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網站成立至今已經超過六年,在此要先感謝許多網友在這六年間給我們的支持與鼓勵。
其實我們很不喜歡寫網路禮節方面的文章,因為我們相信這六年間讀過我們文章的人早就已經具備這方面的常識。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有人用一種教育指導的口吻對著我們講一件我們早就知道、早就做到,而且從來沒有忽略過的事情的話,我們也不會高興。基於這種同理心,我們也不覺得我們有立場教育別人,因為我們認為這裡大部分的網友都知道網路禮節,而且都在實踐,而且從來沒有忽略。
然而這兩年間,「梅與櫻」網站中還是會出現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留言,由於這一類留言多少會影響網站的氣氛,因此我們還是不得不花時間來寫這種我們很不喜歡寫的道德文章。由於這些令人不愉快的留言多為華人的留言(日本人的留言很少有這種問題),因此這篇文章用中文來寫。
先把結論說在前頭:
請不要用「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這種賣弄知識的口吻或是心態留言。
請不要把別人沒提到的事情擅自曲解成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重述一遍,我們不認為我們有立場指導別人,我們只想提醒一下留言者注意網路禮節的問題而已。
其實六年前日本人作者就已經寫過類似的呼籲文章。詳情請參見六年前的「ブログ「梅と桜」のネチケット1」的這篇文章。
為什麼我們在六年前會提出這種呼籲呢?因為我們已經預見會有這種問題。雖然「梅與櫻」只有六年歷史,不過個人在1997年時曾經營運過個人網站 (主題是當時台灣還很少見的二次元虛擬人物CG教學,內容當然全部是原創的),日本人作者則是1999年開始營運個人網站 (內容當然也是原創的),因此「梅與櫻」的營運理念並不是從零開始摸索,而是我們把過去營運網站的經驗應用在另一個領域上而已。雖然我們都有自架網站以及寫程式的能力,但是我們為了把力量集中在寫作上,所以選用了部落格這種省力的媒體。
六年前,我們之所以成立「梅與櫻」,是因為當時並沒有任何探討日本和台灣庶民生活差異的網站,另一方面,當時網路上的一些關於日語學習方面的資訊也參差不齊,再加上日本的網路上也很少有介紹台灣的華語的資訊,因此我們就成立「梅與櫻」來介紹日本和台灣的庶民生活差異,並提供一些日語和台灣的華語的學習資訊。
「梅與櫻」的營運理念是儘量提供網路上沒有的資訊及話題,不用「我認為」、「我覺得」、「我的經驗」這種偏狹封閉的思維去看社會及文化現象。我們的出發點是「懷疑自己」,儘量從各種文獻資料去理解實際的因果關係,我們期待從事實的因果關係中顛覆「我認為」、「我覺得」、「我的經驗」的思維。
恐怕有不少人早已看膩網路上的那些「我認為」、「我覺得」、「我的經驗」之類的資訊,甚至對帶有這一類字串的資訊非常反感。因為很多人感興趣的是「普遍性」的原理,而不是「我認為」、「我覺得」、「我的經驗」這種不做功課的井蛙之見。
當然,要介紹網路上完全沒有的資訊並不容易,因此我們的目標是至少要掌握一般網路使用者可能知道的資訊,然後儘量想出這些資訊以外的話題,這樣才能和別的資訊區隔開來。總而言之,我們的營運理念就是回避一些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輕易查到的東西,提供一些一般人比較不容易注意到的資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寫文章之前先查一下大眾網站,例如維基百科或是一些網路上的討論區。由於現在不懂得使用維基百科或是網路討論區的人已經不多了,因此這些網站中的資訊其實就是一種大眾認知的指標,而這些網站沒提到的資訊就是我們可以發揮的空間。查閱大眾網站既有的資訊是最基本的功課。
「梅與櫻」和維基百科最大的不同就是「梅與櫻」只是個偏門的小網站,基本上能找到這裡來的人多半對找資料有相當的執著。知道維基百科的人不見得知道「梅與櫻」,但是知道「梅與櫻」的人恐怕不至於連維基百科都不知道。基於這個理由,我們不希望有任何網友把我們或是這裡其他網友假設成「沒看過維基百科的人」,因為這種假設違反常理。當然,在這裡張貼維基百科的連結其實也沒有意義,因為大部分的人恐怕以前早就看過了。貼上大家早就知道、早就看過的連結,然後自以為瀟灑地丟下一句帶有「只有我知道,你們一定都不知道」暗示的話。這個態度不見得是出自惡意,但是這種做法並不友善。
其實「維基百科」只是種種例子當中的一種而已。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例如一年前「梅與櫻」在介紹日本的捕鯨文化時,就有人留言要我們去看某部影片,留言的方式也是自以為瀟灑地丟下短短的一句話。為什麼會有這種留言呢?簡單地說,因為這些留言的人以為大部分的人沒看過這部影片。留言的人不見得帶有惡意,但是恐怕不會有人認為這帶有「只有我知道,你們一定都不知道」這種暗示的留言很友善。從留言內容來看,我們可以推測留言的人可能以為該部影片是探討海豚生態的問題。事實上,我們認為這部影片的理念並沒有那麼狹隘,而且我們認為這部影片仍然有進步空間。關於這部電影,我們有自信寫出可以激發許多人興趣的影評,不過「梅與櫻」不是影評網站,而且該部影片有些陳述方式會讓觀眾誤解,所以我們在文章中並沒有提到這部影片。
雖然我們在寫文章時,會儘量寫一些大眾網站中比較沒有提到的部分,但是我們從來不敢有「我們知道,但是你們都不知道」這種妄想,因為大眾網站中沒提到的東西不見得是大家不知道的東西。
我們不會去妄想別人不知道什麼,不過大家可以從「梅與櫻」的資訊當中可以發現我們可能曾經不知道什麼。因為「梅與櫻」裡面有不少內容是我們本來不知道的東西。我們是花時間查閱文獻資料,花時間分析的結果後,才稍微知道一點皮毛,才把這點皮毛寫在網路上。在查資料、分析資料之前,我們連皮毛都不知道。
我們不認為我們有立場指導別人,但是我們也希望留言者不要用一副老經驗、很懂人情事故,或是好像很會分析問題的口吻賣弄自己的「知識」。
我們樂於接受網友的建議及提醒,這裡大部分的網友應該也是那種懂得接受他人建議及提醒的明理之人。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及提醒,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討厭那種「自以為是好建議」的「非建議」、「自以為是好提醒」的「非提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談那種一般人早就知道,而且不太可能忽略,甚至不斷在實踐的事情。這是一種搞不清楚基本狀況的產物,連「建議」「提醒」都談不上。我們之所以不喜歡寫網路禮節的說教文章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的人早就知道這些事,而且不太可能忽略,甚至不斷在實踐。寫這種東西對大部分的人而言不具啟發效果。
如果要提醒或是建議我們什麼事情的話,當然可以,但是請先搞清楚營運這個網站、寫出這些文章的人知道什麼,不可能忽略什麼,實踐了什麼。在這個前提下的建議和提醒才算是真正的建議和提醒。我們在這個網站中一共寫了一千四百多篇文章及九百多篇留言回覆,資料蠻多的。從這些資料分析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我們不太可能忽略什麼,我們實踐了什麼,應該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