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停水與停電

在台灣,幾乎每年都有停水停電的問題。每當颱風或豪雨來臨,多少都會造成停水停電。雖然停水停電多半是區域問題,各家各戶未必每年都會遭遇停水或停電。有些人家可能兩三年會遇到一次,有些人家可能四五年才遇到一次,不過大部分的台灣民眾都有經歷過停水和停電。

那麼日本的情形又如何呢?

日本當然也會有停水停電的問題。全世界只要有用到自來水、電力系統的地方都會有這種問題。

一般台灣民眾說的「停水」「停電」,日文叫【斷水】【停電】。

※台灣的媒體常常用「限水」這個詞。其實這是詞很不精確。台灣的水利行政在對應供水不足時的措施包括「降低管壓」、「減量供水」、「停止供水」等,就是沒有名為「限水」的措施。和小市民日常生活比較有關的就是「停止供水」,台灣水利行政上的「停止供水」就相當於日本的【斷水】。

由於台灣的面積狹小,所以停水停電往往給民眾一種大區域問題的印象。例如1999年的729大停電和921大地震造成的停電問題,就涵蓋了大半個台灣,不像是單純的地區問題。

日本的國土大,所以日本民眾感覺中的停水停電只是某個地區偶然才會發生的問題。例如發生大地震時,地震災區可能就會有停水停電的問題。不過這種問題就只限於災區,從整個日本來看,停水停電就只是在某個小區域範圍內發生而已。區域外的人只能從電視新聞畫面得知「原來世界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而已。

當然,住在日本某些區域的人確實和台灣人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經歷停水停電。例如沖繩地區和台灣一樣,每年都有颱風災害,這些地區的民眾就比較容易遭遇停水停電的問題。日本的四國地方,由於雨量比較少,所以幾乎每年都有供水不足的問題。日本的多雪地帶如果下大雪的話,也有可能影響到地區供電。

不過在日本其他地方,只要沒有發生大地震的話,基本上多半都不會有停水停電的問題,因為日本大部分的區域雨量充沛,水庫建設完善,電力也非常夠用。

◆◆◆

以東京都會圈為例的話,一般年輕人恐怕根本就沒有遇過停水停電的問題。

那麼,東京都會圈真的沒有停水停電過嗎?

事實上,東京確實有發生過停電。
1987年7月,東京都會圈就曾經發生供電不足連鎖反應造成280萬戶大停電。
1999年11月,航空自衛隊的教練機T-33在訓練時發生狀況,當時飛行員為了避開民宅而把飛機開向河邊,結果把河堤附近的高壓電線撞斷,造成東京及埼玉一帶80萬戶停電。
2006年8月,有一艘起重船的吊桿把舊江戶川上把高壓電線撞斷,結果造成東京都會區一帶139萬戶大停電。

當然,東京也有缺水過。
1964年7月,取水制限84天。
1987年6月,取水制限71天。
1990年7月,取水制限18天。
1996年8月,取水制限41天。

從上面的資料來看,東京地區確實發生過停電和缺水。 不過數據是一回事,人的實際感覺又是另外一回事。有些事情雖然確實發生了,但是不見得每個人都感受得到。打開電燈開關,電燈不亮時,可能性有很多種。打開水龍頭,水沒流出來,可能性也有很多種。因此就算人發現這個事實,也不一定會往停電或停水的方面來想。

雖然東京曾經發生過好幾次停電事故,但是這些停電事故都在四、五小時之內就完全修復(有些地區則是一小時內就恢復供電)。停電會造成經濟損失,但是這只有相關業界的人士才有感覺。一般平凡的小百姓偶爾遇到停電幾分鐘或幾個小時,可能根本就沒感覺。就算真的有感覺,這種感覺可能過一陣子後就會忘記。

至於「取水制限」,指的是供水機關減少抽取河川或水庫的水。日本在對應乾旱時,首先是減少抽取水庫或河川的水,再來才是降水壓和分時段供水,再來才是停水(斷水)。也就是說,不到最後關頭,不會實施到【斷水】。如果只減少抽取河水階段的話,一般人根本不會有缺水的感覺,所以數據上的「取水制限」和生活上的實際感覺會有落差。

