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のガソリンスタンド

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は、「加油站」(jia1you2zhan4)というよ。
台湾で一番有名なのは中国石油、中油(zhong1you2)という。
昔は中国石油は独占していたみたいだよ。

宜蘭の路上で撮影したもので、何かのどかなスタンドになってしまった……

普通は、ガソリンを入れるために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に入るとき、
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に入っても、店員に「加油吧」などと言う必要はない。

エンジンをとめて、給油口をあけて、燃料の種類と、どれだけ欲しいのか、
例えば、満タンであれば「加滿」(jia1man3)と言えば、やってくれる。
会員カードがあったり、勧誘をされるのも含めて、日本と同じだよ。

ガソリンは3種類あるので、それを言う。
レギュラーとかハイオクという名称ではなく、オクタン価を指す数字、
シンプルに、九二 九五 九八 があるよ。
jiu3er4、jiu3wu3、jiu3ba1という。

日本のハイオクは、定義としてはオクタン価96以上ということみたいなので、
日本のハイオクに相当するのが、台湾では九八ということになるかな。

 
この写真はバイク専用のレーンなので、ガソリン3種しか置いていない。
台湾に給油ノズルの色分けがあるのかはよくわからないけど、
日本の最近のセルフでは、給油ノズルがレギュラーが赤、ハイオクが黄なので、色的には合っているかな。
でも、軽油は緑になっていないので、これは多分単なる偶然の一致だと思う。
ディーゼルは売っているけど、別のところにあるみたいね。

「加油」という激励の言葉」も見てね。

日本的道路設計(1)

根據台灣交通部公路總局2008年的統計,台灣的道路(不含國道)的平均寬度是8.4公尺。
(※計算方法是路面面積除以道路長度)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08年的統計,日本道路(不含高速自動車國道)平均寬度是6.0公尺。如果只算車輛能通行的部分的話,平均寬度則為4.2公尺。

從以上的統計來看,日本道路整體而言比台灣的道路要窄。

在台灣,大都市裡很容易看到四線道、六線道。郊區的鄉鎮主要幹線道路也偶爾可以看到四線道。

在日本,大都市中雖然也看得到四線或是六線道路,不過很多幹線道路是雙線道。幹線道路以外的地方,有些雙線道甚至窄到無法畫行車分向線。當車輛交會時,兩邊的駕駛只能小心駕駛。這樣的路在台灣人的眼中只能算是「巷弄」。不過在日本,這種道路是確確實實的一般車道。甚至有些日本的公車的行駛路線中,也包含這種「巷弄」級的道路。

不過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在使用雙線道路時的感觀和台灣人使用雙線道路的感觀不太一樣。

台灣的道路有很多問題,例如施工品質不佳所造成的路面凹凸不平,或是路邊有一堆容易造成打滑的砂礫碎石。市區的雙線道路可能因為違規停車或是路霸佔用,變成實質上只容得下一輛車通行。甚至常常有民眾或是其他車輛不做安全確認從旁衝出來。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用路人的不安。

在日本,違規停車不多,也沒什麼路霸,而且道路施工品質也還好,所以雙線車道雖然窄,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通行效率。

不過再怎麼有效率,雙線車道畢竟是雙線車道,車流量一多還是會塞車。在道路不易拓寬的前提下,日本人也想了很多方法來減緩塞車的問題。其中一個比較常見的手法就是右轉車道。
(※由於日本的交通規則是靠左行駛,所以日本人在開車時的「右轉」,相當於台灣人開車時的「左轉」)

在台北,除了一些比較特別的大路的交會處外,很多道路都不能左轉。雖然機車騎士可以用兩段式左轉來解決問題,但是對於汽車駕駛而言,如果目的地在路的左邊方向的話,往往要想辦法繞路才能開到目的地附近。因此台北的汽車駕駛人在設定行車路線時,如果對目的地附近的路況不熟的話,儘量會直接排除左轉的可能性。

