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日本的油炸類食物,許多人會聯想到日式豬排或是天麩羅。然而在日本人眼中,日式豬排其實算是一種「洋風和食」,也就是受到西洋料理風格影響所發展出來的日本料理。相較之下,「天麩羅」這種油炸食物的風格則比較偏向傳統的日本食物。
事實上,日本的「天麩羅」也是受到外國的食文化影響下而發展出來的日本食物,只是「天麩羅」的發展遠比日式豬排早,已經融合在日本許多地方的料理當中,因此在日本人感覺中,「天麩羅」比較沒有西洋的味道。
「天麩羅」為什麼叫「天麩羅」呢?
其實「天麩羅」是日語「てんぷら」在書寫成漢字時才會寫作「天麩羅」,而「てんぷら」的語源說法非常多。有些人認為這個詞是來自西班牙文的「témpora」(齋戒日),也有人認為是來自葡萄牙文的「têmporas」(齋戒日) 或「tempero 」(調味料),也有人認為這個詞是來自「temple」(寺廟),或是「tempera」(歐洲彩蛋畫)。總而言之,「てんぷら」這個詞可能不是日語原有的詞彙。
至於「天麩羅」這個漢字詞彙則是源於18世紀日本的劇本家山東京山的作品「蜘蛛の糸巻」。「蜘蛛の糸巻」這個作品中有提到天竺人製作「てんぷら」,於是山東京山就把「てん」寫作天竺的「天」,而「ぷら」則以「麩羅」來表現食物外層的薄薄的麵衣。因此後人如果要用漢字來書寫日語的「てんぷら」時,通常會沿襲山東京山的「天麩羅」這種寫法。當然,有些日本人可能會把「てんぷら」寫作「天婦羅」,不過一般日本的國語辭典中提供的「てんぷら」的漢字書寫例多半都是「天麩羅」,因此「天婦羅」這種寫法可能只是部分民眾的習慣而已。事實上,一般日本的飲食店中的菜單中通常是用「天ぷら」這種漢字加假名的寫法。
◆◆◆
天麩羅是一種把食物裹上麵糊後油炸的料理。日本本來並沒有油炸的調理法,日本料理中的油炸調理法其實是古代日本的僧侶到中國留學時,學到的調理技術。不過由於早期日本的油的產量不多,而且大部分的油都是用在照明上,因此以前日本雖然有油炸的調理技術,但是這種調理技術多半只用在祭祀用的供品上,一般百姓當然沒有機會吃到油炸食品。
後來到了十六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和日本交流,西洋料理技術也同時傳入日本。後來日本和西洋交流的門戶長崎這個地方就發展出了「長崎天麩羅」這種食物。「長崎天麩羅」指的是用麵粉、蛋黃、砂糖、鹽、酒等材料包裏食物後油炸製成的料理。使用麵粉、蛋黃、砂糖、鹽、酒這些東西顯然就是受到西洋料理技術的影響。而長崎人偏偏是在吃日式中華料理時來吃「長崎天麩羅」。因此「長崎天麩羅」可以算是一種受到西式調理技術影響後,導入「日本製的中國菜」的日本料理。
到了十七世紀,天麩羅從長崎普及到關西一帶。關西人試著把天麩羅的麵衣口味稍微加重,不過當時關西民眾對這種食物並不太感興趣。到了十八世紀,天麩羅普及到江戶一帶。由於當時江戶一帶水產資源比較豐富,因此就有人開始做出魚類和貝類的天麩羅。又,江戶的天麩羅是用麻油油炸製成,口味又比關西更重。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後,結果部分的東京的廚師跑到關西去,而關西的天麩羅的油炸用油是比較清淡的大豆油,因此關東的調理技術加上關西的調理用油讓天麩羅的口味再度發生變化。
天麩羅就是在這種從九州傳到關西,從關西傳到關東,之後又在關東和關西又彼此互相影響下,成為非常道地的日本油炸食物。
當台灣人聽到日語的「てんぷら」時,可能會聯想到台灣常見的小吃「甜不辣」。事實上,台灣的「甜不辣」其實是也就是西日本的傳統食物。日本的九州及關西地區的人就是把這種食物稱作「てんぷら」。也就是說,「てんぷら」這個詞對九州或關西人而言,可以代表兩種東西,一種就是裹著麵衣的油炸食品,另一種則是把魚漿油炸過後製成的食品。台灣的「甜不辣」恐怕就是受到九州或關西地區用詞的影響。
註:
雖然日本的九州及關西地區的人把魚漿的油炸食品 (即,台灣的甜不辣) 稱作「てんぷら」,不過東京地區通常是把這種東西稱作「さつま揚げ」(薩摩揚),也就是鹿兒島地方的油炸食品。至於鹿兒島市區的特產品店多半也是用「さつま揚げ」來標示商品,而鹿兒島本地人是把魚漿的油炸食品稱作「つけ揚げ」。
勉強にな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
我一直以為天麩羅和甜不辣是兩個不一樣的食物
也就是說:如果對方是九州人,甜不辣可以解釋成「天ぷら」,但是對其他地方的人就要解釋成「さつま揚げ」囉?
うん、いい勉強になりました。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