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トイレの水洗ボタン

台湾でトイレに入ったら、ガイドさんに言われたことを肝に銘じて、
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は備えつけのところに捨てなきゃ捨てなきゃとか意識しながらじゃないと、
ついつい便器の中に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を捨ててしまいそうになるんだけど……
用を足した後でも、水を流すときに、さらに思考が停止することはないだろうか。

台湾の特に観光エリアやレストラン、ホテルのような場所でなんだけど、
台湾の洋式トイレは、レバーではなく、ボタンで流すのだ。
日本の洋式トイレは、タンクありの場合、トイレタンク上部には何もないか手洗いがついていて、正面か横に水を流すレバーがついているけど、
台湾のトイレでは、タンク上部に水を流すボタンがついている。
 

ただ、このボタンは2つついているので、どちらを押せばいいのかと悩む。
恐らく面積や印が大きいボタンが大で、小さいボタンが小なんだろうと思うんだけど、
それも微妙な差しかないから、それでいいのかどうかと若干心もとなくなってくる。


上の写真のように、親切に指南してあるものもあるんだけど、まれなケースだと思う。
でも、こういう指南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は、私以外でも説明が必要な人は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ちなみに、「馬桶」(ma3tong3)は便器のことみたい。

トイレを表現する」も見てね。

日本的數字(2)

一般外國人在學日語時,最先學到的數字讀法是音讀。音讀就是古時候從中原傳到日本的讀音。由於日文的音讀和中原地帶的方言有點類似,所以華人很容易就可以記得住數字的音讀。當日文稍微有一點初步的基礎後,學習者就會接觸到和語的數的表現。有些學日文的華人看到和語的數的表現時,會覺得像下了地獄一樣。因為和語的數的表現和中文完全不同,完全無法用中文的語感或是音感來記憶。

和語的年齡及數量的講法:

和語的年齡及數量所用的數量詞完全相同。例如「ひとつ」這個詞用於人的時候指的是「1歲」(年齡),用於物時則是指「1個」(數量)。上表中的詞尾的「つ」這個音指的是年齡數量的單位。從這裡可以看出和語的年齡和數量是屬於同一種概念。至於10的詞尾沒有「つ」,這可能是因為古代的日本人把10本身當成一種單位,因此沒有必要再加上「つ」這個詞尾。

稍微學過一點日語的人都知道日文也有「~歳」和「~個」的表現。而且這種表現是配音讀數字,就和華人世界部分方言差不多。

那麼「~歳」「~個」的表現和上面的和語的年齡數量的講法有什麼不同呢?

簡單地說,日語中的漢字詞彙多半用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和語詞彙則多半用於一般日常會話。

一般而言,日本的大人之間在談年齡時通常會用「~歳」這種講法,而小孩在談年齡時則傾向使用和語。這是因為對日本人而言,和語是他們比較熟悉的語言,漢字詞彙則比較生硬,所以日本的大人對小孩說話時,原則上是用和語。由於日本的小孩的語言起點是和語,大人都是用和語來教小孩,因此日本的小孩在談年齡時就會用和語的說法。在小孩子的觀念中,年齡就是要這麼講。至於大人之間在談年齡時,由於有社交上的考量,因此會用漢字詞彙。如果用和語的話,會給人一種稚氣的感覺。至於電視新聞在報導某個人的年齡時,因為場合比較正式,因此也會使用「~歳」。

至於「~個」和「~つ」的差異則是:「~個」用於具體的物,至於「~つ」則是和語的萬用數詞,不限於具體的物。想法、概念這種抽象、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也可以用「~つ」來定量。一般日本人在買東西時,通常都是用和語ひとつ、ふたつ這一類的和語數量詞。簡單地說就是一份、兩份這種感覺。一份商品並不等同一個商品。這就是「~個」和「~つ」的差異。

一般日語教材中的和語數量詞多半只列到10為止,11之後的數的表現則回歸音讀系統。這個原因是日本人本身也不太使用10之後的和語數量詞。事實上,日本人在教小孩子數的觀念時,也不用教到10以上的數法,因為小孩子的語言表達不需要用到那麼大的數字。當小孩子可能會用到10以上的數字時,通常是已經開始上學之後的事了,這時候用的數字就是以音讀數字為主。

另外要注意的是,上面的表以及一般日語教材中所列的和語的數量詞只是「數量詞」而已,並不是數字。因為這些詞的詞尾有「つ」這個單位。

和語的數字表現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宮廷的神樂。神樂的內容就包含了純粹的和語數字。


和語的數。這張圖是引用自1896年出版的奧六兵衛《十二段神樂歌注解》。圖中可以看到和語的一到十、百、千、萬的講法。

上圖中的和語數字整理如下 (百、千、萬省略):

學過日文的人會發現,這個表中的數字的讀法並不是單純地把數量詞中的「つ」去掉而已。其實這個表中的數字讀法是古典的和語讀法。現在的日語教材中的和語數量詞是經過一些文字書寫方式的轉變,以及加上詞尾「つ」時的發音變化後的結果。現在一般日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雖然經常會用到和語的數量詞,不過一般日本人多半不知道這種不帶單位的古典的和語數字的講法。現在只有神職人員在神道的儀式中才有機會講到這種古典的和語的數字。

儘管一般日本人不知道古典的和語數字的講法,但是日本人在生活中還是會用到許多和語的數量詞,因此日本人對和語的數還是有一定的語感。甚至有些日本人在數東西時還是會用到和語。不過用和語數用西的人多半是用簡略化的和語。

現代和語數字的簡略數法:

和語數字的簡略數法其實就是取一般日本人平常講的和語數量詞的第一個音。用和語數東西時樣子就是「ひ・ふ・み・よ……」。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這種數東西的方法。一般日本人雖然知道前幾個數字的數法,不過後面的數字就不太有自信了,這是因為小時候真的用不到太大的數字。只有小時候聽過身邊的大人用和語從1數到10的的人才可能知道這種數法。

雖然並不是每個日本人都知道這種這種單音節的和語數字讀法,不過這種東西可以從年齡數量的和語來推測,因為這不過就只是取和語數量詞的第一個音而已。在這種狀況下,或許有些日本人不會這種數法,但是看到這種ひ、ふ、み、よ的音時,多少可以用會意出這是代表數字,因此ひ、ふ、み、よ這些音對日本人而言,算是大家都能理解,而且有別於音讀系統的數字符號。

由於日本的數字有音讀及訓讀,再加上訓讀本身可以省略,而部分音讀法也可以比照同樣的方法省略,因此日本學生在背教科書中的數字 (例如歷史年代,或是物理常數) 時,可以自行發揮創意,使用音讀、訓讀,以及音讀訓讀的簡化讀法彼此交叉組合,拼湊出一些諧音來幫助記憶。而一些企業也會利用類似的方法在服務電話上標注諧音,讓消費者或是客戶留下印象。

OPEN小将のグッズショップ

以前、台湾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キャラクターということで、
OPEN小将について書いたんだよね。
このキャラクター、ことしのさっぽろ雪まつりにも来日したらしいので、
日本でもますます知る人ぞ知る存在になったと思う。

このOPENちゃんのグッズはセブンイレブン店内でも売っているんだけど、
OPEN!PLAZAという専門ショップができているので、そこに行ってみた。

店舗情報はセブンイレブンのサイト内にある。
高雄、台北、台中と3店舗あるみたいね。


台北阪急の店舗は外から写真が撮れるので、こんな感じと紹介できる。
台中中友百貨のは、台北の店舗より若干広目だった。
高雄は行ったことがないけど、行く機会があったらまた紹介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店内で売っているのは、ステーショナリー、キーホルダー、マグカップ、財布、布製バッグ、カー用品、縫いぐるみとか。
それほど店舗が広々という感じではないので、売れ筋や季節商品を並べている感じだ。
選ぶにはたくさんあるので、お土産として買うのにはいいかもしれない。
でも、特定の欲しい物があったら、ネット販売を当たった方がよさそうかな。

店内には、エンドレスでオープンちゃんをテーマにしたらしき音楽が流れている。
一部が日本語、全部日本語、日本語にカバーされている楽曲とか、曲のジャンルもさまざま。
覚えやすそうなので、聞いていると洗脳されそう。
興味があったら、例えば「我是OPEN小將」「Open Your Dream」とかを検索すると、ネットで情報が拾えるかもしれない。

もともと、OPEN小将のウエブサイトはコンテンツが多かったんだけど、
さらにグッズや音楽なども出され、背後に相当な世界観を背負うようになってきている。
オープンちゃんは、単なるセブンイレブン所属のゆるキャラという位置づけから、
このキャラクターの存在から、人々がほうふつさせるものがふえてきているように思う。

日本的數字(1)

在學外語的過程中,數字是非常基礎的部分,因為所有外語教材的第一課一定會用到數字。如果不用數字的話,就無法表現「第一課」的「一」。

以日語教育為例的話,有些入門用的日語教材通常會儘量把數字方面的東西安排在前面幾課,好讓學生能早一點學會日語中的基本數字表現。甚至有些教材會把1到10的基本數字放在第一課的前面。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第一課之前,就要先學會日語的1到10的數字,學會這些數字後,才能開始學第一課。其實,就算是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日語教育,只是憑著興趣稍微背過五十音的自學日語的人,多少也會知道日語的1到10的講法。總而言之,數字表現在學外語時算是非常初步的知識。

日語數字的讀音:

其實,對華人而言,日語的1到10的數字還算蠻容易記的。這是因為日語數字的讀音音節短,而且和華人世界部分方言中的音非常相近。因此就算是沒有學過日文的五十音的人,只要好好聽別人用日語從1數到10的話,大概也都能記得起來。非常簡單。

不過當學習者正式進入日文教材後,就會發現狀況和當初所想得不太一樣。日語的數字表現其實沒有那麼單純。例如:
4有另一種讀法:よん
7有另一種讀法:なな

當學習者接觸愈來愈多的資訊後,會發現用日語從1數到10時,的確有人把4說成「よん」,而且也有人把7說成「なな」。在這種情況下,從1數到10的排列組合就會變成四種。不過對初學日語的華人而言,恐怕還是比較喜歡上面列表中的數法,因為這種讀法比較接近華人世界的部分方言的音。至於「よん」和「なな」這兩種講法則完全沒有親近感。

上面列表中的數字讀音之所以和華人世界部分方言的音非常相近,是因為這些讀音本來就是從中原傳到日本的音。至於「よん」和「なな」則是道地的和語數字的講法。

日文的數字1數到10時到底該採音讀或是訓讀,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不過就一般日本人的習慣而言,從一數到十時,多半就是用上面的表中的音讀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收音機體操。日本人在做收音機體操時所數的「1・2・3・4・5・6・7・8」的八拍當中,4是數作「し」,7則是數作「しち」。不過如果是其他場合的話,就算把4數作「よん」,把7數作「なな」,雖然不是主流的數法,但是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也就是說,照著順序數數字時,把4數作「よん」,把7數作「なな」是一般日本人可以接受的範圍。

那麼為什麼在4和7要用和語呢?

