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校和民間團體會在每年春天和秋天舉行運動會和體育祭。
日本的「運動會」和「體育祭」其實幾乎是一樣的活動,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小學階段叫運動會,中學到大學階段多半叫體育祭,在社會人階段又叫運動會。所以體育祭實質上就是日本的中學、高校、大學的運動會,只是名稱叫「體育祭」而已。
日本的學校和民間團體辦的運動會除了跑步、接力、拔河等典型的運動項目以外,還有不少趣味項目,例如「大玉転がし」、「玉入れ」、「騎馬戦」、「二人三脚」、「ムカデ競走」等。有些學校還會安排「組み体操」表演。
(註:「大玉転がし」指的是滾大球。「玉入れ」是一群人在一定時間內把很多布製的小球投進很高的籃子裡的趣味遊戲。「騎馬戦」則是由一組人抬一個戴著帽子或綁頭巾的騎手,和其他小組對抗的趣味活動。拿掉對方騎手的帽子或頭巾就算獲勝。「二人三脚」是兩個人肩並肩,綁住相鄰的腳跑步的趣味活動。「ムカデ競走」則是蜈蚣走路。「組み体操」則是學生的疊羅漢表演。)
日本人在春天和秋天辦運動會,是因為春天和秋天的氣候比較舒適,不冷也不熱。不過一般日本人聽到「運動會」這個詞時,多半會聯想到秋天。這是因為日本很多體育活動在秋天舉行。而且日本的國定假日「体育の日」也是在這個時期。
日本的「体育の日」本來是在10月10日。由來是1964年東京奧運的開幕日。奧運結束後,日本國會就開始整備法律,把這一天設成國定假日,然後在1966年實施。後來日本政府想利用連續假日促進經濟活動,就把「体育の日」挪到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日本的學校和民間團體喜歡在秋天(特別是10月)辦運動會,多少是受到「体育の日」的影響。
其實在1964年東京奧運之前,日本的運動會也多半在秋天舉行。因為這個時期氣候比較舒適,而且很多農民已經收割完畢,有時間活動。另外,明治天皇的生日是11月3日,也在秋天,所以日本人覺得秋天是辦活動的好時機。所以「運動會」這個詞在日語文化中是屬於秋季的季語。
日本在實施週休二日之前,有些學校會在春天和秋天各辦一次運動會。秋天的運動會的規模多半比春天大。不過日本實施週休二日制後,學校的上課時數普遍不足,辦活動就會有壓力。秋天除了運動會以外,還有合唱比賽和文化祭等。有些學校為了減輕秋季行事活動的壓力,就把運動會從秋天(第二學期)挪到春天(第一學期)。所以現在有不少日本的學校的運動會是在春天(多半是5月)舉行。
◆◆◆
戰後日本的學校教育的一大特徵就是排斥「優越感」。因為日本的教育界人士認為優越感會傷害弱勢的人,所以日本的學校教育會設法避免製造優越感。例如日本的學校不會公布學生成績,也不會向學生洩露其他學生的成績。教師如果把某個學生的成績洩露給其他人,是嚴重的瀆職行為。另外,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不論學生成績好壞,一律公正對待。成績好的學生只是成績好而已,不會得到特別的通融,也沒有特權。這就是為了避免成績好的學生出現「優越感」,也可以避免成績的弱勢學生受到傷害。
雖然日本的教育極力排除「優越感」,不過運動會很容易讓學生彼此比較優劣。例如跑步項目一定會分出快慢。跑得快的學生就可能出現「優越感」,運動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可能會在無形中受到傷害。另外,運動會的接力賽跑項目中,如果某一班因為某個學生跑得不夠快而輸掉比賽,當事人可能會有罪惡感,也可能會受到無形的傷害。所以近年來日本有些學校在辦運動會時,會儘量不讓運動能力差異大的學生同時賽跑,也不會去表揚跑得快的學生,以避免營造強弱差異及「優越感」。
運動會不比高下,這樣還能算是運動會嗎?
其實在日本,這完全沒有問題。
因為日本的「運動會」指的就是學校、社區,或是一些團體辦的運動活動。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為創紀錄或比高下,而是讓大家有機會運動一下,同時增進人際關係。在日本,比高下的體育活動叫作「スポーツ競技」(sport競技)。
日文的「運動」和「スポーツ」(sport)的差異是:「運動」的意義很廣,小孩子跑跑跳跳也算「運動」。「スポーツ」則是指田徑、游泳、球類等規則較嚴謹、技能需求較高的活動。
在日本,喜歡「運動」和喜歡「スポーツ」的人可能是不同族群的人。前者追求健康,後者則是挑戰極限。在日本人的感覺中,奧運和世界運動會不是「運動會」,而是「スポーツ競技」或「體育大會」。所以就算短跑和接力賽跑不比高下,日本的運動會還是「運動會」。因為在日本人的眼中,「運動會」和「スポーツ競技」是不同的活動。
對日本的「運動會」的主辦者而言,只要大家能利用這個機會活動筋骨、玩得快樂,運動會就算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