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當用漢字與常用漢字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了進行國語改革,曾經制定過一套【當用漢字】。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由聯軍管理。聯軍的主體其實就是美軍。當時的美國想了很多改造日本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把日本的文字改成羅馬字。

為什麼要改文字呢?

因為當時美國有假說指出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背景是文盲太多。文盲太多是因為日本的文字太複雜。由於日本民眾沒有知識,缺乏對當代資訊的判斷力,所以才會受到政府操縱。如果把日本的文字改成羅馬字的話,就可以減少日本的文盲率,有助於日本民主化。

這就是當時美國人眼中的日本。

美軍為了證明這個假說,於是在日本全國實施國語能力抽測。抽測對象不分男女老幼。

不過抽測結果完全在美國人的意料之外。日本的文盲其實非常少,即使是一些沒上過學的老人起碼也認得一點字。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人的【日本=文盲國家】的感覺,其實是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人的偏見。

美國在和日本打仗時,其實做了很多日本的研究。例如美軍曾經研究過日本人的解剖學特徵,想在戰場上區別華人和日本人,不過最後完全失敗。有些在大學主修日語或是日本文化的台灣人可能讀過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與刀,有些完全不懂日本文化的譯者會把「刀」誤譯成「劍」)。其實《菊與刀》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雖然美國人做了很多日本研究,不過當時的異文化研究方法還不成熟,很多日本研究都帶了很多偏見,所以美國在打完仗,控制了整個日本後,還是搞不清楚自己佔領的地方的風土文化。從《菊與刀》的前言也可以看到潘乃德的思考設定並不成熟。

由於日本的文盲很少,所以美國人的日本文字改造計畫告吹。

雖然羅馬字計畫沒有實行,不過當時日本的國語政策已確定要朝簡化文字的方向發展,最終的目標就是廢止漢字。

為什麼要廢止漢字呢?

因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學漢字很浪費時間。如果廢掉漢字的話,日本人可以把學漢字的時間空出來學更多東西,這樣有助日本的民主發展。

為了廢止漢字,日本先從限制漢字著手。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就制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然後日本內閣在1946年11月16日公布【當用漢字】,並要求日本的法令、公文、報紙、雜誌,以及一般社會的文書必須使用這1850個【當用漢字】。至於這1850個【當用漢字】無法表現的部分,就用假名來寫。1948年2月16日,日本的內閣又公布了這1850個【當用漢字】的標準音讀和訓讀。

◆◆◆

在華人的觀念中,政府制定文字的書寫法、讀法,然後要國民遵循,非常理所當然。但是要注意的是,華人的常識並不等同世界的常識。華人世界的政府會這麼做,別的國家的政府不見得會這麼做。

當年日本政府想用【當用漢字】政策來把嚴格規定文字時,就受到日本社會的批判。結果日本內閣在1973年6月18日鬆綁【當用漢字】政策,【當用漢字】從原先的強制規定變成單純的用字參考。1981年,日本內閣公布了1945個「常字漢字」後,【當用漢字】政策就結束了。

為什麼【當用漢字】政策會受到批判呢?

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漢字文化方面的問題。

【當用漢字】政策的確會傷害到日本原有的漢字文化,會造成現代日本人無法閱讀日本古代的典籍。不過在那個年代中,一般日本大眾沒有特別的動機從文化保存的角度批判政策。因為一般日本大眾的生活和文化保存沒什麼關係,大部分的日本人根本不會去讀日本古代的典籍。

【當用漢字】政策受到批判,是這個政策會對一般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當用漢字】政策是強制性的用字規定,不准民眾使用非【當用漢字】的漢字,如果寫文章時遇到了【當用漢字】無法表現的部分時,就只能寫假名而已。這個結果就是日文的文章變得非常難讀。有些詞彙為了遷就【當用漢字】而使用假名,結果造成詞彙和助詞混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無法分辨的同音異義詞彙,造成一般大眾看書看報時非常不方便。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人幫自己的小孩取名字時也變得非常不方便。在【當用漢字】政策之前,日本人幫自己的小孩取名字時,漢字的選用比較自由。不過【當用漢字】政策執行之後,父母親幫小孩取名字時就會受【當用漢字】的限制。由於【當用漢字】是廢除漢字的跳板,因此【當用漢字】主要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字。如果扣除一些負面或是不太好用的漢字的話,幫小孩取名字時能用的字實在不多。這個結果就是日本人的名字的文字愈來愈簡單,變化也愈來愈少。而同名同姓的人就會愈來愈多。而另一個問題則是日本姓氏中常見的「藤」字就不在【當用漢字】表中。

除了文章用詞混淆以及取名字的問題之外,地名也是一個大問題。例如日本的「福岡」和「岡山」的「岡」字就不在【當用漢字】表中。如果所有的地名都要遷就【當用漢字】的話,那日本各地法務局的土地登記簿全部都要更改。這個結果就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力。

【當用漢字】政策就是在這些造成社會不便的背景之下,從原先的強制規定變成單純的參考依據。

當然,取代【當用漢字】的「常用漢字」的意義,也只是用字的參考依據。而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文字不受政治束縛,表現手法變得愈來愈自由、愈來愈豐富。

那麼2010年現在的日本政府的文件是否會受到「常用漢字」限制呢?