在日本,大部分的十字路口都是可以「右轉」。所以日本的汽車駕駛人比較不會煩惱「右轉」方面的問題。

◆◆◆

在日本,汽車在十字路口「右轉」時,要在綠燈時先將車子緩緩右靠,停在路口待機,同時留出左側的空間讓直行車通行。然後在對向車道沒有來車,而且還沒變紅燈時右轉。如果是狹窄的雙線道的話,就算想要右轉的車輛努力靠右,後方想要直行的車輛也未必能超得過去。另一方面,日本的駕駛人的交通安全意識高,右轉車輛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會貿然右轉。在這種情況下,後方的車輛為了等前方的車輛右轉,就會發生大塞車。日本在1980年代之前很多道路的塞車原因就是這些右轉的待機車輛造成的。

不過日本並沒有因為這種問題而禁止汽車駕駛在十字路口右轉。日本的做法是更改道路設計,讓右轉車輛不會妨礙直行車輛。具體的方法就是在路口處設置右轉專用車道。


日本的右轉車道設計。日本的右轉車道的設計原理就是在道路正中央,接近路口的地方增設一個右轉專用的車道。所以雙線車道的路口附近常常會變成三線車道。


另一種日本的右轉車道設計。有些日本的道路寬度不足,無法規劃成四線道,但是卻可以規劃為三線車道。在這種狀況下,中央車道就是留給右轉車輛專用。至於非路口的中央區域則規畫為槽化線或是花圃。


台灣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是四線道路的話,在十字路口是兩線過來,兩線過去。


日本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是雙線道路,而且規劃有右轉車道的話,道路在十字路口處會變成三線。中央的右轉車道會彼此相對。

然而,這種右轉車道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簡單地說,就是不會妨礙後面的直行車輛。


日本道路的十字路口。由這張圖可以得知,如果道路規劃了右轉車道,想要右轉的車輛就有待機的空間,想要直行的車輛也不會被右轉車輛擋住。右轉車輛的待轉位置的視野不會被對向的右轉待機車輛擋到,可以看清楚對向來車。這樣也可以確保右轉時的安全。


現實中的日本的右轉車道。如果某個道路設有右轉車道的話,車道在分歧時一定會有明確的標示來引導駕駛人。例如照片中的槽化線就是向駕駛人預告:前方分有直行車道和右轉車道。


現實中的日本的右轉車道。這張照片是以直行車觀點來看對向的右轉待機車輛。照片中同方向的右轉車道雖然是空的,不過就算同方向的右轉車道有待機車輛,直行車輛一樣可以看得到對向的右轉待機車輛。


現實中的日本的右轉車道。這張照片是以右轉車輛的觀點來看對向的直行車輛。照片中對向車道雖然完全沒有車輛,不過就算對向的右轉車道有一輛大貨車在待機,我方仍然可以看到對向的直行車輛。

日本大約是在1980年代開始在一些道路嘗試設置右轉車道。結果設置後,塞車問題的確有改善,而且交通事故也變少,而且不用拓寬整條道路。所以很多地方開始要求政府設置這種右轉車道。甚至許多寬敞的大路也開始設置這種右轉車道。有些日本的議員也把為地方增設右轉車道當成自己的政績之一。不過,設置右轉車道的最低條件是路口至少要有容得下三輛汽車安全通行的空間才行,所以不是所有的路口都有這種右轉車道。

註:
雖然日本很多道路設有右轉專用車道,不過並不是所有車輛都能使用右轉專用車道。根據2010年日本現行的法令,50cc以下的機車在單側三個車道以上的道路右轉時,必須用兩段式右轉,不能使用右轉車道。這個規定是考量50cc以下的機車行車速限是30km/h,而且必須靠路邊行駛。單側三個車道以上的道路的直行車道的車速多半在50~60km/h,50cc以下的機車以合法速度駛入右轉專用車道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必須用兩段式右轉。

單側兩個車道的路口則要看該路口的交通標誌。有些路口禁止使用兩段式右轉,有些路口則是規定一定要兩段式右轉。所以日本50cc以下的機車的右轉規則比一般車輛複雜。

「記念」と「紀念」

台湾で記念碑とか何かメモリアルだろうものを見ていて気がつく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台湾では、そういうときに「記念」ではなくて「紀念」を使っていることが多い。

