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生生活(2)

日本的大學生生活是從「入學式」開始。「入學式」就是入學典禮。日本的大學多半是在四月初舉行入學式。日本學生參加入學式時,男學生是穿西裝,女學生是穿套裝。很多日本人第一次穿西裝和套裝,就是在大學的入學式。

大學的入學式其實只是給大家一個回憶的典禮儀式而已。從回憶的價值來看,畢業典禮恐怕遠比入學典禮有意義。現實中,就算沒有參加入學式,只要確實辦好入學手續,確實繳了入學金和學費,還是可以當大學生。對大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沒參加過入學式的學生,大多是在大學後半開始找工作時,才有機會穿西裝或套裝。

日本的大學新鮮人入學時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例如健康檢查、加入生協(福利社入股)、申請健康保險、參加新生訓練等。其中,新生訓練就是在教室聽自己專攻領域的教授們介紹課程制度。日本的大學新鮮人多半就是在新生訓練時認識新同學。大家會趁休息時間交換聯絡方式。

由於大學的課程制度相當複雜,所以新生訓練之後,大家還是一頭霧水。就算問旁邊的同學,同學也一樣搞不清楚狀況。這時候大學的社團就會發揮功能。

日本的大學社團會在新生入學期間在校園內設攤位招募新生。社團的攤位除了介紹社團活動內容以外,也會教新生怎麼選課。新生如果不了解課程制度,可以到任何社團的攤位詢問。社團為了招幕新戰力,會非常親切地從學生的角度詳細解說大學的課程制度和選課方法。新生除了可以搞清楚學校的狀況,也有機會發現自己想參加的社團。

大學裡,同一專攻的學生雖然有不少見面機會,但是大家不見得會選同一門課。而且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是放在黑板、教材、教授身上。不想聽課的人也不便在課堂上和同學聊天,所以上同一門課的學生的人際關係不見得會變好。理科的學生可以透過實驗或實習課的互助來建立比較深厚的感情,不過人文科系的學生就沒有這種強制的互助環境。由於社團是學生出於興趣自發性地參加的組織,再加上社團活動有很多互助機會,所以參加社團活動比在教室上課容易建立人際關係。

在台灣,很多大學科系內有「系學會」的學生自治組織。學生入學時,系學會可能會幫新鮮人找好直屬的學長學姐,由這些學長姐直接傳授新生經驗。所以台灣的大學生就算不參加社團,還可以透過系學會建立基本的人際關係。

在日本,某些大學的某個學部的某個學科可能有「學科會」的學生組織。這種組織就有點類似台灣的大學的「系學會」。不過這一類學生組織並不多。

日本比較常見的大學學生自治組織是屬於整個大學或某個學部的「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性質上也是社團。日本的大學學生自治會最活躍的時期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 當時很多學生運動就是由學生自治會發動。學生自治會發動學運,是因為當時的大學生學到了很多新時代的觀念,又看到日本社會有太多不合理的怪現狀,所以怒火爆發。不過當時的學生運動被警察強力鎮壓,訴求無法伸張。另一方面,左翼的政治團體透過學生自治會做內部鬥爭,搞得學生自治會烏煙瘴氣,結果很多人覺得學生自治會是偏激的政治社團,開始敬而遠之。另外,日本社會也對激進的社會運動感到厭煩,所以1970年代日本的學生運動冷卻,各個大學的學生自治會的組織力量也漸漸衰退。到了2010年代,很多大學的學生自治會已經解散。


日本的某個大學的某個學部的學生自治會宣傳看板(攝於2006年)。現在一般日本的大學校園幾乎看不到這種學生自治會的政治宣傳看板了。只有少數傳統的學運據點大學偶爾可以發現這些舊時代的左翼學生運動遺產。

在台灣,大學的班上可能會選出班代表來服務大家。不過在日本,很多大學的同一專攻的同一年級沒有班代表這種制度。甚至有不少學生根本感受不到「班」這種集團構造。

由於日本的學生自治文化凋零,而且班的組織鬆散,所以學生之間的交流管道落在社團或學生個人身上。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也變成學生個人的事情。學生生活完全是個人生活。所以在日本的大學如果想交朋友,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參加社團。

在大學參加社團除了可以玩、交朋友以外,還可以從高年級學生那裡得到某些教授的上課筆記,以及某些科目的期中考和期末考的考古題。不過大部分的日本學生參加社團的原因並不是為了得到筆記或考古題,而是看到別人有參加社團,所以自己也就跟著參加社團。建立人際關係和得到學業生活經驗只是參加社團的意外收穫而已。

當然,不參加社團的人只要有本事,還是可以交得到朋友。因為大學生活並不是只有社團而已。

如果沒有社交能力,又不參加社團,而且平時只有有課時才會去學校,下課鐘聲一響就回家,有可能到大學畢業都交不到朋友。

對留學生而言,就算在大學裡不參加社團,還是有其他建立人際關係的管道。

現實中,很多私費留學生下課後必須要打工賺生活費,所以比較沒有餘力參加社團。不過留學生要修專門針對留學生開的日文課,而且這些日文課有很多對話、討論、互助的機會,所以留學生之間可以透過日文課和其他留學生建立人際關係。留學生上日文課時除了可以認識自己專攻的其他留學生同學,也可以認識其他年級、其他學部的留學生。留學生在留學生的圈子內也可以得到很多大學生活經驗承傳,也是理解異國文化的好機會。

有些國家的留學生還有自己國家的留學生會。這些留學生會也是交換生活資訊的地方。以前,每到新學年,留學生會可以向學校要新生名單。不過日本在2005年實施《個人情報保護法》後,學校不能提供各個留學生會新生的名單,這對各個留學生會而言是一大打擊。結果現在留學生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其他留學生,多半只能從日文課、留學生中心,或是網路上邂逅。

另外,很多大學會找高年級學生來當低年級留學生的個人「小老師」。這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管道。如果留學生有生活或課業的問題,可以找這名小老師幫忙。這種制度通常適用於入學第一年或第二年的留學生。

コメント

  1. Akulamaru

    雖說台灣學校比較重視學科成績,但有趣的是,台灣高中社團活動最發達的學校,其實往往都是一些升學名校,這是我個人所認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