嚴格來說,日本政府的文件只是「原則上」遵循「常用漢字」,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受限於「常用漢字」。

至於針對外國人而編的日語課本中,原則上也會遵循「常用漢字」。不過外國人在學日語時,大部分的人可能還沒學完「常用漢字」,就已經不學了。

註:
由美國的日文羅馬字化的構想可看出,美國在佔領日本之後,對於日本文化仍然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態 (而且還是美國政府中專管日本的文化、教育的單位)。表面上看似誇張,事實上,這一點也不奇怪。即使是資訊發達的現代,每天可以在一般媒體上接收日本資訊的台灣,仍有不少人對日本認知還是處於上個世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婦女勞動事情。恐怕仍然有不少台灣人以為多數日本女性結婚之後只要在家當家庭主婦就可以了。事實上,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二十年了。日本於上個世紀的90年代前半,結婚的職業婦女人數已和家庭主婦人數相當。90年代後半,日本的結婚的職業婦女人便已超越家庭主婦人數,而且兩者的人數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追記>
2010年11月30日,日本內閣公布了新修訂的「常用漢字」,算是日本戰後第三次的漢字大整理。2010年版的「常用漢字」以1981年版的「常用漢字」為基礎,刪除了5個比較少用的漢字,另外追加了196個漢字,總計一共2136個漢字。由於新加入的漢字中包含「岡、阪、奈、熊、梨、阜、埼、栃、茨、媛、鹿」等十一個漢字,因此上述文章中的都道府縣地名終於解決。

祝5周年

3月26日で、「梅と桜 ―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は5周年を迎えたよ。
このブログは2005年3月26日から始まったんだよね。

このブログは、異文化に対するポジティブな意味での好奇心というのを発表する場として、5年間育ててきて、
少なくとも、ここまで至る5年間の中で、書き手の中でルールを課しながら、その中で一定の質のある情報を出してこられたかなと思う。

ここ最近は、グーグルストリートビューや各種写真投稿サイトの発達で、私たちは家にいながらビジュアルを含めて世界の情報が見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し、多分シンプルに台湾の情景を見るだけなら、嫌というほど、たやすく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ているけど、
やっぱり私たちは私たちで、個人個人として集めた情報や着眼点を文章にして、オリジナリティーのある存在としてブログで発信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うよ。

このブログを閲覧して、気に入ってくださるようでしたら、引き続きまた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ね。
――いつもいつも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3

台湾の衛兵(儀仗兵)の交代については、「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1」で書いて、
具体的に、団体ツアーで選ばれる忠烈祠で衛兵交代について、「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2」で書いてきたよ。

忠烈祠での衛兵交代は、確かにすごいと思うけど、
台湾交通部観光局のウエブサイトによれば、MRT圓山駅よりタクシーで約5分
――いい場所にはあるものの、ちょっと個人観光客としてはアクセスに難がある気がする。

中正紀念堂で見ていないので、中正紀念堂の話ははしょるけど、
 個人観光客としては、国父紀念館がアクセス的にも便利だと思う。
国父紀念館の中に大仏みたいな孫文像があるんだけど、衛兵交代はそこで行われる。
国父紀念館のいいところは、屋内であること、2階から見おろせることだろうか。

こちらは、衛兵交代があるまでの時間をつぶしやすいのも魅力かな。
外には台北101が見えるし、
外の広大な敷地で遊ぶ台湾人を観察しながら散歩したり、
外にある孫文像や石碑のモニュメントを見たり、
その建物の中にある孫文に関係する展示品を見たりできる。(残念ながらレプリカが多いけどね。)

幾つか写真を紹介してみるね。

  

左)2階からの見おろしでも結構よく見られる。背が低くていつもギャラリーの中で埋没しがちな人には、特にお勧め。

中)衛兵交代が終わった後、それを追いかける人たちも。
 彼ら衛兵がどこに戻ろうとするかを知りたいと思うのは人情か?

右)1階の様子は、こんな感じ。

――さすがに本業繁忙期でブログ作成が厳しいといえども、こんな同じ話題を続けているとつまらないと思うので、
次回は、また違う話題にするね。

その4に続く)

素食的日文

在網路上,偶爾可以看有一些吃素的台灣人在赴日觀光之前煩惱飲食上的問題。甚至還有人在網路上問「有沒有素食」的日語要怎麼講,以便在觀光時派上用場。

「有沒有素食」的日語到底該怎麼講呢?是「素食がありますか」呢?還是「精進料理がありますか」呢?或是兩者皆可呢?