其實原因很多。例如以前江戶人不太會分辨「し」和「ひ」的差別,常常會把「し」的音發成「ひ」。這個結果就是江戶人可能會把4說成「ひ」,把7說成「ひち」,這樣一來,1、4、7就很容易混淆。為了避免混淆,有些人就把4讀作「よん」,把7讀作「なな」。久了之後,在1到10的音讀數字中,加入兩種訓讀數字也就不足為奇了。另外,日語中的4和「死」的音相同,這也可能讓一部分人回避「し」的讀法。

雖然一般日本人從1數到10時,多半都是用音讀。不過從10倒數到1時,狀況又不一樣:

日本人在倒數數字時,7和4都是用和語。在這個場合中,如果有人在倒數時把4數作「し」,把7數作「しち」的話,反而會讓日本人覺得怪怪的。這個原因可能是「倒數」主要是用在特殊狀況,這種狀況的是為了向別人一一明確宣告數字。既然是一種宣告,就要宣告得清楚。所以這時候7和4會採用不易混淆的和語。久了之後,大家都這麼數了。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

當初學日文的人發現日語的數字表現並不單純時,或多或少會感到挫折,因為這意味著又要多背一些日文單詞了。

事實上,覺得麻煩的並不只是初學日文的外國人而已。日本的小學教師或是家長在教小孩數學時,也會遇到數字表達方式的問題。例如日語的40可以說成「よんじゅう」,也可以說成「しじゅう」,不過現在一般日本人習慣讀作「よんじゅう」,在日常生活中,數人、數錢、數其他東西,或是計算時間時,數到40~49這個區間時,日本人都是用「よんじゅう~」來表現。不過在九九乘法中,40多半是讀作「しじゅう」。當然,還是有少部分日本人在學九九乘法時,是把40讀作「よんじゅう」,不過多數日本人背的九九乘法中的數字都是採用音讀。

這些小時候背的「よんじゅう」版的九九乘法的人成為小學教師或是學生家長時,看到小學課本中的數字讀法時,難免會感到錯愕,這時候就要向教科書上標示的讀法妥協。然而,由於「しじゅう」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太常用,因此背過「しじゅう」版的九九乘法的日本人很容易脫口就是「よんじゅう~」。至於日本的九九乘法的7的部分,則幾乎一律用「しち」。

雖然一般日本人在說40~49這個區間的數字時,多使用「よんじゅう~」。不過如果去翻日本的國語辭典的話,大部分的字典中的「四十」這個詞條所標示的假名都不是「よんじゅう」,這是因為「よんじゅう」是現代口語表現,而字典中的「四十」這個詞條多半是指一些特殊的歷史文獻中的「四十」用法。因此字典多半都用「しじゅう」這種比較古典的音。這就是字典和現實中的日語的落差。

除了小學教師及家長外,日語教育現場的教師在處理數字時,也會非常小心。由於每個日本人讀數字的習慣都可能不同,因此從事日語教育的人在教外國人學生時,也會先確認一下教科書中的數字的讀法。然後講到數字時,一律依照教科書標示的讀法。教科書並不是真理,但是學生會把教科書奉為圭臬,如果日語教師講的東西和課本不一樣時,學生就會動搖。此外,有些日語教育現場並不是一個老師教到底,可能是由好幾名老師分擔,如果不同的老師的用詞習慣不同,學生也會動搖,因此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所有的日語教師一律向教科書妥協,以教科書中的讀法為準。當學生有一定的程度時,才會導入其他的數字表現。

台北付近の原発を見に行ってみた その1

前回、台湾の原子力発電所の立地について書いたんだけど、
つまり、乗り物さえ確保できれば、台北発日帰りで原発を見に行くのは可能なんだよね。
ということで、年末年始に台湾を旅行したときに通過してみたので、写真が古くならないうちに紹介してみるね。

まず、龍門核能發電廠だよ。
中国語では、原子力エネルギーでの発電は、核能発電となるよね、
ここは、台湾の4番目の原子力発電所だから、核四と言ったりする。
日本語としては、台湾第四原子力発電所となるのかな。

この原子力発電所、何か奥まったところにあるのではなく、
本当に道路沿い、大きな道路のその脇に突然あらわれるんだよね。

看板には「龍門電廠」とあるんだけど、この漢字の文字列では原発という意味はない。
下の「Lungmen Nuclear Power Plant」を見て、これが原子力発電所だとわかるよ。
この文章を書いている段階ではまだ稼働していないよ。建設中なのかな。

 
私は、原子炉建屋というのがどういうものかはわからないんだけど、
さすがに去年から原子炉建屋の形状を見ていて、それに似ている感じの形、
原発には2号機あるんだから、目ぼしい建物2つ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と、
これが建屋ということなのかなと思う。
違っていたら、指摘してね。

この周辺の沿道には、緑色のフェンスがあって、何やら模様のように漢字が書いてあるのだけど、
これは原発推進のスローガンみたい。

たくさん見たい人は、前回も紹介したgoogleの地図のストリートビューでチェックしてね。

この龍門を初め、3つの原子力発電所が立地するこの北海岸部分は
海沿いに道路があって、地形の変化に富んでいて、なかなかの観光地なんだよね。
ということで、ところどころにパーキングがあるんだけど、
そのパーキングの一つに、原発関係の看板も見つけたよ。
何かあったときの集合場所みたいね。

