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團地指的是日本住宅公團所建設的公營集團住宅區。
日本住宅公團是日本建設省下的特殊組織,成立於1955年。當時日本政府之所以會成立日本住宅公團這個組織,是因為日本戰後一直有住宅不足的問題。日本的經濟在1955年左右其實已經恢復到和戰前相當的水準,但是住宅不足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解決住宅不足的問題,於是就成立了日本住宅公團,設計建造大型的住宅社區,讓日本民眾有屋可住。日本住宅公團建造的大型社區就是「團地」。
由於團地是大型社區,不適合蓋在人口密集、空間小、地價高的市中心部,因此日本住宅公團往往是在都市近郊的大範圍的空地上建設團地。例如早期1956年的大阪的金岡團地和千葉的稻毛團地其實都是蓋在人口比較稀疏的地區。
在台灣,住在都市的人基本上都是住在公寓裡,獨棟住宅雖然迷人,但是一般大眾根本買不起,大家只求有房子住就很高興了。在日本,一般日本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宅當然也是獨棟住宅,對日本人而言,擁有獨棟住宅雖然也不容易,但是只要好好努力的話,在大都市近郊買一棟獨棟住宅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
早期日本住宅公團在規劃團地時,就顧慮到日本大眾的住宅觀,不少團地在設計上是把房子定位為過渡性住宅,適合沒有小孩的年輕的夫妻暫時居住,等民眾經濟能力提升,生了小孩之後,他們自然會遷離團地,轉移到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獨棟住宅。不過日本住宅公團推出團地之後,發現申請團地的居民意識和他們當初設所設想的狀況不太一樣。團地住宅意外受歡迎,很多人搶著申請住進團地,而且有不少人把團地當他他們人生當中永遠的家。結果住宅公團大受鼓舞,開始大量建設新的團地,並在新的團地當中設計一些適合有小孩的小家庭居住的住宅,讓團地成為民眾永遠的家。日本的團地文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的。
東京都板橋區高島平團地的變遷。
出典:国土画像情報(カラー空中写真)国土交通省 (CKT-74-15-C19A、CKT-79-4-C4、CKT-79-4-C4A、CKT-84-3-C4、CKT-89-2-C10、一部加筆)
這組照片分別為1974、1979、1984、1989年高島平站附近的空照圖。從這組照片可以看出1970年代到1980年代東京近郊的都市發展。高島平團地距離東京的都心部並不遠,搭三十分鐘左右的電車即可到繁華市區。在1974年時,高島平團地周圍有不少未開發的空地,團地前的電車站 (照片中央部分) 是終點站。到了1979年,許多空地上都蓋了房子,鐵路也延長了。1984年時,高島平團地周邊幾乎已經沒有未開發的空地。1989年和1984年的狀況其實相差無幾,因此1984年時,這個地區已經大致發展完成。
從這組照片其實還可以和日本漫畫《哆啦A夢》(小叮噹) 的世界觀來相對照。《哆啦A夢》是作品背景是1970年代的東京住宅區 (有些人認為是東京練馬區的住宅區)。從漫畫內容來看,大雄家附近可供兒童遊憩的空地似乎就只有一個,不像1974年的高島平附近的私人住宅區的空地那麼多,由此可以推測大雄住的地方比高島平團地更接近東京都心部,這正好也符合1970年代東京練馬區的住宅狀況。不過在1984年左右,高島平附近幾乎已經沒有未開發空地了,更接近都心部的練馬一帶當然比高島平地區更早開發完成。因此《哆啦A夢》作品中大雄和朋友們活動的空地其實在1984年之前就已經和東京近郊住宅區的現實世界產生了落差。《哆啦A夢》中的空地不再反映東京近郊的現實,而是成為《哆啦A夢》世界中的獨特符號。
東京的高島平團地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團地,因為這個團地在1972年開始營運時,是日本少有的高層大樓巨型團地,團地中的居民最多曾經達到兩萬多人,可以和一個小城市匹敵。由於高島平團地在1970年代當時是日本少有的高層大樓巨型團地,建築物非常高,因此高島平團地也就成為跳樓自殺的理想地點。在高島平團地自殺的人當中有不少是從日本其他地方來的自殺遠征者。日本作家鶴見済於1993年出版的著作《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也提到過高島平團地,而且還在書中介紹如何到高島平團地。這多少也提升了高島平團地的知名度。事實上,高島平團地在1980年代初期就投下重金加裝護網來防止有人跳樓自殺,而1993年鶴見済的《完全自殺マニュアル》也只是用過去式的筆法來描述高島平團地,並指出高島平已經不再是適合自殺的場所。
日本的團地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高島平團地的歷史也將近四十多年。最早入住高島平團地的居民現在已經六七十歲,1960年代的入住日本各地團地居民當然年齡更大,因此當時日本住宅文化一大流行的團地本身也漸漸在凋零,成為巨大的老人社區。在1990年代之後,日本的團地開始出現許多非日本人居民,早期的非日本人居民主要是以中國人為主,近幾年則是以印度人為多。日本人在租房子時多半需要保證人,而且還要支付一筆禮金(相當於一兩個月的房租),因此沒有人脈的外國人不太容易租到一般民間住宅。而公營的團地的好處就是不需要保證人也不需要禮金,只要有一定的收入,就可以申請入住,再加上許多團地有空屋問題,因此團地就成為一些在日本就業的外國人的理想選擇,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團地當中出現了外國人的族群。日本的《週刊新潮》2010年3月18日號中就指出埼玉縣川口市的芝園團地當中,有三分之一的住戶是中國人。
由於團地原有的居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社區變成外國人社區,因此這種外國人大量移入的情形多少對團地原有的居民造成震撼。當外國人住到日本社區時,日本人居民多少也會對這些新加入的外國人住戶抱持警戒感。這是因為在於日本人居民不知道該怎麼和這些外國人溝通,他們也擔心外國人居民會忽視社區的規則。尤其是垃圾問題和團地自治會的參與問題。事實上,這種擔心其實並不無道理,因為自治會和垃圾方面的事情是位於日本家庭生活中的深層部分,非日本人很難看到這個部分。對日本人而言,這些事是他們從小看到大的理所當然的生活常識,但是對外國人而言,這卻是學校和職場學不到的東西。這種事情並不是考過日語檢定一級或是多看動漫畫、日劇、流行雜誌就能學會的知識,就算在日本當地留學,或是在日本的企業工作,也學不到這些深層的生活知識。因此當外國人集團住進了日本團地後,多少會發生一些異文化之間的摩擦。當然,不同的文化的接觸結果未必都是負面的。日本有些團地就請了團地的中國籍居民開設中文會話班,營造居民們彼此對話的環境。只要大家有機會對話的話,很多溝通和規則上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