答案是以上皆非。這兩句話都是文法正確,但意思傳達錯誤。日語的「素食」「精進料理」和台灣人講的「素食」根本上是不同的東西。用「素食」「精進料理」這兩個詞和日本人溝通的話,一般日本人會想成別的東西,不會想到台灣人觀念中「素食」。

如果真的要在觀光時用日語問「有沒有素食」的話,「ベジタリアンのメニューがありますか」這樣的說法比較不會造成誤會。

不過,事情並不單純。請先把文章看完。

有些學過日語的人可能會感到疑惑:「素食」和「精進料理」在日本的字典都查得到,而且字典上的意思都是指不使用肉類的料理,為什麼不能用「素食」和「精進料理」這些詞呢?

如果去翻日本人用的國語辭典的話,廣辭苑和大辭林對「素食」這個詞條的解釋的確有「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這種意思。而大辭林、明鏡等字典對於「精進料理」的解釋內容則是「不使用肉、魚,以蔬菜、豆腐等植物性材料作成的料理」。

這裡要注意的是,這些字典只是解釋日文中的「素食」和「精進料理」的意思。字典把「素食」和「精進料理」解釋成「不用肉類、只用植物類材料作成的料理」,但是這些字典從來沒有說「世界上所有不用肉類、只用植物類材料作成的料理都可以叫『素食』或『精進料理』」。

許多在學外語的人,往往會因為語言知識不足或是沒有正確理解字典的功能而擅自把字典裡的內容擴大解釋。外語教師或許會鼓勵或是建議學生購買特定的外語字典,但是很少教師會告訴學生字典的本質是什麼。

字典雖然是一種參考資料,但是一般字典的內容其實並不精確。不精確的原因一方面是字典的詞條解釋的篇幅有限,另一方面,許多詞彙的意義本來就有某種程度的模糊性。因此一般字典提供使用者的是「約略的概念」而非「嚴密的定義」。儘管一般字典只提供「約略的概念」,但是這種功能已經十分強大。不過如果擅自把字典的內容解讀為「嚴密的定義」或是擅自把字典內容擴張解釋的話,就會發生錯誤。

如果用邏輯的敘述法來說明的話,日語中的「素食」和「精進料理」只是「不含肉類的植物性料理」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

用一種比較易懂的講法的話,就是日語中的「素食」和「精進料理」這兩個詞彙雖然和台灣人觀念中的「素食」有共通的部分,但絕非一模一樣的東西。

先來談日語的「素食」。

廣辭苑和大辭林這兩本字典中都有「素食」這個詞條,而且兩本字典對「素食」這個詞條的解釋中的確有「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這樣的意思,不過這並不代表日本人對「素食」這個詞彙的認知是「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

「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這樣的解釋在廣辭苑的「素食」條目中是列在第一項,在大辭林的「素食」條目中則是列在最後一項。從這兩本字典的編排習慣來看的話,廣辭苑的詞條解釋是先列舊的意思,再列新的意思,而大辭林的詞條解釋排列則是愈新的意思排在愈前面。也就是說,在日語中,「素食=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是古時候的用法。如果在古書上看到「素食」這個詞的話,意思可能是「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不過現代日語的「素食」是指「平凡的食物」「粗茶淡飯」而非「不含肉類的蔬菜類食物」。

因此,在2010年的現代,在一般日本的餐廳中向店員詢問「素食がありますか」時,就相當於在問店員「有沒有粗茶淡飯」。當然,店員會覺得莫名其妙:我們餐廳提供的食物都在清楚地列菜單裡,照著菜單選自己想吃的東西就好了,為什麼還要問我有沒有粗茶淡飯呢?

至於現代日語中的「精進料理」這個詞,的確有「不含肉類的植物性料理」的意思。但是要注意的是,「精進料理」在日本人眼中雖然是不含肉的食物,但是這絕對不是台灣人眼中單純不放肉的料理。「精進料理」其實是寺院用來款待來賓用的豪華料理。


日本的精進料理。精進料理是日本的寺院用來招待賓客用的豪華料理。這張照片是非常典型的精進料理。有些人可能覺得照片中的食物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傳統的日本僧侶的食物只有一碗湯、一盤菜來配飯而已。和傳統僧侶的食生活相比,精進料理就顯得非常豪華。在日本,精進料理是非常偏門而且奇特的食物,通常只有寺院等與佛教有關的設施才會提供精進料理,一般的餐廳沒有能力準備這種菜單。如果在一般日本的餐廳詢問店員「精進料理がありますか」的話,就是在問他們能不能準備和這張照片中的食物同等級的料理,那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

「ベジタリアンのメニューがありますか」這句話雖然完全可以傳達台灣人觀念中的「素食」,但是這句話的文法、意思雖然正確,但是在現實中並不實用

每個國家的食文化不同,台灣人覺得理所當然的食文化,在別的國家不見得理所當然。例如日本就沒有台灣那樣的素食文化(※詳情請參考本站的「日本與素食文化」這篇文章)。一般日本大眾對攝取動物蛋白並沒有抵抗感,這個平均壽命世界排行第一的長壽國的國民並不覺得攝取動物蛋白不健康,所以這個國家的大眾餐廳在設計菜單時,實在沒有理由排除動物蛋白類食材。

