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過後(2)

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的兩個月後,實地造訪了一趟福島縣。一方面是為了休息一下,一方面則是想以實際的消費行動來支援一下日本東北。

個人其實很早以前就想去福島看一下,不過今年三月發生大地震,然後核電廠又出狀況。在資訊還不明朗的時候,我曾經擔心這輩子是不是沒有機會造訪福島了。不過當狀況比較明朗之後,還是決定去看一下。整個行程大致上是先搭電車到郡山,然後再開車從福島北部到福島南部。

當電車到了北關東區域時,車窗外的風景開始出現變化,建築物從都市的鋼筋水泥大樓、公寓變成郊區日本傳統的獨棟住宅,其中有不少傳統住宅的屋頂上蓋上了藍色塑膠布。

為什麼要蓋上了藍色塑膠布呢?因為這些房子的屋瓦被地震震壞了。

由於太多房子的屋瓦毀損,如果要全部要修好,恐怕要花好幾個月。因此這些房子在這幾個月間只能暫時蓋上塑膠布來防水。自己好好的家因為一個大地震變成這樣,而且可能要等好幾個月才能復原,那種等待及不安心情不是我們這種非當事人所能體會的。

 
屋瓦損壞的建築物。左邊的照片攝於栃木縣那須塩原市,右邊的照片則攝於福島縣郡山市。

福島的郡山車站距離出事的核電廠57公里,當初核電廠發生事故時,美國政府要求美國人退到「80公里」外。對於一般比較常騎腳踏車的人來說,57公里大約騎個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的距離,並不算遠。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環境放射線量沒問題嗎?

由於日本的政府、地方自治機關,以及民間組織都有公布環境放射線量,從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可能遭遇的放射線量。計算放射線量種感覺有點像以前在算麻醉藥的投藥量一樣,計算過程就只是簡單的小學數學,重點是單位要弄得非常清楚才行。

郡山確實是環境放射線量比較高的區域,不過把數據換算成年間放射線量的話,其實就相當於接受兩次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的放射線量。而且這個計算前提是放射線濃度不能下降,而且要24小時不穿衣服站在室外一年才會有這種結果。如果外來的放射線物質得到控制,基本上放射線量只會愈來愈低。而且一般而言人不可能一直在室外,即使是在室外,也會穿衣服,因此郡山市民一年間接受的放射線量其實會遠低於計算出來的理論值。當天郡山的樣子,除了建築物、公共設施有不少破損之外,感覺就像是平常沒什麼兩樣,一般人還是過著一般的日常生活。

自從地震以來,個人感觸最深的就是日本和台灣媒體的資訊深度的差。基本上,日本大眾是一群極度潔癖的人,當潔癖的日本人遇到最不乾淨的東西時,那種衝擊當然非常大。當核電廠出事之後,日本所有的媒體開始分析狀況。然後教育民眾,讓民眾認識放射線相關的問題。

然而,核能是非常專業的領域,一般民眾能理解嗎?

事實上,媒體的專業就是資訊傳達。核電廠、放射線這些東西的確是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的東西,但是日本的媒體用了各種易懂的圖片、模型來解說這種非常複雜的東西。這些媒體在使用專業術語前,一定會先向民眾解釋術語的意義,而不是直接賣弄術語。因此,在日本,只要稍微用心看一下媒體提供的資訊,就算只是中學生,也一樣可以大致理解核電廠和放射線的事情。而且這種資訊可能比在一般在大學修過普物學生的核能知識還紮實。

為什麼日本媒體有這種能力呢?因為他們平時就很用心蒐集資訊、分析資訊。

至於台灣呢?前一陣子看到有些名嘴或是學者在談美國下令美國人撤離福島核電廠80公里圈的事情,然後不分青紅皂白異口同聲強調美國做得多有道理。這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
「80公里」這個數據其實是來自日本媒體的報導。因此這些講出「80公里」的人的資訊來源可能是日本媒體,或是日本媒體報導的二手資料。而這件事諷刺的地方是在於,真正的一手資料並不是「80公里」,而是「50英里」。其實日本媒體說的「80公里」就是二手資訊,至於台灣媒體報導的「80公里」,從描述方式來看,恐怕只是沿用日本數據的三手資訊。而那些名嘴或是學者恐怕只是看了一些粗糙的三手、四手資訊來高談闊論,高談闊論的內容卻從來沒有提到「原理」上的問題。說穿了,其實就是因為這些人並沒有實際去理解「原理」,所以就只能含糊其辭、避重就輕,最後再以一個莫名其妙的「有道理」來逃脫。

