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與文化(4)

三浦しをん的小說《舟を編む》中描寫的字典編輯部在編一部23萬字的中型國語辭典時總共花了15年。故事中的男主角從二十幾歲的營業部的基層員工變成四十多歲的字典編輯部主任。從基層員工變主任並不是爬到高層,因為小說中的出版社字典編輯部的全職人員通常就只有男主角一個人而已,其餘都是約聘人員,「主任」或許只能算是名譽頭銜。

現實中,編一部有規模的字典的確要花很多時間。

現代日本的國語辭典始祖是大槻文彦的《言海》。大槻文彦花了17年完成《言海》。《言海》收錄的詞條數大約四萬左右,以現在日本的國語辭典的標準來看,《言海》的詞條數只比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國語辭典多一點,規模還不如一般人用的6~7萬詞條的小型國語辭典。不過《言海》是19世紀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中,由大槻文彦一個人從零開始獨自編成,而且還自己掏腰包出版,而且是現代日本國語辭典的開路先鋒。這種極端特殊的例子今後可能不會再出現了。

《言海》開出了日本國語辭典的路,不過之後的國語辭典在編纂時中也不輕鬆,甚至有不少血淚故事。

◆◆◆

例如諸橋轍次在編大修館的《大漢和辞典》時,就歷經波折。

1925年,大修館的老闆鈴木一平想製作一部漢和辭典,於是就找了學者諸橋轍次來編。兩年後,契約成立。諸橋轍次在1929年開始正式著手編輯。不過開始編輯後,才發現資料量超乎想像。當時編輯人員總共收集了大約六萬個漢字,詞彙量達120萬。而且那個年代的原稿都是用手寫的,出版社總共用了六萬張左右的440字稿紙。當時大修館還特別蓋了一棟120坪的排版工廠來專門為《大漢和辞典》排版。

到了1943年,《大漢和辞典》的第一卷發行。從構想到發行,總共花了18年(實際編纂時間是14年)。而且這只是第一卷而已。

後來到了1945年,大修館在戰禍中受到重創,《大漢和辞典》的第二卷之後的原版資料全部在戰火中燒失,二十年間的努力化為烏有。而且當初編字典的成員當中,有四個人在戰後不久就相繼過世。這些狀況給諸橋轍次非常大的打擊。當時很多人認為大修館大概無法復興。不過諸橋轍次沒有放棄,他還是說服了大修館的老闆,要把《大漢和辞典》這部字典完成,大修館的老闆也願意全力支援。

雖然字典的原版已經燒掉了,不過當初諸橋轍次為求謹慎,把《大漢和辞典》的校正版分別放在三個地方,一部放在諸橋轍次手邊,一部放在諸橋轍次管理的静嘉堂文庫,另一部藏在三菱總裁岩崎小弥太的山梨的深山裡。因為有三部校正版保存下來,所以至少不用再從零做起。

不過事情還是沒有那麼順利。1946年時,諸橋轍次的視力惡化,右眼失明,左眼弱視。從事出版及校稿工作非常花眼力,諸橋轍次的狀況當然會影響字典的編輯狀況。不過諸橋轍次沒有放棄,還是要把字典完成。諸橋轍次就讀大學的長男及就讀高中的次男也退學加入編輯字典的行列。

《大漢和辞典》重建時的一大難題是製版。因為當時排版用的活字全部燒光了。由於《大漢和辞典》用的字非常多,如果要重刻這些活字,起碼要花個十幾二十年,而且當時根本找不到人來做。不過那時候正好日本開發出了商用照相排版機,大修館決定放棄傳統的活字,採用最新的照相排版來製作字典,於是就找了照相排版機的發明人石井茂吉來幫忙。當時開發出照相排版機的石井茂吉本來有很多機會賺大錢,不過他覺得協助製作字典的意義更重大,於是自己花了好幾年把《大漢和辞典》用到的字體全部製作完成。而大修館自己也成立了照相排版部門,培養照相排版的員工。結果《大漢和辞典》總算在1955年重新問世。1960年,《大漢和辞典》全13卷全部發行。

