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選挙カーのアピール

台湾の選挙カーは青い小型トラックが多いなというのは紹介したんだけど、
実際に、どういう選挙の宣伝なのかの動画も撮ってみたので、これを紹介してみるね。

Youtubeでつくってみた。

実は至って普通って感じなのが、印象かな。

日本の場合は、選挙カーから流せるものに限定があって、名前を連呼するしかないからシュールになるということもあるんだけど、
どうやら、台湾ではそうではないから、逆にノーマルだと感じ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日本と大きく違うことは、言語が1つではないということだね。
それは、言葉がわからない人への配慮というよりも、その言葉を使うことで有権者の支持をより集めるという政治的な意図が込められているみたい。

ということで、もういいかげん3月も終わりになったので、そろそろ選挙ネタもこれで終わりにしたいと思う。
過去の選挙トピックについては、2012年1月以降、つまり直近3カ月のブログのネタを見てみてね。
ちなみに、今後も、資料写真として載せるものに選挙関連の素材が映り込んでしまうかもしれないけど、その辺は勘弁してね。

日本的電視字幕(4)

日本在2011年7月,岩手、宮城、福島三縣以外的所有地區的電視訊號全面數位化。
(※岩手、宮城、福島三縣由於在東日本大震災嚴重受災,所以全面數位化延後到2012年3月底)

日本的電視在數位化之後,民眾只要按一下電視搖控器上的【字幕】按鈕,就可以體驗到以前沒有體驗過的「電視語音字幕」。

日本電視節目的語音字幕除了可以設定成隱藏或顯示以外,還有很多特別的地方。例如字幕的位置不限於電視畫面下方。如果節目本身有用到補充說明用字幕或效果字幕,語音字幕會避開這些位置,這樣才不會妨礙觀眾觀看補充說明或特殊效果用的字幕。另外,有些節目會用不同顏色的文字來區分不同的人的台詞。例如電視劇的對話場面中,A的台詞可能會用水藍色字幕,B的台詞可能用黃色字幕。這樣子,就算畫面沒有拍到說話的人,聽障人士還是可以從字幕顏色來分辨誰在說話。另外,如果電視畫面上同時出現兩個說話的人時,字幕可能會分成左右兩區,左邊的字幕顯示左邊的人的台詞,右邊的字幕則是右邊的人的台詞。

日本雖然在1980年代就開始提供字幕訊號,不過字幕不是說有就有的東西。字幕必須由人工來製作。由於當初大部分的節目製作單位沒有製作字幕,所以就算電視台能發射字幕訊號,實質上大部分的電視節目還是沒有字幕。

1997年,日本政府要求各家電視台在十年之內讓字幕普及化,並修法幫業者排除程序上的不便,所以日本提供字幕的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十年過後,NHK的字幕提供率完全達成目標。不過其他民間電視台的字幕提供率則在85%左右,並沒有達成日本政府設定的目標。

民間電視台沒有達成目標,是不是會受罰呢?

雖然電視台的執照是政府發的,不過日本的放送法規定,公權力必須保障廣電業者的表現自由。由於字幕的運用涉及表達手法,所以政府沒有立場強制業者在節目中加字幕。1997年日本政府設定的100%的目標,是希望電視台能朝這個目標努力,照顧弱勢的聽障族群。電視台開始在節目中加字幕,其實也是基於照顧弱勢、提升企業形象的考量。由於製作字幕真的不容易,所以當時日本政府就規定,新聞和體育轉播等即時節目可以不用加字幕,歌唱、音樂演奏節目也可以不加字幕。至於外語節目由於一般製作字幕的人員也聽不懂,所以可以不加字幕。電視台在重播很早以前的舊節目時也可以不加字幕。

雖然NHK的字幕提供率在2007年達成目標,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節目都有字幕。因為日本政府規定的目標是限於特定時段內可以加字幕的節目。NHK達成目標時,早上七點以前、晚上十二點以後的節目未必有字幕。新聞、體育等節目也未必有字幕。

到了2008年,日本政府又為電視台設了新目標,希望所有的電視台能在現場即時節目、音樂節目、重播的舊節目中也加入字幕,而且希望所有的電視台在2017年時都能達到100%字幕提供率。這個結果就是現在日本大部分的節目都有提供字幕服務。

近幾年,有些到日本旅遊的人在旅館看電視時,如果有心去玩一下數位電視的字幕功能的話,會發現日本連新聞及體育轉播都有字幕。

有些人看到新聞和體育轉播的字幕時,可能會以為現在世界上已經有可以即時辨識語音的字幕系統。其實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字幕不是說有就有的東西,字幕必須由人工來製作。現在日本所有的新聞節目、體育節目的即時字幕全部是人力打字打出來的。

那麼不能用電腦自動辨識嗎?

電腦語音辨識輸入系統其實在1990年代就已經成為大眾商品,不過這種東西就和翻譯軟體一樣,非常不精確。這種系統只能當作在特定情況下加快人力作業的輔助工具。

語音辨識系統辨識得最漂亮的就是推銷這種系統的業務員的樣本台詞,因為業務員會一直用固定的幾句話來訓練系統。然而現實中目前電腦語音辨識系統再怎麼努力,正確率頂多只能到八成左右,偶爾運氣好的時候有機會辨識到九成。八成到九成,看起來很高,不過電視字幕的基本要求是零錯誤。如果電視字幕中,平均有兩成左右的內容是錯誤資訊的話,在台灣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是在日本就是嚴重的媒體醜聞,會要了電視台的命。

另一個問題是語音辨識系統只會辨識語音,無法辨識非語音的部分。我們在使用文字符號表達事情時,其實會用到很多和聲音無關的要素,這些要素就是「標點符號」。儘管電腦能辨識八到九成的語音,但是這種技術只能對聲波進行物理學上的轉換,系統本身無法理解聲波背後的人文意義,所以語音轉換出來的結果是完全沒有標點符號的連續文字串。而且這種連續文字串大約每五個字當中就有一字個是錯的。