例えば、中正紀念堂という台湾観光する人ならだれでも行きそうな場所があるよね。
そのまま「ちゅうせいきねんどう」と呼んでしまうけど、実際には「記念」ではなくて「紀念」。
日本語で打とうとすると中正記念堂とかになって、中正紀念堂とすんなり打てないから、
「紀念」という言葉自体は中国語なのかな。

「紀念」も「記念」も読み方はji4nian4なので、
日本人が頭の中で「記念」を描きながら発音しても、口頭でのやりとりで困ることはない。
また、「紀」「記」は入れかえが許容であって、「記念」と書いても実は間違いではない。

とはいえ、文字化するときには「紀念」が使われる傾向があるみたい。
たとえば、台湾でも「結婚記念日」という言葉があるんだけど、
これをキーワードにして軽くググってみても、圧倒的に「紀念」が使われている。
「結婚紀念日」は、約72,900件
「結婚記念日」は、約2,800件

「紀」「記」という文字の入れかえがあるのは、「紀念」「記念」だけじゃなくて、
例えば「紀錄」「記錄」とかもそうかな。
日本語で「世界新記録」と言いたい場合には、「世界新紀錄」(shi4jie4xin1ji4lu4)とする方が多いと思う。

ただし、「記録」を動詞で表現したい場合は、「紀錄」ではなく「記錄」となるし、
「会議記錄」「法廷記錄」とはいっても、「会議紀錄」「法廷紀錄」とはしない。
語彙や品詞によっては、両者の入れかえができないこともあるよ。

ちなみに、日本語で言うときの「世界新記録を記録した」は、
「寫下了世界新紀錄」(xie3xia4le)、「創下了世界新紀錄」(chuang4xia4le)、「刷新了世界紀錄」(shua1xin1le)となり、
こういうときに動詞で記録するという言葉は選ばれないよ。

あと、話は戻るけど、
日本語で「きねん」というと、「記念」のほかに「祈念」があるけれども、
台湾では「祈念」は使われない。
例えば、平和を祈念するという表現のときは「祈求」(qi2qiu2)とかを使うだろうね。

日本的大學生生活(2)

日本的大學生生活是從「入學式」開始。「入學式」就是入學典禮。日本的大學多半是在四月初舉行入學式。日本學生參加入學式時,男學生是穿西裝,女學生是穿套裝。很多日本人第一次穿西裝和套裝,就是在大學的入學式。

大學的入學式其實只是給大家一個回憶的典禮儀式而已。從回憶的價值來看,畢業典禮恐怕遠比入學典禮有意義。現實中,就算沒有參加入學式,只要確實辦好入學手續,確實繳了入學金和學費,還是可以當大學生。對大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沒參加過入學式的學生,大多是在大學後半開始找工作時,才有機會穿西裝或套裝。

日本的大學新鮮人入學時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例如健康檢查、加入生協(福利社入股)、申請健康保險、參加新生訓練等。其中,新生訓練就是在教室聽自己專攻領域的教授們介紹課程制度。日本的大學新鮮人多半就是在新生訓練時認識新同學。大家會趁休息時間交換聯絡方式。

由於大學的課程制度相當複雜,所以新生訓練之後,大家還是一頭霧水。就算問旁邊的同學,同學也一樣搞不清楚狀況。這時候大學的社團就會發揮功能。

日本的大學社團會在新生入學期間在校園內設攤位招募新生。社團的攤位除了介紹社團活動內容以外,也會教新生怎麼選課。新生如果不了解課程制度,可以到任何社團的攤位詢問。社團為了招幕新戰力,會非常親切地從學生的角度詳細解說大學的課程制度和選課方法。新生除了可以搞清楚學校的狀況,也有機會發現自己想參加的社團。

大學裡,同一專攻的學生雖然有不少見面機會,但是大家不見得會選同一門課。而且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是放在黑板、教材、教授身上。不想聽課的人也不便在課堂上和同學聊天,所以上同一門課的學生的人際關係不見得會變好。理科的學生可以透過實驗或實習課的互助來建立比較深厚的感情,不過人文科系的學生就沒有這種強制的互助環境。由於社團是學生出於興趣自發性地參加的組織,再加上社團活動有很多互助機會,所以參加社團活動比在教室上課容易建立人際關係。