長くなるので、次回に続く。

日本的花見文化

每年4月~5月左右是日本的花季。在這段期間,日本民眾的主要戶外休閒活動就是【花見】。

日文的構造是把動詞放在受詞後面,所以日文的【花見】,其實就相當於中文的「見花」,也就是看花、賞花的意思。講到賞花,有些人可能就真的以為只是看花而已。其實日本的【花見】不是只有看花而已。花季時在戶外野餐、開同樂會也可以算是【花見】。而且這種野餐或同樂會的主旨未必是為了看花。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日本有些農村在舊曆3月或4月中的某一天會去野外賞花。例如以前奈良宇智郡在舊曆3月3日時,男女老幼會到村子附近風景不錯的山丘上一邊賞花一邊野餐同樂。岡山、山口地區的部分村落是在3月4日賞花行樂。栃木西部山區的村落則是在3月3日到4月8日之間舉行。東北地方由於開花時間比較晚,所以岩手和青森的部分村落是舊曆3月底或是4月初賞花行樂。這些舊曆的花見時期其實就相當於現在新曆4月到5月左右。

農村村民賞花並不是單純休閒娛樂。由於花季是在春天,農民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耕作。花見時的飲食活動在某種意義上算是農村的迎神儀式,祈求這一年的農作能豐收。

日本的花見活動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時期可以看到不同的花。包括梅花、山茶花、櫻花、杜鵑、紫藤等。不過現在的日本一般人說的花見,多半是指賞櫻。

日本最早的歌集《萬葉集》中,有四十多首歌有描述到櫻花。也就是說,早在7~8世紀左右就有日本人對櫻花感興趣。不過要注意的是,萬葉集當中出現最多的並不是櫻花,而是胡枝子,其次則是梅花,櫻花其實是少數派。

平安時代的史書《日本後紀》中提到,弘仁3年(西元812年)2月12日,嵯峨天皇在京都神泉苑舉行花宴,這個花宴是日本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花見同樂會。到了室町時代,足利義政曾經在花頂山和大原野舉行過大型花宴。安土桃山時代的豊臣秀吉則在吉野、醍醐舉行過大型豪華花宴。從這些歷史可以知道,很早以前就有人把花見當成宴會。不過這些花見宴會是貴族或是權力階級世界的活動。

到了江戶時代,一般百姓也開始流行花見。在江戶初期,一般百姓主要是在寬永寺(現在的上野公園)一帶賞花行樂。後來德川吉宗在飛鳥山、向島、御殿山一帶種了很多櫻花樹,然後還鼓勵民眾賞櫻,所以櫻花就變成日本民眾賞花的主角。


石川流宣《大和耕作繪抄》中的花見圖。這張圖年的繪製年代大約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左右。這個年代吉宗還沒當上將軍,當然也沒有大量種植櫻花樹。不過這張圖中的花顯然是櫻花,而且花見的人並不是單純地看花而已,還喝酒、吃便當、演奏樂器。和現代人的花見活動沒什麼兩樣。


齋藤月岑《江戶名所圖會》中的日暮里惣圖中的一部分。這張圖的繪製年代是江戶末期。當時日暮里一帶也是著名的賞櫻景點。這張圖的景點是日暮里的諏訪台(現在JR西日暮里車站西南邊的小高台)。視角設定是從西南向東北望去。這張圖中央部分有兩間茶屋(茶や)。茶屋右方廣場中的樹就是櫻花樹。齋藤月岑用許多小點來表現櫻花盛開的樣子。除了茶屋旁的廣場以外,這張圖中還有許多地方都有櫻花樹。這種茶屋配櫻花樹的景觀就是日本人心目中理想的賞花行樂的環境。

現在的氣象科學愈來愈進步,只要沒有偶發的異常氣候現象,基本上都可以精準預測開花時間。日本的氣象廳從1953年開始提供櫻花開花時間的預測服務。之後,每年花季來臨前,日本的報紙和電視的氣象報導都會提供櫻花開花時間預測資訊。民眾可以根據開花預報來安排行樂計畫。商家和業者可以根據這些資訊,適時批進一些花見用品或是飲料食物,或是安排一些大型的娛樂活動,提供民眾更有效率的服務。


東京上野公園的花見人潮。每年櫻花的開花時期,上野公園就會擠滿了賞櫻的民眾。除了賞櫻以外,有些人會在這個時期舉行同樂會。這些人舉行同樂會的目的未必是為了賞櫻,而是想在這個時期、這個景色下和家人、朋友、同事們吃喝聊天。賞櫻只是同樂會的附加價值。儘管看花不是主要目的,不過在櫻花盛開時期到室外舉行同樂會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花見】活動。


東京千鳥ヶ淵公園。這張照片中地上的水藍色塑膠布是民眾佔用的花見同樂會地盤。這些佔位子的民眾,可能是一般上班族、大學社團,或是其他民間社團。基本上,負責到場佔位的人通常是組織裡面最資淺的人。有些公司會派新進人員佔位以及購買飲料食物,這是算是工作的一部分,可以算是外務工作。不過制度比較成熟的公司通常會派進入公司第二年的員工來佔位及購物,至於大學社團則可能由二年級學生來負責。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個時期是4月初,公司的新人才剛進公司沒幾天,學校社團裡的新生也才剛入學沒幾天,什麼都不懂,完全沒有經驗,風險太大。而進入公司第二年的員工或是大學社團的二年級學生由於已經有花見的經驗,因此會對佔位及採買有一點概念。另一方面,對部分公司或是大學社團而言,花見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迎新活動,如果要新進人員來做這些工作的話,就失去了迎新的意義了。因此這些組織會由第二年的成員來處理花見活動的相關事宜。至於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則是直接委託業者來處理,從佔位到購買飲料、食物等,全部由專門的業者來負責。這樣比較有效率。