目前日本的電視台在製作字幕時,的確會用到電腦語音辨識系統,不過只是實驗性質而已。製作方式是先讓電腦辨識語音,製作成字幕草稿後,再由人工修正錯誤,然後把這些沒有標點符號的文字串加上標點符號。這樣子可以讓工作人員少打幾個字,但是卻要修很多錯字,而且還要加很多標點符號。結果目前電腦語音辨識只用於輔助工作人員製作事前錄製的節目的字幕而已。校正時,校正人員還是要看錄製畫面,聽電視上的原音,否則根本無從校對。由於語音辨識的科技就只能做到這樣而已,所以電視台其實不太敢談語音辨識的實驗結果,因為效率真的不怎麼樣。如果結果發表出來的話,提案者和決策者可能會丟飯碗。

由於電腦語音辨識系統無法理解語言的意義,而且非常不精確,所以不能用來製作現場即時字幕。事實上,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種涉及意義層面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能是人類永遠無法完成的夢。結果目前唯一能接近零錯誤的即時字幕製作手法就是找專業的打字人員一邊看電視一邊打字幕,這樣最快而且最有效率。

◆◆◆

日本的專業速記人員的抄寫速度大約每分鐘350字以上,這種速度可以完全達到聽完即寫完。至於專業的日文打字人員的打字速度大約每分鐘180~200字左右,這種速度當然無法應付電視節目的即時語音。所以日本的電視台在製作即時字幕時,會花心思解決打字速度不足的問題。

例如有些電視台是請特別的高速打字人員。這些高速打字人員用的機器不是一般電腦,而是高速打字機。


高速打字機的鍵盤排列。高速打字機是特殊的打字機,會用這種打字機的人不多。這種打字機的核心按鍵只有十四個。下方的四個按鍵是由左右手的大姆指負責,其他的手指負責上方的十個按鍵。普通的打字多半是一次按一個鍵,偶爾在打符號時才會同時按兩個鍵。高速打字大部分要同時按好幾個鍵,多的時候甚至可能會同時按到八九個鍵。在這種情況下,十四個鍵的排列組合就非常多。這種打字如果練到頂級,速度就會和專業的速記人員一樣,聽完一段話後,字也同時打完。這張圖只畫出了高速打字機的核心按鍵,其實這種打字機還有數字鍵和其他功能鍵。不過打字時,最常用的就是這十四個核心按鍵。

也有一些電視台是找普通鍵盤的打字人員來打即時字幕。在這種狀況下,打字人員起碼要有三個人。專業打字人員雖然一分鐘可以打到200字,但是疲勞的話,打字速度和精度都會下降,如果打字速度降到每分鐘120字的話,三個人在一起還有每分鐘360字的水準。這種小組打字的作業方式是每個人負責一句話,第一個人在打第一句話時,如果電視上出現第二句話時,第二個人馬上就開始打,如果電視上出現第三句話時,則由第三個人打。這時候,第一個人可能已經打完第一句話,在等第四句話出現。

其實,1994年在日本的BBS上幫聽障網友打字幕的志工群就是用這種接力方式打字幕。只是網路上的字幕是用簡陋的聊天系統,比較容易發生混亂。由於電視字幕的精度要求非常嚴格,所以電視台的字幕打字人員會用到特別的打字系統。螢幕上可以同時看到自己和其他同伴打字的狀況,這樣才不會發生三個人同時打同一句話的情形,而且可以互相支援。

日本的即時字幕的特性就和一般字幕一樣,是一段一段地顯示,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顯示。因為打字要做文字變換,而且要檢查錯字。所以不論是高速打字或小組打字,都是打完一段話後,字幕才會出現在電視畫面上。這個結果就是電視上講完一句話後,大約要過4~7秒左右,這句話的字幕才會出現。如果節目內容有一大堆專業術語的話,字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因為打字人員要處理很多自己不熟悉的詞彙。雖然打字人員會在上工前花很多時間預習,不過如果節目內容太複雜,專業的打字人員也會做得非常辛苦。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體育轉播。

體育轉播本來是男性看的節目,不過目前日本的電視即時字幕的打字人員多半都是女性。女性比較不熟悉體育節目的進行方式,所以製作體育轉播的字幕會非常吃力。

這裡要注意的是,日本和台灣的體育轉播的層次不一樣。台灣的體育轉播的品質非糟,轉播國際比賽時,很多轉播人員根本沒有做好預習工作,甚至完全在節目中聊天打混。在日本,體育轉播的資訊密度非常高。轉播人員理所當然會知道比賽的意義、比賽的重點、主要選手的名字,而且會確實把這些資訊傳達給觀眾。這是最基本的工作。如果這種基本工作沒做好的話,會傷到自己及公司的信用,嚴重時可能會丟飯碗。

由於字幕打字人員最基本的要求是製作出零錯誤的字幕,所以這些人必需要完全聽懂轉播人員口中的術語和人名。儘管這些打字人員會在前一天晚上拼命預習,不過實際工作時,延遲狀況還是會非常嚴重,有時候可能會延遲10~15秒左右。當然,體育轉播的問題並不只是專業術語而已。體育轉播節目中,除了播報員、專業解說人員以外,還有外派到選手活動區域的現場聯絡人員。每個人都有講話的機會。而且體育轉播還分為時況播報、解說,以及題外話,有些內容有時效性,有些沒有時效性,而且體育節目中的主角不是說話的人,所以聲音幾乎全部都是旁白。要把這些資訊確實傳達給聽不見這些對話的人知道,真的很不容易。

儘管製作即時字幕非常不容易,不過日本的電視台還是很努力地提高節目的字幕普及率。當然,製作即時字幕時,最努力的是那些打字人員。這些人在工作之前要花很多時間預習,理解節目中可能會用到的專業術語和人名。這些人多半不是電視台的人,而是和電視台簽約的業者的人。

日本的電視字幕服務雖然已經普及到即時節目,但是還有很多課題有待解決。例如即時字幕多半會延遲個4~7秒,當電視節目結束或進入廣告時,還沒出現的字幕就會被切掉。另外,電視廣告是廣告公司製作的影片,不屬於節目體系,所以也沒有字幕服務。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到聽障者的知的權利。

祝7周年

3月26日で、「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は7周年を迎えたよ。
このブログは2005年3月26日から始まったんだよね。

こういうお知らせを久しぶりに書いたと思ったら――昨年はそれどころじゃなかったんだね。

7年もたつと、当時学生だった人も、そうじゃなくなって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ね。
当時から社会人だった人であれば、ずいぶんと人生が変わった人もいるかもしれない。
時間は平等にみんなの中に流れているから、このブログの書き手にもそれぞれの時間は流れているよ。

