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選挙運動の宣伝材料 その2

日本にいる我々でも、何となくニュースで見たことが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今月は、台湾で選挙があったんだよね。
ということで、情報が古くなる前に、選挙についてのトピックを順次追加したいと思う。

台湾では公職選挙法のような規制はないわけで、候補者の宣伝は、定型のポスターを所定の場所に掲示などというのではなく、布ベースでの宣伝がそこかしこに無秩序に多く見られる。
以前、「台湾の選挙運動の宣伝材料」で一応のものは紹介したことがあるけど、
あれは高雄だったんだよね。
今回は、実際に、北台湾を旅行していたときに見つけた、一人の候補者の宣伝材料のバリエーションで紹介してみたい。

まず最初に、念のために書いておくけれども、
選挙の紹介をすると、どうしても特定の人の情報を載せないといけないわけですが、
私がこのトピックで特定の人を支持するとかの意図はありませんので、その点を踏まえた上で読んでくださいね。

一番オーソドックスな宣伝材料は、のぼり。
のぼりには、1本の棒で立てるものと、両側で固定するタイプがあった。
   
一番右だけど、使える資源は使うという感じで、バス停にも掲示がされる。

そして、大型掲示物。
道のそこかしこで、それなりのサイズのものが、貼られる環境に応じてつくられている。
   
ちなみに、候補者のポーズについては、「台湾の選挙ポスターに見られるポーズ」も見てね。

選挙事務所は、日本のように入り口に何か掲示するというのではなく、ダイナミックに見せている感じだ。
 

これのほか、一般的にありがちなものとしては、横断幕、ラッピングバスとかがあるんだろうけど、それは見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これら宣伝材料に書かれる情報は、候補者番号と名前。さらにスペースがあると、経歴とか公約が加わる。
候補者の番号は、過去に書いたことがあるので、「台湾の選挙と立候補者の番号」を見てね。
経歴については、私は余り細かいところまで見ていないんだけど、日本と違うのは、博士とか、そういう経歴を見せたりする候補者が結構いることかな。
公約については、自分が当選するとインフラがよくなることを前面に出している候補者が多く、それは日本の制度構築など政策中心の公約とは違う。
このあたりで、国民が政治家に求めているもの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もしれない。
なお、北台湾の選挙区での各候補者のアピールポイントは、インフラの地元還元、原発問題への対応だったよ。上記大型掲示物の写真にも具体例が見られると思う。

日本的團地(6)

「團地妻」這個詞彙是在日活電影公司於1971年推出浪漫色情系列成人電影的第一號《団地妻 昼下がりの情事》之後,漸漸成為一種次文化的符號。被之後其他成人電影、小說、電玩、漫畫,以及AV引用。然而,這些媒體的團地妻作品當中,過了幾十年後仍然受到一定評價的就只有日活的團地妻電影而已,這是因為當時負責製作地妻電影的人員真的想要拍電影,而團地妻的電影當中真的用了許多模範級的電影表現手法,而且這些電影在某種程度上也記錄了當時的日本團地風土。

1983年的團地妻電玩遊戲對部分電玩玩家而言或許算是名作,但是團地妻電玩被評為名作的原因是在於當時是日本成人電腦遊戲的黎明期,而且製作這個電玩的廠商後來因為別的遊戲作品成為非常知名的電玩企業。事實上,1983年的團地妻電玩遊戲並沒有非常特別的地方,如果硬要說有的話,就是這款遊戲的設計概念和該公司其他的遊戲作品保有一貫性。當然,這個遊戲的本質還是只是消費「團地妻」這個符號的諧謔企劃而已。此外,1980年代初期的個人電腦是屬於高度偏門玩家才會碰的東西,因此團地妻電玩的知名度並不高。至於而其他以團地妻為題材的成人小說、成人漫畫,或是AV作品,多也只是消費「團地妻」這個符號而已。由於這些作品並沒有在自己的媒體領域中自我突破,所以最後都隨著時代而消逝。

2010年,日活推出了「浪漫色情回來了」的系列電影,其中包括了重新拍攝的《団地妻 昼下がりの情事》。日活在重拍團地妻電影時,並沒有流用1971年的故事,而是用2000年代的日本團地風土重新詮釋團地妻。2010年和1971年的團地妻的共同之處是這兩部作品都反映了各自時代中的團地文化,兩者雖然都號稱色情電影,但是兩者就算排除「性」的要素,仍然保有相當的故事性。