其實,佔位子的背後有很大的學問。這種事情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和別人起衝突,壞了興致。現在日本很多提供關於花見資訊的媒體多少都會提醒民眾佔位時要注意的基本禮節。例如佔用的空間必須適可而止,不是愈大愈好。否則會引起別人反感,最後可能引發糾紛。另外,不可以在櫻花樹下佔位,因為櫻花樹非常脆弱,在樹下佔位很有可能會傷到樹根,造成感染,這樣櫻花樹可能會枯死。在佔位子時,要主動向周圍的人打一聲招呼,讓別人知道自己是理性、可以溝通的人。如果負責佔位的人要暫時離開佔位區時,最好貼一下紙條,說明一下這個區域在什麼時段有多少人用,然後容許其他人在其他時段利用這個空間,讓別人知道這個地方沒有被惡質霸佔。由於花見的地方多半是公園,在這種公共空間中多顧慮一下別人的狀況,少一點自私的行為,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台湾の原子力発電所

台湾にも原子力発電所があることは、知っているよね。
台湾の原子力発電所は北に2カ所、南に1カ所あって、北にもう1カ所建設中だよ。
目下ホットな話題になっている建設中のものも含めて、各原子力発電所は原子炉を2基保有している。

原発のそれぞれについての細かい情報は、高度情報科学技術研究機構の原子力百科事典を見てみてね。
最新ではないけど、台湾の電力事情、発電計画、原子力発電として、原子力発電所一覧とか原子力発電所の位置図とかがみんな出ている。

――ということなので、私は何も紹介するものはないんだけど……

台湾の原子力発電所で気になるのは、近隣の都市との距離の近さかなと思う。
大規模消費地から近いというのは、送電ロスがより少ないというメリットがあるんだろうけど、
目下の御時世では、近いことを不安要素として感じる人も多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これまでの日本の状況をおさらいすると、警戒区域圏内を半径20キロ、緊急時避難準備区域を20キロ―30キロ圏内とかだよね。
それを当てはめると、実は、原発の30キロ圏内に台北の大部分が入ってしまうんだよね。
ちなみに、日本で原発30キロ圏内に県庁が入ってしまうのは、茨城、島根&鳥取だよ。

地形的に見て、台北の町には北東あるいは北西から風が入ってくるんだろうけど、
台北から山が見える」で書いたことがあるけど、台北は盆地でもあるから、
何か問題が起きたときに、風が通り抜ける先がうまく見つかるかどうかという心配もあったりするんだよね。

原発から同心円を引くとどうなるのか、簡単に再現したかったら、なんちゃって☆原発ハザードマップとかのサイトを見てね。
私もgoogleで台湾の原子力発電所の地図をつくってみたので、興味があったら見てね。

「梅與櫻」的營運理念及網路禮節問題(2)

「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網站成立到現在已經滿七年,在此要先感謝許多網友在這七年間給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每次寫這種網路禮節的文章時,心情都不太愉快。事實上,這裡大部分的網友看到這種文章時,大概也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大部分的網友來這個網站並不是為了看這種文章。而這篇文章要提的網路禮節一事,是大部分的網友們從來沒有忽略,也不可能忽略的事,而且大部分的人一直都在實踐,根本就不需要別人來寫文章提醒這種從來不可能忘記,也從來沒有疏忽的事情。這種感覺就像是一般人根本不需要別人來提醒自己1+1=2。

如果今天有個人來對我們說【好心提醒你喔,1+1=2喔,不要搞錯喔,要注意一點喔】。任何人遇到這種狀況,肯定會覺得很錯愕。因為一般正常人不可能搞錯這種事。而且一般人就常識而言,也不會覺得有人會搞錯或是忽略這種事。因此,這個世間真正的常識是:【根本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考慮別人是否會搞錯1+1=2,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

在這個現象的背後,看似好心人有幾個問題:一是充滿優越感,覺得全世界只有自己不會搞錯1+1=2,然後極欲向世間展示自己的優越性。另一個問題則是沒有分辨常識的能力。因為沒有分辨常識的能力,所以會以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會連1+1=2都搞錯,結果這種優越感其實源於自己無法分辨事理。還有一個問題則是不關心事實。要確認某個人是否會搞錯1+1=2,其實一點都不難。不過例子中看似好心的人並不關心事實,也不想檢驗事實,只憑自己的「感覺」認定別人連1+1=2都會搞錯。因此這種自稱好心的人,本質上並不好心,而是根本就不關心。自稱好心,恐怕是別有居心。

1+1=2只是一種譬喻。這種譬喻指的是一般正常人不會忽略、不會忘記,而且能迅速正確處理的最基本的事情與觀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難免會忽略、忘記。但是像1+1=2這種層次的觀念,基本上不會有人忽略,也不會有人忘記,而且大家每天處理的都是遠比1+1=2複雜的事物。就是因為大家基本觀念正確,而且判斷迅速,所以沒有人會浪費時間去煩惱【我是不是搞錯了1+1的結果】。雖然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的成人在做簡單的四則運算時,哪怕是使用計算機,也難免可能出錯,但是這種錯誤並不是因為搞錯了1+1=2這種觀念,而是源自於其他技巧層面上的問題。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是會有一些人會幻想別人不懂1+1=2這種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這種人。如果偶爾遇到的話,其實稍微錯愕一下就算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這種人不多。不過網路的狀況則不一樣,因為網路的特性會放大這種問題。目前網路上許多言論衝突,就是源於這種構造。