私は自分がどういう年代なのかを書かないけど、私は更年期じゃないかとかいう指摘もあった。
そういう言い方はないかなとは思っている。
人様に言葉で伝えていいこと、いけないこと、考えてもらわないといけない読者もいる。
コメントのありようについては、多分引き続き、皆さんにお願いすることはあると思う。

まず何よりも望んでいるのは、この場所が、書き手にとって、ずっと楽しい場所であること。
そして、書き手が発信している情報が、この場所を見に来る人たちにとって有益であれば、それは幸いだと思うんだよね。
書き手が楽しく思わない場所だったら、読む側にもそういうのが伝わるよね、きっと。

いつも書いていることだけれども、また今後も書ける範囲内で書いていくと思うので、引き続き気に入ってくれたら、見に来てくださいね。

台湾の路上の工事フェンス

台北を観光していると、広範囲にわたる道路工事を見ることがある。
これは、地下鉄路線である捷運の工事をしているんだよ。
 
左は、日本人が大好きな鼎泰豊前。右は、台中だよ。

このフェンスはそれなりの高さはあるけど、隣接の建物からフェンスの中を見おろすことはできるよ。
そうすると、中にぽっかり穴があいているというのを見られるかもしれない。
個人的には、この工事のフェンスについている赤色回転灯がピンクがかっていて、夜になるととてもきれいだと思う。
黄色いフェンスについては「台湾のジャージーバリア」を見てね。

こういうのが長期にわたり工事していると、その道路は渋滞しちゃうということだけど、
昔、本当にこの地下鉄を立ち上げたころに比べれば、全然ましだろうね。

このブログで台湾の捷運(MRT)についてトピックをつくったのは2005年。
あの当時も、そして今も、ずっと台湾では地下鉄がつくられ続けているんだよね。
台北や高雄の地下鉄路線は目下充実しつつあるし、桃園空港のところとか、台中でも目下地下鉄工事がなされている。ほかの都市でも計画中や建設しているところもあるかもしれない。
我々観光客にとっては、地下鉄路線の新設、拡張というのは、台湾の外観的な変化がよく見える一つの例だと思う。

日本的電視字幕(3)

在台灣,電視字幕的主要功能是輔助觀眾理解電視節目的內容。有了字幕,民眾就能看得懂外語節目。另外,聽不懂國語的民眾可以透過字幕理解國語節目的內容,聽不懂台語的民眾則可以透過字幕理解台語節目的內容。字幕看久了之後,觀眾多少可以理解一點自己不熟悉的語言。不識字的民眾如果有心的話,也可以從電視字幕來認識字。所以早期台灣的電視字幕對民眾最大的影響就是教育。

早期日本的電視台沒有提供字幕服務,是因為日本的電視製作單位和民眾不覺得少了字幕會有什麼問題。由於一般日本民眾都聽得懂電視節目的內容,完全沒有理解上的問題,所以沒有字幕不會造成收視障礙。而且大部分的日本民眾都識字,所以日本的電視台也沒有特別的理由花錢花時間製作字幕。

日本的電視台是從1983年開始實施字幕訊號實驗,然後從1985年正式提供電視節目的對話和旁白的字幕訊號。不過一般日本民眾並沒有感受到電視節目發生變化。因為大部分的民眾家裡面的電視無法接收字幕訊號。如果要接收字幕訊號,必須另外購買字幕機才行。

那麼買了字幕機是不是就可以看到電視字幕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由於當時日本的法律規定要有特別的電波執照才能發射字幕訊號,所以1985年當時只有少數大城市的電視台才有能力提供字幕訊號。而且只有極少數的節目有製作字幕。所以就算住在大城市、就算家裡裝了字幕機,如果收看的節目本身沒有製作字幕的話,還是看不到字幕。

對當時的日本大眾而言,電視台開始提供字幕服務後,實質上能感覺到的就是極少數有提供字幕的節目片頭會出現幾秒鐘的「字幕放送」的文字標示,然後報紙的電視節目表會在這些的節目名稱旁邊加註字幕服務的符號。如此而已。

另一方面,當時的字幕機的價格高達十萬日元以上。買一台字幕機的價錢就相當於再買一台電視機。非常昂貴。由於一般民眾就算沒有字幕機,也不會有收視上的問題,所以一般民眾也沒有購買字幕機的動機。

那麼日本的電視台提供字幕服務的目的是什麼呢?

日本的電視台提供字幕服務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服務聽障人士。如此而已。這個方針非常明確。當時字幕機的主要消費者就是聽障人士。儘管當時只有少數地區的電視台的極少數節目才有提供得到字幕,但是對聽障人士而言,只要有節目有字幕,意義就完全不同。

在NHK實施字幕訊號實驗之前,日本的聽障人士能收看的電視節目只有極少數有提供手語服務的節目而已。然而日本的聽障族群中懂手語的人是少數派,所以電視的手語服務只對少數聽障人士有意義而已。其他多數的聽障人士根本看不懂。另外,手語不太適合表達時間、空間、因果關係、抽象概念等,所以手語傳達有很多限制。另一個問題則是並非所有的節目都適合提供手語資訊。如果節目要提供手語資訊,必須在節目畫面上另外騰出空間讓手語翻譯者表達手語。由於戲劇節目的畫面全部是經過計算的構圖,如果在畫面上安插手語服務的話會破壞構圖,所以手語服務只適合用在那些可以犧牲掉部分畫面的新聞及談話節目,所以1983年之前的聽障人士實質上能從電視獲得的資訊量及娛樂非常有限。不過當電視字幕服務上路後,聽障人士只要有字幕機,就有機會從電視上得到比手語更精確、更有深度的資訊,而且還可以開始觀賞電視劇。這是以前聽障人士無法享受的收視樂趣。儘管只有幾個零星的節目有提供字幕服務,不過對聽障人士而言,狀況已經比以前好太多了。

從這裡可以知道,日本的聽障人士當中,雖然只有少數人懂手語,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識字。由於大部分的人都識字,所以電視台提供字幕的意義並不是教這些人識字,而是讓這些人能從字幕內容吸收有深度的知識,讓這些人也能體驗觀看電視劇的樂趣,大幅改善聽障人士的資訊及娛樂環境。

然而,實際狀況並沒有那麼理想。

雖然聽障人士可以透過電視字幕得到許多新資訊,而且還可以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收視樂趣,但是當時字幕機的價格非常昂貴,大部分的聽障人士根本買不下手。一直到了1994年,日本政府開始提供聽障人士字幕機的補助費後,才減輕了聽障人士的經濟負擔。這個福利政策多少提升了字幕機在聽障族群中的普及率。

