,如果自己不重視安全的話,無法讓民眾信服。所以警察在天候不良時會基於安全避免使用機車執勤。這是一種交通安全的示範。


汽車的雪鏈。由於東京許多汽車平時並沒有裝雪胎,所以當東京突然發生積雪時,物流業者或是民眾會在自己車子的輪胎上加裝雪鏈來防滑。又由於東京的積雪通常並不深,所以加裝雪鏈的汽車開在路上時,會發出雪鏈和路面碰撞的聲音。當很多車輛都加裝雪鏈時,馬路上的聲音會和平時非常不一樣。又由於東京的積雪通常兩三天就融了,所以通常只有積雪時的最初一兩天會用到雪鏈而已。

(2015/6/13追記)
本篇文章曾經遭人盜用,詳情請參見:再度發現本站著作遭人盜用於PTT的Gossiping板!
(2015/10 再追記)
本站揭發某大討論區的盜用事件後,該盜用者集團多次在該討論區放流言中傷本站!

春聯を貼る

春聯というのはドア回りに貼る真っ赤っかの縁起物で、
以前、「春聯という旧正月飾り」ということでそれなりに書いたので、もはやそれでいいような気もしているんだけど、
一応貼り方について触れてみる。

春聯の貼り方については、端的に言えば、商品の中にある貼り方の説明どおり、
それを見ながら配置させればいいんだよ。

上記のが説明。以前のコンテンツからトリミングしてきたもの。
しょぼいけど、これが説明なので、これをなくさないすることが大事だね。
これがないと、上左右の春聯のうち、左右については間違えちゃう人もいるみたい。
ちなみに、中央の文字については右から左に読むから、読む方向を間違えないでね。
とはいっても、最近は左からのものも出てきているらしいけどね。

日本にあるようなアパートみたいなタイプだと、こんなふうに各世帯ごとに春聯は貼ることになる。

ただ、春聯は玄関に貼るものなので、入り口という入り口に貼るというものではないよ。
裏口とかお勝手口とかには、「福」「春」とか1文字のものを貼ったりすることはある。
これらは春節の前日に貼ればいいみたいで、そこまで前もって貼らなくてもいいらしいね。

今年の春節がわからない人は「春節の日をどう調べるか その2」「Googleの旧暦・新暦変換機能を使う その1」を見てね。
縁起物については、「招財進宝という文字」「元宝という飾り物」も見てね。

當日本人稱讚「日語很好」時

有些學過一點日語的台灣人到日本觀光或是出差時,如果有機會用日語和當地人對談的話,很有可能會被日本人稱讚「日語很好」。也有一些喜歡逛日本網站,或是喜歡玩日本網路遊戲的人,可能有機會在網路上用簡單的日語和日本人對談,在這個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被日本人稱讚「日語很好」。

對於正在學日語的人而言,自己的日語能力受到日本人的肯定,當然是非常大的鼓舞。不過如果把這些用日語對談,而且受到日本人稱讚的經驗搬到華文網路上的日文討論區當話題的話,很有可能在討論區遭受譏諷踐踏。在這種狀況下,當事人可能會發現到自己的日語似乎沒有當初日本人評價得那麼好。自己不過就只是用日語教科書中非常初級的句子和日本人對話而已,這種句子一點都不難,為什麼日本人會稱讚「日語很好」呢?

其實,日本人稱讚外國人「日語很好」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文化,稱讚他人也不是日本特有的現象。如果有人認為其他國家的人完全不懂得稱讚別人,這種想法才有違常理。

日本人稱讚外國人的日語,並不是隨口說說,也不是什麼奉承,也不是客套話或場面話。有些人可能會把這種現象聯想到「本音」或是「建前」的問題,其實日本人稱讚外國人日語很好和本音建前也沒什麼關係。這件事就只是人在那個環境、那個狀況下說出了自己的感覺而已,而且這個感覺其實很直率。

只是有些台灣人在思考這種問題時,只顧著想日本人怎麼樣,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一切都當成日本人特有的習慣,完全沒有思考類似的情形發生在台灣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完全沒有思考如果今天自己遇到類似的場面,自己該怎麼妥善對應。同時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有些台灣人平時根本沒有思考待人處事的基本態度。

這裡來做一個思考實驗:如果今天我們在台灣的路上遇到了外國觀光客,而且這名觀光客態度友善,而且努力用中文和我們溝通,我們該怎麼對待這名外國人呢?