簡單地說,就是有人明明無法分辨事情的來龍去脈,卻以為自己最清楚一切,而且打從心底就認定所有的人都很無知,然後以一種「指導者」的立場介入事情。這種得了指導者病的人的觀念模式不外乎是上述的「好心提醒你喔,1+1=2喔,不要搞錯喔,要注意一點喔」,再不然就是「讀書讀到哪去了啊?!連個1+1=2都搞不清楚」。

事實上,這些人覺得別人會忽略的東西,其實全部都是別人從來就沒有忽略,或是根本不可能忽略,一直在用心實踐,甚至早已妥善處理完結的基本事物。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都不是發生在1+1=2這種基本觀念部分,因為沒有人會弄錯這種問題。大部分的問題其實是出在比較複雜的部分。然而,糟糕的是,這種自以為是指導者的人介入事情之後,仍然無法發現自己在狀況外。這就是這種人分析事理的能力。這個結果就是衍生出了很多本來不應該發生的問題。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台灣媒體在報導一些法院判決時,常常會刻意隱瞞一些非常重要的判決前的程序或是技術問題,然後直接把問題簡化為法官的「常識不足」。這個結果就是看了偏向報導的民眾不但沒有理解制度及程序上的問題,反而開始幻想法官不懂1+1=2。由於民眾焦點則一直被媒體誘導到一個根本不是問題 (一般常識) 的地方,結果制度及程序等真正的問題根源一直無法解決。我們生活中許多有機會解決的事情被這種人硬生生地拉回根本沒有問題的原點 (一般常識),而且還節外生枝。從現實生活到虛擬網路世界裡,這種本來可以不用發生的問題一直在發生。除了這裡舉的司法問題以外,許多公共議題都有類似的現象。而且吵得愈兇的議題中,幻想別人不懂1+1=2的「指導者」就愈多。

回到正題。

梅與櫻網站本質上其實就只是我們觀察、學習到的一些異國庶民生活及社會現象的心得記錄而己。網站中的一千三百多篇文章反映了我們在這七年間觀察、理解異文化的方式。我們並不覺得這些東西有什麼大不了,而且我們知道網站裡面一定會有不少錯誤。我們營運這個網站的主要的目的就只是用這些文章告訴自己,我曾經學過這些東西。如此而已。由於有些同樣對異文化感興趣的人可能想看這些東西,因此我們就把瀏覽介面設計得易讀一點,讓想看這些心得的人有個舒適的瀏覽環境。

在這七年當中,我們收到一千八百件以上網友留言。我們雖然不會即時回應,但是我們原則上是儘量確實回覆。只要留言者有意願溝通,我們原則上會一一回覆留言 (有特殊考量時則不會回覆,但是我們還是會仔細閱讀留言)。普通的簡短留言可能要花十幾二十分鐘回覆,比較複雜的留言可能會花上幾個小時來回覆,回應這種留言所花時間不下於我們平常寫文章的時間。這是對留言者最基本的尊重。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要尊重他人,我們相信很多人可以處理得比我們好。

這兩三年,我們明顯感覺到留言開始變質。惡質留言所佔的比率愈來愈高了。

單看從去年八月中旬到今年四月上旬的90多留言篇留言,其中有20篇左右是搞不清楚狀況卻又自以為是的惡質留言。佔了兩成多。

我們之所以稱這種留言為惡質留言,是因為這些留言者並不關心這個網站,他們只想透過這個網站的留言系統來展現自己的優越性。為什麼說這些人不關心這個網站呢?因為這些人的留言並沒有交流的意圖,就只是在自言自語,談自己的優越的知識而已。

利用留言系統分享自己的知識不是問題,問題是留言時的態度。這裡有不少真的想分享心得的善意網友的留言,這些網友在留言時,態度都非常親切和善。至於惡質留言則是莫名其妙地出現,然後自言自語,就像是沒有感情的「留言殭屍」一樣。而且有些還根本不填發言者的代號。這種感覺就像是到一個不認識的人家裡,既不打招呼,也不想讓屋主知道自己是誰,直接莫名其妙地在牆上噴漆塗鴉,既沒有溝通的意願,也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那麼,這種惡質留言該怎麼處理呢?

有些人會主張把這種留言刪除。也有些人會認為裝作沒看到就可以了。

其實,任何有常識的人都想得到這兩點,即使沒有網站管理經驗的人也會想到這兩種處理方式,這是網路時代的大眾常識。就像1+1=2一樣,是最基本的觀念,不可能會有人忽略,也不可能有人會忘記有這種方法。因此不用去浪費時間假設有哪個人會不知道有這兩種處置方法,因為這種假設沒有實質意義。

在梅與櫻網站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確曾經刪除過一些留言。有些留言是不適合公開的私人建議,也有一些是涉及隱私的留言,當然也有一部分是不友善的攻擊性留言。然而,這個結果就是我們非常後悔。因為留言也是網站的成長資料的一部分,而且是反映出當時營運狀況的最重要、最真實的一部分。因此三年多前開始,除了一些惡質廣告外,我們幾乎沒有再刪除過留言,即使是那些不關心這裡卻想用這裡的留言系統賣弄知識的留言,或是用盡各種惡毒的言詞辱罵我們的留言,這三年多來都保留下來了。我們保留留言的原因,純粹只是基於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觀點,如此而已。

