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壽司(1)

談到日本的代表性的食物時,很多人會想到壽司。

日語的壽司叫作「すし」(sushi),如果要把這個詞寫成漢字的話,可以寫作「壽司」(寿司)。壽司的「壽」可以解釋為長命,「司」則可以解釋為是支配,因此從字面上來看,「壽司」可以解釋成讓人變得長壽,是非常吉利的詞彙。

那麼為什麼壽司叫作「壽司」呢?

事實上,「壽司」這個漢字字串對日本人而言只是把他們語言中的「すし」這個詞寫成文字時的一種表現。「すし」這種食物的名稱的文字書寫方式有好幾種,「壽司」只是其中一種而已。而且「壽司」這種寫法其實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書寫方式,歷史相當短。這種的由來就只是由和語「すし」的音配上吉利而且讀音相近的漢字而已。

「壽司」這個詞的文字組合雖然吉利,不過一般日本人對這種文字組合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這是因為人是先學說話之後,才學認字。也就是說,一般日本人是透過聽覺 (聽音) 學會這個詞,而不是透過視覺 (認字) 來學這個詞。因此一般日本人對「壽司」這個文字組合的感覺就只是「原來這個詞可以這樣寫」而已,並不會特別意識到「壽司」這個文字組合帶有吉利的意思。

在「壽司」這個詞出現之前,日本人是用「鮓」或是「鮨」來代表「すし」這種食物。事實上,現在日本坊間還是有不少壽司店的店名使用「鮓」或是「鮨」這兩種漢字。

從「鮓」和「鮨」這兩個漢字的特徵也可以發現「すし」的核心成分:魚。

「鮓」和「鮨」這兩個漢字是源於中國古代的漢字。其中「鮓」指的是經過鹽漬發酵的魚類食品,「鮨」則指的是魚的肉醬 (也可以算是一種鹽漬品)。這兩個字的意義雖然不同,但是都和魚有關,而且和食物保存方式有關。

有些華人可能一看到「鮓」「鮨」,就會反射性地認為日本的壽司這種食物是源自中國的「鮓」或是「鮨」。事實上,人類在原始時代就已經懂得利用鹽來保存食物,而且「すし」本身是和語,和語早在漢字傳來之前就已經存在,因此「鮓」和「鮨」只是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時,借用大陸文字表現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すし」未必是源自中國的「鮓」或是「鮨」,也可能只是一種食品加工技術上的「趨同演化」,因此日本人才會借用「鮓」或是「鮨」來當「すし」的漢字名稱。

如果查日本的古語辭典的話「すし」這個詞在日本的古文裡的意思是酸味。也就是說,古時候的日本人聽到「すし」這個詞時,腦中浮現的是食物的酸味。而古代日本的壽司的製法就用先用鹽來醃魚,然後魚肉會發酵產生酸味。而現代的壽司用的米飯當中也加入了一些醋,從這個角度來看,壽司這種食物有可能是因為帶有酸味,因此古時候的日本人就用「すし」(酸し) 來稱呼一類食物。至於「鮓」和「鮨」是漢字傳入日本之後才出現的名稱,而「壽司」這則是江戶時代取「すし」的音相近的吉利的漢字而產生的新名稱。

不論這些名稱是用什麼樣的文字形態來書寫,對日本人而言,這些文字書寫方式都是指他們從小就聽過的「すし」這種食物。


鮒壽司。鮒壽司是日本滋賀縣的鄉土料理,如果要吃到鮒壽司,只能到滋賀縣當地,或是在日本當地網購而已。這種壽司的形態和一般台灣人印象中的日本壽司完全不同,但是這種壽司就是日本壽司的原型。鮒壽司的做法是先把鮒魚 (鯽魚) 用鹽醃過,然後再用米飯把這些魚埋起來,放在桶子裡發酵、熟成,這個過程大約要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照片中黃橙色的部分是魚子,白色的部分則是發酵過後的米飯。由於鮒壽司是透過米飯的發酵作用製成,因此鮒壽司會有一種酒釀的氣味。鮒壽司吃起來的味道是酸的,但是沒有檸檬或是酸梅那麼酸,那種酸味有點類似梅乾菜。從這張照片中也可以看到鮒壽司是帶骨的壽司,不過由於魚骨頭經過長時間發酵,因此脊椎和魚尾的部分的骨頭都已經軟化,可以食用,反而是魚皮的部分比較韌。至於發酵的米飯部分已經呈泥狀,也一樣帶有酸味,同樣可以食用。由於鮒壽司的氣味和口味比較特殊,因此日本人比較傾向把鮒壽司當成下酒的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