在台灣,很多大學科系內有「系學會」的學生自治組織。學生入學時,系學會可能會幫新鮮人找好直屬的學長學姐,由這些學長姐直接傳授新生經驗。所以台灣的大學生就算不參加社團,還可以透過系學會建立基本的人際關係。

在日本,某些大學的某個學部的某個學科可能有「學科會」的學生組織。這種組織就有點類似台灣的大學的「系學會」。不過這一類學生組織並不多。

日本比較常見的大學學生自治組織是屬於整個大學或某個學部的「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性質上也是社團。日本的大學學生自治會最活躍的時期是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 當時很多學生運動就是由學生自治會發動。學生自治會發動學運,是因為當時的大學生學到了很多新時代的觀念,又看到日本社會有太多不合理的怪現狀,所以怒火爆發。不過當時的學生運動被警察強力鎮壓,訴求無法伸張。另一方面,左翼的政治團體透過學生自治會做內部鬥爭,搞得學生自治會烏煙瘴氣,結果很多人覺得學生自治會是偏激的政治社團,開始敬而遠之。另外,日本社會也對激進的社會運動感到厭煩,所以1970年代日本的學生運動冷卻,各個大學的學生自治會的組織力量也漸漸衰退。到了2010年代,很多大學的學生自治會已經解散。


日本的某個大學的某個學部的學生自治會宣傳看板(攝於2006年)。現在一般日本的大學校園幾乎看不到這種學生自治會的政治宣傳看板了。只有少數傳統的學運據點大學偶爾可以發現這些舊時代的左翼學生運動遺產。

在台灣,大學的班上可能會選出班代表來服務大家。不過在日本,很多大學的同一專攻的同一年級沒有班代表這種制度。甚至有不少學生根本感受不到「班」這種集團構造。

由於日本的學生自治文化凋零,而且班的組織鬆散,所以學生之間的交流管道落在社團或學生個人身上。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也變成學生個人的事情。學生生活完全是個人生活。所以在日本的大學如果想交朋友,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參加社團。

在大學參加社團除了可以玩、交朋友以外,還可以從高年級學生那裡得到某些教授的上課筆記,以及某些科目的期中考和期末考的考古題。不過大部分的日本學生參加社團的原因並不是為了得到筆記或考古題,而是看到別人有參加社團,所以自己也就跟著參加社團。建立人際關係和得到學業生活經驗只是參加社團的意外收穫而已。

當然,不參加社團的人只要有本事,還是可以交得到朋友。因為大學生活並不是只有社團而已。

如果沒有社交能力,又不參加社團,而且平時只有有課時才會去學校,下課鐘聲一響就回家,有可能到大學畢業都交不到朋友。

對留學生而言,就算在大學裡不參加社團,還是有其他建立人際關係的管道。

現實中,很多私費留學生下課後必須要打工賺生活費,所以比較沒有餘力參加社團。不過留學生要修專門針對留學生開的日文課,而且這些日文課有很多對話、討論、互助的機會,所以留學生之間可以透過日文課和其他留學生建立人際關係。留學生上日文課時除了可以認識自己專攻的其他留學生同學,也可以認識其他年級、其他學部的留學生。留學生在留學生的圈子內也可以得到很多大學生活經驗承傳,也是理解異國文化的好機會。

有些國家的留學生還有自己國家的留學生會。這些留學生會也是交換生活資訊的地方。以前,每到新學年,留學生會可以向學校要新生名單。不過日本在2005年實施《個人情報保護法》後,學校不能提供各個留學生會新生的名單,這對各個留學生會而言是一大打擊。結果現在留學生要認識自己國家的其他留學生,多半只能從日文課、留學生中心,或是網路上邂逅。

另外,很多大學會找高年級學生來當低年級留學生的個人「小老師」。這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管道。如果留學生有生活或課業的問題,可以找這名小老師幫忙。這種制度通常適用於入學第一年或第二年的留學生。