不用去理會那些惡質留言,忍一下就過去了。這就像是1+1=2一樣,是正常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識,任何人都想得到這種處理手法,即使是沒有營運過網站的人,也知道有這種處理方法。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人都難免會遇到不友善的人,當大家遇到這種人時,的確是忍一下就過去了。這種處理手法已經經過多次實證。然而,這種處理手法其實是特定條件的,只是一般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種特定條件而已。這種特定條件就是只適用於個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的話,真的是忍一下就過去了。為什麼忍一下就過去了呢?因為這種事情的影響層面僅止於個人。在這種狀況下,稍微忍耐一下,事情真的會完結。由於大部分的人在面對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情時,多半都是僅止於個人層面的事情,所以稍微忍耐一下、犧牲一下,事情都會順利完結。然而,如果事情的影響層面無法止於個人的話,個人忍一下,完全不會讓事情完結,因為還有其他人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忍耐不會終結問題,事情還是會繼續發生,繼續惡化。

最具體的例子就是網路上的討論區或是留言系統。

如果某個網站充斥著一堆惡質留言或廣告的話,就算惡質留言並非針對其他瀏覽者,而是針對某個人,其他不相干的瀏覽者的情緒一樣會受到影響。問題不會因為網站管理人忍一下就結束,問題只會一直持續發生下去而已。這個結果就是一般瀏覽者會對網站敬而遠之。

其實不用說一堆惡質留言,就算只有一篇惡質留言,只要這篇留言位於顯眼的地方,瀏覽者一樣會動搖。這種事情就曾經發生在梅與櫻網站上。

2010年12月26日,有一個不留代號的留言者,用盡各種狠毒的言詞攻擊我們。這件事的本質,其實就只是有人覺得自己擁有別人沒有的獨門知識,覺得非常得意,然後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姿態攻擊別人。事實上,這個人的留言內容其實並不是什麼獨門知識,就只是正常人做事時根本不會忽略、根本不會遺忘,而且一直都會實踐的事情。這就像是1+1=2一樣,正常人根本就不會搞錯,也不可能疏忽。簡單地說,這名留言者無法分辨一般人在做事時會注意什麼,不可能忽略什麼。只憑自己的感覺就認定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常識,只有自己的知識最特別。

至於這個人提到的著作權的相關事情,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知識。2007年,本人參加東京的新教育博覧會,去聽日本各級學校教師的教學成果發表,當時日本的小學電腦課教的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著作權的觀念,日本的小學上課內容還比2010年12月這篇攻擊我們的留言內容豐富。簡單地說,這名留言者中心的「獨門知識」其實不過就只是日本小學電腦課所教的東西中的一部分而已,還真的就是「1+1=2」的水準的知識。而這名留言者所做的,就只拿著自己的「1+1=2」程度的知識,在網路上賣弄而已。

本來我們並不想理這種留言。我們認為,平常來這裡看文章的人,就算不認識我們,多少也可以從這裡上千篇的文章窺出我們分析事理的能力以及做事的態度。不過非常遺憾,事情並沒有朝這個方向發展,因為有人開始附和這個留言。在這種狀況下,日本人作者只好寫一篇提醒網友注意事實關係的留言。結果依然有人無視事實,繼續附和這種留言。關於這件事,詳情可以參閱這個連結。連結當中,留言字數最多的就是那名覺得自己的知識過人的留言者。這個留言反映了當時部分台灣人在網路上賣弄知識的行為,也反映出當時部分台灣網友判斷事理的能力。事實上,這種問題不只是發生在當時的梅與櫻網站,很多網站或討論區都有類似的事情,而且目前仍然在持續發生中。

由於這個網站是一種學習及體驗的記錄,基於記錄的完整性,我們儘可能把各種留言保留下來。然而,當惡質留言也被保留下來的話,必然會影響到這裡的瀏覽氣氛。這裡的網友們的目的是來看文章、理解異文化,而不是看那些惡質留言。由於網友們不知道哪一篇留言是惡質留言,因此在點選連結時,有時候會遇到非預期的結果。在非預期的情況下看到這種自以為是,或是充滿各種狠毒措詞的攻擊留言,絕對不是快樂的事情。我們雖然可以忍受惡質留言,但是很多人不喜歡看到這種東西,因此這種問題並不能用處理個人事情的方式來解決。

其實,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問題,例如在台灣搭巴士、計程車,或是瀏覽台灣的網站時,常常會被強迫聽音樂。即使對音樂沒有好惡的人,在搭乘交通工具或是瀏覽網站時遇到這種非預期的強制事件時也會覺得不舒服。至於網站中的惡質留言,則是屬於非預期的強制事件的視覺版,而且是比較極端的例子。由於這是非預期的事件,因此大家都是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看到了不想看的東西,就種感覺就像上了車之後才會知道司機會強迫乘客聽音樂或廣播一樣。而糟糕的是,這種惡質留言的比率有上升的傾向。

由於惡質留言的比率有上升的傾向,因此本人在去年8月寫了一篇提醒留言者注意網路禮節的文章(連結)。然而,去年8月之後,仍然有不少自以為是的「1+1=2」型的惡質留言繼續出現,於是日本人作者就寫了一篇關於留言處理的預告文章(連結)。這個結果就是,去年年底到今年三月,出現了數名惡質的日本人留言者攻擊梅與櫻網站。

其中最早的一篇攻擊留言就只有一句話,內容大致上是「如果(你對留言)不滿的話,廢掉留言功能就好了,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那麼理想美好」。我們之所以會說這個人惡質,是因為日文原文的措詞非常高傲,而且這個人故意用「?」作為留言者代號,完全不想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如果這個人是個理性的人,真的有心理解這個網站的營運考量的話,就不會用這種態度說出這種話了。