重新拍攝的團地妻電影的故事是描述一名年輕團地主婦和淨水器推銷員發生婚外情的故事。有些人看到這個故事設定,可能會認為這部作品和一般AV作品沒什麼兩樣。事實上,電影的團地妻和AV的團地妻的不同的地方在於電影的團地妻明確交代了兩者發生婚外情的背景,而同樣的設定如果發生在AV作品中的話,就會淪為一種即興、諧謔、有利於「性」表現發展的布局而已。

2010年的團地妻的劇中出現了團地的自治會,而且劇中團地自治會的成員全部是老人,自治會討論的事情也是和老人問題有關,完全反映了2000年代日本團地成為巨大老人社區的現實。在這種環境下,從鄉下來到大都市的女主角的日常生活中遇不到年齡相近的人,家庭生活也過得不甚愉快。至於和女主角發生婚外情的男性則是誠實、但是家庭生活不順利的推銷員,和小孩住在老舊的木造公寓 (アパート) 中。年輕主婦和誠實的推銷員有各自的苦惱,兩人在第二次見面時,女主角受到推銷員誠實的態度感動,結果兩人就跨過了界線。

如果去搜尋一下華文網路上關於日本的團地妻的資訊,不外乎是談到在日本的團地中,丈夫白天出去工作,留下妻子一個人在家,非常孤獨,然後就成為一些作品的故事題材。事實上,這是一種倒果為因的解釋。實情是寫劇本的人為了讓團地妻的故事有戲劇性的發展,於是把故事設定聚焦在居家生活過得不快樂的主婦身上,從這種特殊,但是卻可能存在於現實的事項中寫實地描寫人性。2010年的團地妻電影並不是膚淺地描述丈夫工作、妻子在家,於是就自然發生婚外情,而是用許多合理的設定來說服觀眾:女主角因為居家生活不愉快,而且有種種煩惱,所以最後才出軌。也就是說,故事是以寫實的手法描述異常環境 (生活中有過多不愉快) 下可能發生的結果 (感情出軌) 之一。這種故事在現實中或許不常見,但是就算萬一發生也不奇怪。而倒果為因的解釋的問題則是誤把異常狀態當成一種日常。

◆◆◆

1971年的團地妻電影劇中,女主角和婚外情對象分別代表了團地和高級公寓的居民,有一種中流階級略帶奢華感覺。但是在2010年的團地妻劇中則是以團地和木造公寓為對比,刻苦的小市民的成分比較重。1971年的作品中,女主角的丈夫得知自己的妻子從事賣春行業後,憤怒得毆打妻子,最後拋棄妻子。不過在2010年的作品中,是妻子主動向丈夫坦白婚外情的事,而丈夫則表明早就知道這件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自己愧對妻子,並打算辭掉東京的工作到鄉下務農,讓妻子回到比較熟悉的生活環境。兩部團地妻作品的劇情設定確實反映了兩個時代的家庭溝通方式,同時2010年的團地妻作品也反映出了當時日本的社會現象之一:改行務農。

拿日活2010年的團地妻電影和1971年的元祖團地妻作品的設定相比,也可以看出1970年代團地爛熟期到2000年代團地沒落期的日本民眾生活樣式的變化。例如1971年的舊作當中,團地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車,然而2010年的新作當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則是腳踏車。事實上,1970年左右正好是日本交通狀況最糟的時期,團地出身的日本學者原武史就曾經指出,那個年代的小學生在朝會時,會聽到校長宣布學校學生出車禍的消息。交通違規過多的結果就是日本政府修法嚴罰交通違規,而團地也開始把人車分離,這個結果就是團地居民開始用腳踏車來代步,最後反映在2010年的團地妻作品當中。

許多知道「團地妻」這個詞彙的華人往往是從日本的AV作品標題上得知這種作品題材,所以有不少人誤以為「團地妻」是源於日本的AV。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點上,在網路上搜尋「團地」,出現的華文資訊清一色都是把團地扯上AV。說穿了,這意味著這些人平常接受的資訊貧乏到只剩AV,所以以為「團地妻」是源於AV。其實AV只是借用日活電影造出的「團地妻」這個符號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已。從華文網路的怪現狀也可以看出許多人在談論事情時,沒有去思考現象背後的因果事理,就直接把自己的「印象」「經驗」當成普遍的事實。然而非常不巧,這些人的印象和經驗往往和事實的落差非常大。

