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みやげ文化

曾經到日本觀光過的台灣人多少會留意到,日本的知名觀光地附近有許多販賣一些有趣的禮品、紀念品的店家。這些店家主要賣的商品就是的「みやげ」。


淺草的仲見世。淺草的仲見世就是典型的販賣「おみやげ」的商店街。從和語的構造來看,「仲見世」(なかみせ) 指的是內部的店,也就是神社佛寺裡的商店。淺草的仲見世就是淺草寺裡面的商店。由於淺草的仲見世非常有名,因此一般日本人提到「仲見世」時,多半會想到淺草的仲見世。就現代的觀光客而言,淺草的仲見世似乎是在淺草寺的外部,其實這個區域在江戶時代是屬於淺草寺的管轄範圍,只是明治時代之後淺草寺的規模縮小,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日本的「みやげ」,如果寫成漢字的話,可以寫作「土産」。也有些日本人會把「みやげ」說成「おみやげ」(お土産)。

和語的「みやげ」這個詞的語源有兩種假說,一種是源自「見上げ」(みあげ),指的是見面禮。「みあげ」講久了之後,就變成「みやげ」了。

另一種假說則是源自於「宮笥」。和語的「みや」指的是神殿 (宮),「け」則是指箱子 (笥)。「宮笥」指的是把神明的恩惠帶回家用的容器。以前日本人的宗教意識非常強,佛教信徒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某間著名的大佛寺 (例如長野的善光寺) 參拜,神道系統的信徒則可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到某個著名的大神社 (例如伊勢神宮) 參拜。然而古時候交通不發達,旅行非常花錢,因此並非每個人都有到遠方的著名佛寺或是神社參拜的財力。這時候就有人想出了用集資的方式,信徒之間每個人都出一點錢,推派一名代表到遠方的知名佛寺或神社參拜。這名代表則有把神的恩惠帶回村子的義務。這裡的神的恩惠指的就是佛寺和神社的紀念品。例如護身符等驅邪保平安的用品等。除了佛寺及神社的紀念品以外,也有些人會把當地生產的產品帶回家鄉,讓家鄉的人也能見識到、用到外地的東西。因此就有人用借用漢字詞彙的「土産」來表現和語的「みやげ」。

事實上,這種到遠方的著名佛寺或是神社參拜,然後把紀念品帶回給其他人的行為,其實就和現代日本人到遠方旅行,然後把觀光時所買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的行為構造非常相似。由於現代生產技術發達,日本的各個地方為了刺激當地經濟,都想盡辦法創造出只有當地才有的紀念商品,讓觀光客能留下一些旅遊回憶。

對觀光客而言,購買紀念品除了可以留下回憶以外,也可以分送給親朋好友或是同事,讓自己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每當大型連休結束,日本人回到公司上班,會發現自己坐位的桌上多了一堆東西,這些東西就是公司同事返鄉或是旅行時所買的「みやげ」。


典型的「みやげ」的實例。在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來自日本各地的「みやげ」。例如新潟的「河川蒸気」、鳥取的梨子口味的麵包脆片 (RUSK)、岩手的「名代手焼」和「チョコ南部」、仙台的「萩の月」、千葉的「鯛せんべい」。其中照片中的「河川蒸気」和「RUSK」的包裝上還貼了小小的便條紙,上面寫著簡單的留言及招呼。

在上面的照片中,除了各個地區的廠商生產的食品以外,還有全國知名食品業者生產的區域限定版產品。例如照片中的「Kit-Kat」是京都限定版,「カントリーマアム」則是關西限定版。「Kit-Kat」和「カントリーマアム」生產這些地域限定商品其實也有支援當地經濟的效果。就算某個地方沒有開發出當地特有的產品,這些限定版商品也可以為當地帶來一些的經濟利益。

在這張照片中,所有的「みやげ」的共通特徵就是全部都是吃的東西。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樣對收受這些「みやげ」的人而言,最沒有負擔。日本的各地的「みやげ」的商店雖然也有買許多非食品類的東西,例如玩具、手機吊飾、裝飾品等。這些東西的共通特徵就是沒有實際的功用。對小孩子而言,這些商品可能非常有趣,然而對大人而言,這些東西卻是一種負擔。由於住在大都市的日本人的家通常並不寬敞因此實在沒有太多公間擺放紀念品。因此一般日本人在送小禮物給同事時,也會考量到這個問題。如果送吃的東西的話,收受禮品的人既可以體驗到這些食品的風味,也沒有處理物品的煩惱。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些「みやげ」食品並不是什麼劃時代的美味食品,這些東西的口味並沒有特別出眾。其實,口味不特別其實是件好事。就是因為這些食品的口味並不特別,所以送禮時才不會失敗。對日本人而言,帶「みやげ」到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分享給所有同事,由於每個人的口味好惡不同,因此送平凡口味的東西最不容易觸碰到好惡問題。

日本的一些溫泉小鎮常常會賣「溫泉饅頭」。說穿了其實就是小小的豆沙包。從現代人的飲食觀來看,由於大家平常吃得東西都不錯,所「溫泉饅頭」一點都不特別,也不會有人特別想吃這種東西。然而,就是因為這種東西口味普通,所以送給朋友時絕對不會出差錯。大家買溫泉饅頭的目的並不是想吃,而是為了送人。現代的「溫泉饅頭」就是非常典型的「みやげ」商品。

上面照片中的「みやげ」食品還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全部都是獨立的小包裝。這其實也現代「みやげ」食品的常識。一般日本的點心類的「みやげ」商品的販賣方式就是一個大盒子當中的各個商品全部都是獨立包裝,這樣子才容易分送給朋友或是同事。如果沒有獨立的小包裝,就會有衛生上的顧慮,收受者在處理上也比較麻煩。

有些日本人到台灣旅行時,會買一些鳳梨酥帶回日本,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台灣的鳳梨酥的商品單體不大,而且有個別包裝。這種設計比較適合分送給朋友及同事。事實上,一般日本人在收受「みやげ」時,也最希望收到這種不用煩惱處理方式的東西。因為鳳梨酥吃幾口就解決了。

台灣當然還有許多口味不錯的點心,例如太陽餅、綠豆凸等,不過就日本人的「みやげ」文化而言,對這一類食品不太適合當「みやげ」。太陽餅或是綠豆凸這一類食品雖然可個別包裝,不過這些食品的體積較大。對女性而言,吃一個太陽餅或綠豆凸會影響到正餐飲食。另一方面,由於這些食品構造比較鬆,咬一口,麵皮屑可能會散落一地,處理上比較麻煩,視覺觀感上並不好,因此日本人 (尤其是女性) 會比較避忌這種食品。

在二十多年前,翻譯技術非常不成熟的時代,台灣坊間的一些翻譯自日本的書籍或是影像作品中,就常常可以看到「土產」這個詞。嚴格來說,這個詞應該指的是禮物或是紀念品,不過由於那個年代外語作品的翻譯品質普遍不佳,翻譯的人只是直接流用日文的「おみやげ」的漢字表記,並沒有確實翻出「おみやげ」的本質。所以那個年代常看日本翻譯作品的人會誤以為日本人送禮物時喜歡送一些農漁產品。基本上,現代日語的「おみやげ」指的純粹就是小禮物,這種小禮物或許是旅遊景點賣的商品,但是未必是當地特產。上面照片中央偏上的「梨恵夢」就和地域無關的點心。由於近幾年資訊發達,外語教育的品質也以前好,再加上近幾年台灣的媒體喜歡用「伴手禮」這個詞,因此現在的翻譯自日本的作品當中比較不容易看到「土產」這種不貼切的譯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