該稱讚對方呢?還是冷言冷言譏諷對方,讓對方難堪呢?

其實,只要是有社會常識的人,在這種場合,一樣可能說出類似「中文很好」這樣的話。這種事情一點都不特別。反而是做不到這種事的人才有問題。

有些台灣人會把「日語很好」當成日本人在說謊話或是日本人阿諛奉承、虛情假意。會這麼想的人,恐怕是平時就活在充滿欺瞞、大家都不誠實的環境中。所以看事情時會覺得別人虛偽、覺得別人很邪惡,思考問題時會直接就先認定別人不誠懇。而且這種人往往還會流露出一種【我的人世經驗老練】【我很懂人情世故】的優越感。

說實在,理解「人」非常不容易。如果到華文網路上一看,會發現有一堆人都有意無意地在向別人暗示,自己的人生經驗非常老練,自己很懂人情世故。這樣的人真的有判斷事理的能力嗎?這種言論有幾成能相信?

在沒思考問題的本質及因果事理下,就先擺出一副好像很了解世間、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態,把矛頭指向別人、輕率地對人下定論。這種判斷事理的態度及方式才真的有問題。

◆◆◆

回歸原點來思考:「日語很好」的「好」,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假設有個人考過日本語能力試驗N5級,而且考試完全沒有臨時抱佛腳,全部是用自己平時累積的知識來應考。這樣的人的日語,到底算是好還是不好呢?

如果從只背過五十音的人的角度來看,紮紮實實地考過日檢N5級的人的實力在自己之上,自己只背過五十音而已,考過N5級的人比自己努力,自己實在沒有立場說別人不好。

不過對考過日本語能力試驗N4級的人而言,N5級的程度很簡單,自己也能輕鬆過關,因此單單只是N5級合格,實在不能算「好」。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從不同的參考點來看N5級的日語程度時,評價會完全不同。好與不好其實是相對觀念,而不是絕對觀念。

用這種方式來舉例子,可能還是會有人質疑:有N4級實力的人會覺得N5級日語不怎麼樣;有N3級實力的人會覺得N4級的日語不怎麼樣;有N2級實力的人會覺得N3級的日語不怎麼樣;有N1級實力的人會覺得N2級的日語不怎麼樣。那麼在母語級的日本人眼中,不論是哪一級都不怎麼樣才對,不是嗎?有些程度根本不到N1級的人都聽過日本人稱讚「日語很好」,這不是說假話嗎?

其實,這種質疑的本質就只是沒有看清楚評價的參考點而已。

在上面的例子中,只有五十音程度的人的在評價N5級實力的人的日語程度時,參考點是設定在自己的日語能力。N4級程度的人在評價考過N5級的人時,參考點也是設定在自己的日語能力。

為什麼參考點會設定為自己的日語能力呢?

因為這些人自己在學日語,而且他們的評價對象也是學日語的人。在這種場合,由於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有相似的經驗(大家都在學日語這種外語),因此對評價者而言,最簡單的指標就是自己學習日語的經驗。只要日語程度比自己好的人就算「好」,日語程度不如自己的人則不能算「好」。

不過日本人在檢視外國人的日語時,不會用自己的日語能力當指標。這是因為對日本人而言,日語是母語,是自然累積起來的知識,而外國人的日語是靠後天努力學到的知識。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學外語並不容易,不能以相同的標準評價母語和外語,所以有常識的日本人不會用日本人的日語標準來評價外國人。

那麼日本人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外國人的日語呢?

簡單地說,就是用自己印象中的外國人的日語能力來評價。如果這個外國人的日語比自己印象中外國人的日語能力好很多的話,就會稱讚「日語很好」。如此而已。

那麼日本人印象中的外國人的日語到底如何呢?