所以現在住在東京都會區的日本年輕人幾乎沒有體驗過停水停電生活。

台湾人が外国人の名前を読む読み方

台湾人が外国人の名前を表記したり読むときは――

まず、日本人の名前の場合は、もちろんそのままの漢字を読むよ。
日本人の名前で平仮名や片仮名が含まれる場合は、その読み方の日本語に相当する漢字表記に変えて、その表記の漢字を読むよ。
例えば、浜崎あゆみは浜崎歩、松たか子は松隆子とかになる。

それから、日本人の名前が日本の国字を使っているときは、その漢字の形に類似した漢字の読み方を借用して読んだりするよ。
(「日本の国字をどう読むか?」も見てね。)

このやり方は恐らく韓国人の場合も同様で、日本では気を使って現地読みを試みているけど、
漢字表記に変えて、その漢字を読むのが通常だと思う。

問題は、漢字で代替しようがないそのほかの外国人だけど、この場合は音訳で漢字を当てることになる。

ごくごくスタンダードな名前については、それなりに定型的な訳し方がある。
例えば、ウィリアムであれば「威廉」、ウィルソンであれば「威爾遜」「威爾森」とかそんな感じ。
こういうふうに考えると、日本語で言うところの「ウィ」に当たるようなものは「威」を当てているとかわかってくるわけで、
じゃあ、この読み方が来たら、この漢字を当てるのだと断定できるのかというと、そうでもない。

音訳の表記については傾向というのはあっても、統一したものはないから、
マスコミごとに表記が異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もあって、
それが何度も何度も報道されていくうちに一つの表記へと収束されていく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個人的には、漢字が違うと全く別人のように思えるんだけど、
それでも同一人物をあらわしているとわかるんだから、それはそれですごいと思う。

台湾人名の日本語読み」「台湾人とイングリッシュネーム」も見てね。

日本電車站的驗票閘門(2)

在台灣,由於電車系統非常單純,用感應卡的人就不會用零售票,用零售票的人不會用感應卡。然而在日本,由於電車系統非常多,如果要跨系統轉車時,可能會用到兩種以上的車票。當然,在通過跨系統的驗票閘門時,兩種車票都要拿出來。不過問題是車票的形態不只一種,有的是3cm×5.75cm的磁性紙票,有的是磁卡式月票,另外還有感應儲值卡。

事實上,日本的自動驗票閘門幾乎已經把所有的情況都設想好了。

如果有人用回數卷 (磁性紙票) 搭地下鐵,之後想要用自己的感應儲值卡直接轉搭JR的電車時,該怎麼辦呢?
Ans:通過轉車用的驗票閘門時,先把回數券投入機器,然後馬上把感應儲值卡放到感應區上。如果成功的話,機器會把回數券回收,然後會在感應儲值卡上追加進站資訊。

反過來,如果有人是用感應儲值卡搭地下鐵,之後想要用自己事先買好的回數卷 (磁性紙票) 搭JR時,又該怎麼辦呢?
Ans:通過轉車用的驗票閘門時,先把回數券投入機器,然後馬上把感應儲值卡放到感應區上。如果成功的話,機器會把回數券會吐出來 (因為之後搭車時要用),然後會在感應儲值卡上追加出站資訊。

 
日本的電車站的自動驗票閘門的車票投入口及IC卡感應區。左為JR東日本的驗票閘門,右為東京地下鐵的驗票閘門。

可能有些台灣人看到上面的程序時,可能會覺得這麼做非常複雜而且麻煩。畢竟現在日本的東京都市圈內,只要一張感應儲值卡就可以自由地跨系統轉車,不是嗎?