基本上,如果要吃素,又想到日本觀光的話,就必須要有一種覺悟:不到當地的餐廳用餐。

不到當地餐廳用餐,並不代表在日本觀光就必須餓肚子,吃素的人可以在便利商店購買生菜沙拉或是不含動物類食材的飯糰解決,再不然就是要找設有自助式生菜沙拉吧台的特殊餐廳。如果在日本有親戚朋友有能力提供廚房的話,購買食材自行調理也是一種解決方式。事實上,要同時完美解決吃素和觀光兩種問題的話,也只有這些方法而已。

至於到當地餐廳向店員詢問「有沒有素食」,雖然問個問題不會怎麼樣,但是從一般日本餐飲業的營業方式來看,向店員詢問「有沒有素食」其實沒有意義。這是因為經營餐廳的人的常識中,他們的客人都是一般人,而他們眼中的一般人並沒有特殊的飲食傾向。因此他們當然沒有必要去刻意區分「肉」和「非肉」的東西。再加上日本的一般餐飲業多半會把菜單或是食品模型置於店門口,這意味著「我們有提供這些餐點,如果想吃的話,歡迎光臨」。因此到一個菜單設計得親切易懂,而且在飲食文化中沒有去刻意區分「肉」和「非肉」的世界中,問他們「有沒有素食」的結果,就是「很抱歉」。

至於在比較有系統的大眾連鎖餐廳,更沒有辦法做這種要求。因為現代化的大眾連鎖餐廳基於食品衛生管理的考量,餐廳裡根本不設廚房。餐廳裡的菜全部是由外部廚房供應,外部廚房做好菜之後,再透過冷藏貨櫃把菜送到餐廳裡。店員做的只是把菜加溫,放在盤子裡,端到客人桌上而已。所以餐廳只能提供菜單中的料理,店員沒有權限也沒有能力擅自變更料理中的食材。

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日本料理中,就算碗盤中看不到肉,也不代表食材中不含肉。例如吃蕎麥麵時所沾的醬汁就包含柴魚高湯。當然,除了蕎麥麵的醬汁以外,許多日本料理在製作過程中,都會使用柴魚高湯。這就是日本料理的特徵。因此,吃素的人到日本旅行的確會有些不方便,因為日本並沒有「完全排除動物蛋白」的食文化。

那麼,如果吃素的台灣人到日本旅遊時,是否可以投宿於佛教寺院相關設施,並在設施內食用「精進料理」呢?

答案是「可以」。部分日本的佛教相關設施的確有提供住宿服務,而且也供應精進料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可以」指的是可以住宿,吃得到精進料理。不過吃精進料理並不等同吃素,因為日本人和台灣人在吃肉的觀念上完全不同。在日本人眼中,精進料理是不放「肉」的食物,但是可能會使用魚類、海產類製品。例如上面的精進料理的照片中,中央上方小碟中盛著菠菜,而菠菜的表面則是柴魚絲,而照片中的其他的菜在調理時恐怕還加了柴魚高湯。在日本的食文化思維中,這道料理完全沒有放肉。因為在現代日語的邏輯中,日本人不會把「魚」當成「肉」類。但是在台灣人的眼中,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基於信仰吃素的台灣人如果去日本吃了精進料理,就會破戒。

因此,嚴格勵行吃素的台灣人赴日旅遊時,就算投宿在日本的佛教相關設施,就算預訂了精進料理也沒有用,因為日本的精進料理在調理過程中可能會加入魚類的製品。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吃生菜,或是向當地的友人借用廚房或食材來自行調理。

事實上,除了吃素的人以外,住在日本的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人,或是一些來自東南亞或是中東的回教徒在日本吃東西時也不太方便。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人不吃牛肉和豬肉,而回教徒則不吃豬肉,甚至還不能攝取含酒精成分的東西。由於日本的醬油在製造過程中多少會添加酒,日本料理也多少會加入調理用酒,所以這些人在外飲食時,通常只能吃自己準備的便當。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信仰也可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飲食禁忌。這個世界上,最清楚自己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的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的飲食禁忌比較特殊,就應該要有「由自己來準備適合自己專用的食物」的自覺,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本來一般外食產業的客源是設定在沒有特別飲食禁忌的大眾,所以有特殊飲食禁忌的人也應該要有「並不是每個業者都有能力配合自己的飲食禁忌」的自覺。如果自己有特殊的飲食禁忌,卻又想到菜單設計上沒有特別考量特殊飲食禁忌的大眾餐廳用餐的話,這樣的行為無異於放棄了自我飲食管理的責任。

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2

台湾の衛兵(儀仗兵)の交代については、「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1」で書いてみたので、
今回からは、具体的に行ってみたところについて紹介してみたい。