由於每個日本人的成長背景、職場環境都不同,所以這種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不過一般日本民眾都知道日語不是國際語言,而且日本人也知道英語是國際上常用的語言。因此在日本常識人的感覺當中,不懂日語但是懂英語的人,一樣可以到日本旅遊。就算外國人不懂日語,來日本旅遊也一點都不奇怪。

如果換個方式來思考的話,所有到台灣旅遊的外國人觀光客一定都懂中文嗎?或是一定都看得懂台灣用的字體嗎?

其實,就算外國人不懂中文,也一樣可以到台灣旅遊。因為很多旅遊服務業就是專門服務不懂當地語言的觀光客。就算不透過旅遊服務業,外國人也可以透過一些英文的旅遊書籍來台灣自助旅行。外國人到台灣旅遊時,懂中文只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恐怕台灣人也不會覺得來台灣觀光的外國人一定都懂中文。

同樣的道理,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時,懂日語也只是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所以日本人也不覺得外國人觀光客一定要懂日語。由於日本許多公共設施都有提供英文資訊,因此外國人如果只是觀光的話,實在沒有必要特別去學只有在日本才用得到的日語。日語到別的國家根本用不到,所以喜歡到很多國家旅遊的人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學這種國際上實用性不高,而且還很偏門的語言。基本上,日本的大眾對自己國家的語言的認知就是偏門、在國際上派不上用場的語言。此外,日本大眾有一定的常識,他們不會像某些自尊心異常的國家的大眾,幻想自己國家、自己的語言有多優越,幻想別人多壞多爛。在日本的教育中,自尊自大與虛榮是非常負面、非常反道德的要素。整個日本社會也一直非常神經質地排除這些負面要素。

在這種思維下,日本大眾印象中的外國人的日語能力就是「不懂日語」,因為外國人沒有必要學這種不實用的語言。

由於日本大眾覺得外國人理所當然不會說日語,所以當日本人聽到外國人觀光客說日語時,難免會受寵若驚。由於外國人所說的日語大幅超越日本人期待,在這種狀況下,有常識的人當然會稱讚對方「日語很好」。

其實,類似的狀況如果發生在台灣的話,有常識的人同樣也可能稱讚外國人「中文很好」。這種事並不特別。

當然,可能還是會有人質疑,就算日本人受寵若驚,如果把N5級程度的簡單會話能力捧成「日語很好」,不是有點誇張嗎?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思考一件事:在台灣人當中有多少人知道外國人在台灣是怎麼學中文的呢?

如果台灣的大學教室裡出現了幾名外籍學生的話,在同一個教室的台灣學生當中,有多少人會關心這些外籍生怎麼學中文的呢?又有多少台灣學生會去研究這些外國人學中文的教材呢?

在台灣,恐怕很少學生關心這種事。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外國學生學中文是中文老師的工作,和台灣學生沒什麼關係。一般學生通常只會關心自己選的課,關心自己怎麼拿到學分。如此而已。也就是說,對台灣學生而言,就算自己班上出現一名外籍學生,就算有機會和這名外籍學生聊天,大家也不太可能知道這名外籍學生怎麼學中文。真正熟悉外國人怎麼學中文的人是負責教這些人中文的老師。

如果有台灣人真的關心台灣的外籍學生用的中文教材的話,會發現台灣最常用的中文教材從1999年出版之後,所有編輯或是印刷錯誤一直都沒有修正(只有重新裝訂然後號稱新版而已)。而且教科書的語音CD教材內容和現實語言嚴重脫節,聽那種CD教材對聽力及會話根本沒有幫助。台灣的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想吸引外國學生來台留學,用【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名,似乎非常壯大。但是現實中,台灣提供給這些想理解台灣、願意來台灣學中文的外國人留學生的卻是有缺陷的中文教材。這些想理解台灣的外籍留學生花錢買的教材是這種品質的教材。這就是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實態。