的確,2010年現在的東京地區的確只要一張感應儲值卡就可以自由自由地跨系統轉車,然而這種跨系統搭車的服務其實是2007年3月18日才開始的。也就是說,在2007年3月18日之前,要轉搭不同系統的電車時,要另外買票。當然,上述的轉車時通過驗票閘門的方式其實在當時其實一點都不稀奇。

而另一個問題則是:使用感應儲值卡的意義就是完全沒有折扣。(不過含有月票功能的感應儲值卡則例外)

由於在日本搭電車的人大多是平凡人,生活並沒有那麼富裕,因此很多經常搭電車的人,其實都會事先規劃搭車方法。因此上述的回數票和感應儲值卡的使用組合一點都不稀奇。畢竟從長期來看,這樣子可以省下不少錢。

不過也有人會質疑:既然常搭電車,而且還想省錢,那麼買定期券 (月票) 應該會更便宜呀!何必在回數券和儲值卡上搞一堆複雜的小動作呢?

其實,這種思維是建立在「定期券 (月票) 比其他車票的折扣多」的前提上。這個觀念在台灣或許行得通,但是在日本未必行得通。因為日本的鐵路公司非常多,每家鐵路公司的計價方式都不同。以東京地下鐵為例,假設某個上班族一個星期要搭十次電車,在某些區段,回數券其實會比定期券 (月票) 便宜。而回數券的自由度比定期券要高,因此用回數券而不用定期券的上班族其實大有人在。

註:
1.在台灣,常搭捷運的人多少會有進站沒刷到卡,或是出站沒刷到卡的情形。當然,日本很多車站每天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進出,難免也會發生這種問題。總而言之,這種問題都是在人多的情形下發生。不過如果要再深入思考這個問題時,台灣的捷運站的進出人數在日本其實只能算是非常平庸的數字,在這種狀況下如果還有不少人會沒刷到卡的經驗話,就有可能是驗票系統的演算法的問題了。在日本,沒刷到卡時,通常可以把問題來源特定到感應卡或是某個閘門的感應器問題,而非系統的演算法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捷運的系統設計上其實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2.有些人可能認為日本的紙製的零售電車票很不環保。這些人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系統叫作「資源回收」,而且行之有年。日本的紙製的電車票當然是資源回收的對象,而且日本的鐵路公司非常樂意把這些車票進行回收處理,因為回收這些車票比丟掉這些車票要來得省錢,而且還可以提升企業形象。簡單地說,當局外人還在意識形態的問題上原地踏步時,當事人早就已經開始實踐,而且觀念早就遠遠領先局外人了。

追記:
本篇文章曾經遭到盜用,詳情請見盜用事件記錄

「多+句」という漢字

日本人が中国語を習うと、早い段階で「够」(gou4)という漢字を見るけれども、
台湾ではそうではなくて、「夠」(gou4)を使うよ。
簡体字で使う「够」(gou4)はあくまでも異体字という扱い。

「夠」(gou4)は、ある程度のレベルに達しているという意味。
日本語で「足りる」という意味のときでは、恐らく「夠」を当てられる方が多いかもしれない。

足りるというと「足」(zu2)も思い浮かぶけど、こちらは、乏しくない、貧しくないというニュアンスがあって、若干違いがあるように思う。

足り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では、ほかに両者組み合わせた「足夠」(zu2gou4)なる言葉もあるよ。

「多」という漢字は日ごろ目にしているんだけど――
日本語としては「多」「移」「夥」というふうな、「多」はつくりの方に出てくるのしか見ないんだよね。
したがって、「夠」という漢字が出てくると、
左右がどちらかわからなくなるような、本当に奇妙な漢字に見えるんだよね。

台湾人にとっては日ごろから見ているからこういう違和感はないのかな。

日本電車站的驗票閘門(1)

由於日本的電車票很多都是背面塗有磁性資料層的紙票,因此許多日本的電車站的驗票閘門當然可以辨識這種帶有磁性資料的紙票。

 
日本電車站的自動驗票閘門。左為JR東日本的驗票閘門,右為東京地下鐵的驗票閘門。在台灣,捷運、高鐵的驗票閘門通常是關著的,只有人通過時才會開放。然而從這兩張照片可以發現,日本的電車的驗票閘門卻是開著的。雖然在日本的電車站中偶爾也可以看到閘門關閉的剪票口,不過曾經到日本旅遊過的台灣人可能會發現,很多車站的剪票口閘門都是直接開著的。

為什麼日本電車站的驗票閘門很多都是開著的呢?