ちなみに、衛兵の配置というのはその時々の政治情勢によって決まるものなので、
私が見たことがあるものが、将来もずっと見られるわけではないよ。

 日本から台湾へ旅行する団体観光客が衛兵交代式を見る場所は、恐らく忠烈祠だろうね。

忠烈祠とはどういう場所で、日本人が行くような場所なのかなどという話はこのブログでは触れないけど、
観光バスが忠烈祠を選びたいのは、アクセスがいいこと、観光バスを忠烈祠前に横づけできること、衛兵が多く、移動距離が圧倒的に長いことがあると思う。
団体記念写真を撮り(後でバスの中に売りに来る、希望者は買う)、トイレ休憩&一服などを含む自由参観となる。

忠烈祠の場合、入り口横の詰所から出発して、衛兵が延々と奥まで移動するので、観光バスが若干おくれて到着しても見学時間は十分取れる。
余り早く着き過ぎると、かえって飽きてしまう人も出てくるぐらいかもしれない。

明らかに邪魔ということでなければ、進行方向に立ちはだかって写真撮影したり、衛兵のまねをして歩いていたりしても注意されない。(常識的にはしないだろうと思うが)

幾つか写真を紹介してみるね。

    

1)定刻過ぎに到着したので、既に衛兵たちは歩き始めていた。
観光客はカメラ片手に興味津々で衛兵の後を追う。

2)衛兵はゆっくりと前進していく。
衛兵と一定の距離を取りながら、観光客は延々と歩き続ける。

3)この撮影時は真夏だったためか、観光客は皆屋根のあるところで奥の様子を見る。
本体の建物があるところでは、帽子を脱げ、日傘を使うなと注意がある。

4)奥の方で衛兵が交代している。

5)復路。地面に衛兵が歩いた線がくっきり残っているとおりだけど、
衛兵ははるか向こうまでゆっくり歩きつつ、時にはとまって何やらしながら(雨の日は一部割愛される)、はるか向こうのゲートのところを目指す。
さらに、ゲートのところで衛兵と交代、右側の詰所に戻ることになるが――観光客はさすがに最初のような興味はなくなるか?

余りにも長過ぎるので、次回に続く。

日本與素食文化

在台灣,有不少人喜歡吃素。台灣人吃素的理由各式各樣。有些人是因為宗教信仰而吃素。有些人則是覺得吃素可以增進健康,所以就吃素。也有些人覺得吃動物很殘忍、吃植物一點也不殘忍,這些人為了讓自己安心,所以就吃素。甚至我還聽過有人是因為「興趣」而吃素。

當過兵的台灣人都知道,台灣的一部分部隊在用餐時,會為吃素的人準備另一套伙食。由此可見台灣有相當比例的人吃素,而且比例大到軍隊在準備食物時必須特別顧慮。

那麼日本人吃素嗎?

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沒有「吃素」的觀念。

雖然日本人沒有「吃素」的觀念,不過日本在七世紀左右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屠宰動物是罪惡,進而覺得吃肉也是罪惡。所以古時候一般日本人不吃肉。

日本人雖然不吃肉,不過「不吃肉」指的是不吃家畜的肉。古時候的生物科學不發達,民智未開。日本人觀念中的「肉」只限於家畜。由於魚類、鳥類的外觀和家畜的外觀差異很大,所以日本人以為魚和鳥是別的東西,吃魚和吃鳥都不算吃肉。另外,由於古時候的日本人以為鯨類是魚,所以吃鯨肉也不算是吃肉。即使是現代日語中,日本人吃「魚」時,不會用「肉」這個詞。日本人吃「肉」時,一般人不會聯想到「魚」。

在日本人的感覺中,壽司和生魚片都不算肉。一般日本人也不會把壽司和生魚片歸類成「肉」。所以吃素的台灣人到日本時,如果要店家提供沒有肉的食物。店家如果端出含有魚食物,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日語的語言邏輯中,「肉」和「魚」是不同的概念。

在台灣,雖然每個吃素的人的理由都不一樣,不過台灣人吃素的觀念主要還是來自於宗教信仰。因為有不少人覺得吃素才算有信仰誠意。結果這種宗教信仰開始影響大眾的飲食需求,進而造成素食產業發展。素食產業發展的結果,就是和其他傳統餐飲業產生差異。之後才出現一些為了健康、為了讓自己安心、為了「興趣」而吃素的人。

在日本,至少有2/3的民眾信佛教。不過日本民眾並不覺得信佛就要吃素,日本民眾也不覺得吃素就代表有信仰的誠意。如果只是吃素就能證明信仰的誠意的話,這種誠意就太廉價了。日本很多佛教僧侶平常是吃精進料理。不過精進料理並不是素食。因為很多精進料理的材料中可能有用到柴魚絲、高湯、酒。佛教僧侶在特別的修行期間可能會嚴格管制飲食內容,連魚都不能吃。不過在特別修行期間之外,每個宗派或是僧侶可能有自己的飲食理念。所以日本的僧侶也可能吃肉。