新北市という直轄市

以前、台湾の都道府県や市町村に当たる行政区画について、「台湾の同一名称の県と市の関係」で書いたんだけど――

台北県は、ことしの12月25日から新北市になるよ。
新しく「しんほくし」と呼ぶべきなのかな……
台北県は「北県」と略したりするから、新北市ということになったのかな。
台北県は準直轄市だったんだけど、直轄市に昇格することになる。

これは今年1月1日に撮影したものだよ。

1月1日から新市名に移行するわけじゃないのね……
「あと365日」となっていないので、かえって不思議に感じた。
それにしても、こんなのがある割に、ネット上には余り新市についての情報がないのはなぜなんだろう。

まさにそれは日本の政令指定都市みたいな感じで、
直轄市になることでその下に区が置かれる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けど、
台北県の中の県、鎮、郷は調整されていくかもしれないみたいけど、
もう今年末というカウントダウンしているこのときなのに、よく見えてこない。

ちなみに、以下の3つについては、同様に市と県が合体して、直轄市とするよ。
 台中市+台中県=台中市
 台南市+台南県=台南市
 高雄市+高雄県=高雄市

このような日本の平成の市町村合併ならぬ、台湾の県市合併の動きは今後も出てくるみたいだよ。
途中経過なので、このトピックもここまでにして、必要があったら続編を書くね。

我々観光客にとってはそれほど大きく考えることは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今後、台湾に手紙を出すときにちょっと迷う場面は出てくるかもしれないね。

日語的節拍感(3)

在華人世界中,中文是一個字一個音節,非常簡單。不過在日本人的感覺裡,中文卻是一個字兩拍。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人用片假名來表現中文的「你好」時,通常會寫作「ニーハオ」,即「你」字對上「ニー」這兩拍,而「好」則對上「ハオ」這兩拍。至於日本人在表現中文的「謝謝」時,則通常會寫作「シエシエ」,也是一個字對兩拍。而日本人在學中文時,最先學到的「我是日本人」這句話,如果用片假名來表現的話,則通常會寫成「ウオシーリーベンレン」,也是一個字對兩拍。

事實上,這種一個漢字對兩拍的現象也可以在日文中的「漢語」中看得到(注意:這裡的「漢語」不是指某種語言,而是指由中文傳到日文中的詞彙。台灣人的「詞」在日文叫「語」,詳情請見台灣及日本的文法基本用語比較這篇文章)。很多華人覺得日文學起來很有成就感,就是因為日文有很多不用學也看得懂的詞彙,這些詞彙就是「漢語」。日文的「漢語」中,很多都是兩個字四拍的詞彙。例如「最高」(さいこう)、「方法」(ほうほう)、「妖怪」(ようかい) 等。當然,日文的「漢語」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兩個字三拍,或是兩個字兩拍的詞彙,但是最多的還是兩個字四拍的詞彙。

日本的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曾經指出,日本人對四拍的詞彙比較有好感,四拍詞彙讀起來有安穩的感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日本在十九世紀時造出一堆兩個字四拍的「和製漢語」。

事實上,日本人對四拍詞彙的好感不限於漢語詞彙。在日語的和語、外來語也可以發現許多四拍詞彙。

和語中的四拍詞彙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的男性的名字。日本的戰國時代的武將的名字中,很多都是四拍。
例如:

漢字
信長 のぶなが
秀吉 ひでよし
家康 いえやす
信玄 しんげん
謙信 けんしん
政宗 まさむね

近幾年日本人取名字的習慣雖然有變化,但是在現代日本男性的名字中,也一樣可以找到不少四拍的名字。例如日本的棒球選手「一朗」(いちろう)、「大輔」(だいすけ)等。台灣人熟悉的王貞治雖然不是日本人,但是他的名字的「貞治」的日文是讀作「さだはる」,也是四拍。現在日本男性的名字當中,當然也有不少三音節的名字,甚至還有兩個音節、五個音節的名字,但是整體來看,目前還是四個音節的名字較多。至於日本女性的名字則是三個音節或兩個音節較多,四個音節非常少。這是因為短音節的名子聽起來比較輕快、可愛,比較符合日本家長眼中的女孩子的形象。