◆◆◆

在1994年當時,日本大多數的電視節目還是沒有提供字幕服務。當時提供字幕的節目當中,比較著名的節目包括NHK的《連続テレビ小説》(連續電視小說)以及TBS的《水戸黄門》。對台灣的日劇迷而言,看《連続テレビ小説》和《水戸黄門》其實很正常,日劇迷之間聊天時聊到這一類節目也一點都不奇怪,完全不會排斥這些節目。因為這些節目日劇迷體驗異文化的手段。不過對日本人而言,《連続テレビ小説》是設定給主婦看的節目,《水戸黄門》則是設定給老人看的節目。當時比較時髦的年輕人之間如果要聊電視節目的話題,基本上會對這種主婦或老人節目敬而遠之。當時的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的是時髦的偶像劇。不過當時的偶像劇幾乎都沒有提供字幕服務。日本的電視字幕服務在當時已實施了將近十年,不過由於電視製作單位沒有積極製作字幕,所以聽障人士在娛樂方面還是相當弱勢。這時候,另一個媒體意外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決之道。這個媒體就是BBS。

談到日本的BBS,有些比較留意日本次文化動向的台灣人可能會聯想到「2ch」。其實「2ch」是1990年代日本BBS文化衰退之後出現的「後BBS文化」。在「2ch」之前,日本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繁盛的BBS文化。繁盛到當時日本上班族的名片上會印BBS的聯絡用ID。

在1994年當時,日本的BBS文化正走向顛峰期,當時一些比較時髦的聽障人士的娛樂就是玩BBS。當時日本的大型BBS的構造其實就和當年台灣學術網路的各大BBS站相似。有各種各類的討論區,也有聊天室,網友之間也可以互通電子郵件,操作上就和台灣人熟悉的BBS系統差不多,完全是純文字介面,只用鍵盤,不用滑鼠。

當然,日本的BBS和台灣的BBS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日本的BBS發展得比台灣早,當日本人開始流行玩BBS時,台灣學術網路BBS其實還是極少數人玩的東西。當時台灣大部分的大學生根本不知道怎麼上網,DOS、WINDOWS、OFFICE是少數人才聽得懂的偏門詞彙。另外,台灣的BBS是從學術網路帶動大流行,日本的BBS完全是民間自行發展出來的。日本的大型BBS的討論區板主並不是隨便找人充當,而是去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來擔任。例如醫療議題的討論區是請醫師擔任管理人,人文領域討論區的板主則是找文化界的人士,營運BBS的企業會支付這些專家薪水。因為這些人有薪水拿,所以他們有營運責任。因為有實質責任,所以在處理討論區的種種事務或是爭議時,考量會比較慎重。

由於BBS是純文字的視覺媒體,和聽覺完全無關,只要會打字就可以和別人聊天,所以BBS意外成為聽障人士和非聽障人士的交流平台。如果聽障人士在BBS上聊天時沒有特別自我介紹的話,別人根本就不會知道對方是聽障人士。完全是平等的交流平台。當時,就有聽障人士在BBS上聊到電視劇的話題。本來一般網友對電視劇這種通俗話題不太感興趣,不過後來有人發現發言的是聽障人士,結果就引發網友們的關注。

當時就有網友突發奇想:「如果電視台提供的帶字幕節目太少的話,就集結網友的力量,在BBS上輪流打字來提供即時字幕」。這樣聽障人士的網友在看電視時,只要連線上BBS看網友們打的即時字幕,就可以看懂以前看不懂的電視節目。結果日本的BBS上就出現一群邊看電視邊為聽障人士網友打字幕的志工。由於在BBS上提供電視字幕來支援聽障人士是一種創舉,所以後來日本的一些聽障者字幕的相關研討會也開始邀請這些志工參加,讓他們提供經驗和意見。這群支援聽障人士的BBS字幕志工在社福領域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由於日本的電視台提供的字幕服務太少,所以支援聽障人士的社福團體要求電視台加強字幕服務的聲浪也越來越大。結果日本政府在1997年開始要求各個電視台在10年內把字幕提供率提升到100%。日本國會也修法讓電視台不需額外的電波執照就能提供字幕訊號。至於電視台方面,由於大部分的電視台沒有專業的字幕人員,而且電視台認為讓網路志工製作字幕,可以不用花成本,也可以讓自己輕鬆一點。所以電視台就直接把劇本提供給這些字幕志工,讓他們在BBS上幫聽障人士提供日劇的字幕。

不過這麼一做,問題又來了。腳本家團體認為這樣的行為涉及劇本的重製,會侵害腳本家的著作權。腳本家團體認為如果要重製劇本,必須付出對等的代價。這樣子才公平。一開始,營運BBS的企業想要出面支付劇本重製費,不過支援聽障人士的社福團體認為這筆錢不應該付。因為製作字幕本來應該是電視台的責任。電視台既然佔用了公共電波,就應該確實服務視聽大眾。後來到了1998年,日本國會修正了著作權法,讓支援聽障人士用的字幕製作除罪化,這才解決了聽障者的字幕的觸法問題。

從這一段日本電視字幕的發展歷程來看,可以發現日本的BBS文化其實扮演了關鍵的推手。就是因為有BBS這種交流平台,所以聽障者才有機會讓一般大眾理解他們的困擾和不便。就是因為當時BBS的網友自發性地提供電視台沒有的即時字幕服務,所以聽障人士才有機會享受收看日劇的樂趣。當支援聽障人士的人變多之後,政府和業者也才注意到電視字幕的重要性,進而讓電視字幕普及化。

很多台灣人只知道日本有個「2ch」,其實在「2ch」出現之前,日本有個一段非常繁盛的BBS時代。1990年代的日本BBS文化對當時的日本社會有很多影響,也是很多次文化發展的推手。而且當時日本的一些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者專家和網路服務企業的研究員也對當時的BBS文化做過不少研究。這些研究雖然已經過了十幾年,不過有不少研究結果還是可以解釋現在2010年代的種種網路文化現象。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當時日本的網路文化研究的強度。

