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了進行國語改革,曾經制定過一套【當用漢字】。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由聯軍管理。聯軍的主體其實就是美軍。當時的美國想了很多改造日本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把日本的文字改成羅馬字。
為什麼要改文字呢?
因為當時美國有假說指出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背景是文盲太多。文盲太多是因為日本的文字太複雜。由於日本民眾沒有知識,缺乏對當代資訊的判斷力,所以才會受到政府操縱。如果把日本的文字改成羅馬字的話,就可以減少日本的文盲率,有助於日本民主化。
這就是當時美國人眼中的日本。
美軍為了證明這個假說,於是在日本全國實施國語能力抽測。抽測對象不分男女老幼。
不過抽測結果完全在美國人的意料之外。日本的文盲其實非常少,即使是一些沒上過學的老人起碼也認得一點字。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人的【日本=文盲國家】的感覺,其實是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人的偏見。
美國在和日本打仗時,其實做了很多日本的研究。例如美軍曾經研究過日本人的解剖學特徵,想在戰場上區別華人和日本人,不過最後完全失敗。有些在大學主修日語或是日本文化的台灣人可能讀過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與刀,有些完全不懂日本文化的譯者會把「刀」誤譯成「劍」)。其實《菊與刀》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雖然美國人做了很多日本研究,不過當時的異文化研究方法還不成熟,很多日本研究都帶了很多偏見,所以美國在打完仗,控制了整個日本後,還是搞不清楚自己佔領的地方的風土文化。從《菊與刀》的前言也可以看到潘乃德的思考設定並不成熟。
由於日本的文盲很少,所以美國人的日本文字改造計畫告吹。
雖然羅馬字計畫沒有實行,不過當時日本的國語政策已確定要朝簡化文字的方向發展,最終的目標就是廢止漢字。
為什麼要廢止漢字呢?
因為當時有些學者認為學漢字很浪費時間。如果廢掉漢字的話,日本人可以把學漢字的時間空出來學更多東西,這樣有助日本的民主發展。
為了廢止漢字,日本先從限制漢字著手。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就制定了1850個【當用漢字】。然後日本內閣在1946年11月16日公布【當用漢字】,並要求日本的法令、公文、報紙、雜誌,以及一般社會的文書必須使用這1850個【當用漢字】。至於這1850個【當用漢字】無法表現的部分,就用假名來寫。1948年2月16日,日本的內閣又公布了這1850個【當用漢字】的標準音讀和訓讀。
◆◆◆
在華人的觀念中,政府制定文字的書寫法、讀法,然後要國民遵循,非常理所當然。但是要注意的是,華人的常識並不等同世界的常識。華人世界的政府會這麼做,別的國家的政府不見得會這麼做。
當年日本政府想用【當用漢字】政策來把嚴格規定文字時,就受到日本社會的批判。結果日本內閣在1973年6月18日鬆綁【當用漢字】政策,【當用漢字】從原先的強制規定變成單純的用字參考。1981年,日本內閣公布了1945個「常字漢字」後,【當用漢字】政策就結束了。
為什麼【當用漢字】政策會受到批判呢?
有些人可能會聯想到漢字文化方面的問題。
【當用漢字】政策的確會傷害到日本原有的漢字文化,會造成現代日本人無法閱讀日本古代的典籍。不過在那個年代中,一般日本大眾沒有特別的動機從文化保存的角度批判政策。因為一般日本大眾的生活和文化保存沒什麼關係,大部分的日本人根本不會去讀日本古代的典籍。
【當用漢字】政策受到批判,是這個政策會對一般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影響很大。
【當用漢字】政策是強制性的用字規定,不准民眾使用非【當用漢字】的漢字,如果寫文章時遇到了【當用漢字】無法表現的部分時,就只能寫假名而已。這個結果就是日文的文章變得非常難讀。有些詞彙為了遷就【當用漢字】而使用假名,結果造成詞彙和助詞混淆,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無法分辨的同音異義詞彙,造成一般大眾看書看報時非常不方便。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人幫自己的小孩取名字時也變得非常不方便。在【當用漢字】政策之前,日本人幫自己的小孩取名字時,漢字的選用比較自由。不過【當用漢字】政策執行之後,父母親幫小孩取名字時就會受【當用漢字】的限制。由於【當用漢字】是廢除漢字的跳板,因此【當用漢字】主要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字。如果扣除一些負面或是不太好用的漢字的話,幫小孩取名字時能用的字實在不多。這個結果就是日本人的名字的文字愈來愈簡單,變化也愈來愈少。而同名同姓的人就會愈來愈多。而另一個問題則是日本姓氏中常見的「藤」字就不在【當用漢字】表中。
除了文章用詞混淆以及取名字的問題之外,地名也是一個大問題。例如日本的「福岡」和「岡山」的「岡」字就不在【當用漢字】表中。如果所有的地名都要遷就【當用漢字】的話,那日本各地法務局的土地登記簿全部都要更改。這個結果就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力。
【當用漢字】政策就是在這些造成社會不便的背景之下,從原先的強制規定變成單純的參考依據。
當然,取代【當用漢字】的「常用漢字」的意義,也只是用字的參考依據。而這個結果就是日本的文字不受政治束縛,表現手法變得愈來愈自由、愈來愈豐富。
那麼2010年現在的日本政府的文件是否會受到「常用漢字」限制呢?
嚴格來說,日本政府的文件只是「原則上」遵循「常用漢字」,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受限於「常用漢字」。
至於針對外國人而編的日語課本中,原則上也會遵循「常用漢字」。不過外國人在學日語時,大部分的人可能還沒學完「常用漢字」,就已經不學了。
註:
由美國的日文羅馬字化的構想可看出,美國在佔領日本之後,對於日本文化仍然處於一種無知的狀態 (而且還是美國政府中專管日本的文化、教育的單位)。表面上看似誇張,事實上,這一點也不奇怪。即使是資訊發達的現代,每天可以在一般媒體上接收日本資訊的台灣,仍有不少人對日本認知還是處於上個世紀。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婦女勞動事情。恐怕仍然有不少台灣人以為多數日本女性結婚之後只要在家當家庭主婦就可以了。事實上,這種想法已經過時二十年了。日本於上個世紀的90年代前半,結婚的職業婦女人數已和家庭主婦人數相當。90年代後半,日本的結婚的職業婦女人便已超越家庭主婦人數,而且兩者的人數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追記>
2010年11月30日,日本內閣公布了新修訂的「常用漢字」,算是日本戰後第三次的漢字大整理。2010年版的「常用漢字」以1981年版的「常用漢字」為基礎,刪除了5個比較少用的漢字,另外追加了196個漢字,總計一共2136個漢字。由於新加入的漢字中包含「岡、阪、奈、熊、梨、阜、埼、栃、茨、媛、鹿」等十一個漢字,因此上述文章中的都道府縣地名終於解決。