事實上,吃肉和佛教信仰並不衝突,因為佛祖從來沒有說不准吃肉。佛教的觀念是尊重生命,只是後來某些宗派自行嚴格解釋教義,所以才出現了吃素的概念。在日本人的觀念中,吃東西時要懷著感恩的心。吃米飯時要感謝農家,吃肉時要感謝動物。所以吃肉和尊重生命的理念並不衝突。另外,「堅持吃素」的行為是一種執著,執著就代表心裡頭有魔障,結果為了自己的執著而吃素的人反而是有問題的人。

從飲食習慣的角度來看的話,傳統的日本食物並不像華人的飲食那麼油膩,而且以前的日本人不吃獸類的肉,所以傳統的日本食生活本來就比較健康。對日本人而言,如果要追求健康一點的食生活的話,就是少在外面的餐廳用餐,回歸傳統的家庭飲食而已。由於傳統的日本料理本來就比較健康,所以日本人也沒有特別的理由去計較食物是「葷的」還是「素的」。日本也證明了這種不計較葷素的飲食習慣可以讓一億兩千萬國民的平均壽命達到世界第一。

不過日本還是有一些人會因為健康因素而不吃某些東西。這些人不吃某些東西和葷素無關,而是從醫學的角度考量食品安全的問題。在日本,很多餐廳的菜單上會標明食物的原料。因為日本的人口很多,所以有不少人有食物過敏的問題。例如有些人吃了蕎麥或是某些海鮮、堅果類食物後,可能會發生過敏性休克。這種食物過敏問題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可能會出人命,所以餐飲業者會非常小心。

在日本,有食物過敏的人通常都會自己做菜自己帶便當,因為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自己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自己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最清楚的就是自己。自己帶便當也是典型的日本飲食文化,一點都不奇怪。雖然日本人偶爾也會在外用餐,不過日本民眾對在外用餐的印象是既奢侈又不健康。至於因為宗教戒律而不能吃某些食物的人,早就有自保的飲食習慣。由於每個人的信仰、飲食禁忌都可能不同,而且並不普遍,所以日本目前並沒有發展出類似台灣的素食外食產業。

※關於素食的日語表現,可以參考本站的「素食的日文」這篇文章。

台北の衛兵交代式 その1

台湾旅行のパンフレットを見ると、台北での観光で台湾軍の衛兵(儀仗兵)の交代式というのを参観というのがあるよね。
それは、大体ツアーの中で組み込まれているのは、忠烈祠に衛兵交代を見に行くというもの。

ただ、衛兵交代自体は忠烈祠だけでなくて、別のところでもやっているよ。
 忠烈祠
 国父紀念館
 中正紀念堂
 慈湖の蒋介石のひつぎのある建物
 慈湖の蒋経国のひつぎのある建物

私が知っているのは以下のような場所だけれども、
実際にはそこで衛兵交代が行われるかどうかは、時の政治状況によって変化するみたいだ。

衛兵交代自体は恐らく1時間1回、定刻に始まる。
関係する人たちが衛兵交代の場所を確保したり、観光客に注意を呼びかけるので、大体そろそろ始まるというのがわかる。
同じ場所でも、天候や施設によって、やっている内容、人数に相当差があるように思う。

そのときによって陸軍、海軍、空軍の衛兵(儀仗隊)が出てくるんだけど、
それぞれがローテーションで回っているので、どれか2つは確実に見ることができる。
どれが出てきているかというのは、大体彼らの腕についているワッペンで区別ができるんじゃないかと思う。
上記5カ所では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けど、陸海空のほか、陸戦隊の衛兵もあるみたいだよ。

ちょっと長くなるので、次回に続く。

日語與肉食文化

語言是用來溝通用的工具。由於各個文化圈的生活樣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圈的生活中用到的詞彙也會不太一樣。

當我們剛開始學外語時,課本列出的詞彙往往是「外文―中文」這種一對一的對應模式,例如「goodー好的」、「cat―貓」。這樣的編排方式可能會讓剛開始學外語的學生產生「因為中文有○○這個詞,所以英文、日文一定也有和中文的○○完全相對應的詞彙」的錯覺。

其實初學者用的外語教材的生詞表是經過刻意設計,設計成一個外語詞彙對應一個中文詞彙。現實的語言並沒有那麼單純。即使是相同的文字,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方式。

在日本,肉食文化長期以來一直是屬於邊緣文化。由於大眾很少有機會消費肉類,民眾在溝通時不需要使用和肉有關的詞彙,所以傳統和語中與「肉」有關的詞彙並不多。

現代日語許多和肉品有關的詞彙都是由外國傳來。例如肩膀的肉「ロース」是源自於英語的roast(烤肉),原因可能是這些部位的肉比較適合拿來烤。舌頭的「タン」、心臟的「ハツ」、肝臟的「レバー」、尾巴的「テール」則分別是來自於英語的tongue、heart、liver、tail。至於腰部的肉「ヒレ」這個詞則是來自於法語的filet,中文叫「菲力」。日本的燒肉店菜單中常常可以看到的「カルビ」,指的肋骨附近的肉,這個詞則是源自於韓文的갈비(gal-bi)。

