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用來溝通用的工具。由於各個文化圈的生活樣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圈的生活中用到的詞彙也會不太一樣。
當我們剛開始學外語時,課本列出的詞彙往往是「外文―中文」這種一對一的對應模式,例如「goodー好的」、「cat―貓」。這樣的編排方式可能會讓剛開始學外語的學生產生「因為中文有○○這個詞,所以英文、日文一定也有和中文的○○完全相對應的詞彙」的錯覺。
其實初學者用的外語教材的生詞表是經過刻意設計,設計成一個外語詞彙對應一個中文詞彙。現實的語言並沒有那麼單純。即使是相同的文字,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在日本,肉食文化長期以來一直是屬於邊緣文化。由於大眾很少有機會消費肉類,民眾在溝通時不需要使用和肉有關的詞彙,所以傳統和語中與「肉」有關的詞彙並不多。
現代日語許多和肉品有關的詞彙都是由外國傳來。例如肩膀的肉「ロース」是源自於英語的roast(烤肉),原因可能是這些部位的肉比較適合拿來烤。舌頭的「タン」、心臟的「ハツ」、肝臟的「レバー」、尾巴的「テール」則分別是來自於英語的tongue、heart、liver、tail。至於腰部的肉「ヒレ」這個詞則是來自於法語的filet,中文叫「菲力」。日本的燒肉店菜單中常常可以看到的「カルビ」,指的肋骨附近的肉,這個詞則是源自於韓文的갈비(gal-bi)。
由於以前的日本人不吃肉(嚴格來說是不吃獸肉),所以沒有解剖動物的機會,也就不知道動物身體裡的構造。因此和語關於內臟方面的詞彙也不多。現代日文的內臟方面的詞彙,例如肺、心臟、胃、腎臟等,都是來自中文。在日本還沒和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時,日語(和語)並沒有肺、心臟、胃、腎臟這些概念。
當中原的語言文化還沒傳入日本時,日本人只知道「きも」(肝)和「わた」(腸)這兩種內臟而已。
為什麼日本人會知道「肝」和「腸」呢?
因為日本人吃魚。魚的身體裡面比較明顯的內臟就是魚肝和魚腸。這裡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日本人認為獸類和魚類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日本人因為受到佛教思想影響,所以不吃獸肉,但是由於魚類不是獸類,所以日本人並沒有吃魚的禁忌。
就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魚身體裡面的內臟除了肝和腸以外,當然還有其他內臟。和語中的「きも」(肝)和「わた」(腸)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肝和腸。嚴格來說,「きも」和「わた」這兩個詞彙比較接近「內臟總成」。以前日本人認知中的「きも」和「わた」並不是某個特定器官,而是泛指身體裡面的內臟。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現代醫學的常識,頂多只知道身體裡面有東西,而那個東西可以叫作「きも」或「わた」。
直到中原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人對內臟的觀念才變得比較具體。日本人借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時,把他們語言中的「きも」和「わた」分別配成「肝」和「腸」。原因就只是漢字的「肝」和「腸」是指肚子裡最顯眼的內臟,正好和「きも」和「わた」的概念相近。不過概念相近並非相等。雖然日本人用了「肝」和「腸」這兩個漢字,但是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知的「肝」和「腸」和華人認知的「肝」和「腸」是不同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對同樣的文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
※日本是在1774年杉田玄白的「解體新書」問世之後,才漸漸開始認識西洋的解剖學觀念,現在很多中文解剖學詞彙其實是日本人接受西洋醫學後所造出的和製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