回到正題。

同樣的道理,在日本除了日語教師以外,一般日本大眾根本就不知道外國人怎麼學日語。專業的日語教師都知道外國人日語初學者只會用「です」「ます」的句型而已,但是對日本大眾而言,「です」「ます」是日本人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才總算用得比較順的應對進退用的句型。本來日本人以為外國觀光客根本不會說日語,或是頂多就只會一點像小孩子般的簡單常體日語。當這些日本人遇到學過一點點日語的外國人時,外國人一開口就是「です」「ます」敬體,而且敬體用得毫無失誤,完全沒有夾帶任何常體。本來日本人根本不期待外國人說日語,結果外國人不但說日語,而且說的不是簡單的兒童日語,而是相當有禮貌的大人社交用語。對於不知情的日本人而言,當然會覺得驚訝(詳情可以參考本站的「日語學習(1)」這篇文章)。在這種場合日本人當然會稱讚外國人「日語很好」。

如果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台灣,當台灣人覺得某個外國人不會說中文,而這名外國人卻說出了中學程度的文言文的詞彙及句子,而且毫無失誤,有常識的人一樣會稱讚對方「中文很好」。這種事情一點都不奇怪,稱讚他人並不是日本特有的文化。

如果外國人觀光客的交談對象是日語教師的話,可能就不會聽到「日語很好」這樣的稱讚,因為日語教師會用比較專業的角度來判斷外國人的日語能力。不過在日本的總人口當中,日語教師的比率並不高,根據2012年的統計,全日本的日語教師大約三萬多人。也就是說,每一萬個日本人當中,只有兩三個日語教師而已。由於外國觀光客到日本遇到專業的日語教師的機率並不高,所以有很多機會聽到不具備語言教育專業的日本人稱讚自己「日語很好」。

至於透過網路聊天或是網路遊戲,用簡單的日語和日本人交談的外國人之所以會被稱讚「日語很好」。主要原因也就只是一般日本人不覺得外國人會玩日本的網路遊戲,也不覺得外國人沒事會來日本的網路聊天室,所以日本人從來就不覺得會在這些地方遇到外國網友。另一方面,網路聊天時就算不用完整的句子,只用簡單的詞彙也可以達到溝通效果,所以學過一點日語的外國人其實很容易就能打入這種圈子。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可能聊了很久才會發現網友其實是外國人,當然會覺得驚訝。特別是華人又會使用漢字詞彙,所以日本人比較容易產生對方的日語很好的錯覺。

因此,一般日本大眾在稱讚外國人「日語很好」的原因並不是奉承,也不是客套話,當然也不是什麼本音建前的問題。就只是外國人用的日語超出日本人的期待,日本人覺得很驚訝。就這麼單純。這種事情的背後就只是多數日本大眾沒有日語教育方面的知識,他們根本不知道外國人學日語時,一開始就是學比較高階的「です」「ます」式的社交句型,所以誤判了形勢。至於在網路環境中,由於許多語言要素會被介面遮蔽,因此更容易造成外國人的日語很好的錯覺。

如果外國人觀光客在日本人面前表達的日語是支離破碎的詞彙,而且發音聲調和現實中的日語相差太大的話,日本人就不會稱讚「日語很好」了。

<參考>
現實中,如果遇到日本人稱讚「日語很好」時,比較理想的回答是:
【いや、そんな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日本人會稱讚外國人「日語很好」,多半是誤判形勢。現實中,表達外語真的不容易,唯有誠實回應,避免對方誤會才是上策。這樣也可以留給別人踏實、謙虛的好印象。如果被人稱讚後就流露出自大自滿的態度的話,會給別人非常惡劣的印象。而且這種態度惡劣的印象會蓋掉語言能力的評價。

台湾の使い捨てれんげ

中華料理を食べるときに箸のほかにれんげを使うと思うんだけど、
だからなのか、台湾に行くと、使い捨てのれんげを見ることがある。
使い捨てのれんげは、飲食店に置かれていたり、商品の中に入っていたり、コンビニでもらえたりする。
サイズが通常のものに比べて小さいものなので、スプーンで代替できそうなのに、
あくまでもれんげをつけるというところに中華料理の矜持を感じるということにしたい。

 
これは台湾のファミリーマート(全家)でもらえるもの。
日本のコンビニでチャーハンを買ってもれんげはついてこないけど、
台湾ならば、確かにこういう選択もあるわけなんだね。