金格食品で長崎カステラを買う

以前、「日本的和菓子:カステラ」(中国語コンテンツ)のコメントで書かれていた金格食品に行ってみたので、紹介するね。
金格食品は、ウエブサイトによれば、たくさん店舗を持っているんだけど、私が行ったのは、台北にある中山店だよ。

 

看板に「長崎蛋糕」となっているのは余り細かくチェックするほどのものではなく、
カステラ=「長崎蛋糕」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ろうと理解しておくといいのかもしれない。
こういう店構えでもわかるように、金格食品は、贈答用のカステラ、あとはパイナップルケーキや月餅、マドレーヌやロールケーキなどの菓子を取りそろえている。

実際に、買ってみたカステラが、これ。
 
あえて「長崎蛋糕 ながさきカステラ」と表書きしているのには余り深い意味はないんだろうけど、
日本語として意味をとってしまうと、このお店は長崎に店舗を持たないのに、なぜ長崎と入れているのかという意地悪な見方も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細長いタイプは、一人分にスライスされているものとされていないものがある。
さらに、贈答シーズンになると、焦げ茶色の焼き目の上に模様を入れたものも売られたりする。
カステラは味の違いで販売されていて、ざらめとかそういうのはないみたい。

このカステラははちみつ味なんだけど、
このはちみつとは、龍眼(リュウガン)から採取したものかな?……
味が、どうも日本ではおよそ食べたことがない甘さの味だったんだよね。
はちみつのフレーバーの好みは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んだけど、
もしこれが龍眼はちみつだったら、日本にはないものだから、このカステラを買う価値は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と思った。

そのほか、カステラの味としては、はちみつのほか、コーヒー、パイナップル、グリーンティー、チョコレートがある。

一人分だけがパッケージングされ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ので、お土産に便利かな。
でも、ふわふわしていて、きっとトランクの中で押されてしまうので、
現実的には、これを土産にするのは、自宅用か、手荷物として持ち帰れる人に限定されるかな。


ついでに、「三笠焼き」という名称のどら焼き様の商品もある。
どうもどこぞの有名ブランドのどら焼きを彷彿とさせるね。

金格食品のホームページはうまく接続ができない感じもするんだけど、
興味がある人は、下記のサイトにどうぞ。
http://www.king.com.tw/

日本的電視字幕(2)

關於電視字幕的基本觀念,請參照本站的「日本的電視字幕(1)」這篇文章。

日本的電視台在1985年開始提供電視節目裡的對話的字幕資訊,而且提供的字幕和電視影像各自獨立,可以讓觀眾選擇是否要顯示字幕。從這個狀況來看,日本的電視字幕服務雖然起步得比較晚,但是做法卻相當先進。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單純。

日本的電視台的確是從1985年開始提供字幕資訊,不過日本的電視台非常多,並不是每家電視台都有這種服務。

在1985當時,由於電視台提供字幕訊號要有另外的電波執照,因此沒有拿到這種執照的電視台就不能提供民眾字幕資訊。結果當時實質上能提供字幕訊號服務的,就只有東京和大阪這些重點都市的電視台而已。同樣是NHK,東京的NHK因為有執照,所以能發射字幕訊號,但是北海道的NHK沒有拿到執照,所以就無法提供字幕服務。此外,住在東京和大阪的民眾也不是一開電視就能看到字幕。如果要看這些字幕,必需要另外購買專用的字幕機,把字幕機接上電視後,才能看得到字幕。

日本電視機的普及率早在1965年時就達到90%以上,如果把90%當成普及的門檻的話,1985年的字幕訊號則是日本的電視機普及二十年之後才出現的服務。這個意義就是一般日本民眾在這二十年間一直都是過著沒有電視字幕的生活,而且這並沒有造成一般民眾收看節目上的障礙,因此1985年後一般民眾也沒有特別的動機去買字幕機。在這種狀況下,儘管電視台提供了節目的字幕資訊,但是一般日本民眾看到的電視節目畫面仍然沒有像台灣電視一樣的字幕。

在台灣,由於電視觀眾長期受媒體的傳達形式影響,因此覺得字幕是電視資訊中必然的一部分,這個結果就是台灣大眾沒有機會去思考完全沒有字幕的影像媒體環境。雖然台灣也有不帶字幕的電視節目,但是這種節目多半是因為某些特別的原因而不帶字幕。如果沒有這個原因的話,節目應該要帶有字幕,這就是台灣視聽大眾的世界觀。

事實上,字幕這種東西只有在觀眾覺得它有意義時,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觀眾無法從字幕得到任何有意義的資訊時,字幕就會變成妨礙畫面完整性的雜訊。台灣人之所以覺得字幕是電視資訊中必然的一部分,是因為這幾十年來,台灣人收看電視的經驗中,字幕多半有意義,而且字幕意義大於字幕遮蓋掉的畫面的意義。如果字幕的意義不如字幕遮蓋掉的畫面部分的話,字幕就會變成一種令人反感的雜訊了。

假設今天把台灣所有電視節目的字幕改成韓文的話,對正在學韓文的人而言可能求之不得,因為對學韓文的人而言韓文字幕的資訊意義非常大。但是對一般大眾而言,加上韓文字幕可能還不如完全沒有字幕。因為觀眾無法從韓文字幕當中得到有意義的資訊,而且字幕還會擋住了部分電視畫面,干擾到收視上的舒適性。

換一個方式來思考。如果把台灣電視節目的字幕全部換成注音文的話,那又會怎麼樣呢?雖然台灣大眾多半能看得懂注音符號,不過由於注音文不易閱讀,因此無法適時構成有意義的資訊,這個結果就是注音文字幕會淪為一種雜訊。在這種狀況下,大家恐怕寧可不要有任何字幕,也不希望注音文遮蓋掉部分電視畫面。因為無意義的資訊只會干擾收視,讓人產生反感。

再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就算電視字幕是正常的中文字,如果字幕內容錯誤百出,也會影響到字幕的價值。如果是中文節目的話,大部分的人恐怕寧可不要字幕,也不希望看到敷衍、不敬業的瑕疵資訊。

