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中旬,我在新宿歌舞伎町聽了一場關於影像文化的脫口秀。其中一名主講人談了許多電影作品的分析及解讀技法,同時也爆了不少日本動畫作品的製作內幕。我本來以為這名主講人是個影評人或次文化評論家,不過事後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名主講人是《攻殼機動隊》的電視版卡通的腳本家,在1980年代還曾經參製作石橋貴明和木梨憲武搞笑短劇綜藝節目。他談的一些作品製作內幕都是他的職場見聞。這場將近四個小時的超高密度內容的脫口秀讓我學了不少東西,事後也勾起了我以前在讀《攻殼機動隊》這部漫畫的回憶。
1996年,《攻殼機動隊》的中文版漫畫在台灣出版,當時我的SF迷的同學就推薦我讀這部作品。不過翻開第一頁,我就陷入苦戰。
《攻殼機動隊》中文版漫畫第一頁的文字敘述引用如下:
即使在企業網路遍及星球、電子及光之間來回奔馳,
而國家和民族也尚未被情報化到必需消解的程度的近未來;
躺在亞洲的一隅,奇特的企業集合體國――日本…
第一頁,我只看得懂最後一句而已。
當時我在想,看不懂這些文字敘述可能只是偶發狀況,或許看了後面的故事,就可以理解第一頁的內容。於是我就跳過第一頁的開場白,翻到第二頁。看到第二頁的文字敘述,我的閱讀自信完全喪失。
《攻殼機動隊》中文版漫畫第二頁的文字敘述引用如下:
這是1998年在播磨研究學園都市所創造的成長型神經晶片(neuro Chip)放大5萬倍後的樣子。由於因過剩成長而死亡的細胞,可在各處看到神經纖維的斷裂。使纖維成長至以在聚苯乙烯上接乳糖(羊乳糖)的誘導體等所構成的端子上,使印刷著端子的薄膜歪曲。同月,使用靠微機械的補助電腦的醫療行為中,有以媒體為中心的巨大資本開始拓展其網路,電腦技術逐轉移到以微機械為基礎的方面上。2028年,神經晶片有很多用在AI(人工智能)及機器人上面。
第二頁,我只看得懂第一句和最後一句。
當時,我以為這部作品的基礎設定太深奧,再加上我自己的SF的素養太差,所以才會看不懂。
十幾年後的一場脫口秀後,再度勾起我對這部作品的好奇心。於是我找了機會讀了原作。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作漫畫中的文字敘述並沒有那麼難。問題是作品翻譯成中文時,資訊大量失真。我在讀原作漫畫的第一頁和第二頁時,理解如下:
(※有興趣的人可以對照上面中文版漫畫的翻譯,看看兩者有什麼不同)
原作漫畫第一頁的內容:
近未來的世界,光電訊號四處竄遊,企業網路密集到包住整個地球。
不過高度資訊化並沒有讓國家和民族消失或解體。
位在亞洲邊垂地帶的奇特的企業集合體國家――日本…
原作漫畫第二頁的內容:
這是1998年由播磨研究學園都市開發的成長型神經晶片放大五萬倍後的樣子。細胞在過度成長後邁向死亡。從圖中可以看到神經纖維各個部分發生斷裂。神經晶片的端子部分是由帶著半乳糖基的聚苯乙烯衍生物等構成,印在薄膜上。神經纖維會一直長到晶片的端子部分,造成薄膜變形。在晶片開發完成的同一個月,媒體等巨大資本開始建構醫療網路,連通醫療界的微機械電腦網路,電腦網路進入了微機械時代。2028年,神經晶片已經大量應用在AI及機器人技術上。
雖然主題有點生硬,但是作者想表達的東西其實還算清楚,並不艱澀。理解這兩段敘述,大概花不了一分鐘。其實對SF感興趣的日本人在讀原文漫畫的這兩段敘述時,大概也不用花一分鐘。而且只要看一遍,就可以知道這個故事設定了什麼東西。
當我理解原作傳達的內容後,再回頭對照1996年的中文版漫畫,我發現當年看不懂的地方,過了十幾年我還是看不懂。而且我努力把句子分段解析後,還是看不懂。在比對原文和翻譯的內容後,當年留在我心中的謎團終於解開了。當時的中文翻譯沒有傳達出原作想表達的東西,而且讓華人讀者誤以為這是一部用詞艱澀到不知所云的作品。
◆◆◆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判漫畫翻譯,而是今年(2012年)1月下旬我又去聽了這名腳本家的影像文化的脫口秀,所以又回想起這部作品。