あと、商品についてくるものもある。
日本でも、一部ヨーグルトとかに、折りたたみのスプーンがついてくることがあるよね。

典型的なバージョンとしてはほかにもあるんだけど、
その写真を撮ることができたら、このトピックに追加することにしたい。

こんな単純で安っぽいものなのに、こういうのは意外に日本ではないので、
旅の思い出に日本に持ち帰ってみたいものの一つでもあるかな。

れんげについては結構前のコンテンツではあるんだけど――
れんげとスプーン」「箸とれんげの二刀流」も見てね。

日本的蔬菜與水果(1)

一般台灣人到市場去買水果或是蔬菜時,基本上都要做「挑選」。因為每顆蔬菜或水果的大小及色澤多少有差異,有些蔬菜或水果可能在運送過程中受到碰撞造成外觀不佳。因此消費者在買這些東西時,難免要做挑選。

不過在日本,一般日本大眾在超市購買蔬菜或水果時,基本上不用特別挑選,因為所有的商品的大小外觀都差不多,即使架上的蔬菜或水果快賣光時,剩下的那最後幾顆的外觀還是不會差到哪去。

然而,用超市來舉例的話可能有人會質疑:超市是現代社會中極度均質化、合理化的商業系統,商品均質化是理所當然。

事實上,不只是超市,一般日本人到非常傳統的商店街的青果店買蔬菜或水果時,也不用特別挑選。因為傳統的青果店的販賣方式是由客人指定蔬菜水果的種類及數量,然後店家把商品裝放袋中交給客人。客人根本沒有機會挑選。雖然客人沒有機會挑選商品,但是幾乎不會買到外觀不良的商品,因為傳統的青果店所賣的蔬菜水果的品質也都差不多。

在日本,不論是在現代化的超市,或是在傳統商店街中的青果店中所賣的蔬菜水果幾乎都沒有【不良品】。這是因為外觀不佳的蔬菜或水果原則上不會送到市場上。

不良品沒有送上市場的理由其實很單純,因為這些不良品就算送到市場,賣出去的機率也不高。基本上,消費者會到超市或是商店街的青果店買蔬菜水果,就表示消費者其實可以接受這些店家的售價,消費者付得起購買普通商品的費用的話,實在沒有必要去購買不良品,因此在這種環境中不良品不太可能賣得出去。

如果不良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商家要承擔不良品的成本,同時還要再花時間及成本來處理這些賣不出去的商品。如果從物流的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業者浪費了燃料運送了一些不能成為商品的東西。對一個商家而言,賣不出去的蔬菜水果或許比例不高,對一輛貨車而言,無法成為商品的蔬菜水果在整車貨物中可能也不多,不過從整個日本規模來看,是非常大的經濟損失。

1970年,日本的全國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全農)制定了農產品的標準規格。用大小、形狀、色澤、狀態,甚至味道來區分一些主要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等級,農家則依這些規格來包裝,然後貨送到農協,進而轉送到市場上。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過程達到最佳化處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簡單地說,同樣大小、同樣形狀的蔬菜水果在裝箱時,每一箱的量都會一樣,這樣計算就非常方便。另外,形狀一致商品的裝箱效率也會比較好。例如筆直的黃瓜和彎曲的黃瓜相比,筆直的黃瓜的空間運用性較高,可以排放整齊。排放整齊的結果就是數量計算方便,運輸過程不容易發生碰撞。由於同一箱的商品的性質都差不多,所以送到市場上時不會有「挑剩」的問題。物流業者不會浪費燃料去運送賣不掉的東西,小賣業者也不用擔心最後一兩顆蔬菜水果會因為外觀不佳而賣不出去,因為最後一兩顆的外觀其實和其他賣出去的東西的外觀都差不多。

後來由於日本人的食生活及消費需求多樣化,因此2002年全農的標準規格廢止,改由各地的自治體或是農協自行訂定規格。這樣一來,如果某個地方發展出了新的蔬菜水果的特產,當地就可以自行迅速對應。