至於外語節目的場合,如果觀眾發現字幕沒有確實反映劇情內容,例如明顯的翻譯錯誤、或是翻譯素養不足而創出古怪的詞彙或句型、或是故意漏掉許多難翻的句子或詞彙、或是把外國人的名字換成華人的名字、把外國的地名換成華人國家的地名,這也會傷到字幕的誠信。對外語能力不足的觀眾而言,外語節目中的字幕的支配力非常大,觀眾比較沒有拒絕字幕的籌碼。然而一旦觀眾發現字幕內容扭曲了作品原意的話,或許他們無法完全拒絕字幕,但是一定會失望、一定會影響到看片的興致。因為觀眾無法從字幕獲得自己所期待的「意義」。不過要注意的是,字幕並不是愈詳細愈好。因為字幕的本質只是一種不得已的輔助資訊,一方面要讓觀眾理解作品內容,但是又不能佔掉太多畫面。如果翻譯字幕的人員自作多情或是想炫耀自己的知識,用字幕加上一堆註釋,說明台詞背後的設定資訊的話,這只會妨礙到觀眾收視的樂趣。因為觀眾真正感興趣的是作品本體,而不是翻譯字幕的人員的知識,這種自意識過剩的賣弄行為只會造成觀眾反感而已。

幾年前,日本電視還沒有數位化時,一般日本民眾在欣賞電視台播放的洋片時,往往只能看日語配音版。雖然大部分的電視機都有雙語切換功能,不過由於一般民眾沒有字幕機,無法看到字幕,因此不擅外語的觀眾比較沒有條件欣賞電影的原音。近幾年,日本電視走向數位化,日本大部分家庭的電視機已經直接內建字幕功能。這個結果就是有些喜歡看外國電影的日本人只要開啟電視的雙語和字幕功能,就能欣賞好萊塢電影的原音。

不過日本也開始出現一群具備一定程度外語識讀能力,卻寧願看配音版電影的觀眾。為什麼會有這種人呢?因為他們對翻譯的品質非常執著。這些人雖然無法完全不看字幕,但是由於他們對外語有一定的識讀能力,也可能是電影原著小說的忠實讀者。因此多少有能力判斷翻譯字幕是否貼切,進而為各個翻譯家打分數。如果他們發現電視播出的洋片字幕是某個不合自己胃口的翻譯人員翻譯的話,這些人可能就會選看日語配音版的電影。看配音版電影的好處就是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影片本體上,而且不用擔心不貼切的翻譯字幕壞了他們欣賞電影的興致。

台湾の選挙カー

以前、「台湾の選挙運動の宣伝材料」では、選挙の応援バイクは紹介したんだけど、
今年1月にあった選挙では、選挙カーを見る機会もあったので、それを紹介するね。

日本で選挙応援のために使う車というと、大型の街宣車とかもあるんだけど、
台湾で見た選挙カーは、どれも小振りなトラックの荷台を改造した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よ。
日本と違って、選挙カーは何台出してもいいんだろうから、質より量勝負なのかな。
車をステージに車上で候補者が演説会をするとか、そういう発想はないから、そういう小振りな車なのかもしれない。

スタンダードなのは、青いトラックに選挙宣伝を施したものだよ。
  
こういう選挙トラックには、政党名、候補者の写真、候補者名、投票番号などが書かれるよ。

別に選挙カーに限ったわけではないけど、投票について細かく指南するものもある。

ちなみに、赤字の番号については、「台湾の選挙と立候補者の番号」も見てね。
番号の上にある赤丸のマークについては、投票する際に使用するスタンプの模様だけど、「台湾立法選挙の投票方法」「台湾の選挙の投票ミス」も見てね。

そのほかにも、選挙宣伝のための車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て、
各種政党の支持者が、自家用車にのぼりや小旗をつけて独自に応援しているんだろうなというようなものもある。
 
ここまで選挙熱心な人がいるというのは、ある意味うらやましいというべきか、
どうしてなんだろうという不思議な感じがするんだよね。

2012年東京馬拉松賽後回顧

2012年2月26日,我參加了東京馬拉松,這個馬拉松大會是我人生當中第一場有選手號碼,而且拿得到獎牌的大會。

東京馬拉松是從2007年開始,每年二月或三月舉行的大型馬拉松比賽。這個大會目前是日本陸連選拔馬拉松國手的參考指標比賽之一,同時也是提供喜歡運動的民眾挑戰自我極限的市民路跑大會。近幾年,東京馬拉松也確實發揮了影響力,開始跑步的民眾愈來愈多。以前在日本皇居周邊跑步的人主要是學生、警察以及一些民間的慢跑社團,近幾年由於東京馬拉松帶動了跑步風潮,皇居周邊開始多了許多一般大眾跑者,而「皇居ランナー」 也從慢跑迷之間才聽得懂行話漸漸變成眾所周知的專有名詞。

這幾年個人一直都有慢跑的習慣,每星期大約跑個三到四次,每次跑個10公里。我運動能力非常平庸,慢跑只是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對參加比賽並不感興趣,也很少去想這方面的事情,但是我的確希望自己可能練出跑得完全程馬拉松的體力。兩年前,熱衷跑步的朋友就曾經邀我參加2011年的東京馬拉松,不過那時候我評估自己平時的練習程度還不足挑戰馬拉松,因此婉拒了友人邀約。去年八月,朋友又來慫恿我報名2012年的東京馬拉松。這一次,有感於平時的慢跑訓練已經到了瓶頸,所以開始想透過參賽來刺激一下自己,順便驗收一下這幾年慢跑的成果,因此接受了友人的邀約。

當我決定參加東京馬拉松後,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強化了跑步的原動力。八月底,我的慢跑距離拉長到20K,這是以前我從來不敢想像的距離。記得學生時代,光是跑個三千公尺就覺得自己像下地獄了一樣,如今可以紮實地跑完20公里,這種進步的感覺非常充實。當我知道自己能跑得動20K後,我就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在避免受傷的前提下進行10K或是20K的長跑訓練。

到了十二月,我開始把長跑距離加到26公里,並預定今年二月上旬練出能跑30公里的體力。不過事與願違,二月上旬扭傷了腰,完全無法練跑。而比賽前一週又不巧得了感冒,原先設定的訓練計劃完全無法實行,結果整個二月就只有中旬跑過一個10K及一個14K的慢跑而已。賽前一個月的練習狀況非常糟。

大會前一天,雖然感冒沒有完全好,不過喉嚨已經不痛,而且開始出汗,又拜感冒藥所賜,大會的前幾個晚上的睡眠都非常充足,因此身體的狀況稍微回升。

大會當天早上,精神還不錯。我特地吃了一頓比平常分量要多的早餐來作為這一天作戰的本錢,然後換了衣服、拿著行李搭電車到會場附近。當電車愈來愈接近都心一帶時,車廂內穿著跑鞋、提著東京馬拉松專用寄物袋的乘客愈來愈多,這些人全部都是馬拉松的挑戰者。愈來愈有比賽的氣氛。