1996年當時,台灣的翻譯書品質大多是這樣。從小說、雜誌、學術書、大學生的共筆等,雖然印都是大家看得懂的字,但是都是不知所云的句子。漫畫翻譯的狀況反而比較好一點。因為漫畫的句子比較簡短。至於1996年的中文版《攻殼機動隊》的第一和第二頁的難度超越一般漫畫的層級,而是像小說,所以品質就崩壞了。
那個年代資訊不發達、懂外語的人也不多,翻譯技術也不成熟,從事翻譯真的非常不容易。而且翻譯過後還要經過別人打字排版,中間有任何差錯都可能造成資訊失真。例如中文版漫畫的「羊乳糖」一詞顯然是打字的人沒有向翻譯者確認的結果。
不要說別人,當時的我在寫學校的報告時,寫出來的句子恐怕也不知所云。但是當時的我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我的同學、我的學長姐寫的報告都是這個樣子。簡單地說,就是大家在讀外國的文章時,都是一知半解,然後迷迷糊糊地在腦內轉換成中間語言就寫成報告,然後「寫後不理」。翻譯書大概也是同樣的狀況。
其實,在日本也有類似的問題。如果去讀日本的1970、1980年代翻譯書時,可以發現書本裡面雖然都是日文字,但是仔細一讀,書中的句型大多不像日文句型。不過讀1990年代的翻譯書時,這種情形就稍微好轉。如果再去讀2000年代的翻譯書,可以發現翻譯內容越來越流暢易讀。到了2010年代,日本的消費者對翻譯書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如果翻譯書裡面的日文不像日文的話,翻譯者和出版社都會受到消費者批判,影響到商譽。
2011年7月,日本就曾經發生出版社回收劣質翻譯書的事件。當時日本的某個出版社出版的愛因斯坦傳記的下冊的部分章節因為編輯部的作業疏失而草草翻譯交差,監修和其他章節的翻譯家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結果這套書一出版,就被消費者批判,因為下冊的部分章節的翻譯實在太糟糕。而負責這套書其他章節的翻譯家以及監修也憤怒地向出版社社長抗議,結果出版社社長讀過有問題的章節之後,決定把下冊回收,把有問題的部分重新翻譯,然後重新發行。後來修正版發行之後,還是有消費者把修正版當中不像日文的日文挑出來公布在網路上。
從這個事件來看,可以知道日本的消費者真的有用心讀書。就是因為用心讀書,所以才能明確指出書中有問題的部分。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並不是懂外語就能翻譯外文書籍。翻譯外文書籍時,母語的表達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看翻譯書的讀者所讀的不是外國的文字,而是自己母語的文字。翻譯時所需要的外語知識只要能解讀原作內容即可,真正的大工程是把這些資訊正確地轉換成自己的母語文章,而且要讓一般人能讀得懂才行。
近幾年日本的翻譯書的品質之所以越來越好,除了日本消費者對翻譯書的品質要求相當高以外,也和日本的文字工作者的母語表達技術進步有關。如果去讀二三十年前的日本的學術書或是社會評論書籍時,可以發現學者和評論家喜歡把句子寫得又臭又長,就像是GRE的句子一樣。一個大段落裡面可能就只有一兩句話而已,這有可能是受到歐美人文科學界的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形式影響。不過近年來,日本市面上出現不少訓練表達能力或是作文技術的書籍,這些書的內容不外乎就是告訴大家,表達事情時句子要清楚、簡潔、正確。由於作家、評論家、翻譯家,以及出版業者都有這種專業意識,因此近幾年不論是翻譯書或是日本人自己寫的書都變得越來越好讀,大幅提升資訊傳達效果。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查某部電影的資料時,查到了維基百科,然後發現中文維基百科也有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不過一看中文維基百科的內容,就知道這個條目是直接譯自英文維基百科,而且還真的是「直譯」。