雖然日本各地的蔬菜水果分級方式都不太一樣,不過多半是分成「秀」「優」「良」。「秀」是最高等級,其次是「優」,再其次是「良」。有些地方可能會在「秀」之上再設更高一級,也有些地方則是在「良」之下再設「並」。一般而言,日本的超市賣的蔬菜水果多半是高等級的蔬果,所以外觀會比較漂亮。至於傳統的商店街的青果店中則是看店家的好惡而定,有些講究品質的青果店可能會批入高等級的商品,有些標榜廉價的青果店則可能批入比較次級的商品。然而就算是次級品,形狀還是不會太奇怪。或許次級品的表面可能會有點傷痕,但是絕對不會有爛掉的情形。


日本市販的蔬菜。對日本人而言,照片中的蔬菜是非常普通平凡的蔬菜。日本人平時到超市或是商店街買到的蔬菜就是這個樣子。由於店家擺出來的商品全部都是這個樣子,所以也沒有必要精挑細選。就算賣剩下最後幾個,還是這個樣子。另外,現在日本市販的農產品上不但會標明產地,有時候甚至還會標明生產者的名字。就某種意義而言,這是生產的農家對自己的作物有信心的表現。

從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胡蘿蔔和黃瓜都非常筆直。日本的蔬菜和水果之所以外觀會這麼「整齊」,是因為日本的農家想盡辦法,用各種植物栽培的技巧技術把蔬菜和水果調整成符合規格的形狀大小。因此在日本人眼中,務農需要非常多的專業知識。從事農業並非只是單純的挖土、播種、施肥、灌溉、收穫而已,從事農業還要許多植物生長、病蟲害、氣候對應等博學知識,而且並不是只知道理論就可以了,還要有頭腦去策劃應用才行。如果沒有專業知識,只靠家庭園藝的玩票心態的話,是不可能把農作物栽培成符合規格的商品的。

在台灣,農業當然也是非常專業的領域。不過台灣大眾還是有把農民當成社會底邊的無知者的傾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3月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後,台灣的某個新聞台的某個談話節目編出了一段日本農民被騙到福島核電廠工作的假新聞。其實台灣很多談話節目並不是真的在談話,而是主持人及來賓照著「編劇」給的資料演出談話的樣子,表演還會時不斷重複說出非常偏門數據或是細節,因為這樣子可以營造專業精確的假象,而且還能幫節目拖時間。該節目用非常同情弱勢的口吻把務農者塑造成社會最底層最無知的人,而且為了營造專業假象,同一句話反復說了好幾次。節目之所以會這麼塑造務農者,就是因為節目的編劇、主持人、來賓都認定台灣大眾相信這種世界觀。

回到正題。

日本的蔬果的外觀非常漂亮,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農藥的問題。事實上,一般日本的農家多半都會使用農藥。有些人可能認為使用農藥很不健康,甚至還有一種傳說是有蟲的蔬果才是最自然最健康的食物。事實上,這種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農作物完全不用農藥而遭到蟲害的話,植物本身會進行免疫反應來對抗害蟲。植物的免疫反應的物質也可能造成人的過敏反應。本來沒有過敏的人可能會因為吃了這種蔬果之後,變成一輩子永遠擺脫不了過敏的問題。因此有蟲的蔬果其實並不見得是好事。由於安全適量地使用農藥的方法已經系統化,而且日本農家本身為了自己的產品聲譽,在使用農藥時也會非常小心,因此日本當地的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其實還好。當然,還是有些比較神經質的日本人會擔心蔬果的殘留農藥問題,不過就整體來看,一般日本人比較擔心的是外國進口的蔬果的農藥殘留,而非日本國內的蔬果。

台湾の監視カメラの張り紙

日本もどこもかしこも監視カメラばかりではあるけれども、
台湾も、よくよく見ると、それなりにはあるかな。
といっても、私は鈍感なので、ここまでカメラがないと、なかなか気づかなかったりする……