東京都議會旁的道路。一出地鐵站,就可以看到大批挑戰這次大會的參賽者們集結在東京都廳附近摩拳擦掌,進行最後的調整。

前一天我還一直在煩惱關於這次大會的一些瑣碎的事情。不過當天早上從起床到出門搭電車,然後到大會指定的地點集合,這個過程卻出乎意料地輕鬆愉快,過去幾天的緊張感全部都拋在腦後。

我參加東京馬拉松,除了想驗收一下這幾年間跑步的成果外,另外還有一個目的是想藉這機會來重新認識東京。對我而言,東京馬拉松不只是馬拉松而已,也是個絕佳的觀光機會。我對馬拉松這種運動開始產生興趣,主要是因為1995年看了福岡世大運的女子馬拉松的電視時況轉播的影響。雖然當時我人不在福岡,但是我發現從電視上看馬拉松轉播也可以欣賞到福岡的市容街景,有一種虛擬旅遊的感覺。福岡是個什麼樣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建築物、街道是什麼樣子,一目瞭然。福岡人就是在這樣的城市裡生活,非常寫實、非常清楚。那場比賽,四名日本代表跑在最前面的領先群,看著這些大學選手全神貫注地向目標邁進,就覺得熱血沸騰。到了39公里處,跑在第一位的鯉川選手忽然像失去方向感一樣,開始搖搖晃晃,然後倒了下去。雖然她還想試圖重新爬起,不過身體狀況已經撐不下去了,那個場面非常悲壯。看了這個轉播,我除了見識到馬拉松比賽的強度及張力以外,也發現了馬拉松的另一種魅力:用自己的腳來觀光。(題外話:由於當年福岡世大運的馬拉松項目有太多選手中暑,因此之後的世大運就取消馬拉松項目了)

東京馬拉松就是一個提供跑者七個小時的時間,讓跑者用自己的腳一步一步確實地踏在這個城市的土地上來親身感受東京的都市風情的比賽。而且東京都還毫不吝嗇地騰出大馬路讓跑者連續欣賞42.195公里的風景,沿途為跑者準備了水和食物等補給品,深怕有人無法完成這趟都市體驗之旅。而住在這個城市的民眾們也會站在道路兩旁熱情地聲援跑者,希望跑者們能體驗到最後。

以前我還沒有能力跑馬拉松時,就非常羨慕那些參加東京馬拉松的人,因為他們可以以馬拉松跑者這種非常獨特的視點來品味東京這個城市。

這一天,我終於也有機會來體驗這種觀光的感覺了。

9:10,起跑的煙火聲一響,全場三萬多名跑者開始動了起來。這場馬拉松對在場的大多數參賽者而言,是意義非比尋常的盛會。因為東京馬拉松報名的人非常多,大約每十個報名者當中只有一個人有機會中籤出場。我自己為了準備這個大會,從去年八月就一直在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我相信這裡的其他參賽者為了這個參加不易的大會,他們所付出的心力遠遠超過我。所有曾經努力過的參賽者在這一刻都邁著步伐向自己的目標前進,能和這麼多努力過的人一起跑步,心中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動。

 
左邊的照片是新宿警察署裏交差點,右邊的照片則是新都心步道橋下交差點。以前日本的都會風的電視劇或是電影常常會在這一帶取景。這兩個交差點我以前都曾經路過,並不算陌生。不過這一天,我可以以一名跑者的身分從大馬路中央來欣賞這裡的街景,意義格外不同。


新宿大鐵橋。以前學生時代,在新宿區住過一年半。對我而言,這個地方就像自己家的後院一樣,來過不知道多少次。但是這一次,我則是以一個馬拉松跑者的視點來看這裡、通過這裡,這種感覺非常新鮮。


歌舞伎町附近的靖國通。通過了大鐵橋後,就是歌舞伎町。這個地方我也來過非常多次,不過這一次是第一次以純粹路跑的方式,從大馬路上來欣賞兩旁的街景。


曙橋下的靖國通。去年三月十一日,我曾經站在曙橋上向這裡拍攝靖國通的街景。這一天,我則是以東京馬拉松跑者的視點,從靖國通拍攝曙橋。兩個攝影視點正好完全互換。

雖然馬拉松路線會經過許多我以前曾經去過或是到現在仍然經常會去的地方,不過對我而言,這是個用另一種角度重新認識東京的好機會。這個體驗讓我把過去腦中對東京的記憶從各個點連成線,再從線結合成面。

從上面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有部分參賽者別出心裁,以cosplay的姿態路跑。這些cospaly跑者多半是一些有自信跑完全程馬拉松的人。就是因為他們有自信,所以才有餘力玩變裝秀。在這裡玩變裝秀,不需要扮得像,而是要扮得巧。扮得巧,指的是讓路人一眼就知道跑者裝扮的對象,立刻能領悟跑者裝扮的意圖。只要讓路旁的民眾看了覺得有趣,這個cosplay就算成功了。變裝的好處是容易受到路旁民眾注目,路旁民眾也會特別為這些變裝跑者加油打氣。對跑者而言,路旁民眾的加油聲是非常重要的戰力。

 
東京馬拉松並不是單純的馬拉松,也是一種「祭り」。有些華人看到日文的「祭り」這個詞,會受到漢字的影響而擅自解釋成「祭典」。事實上,現代日語的「祭り」,多半指的是許多人一起慶祝、狂歡、同樂的活動,而非祭典。這一天,馬拉松沿線附近舉辦了許多特別的慶祝活動,民眾可以看表演、看展示,或是吃到一些平常不太容易吃到的美味小吃,然後順便為當天的馬拉松跑者加油打氣。因此東京馬拉松也是一種都市形象宣傳的活動,讓民眾和參賽者看到這個都市的美、看到這個都市辦活動能力,並讓民眾活動中得到快樂,同時還也可以刺激消費。

