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團地(2)

當日本人在聊住宅事情時,如果有人說自己住在團地,其他人多少可以想像這個人住的房子的外觀。這是因為日本的團地建築物非常有特色,所以一般日本大眾聽到團地這個詞時,不只會聯想到某個地方,還會聯想到某種建築樣式。

由於日本的團地住宅已經發展了五十多年,因此日本的團地建築樣式也非常多樣化,不過這些建築樣式最大共同的特色就是:日本人一看建築物的外觀,就知道這種住宅叫作「團地」。


東京都足立區日之出團地。就台灣人的感覺來看,這種建築樣式有點像是以前公務機關的辦公大樓。然而對日本人而言,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團地建築設計。這種設計特色就是非常樸素,沒有多餘的裝飾。日本的高樓型團地的特色就是樓頂上多半會有一個方型的「塔」。這個塔可能是通往樓頂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如果是電梯間的話,上層還要預留修理及維護用的空間,因此「塔」的部分就會變高,如果再加上頂樓水塔的話,「塔」就會更高更大。


大阪市住之江區市營新北島住宅。這也是非常典型的團地。四棟巨大公寓排列在一起,每棟大樓樓頂都有「塔」的構造。從遠方來看的話,這些團地的各層樓的走廊就像是一條條橫線一樣,這就是日本人印象中的典型團地外觀之一。


東京都北區都營新田一丁目アパート。這一個比較傳統的低矮團地。照片左方的細長的高塔是這個團地的水塔。早期日本團地的水塔很多都是設在建築物的旁邊而非樓頂。由於這個團地的水塔是設在建築物旁邊,而且這些住宅並不高,因此樓頂就沒有「塔」的構造。


東京都足立區千住櫻木二丁目アパート。很多高層團地建築的「塔」多半是樓頂上的突起構造,不過這個團地的「塔」卻佔了建築主體的非常大的部分,影響了整棟建築的立體感。日本的團地愛好家大山顕把這種「塔」的設計樣式歸類為「巨塔」。如果在這個巨塔上加一個時鐘的話,外觀就會變成日本漫畫中的學校。


東京都足立區千住櫻木二丁目アパート的另一棟建築。這也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團地建築樣式,大樓的外觀是由一格一格的窗子所構成,看起來就像是比利時鬆餅 (waffle),大山顕把這種設計樣式歸類為「waffle」。照片中建築物中央部分的鋼骨其實是後來加上的耐震用鋼骨,也就是說,在這棟房子還沒進行耐震修改之前,看起來更像鬆餅。

講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上面三張照片的團地為什麼叫「アパート」呢?「アパート」不是指低層木造公寓嗎?

其實,這裡的「アパート」只是商品名而已。也就是說,這三張照片中的房子是掛著「アパート」招牌的團地。同樣的詞彙用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意義。一般日本的「アパート」的確是指低層木造公寓,不過這是一般用法。當商品名中用了「アパート」這個詞時,這個「アパート」就變成一種專有名詞,不再是一般日本人說謂的「アパート」了。


東京都足立區日之出團地的另一棟建築。這個團地的建築設計比較特別,外觀非常平滑,然後平滑的表面上開了一個個窗口的洞。由於這些窗口也是一格一格的,因此這種設計也可以算是變則的waffle型設計。


東京都北區北豐島團地。這棟團地建築的主體部分非常普通,不過樓頂上的「塔」則比較特別。這個「塔」的設計是上寬下窄,大山顕把這種「塔」稱作「王冠」。這棟建築的「塔」不但是王冠塔,而且還是雙塔,左右各一。


京都市伏見區向島團地。這張照片是從遠方來看團地。從照片中可以發現,同一個團地當中,有各種不同樣式的建築,外觀上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淺褐色的,有些頂樓部分有紅棕色的塔。即使是同型建築,外觀顏色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照片中樣部分紅棕色的塔的顏色其實濃淡不一。早期日本的團地的建築樣式非常劃一,全部都是白色,都是鬆餅式窗口設計,走入團地當中很容易迷路。因此新一代的團地會用建築樣式和顏色來區分建築,不過這樣還是很容易迷路。


東京都北區北豐島團地的另外兩棟建築。這兩棟團地住宅的特色是三塔式,而且用了薄紅和白色相間的色彩設計,非常柔和。

 
東京都北區北豐島團地的九號、十號、十一號棟。左邊照片中的建築物九號、十號棟,右邊照片中的建築物則是十一號棟。這三棟建築的造形相同,但是顏色均不同。


東京都北區北豐島團地十號棟。從上一張照片來看,北豐島團地的九號、十號、十一號棟除了顏色比較可愛以外,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換一個方向來看的話,可以發現這個建築物是V字形設計。V字形最深處是一大一小的巨塔,大的巨塔中層部分有個方形突起構造。日本有些傳統的高層團地的外表四四方方,但是正面部分偶爾可以看到類似的方形突起構造,這種側面部的方形突起內部多半都是中層水塔。

日本的團地迄今發展了五十多年,衍生出了種種建築樣式,多到可以製作成類似MS大全集的團地圖鑑,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日本團地愛好家大山顕就曾經出版過一些團地建築的鑑賞書籍。雖然每個團地的設計樣式都不一樣,團地的但是日本人一看到這些建築樣式,就會聯想到團地。實際去探訪日本團地,多少可以嗅到戰後日本發展的空氣,這是因為日本的團地一直保留著落成時的原貌,團地建築對日本大眾而言算是一種對舊時代的浪漫回憶。反觀在台灣,探訪舊的公寓社區時,會發現建築物多半被住戶擅自改造,失去建築物落成時的原貌,原有的舒適公共環境往往被破壞殆盡。守規距的居民反而是活得最痛苦的一群,結果舊公寓社區的回憶只是一場惡夢罷了。

コメント

  1. zinklink

    日式公寓
    常在日劇中看到公寓或是套房的集合式住宅,走廊幾乎是半開放式的,不像台灣大多把走廊安排在正中間的地方,另外樓梯大多是外掛在外,而不建在建築物內,這樣的安排是否也和消防法規有關呢?

  2. 謝謝回應
    To zinklink:

    謝謝您的回應。

    建築設計當然會考量法規上的問題,
    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日本的公寓的走廊都一定要設計成半開放,樓梯也未必一定要設在外部。
    日本也有不少新走廊位於建築內部,外觀也看不到樓梯,但是卻完全符合安全方面法規的公寓大樓。
    由於每棟建築物的設計考量都不同,安全方面的法規也不是永遠不變,因此這種事情不能一概而論。

    今後歡迎您繼續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