除了日本人名以外,四拍的詞彙其實也經常可以在日語的外來語中發現。日語的外來語是來自外文詞彙,所以外來語的節拍往往要遷就原來的外文詞彙。在這種狀況下,很多外來語詞彙會變長。例如個人電腦的外來語叫作「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personal conpute),一共11拍。不過很少日本人會在會話中真的說出「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這個11拍的詞彙。大部分的日本人是把「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講成四拍的「パソコン」。

◆◆◆

在電腦還不普及的時代,日本很多文書是用電動打字機製作。電動打字機的日文叫作「ワード・プロセッサー」(word processor),一共9拍。當然,很少日本人會「ワード・プロセッサー」這個9拍的詞彙,大部分的日本人是把「ワード・プロセッサー」講成四拍的「ワープロ」。

ワード・プロセッサー」→「ワープロ」這種省略方式是日文中非常典型的省略法,這一類例子在日文裡相當容易發現。例如數位相機的日文是「デジタル・カメラ」,但是日本人通常是講「デジカメ」。台灣的RPG電玩迷熟知的勇者鬥惡龍系列遊戲的日文叫「ドラゴンクエスト」(Dragon Quest),一般日本人簡稱「ドラクエ」。另一部台灣的RPG電玩迷熟悉的太空戰士系列遊戲的日文叫「ファイナルファンタジー」(Final Fantasy),有些日本人叫「ファイファン」,但是最近有改稱「エフエフ」(FF)的傾向。

當然,這種詞彙的簡略並不限於外來語。例如日本人把東京大學簡稱作「東大」(とうだい),也是四拍。大學的畢業之前要寫的「卒業論文」簡稱作「卒論」(そつろん),也是四拍。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參加「就職活動」簡稱作「就活」(しゅうかつ),也是四拍。

在漫畫方面,有些日本漫畫迷會把灌籃高手「スラダンク」簡稱為「スラダン」;把足球小將翼「キャプテン翼」(キャプテンつばさ) 簡稱為「キャプつば」;把「頭文字D」(イニーシャル・ディー) 簡稱為「イニディー」;把凡爾賽玫瑰「ベルサイユのばら」簡稱為「ベルばら」。這些簡稱都是四拍。

日文中的四拍簡稱法當也可以用在人名。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偶像團體SMAP的木村拓哉 (きむたくや) 的綽號「きむたく」。

註:
1.本裡所介紹的日文詞彙的四拍省略方式雖然是一種典型的省略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省略方式。不過和日本朋友聊天時,如果能夠適時活用這種四拍的省略方式的話,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由於漫畫媒體的特性比較特別,因此漫畫作品名稱的四拍省略簡稱通常是一些漫畫迷才會用的。而一般日本人聽到上述漫畫名稱的簡稱時,不見得都能會意得過來。

日本的電影文化

電影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娛樂之一。根據2006年統計,日本有30.5%的男性以及39.4%的女性有看電影的嗜好。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看電影」指的是真的到電影院看電影,而不是透過電視、電腦或是租DVD來看電影。日本在2006年這一年之間,到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數為1億6459萬人次。和2006年台灣的首輪電影約2200~2300萬人次相比,日本的電影人口大約是日本人口的1.3倍,而台灣的電影人口則和台灣人口相當。

在2010年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日本一張電影票為1800日元,相當於20美金,600元台幣。日本的電影票價幾乎可以算是全世界最貴。

有些台灣人可能覺得日本人收入高,所以不在乎這種票價。事實上,這是沒有實地了解日本社會現狀的人的幻想。現實中,一般日本民眾覺得電影票非常貴,貴到電影票價多次成為消費議題,貴到日本人會煩惱到底該不該花這麼多錢到電影院坐兩個小時,而且兩小時過後只剩下一張比電車票還小、非常不起眼的電影票存根。

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日本人願意到電影院看電影。

近幾年,網路資訊愈來愈發達,一些稍微會留意日本資訊的台灣人可能會發現,日本的好萊塢洋片上映時間往往比美國、台灣晚好幾個月甚至半年, 甚至可能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慢上映的國家。

為什麼會這樣呢?
是日本人只看日本電影,對好萊塢洋片不太熱衷?
還是日本政府在抑制洋片?