這裡引用一小段中文維基百科的「直譯」的內容:
隨著電影進展,Jimmy開始了解他的人生與離開高中時差不多。最初,他視自己為自己際遇的受害者並將他的問題怪在他人身上,不過隨時間經過,Jimmy開始為自己人生方向承擔責任並了解他對自己人生有很大控制,他開始疑惑他的朋友們,包括Future,對向前發展裹足不前,「我們曾做過的就是靠北」,他告訴他們,當他們爭吵怎樣是在音樂產業獲得成功的最好途徑時。之前在台上的漏詞心有餘悸,他似乎決定放棄或後延他的音樂事業夢想,以花更多時間在他白天的工作和構築家庭生活。Jimmy新發現的責任心也被他在工廠的上級注意到,在電影初始,當Jimmy要求更多的輪班,他的上級嘲笑他,但在劇尾,Jimmy改善的態度和效率使他得到他想要的更多工作,不過,是與下場饒舌戰的時間衝突的晚班。Jimmy原不打算去了,但Alex的訪問改變了他的主意。
從這個「直譯」內容可以看出,翻譯英文原文的人幾乎把英文句子中大部分的詞彙都代換出來了 (除了人名以外)。
由於部落格字數的限制,因此這裡不引用英文原文,只用中文轉述一下英文維基百科想傳達的訊息:
吉米發現自己高中畢業後,人生就開始停滯。一開始他把這種不順遂怪罪給別人,不過後來他漸漸學會掌控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他發現自己原地踏步的原因恐怕是因為以前整天和死黨們浪費時間空談怎麼靠音樂賺大錢。由於吉米沒有走出當初在台上出糗的陰影,所以他決定暫時把音樂放一邊,先顧好家和工作。吉米工廠的上司本來不信任吉米,不過後來上司發現吉米的工作態度改善,所以開始願意把任務交給吉米。後來吉米的大夜班衝到比賽時間,原本吉米打算棄權,不過艾莉絲說服了吉米,讓他重回舞台。
中文維基的這個條目顯然只是把英文維基條目中的英文詞彙一一代換成中文詞彙而已,至於詞彙的代換手法為何則不得而知。總而言之,最後翻出了一篇英文句型的中文文章。
或許有人會認為,有些文章或許不完美,但是這可以用事後的修改來補救。然而,常寫文章的人都知道,修改一篇有問題的文章的難度遠遠高於直接重寫一篇文章。姑且不論翻譯與句型的問題,翻譯這個詞條的人恐怕根本沒有看過這部電影,所以翻譯出來中文內容出現了電影中不存在的情節。如果還要再追究的話,其實寫英文條目的這個段落的人本身也沒把握到重點,段落內的時間和因果關係敘述非常雜亂,因此就算把英文條目內容正確地譯成中文,還是一篇雜亂的文章。而翻譯這個條目的人恐怕沒有檢視英文條目的問題,就擅自把它譯成中文。其實目前許多從英文或日文維基百科翻譯成中文的條目都有這方面的問題。這裡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只是前一陣子正好到看到這種翻譯的文面而已,這裡並沒有批判維基百科的意思,維基百科本身恐怕也對這一類不精查原文資訊來源就擅自翻譯的編輯行為感到頭痛。
在2012年的現在,除了漫畫,或是中文維基百科的翻譯詞條外,在網路上或是雜誌期刊上的外文翻譯報導,或是台灣的書店裡的各個領域的翻譯書當中,還是可以看到不少字面是中文,但是句型卻不是中文的文章。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〇〇〇被認為是△△△」這種敘述。這種被動態句型在英文和日文都很自然,但是現實中文會話中幾乎沒有人用。因為中文的表達除了少數特定句型外,幾乎不使用被動語態。如果要把「〇〇〇被認為是△△△」這種句型改成比較自然的中文句型的話,可以改成「很多人認為〇〇〇是△△△」或是直接譯為「〇〇〇是△△△」。
不過在網路上搜尋「被認為是」這個字串時,可以搜到一大堆結果,而且還不限翻譯文。這個原因恐怕是因為有些人讀了生硬的翻譯文章後,覺得使用這種生硬的敘述可以讓自己的文章看起來有深度,於是就有樣學樣,開始使用「被認為是」這樣的句型,這是目前華文資訊中常見的陋習。事實上,沒有深度的文章就算加了一堆拗口的敘述,文章的深度也不會增加。至於內容豐富的文章,如果採用平易的敘述方式可以讓讀者吸收到更多東西,也無損文章的價值。拗口生硬的敘述只代表寫文章的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而已。