上の写真は駅にあったものを撮影したんだけど、
特に商店とかに置かれている監視カメラでは、
注意喚起としてジョークのような張り紙が張られているのをたまに見る。

「請微笑」というのは、写真を撮影するその瞬間、はいチーズ!
――というようなときの笑顔を求められ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だよ。
だから、この張り紙は、カメラに向かって、はいチーズ!ということを言っている。
監視カメラに対して笑えない人というのが、まさにお店にとっては危険人物かもしれないわけで、
こういうジョークはなかなかうまいと思う。

ちなみに、張り紙が張ってある透明のケースは、不要なレシートを入れる箱だよ。
台湾のレシート回収箱」も見てね。

「請微笑」に関連して「シャッターを切るときに言う言葉」とか、
路上のカメラについては「台湾のスピードカメラ」も見てね。

日本的七福神信仰

日本的新年期間的一大習俗就是「初詣」。初詣指的是新年時期到佛寺或是神社拜神許願,期待這一年能過得平安順利的習俗。

除了初詣以外,日本人在新年時期還有【七福神巡り】的習俗,七福神巡り指的是去拜七福神,向七福神許願。

七福神是日本的特別的信仰,大約在室町時代形成。七福神信仰並沒有嚴密的宗教觀及世界觀,而是由各種福神信仰混成的產物。這七種福神當中,三種福神是源自印度信仰(毘沙門天、大黑天、弁才天),三種福神是源自華人世界的信仰(壽老人、福祿壽、布袋尊),真正源自日本當地信仰的福神只有一個(惠比壽)而已。從這種組合來看,七福神的概念恐怕只古代日本民間偶然營造出的流行信仰風潮經過長時間安定化的結果而已。

七福神的成員如下:

毘沙門天

和歌山縣日高川町道成寺寄放於國立東京博物館的毘沙門天。毘沙門天本來是印度神話中的神,後來變成佛教中的護法神,也有人稱之為多聞天。比較常見的特徵就是手上拿著寶塔。由於毘沙門天是經由中原傳入日本,因此日本的毘沙門天神像的外觀多是唐代的武將的造形。這張照片中的毘沙門天腳下踏著邪鬼,這種邪鬼就是日本民俗中的鬼的原形。

大黑天

京都市東山區清水寺大黑天。大黑天本來是印度神話中的破壞神,不過後來傳到中原後,有些地方把大黑天當成廚房的守護神。傳到日本之後除了保有廚房的守護神的特性以外,也成為招財豐收福神。日本的大黑天的造形特徵是一手拿著小槌,另一手拿寶物袋,站在或是坐在米俵上。在日本的民俗傳說中,大黑天手中的小槌有神奇的力量。只要敲打這個小槌,就可以變出想要的東西。

弁才天

東京都北區東覺寺庭園中的弁才天。弁才天本來印度神話中的水神。在七福神中是唯一的女神。在日本,有些人把弁才天的「弁」寫作「辯」,也有些人把「才」寫作「財」。也有人把弁才天簡稱作「弁天」。由於弁才天本來是水神,因此弁財天的祭拜設施多半設在水邊或和水有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野公園不忍池當中的不忍池辯天堂(谷中七福神之一)。弁才天的特徵就是手抱著琵琶。對日本人而言,弁才天是語言、音樂、才藝之神。

壽老人

東京都台東區長安寺的壽老人(谷中七福神之一)。壽老人本來是華人信仰中的南極仙翁(壽星)。特徵是手持拐杖,身邊常有鹿或是鶴。

福祿壽

東京都北區東覺寺的福祿壽(谷中七福神之一)。福祿壽本來是華人信仰中的福星、祿星和壽星三種神,不過傳到日本之後,卻變成單獨的一種神。日本的福祿壽的特徵就是頭的上半部通常很長,結果和華人世界的壽星的造形差不多。

布袋尊

東京都荒川區修性院的布袋尊(谷中七福神之一)。布袋尊本來是五代後梁的契此和尚,契此和尚的造形在華人世界成為彌勒佛的造形,在日本則是成為七福神中的布袋尊。至於日本人眼中的彌勒則是非常纖瘦苗條,和華人眼中的彌勒完全不同。