如果看2006年~2008年的日本電影統計資料的話:

日片數 洋片數 日片票房 洋片票房
2006 417 404 1079.44億日元 949.90億日元
2007 407 403 946.45億日元 1037.98億日元
2008 418 388 1158.59億日元 789.77億日元

從這個數據來看,日本的洋片票房的表現似乎沒那麼搶眼。

那麼這個數據是否可以證明日本人比較愛看日片,不愛看洋片,所以日本不用急著上映好萊塢洋片呢?
或是因為日本有意抑制洋片市場,刻意把洋片上映時間往後拉,因而造成洋片收入並不突出呢?

其實,答案是兩者皆非。

為什麼日本的洋片上映時間會比美國慢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呢?

因為洋片在日本的電影院上映之前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就只是這樣而已。

其實從1950年代到2010年的現在,日本的好萊塢電影的上映時間一直都比美國當地慢個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六十年來一直都是這樣。至於上述2006年~2008年的日本電影統計資料,頂多只能反映出2006年~2008年這一小段期間中的日本人的電影嗜好而已。如果挑選別的年代的統計資料的話,結果又會不一樣。不論當年賣座的是洋片或是日片,日本的許多洋片的上映時間都是比美國慢個幾個月到半年。

◆◆◆

有些台灣人之所以覺得日本的洋片上映時間很慢,是因為近幾年許多台灣的好萊塢電影和美國的上映時間相近所造成的錯覺。其實早期台灣輸入的好萊塢電影的上映時間也比美國晚了好幾個月,因此問題的本質其實並不是為什麼「日本」的洋片上映時間慢,而是以前大家都是這樣,日本一點都不特別。真正發生變化的是近幾年的台灣,日本只是維持自己的步調而已。

很多人只看別人,不看自己。看到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時,不去思考現象背後的因果事理,不去反思自己的狀況,就直覺地認定別人很奇怪。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真正的事實是:日本洋片的上映步調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變的是台灣。

為什麼台灣變了呢?

因為台灣的業者覺得這樣做比較好,這麼做可以服務消費者,營業風險也比較低。

單從洋片的上映時間和美國同步的種作法來看,確實可以算是片商服務電影迷的手法。然而這並不代表日本的片商的服務不佳或是辦事效率不高。因為「上映時間」只是種種策略中的一種而已,而且這種策略其實很單純。另一方面,台灣的智慧財產權侵害的問題相當嚴重,而且民眾在看侵權作品時也沒有罪惡感,如果業者沒有讓洋片和美國同步上映的話,市場會被侵權的犯罪組織毀滅。

至於日本,電影業者如果要早一點上映,當然也可以。只是他們沒有刻意求快而已。由於日本民眾比較尊重智慧財產權,業者比較不用擔心侵權問題。另一方面,日本的業者的行銷策略會導致外國電影的上映時間延後。

日本人底到底喜不喜歡看洋片呢?

和地球上的其他國家相比,日本人其實非常熱衷洋片。

目前日本是全世界是僅次於美國本土的第二大萊塢電影市場,英國、法國、德國的好萊塢電影票房都不如日本。由於日本人愛看好萊塢電影,所以好萊塢非常重視日本的電影市場,也非常願意赴日宣傳。日本的電影業者為了加強宣傳效果,會邀請好萊塢的導演和明星親自赴日宣傳作品。在這種情況下,當然要考量好萊塢的導演和明星的行程, 並訂出嚴密的宣傳計畫。由於電影在美國當地上映時,這些導演和明星必須在地當從事宣傳活動,因此如果要請這些導演和明星赴日宣傳的話,當然要避開美國的首映時間。光是幫塢的導演或明星規劃好來日宣傳的行程,就要在電影於日本首映的幾個月之前計畫好。