有些人認為語言會隨著時間變化,許多非傳統的表達方式可能積非成是,成為標準用法。的確,在語言發展中的確有不少這一類的例子。不過從「被認為是」這個例子來看,這種句型目前只在文章中出現,而且這些文章不外乎是翻譯的文章或是一些生硬的文章。一般中文會話中幾乎沒有人用這種句型,這是因為中文的表達邏輯不習慣用被動態。因此「被認為是」這種句型在網路上激增現象,恐怕只是近年來華人大眾能輕易接觸外文資訊後衍生出來的「中間產物」。一但母語表達技術進步、拗口至上的寫作觀失勢的話,這種中間產物就可能會被別的表達方式取代。
講到語言的變化,讓我想到去年12月中旬寫的一篇關於日文的「絆」的文章。這篇文章提到日文的「絆」的誤譯問題。日本的「絆」的意思指的是一種正面的感情連帶,然而有些華人卻把日文的「絆」誤譯成帶有負面意義的「羈絆」「牽絆」。有網友指出,日文翻譯小說或漫畫中用的「羈絆」一詞讀起來非常正面。也有網友指出,就算「羈絆」是誤譯,但是語言發展中本來就有許多積非成是例子。並指出一般台灣人不覺得「羈絆」這個詞很負面,如果前後文表現都很正面的話,大家自然會覺得「羈絆」這個詞很正面。
事實上,這些說法都沒有根據。在談一個社會的一般現象時,要有大環境的依據。這些說法的問題就是無視台灣的大環境的現實。
「羈絆」這個詞其實是台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育期待學生知道的詞。而且以前國文課本的文章中就曾經出現過「羈絆」這個詞,而且課本還特別為這個詞加了注釋。儘管近年來台灣教育有很多變革,教材內容也和以前不太一樣,不過台灣國民中學的國文教育依然期待學生知道「羈絆」這個詞。九十一年第二次基測的國文科第43題的第一個選項內容就是「超越現實的羈絆、藉讀書發掘志趣」。這個題目的出題大前提就是認定考生理所當然知道「羈絆」這個詞的意思。如果考生不知道「羈絆」的意思的話,就無法判斷這個選項是否適當。由於基測出現過這種考題,因此現在台灣的國中國文教師製作的教材,或是段考、模擬考測驗卷中也會出現「羈絆」這個詞,所以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其實是有不少機會學到「羈絆」這個詞的意思。單從這個背景來看,目前台灣的大環境不太可能讓「羈絆」這個詞的意義產生變化。
當然,「羈絆」這個詞對一般人而言的確不太常用。由於這個詞不常用,所以學過這個詞的人,也不見得一直都能記得住這個詞的意思。因此在寫文章時膽敢使用「羈絆」這個詞的人,多半是對這個詞的用法有點自信的人。如果在華文網路上搜尋「羈絆」這個詞的話,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人還用得蠻正確的。從這個狀況來看,這些華文網路上的寫手們其實都很清楚「羈絆」這個詞的意思。這就是「羈絆」這個詞在台灣的使用現狀。
至於之前本網站提到的日文的「絆」的文章中所談的並不是中文的「羈絆」這個詞的誤用,而是日文的「絆」的誤譯。誤譯的主要原因是翻譯者本身沒有把握日文的「絆」的意思,再加上看到日文漢字時思路開始混淆,而最大的問題是部分日華辭典把日文的「絆」的意思誤解釋成「羈絆」。由於有工具書的加持,所以翻譯者才會大膽使用這個一般人不太敢用的「羈絆」一詞。簡單地說,這種誤譯其實是非常特別的條件組合下產生的結果。因為翻譯的人正好不知道「絆」的意思,而且「絆」這個字偏偏又華人看得懂的漢字,因此容易混淆翻譯者的思路,而且不巧工具書裡面的解釋正好是錯的。
詞彙在長期誤用之下,意義會變。
然而,如果只是日文作品發生誤譯並不會讓中文的「羈絆」這個詞的意義發生變化。
因為這個錯誤是發生在日文詞彙處理,不是發生在中文。
舉易懂的例子來說,如果全台灣的翻譯人員把日文的「いぬ」誤譯成中文的「貓」,只會讓台灣人誤以為日本人口中的「いぬ」是「貓」,不會讓中文「貓」的意義發生變化。
「絆」的誤譯問題是日文的「絆」的意思被扭曲,並沒有影響中文的「羈絆」的意思。