在台灣,搭捷運或高鐵時,只要人一通過車站的閘門,閘門就會關起來。不過日本的電車站的驗票閘門的設計是,當有人通過閘門,這個閘門要過一段時間後才會關閉。日本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避免閘門夾傷旅客,拖行李的人、行動不便的老人,或是牽小孩的人當然可以從容地通過閘門。而閘門在開放狀態時,只要有車票的旅客當然可以通過該閘門。另外,由於日本的大都市中搭電車通勤通學的人非常多,有些站一天有幾十萬人進出,甚至有些車站一天會有近百萬人進出。如果每個人在通過閘門時,閘門都要開關一次的話,出入的效率會變差,而且機器會磨損,還會消耗電力。因此延長閘門開放時間可以省掉很多能源,也可以增加旅客通行的效率。另外,日本的電車站的驗票閘門很多是可以雙向通行的閘門,為了和單向閘門區別,這些閘門會一直保持開放。這種時常保持開放的驗票閘門只有在通過者的車票有問題,或是沒有車票時才會暫時關閉。

一般日本的零售的電車票的大小為3cm×5.75cm,不過由於日本還有其他大小規格的電車票,因此日本的車站的驗票閘門的車票投入口的寬度會遷就規格比較大的車票。

有些在日本生活過,或是到日本旅遊過,而且喜歡玩、喜歡做實驗的台灣人可能會發現,日本的車站的自動驗票閘門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拿著零售的電車票進入剪票口時,車票不論是正面朝上放進投入口,或是背面朝上放進去,縱著放、橫著放,或是斜著放,最後驗票閘門在吐出這張票時,一定是縱向、而且正面朝上。而且這個過程只有一秒鐘而已(甚至可能比一秒更短)。

發現這種現象的人可能會覺得蠻有趣的。不過,這種現象的背後當然有他的原因。

其實,這些驗票閘門的車票投入口,一吸進車票之後,第一件事是先確認一共有幾張票 (在日本搭電車時,某些情況下會用到兩張票),如果有兩張票的話,機器會先把兩張票分開來。再來則是確認車票的「方向」,系統確認完車票的方向之後,閘門裡面的機器就開始調整車票的方向,把車票調整成系統可以讀寫車票內部資料的方向,然後在車票內部寫入資料、必要時會在車票上印上文字、打洞,最後才把車票送出來。因此驗票閘門在吐出車票時,車票一定是縱向、而且正面朝上。

追記:
本篇文章曾經遭到盜用,詳情請見盜用事件記錄

台湾の包子とまんじゅう

中華まん、いわゆる肉まんとかあんまんとか、
ああいう形状のものを「包子」(bao1zi)というよ。

常識的には、てっぺんにピンク色の点がついているものがあんまんで、
印がついていない場合にも、表面がなだらかにするか、ひだがついているかによって見分けられる。
それ以外は、肉まんだよ。

とある市場の片隅で並んでいた写真を載せてみるよ。

左上から
チャーシューまん――馬来糕(ma3lai2gao1)――肉まん
肉まん――(なし)――花捲(hua1juan3)
(なし)――あんまん――饅頭(man2tou2)

これらのものは小麦粉を加工して蒸して完成させたという意味では共通するか。
チャーシューまん(叉燒包(cha1shao1bao1))のようなものは日本では余り見かけないか。
肉まんは「肉包」(rou4bao1)、
あんまんは内容物によっていろいろ言い方はあるかもしれないけど、例えば「豆沙包」(dou4sha1bao1)という。
これら「包子」(bao1zi)に対して、具が入っていない形状のものは「饅頭」(man2tou2)というよ。
花捲(hua1juan3)というのは油と塩とネギを練り込んだもので、饅頭(man2tou2)の変形タイプと言える。
日本のいわゆるまんじゅうとか、肉まん・あんまんには具があるよね。
だから、この言葉の流れでいえば「包子」と言えそう。