由於以前的日本人不吃肉(嚴格來說是不吃獸肉),所以沒有解剖動物的機會,也就不知道動物身體裡的構造。因此和語關於內臟方面的詞彙也不多。現代日文的內臟方面的詞彙,例如肺、心臟、胃、腎臟等,都是來自中文。在日本還沒和中原文化進行交流時,日語(和語)並沒有肺、心臟、胃、腎臟這些概念。

當中原的語言文化還沒傳入日本時,日本人只知道「きも」(肝)和「わた」(腸)這兩種內臟而已。

為什麼日本人會知道「肝」和「腸」呢?

因為日本人吃魚。魚的身體裡面比較明顯的內臟就是魚肝和魚腸。這裡要注意的是,古代的日本人認為獸類和魚類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日本人因為受到佛教思想影響,所以不吃獸肉,但是由於魚類不是獸類,所以日本人並沒有吃魚的禁忌。

就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魚身體裡面的內臟除了肝和腸以外,當然還有其他內臟。和語中的「きも」(肝)和「わた」(腸)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肝和腸。嚴格來說,「きも」和「わた」這兩個詞彙比較接近「內臟總成」。以前日本人認知中的「きも」和「わた」並不是某個特定器官,而是泛指身體裡面的內臟。總而言之,那個時代的人並沒有現代醫學的常識,頂多只知道身體裡面有東西,而那個東西可以叫作「きも」或「わた」。

直到中原文化傳入日本,日本人對內臟的觀念才變得比較具體。日本人借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時,把他們語言中的「きも」和「わた」分別配成「肝」和「腸」。原因就只是漢字的「肝」和「腸」是指肚子裡最顯眼的內臟,正好和「きも」和「わた」的概念相近。不過概念相近並非相等。雖然日本人用了「肝」和「腸」這兩個漢字,但是古時候的日本人認知的「肝」和「腸」和華人認知的「肝」和「腸」是不同的東西。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對同樣的文字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

※日本是在1774年杉田玄白的「解體新書」問世之後,才漸漸開始認識西洋的解剖學觀念,現在很多中文解剖學詞彙其實是日本人接受西洋醫學後所造出的和製漢語。

中山室という娯楽部屋

中山室とは、軍の中の遊びの部屋の名前のことだよ。
中山室=娯楽部屋なのは軍の中だけであって、一般的な娯楽部屋を中山室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いよ。
軍事施設だけでなく、軍艦の中にも存在する。

中山室は娯楽のための部屋なので、娯楽のための道具が置いてある。
娯楽の道具といっても、どういうものがあるかは場所によって違うかもしれない。
ただ、娯楽といっても、アダルトビデオとか、ヌード雑誌とか、その手の娯楽ではないみたいだ。
ちょっとこちらがよっている資料が古いのだけれども――カラオケ、ビデオデッキ、ゲーム機、CD・カセットデッキ、レーザーディスク、プロジェクター、将棋、フリスビー、バスケットボール、バレーボール、ケーブルテレビ
――などなど、こんなものがあるみたいだよ。

バスケットボールができる中山室とはどのぐらいの広さなんだ?と思うかもしれないけど、
中山室の部屋の中で遊ば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ことはないみたいで、
例えばボールとかは中山室に保管してあって、遊ぶときは外でということもあるよ。
中山室でいつでも遊べるというわけではなくて、休みの時に遊ぶということみたいだよ。

台湾観光の中で、世界でも珍しいであろう、「これはすごい!」というものの一つに、軍事拠点跡を観光できるということがあると思う。
実際に台湾の軍事拠点を観光地として開放された場所に行くと、中山室というのが見られる。
この手の軍事拠点の案内図を見ても、確かに中山室が存在している。

一例として、南竿島(馬祖)にある鐵堡を取り上げてみるよ。
拠点&その中の中山室はこんな感じ。
 

下は拠点内部の間取りだよ。確かに中山室があるよね。

(あいにく雨が降っていて現地案内図をうまく撮れなかったので、画像でつくってみました。)

もし見に行く機会があったら、こういう部屋にも関心を持ってみてね。

ちなみに、中山というと、孫文=孫中山を想像するけど、
中山室というからといっても、この部屋が孫文と深い関係があるというわけでもないみたい。

日本的古墳(4)

很多日本的古墳上方和周圍會擺一種叫「埴輪」的陶器。埴輪有很多造形,最常見的是圓筒形埴輪,另外還有房屋、動物、人物等埴輪。

埴輪可能是源自西元兩百年左右(彌生時代晚期)的「特殊器台」。特殊器台是放置一些特殊的壺、盤子,或瓶子等器皿的平台。這種特殊器台形是呈圓柱形,和早期的圓筒形埴輪非常相似,所以有些考古學者認為埴輪的前身是「特殊器台」。