另外,並不是所有日本的卡通、漫畫、小說都會發生這種誤譯,也不是所有的台灣人都會看日本的卡通、漫畫、小說。就算會看,也未必會看誤譯的作品,所以看日本作品的台灣人遇到誤譯的「羈絆」的機會其實不高。
◆◆◆
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接受過國民中學教育,如果在國中的國文課學得認真一點的話,應該都會知道「羈絆」這個詞的正確的意思。或許有些人學過這個詞之後,會漸漸淡忘,不過華文網路上有不少文筆不錯的寫手在寫散文時會用這個詞,而且拜國中教育成功之賜,這些網路寫手用詞都用得都非常正確。因此就算忘記「羈絆」的意思是什麼,只要讀過他們文章的話,還是有機會勾起對這個詞的回憶,而且還非常不容易誤解。
如果有人真的不知道中文「羈絆」的意思,這種人讀了翻譯的日本小說或是漫畫後,也不會得到「羈絆帶有正面的意義」這樣的結論。因為「羈絆」是抽象名詞,讀者頂多只能推論出「羈絆」可能是某種狀態的譬喻表現,如此而已。至於這種譬喻到底是正面或是負面,還是不得而知。
這裡要注意的是:就算「羈絆」這個詞的前後情境都非常正面,也不代表「羈絆」這個詞很正面。
為什麼呢?
映襯修辭法就可以用負面的詞彙來凸顯正面的情境。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句來說明:
他從○○中得到了非常寶貴、有意義的經驗。
這個例句的情境非常正面。這句話的○○可以填「成功」,也可以填「失敗」。也就是說,單從句子的意境無法推論出○○到底是正還是負面的詞彙。雖然「失敗」是負面意義的詞彙,但是在○○中填入「失敗」,反而更能凸顯句子的正面情境。這就是映襯。正面情境的句子中的詞彙未必全部都是正面的。
所以不知道「羈絆」是什麼的人,只從前後文的正面情境根本無從得知「羈絆」這個詞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
結果不知道「羈絆」這個詞的意思的人,如果真的想要知道它真正的意思的話,只有查字典一途。其實這沒有辦法,因為這個詞是抽象名詞。這個詞描述的是我們摸不到、看不到的東西。
如果閱讀時看到不懂的詞彙,既不願意查字典確認,又不確認文章修辭,只憑自我感覺去定義詞彙的話,這樣的人的確可能把「羈絆」當成正面的詞彙。
閱讀時既不肯確認詞彙,又不確認修辭,就只是強調自我感覺的正當性,把自我感覺當成世間普遍的原理原則。世界上當然有這種人,而且大家一定遇過這種人。不過從這幾十年台灣目前的教育和社會發展來看,這樣的人依然存在,不過比以前少很多了。
◆◆◆
說到日文的「絆」(きずな),就想到去年年底去台北故宮時,看到近代的條約展覽,發現中華民國和日本簽署的和平條約的日文版的前言當中,就用了「きずな」(絆) 這個詞。日文版條約中提到中華民國和日本之間的「歴史的及び文化的のきずな」,意思就是歷史及文化的連帶關係。至於中文版條約的則是簡潔地敘述為「歷史文化關係」。從這裡可以發現日文的「絆」(きずな) 這個詞從六十年前就已經用在情誼的連帶關係上,過了60年,這個詞彙的正面意義顯然還是沒有變。
※關於日文的絆的意義,可以參考本站的「日文的「絆」(きずな)」這篇文章。
追記: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翻譯書回收重譯事件的出版社,在2012年12月12日宣告破產。而且破產的消息上了日本的新聞。這現象背後的意義是日本大眾關心出版方面的事情,所以才會成為新聞題材。從這個事件回頭反思現在台灣翻譯書的品質、台灣人對翻譯書的要求品質,或是台灣媒體對出版業界的關心度,顯然並沒有明顯的進步。這也意味著台灣大眾所接受的資訊品質並沒有因為時代進步而提升。
很多人以為網路上什麼都查得到,不過現實中,華文網路上有許多現代化的服務,但是關於現代社會的基本知識教養方面的資訊其實異常貧乏,這種「知」的貧乏完全反映到華文大眾媒體以及中文維基百科這一類集合知的大眾網站的內容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