之後,又有一名故意用「名無し」作為留言者代號,完全不想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的惡質留言者 (應該也是日本人),打著「忠告」的幌子,指出因為我們寫了那些關於留言處理的預告,所以才會引起別人反感。

這名打著「忠告」幌子留言者的行為,其實就是類似上面文章提到的「好心提醒你喔,1+1=2喔,不要搞錯喔,要注意一點喔」的構造。事實上,稍有常識的人,一看就知道第一個惡質留言者就是衝著我們網站中的留言處理告示而來的。其實,我們在擬訂留言處理預告時,早就預見可能會有這種結果。而稍微點有常識的網友看到我們公布的留言處理預告時,大概也可以解讀出我們在擬訂這個留言處理預告文章時的掙扎與覺悟。只有這名以「忠告」為幌子的留言者以為自己是唯一發現問題的人。結果這個人明明不關心我們營運網站時的種種考量,卻打著「忠告」的幌子,而且還故意在不相干的文章中留言,意圖延燒、擴大問題。

關於網路禮節及留言處理方式,這七年間我們已經發表過多篇文章。如果這些人真的關心這個網站的營運的話,至少會從這些文章內容來理解我們的考量。事實上,這些人留言時,本人也花時間各寫了一篇1700字及1800字左右的留言說明狀況,並提醒對方注意網路禮節。如果這些人是明理的人,至少會利用這個機會理解一下這裡的立場,不過這些人顯然一開始根本就不想溝通,顯然從一開始就有意攻擊、破壞這個網站。我們不認識這些人,我們也沒有做過對不起這些人的事,我們也沒有做對不起這個社會的事情。我們所做的就只是儘可能讓這個網站的氣氛變得好一點。但是這些人用非常狠毒的言語攻擊我們,從這些人的措詞當中,可以看出這些人想盡辦法來製造別人的痛苦,從製造別人的痛苦的過程中來獲得快樂。

在營運網站時,怎麼處理網友的留言,其實是一道非常難的課題。梅與櫻的網站主旨是記錄我們的學習成果,留言系統其實只是一種附屬功能而已。這個網站一共有一千四百多篇文章 (實質文章數為一千三百多篇),不過梅與櫻的網友留言數比文章數更多。事實上,有營運過網站的人,多少都會思考如何處理網友留言的問題。當我們在還沒建立這個網誌、還在營運各自的網站時,就有想過這一類問題。只要是有心營運網站的人,都一定想過這種問題,因為營運網站的人是所有問題的當事人。

就理想論的角度來看,營運網站的原則似乎就是小心營運,不要讓問題發生就好。萬一問題發生,出現不友善的留言的話,暫時忍一下就好。

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做事,該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其實理性的人的想法不會差太多,不外乎是尊重別人、小心行事、要有大局觀、不要過度計較小事。我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直都在實踐這些想法,這就像是1+1=2一樣,非常基本。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不可能忽略,也不會忘記這種事。當然,由於這是正常人都知道的事情,所以也沒有必要去假設別人會忽略、忘記這種事。

我們也相信大部分營運網站的人都知道要小心謹慎、要從大局衡量問題。這是正常人不可能忽略的大前提。而尊重他人本來就是人的最基本的態度。基本上,只要是正常而且理性的人,就不可能忽略這種基本觀念。其實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路上開車一樣。理性的人開車會以安全為重,而且尊重其他用路人,這樣子可以減少很多危險。這是非常基本的社會責任。

然而,自己小心謹慎,自己尊重別人,只代表自己不會成為問題的源頭而已。這並不代表自己永遠不會遇到意外。這個網站的本質不過就只是我們個人的外國文化學習的記錄而已。我們所做的就只是寫一些非常粗淺的學習心得,然後再分享給對這方面事物感興趣的網友們而已。這是個非常封閉的構造。但是還是會有和我們毫無瓜葛的人來這裡留下自以為是、不友善的留言。這種感覺就像是小心開車的人仍然可能被捲入交通事故,甚至可能被捲入別人意圖製造的假車禍。自己一個人開車出門,如果不幸被捲入事故,有時候自認倒楣就算了。然而,如果自己開的是載滿客人大客車時,狀況會完全不一樣。這種狀況下的考量,不是1+1=2就能解決的。

在梅與櫻的瀏覽者當中,我們估計日本人和華人大概各佔一半。從留言記錄來看,惡質的留言當中,中文留言佔多數。不過去年年底到今天這篇文章公開為止,惡質的留言者多半是日文留言者。另外,這個網站的第一篇惡質留言是日文留言。

個人在日本求學時代,曾經受到許多日本人的幫助和鼓勵。由於自己對日本社會現狀及文化非常感興趣,因此參與製作了這個網站。現在看到有日本人用盡各種惡毒的言詞攻擊這裡,就理性的知識面而言,雖然並不覺得意外 (日本的網路文化是個人比較投注心力研究的領域),但是就感性面而言,心情難免有點複雜。當然,個人並不認為這完全是壞事。因為這些惡質留言本身也確實反映了部分日文網路文化現象。很多來這裡的網友就是希望能從這裡發現一些日本和台灣的真實現狀,而這些惡質的留言就是非常寫實的一部分。

在惡質留言之外,仍然有一些來自日本和台灣的網友們用友善的留言鼓勵我們、支持我們。雖然惡質留言的比率在增加,不過善意的留言還是佔多數。在這裡我們當然要感謝這些善意的網友們。

今後,我們預見惡質留言還是會繼續出現,我們原則上還是會保留這些留言,但是我們也會繼續注意這裡的瀏覽環境,儘量讓來這裡看文章的網友不要有任何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