由於日本不急著上映洋片,所以業者可以把強檔洋片的首映時間安排在日本的連續假期時段,讓更多人有機會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樣也會照成上映時間的延後。當然,翻譯人員和配音員要在這段期間發揮最大的能力做出最好的翻譯、配出最棒的聲音,將來發行DVD時的配音及字幕資料也可以一次搞定。同時,業者也必須接洽廣告公司以及電視台的製作單位,讓他們用各種手段在各種媒體以及電視節目中安排電影宣傳。如果預定上映的電影是系列作品新作的話,電視台可能會在電影首映前幾週安排播出電影的前作或是關聯作品,幫觀眾複習或是建立基礎知識。

當業者在整合所有的資源後,強檔洋片就會在大家最有空的時間上映,而且上映之前,電視節目會不斷地用各種點子挑起觀眾對即將上映的電影的好奇心。當電映在首映時,好萊塢的電影導演或明星可能還會在電影院向影迷打招呼。而對影迷而言,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星歡的導演和明星,也可以選擇看原音加日文字幕版,或是看日文配音版的電影。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洋片行銷策略其實非常完整而且細心。因此就算上映時間比美國慢了幾個月到半年,就算日本人覺得電影票價不便宜,還是有相當多的日本人願意到電影院看電影,日本還是能維持全世界第二的大的好萊塢洋片市場。

總而言之,日本的洋片首映時間比其他國家晚,只是行銷手法造成的結果而已。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唯一的手法。其實日本還是有一些洋片的首映時間早於台灣以及其他國家,日本的洋片首映時間或快或慢,是取決於片商當時選擇的行銷策略而定。

註:
1.在台灣,電視台搞置入性行銷會引起視聽大眾的公憤。在日本,公共電視台(NHK)的確不能做商業宣傳,不過日本的民間電視台完全不禁止置入性行銷,而且置入性行銷早已是日本民間電視台的節目常態。所以業者若真的有心為某部電影宣傳的話,可能會弄到每個綜藝節目或談話節目中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該部即將上映的新片,來挑動觀眾的好奇心。
2.在台灣的洋片迷的眼中,看洋片聽配音似乎非常土,非常不入流,其實這只是台灣人的時髦觀及世界觀而己。台灣人的觀念並不等同全世界的觀念。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在放映外國電影時幾乎都會加入配音。至於日本則是部分電影可供觀眾選擇配音版或字幕版。而日本電視在播放洋片時,也是以日文配音為主。如果有雙語功能的話,則可以選擇原音。原音重現的電影或許是一種選擇,但是並不代表全世界的人都那麼執著原音重現。在日本,選擇觀賞日文配音版電影的人也未必是不擅外語的人,有些洋片迷可能對某些字幕翻譯家的風格感到不滿,如果看到字幕,可能會壞了興致,因而採眼不見為淨的策略,看沒有字幕的日文配音版電影。

台湾の郵便ポストの向き

台湾の郵便ポストについては、「台湾の郵便ポスト」で紹介したこともあるんだけど――

よくよく見てみると、台湾の郵便ポストは日本と違って、ポストが道路の外を向いて立っているものがある。
  
歩行者は車道側に回らないと郵便物をポストに入れることは難しいけれども、
恐らく路上から手紙を投函することを前提に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り、
自転車やオートバイなど車道を通る乗り物からはダイレクトに入れられて便利かもしれない。

とはいえ、便利なのは二輪だけであって、自動車からは、一度おりないと投函は無理かもしれないし、
そもそもポストの前に路駐されていたら、せっかくのアイデアも意味ないものになってしまう気がする。

そうかと思えば、両面に投入口があるものがあって、
路上側からも歩道側からも入れられるタイプのものもあるよ。
    
ポストの投入口がしっかりしまっていないと、向こう側の景色が見られる。
日本のポストみたいに、投入口をふさぐふたが二段階になっていないんだね。

片面か両面かというのは、どうも一貫性がなく、
片側だけしか投入口がないものや両側に投入口があるものが混在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よ。
 

ポストの投入口が路上側なのか、歩道側なのかという違いはあっても、一貫していることは、
ポストの中の郵便物を回収するハッチのような取り出し口は、路上側についていて、
郵便局の人にとっては便利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か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