回到正題。

電影的團地妻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寫實地傳達出作品當時的團地風土以及市井小民生活中可能發生的鎖碎事物,以及市井小民在這些情況下可能會產生的情緒反應。相較之下,AV的團地妻作品並沒有傳達團地生活的本質,而AV當中的演員所表現的出軌人際關係就只是迎合觀眾的性幻想,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日活電影和AV之所以會有這種差異,是因為當時日活電影工作人員想拍的是社會寫實作品,當他們選定以團地為題材時,他們就真的到團地去取景,努力把團地居民的生活樣式傳達出來。由於作品的核心部分是為了追求寫實,因此片中的演員也是努力地演好寫實的團地居民。

至於AV作品,就算掛著「團地妻」的招牌,也不太可能讓真正的團地出現在畫面上,因為這樣可能會被團地的自治會告。在這種狀況下,AV的團地妻作品頂多就只能在某個「像是公寓的陽台」上取景,而且這個公寓的陽台恐怕只是專供業者拍戲用的布景陽台,而非真的團地的陽台。而室內場景則更有可能是一般拍戲用的布景房間或是布景廚房。這些陽台、房間、廚房的特色就是太乾淨,完全沒有使用感。這種感覺有點像是日本綜藝節目黃金傳說中一萬日元生活一個月的企劃一樣,藝人的房間或是廚房完全沒有日常生活造成的使用感,這些藝人並非24小時住在這個房間,他們頂多只是在錄製這個節目時才會到這個房間表演而已,其他時間則可能去參加別的節目或活動。由於黃金傳說是比較健康的節目,因此要經由一般管道借到乾淨的空屋或是空房間來錄製節目並不難。不過AV業界就沒有這麼好命,一般企業會基於形象考量而避免和AV業界沾上邊,所以AV業界往往只能使用自己業界內的克難設施來製作作品。

在AV的團地妻作品當中,還有一種可能的製作形式是以「類似紀錄片」來和女演員訪談,然後把情境營造得像是真的在訪談團地主婦一樣,不過這種製作手法其實也就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表現,女演員演的並不是寫實的團地妻,而是迎合觀眾幻想的團地妻。或許女演員演得非常賣力,但是她演的並不是寫實的人物,而是迎合觀眾幻想的人物。結果AV從有形布景到無形的人物內心思維都沒有確實傳達出團地文化的本質,就只是借了「團地妻」這個符號來當標題而已。

恭賀新禧

新年新希望

梅與櫻祝大家新年快樂 心想事成
也希望大家在新年期間能過得平安快樂

在新的一年裡
我們會繼續把我們所學到的關於日本及台灣方面的事情寫在梅與櫻網站當中
我們也和往年一樣為自己設了新目標來努力

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當中都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及夢想

壬辰年正月初一新春

台湾の踏切

台湾の踏切はこんな感じ。
  
台湾の踏切で多く見られるものは、台湾鉄道の踏切なんだろうけど、
見た目になかなか立派で、遮断機のほかにゲートがある感じ。
これだと、通過する車両の高さ制限もできるし、
遠景で見ても、そこに踏切があるとわかっていいのかな。

そのゲートのフレームが白っぽくて、遮断機も紅白、標識も紅白なので、
我々が考える、踏切は黄色いというイメージは違う気がする。

ちなみに、
地面にある、黄色のクロスのペイントは、停車禁止という意味だよ。
踏切のところにある黄色いフェンスのようなものはジャージバリアというもの。
台湾のジャージーバリア」も見てね。

踏切については、大きな道路にかかる踏切の場合は、ゲートのようなフレームがないタイプもあるよ。
 
右の遮断機は黄色と黒だけど、これは阿里山鉄道のもの。

台北内で観光する日本人は、台北の中で踏切というのを見ないけど、
それは、台北市に通る鉄道は地下を通るので、今現在、踏切がないからだよ。
ということで、こんな単純なトピックなんだけど、ブログを書き始めて数年、
写真を撮るのに時間がかかってしまって、やっとトピックにできたのね。