惠比壽

東京都荒川區青雲寺的惠比壽(谷中七福神之一)。惠比壽是七福神當中唯一源自日本當地的神,也是唯一以和語為名的神。有些人寫作惠比須。雖然惠比壽是源自日本當地的信仰,不過和語的「えびす」其實也有外來的人物的意思。惠比壽是日本的漁業之神,所以漁村常常可以看到祭拜惠比壽的設施。惠比壽的造形特色就是手裡抱著一條魚(通常是鯛魚),有時候手上還會拿著釣桿。日本的一些漁村會把鯨魚、海豚當成惠比壽神,這是因為近海出現鯨魚或海豚時,漁獲量會增加。由於鯨魚或海豚是從外地來的,這正好呼應了和語的「えびす」的意思。從惠比壽信仰來看,日本雖然有捕鯨文化,但是這種文化的本質並不是討厭鯨魚所以才捕鯨,反而是感謝鯨魚讓漁村得到溫飽,把鯨魚當成福神。有些漁村會把鯨魚的胎兒埋葬,然後在埋葬的地方設立惠比壽神社,希望鯨魚的胎兒能保佑漁村的安全及溫飽。後來惠比壽信仰擴散到農村後,在農村村民的眼中惠比壽則變成豐收之神。

◆◆◆

從七福神的成員來看,世界觀其實相當混亂。七福神當中包含了印度神話、華人信仰,以及日本本身的民間信仰,而且壽老人和福祿壽其實還有重疊的部分。因此七種神恐怕是古代日本民眾恣意組合而成,只是大眾覺得這種組合很有趣,所以這種信仰就一直傳承到現代。

日本人的新年初詣通常是去自己家附近的神社或是一些非常有名的神社或佛寺,初詣的目的主要是祈求這一年能平安順利,初詣拜一次就好了。至於七福神巡り的性質則和初詣不太一樣,因為供奉七福神的寺社不見得位於自己家附近,而且不見得是有名神社或佛寺。此外大部分的寺社都沒有完完整整的七個福神,大部分都是只供奉其中的一兩尊神而已。所以七福神巡り的習俗通常是要去六七間寺社參拜。七尊全部拜完可能要花個半天左右。另外,由於七福神信仰的本質是讓生意欣榮、農漁豐收、能活久一點,因此七福神其實是祈求經濟利益,並祈求自己能享受這些利益的信仰。這種信仰背景是源於室町時期商業都市形成,大眾開始有機會增加自己的財富的時代。

由於七福神巡り起碼要花半天,因此近幾年日本一些地方自治體把七福神巡り和觀光政策結合。設法在自治體內找出供奉七福神的寺社,然後設計成觀光散步路線。讓參加七福神巡り能邊散步邊觀光,然後把七福神一一拜完。這種七福神巡り雖然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不過古代的七福神信仰形成背景恐怕和現代的造神方式類似。


江戶時代的寶船圖(作者、年代不詳)。現代日本人對七福神的印象是搭乘寶船的七個福神。寶船當中除了有福神以外,還有金銀財寶及食物。在這張寶船圖中,七福神坐在船艙裡。從左邊開始,穿著盔甲的是毘沙門天。毘沙門天下方的大黑天(右手拿著小槌,小槌在下巴之下)。然後左手拿著扇子,右手抱著一條魚的是惠比壽,惠比壽右下方額頭很長的是福祿壽。惠比壽右邊的黑髮女神的則是弁才天。弁才天右邊拿著長長的手杖的是壽老人。壽老人下方的胖和尚則是布袋尊。這張圖的江戶時代的作品,就現代人的圖案審美觀而言並不算華麗。現在日本的一些新年應景商品上的七福神及寶船圖案設計當然會比這張圖要可愛亮麗。

註:
在日本,供奉福神的設施大多是佛寺,又由於日本的一般坊間佛寺是靠賣墓地或是收墓地管理費來賺錢,因此在七福神巡り活動期間之外,一般日本民眾就算想要拜七福神,也不見得能拜得到。因為坊間的佛寺通常只開放給墓主掃墓,不開放給大眾拜神。因此七福神巡り期間其實是許多佛寺例外開放給大眾參拜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