由於我從來沒有參加過馬拉松,因此我並不知道自己在實戰中可以跑到什麼程度,所以我設定的最低目標就是「跑」完全程。又由於馬拉松是我無法想像的長程賽,因此體力的分配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受到周圍跑者的影響而無謀地向前衝。當我通過東京都廳前的起點感應區後,就刻意壓低速度,以比平常跑步慢的步伐前進。跑到三公里多的地點時,右腳的阿基里斯腱有點不太舒服,於是我小心地調整了跑步姿勢,把速度再放慢一點。直到阿基里斯腱的不適感消失後,我才稍微安心一點。結果我第一個5K所花的時間是36m55s。當時我覺得這個速度還可以,因為真的比平常跑步要慢,不過事後檢討,這個速度還是不夠慢。

我在第二和第三個5K所花的時間分別為38m54s、39m35s,就當時狀況來看,算是可以接受的速度。當我通過15公里處時,周圍開始出現腳抽筋的跑者,也有零星的跑者可能因為抽筋得太厲害而開始改用走的。這時候,我漸漸出現微妙的飢餓感,雖然早餐有特別加量,但是顯然還不夠。幸好路邊有熱心的民眾提供糖果和巧克力,我順手抓了幾顆糖塞到嘴裡,然後立刻咬碎,這才暫時化解了危機。

這半年間,我做過多次20K的慢跑訓練,甚至還曾經跑過26K, 因此15K對我而言其實還好。此外,從起跑之後,我就非常謹慎地在途中每個補給站確實補充水和運動飲料,以防意外發生。然而我跑到大約17公里處時,兩個大腿的四頭肌也開始有抽筋的跡象。這可能是整個二月的訓練不足,外加比賽太過興奮造成的結果。我稍做了一下伸展運動後,繼續前進,不過大腿的不適感並沒有因為伸展運動而消失。第四個5K總共花了40m53s,狀況尚可。

到了中間點附近,我的雙腿又開始抽筋。在路旁做了一下伸展運動後,肌肉的不適感還是沒有消失,在別無選擇下,我只有忍著疼痛慢慢向前跑,而飢餓感也愈來愈明顯。跑到22公里,看到第一個給食所時,那種得救的感覺就像是在沙漠裡發現綠洲一樣。吃了香蕉和麵包來補血後,飢餓感造成的不安總算徹底消除,而這些食物帶來的新能量成為我意志力的後盾。雙腿雖然痛,但是身體似乎已經漸漸懂得和疼痛共存,因此我還是可以繼續跑下去,只是速度已經完全崩盤了。第五個5K所花的時間為48m03s。

到了30公里附近,手機鈴聲響起,跑到終點的友人特地打電話給我加油打氣。這通問候電話就像是回復系的魔法一樣,讓我從瀕死狀態回復了些許HP,增強了戰鬥意志。雙腿雖然痛,不過這一點痛還忍得過去。我還是有體力、還是可以繼續向前跑。這時候周圍的跑者當中約有半數的人已經因為接近極限狀態而改以走路前進。由於我自己的雙腿也非常痛,所以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跑者的感受。不過當我看到道路兩旁的民眾仍然不斷熱情地幫我們加油時,我就覺得不論自己的雙腿再怎麼痛,還是要盡可能跑下去。絕對不能辜負這些民眾的熱情聲援。


佃大橋。佃大橋位於35公里多的地方。下午2:26,由於這裡的上坡本身就是個難關,再加上這裡許多跑者雙腿已經到達極限狀態,所以大部分的跑者握拳的雙手已經垂下,改用走路前進,只有非常零星的幾個人是用跑的。我自己則是堅持忍著疼痛跑下去,只是跑步的速度已經和別人走路的速度相差無幾了。

過了佃大橋,大約在終點前四五公里處時,雙腿真的已經到了極限,不過我還是堅持不能用走的,如果我用走的,就會對不起那些途中曾經幫助我、鼓勵我的民眾。於是我還是咬緊牙關繼續撐下去。朋友曾經告訴我,馬拉松最後的階段要靠「元氣玉」的力量來跑,這時候的我已經完全領悟友人的「元氣玉」的意義:路旁民眾的溫馨且熱情的加油聲就是支持我跑到終點的力量。

最後階段,雖然每一公里都跑得很辛苦,但是每一公里都跑得非常有成就感。

 
當我跑到42公里附近,看到「Last 195m」的標示時,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雙腿的疼痛已經不算什麼了,這輩子從來沒有跑得這麼愉快。這時候,周圍走路的跑者也重新跑了起來,因為整個環境氣氛又帶給這些人力量,幫這些跑者補充了最後衝刺的HP,這就是馬拉松終點附近的魔力。

最後,我在大會時間6h21m24s通過終點,晶片時間為6h10m47s,這是非常末段的成績。在我之前,起碼有三萬人已經先跑到終點了。這個成績當然也非常忠實地反映了我的練習量以及經驗上的不足。不過能踏實地跑完42.195K,也算是達成了以前立下的目標,了一樁心願,覺得非常高興。完成這個目標後,心裡非常感謝友人在訓練技術以及精神上的支援,也非常感激那些在路旁伸出手和我擊掌,或是提供我糖果、巧克力、冷卻噴劑、鎮痛噴劑的民眾,還有那些花一整天來支援跑者的馬拉松義工們。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支援,我才能完成這個挑戰。

這幾年日子過得並不算順遂,如今完成了馬拉松的挑戰,算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見證,對自己而言也是一個非常正面的鼓勵,也留下了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台湾選挙の国民党グッズ

観光地を歩いていると、台湾のグッズが売られている。
ただ、それをよくよく見てみると――
  
これらは台湾グッズといえばそうなんだろうけど、
実は、国民党グッズとして売られているものだよ。

写真の中にある「台湾加油」とは、台湾頑張れということだけど、
そのフレーズやロゴデザインは、国民党の選挙ポスターでよく見られるものだよ。
台湾総統候補者の写真の類似性」とかで確認してみてね。

国民党は台湾の国旗が政党の旗でもあるので、
こういう国旗を使った選挙グッズがつくれるのね。
それに対して、「台湾の政党の党旗」のとおりだと、民進党は台湾国旗のデザインは使わないのね。
そういう意味では、国旗を使いにくい民進党は不利だなと思う。

ちなみに、台湾グッズショップはこんな感じになっているんだけど、

旗をデザインしたグッズに関しては、
国旗なのか国民党グッズなのか、それを分けて考えるのか、
その辺は、台湾人自体は区別が明確にできているのかな……
とにかく、選挙シーズンは紛らわしいんだなということを思う。

「加油」という激励の言葉」「台湾の国章」も見て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