日本的團地(5)

1950年代後半,日本住宅公團開始在日本各地興建團地。由於當時的團地給日本大眾一種新時代住宅的印象,因此一些對「住」比較講究,而且經濟能力許可的家庭便開始搬入團地,追求新時代的住宅生活。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團地也就逐漸成為當時日本住宅文化中最前衛的象徵,而團地文化也被帶入各種媒體作品當中。在這些媒體作品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團地妻」作品。

有些華人看到「團地妻」這個字串,可能會聯想到日本的AV,然後就擅自解釋「團地妻」的意義。如果在華文網路上搜尋「團地妻」這個字串的話,結果不外乎是一些只憑個人感覺的荒謬詞彙解釋,再不然就是和日本AV作品沾上邊。

「團地妻」就是團地住宅中的家庭主婦。由於團地文化形成當時,團地是日本現代化住宅的象徵,因此「團地妻」也就成為當時日本新時代女性的象徵。

1960年9月,當時日本的明仁皇太子夫婦 (也就是現在的明仁天皇夫婦) 還特地到落成不久的雲雀丘團地視察。當時的明仁皇太子是日本近代第一個和平民女性結婚的日本皇太子,他們最早是在輕井澤的網球場上結識,因此明仁皇太子夫婦給當時日本民眾的印象就是不受傳統思維束縛的年輕的一代。而當時皇太子夫婦站在團地的陽台上的照片上了報紙,因此也加深了日本人眼中的團地印象:現代化、高品味的幸福家庭的住宅。

1963年,以下町文化電影著稱的日本導演山田洋次拍了一部叫作《下町の太陽》的電影,劇中男主角之一的北良介就是一個想要帶著女主角搬離到處都是煙囪、空氣污染嚴重的下町,到非常乾淨、現代化的團地居住的年輕人。劇中對團地主婦生活的描寫就是身穿高貴的衣服,在客廳喝茶、打毛線,也就是說,團地妻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是一種高非高尚的現代家庭主婦。

講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身穿高貴衣服、喝茶、打毛線到底有什麼特別呢?在1960年代當時,家用電器仍然不算普及,很多家庭主婦仍然是用勞力來完成家事。而團地住宅則是針對家電化時代打造的新時代住宅,家庭主婦可以省下不少洗衣煮飯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穿著高貴衣物是一種追求時髦的行為。又因為主婦有時間休息,所以才有時間泡茶喝。至於打毛線則是一種創作性娛樂,從零開始編織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東西,這種感覺有點類似一些男性玩家製作模型一樣,而且打毛線這種創作並不是停留在單純拼湊盒裝塑膠模型的層次,而是類似從紙黏土開始塑造出一個理想人偶模型的完全創作型娛樂。《下町の太陽》中描述的身穿高貴衣服、喝茶、打毛線的團地妻就是當時最重視生活品味的代表。

由於山田洋次是下町派的導演,《下町の太陽》雖然描述了團地妻的理想生活,不過山田洋次還是否定了新時代團地。儘管團地這麼理想,儘管大眾都認為團地是新時代的象徵,但是劇中的女主角寺島町子最後還是選擇和下町的男性在一起,留在自己成長的下町。結果山田洋次並沒有用任何理性的觀點否定新時代的團地,而是試圖以感性的手法讓觀眾接受傳統的下町。

總而言之,「團地妻」在日本團地文化成立當時,代表著住在最先進的住宅,走在時代最前端的高品味家庭主婦。當然,在那個年代,在團地買一戶非常不容易,在團地租一戶也不容易,因為住進團地時要通過所得審查,如果所得沒有一定程度的話,就不能住進團地。而就算通過所得審查,能否住進團地還要看籤運。因此一個家庭能否住進團地,是取決於這個家庭的經濟能力和籤運。在年功序列制的日本社會,年輕夫妻其實比較沒有條件住進團地。

到了1971年,日活的浪漫色情電影系列第一號《団地妻 昼下がりの情事》登場之後,「團地妻」這個詞彙就漸漸變成一種符號,並被之後的影像媒體作品大量引用。日活用團地妻的題材製作了首部色情電影,也意味著當時團地住宅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社會。