圓筒埴輪、蓋形埴輪、家形埴輪、船形埴輪。埴輪大致可以分成「圓筒埴輪」和「形象埴輪」。「圓筒埴輪」從古墳時代初期到晚期一直都存在。「形象埴輪」則是其他各種造形的埴輪。早期多半是家形(房屋)、器財形(工具、物品),之後則發展出動物和人物造形。照片中圓柱狀的陶器全部是圓筒埴輪,照片右邊有個像火焰的陶器則是蓋形埴輪,「蓋」是古時候有身分地位的人用的傘。照片中放在第二層的陶器則是家形埴輪,另外還有一個船形埴輪。

目前沒有人知道埴輪的確切用途,不過有很多種假說。《日本書紀》曾經提到垂仁天皇時代的野見宿禰提議用人形埴輪代替陪葬者。雖然《日本書紀》的內容有不少傳說,不見得可信,但是用埴輪代替殉葬者的確是一種可能性。另外,由於埴輪多半是設在古墳的斜坡邊緣,所以有些人認為埴輪可能是用來強化古墳邊緣結構的補強裝飾。也有些人認為埴輪的只是普通的裝飾品。其他還有圍籬、神聖結界,死者生前的喜歡的東西等假說。也有人認為埴輪是天皇或豪族的誇示權力的象徵,而人物埴輪可能象徵世代交替或政權轉移的儀式。由於古墳時代的文獻非常少,所以埴輪的功能眾說紛紜。

由於古墳時代的期間長達好幾百年,而且埴輪造形和擺放方式也一直在變,所以不同年代的埴輪的意義也可能不一樣。


武人埴輪。1966年,日本的大映電影公司(2002年已併入角川電影公司)曾經製作過三部古裝科幻片「大魔神」系列,這三部作品的內容大致上是巨大的魔神石像因為某些原因而開始活動,然後把壞人教訓一頓。作品中的「大魔神」形象就是參考古墳時代的武人埴輪造形。


各式各樣的埴輪。照片中可以看到人物、動物、圓筒等各種形態的埴輪。

◆◆◆


馬形埴輪。埴輪有武人造形,也有馬匹造形,可能有些人就會聯想到中國的兵馬俑。日本的埴輪和中國的兵馬俑的年代差距很大,而且中國的兵馬俑多少有隱密的成分,日本的埴輪也有自己的獨特的發展過程,所以兩者的相關性可能不高。有些人會把日本的埴輪和中國古代的陪葬品的「明器」相比較。不過明器是放在墓的內部,埴輪主要是放在墓的外部,所以兩者性質也不相同。

 
人物埴輪。很多人物埴輪是用三個圓孔(武人則是三條橫線)來表現人的眼睛和嘴巴。埴輪外觀看似粗糙,但實際上卻是粗中有細。從武人埴輪頭盔部分的曲線和細部構造、馬形埴輪的馬具細部構造都可以看出製作工匠其實有能力把埴輪做得更寫實,只是這些工匠沒有走寫實路線,而是用符號化(甚至SD化)的方式來表現人、獸、物。日本的漫畫也是用符號代替寫實的表現方式。從這裡可看出日本人的漫畫式的美學意識其實從古墳時代就已經存在。日本有一家製作成人電腦遊戲的對者「Alicesoft」就把三圓孔形的人物埴輪當成可愛的Logo。製作埴輪時不用寫實造形,也可能是因為當時人手和時間不足,所以只能用簡單的符號表現人、獸、物的特徵。當時的人能接受這種表現,這代表日本人從古墳時代就能接受類似漫畫人物的符號化的造形。


五色塚古墳。從照片可以看到古墳上方有一排埴輪。


五色塚古墳。照片中,有兩個比較較高的圓筒形埴輪,名稱叫作「朝顏形埴輪」。「朝顏」就是牽牛花。圓筒形埴輪上的孔洞形狀有長方形,也有三角形。在日本別的地方還有發現開有圓形孔的圓筒形埴輪。日本的古墳特徵之一是大多建在風景優美的地方,這種感覺就像是死者在眺望美景。五色塚古墳就是典型的例子,面向美麗的瀨戶內海(瀨戶內海現在是日本的國立公園之一)。不過非常可惜的是,現在公寓破壞了從五色塚古墳眺望瀨戶內海的浪漫風情,該公寓恐怕讓不少日本古墳迷扼腕。


将軍山古墳。這張照片在拍攝當時,古墳上長滿了雜草,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墳頂的埴輪。


埴輪的排列方式示意圖(圖中紅點部分)。日本的古墳是一層一層的,每層之間都有個像走道的平面構造,埴輪就是排列在這些地方及墳頂部周圍。至於人物、動物的植輪可能另外排列在在墳頂部的平台或護墳河旁的堤防附近。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埴」是指黏土,「輪」是指環狀物,所以「埴輪」可能是指黏土製成的環狀物(或筒狀物),或是指一堆環狀排列的粘土製品。示意圖中的埴輪的確排了好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