從1929年到1960年,總共花了三十多年。

◆◆◆

三省堂的編輯倉島節尚在編《大辞林》時,也非常風風雨雨。

《大辞林》本來是1959年的企畫,不過一直到1988年才出版。《大辞林》延宕近三十年,是因為三省堂在1974年因石油危機破產。破產之後,很多字典企畫中止。不過《大辞林》企畫還是保留下來了。

三省堂在重建的時候,由於資金不足,所以就先把重點放在利潤比較高的字典企畫上。倉島節尚奉命擱置《大辞林》,先讓已經絕版的《新小辞林》在短期之內復活。於是倉島節尚找了學者天沼寧重編《新小辞林》。由於那時候三省堂沒有錢,所以《新小辞林》沒有餘力找外面的人來編,主要就倉島節尚和天沼寧兩個人編而已。到了1975年,《新小辞林》第二版開始發行。由於這本字典便宜,一些企業、金融機構常常買來當贈品,結果賣得還不錯。

三省堂經過十年努力,終於在1984年重建完成,《大辞林》的企畫也重開。接著《大辞林》就進入內容調整及校對階段,編輯部也增加人手來進行校對工作。到了1987年,《大辞林》排好了超過2600頁的版。不過非常不巧,在同一個時期日本的國鐵民營化,衝擊了《大辞林》的編輯部。

本來,字典是解釋字詞的工具。國鐵民營化,日語的「國鐵」這個詞彙的意義及用法就會發生變化。詞彙的意義及用法發生變化的話,所有用到「國鐵」這個詞彙的條目全部都要修正。不過問題是沒有人知道《大辞林》中到底有多少詞條當中用到了「國鐵」這個詞彙。

在電腦化的時代中,從資料庫中挑出某個字串並不困難。但是在1987年這個時間點上,《大辞林》完全由人工製作,排版總共動用到1500萬根鉛字,頁數超過2600頁。在這種狀況下,要檢查所有和「國鐵」有關的詞條,唯一的方法就是用人工從頭讀到尾。當然,有些詞條或許沒有用到「國鐵」這個詞,但是可能會用到「國有鐵道」「日本國有鐵道」這些詞,帶有這些詞的條目當然也要全部找出來。所以編輯部只好把這超過2600頁的版面全部印出來,然後動用人海戰術,一頁一頁讀,抓出所有和國鐵有關的條目來檢查。當然,印刷和人海戰術檢查,全部要花錢。

除了國鐵民營化以外,1988年,JR津輕海峽線通車、青函連絡船廢止,結果以倉島節尚為首的《大辞林》編輯部又要重新動用人力把所有相關詞條全部挑出來檢查。1988年11月3日,《大辞林》總算刊行。

在《大辞林》刊行之前,倉島節尚最擔心的就是社會發生變化或是一些重要法律修正,因為這些變化會影響到字典的編輯作業。當日本社會發生變化時,一般大眾或許會耳聞,但不見得能知道狀況,這時候大眾就會期待參考資料能提供正確有效的資訊,字典當然也是參考資料當中的一種。以國鐵為例,如果當時《大辞林》的編輯人員偷懶沒有修正條目,就表示《大辞林》的資訊會停留在1987年國鐵民營化之前的狀態。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是大家都知道國鐵已經在1987年結束了,1988年的《大辞林》還停留在「國鐵」的時代。就代表《大辞林》的資訊價值變低,隨便一本有加入「JR」詞條的小字典的資訊都比《大辞林》有用。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要了《大辞林》的命,所以編輯部不能大意。現在由於字典資料已經全部電腦化,因此社會發生變化時,編字典的人要修正詞條非常方便。

◆◆◆

在三浦しをん的小說《舟を編む》中,字典編輯部全部是人工作業。從這小說中的地名「後樂園」來看,可以推測三浦しをん想把時代設定在1988年之前。因為1988年後,「後樂園」這個地理符號已被東京巨蛋取代。

在電腦化的時代中,過去人工編輯所付出的辛勞會隨著時代變化漸漸被人遺忘,三浦しをん把小說的時代設定在1988年之前,或許是想透過小說把過去日本人工編輯的時代打下的字典文化基礎保留下來,並傳達給讀者大眾。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