◆◆◆

日活的第一部團地妻作品雖然是打著色情電影的名號,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部電影並不是「AV」,日本的「AV」是團地妻電影出現十年之後,才誕生的新形態作品類型。

《団地妻 昼下がりの情事》這部電影的內容主要是描述一名年輕的團地主婦發生婚外情的故事。已婚的女主角和男性友人發生婚外情,而這件事被惡鄰居發現,結果惡鄰居以此脅迫女主角賣春,結果女主角賣春的事情被丈夫發現。如果排除性的要素的話,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算一部不錯的社會寫實作品,因為這部電影反映了當時日本社會中的小人物生活。劇中的女主角之所以會發生婚外情,是因為她的主婦生活孤獨而且不快樂,真正理解她的人並不是她的先生,而是她學生時代的男性友人。

儘管團地妻雖然號稱是色情電影,劇中關於性的描寫部分其實只是基於婚外情、賣春等劇情需要而存在,而且這一類劇情的場景多半不是在團地當中,而是在團地之外發生。如果省略掉婚外情或是賣春的詳細表現的話,這部電影的劇情表現手法仍然非常洗練,洗練到可以當作電影製作的教材。

用實例來說明的話,劇中女主角跟著鄰居搭電車去「上班」時,電車正好經過鐵橋。而片尾女主角和男友一同搭汽車逃亡時,汽車也通過了一座橋。「橋」是電影中象徵異世界的轉換點或是連結點的最基本的符號,由於「橋」這個符號非常典型,因此從電影中看出橋的意義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稍有一點電影文法常識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種暗示。而團地妻這部電影就像是電影製作的教科書一樣,把這個符號非常適時,而且非常自然地安插在背景當中。

另外,在故事後段,女主角被丈夫拋棄,然後和鄰居吵架時失手殺了對方,人生被逼到絕境,於是女主角決定逃到男友那裡。電影在這裡又安排了兩個非常強烈的對比:女主角的一切惡夢是發生在團地,而女主角的男友則是住在高級公寓 (マンション),女主角下樓梯逃離團地,然後搭計程車到男友的高級公寓,然後搭電梯到男友住的樓層。從這段劇情可以得知,寫劇本的人已經意識到日本住宅文化已經漸漸開始世代交替,團地是舊時代的象徵符號,而新一代的高級公寓讓女主角還留有最後一絲希望。團地和高級公寓是一種對比,團地的樓梯和高級公寓的電梯也是一種對比,這些對比非常自然地安插在作品的背景環境中。而這段劇情中更漂亮的表現手法是導演並沒有要攝影人員直接拍攝高級公寓的招牌,而是透過計程車黑亮的車門上的反射來傳達給觀眾。當觀眾看到女主角下計程車片段時,就會知道這個地方是高級公寓的大門口。

電影最後,女主角搭著男友開的汽車逃向遠方,過了一個隧道後,兩人身上的衣服都不見了。在激情的最高點,汽車失控掉落山谷爆炸,故事中所有未解決的問題都在爆炸中完結。

《団地妻 昼下がりの情事》之所以是名作,一方面這是日活第一部打著色情招牌的電影,另一方面這部電影也用了很多電影教科書範例級的手法來呈現1970年代初期日本市井小民的家庭問題、人際關係,以及社會現象等。後來日活又續拍了多部團地妻的作品,結果「團地妻」就從單純的電影標題變成色情作品題材的象徵符號。

華文網路上許多關於日本團地妻方面的資訊,多半離不開AV的話題。基本上,日本的AV是1980年代才出現的新形態媒體,雖然早期的AV產業當中有一半是承接色情電影業界的經驗,但是現在日本AV的製作及表現手法和色情電影完全不同,因為傳統色情電影派AV很早就已經沒落了。關於AV的發展及媒體特性,可以參考梅與櫻過去發表的:日本的AV(2)(3)(4)這三篇文章。嚴格來說,現代AV的團地妻只是借用了傳統電影的「團地妻」的符號來製造噱頭搞笑而已。AV作品之所以會用「團地妻」當噱頭,就是因為「團地妻」太有名,期待一些看過正統團地妻作品的人能發出會心的一笑,然而不明就理的人卻把「團地妻」當成AV的題材。事實上,AV的團地妻只是借用團地妻的招牌大開日活元祖團地妻作品玩笑的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延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