饅頭(man2tou2)にはベーシックな白のほか、紫、茶があって、カラフルだけど、
具がないから味がないというのが特徴だよ。花捲には若干味がついているよ。
基本的な形状は、丸くない。どちらかというとかまぼこ形、四角かな。
 
何か固定の食べ方をするというものではなく、ときには洋食のパンが出てくるような場面でこの饅頭が食べられたり、切って何かを挟んで食べたり、何か甘いたれをつけて食べたりしてもおかしくないよ。

日本的道路設計(2)

曾經去過日本的台灣人,可能會發現:日本有些地方的馬路並不是灰黑的柏油路或水泥路。而是紅色、綠色,或是水藍色的彩色馬路。


日本住宅區的道路。從照片可以看到馬路兩旁的白線外側的路面是綠色的。


日本的山區道路。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到路面上有紅色的橫紋。

在日本,並不是所有的馬路都有彩色路面,但是這些彩色路面一點也不稀奇。很多民眾都看過這種彩色路面。

那麼,這種彩色路面在日本的道路交通法上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日本的道路交通法並沒有關於路面色彩的規定,所以考過日本駕照考試的一般民眾也不見得知道這種彩色馬路的意義。

那麼,為什麼日本要把馬路弄得紅紅綠綠呢?

日本在某些路段使用鮮豔的色彩路面加工,主要是為了讓道路美觀,同時增加交通安全。

例如上面住宅區的道路照片中,馬路兩邊的白線外側弄成綠色,可以讓行人通行的區域變得更明顯。由於顏色差異明顯,所以駕駛人開車時也可以看得比較清楚。至於山區道路的彎道上的紅色條紋則可以提讓駛人保持警覺。

本來人在開車時,不可能一直保持集中力,因為人會疲勞。如果景色非常單調、沒有變化的的路上開車的話,駕駛人更容易疲勞,這樣就很容易發生事故。彩色道路就是讓路上的景色有變化。當駕駛人發現路上的狀況有變,就會回過神來。這樣就可以避免事故發生。

由於這種彩色道路的確可以減少交通事故,所以日本很多地方都開始採用這種彩色道路設計,有些地區的町會(社區自治會)會主動要求自治體把町內的道路加上色彩。

由於日本的法律並沒有規定道路的底色,所以每個自治體在規劃彩色道路時用的顏色可能會不一樣。


日本的彩色道路(綠色)。照片中的路面用綠底白子來提醒駕駛人:這個區域在平日上午7點半到8點半會有學生上學。

 
日本的彩色道路(紅色)。這兩張照片中的馬路都採用了紅色的路面,不過這兩條路分屬不同的地方自治體,所以兩者用的紅色不太一樣。從右邊的照片可以知道:彩色路面在夜晚還是可以發揮視覺效果。

 
日本的彩色道路(水藍色)。左邊的照片攝於阪神高速公路的明石西收費站。右邊的照片攝於東京都的某個路口。

  
日本的彩色道路(黃色)。左邊及中間的照片攝於北海道。右邊的照片攝於東京羽田機場。


日本的彩色道路構造。日本的彩色路面並不是單純在馬路表面塗上顏料,而是真的用彩色的材料施工鋪設。照片中的黃色部分的路面是用特殊的高磨擦力顆粒材料鋪設。彩色路面的鋪設施工方法不只一種。施工的材料和技術都有詳細的工業規定。日本的地方自治體對彩色路面的要求包括有防滑效果、不影響行人行走(例如不會卡到行人的高跟鞋),以及將來修補或是重整路面時可以輕易調到鋪設材料。本文的第二張照片(日本的山區道路)中的路面上的紅色條紋部分的路面也是採用了高磨擦力的特殊材質鋪設,可以防止車輛在山區的彎道打滑。

日本的這種彩色道路當然要花錢來鋪,不過這不是浪費。由於這種施工比較簡單,不需要大幅變更道路設計,而且這種彩色路面確實減少了許多交通事故。所以鋪設彩色路面等於是花小錢來避免社會付出龐大的交通事故成本,同時也讓日本的道路變得鮮豔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