當鄰國的核電廠出事後,相信很多台灣民眾都想知道放射線的相關資訊。相信很多人想知道什麼是放射線、什麼是放射能、什麼情況下不用過度反應,什麼情況下要多留意。不過結果是大部分的台灣民眾到現在都還得不到相關的知識。這就像最近的「起雲劑」事件一樣,「起雲劑」這個詞彙不斷被媒體複製,複製成台灣的流行語。然而諷刺的是,所有媒體資訊對「起雲劑」的說明全部都是含糊其辭。簡單地說,報導「起雲劑」的媒體就和一般視聽大眾一樣,根本不知所以然,也沒人知道「起雲劑」和食品衛生法規中的哪些部分有關。由於民眾根本就不在乎媒體的怠慢,因此這些賣弄連自己都不知所以然的術語的怠慢媒體還是可以過得快快樂樂的。相信「起雲劑」的話題一過,所有的人還是搞不清楚什麼是「起雲劑」。

其他的東西就不多說了。


郡山車站。


郡山車站北口的空中步道的台階。空中步道有很多地方因為地震受損,這些受損的地方都掛上了禁止通行的告示。

從郡山開車,沿著國道49號線往豬苗代町走,經過豬苗代湖及磐梯山,風景真的很漂亮。我也不禁感嘆,福島風景這麼漂亮,但是民眾遇到了世界上少有的災難。

福島第一核電廠是1960年代開始計畫興建。50年前的人的天災的認知當然不能和2010年代的現在相比,因此去批判「為什麼當時核電廠要蓋在這裡」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那是幾十年前的人在當時的環境情勢下所做的抉擇,而蓋核電廠的人也不希望核電廠出事。

四月下旬,東電的社長開始到各個避難所向災民下跪道歉。其實從媒體的影像中還可以發現一些特別東西。例如有些避難所的災民在東電社長造訪之前,特別準備好了座墊。這代表什麼呢?簡單地說,對某些地區的災民而言,他們沒有立場去苛責東電,所以東電社長來道歉時,他們先準備好了座墊。福島縣的民眾平均收入最高的四個地方自治機關就是核電廠所在的四個町,其中最有錢的町的民眾平均收入超過東京都民平均收入,是福島縣民平均收入的倍數。如果拿這幾個核電廠的自治體的民眾平均收入和福島縣的一些比較貧窮的自治體比較的話,平均收入大約會差到三四倍 (2008年資料)。當然,這些町並不是只是民眾平均收入好而已,所有的公共設施全部都是最高級最豪華的。這些居民用的道路品質高,生病時可以去設備非常好的醫院,小孩子在設備好的醫院出生,使用的學校設施也都是最好的。從1960年代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當初如果沒有核電廠的話,這些地區的民眾恐怕都會遷到外地去謀生,或許早就在地圖上消失了也不一定。因此真正對東電不滿的災民是那些在核電廠30公里圈內,卻沒有直接受到核電廠經濟效果眷顧的周邊自治體。他們沒有享受到相關的資源,有些自治體的民眾平均收入不到那些受惠自治體的一半。當核電廠發生事情時,農漁民的東西賣不出去,甚至還被迫放棄自己花一輩子努力打造的家以及事業。因此從福島的核電廠問題可以發現這些事情背後的一些矛盾及悲哀的構造。

當核電廠出事之後,台灣媒體就出現一堆假資訊,甚至一堆荒謬的日本分析。例如有些論客把「安全神話」這個詞掛在嘴邊,大談日本的核能安全神話破滅,然後數落日本的能源政策。事實上,在十年前左右,日本曾經召集個各界學者討論核電廠的高放射能廢棄物的問題。當時參加會議的能源專家幾乎都認為現有的核能發電不安全,只能勉強當一個過渡技術,而且儘量努力把這個過渡期縮短。當時著眼點在發展核融合技術,只是在核融合技術距離實用化還要花不少時間,到現在也只發展出了燃料電池這種不成熟的技術。也就是說,把「安全神話」這個詞掛在嘴邊的論客並不知道十年前日本在討論高放射能廢棄物問題時的想法,也沒有花時間去理解日本的能源產業的構造,就只能拿著90年代非常膚淺大眾流行語「安全神話」起舞而已。結果真正想理解日本問題的台灣民眾,什麼東西都沒得到,因為這些看似資訊東西不過是個空殼,甚至還被污染過。

核電廠出事之後,某個日本媒體採訪避難所的民眾時,民眾說:他們不想聽政府御用學者的說法,也不想聽那些反核人士的言論,他們只想知道實際的狀況而已。

這些民眾顯然已經對政府、官僚的機械式解釋,以及反核人士意識形態宣傳感到厭倦、反感。因此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沒有遭受「污染」的資訊而已。


國道49號線。照片的中央為磐梯山,左邊則為豬苗代湖。


從裏磐梯眺望磐梯山。

福島真的是非常漂亮的地方,希望福島能早日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